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指导书(适合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二O一四年十月前言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应用性很强。
实践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验目的是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加深对操作系统基本方法的理解,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Linux环境下调用一些常用的函数编写功能较简单的程序来实现操作系统的基本方法、并在实践应用方面打下一定基础。
要求学生在实验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自行完成各个操作环节,并能实现且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完成一个实验解决一类问题。
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设计和解答类似问题;对此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够熟练使用Linux用户界面;掌握操作系统中进程的概念和控制方法;了解进程的并发,进程之间的通信方式,了解虚拟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完成实验分析、实验方法、实验操作与测试、实验过程的观察、理解和归纳能力。
为了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编写了这本实验指导书。
在指导书中,每一个实验均按照该课程实验大纲的要求编写,力求紧扣理论知识点、突出设计方法、明确设计思路,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实验任务,最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完成实验任务,得出实验结果。
任课教师在实验前对实验任务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讲解,要求学生按照每一个实验的具体要求提前完成准备工作,如:查找资料、设计程序、完成程序、写出预习报告等,做到有准备地上机。
进行实验时,指导教师应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调试过程给予积极指导。
实验完毕后,学生应根据实验数据及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由学习委员统一收齐后交指导教师审阅评定。
实验成绩考核:实验成绩占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总评成绩的20%。
指导教师每次实验对学生进行出勤考核,对实验效果作记录,并及时批改实验报告,综合评定每一次的实验成绩,在学期终了以平均成绩作为该生的实验成绩。
过程控制实验指导书

过程控制及仪表实验指导书襄樊学院实验装置的基本操作与仪表调试一、实验目的1、了解本实验装置的结构与组成。
2、掌握压力变送器的使用方法。
3、掌握实验装置的基本操作与变送器仪表的调整方法。
二、实验设备1、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GK-02 GK-03 GK-04 GK-072、万用表一只三、实验装置的结构框图图1-1、液位、压力、流量控制系统结构框图四、实验内容1、设备组装与检查:1)、将GK-02、GK-03、GK-04、GK-07挂箱由右至左依次挂于实验屏上。
并将挂件的三芯蓝插头插于相应的插座中。
2)、先打开空气开关再打开钥匙开关,此时停止按钮红灯亮。
3)、按下起动按钮,此时交流电压表指示为220V,所有的三芯蓝插座得电。
4)、关闭各个挂件的电源进行连线。
2、系统接线:1)、交流支路1:将GK-04 PID调节器的自动/手动切换开关拨到“手动”位置,并将其“输出”接GK-07变频器的“2”与“5”两端(注意:2正、5负),GK-07的输出“A、B、C”接到GK-01面板上三相异步电机的“U1、V1、W1”输入端;GK-07 的“SD”与“STF”短接,使电机驱动磁力泵打水(若此时电机为反转,则“SD”与“STR”短接)。
2)、交流支路2:将GK-04 PID调节器的给定“输出”端接到GK-07变频器的“2”与“5”两端(注意:2正、5负);将GK-07变频器的输出“A、B、C”接到GK-01面板上三相异步电机的“U2、V2、W2”输入端;GK-07 的“SD”与“STR”短接,使电机正转打水(若此时电机为反转,则“SD”与“STF”短接)。
3、仪表调整:(仪表的零位与增益调节)在GK-02挂件上面有四组传感器检测信号输出:L T1、PT、L T2、FT(输出标准DC0~5V),它们旁边分别设有数字显示器,以显示相应水位高度、压力、流量的值。
对象系统左边支架上有两只外表为蓝色的压力变送器,当拧开其右边的盖子时,它里面有两个3296型电位器,这两个电位器用于调节传感器的零点和增益的大小。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实验指导书200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实验指导书实验一:控制系统模型转换一、实验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模型转换,并使用计算机仿真软件验证。
2.学习并会简单应用MATLAB软件。
二、实验器材[1] 微型计算机[2] MATLAB软件三、实验要求与任务1.设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为,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及状态空间模型。
解:在MATLAB软件中,新建m文件,输入以下程序后保存并运行。
%Example 1%k=6;z=[-3];p=[-1,-2,-5];[num,den]=zp2tf(z,p,k)[a,b,c,d]=zp2ss(z,p,k)其中:zp2tf函数——变零极点表示为传递函数表示zp2ss函数——变零极点表示为状态空间表示记录实验结果,并给出系统的传递函数及状态空间模型。
2.给定离散系统状态空间方程求其传递函数模型和零极点模型,并判断其稳定性。
解:在MATLAB软件中,新建m文件,输入以下程序后保存并运行。
%Example 2%a=[ 0 0 ; 0 0 0; ;0 0 0];b=[1;0;1;0];c=[0,0,0,1];d=[0];[num,den]=ss2tf(a,b,c,d)[z,p,k]=ss2zp(a,b,c,d)pzmap(p,z)title('Pole-zero Map')其中:ss2tf函数——变状态空间表示为传递函数表示ss2zp函数——变状态空间表示为零极点表示pzmap ——零极点图记录实验结果,并给出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和零极点模型;绘出图形,并判断系统稳定性。
3.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求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及状态空间模型。
tf2zp函数——变系统传递函数形式为零极点增益形式tf2ss函数——变系统传递函数形式为状态空间表示形式编写程序,记录实验结果,并给出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和零极点模型。
4.已知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为ss2tf函数——变状态空间表示为传递函数表示ss2zp函数——变状态空间表示为零极点表示编写程序,记录实验结果,并给出系统传递函数模型和零极点模型。
Lab_act教师用实验指导书自控

前言前言自动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
现代数字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为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自动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使生产设备或过程实现自动化,而且在人类征服大自然、探索新能源、发展空间技术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控制、自动化、电子技术、电气技术、精密仪器等专业教学中的—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实验作为感性认知的重要渠道构成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上海埃威航空电子有限公司推出了爱迪克labACT自控/计控原理教学实验系统。
本公司隶属于航空工业总公司第615研究所,我们一贯以航空产品的要求来研制和生产产品,我们的口号是:“用户至上,质量第一,追求卓越,不断改进”。
爱迪克labACT自控/计控原理教学实验系统具有以下突出特点,有效地提高了实验系统的实验效果和性价比:1、采用模块式结构,可构造出各种型式和阶次的模拟环节和控制系统。
被控实验对象构建方便,含有9个放大器和一个比较器,0~999.9KΩ的直读式可变电阻和0~0.7uf的直读式可变电容。
标准实验部分只需使用短路套连接即可,直观且简化了实验操作和设备管理。
扩充环节可以灵活搭建多种不同参数的系统。
2、元器件的选用上,我们都采用了较高精度元器件。
例如放大器采用了高精度、低漂移的OP07,电阻选用0.5%精度,电容选用5%精度,使之实验结果更接近于理论值。
3、实验系统自带多种信号源,足以满足实验的要求。
有信号发生器、函数发生器、正弦波发生器,其中正弦波信号源采用幅度和频率较为稳定的ICL8038集成电路。
4、labACT自控/计控原理教学实验系统加了外接接口模块,可以容易的扩展外设接口。
(1)烤箱控制实验通道选用了铂电阻PT100作为检测传感器。
(2)电机驱动和检测通道。
(3)单回路可编程调节器通道。
(2路A/D输入、1路D/A输出、4路开关量输入、4路开关量输出)5、系统集成软件提供的虚拟示波器功能可实时、清晰的观察控制系统各项静态、动态特性.方便了对模拟控制系统特性的研究。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计算机控制系统,探究计算机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
二、实验内容1. 搭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包括计算机、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的连接和配置;2. 编写控制程序,实现对执行器的控制;3. 进行实际控制实验,观察计算机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和效果。
三、实验步骤1. 硬件搭建: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连接计算机、传感器和执行器,确保硬件平台的正常运行;2. 软件编写:根据实验要求,编写控制程序,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执行器控制等部分;3. 实际控制:运行编写好的控制程序,观察执行器的运行情况,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操作,我们成功搭建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并编写了相应的控制程序。
在实际控制过程中,计算机能够准确、快速地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执行器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实验结果表明,计算机在控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作用,提高了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解。
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改进。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对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
六、实验感想本次实验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计算机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决心。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成为优秀的控制工程师,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就是本次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的报告,谢谢阅读。
计算机控制技术01-“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教程(含全部指导书)_版权_北京交通大学

numg=[0.1 0.03 −0.07]; deng=[1 −2.7 2.42 −0.72]; g=tf(numg,deng,−1) get(g); [nn, dd]=tfdata(g,'v') [zz,pp,kk]=zpkdata(g,'v') %Unite circle region with distrbuting zeros points and poles points hold on pzmap(g), hold off axis equal
序列进行传递,而对象模型部分则以连续的信号方式进行传递,它们之间需要通过采样(A/D) 和保持(D/A)环节进行信号转换,并且在这个信号的转换过程中,要符合采样(Shannon)定理。 离散时间系统模型描述方法有差分方程、Z 传递函数和零极点增益等多种形式,最典型的连 续时间系统模型有微分方程、拉普拉斯传递函数等,它们之间能够相互转换。每一种模型都
F(z) 逆 变 换 得 到 的 离 散 点 序 列 为
f (k) = k ⋅ bk−1 。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指导书新编xu[1]1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指导书新编xu[1]1](https://img.taocdn.com/s3/m/ba0d067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b.png)
目录目录 (1)实验一数据输入输出通道 (2)实验二信号采样与保持 (5)实验三数字PID控制 (7)实验四直流电机闭环调速控制 (9)实验五温度闭环数字控制 (11)实验六最少拍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13)附录 (15)实验一数据输入输出通道实验目的:1.学习A/D转换器原理及接口方法,并掌握ADC0809芯片的使用。
2.学习D/A转换器原理及接口方法,并掌握TLC7528芯片的使用。
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实验系统一套,i386EX系统板一块实验内容:1.编写实验程序,将-5V~+5V的电压作为ADC0809的模拟量输入,将转换所得的8位数字量保存于变量中。
2.编写实验程序,实现D/A转换产生周期性三角波,并用示波器观察波形。
实验原理:1.A/D转换实验ADC0809芯片主要包括多路模拟开关和A/D转换器两部分,其主要特点是:单电源供电、工作时钟CLOCK最高可达到1200KHz、8位分辨率,8个单端模拟输入端,TTL电平兼容等,可以很方便地和微处理器接口。
ADC0809 芯片,其输出八位数据线以及CLOCK 线已连到控制计算机的数据线及系统应用时钟1MCLK (1MHz)上。
其它控制线根据实验要求可另外连接(A、B、C、STR、/OE、EOC、IN0~IN7)。
实验线路图1-1为:图1-1 A/D转换实验接线图上图中,AD0809 的启动信号"STR"是由控制计算机定时输出方波来实现的。
"OUT1" 表示386EX 内部1#定时器的输出端,定时器输出的方波周期=定时器时间常数。
ADC0809 芯片输入选通地址码A、B、C 为"1"状态,选通输入通道IN7;通过单次阶跃单元的电位器可以给A/D 转换器输入-5V ~ +5V 的模拟电压;系统定时器定时1ms 输出方波信号启动A/D 转换器,并将A/D 转换完后的数据量读入到控制计算机中,最后保存到变量中。
CS2000DCS实验指导书

五.实验内容步骤
1)对象的连接和检查:
(1)将CS2000 实验对象的储水箱灌满水(至最高高度)。
(2)打开以水泵、电动调节阀、孔板流量计组成的动力支路至上水箱的出水阀门.关闭动力支路上通往其他对象的切换阀门。
如图2-1所示:这是由两个一阶非周期惯性环节串联起来,输出量是下水箱的水位h2。当输入量有一个阶跃增加 Q1时,输出量变化的反应曲线如图2-2所示的 h2曲线。它不再是简单的指数曲线,而是就使调节对象的飞升特性在时间上更加落后一步。在图中S形曲线的拐点P上作切线,它在时间轴上截出一段时间OA。这段时间可以近似地衡量由于多了一个容量而使飞升过程向后推迟的程度,因此,称容量滞后,通常以τC代表之。设流量Q1为双容水箱的输入量,下水箱的液位高度h2为输出量,根据物料动态平衡关系,并考虑到液体传输过程中的时延,其传递函数为:
CS2000实验对象的检测及执行装置包括:
检测装置:扩散硅压力变送器。分别用来检测上水箱、下水箱液位的压力;孔板流量计、涡轮流量计分别用来检测单相水泵支路流量和变频器动力支路流量;Pt100热电阻温度传感器分别用来检测锅炉内胆、锅炉夹套和强制对流换热器冷水出口、热水出口。
执行装置:单相可控硅移相调压装置用来调节单相电加热管的工作电压;电动调节阀调节管道出水量;变频器调节副回路水泵的工作电压。
二.实验设备
CS2000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 PC机,DCS控制系统与监控软件。
三、系统结构框图
单容水箱如图1-1所示:
图1-1、 单容水箱系统结构图
四、实验原理
阶跃响应测试法是系统在开环运行条件下,待系统稳定后,通过调节器或其他操作器,手动改变对象的输入信号(阶跃信号),同时记录对象的输出数据或阶跃响应曲线。然后根据已给定对象模型的结构形式,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确定模型中各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指导书(第2版)于军琪郭春燕普亮编写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信息技术实验中心2009年3月目录1 课程简介、实验项目及学时安排 (1)1.1课程简介 (1)1.2实验项目及学时安排 (1)2 实验仪器仪表设备简介 (2)2.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 (2)2.2其它实验设备 (3)3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实验 (4)3.1实验1采样与保持实验 (4)3.2实验2数字PID控制实验 (8)3.3实验3直流电机闭环调速实验 (14)3.4实验4模拟/数字温度闭环综合控制实验 (19)3.5实验5工控机组态实验 (23)3.6实验6模/数、数/模转换试验 (30)1 课程简介、实验项目及学时安排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是以应用为主的工程技术类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及提高学生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知识,了解掌握数字PID控制器的程序实现方法,为掌握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打好基础。
通过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容的学习与教学实验仪器的结合,上机实践汇编语言文件的建立、汇编和调试,计算机控制系统搭建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汇编语言常用指令,熟悉汇编语言和c语言混合编程;2.掌握计算机的接口技术;3.掌握数字PID控制器的程序实现方法。
1.2 实验项目及学时安排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课是以认识和熟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模拟验证所学理论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自行设计系统、确定实验方案和实验线路,进行自主实验,学习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思维方法,培养研究系统的能力。
所安排了验证性和综合性不同属性的实验项目。
2 实验仪器仪表设备简介2.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自控/计控原理实验机由以下七个模块组成: 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模块 2. 计算机控制原理实验模块 3. 信号源模块 4. 控制对象模块 5. 虚拟示波器模块 6. 控制对象输入显示模块 7. CPU 控制模块各模块相互交联关系框图如图2.1所示:RS232接口图2.1 各模块相互交联关系框图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模块由六个模拟运算单元及元器件库组成,这些模拟运算单元的输入回路和反馈回路上配有多个各种参数的电阻、电容,因此可以完成各种自动控制模拟运算。
例如构成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PID 环节和典型的二阶、三阶系统等。
利用本实验机所提供的多种信号源输入到模拟运算单元中去,再使用本实验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界面可观察和分析各种自动控制、计算机控制原理实验的响应曲线。
利用本实验平台及虚拟示波器还可以用相轨迹法和相平面法观察和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瞬间响应和稳态误差等。
本实验机的元器件库中还提供了直读式的可变电阻和可变电容,使实验可更方便、简捷地进行。
由于本实验机除了提供了丰富的元器件库,并且在A1-A6模拟运算单元的输入回路和反馈回路中还预留了多个可由实验人员自行接续的电阻/电容位置,将方便地扩展各种实验。
预留位置在实验机中用‘RES’表示。
本实验箱采用模块式造出各种形式和阶次的模拟环节和控制系统。
被控实验对象构建方便,含有9个放大器和一个比较器, 0~999.9KΩ的直读式可变电阻和0~0.7uf的直读式可变电容。
标准实验部分只需使用短路套连接即可,直观且简化了实验操作和设备管理。
扩充环节可以灵活搭建多种不同参数的系统。
2.2 其它实验设备微型计算机 Aspire T135、数字万用表。
3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实验3.1 实验1 采样与保持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采样与保持器的工作原理与作用。
2、加深理解采样周期大小对原信号进行采样失真状况的影响程度,即加深对香农定理的理解。
3、理解掌握采样周期对系统稳定性影响情况。
二、实验原理、容及步骤实验原理[实验1.1]采样实验采样实验框图如图1-1所示。
计算机通过模/数转换模块以一定的采样周期对B9单元产生的正弦波信号采样,并通过上位机显示。
在不同采样周期下,观察比较输入及输出的波形(失真程度)。
计算机编程实现以不同采样周期对正弦波采样,调节信号发生器(B5)单元的调宽旋钮,并以此作为A/D采样周期T。
改变T 的值,观察不同采样周期下输出波形与输入波形相比的复原程度(或失真度)。
对模拟信号采样首先要确定采样间隔。
采样频率越高,采样点数越密,所得离散信号就越逼近于原信号。
采样频率过低,采样点间隔过远,则离散信号不足以反映原有信号波形特征,无法使信号复原。
合理的采样间隔应该是即不会造成信号混淆又不过度增加计算机的工作量。
采样时,首先要保证能反映信号的全貌,对瞬态信号应包括整个瞬态过程;信号采样要有足够的长度,这不但是为了保证信号的完整,而且是为了保证有较好的频率分辨率。
在信号分析中,采样点数N一般选为2的m次幂,使用较多的有512、1024、2048、4096等。
[实验1.2]采样/保持器实验1.判断采样/保持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充要条件线性连续系统的稳定性的分析是根据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在S平面上的位置来进行的。
如果特征方程的根都在左半S平面,即特征根都具有负实部,则系统稳定。
图1.1 采样实验框图采样/保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建立在Z变换的基础之上,因此必须在Z平面上分析。
S 平面和Z平面之间的关系是:S平面左半平面将映射到Z平面上以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S平面的右半平面将映射到Z平面上以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外。
所以采样/保持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必须在Z平面的单位圆。
只要其中有一个特征根在单位圆外,系统就不稳定;当有一个根在Z平面的单位圆上而其他根在单位圆时,系统就处于临界稳定。
也就是说,只要特征根的模均小于1,则系统稳定;若有一个特征根的模大于1,则系统不稳定。
2.采样周期T对系统的稳定性的影响闭环采样/保持控制系统原理方块图如图1.2所示:图1.2 闭环采样/保持控制系统原理方块图从采样实验中知道采样输出仅在采样点上有值,而在采样点之间无值。
如其输出以前一时刻的采样值为参考基值进行外推,即可使两个采样点之间为连续信号过度。
可以完成上述功能的装置或者器件就称为保持器。
因为数/模转换器(D/A)具有两极输出锁存能力,所以具有零阶保持器的作用。
使用了采样保持器后,采样点间的信号是外推而得的,实际上已含有失真的成份,因此,采样周期信号频率过低将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采样周期T可由用户在界面上直接修改,在不同采样周期下,观察、比较输出的波形。
闭环采样/保持控制系统实验构成电路如图 1.3所示,闭环采样系统实验中被控对象由积分环节(A3单元)与惯性环节(A5单元)构成。
图1.3 闭环采样/保持控制系统实验构成电路采样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必须在Z平面的单位圆,只要其中有一个特征根在单位圆外,系统就不稳定;当有一个根在Z平面的单位圆上而其他根在单位圆时,系统就处于临界稳定。
根据图1.3计算出临近稳定的采样周期。
实验容1、研究采样周期不同时采样输出波形。
2、研究采用零阶保持器取不同采样周期时系统的输出波形以及系统的稳定情况。
实验步骤[实验1.1]采样实验在实验中欲观测实验结果时,只要运行LABACT程序,选择微机控制菜单下的采样和保持菜单下选择采样实验项目,再选择开始实验,就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后将自动加载相应源文件,即可选用本实验配套的虚拟示波器(B3)单元的CH1测孔测量波形。
实验步骤:(1)将正弦波信号发生器单元(B6)中开关置于‘0.1~1Hz’档,输出正弦波为SIN测孔,调节正弦波信号发生器B6单元的调频和调幅电位器(正弦波的幅度为2V,频率为0.5Hz)。
(2)函数信号发生器单元(B5)的S1置‘阶跃’档(最顶端),S2置到‘2-60mS’档,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B5)单元中的调宽电位器使采样周期信号频率达到最大(约78Hz)。
(3)测孔联线(3)运行、观察、记录: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B5)单元中的调宽电位器使采样周期信号频率达到最大(约78Hz),然后慢慢降低,虚拟示波器显示的正弦波严重失真,记录下此时的采样周期。
[实验1.2]采样/保持器实验闭环采样/保持控制系统实验构成电路如图1.3所示。
实验中欲观测实验结果时,只要运行LABACT程序,选择微机控制菜单下的采样和保持菜单下选择采样/保持实验项目,再选择开始实验,就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后将自动加载相应源文件,即可使用本实验机配套的虚拟示波器(B3)单元的CH1测孔测量波形。
实验步骤:注:‘S ST’用‘短路套’短接!(1)将函数发生器(B5)单元的输出(OUT)作为系统输入R。
a.将B5单元的S1置‘阶跃’档(最顶端),S2‘0.2-6S’档。
b.调节B5单元的调幅电位器使OUT输出电压为2.5V,调节调宽电位器使OUT正输出宽度>6秒。
(2)安置短路套、联线,构造模拟电路:(3)‘中断请求’线 B5 (S)→B9(IRQ6)(4)虚拟示波器(B3)的联接:示波器输入端CH1(选‘X1’档)接到A5单元输出端OUT(C)。
(5)运行、观察、记录:a.该实验的显示界面的采样周期T(界面右上角)可由用户在界面上直接修改,以期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改变这些参数后,只要再次点击“开始”键,即可使实验机按照新的控制参数运行。
b.采样周期T设定为10ms 、30ms和50ms ,使用虚拟示波器CH1通道观察A5单元输出OUT(C)的波形。
观察相应实验现象,记录波形,并判断其稳定性,在表1-1中填入给此次的各参数与结果。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设备: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计算机、数字万用表等。
2.实验前必须做好预习,并做出必要的计算和记录用的表格;3.实验开始前先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并仔细观察熟悉实验箱面板布置;4.接好线后首先组相互检查无误后,再经指导教师确认无误后方可合闸送电进行实验;5.实验中如发现异常(如冒烟、异味、冒火等非正常现象),应立即切断电源,并报告指导教师,仔细查找原因,问题解决后,方可继续进行实验;6.实验完毕应先关掉电源,将所用仪器设备恢复原貌,并清理卫生后方可离开。
四、实验报告要求4.画出实验1.1中采用不同采样周期时,输出波形(至少取2个值)。
5.完成表1.1。
6.讨论、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五、预习要求及思考题预习要求1.阅读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材中有关采样保持器的容,弄清其工作原理。
2.阅读本教材中的附录,熟悉掌握Aedk Labact系统本实验用到的单元电路的线路原理和调试界面下的主要命令。
3.掌握典型环节用模拟电路单元实现的方法。
4.计算临界稳定的采样周期。
思考题1.采样周期T应该如何取对信号恢复有利?(提示:当中涉及到A/D转换时间和计算机对信息处理所用的时间)2.系统无零阶保持器时,系统的输出波形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3.2 实验2 数字PID 控制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连续控制系统的PID 控制算法的模拟表达式(微分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