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2017-2018-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录第⼀章⾃动控制原理实验 (1)实验⼀典型环节模拟⽅法及动态特性 (1)实验⼆典型⼆阶系统的动态特性 (4)实验三典型调节规律的模拟电路设计及动态特性测试 (6)实验四调节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8)实验五三阶系统模拟电路设计及动态特性和稳定性分析 (11)实验六单回路系统中的PI调节器参数改变对系统稳定性影响 (13)实验七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法 (15)实验⼋线性系统的相平⾯分析 (17)第⼆章控制理论实验箱及DS3042M(40M)⽰波器简介 (19)第⼀节⾃动控制理论实验箱的简介 (19)第⼆节数字存储⽰波器简介 (20)第⼀章⾃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典型环节模拟⽅法及动态特性⼀、实验⽬的1、掌握⽐例、积分、实际微分及惯性环节的模拟⽅法。
2、通过实验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和动态特性。
⼆、实验设备及器材配置1、⾃动控制理论实验系统。
2、数字存储⽰波器。
3、数字万⽤表。
4、各种长度联接导线。
三、实验内容分别模拟⽐例环节、积分环节、实际微分环节、惯性环节,输⼊阶跃信号,观察变化情况。
1、⽐例环节实验模拟电路见图1-1所⽰传递函数:K R R V V I -=-=120阶跃输⼊信号:2V实验参数:(1) R 1=100K R 2=100K(2) R 1=100K R 2=200K2、积分环节实验模拟电路见图1-2所⽰传递函数:ST V V I I O 1-= ,其中T I阶跃输⼊信号:2V 实验参数:(1) R=100K C=1µf(2) R=100K C=2µf 3、实际微分环节实验模拟电路见图1-3所⽰传递函数:K ST S T V V D D I O +-=1 其中 T D =R 1C K=12R R 阶跃输⼊信号:2V实验参数:(1) R 1=100K R 2=100K (2)R 1=100K R 2=200K C=1µf4、惯性环节实验模拟电路见图1-4所⽰传递函数:1+-=TS K V V I O 其中 T=R 2C K=12R R 阶跃输⼊:2V 实验参数:(1) R 1=100K R 2=100K C=1µf(2) R=100K R 2=100K C=2µfR四、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设备并在实验设备上分别联接各种典型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目录实验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验证性实验) (1)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验证性实验) (9)实验三系统稳态误差分析(综合性实验) (15)预备实验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了解电路参数对环节特性的影响。
2.学习典型环节阶跃响应测量方法,并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搭建下述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
1.比例(P)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1。
2.惯性(T)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2。
3.积分(I)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3。
4. 比例积分(PI)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4。
5.比例微分(PD)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5。
6.比例积分微分(PID)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6。
三、实验报告1.画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用坐标纸画出所记录的各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2.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并与由模拟电路计算的结果相比较。
附1:预备实验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效果参考图比例环节阶跃响应惯性环节阶跃响应积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积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微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积分微分环节阶跃响应附2:由模拟电路推导传递函数的参考方法1. 惯性环节令输入信号为U 1(s) 输出信号为U 2(s) 根据模电中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列出公式:整理得进一步简化可以得到如果令R 2/R 1=K ,R 2C=T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可写成下面的形式:()1KG s TS =-+当输入r(t)为单位脉冲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输出U 2(s)=G(s)U 1(s)= 1KT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脉冲响应如下:/(),0t TK k t e t T-=-≥ 当输入r(t)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s输出U 2(s)=G(s)U 1(s)= 11K TS 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阶跃响应如下:/()(1),0t T h t K e t -=--≥当输入r(t)为单位斜坡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21s输出U 2(s)=G(s)U 1(s)=2323R R C T R R =+2Cs12Cs-(s)U R10-(s)U 21R R +-=12212)Cs (Cs 1(s)U (s)U )(G R R R s +-==12212)Cs 1((s)U (s)U )(G R R R s +-==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斜坡响应如下:/()(1),0t T c t Kt KT e t -=--≥2. 比例微分环节令输入信号为U 1(s) 输出信号为U 2(s) 根据模电中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列出公式:(s)(s)(s)(s)(s)U100-U U 0U 2=1R1R23(4)CSU R R '''---=++由前一个等式得到 ()1()2/1U s U s R R '=- 带入方程组中消去()U s '可得1()1()2/11()2/12()1134U s U s R R U s R R U s R R R CS+=--+由于14R C〈〈,则可将R4忽略,则可将两边化简得到传递函数如下: 2()23232323()(1)1()11123U s R R R R R R R R G s CS CS U s R R R R R ++==--=-++如果令K=231R R R +, T=2323R R C R R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可写成下面的形式:()(1)G s K TS =-+当输入r(t)为单位脉冲函数时,单位脉冲响应不稳定,讨论起来无意义 当输入r(t)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s输出U 2(s)=G(s)U 1(s)=(1)K TS 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阶跃响应如下:()(),0h t KT t K t δ=+≥当输入r(t)为单位斜坡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21s输出U 2(s)=G(s)U 1(s)=2(1)K TS S -+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斜坡响应如下:(),0c t Kt KT t =+≥实验一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验证性实验)一、实验目的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重要参数阻尼比ξ和无阻尼自然频率n ω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录实验⼀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验证型)(2)实验⼆典型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设计型)(9)实验三动态系统的数值模拟(验证型)(15)实验三动态系统的频率特性研究(综合型)(16)实验四动态系统的校正研究(设计型)(18)附录XMN—2学习机使⽤⽅法简介(20)实验⼀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实验⽬的:1、了解并掌握XMN-2型《⾃动控制原理》学习机的使⽤⽅法,掌握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法,培养学⽣实验技能。
2、熟悉各种典型线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实验设备Uo(S)=(K+TS 1)S1?)1()()(21210210CS R R RR R R R S U S U i +++≈(1-19)⽐较式(1-17)和(1-19)得K=21R R R +T=C R R R R ?+2121 (1-20)当输⼊为单位阶跃信号,即Ui(t)=1(t)时,Ui(S)=1/S 。
则由式(1-17)得到111)()(23111022100210++?+++=S C R S C R C R C R S C R R R R S U S U i (1-24) 考虑到R 1》R 2》R 3,则式(1-24)可近似为S C R R R S C R R R S U S U i 2021100101)()(++≈(1-25)⽐较式(1-23)和(1-25)得K P =1R R , T 1=R 0C 1T D =2021C R R R ? (1-26)当输⼊为单位阶跃信号,即Ui(t)=1(t)时,Ui(S)=1/S 。
则由式(1-23)得到U o (S)=(K P +ST 11+T D S )S 1?五、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前计算确定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元件参数各⼀组,并推导环节传递函数参数与模拟电路电阻、电容值的关系以及画出理想阶跃响应曲线。
2、实验观测记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软件安装及使用一、软件安装1.将实验仪器自带的光盘放入计算机光驱,进入软件安装目录[光盘驱动器:\自动控制\winat。
2.启动软件安装程序setup.exe,如下图1:图1 进入安装界面图2 选择安装路径3.按照软件提示,一步一步完成安装,如图:图3 显示安装进程图4 安装完毕界面4.软件安装完毕后,会在桌面和“开始-程序”中自动生成“自动控制实验系统”快捷方式。
二、软件启动与使用说明1.软件启动在Windows桌面上或“开始-程序”中双击“自动控制实验原理”快捷方式,便可启动软件如图5。
图5 软件启动界面2.实验前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讯设置和测试用实验箱自带的串口线将实验箱后面的串口与计算机的串口连接,启动“自动控制实验原理”软件。
1)实验前通讯口的设置设置方法:点击[系统设置-串口设置]如图6,在对话框内填入与计算机相连的串口值。
图6 串口设置对话框2)实验前通讯口的测试测试方法:接通电源点击[系统设置-通信串口测试]如图7,点击通信串口测试按钮,控制测试区内将出现0-255个数据,如图8,如果数据没有或不全,则说明通讯有故障,应检查计算机串口与实验箱的连接。
3.软件使用说明图7 串口测试窗口 图8 控制测试区本套软件界面共分为四个区域如图9:A. 菜单工具栏区域;B. 实验课题区域;C. 采集结果显示区域;D. 数据测量区域;图9 软件界面分配下面介绍软件的各个区域功能:A.菜单工具栏1)实验课题(ALT+T)在该菜单下选择所做的实验课题项目。
鼠标单击实验课题名称即可进入相应的实验。
2)系统设置(ALT+M)串口设置:设置实验中所使用的串口。
所设定的串口标号应与计算机实际所使用的一致。
通信串口测试:测试实验系统与计算机的通信是否正常。
在实验之前必须进行串口通信测试,在确认串口通信正常后才可以进行实验。
测试方法是鼠标单击对话框中的通信串口测试按钮,如果通信正常所示的空白区内将有信息返回,如果通信不正常则无返回信息。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终稿)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施金鸿编孙炳达审核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自动化系前言本书是根据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等专业“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要求,并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而编写的。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门课程的辅助教材。
由于理论教材中各电路原理已阐述详尽,故在实验教材中主要侧重介绍实验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研究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来验证所学理论,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本书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自动化系施金鸿编孙炳达审核。
限于编者的水平和经验,疏漏及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06年6月目录前言实验一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 (3)实验二线性定常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10)实验三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17)实验四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21)实验五典型非线性环节静特性的测试 (25)实验六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分析法 (30)实验七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 (34)实验八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 (39)实验九控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 (42)附录:TKKL-4型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使用说明 (46)实验一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中各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及其参数的测定方法。
2、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环节输出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对表1-1所示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设计相应的模拟电路(参见表1-2)表1-1:典型环节的方块图及传递函数表1-2: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2、测试各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
3、改变各典型环节的相关参数,观测对输出响应的影响。
三、实验设备1、TKKL-4型控制理论实验箱 1台2、双踪示波器 1台3、数字万用表 1块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观测比例、积分、比例积分、比例微分和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31000字实验一、开关量控制与监测实验目的:掌握开关量控制与监测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实验器材:PC机、PLC编程软件、PLC编程器、PLC实验箱、直流电源、继电器、开关。
实验内容:1. 使用PLC编程软件进行PLC的程序编写。
2. 使用直流电源作为控制电源,将继电器与开关连接,利用PLC实现开关量控制和监测。
实验步骤:1. 利用PLC编程软件进行PLC的程序编写。
2. 将直流电源的正极与继电器的常闭端相连,继电器的常开端与开关相连。
3. 将开关的另一端与PLC的输入端相连,PLC的输出端与继电器的控制端相连。
4. 将直流电源的负极与PLC实验箱的接地端相连。
5. 将PLC编程器连接到PC机上,将编写好的程序下载到PLC实验箱中。
6. 按下开关,观察继电器的输出,检查程序的正确性。
实验结果:1. 开关按下,PLC输出信号,继电器吸合。
2. 开关松开,PLC输出信号,继电器断开。
实验二、模拟量采集和控制实验目的:掌握模拟量采集和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实验器材:PC机、PLC编程软件、PLC编程器、PLC实验箱、直流电源、电位器、LED灯。
实验内容:1. 使用PLC编程软件进行PLC的程序编写。
2. 使用电位器作为模拟量输入信号源,利用PLC采集电位器的模拟量信号,并控制LED灯的亮度。
实验步骤:1. 利用PLC编程软件进行PLC的程序编写。
2. 将电位器的信号通过模拟量转换模块输入到PLC的模拟量输入端。
3. 利用PLC的模拟量比较指令,将电位器的模拟量信号转换成数字量信号。
4. 根据数字量输出信号的状态,控制LED灯的亮度。
5. 将直流电源的负极与PLC实验箱的接地端相连。
6. 将PLC编程器连接到PC机上,将编写好的程序下载到PLC实验箱中。
7. 调节电位器,观察LED灯的亮度变化。
实验结果:1. 电位器调整时,模拟量输入信号发生变化。
2. 根据模拟量输入信号的大小,PLC输出数字量信号,控制LED灯的亮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目录第一章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3)1.1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3)1.1.1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 (3)1.1.1.1比例环节 (3)1.1.1.2惯性环节 (3)1.1.1.3积分环节 (4)1.1.1.4比例积分环节 (4)1.1.1.5比例微分环节 (5)1.1.1.6 PID(比例积分微分)环节 (5)1.1.2二阶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 (6)1.1.3三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 (7)1.2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 (8)1.2.1一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 (8)1.2.2二阶闭环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 (8)1.2.3二阶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 (9)1.3线性系统的校正与状态反馈 (10)1.3.1频域法串联超前校正 (10)1.3.2频域法串联迟后校正 (13)1.3.3时域法串联比例微分校正 (16)1.3.4时域法局部比例反馈校正 (18)1.3.5时域法微分反馈校正 (19)1.3.6线性系统的状态反馈及极点配置 (21)1.4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22)1.4.1典型非线性环节 (22)1.4.1.1 测量继电特性 (22)1.4.1.2 测量饱和特性 (23)1.4.1.3 测量死区特性 (23)1.4.1.4 测量间隙特性 (24)1.4.2二阶非线性控制系统 (24)1.4.2.1 继电型非线性控制系统 (24)1.4.2.2 饱和型非线性控制系统 (25)1.4.2.3 间隙型非线性控制系统 (25)1.4.3三阶非线性控制系统 (26)1.4.3.1 继电型非线性三阶控制系统 (26)1.4.3.2 饱和型非线性三阶控制系统 (27)第二章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 (28)2.1采样与保持 (28)2.1.1采样实验 (28)2.1.2采样控制 (28)2.2微分与数字滤波 (29)2.2.1一阶微分反馈控制 (29)2.2.2四点微分均值反馈控制 (30)2.2.3模拟一阶惯性数字滤波 (30)2.2.4四点加权平均数字滤波 (31)2.3数字PID控制 (31)2.3.1被控对象辨识 (34)2.3.1.1 对象开环辨识 (34)2.3.1.2 对象闭环辨识 (34)2.3.2二阶PID控制 (35)2.3.2.1 位置型PID控制 (35)2.3.2.2 增量型PID控制 (35)2.3.2.3 积分分离PID控制 (36)2.3.2.4 带死区PID控制 (37)2.3.2.5 Ⅰ型位置型PID控制 (37)2.3.2.6 Ⅰ型增量型PID控制 (38)2.3.2.7 带有延迟对象PID控制 (38)2.3.3三阶PID控制 (39)2.3.3.1 位置型PID控制 (39)2.3.3.2 Ⅰ型位置型PID控制 (40)2.3.3.3 Ⅰ型增量型PID控制 (40)2.3.4串级控制 (41)2.3.4.1 二阶串级PID控制 (42)2.3.4.2 三阶串级PID控制 (43)2.3.5比值控制 (43)2.3.5.1 单闭环比值PID控制 (44)2.3.5.2 双闭环比值PID控制 (45)2.3.6前馈-反馈控制 (45)2.3.6.1 静态前馈-反馈PID控制 (46)2.3.6.2 动态前馈-反馈PID控制 (47)2.3.7解耦控制 (47)2.3.7.1 静态前馈补偿解耦PID控制 (48)2.3.7.2 动态前馈补偿解耦PID控制 (51)2.4二阶位式控制 (51)2.5直接数字控制实验 (52)2.5.1大林算法控制 (52)2.5.1.1 大林算法控制(L=2) (53)2.5.1.2 消除振铃大林算法控制(L=2) (54)2.5.2最少拍控制 (54)2.5.2.1最少拍有纹波控制系统 (55)2.5.2.2最少拍无纹波控制系统 (56)第三章控制系统应用实验 (57)3.1直流电机PID控制 (57)3.2温度PID控制 (58)3.3温度PWM方式PID控制 (58)3.4温度位式控制 (59)3.5烤箱PWM方式PID控制 (60)3.6步进电机控制 (61)附录:验机与随机附件清单 (62)第一章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1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1.1.1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1.1.1.1比例环节典型比例环节模拟电路如图1-1-1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目录实验一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 (1)实验二典型二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 (3)实验三典型环节(或系统)的频率特性测量 (5)实验四线性系统串联校正 (7)实验五MATLAB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仿真 (11)实验六SIMULINK环境下典型环节阶跃响应仿真及分析 (14)附录1 ACT-I控制理论实验箱说明 (16)附录2 实验一模拟电路参考及分析 (18)附录3 实验三参考电路及分析 (22)实验一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设计性)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熟悉并掌握实验装置和上位机软件的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特性,掌握电路模拟和软件仿真研究方法。
二.实验内容1.设计各种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2.完成各种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阶跃特性测试,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阶跃特性的影响。
3.在上位机界面上,填入各个环节的实际(非理想)传递函数参数,完成典型环节阶跃特性的软件仿真研究,并与电路模拟研究的结果作比较。
三.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箱,利用实验箱上的模拟电路单元,参考本实验附录设计并连接各种典型环节(包括比例、积分、比例积分、比例微分、比例积分微分以及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
注意实验接线前必须先将实验箱上电,以对运放仔细调零。
然后断电,再接线。
接线时要注意不同环节、不同测试信号对运放锁零的要求。
在输入阶跃信号时,除比例环节运放可不锁零(G可接-15V)也可锁零外,其余环节都需要考虑运放锁零。
2.利用实验设备完成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阶跃特性测试,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阶跃特性的影响。
无上位机时,利用实验箱上的信号源单元U2所输出的周期阶跃信号作为环节输入,即连接箱上U2的“阶跃”与环节的输入端(例如对比例环节即图1.1.2的Ui),同时连接U2的“锁零(G)”与运放的锁零G。
然后用示波器观测该环节的输入与输出(例如对比例环节即测试图1.1.2的Ui和Uo)。
注意调节U2的周期阶跃信号的“频率”电位器RP5与“幅值”电位器RP2,以保证观测到完整的阶跃响应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王娜编写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动化系2017年11月实验一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Matlab 操作环境和基本方法,如数据表示、绘图等命令;2、掌握控制信号的拉氏变换与反变换laplace 和ilaplace ,控制系统生成模型的常用函数命令sys=tf(num,den),会绘制单位阶跃、脉冲响应曲线;3、会构造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会利用matlab 函数求取系统闭环特征根;4、会分析控制系统中n ζω, 对系统阶跃、脉冲响应的影响。
[实验内容及步骤] 1、矩阵运算a) 构建矩阵:A=[1 2;3 4]; B=[5 5;7 8];解:>> A=[1 2;3 4] A =1 2 3 4 >>B=[5 5;7 8] B =5 5 7 8b) 已知A=[1.2 3 5 0.9;5 1.7 5 6;3 9 0 1;1 2 3 4] ,求矩阵A 的特征值、特征多项式和特征向量.解:>> A=[1.2 3 5 0.9;5 1.7 5 6;3 9 0 1;1 2 3 4]; >> [V ,D]=eig(A) V =0.4181 -0.4579 - 0.3096i -0.4579 + 0.3096i -0.6044 0.6211 -0.1757 + 0.2740i -0.1757 - 0.2740i 0.0504 0.5524 0.7474 0.7474 -0.28260.3665 -0.1592 - 0.0675i -0.1592 + 0.0675i 0.7432 D =13.0527 0 0 0 0 -4.1671 + 1.9663i 0 0 0 0 -4.1671 - 1.9663i 0 0 0 0 2.1815 >> p=poly(A) p =-6.9000 -77.2600 -86.1300 604.5500 2. 基本绘图命令a) 绘制余弦曲线y=cos(x),x ∈[0,2π]解:>> x=linspace(0,2*pi); >> y=cos(x); >> plot(x,y)b)线形为点划线、颜色为红色、数据点标记为加号;解:>>hold on;>>plot(x,y,'r-.+')c)加网格线解:>>grid ond)标注控制:x 、y坐标轴名称和标题“y=cos(t)”;解:>>xlabel(‘x’);>> ylabel('y');>> title('y=cos(x)')xy3. 常用拉氏变换和反变换的命令F=laplace(f):f(t)的拉氏变换,结果为F(s),默认变量为s ; f=ilaplace(F) :F(s)的拉氏反变换,结果为f(t),变量为t ;例1-1试求函数(t)Asin(wt b)f =+的拉氏变换式,并用拉氏反变换观察变换结果。
解:MATLAB 程序如下:>>clear; %清除所有变量>>syms t A w b s %定义符号变量t, A, w, b, s>>ft= A*sin(w*t+b); %定义f(t)的符号函数ft 的表达式 >>Fs =laplace(ft) %求ft 的拉氏变换式Fs, 即F(s) 运行结果: >>Fs =>>A*(cos(b)*w/(s^2+w^2)+sin(b)*s/(s^2+w^2)) 可利用拉氏反变换对上述结果进行检验:>>ft=ilaplace(Fs) %求Fs 的拉氏反变换式ft 运行结果: >>ft = >>sin(t)即 f(t)=L-1[F(s)]=L-1[1/(s2+1)]=sin(t) 4.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说明:step(num,den),其中num :传递函数分子表达式,den :传递函数分母表达式,幂次由高到低排列。
例1-1:若已知单位负反馈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为2100G(s)5s s=+,试作出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准确读出其动态性能指标,并记录数据。
解:1)作单位阶跃响应曲线matlab 参考程序graph.m 如下: sys=tf(100,[1 5 0]); sysc=feedback(sys,1); step(sysc); grid on;2)运行程序得到系统的单位阶跃曲线如下:00.511.5Step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3)在曲线图中空白区域,单击鼠标右键,在快捷菜单中选择“Characteristics ”命令,可以显示动态性能指标“Peak Response ”(峰值C p ),“Setting Time ”(调节时间t s )、“Rise Time ”(上升时间t r )和稳态值“Steady State ”,如图:00.511.5Step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4)单击鼠标右键,在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Properties ”命令,显示属性编辑对话框,如图:5)在“Option ”选项卡的“Show setting time within ”文本框中,设置时间误差带2%或5%。
6)读图中数据可得到系统稳态值为1,动态性能指标为:上升时间tr=0.127s,超调量Mp=44%,峰值时间tp=0.321s ,调节时间ts=1.41s 。
7)已知二价震荡环节的传递函数G(s)=2222n n n s ωςωω++ ,其中4.0=n ω,ς从0变化到1.25,求此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脉冲响应曲线和斜坡响应曲线。
解:参考函数如下:(1)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程序代码: syms sfor zeta=[0,0.25,0.5,0.75,1.0,1.25]; wn=0.4;wn=sym(num2str(wn)); zet=sym(num2str(zeta)); if zeta==0 figure(1)ezplot(ilaplace(wn^2/s/(s^2+wn^2)),[0 80 ]); grid on title('\xi=0') hold on elseif zeta==1ezplot(ilaplace(wn^2/s/(s+wn)^2),[0 80 ]); hold on;elseezplot(ilaplace(wn^2/s/(s^2+2*zet*wn*s+wn^2)),[0 80 ]);hold on;endendgrid ontitle('\xi:0,0.4,0.7,0.9,1.0,1.5, ')axis([0 80 0 1.8])gtext('wn=0.4')绘图结果显示::0,0.25,0.5,0.75,1.25,1.5,t系统脉冲响应曲线的程序代码:syms sfor zeta=[0,0.25,0.5,0.75,1.0,1.25];wn=0.4;wn=sym(num2str(wn));zet=sym(num2str(zeta));if zeta==0figure(1)ezplot(ilaplace(wn^2/(s^2+wn^2)),[0 80]);grid ontitle('\xi=0')hold on;elseif zeta==1ezplot(ilaplace(wn^2/(s+wn)^2),[0 80]);hold on;elseezplot(ilaplace(wn^2/(s^2+2*zet*wn*s+wn^2)),[0 80]);hold on;endendgrid ontitle('\xi:0,0.25,0.5,0.75,1.0,1.25, ')axis([0 80 -0.4 0.4])gtext('0')gtext('0.25')gtext('0.5')gtext('0.75')gtext('1.0')gtext('1.25')绘图结果显示::0,0.25,0.5,0.75,1.0,1.25,t系统斜坡响应曲线的程序代码:syms sfor zeta=[0,0.25,0.5,0.75,1.0,1.25];wn=0.4;wn=sym(num2str(wn));zet=sym(num2str(zeta));if zeta==0figure(1)ezplot(ilaplace(wn^2/s^2/(s^2+wn^2)),[0 80]);grid ontitle('\xi=0')hold onelseif zeta==1ezplot(ilaplace(wn^2/s^2/(s^2+2*wn*s+wn^2)),[0 80]);hold on;elseezplot(ilaplace(wn^2/s^2/(s^2+2*zeta*wn*s+wn^2)),[0 80]);hold on;endendgrid ontitle('\xi:0, 0.25,0.5,0.75,1.0, 1.25')axis([0 80 0 80])gtext('0')gtext('0.25')gtext('0.5')gtext('0.75')gtext('1.0')gtext('1.25')绘图结果显示:由上至下为zeta=0,0.25,0.5,0.75,1.0,1.25:0, 0.25,0.5,0.75,1.0, 1.25t【分析】:可见,当wn一定时,系统随着阻尼比zeta的增大,闭环极点的实部在s 左半平面的位置更加远离原点,虚部减小到0,超调量减小,调节时间缩短,稳定性更好。
[实验要求]1.利用所学知识,编写实验内容中1.到4.的相应程序,并将所用到的命令行、中间变量和最终结果及产生的图形写在实验报告上。
2.在例1-1的7)中,令zeta=0.25保持不变,编写程序并绘制出wn=10,30和50时,对应系统的单位阶跃、脉冲和斜坡响应曲线。
实验二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一、实验目的1.以二阶系统为例,掌握控制系统频率特性的基本原理;2.掌握控制系统Nyquist 图的绘制方法,并加深理解控制系统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的实际应用;3.掌握利用matlab 函数求取控制系统频域指标相角裕度、幅值裕度的方法;4.掌握控制系统伯德图的绘制方法,并会利用伯德图分析控制系统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