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设计[必修](2)
](https://img.taocdn.com/s3/m/456154f68762caaedc33d45f.png)
学
方
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构成的诸多要素中,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它是决定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手,本课时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过程可概括为:情景激学,实验促学,问题导学,迁移活学。
请写出化学方程式,分析实验现象及分析混合后离子的数目发生了什么变化?
CuCl2+ AgNO3=2AgCl↓+Cu( NO3)2
实际反应得离子式:Ag++Cl-== AgCl ↓
板书
一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 定义: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叫做离子反应。
思考与交流:
问题一:是不是任意两种(或多种)电解质溶液混合就能够发生离子反应呢?
教
材
分
析
1、教材的知识结构: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从知识结构上看,包含了两部分内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3)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学会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的分析
(2)体会离子反应发生的本质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1《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一)(下面没有二了所以不用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再加点内容)《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研究起到了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刚步入高中,未能完全适应高中的教学方法,研究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特别是本节内容抽象难于理解,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和播放离子反应的动画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让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使学生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研究,探究研究。
但由于学生研究方法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方面:1.着重突出教法对学法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个别到一般。
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
在研究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达到举一反三。
2.用实验来导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引入用实验,知识巩固,升华用实验。
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学会运用实验去解决问题,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的课堂上。
3.通过讲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问题,质疑,使学生明确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阐发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才干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举行研讨性研究。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思路阐发由于本节内容属于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把微观的概念转换到宏观的现象才易于理解,首先,学生在研究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2离子反应第1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docx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课题 2.2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和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认识常见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离子反应的实质和复分解反应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培养归纳和概括知识的能力,训练科学分析化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离子反应本质与特点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务实求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离子反应概念的建立,以及离子反应的实质和发生条件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实验仪器课时安排3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一、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实验探究4 (P31实验2・1)1、向Na2SO4溶液中滴入足量KCI溶液,有何现象?2、向Na2SO4溶液中滴入足量BaCH溶液,有何现象?思考: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上述反应为什么可以发牛?反应实质是什么?答:实验2生成了沉淀,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和倾离子发生了反应。
实验探究2:(P33实验2・3)1、向CuSO4溶液中滴入足量NaOH溶液,有何现象?通过实验引入本课时,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生通过问题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2^向NaOH溶液屮滴入几滴酚駄,再滴入盐酸溶液,有何现彖?3、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有何现象?思考:离子反应的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答:生成沉淀、气体、水。
板书:一、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1、离子反应:电解质在溶液中所发生的离子Z间的反应。
2、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了符号来表示离了反应的式了。
3、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水。
试一试:写出上述“实验探究〃中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思考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板书: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写、拆、删、查。
练习:写岀NazCOs与HC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高中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本课时是《离子反应》这一节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为后续学习酸碱盐的性质打下基础。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通过复习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为后续学习离子反应打下基础。
2.离子反应的原理:通过实验探究离子反应的原理,让学生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3.离子反应发生条件:通过实验探究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
二、课程标准分析本课时内容符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电解质、电离等概念,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和发生条件。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离子反应的相关知识。
同时,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和发生条件,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三、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之前,已经学习了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对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但是,学生对离子反应的原理和发生条件仍需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
四、学习目标1.掌握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原理,了解离子反应的种类和发生条件。
2.理解离子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意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离子反应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离子反应的原理和发生条件,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通过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5.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态度。
6.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素养。
高一化学(人教版)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漂市一中钱少锋【素材积累】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
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
求人不如求己;穷志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
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出来的。
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
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
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
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
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素材积累】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教学设计《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已经意识到用实验的方法去进行化学探究,但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储备不足和电解质理解不够充分,对诸多物质表现的离子形式不熟悉,教学中在完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不适合随意增加难度。
2、认知基础: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稍弱,不能直接给出概念或结论,教学中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如实验演示等。
教学工具1、多媒体演示设备。
2、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
3、实验药品:0.5mol/LCuSO4溶液、0.5mol/LNa2SO4溶液、0.5mol/LBaCl2溶液、1mol/LNaOH溶液、1mol/LHCl溶液、0.5mol/LNa2CO3溶液、1mol/LKCl溶液、酚酞溶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离子反应的含义及其发生的条件,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离子共存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常见离子反应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的科学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探索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及自主建构法教学过程【教师】展示问题: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呢?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
高中化学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案 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体会获得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方案。
【课前准备】1.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2. 实验用品: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氯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粉末、氯化钡溶液、气球。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一个故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复习:写出下列物质各以哪些离子存在于水溶液中。
Na2SO4 KCl BaCl2师:在溶液中,它们以自己电离出的离子形式存在,如果将这三种溶液两两混合,由于它们在溶液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那不断运动的离子间就会碰撞,它们的碰撞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来看个实验。
【演示实验】观察以下实验现象并写出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上述实验过程是否都发生了化学变化?若发生了,请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分析混合后离子的数目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实验1中,硫酸钠与氯化钾的混合观察不到现象,实际上只是硫酸钠电离出的Na+和SO42—与氯化钾电离出的K+和Cl—的简单混合,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离子的数目也没有改变。
实验2中,硫酸钠与氯化钡则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白色沉淀是硫酸钠电离出的SO42—和氯化钡电离出的Ba2+结合生成的,所以混合后它们的数目减少了,Na+和Cl—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它们的数目没变。
经过分析硫酸钠与氯化钡实际反应的离子式为:SO42—+Ba2+=BaSO4↓我们把像这样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叫离子反应。
[板书] 1.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思考】1.是不是任意两种(或多种)电解质溶液混合就能够发生离子反应呢?2.如果不是,那符合什么条件的离子反应能够发生?[讲述] 为了搞清楚以上两个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台面的试剂并参考老师示范的探究方案,各小组自己讨论设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学设计3篇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学设计3篇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篇1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教学过程:[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
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固体、固体、固体、固体不导电,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导电。
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_____ 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概念:[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如:、、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
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课题2-2-2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在学生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溶液中
离子的共存问题;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
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
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
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
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方案
教学设计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
图
引入你知道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吗?聆听、思
考通过介绍,引入主题
基础梳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整理】
【板书】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一、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的概念: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
__________的反应。
思考,按
照老师引
导的思路
进行阅
读,小组
通过阅
读,培养
学生的
自主学
习能力
2.实验探究
实
验
向盛有5 mL CuSO4溶液的
试管里加入5 mL稀NaCl
溶液
向盛有5 mL CuSO4溶液
的试管里加入5 mL BaCl
2
溶液
现
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__________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2)书写步骤
(3)意义
①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
BaCl2+Na2SO4=BaSO4↓+2NaCl
表示为:SO42-+Ba2+=BaSO4↓
②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如:H++OH-=H2O可以表示_____和____生成_________和水
的反应。
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实验探究
实验现象离子方程式
向盛有2 mL Na2SO4溶液的试
管中加入2 mL BaCl2溶液______
Ba2++SO2-4
===BaSO4↓
内讨论,
代表回
答。
和团队
合作精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