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心得
中国美术史读后感

中国美术史读后感《中国美术史》是一本关于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展现了中国美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魅力和发展轨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从古代至现代,从绘画到雕塑,从宫廷艺术到民间艺术,无一不展现出中国美术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
我深深感受到,中国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在书中,我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法,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古代绘画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悟。
通过阅读《中国美术史》,我对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欣赏和喜爱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雕塑作品以佛像、石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雕刻和塑造,展现了中国人对宗教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古代雕塑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展现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
通过阅读《中国美术史》,我对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喜爱和赞赏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在书中,我还对中国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宫廷艺术以宫廷绘画、宫廷雕塑等为主要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室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审美情趣;而中国民间艺术则以民间绘画、民间雕塑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通过阅读《中国美术史》,我对中国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欣赏和喜爱中国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
综上所述,《中国美术史》是一本关于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有了更深的感悟。
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感受

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感受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学习,我不仅知道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还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以下是我对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的一些感受。
首先,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工艺美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承载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的审美追求。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古代艺术品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和发展,从汉代的玉器、唐代的陶瓷、宋代的瓷器到明清时期的家具、织锦等,每一种工艺品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所创造的艺术精华,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底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宝贵价值。
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工匠们的辛勤劳作和精湛技艺。
他们通过世代传承的技术和创新意识,创造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的艺术品。
例如,中国古代的陶瓷烧制技术、雕刻技法和丝织工艺等都是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不断改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些技术和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工匠们对工艺美术的执着追求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这种工匠精神不仅在过去的古代,也在现代的工艺美术中得到延续和发扬,让我深受启发和敬佩。
另外,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也让我对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理解有着独特的取向。
例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追求的不是复杂奢华的外表,而是注重内涵和意境的表达。
中国人注重内在的正气和精神的凝练,这种审美观念在工艺美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它们在形式上简洁而大方,更注重艺术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中国的清代家具,造型简洁而雅致,展示了中国文人追求自然、恬淡和宜居的生活理念。
通过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独特魅力,这种美学思想对我个人的审美观念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美术史百题读后感

中国美术史百题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对中国美术史的概述和读后感
二、中国美术史的主要内容:秦汉时期的美术高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发展
三、中国美术史的意义:提高艺术修养,了解美的历程和信仰,增强艺术品保护意识
四、谢赫的《画品》:六法的提出,传移模写,骨法用笔
五、结论: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和读后感的总结
正文:
中国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具体美术作品及其相关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的体现。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美术史丰富多彩,读后让人深感自豪。
从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大发展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繁荣,中国美术史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审美变化。
秦汉时期的美术作品如大规模的秦俑、汉俑,建筑材料瓦当,画像石砖等,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独特艺术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在各领域都有突出表现,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均有佳作。
学习中国美术史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和生活品位,从传统中去继承、去借鉴,从而在艺术创作中有所创造和超越。
同时,了解华夏民族关于美的历程、美的信仰、美的起源,有助于增强对艺术品、文物的保护意识。
谢赫的《画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绘画品评论著。
其中提出的六法,包括传移模写、骨法用笔等,对我国美术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美术史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的领域。
通过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各个时期的审美特点,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美术史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一、讲座概述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由我国著名美术史专家主讲的学术讲座,主题为“中国美术史的发展与传承”。
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让我对中国美术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二、讲座内容回顾1. 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讲座首先从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入手,将我国美术史分为四个时期:史前美术、先秦美术、魏晋南北朝美术、唐宋元明清美术。
专家详细介绍了每个时期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重要美术流派。
2. 中国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在传承方面,专家强调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传承关系,如唐代画家王维、杜甫、张萱等均受到了唐代绘画大师吴道子的深刻影响。
在创新方面,专家指出,我国美术史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绘画技法的改进、题材的拓展以及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3. 中国美术与哲学、宗教、文化的关系讲座深入探讨了美术与哲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专家认为,中国美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熏陶、宗教信仰的滋养以及传统文化的积淀。
如佛教艺术、道教艺术、儒家思想等均对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中国美术的海外传播与影响讲座最后介绍了中国美术在海外传播及其对世界美术的影响。
专家指出,中国美术的海外传播始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美术也对西方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心得体会1. 深化对中国美术史的认识此次讲座让我对中国美术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了解了我国美术发展的脉络、传承与创新以及与哲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这使我更加珍视我国优秀的美术传统,为今后研究美术史奠定了基础。
2. 激发对美术创作的兴趣通过讲座,我了解到中国美术史上的许多经典作品,如《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激发了我对美术创作的兴趣,让我更加热爱美术。
3. 提高审美能力讲座中,专家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美术史,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学会了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更加懂得了艺术的价值。
中国美术史的心得体会

中国美术史的心得体会中国美术史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珍贵艺术宝藏,让我深刻领略到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通过研究中国美术史,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中国艺术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特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从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方式。
首先,中国美术史无疑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历史过程。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见证了中国艺术悠久的历史底蕴,以及艺术与文明的相互交融。
古代中国以其雄浑壮丽的山川地貌、神秘莫测的自然奇观和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中国美术史中,石窟艺术、青铜器艺术和绘画艺术都占据着重要的篇章,其中落款最早的中国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韵味。
其次,中国美术史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风格。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我被其繁复的壁画和规矩恢宏的佛像所震撼;宋代的山水画以其精雕细琢的笔墨表现力和崇尚自然的意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明清时期的工笔花鸟画则以细腻精巧的技法和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钦佩不已。
每一个时期的艺术作品都是历史的产物,蕴含着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环境和人们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
再次,中国美术史也给我带来了对艺术创作的启发和思考。
中国艺术注重的是意境的营造和表达方式的艺术化,而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装饰效果。
在细品中国美术史中的作品时,我注意到很多作品虽然形象极简,无需过多的图像元素或装饰,却能通过简洁明快的线条和线面结合,营造出一种丰富而深邃的意境。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作品要想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和生命力,不仅需要有细腻的技法和精湛的创作能力,更需要有对人生和世界的敏锐触觉和深沉思索。
最后,中国美术史的学习过程也让我更加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独特价值。
中国美术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特色的集中体现,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艺术传统不仅为后世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迪,也为当代社会中追求审美快感和精神寄托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中国美术史的学习心得(精选5篇)

中国美术史的学习心得(精选5篇)中国美术史的学习心得篇1学习了《中国美术史》后,我有了很深的感触,了解了祖国灿烂、悠久的美术史。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传统美术源远流长,从远古到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
远古时代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他们艺术的体现在石器的运用和陶器的产生,总而言之远古美术的产生是艺术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的结合。
从殷商时期由于青铜器的产生便进入了奴隶社会,青铜器在商代最为鼎盛,青铜器的用途大致是:乐器、武器、煮饮工具还有是礼器,礼器是青铜器最主要的功能,因为它象征着皇权,所以当时有些“一言九鼎”等。
春秋战国时期属帛画最为著名,当时的绘画主是引魂升天其其作品有《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在当时最为著名的艺术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有步兵,指挥部,浩洗荡荡的显示了秦皇朝的军事力量,其布局严谨,形象逼真!在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魏晋南北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人们的思想没有寄托时刻,印度的佛教从西部进入了中国于是在后续的文明历史有出现了有关佛教文化的艺术作品: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焞煌莫高窟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画家有书书法家,分别是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王羲之,在绘画方面内容由于玄学的出现有描绘自然风景的,有描绘时空的,有描绘神仙故事的等,在技法上其三杰都做不同的贡献尤其是顾恺之首先提出了“传神”的重要性,克服了前代的说教内容的缺点,扩大了题材的多样性。
隋唐朝时期出现了第一幅真正意义的山水画展子虞的《游春图》,也出现了吴道子曹不兴西域的慰迟已僧等画家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绘画风格的出现,在仕女画的画家有张萱周肪,其历史画家有阎立本五代十国周文矩,顾宏中等宋代时文人画的苗头开始探出苗头,其最著名的有风俗画作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纵观关于形中国美术史发展中国画中对于山和水的描绘并不是基于客观真实的.首先它没有光影效果,实际上就提出了画面的客观立体感.其次,没有焦点透视,空间表现依靠主观的散点透视和纯艺术的形式把握。
2024年学习美术史心得模版(2篇)

2024年学习美术史心得模版學習美術史感想沉思往事立殘陽—從學習中國美術史說開去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詞·浣溪沙》第一次接觸美術史課程是在高中的時候,那時的老師,講的課,即使是現在回想覺得十分好,我腦海里對美術對年代對事蹟的認知都來自于她。
這個學期有再次接觸到這門課程,讓我的回憶連連,一種茶香縷縷的感覺,是我從她身上見到“美術史”三個字最真切的感受。
中國美術史是開篇之課。
中國美術史相對外國美術史來說,仿佛現在的藝術生對外國的更為瞭解,可以說這是一種悲哀。
有些人認為:藝術史是以前的事情,都已經過去了,我們現在要的是開拓創新,特別是中國藝術,古老的東西都已經失去光彩,我們更應該注重當下;有些人則認為老是借鑒古時候的文化是一種可恥的事情,都這麼多年了,還在靠著老祖宗吃飯,很丟臉;在我看來這些都是幼稚的看法。
學習中國美術史,美術史都是如此,並不是爲了僅僅知道美術作品圖像風格演變的發展;漢代的雕塑什麽樣。
唐代的壁畫有事什麽樣。
宋元的水墨什麼樣。
是爲了瞭解歷史,瞭解成長過程。
就好像瞭解一位成功人士的成長過程,通過瞭解他的成長環境,周圍的老師朋友對他的影響,從而研究他的成功,學習他的優勢并借鑒他的曲折之路。
中國美術史與其他各國的美術史有着明顯的不同,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並且是唯一一個歷史不曾間斷的文明古國。
《中國美術史》的學習讓我的眼界更加開闊,受益匪淺。
月圓月缺,潮起潮落,滄海桑田,白駒過隙,逝者如斯,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悠悠文化,留下了許許多多的令人為之傾倒的神秘故事和傳奇歷史。
這是我們的驕傲,我們為此自豪,更應該有更繼往開來的氣魄,去感悟傳統,去繼承文明,去推陳出新。
有如此好基礎的我們卻在現今經歷着一次文化風暴。
“小悅悅”事件,“扶不扶老婆婆”的問題,故宮失竊事件……這一系列事件正如警鐘一般在中國的上空響起。
读中国美术史心得体会3

读中国美术史心得体会3篇一:学习美术史心得学习中国美术史的心得学习《中国美术史》之前,我会有疑问,例如学习中国美术史会不会很枯燥等等问题,但当我真正接触它之后发现, 美术史不枯燥.了解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美术, 各种文化的特点,文化背景,是很有乐趣的。
学完中国美术史我们便会了解为什么某一艺术会出现在特定的时期,而且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一切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
美术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很有必要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修养。
这不仅是个人素养的需要,也是从事其他科学研究的源泉。
经过一个假期的学习,自己有所收获,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习美术史必然有一个主线,那就是按照历史的走向来学,中国美术史每个朝代的主要成就不同。
我们所学习的教材上开端于史前美术及先秦美术,然后经过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美术,隋、唐、五代美术,宋、元美术,最后到离我们最近的明、清美术。
首先是史前美术与先秦美术,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包括原始陶器、原始雕塑、原始绘画、先秦书法等。
幻灯片展示的美术品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原始人类留存下来的洞窟壁画、岩壁浮雕和各种小雕像,这些作品谱写了人类最早的美术篇章。
虽然这些壁画和雕塑看起来简单朴素,但是生动的展现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状态,对美的理念,给我很深的震撼。
使我不得不被我们祖先的想想能力与创造能力所折服。
先秦美术时期最有价值的应该是青铜器。
青铜器的风格演变应分为四个阶段:育成期(公元前17-前14世纪商代前的时期)、兴盛期(商后期至西周前期,公元前14-前10世纪)、转变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公元前10世纪-前476年)、更新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1、育成期:造型准确、器壁匀薄、纹样多为无底纹的单层花纹,以动物纹和几何纹为其特征,但还见其粗糙。
2、兴盛期:青铜器质地优良,形体厚重精致,种类繁多。
青铜器的花纹多由底纹加凸起的纹饰图形两层组成,有的在凸起的纹饰上加饰细纹而成三层,花纹在此时表现繁多细密,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构图节奏感很强,富于变化,其纹饰内容主要是动物和几何纹,动物有写实和抽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美术过去之灿烂傅抱石近时外国人对于中华民族性的批评,总是离不了说中国是"自尊"、"自大"的民族。
殊不知中国人的"自尊"和"自大",是有原因的,是有道理的。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必须保守着这种"自尊"、"自大"的好国民性。
今日的中国,尤其有急切的需要和重大的意义。
单论美术这一项,其发达之古,创造之精,莫说东方,就是世界上也难寻其匹。
日本还在请中国人办外交主政事的时候,我们已把西域的美术精华吃下肚子。
吐出以后的唐宋光辉之花。
埃及是最古不过的了,然而把那粗笨的刻画,和我们三代的玉器铜器比上一比,若根据他的遗物,他就发展到与三代同一时期也办不到的。
"铜器时代",哪一民族拿得出如此雄壮伟大神妙不可言状的宝贝?虽一二遗留,它的价值,除供考古学者的摩娑研究,物器本身,已没有什么,然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史上有了最伟大最先进的创造是无疑的。
虽然有许多学者,硬说我们古代那批宝贝,某种是间接学自波斯的,某种又是直接从印度偷来的,总而言之,说我们中国人是没有多大用的东西,然而这无非是因为我们的宝贝太高贵,把他们吓得没有什么可说。
眼见中国如何贫弱,所以他们还要这样说:"中国何德何能?龟甲铜器,《春秋》三传,完全是伪造,你汉人尚能做什么呢"虽然,他们尽管侮辱,若是有人送他们一个同治年的瓷器,或是乾隆年的雕漆,保证他脑筋中起不可思议的作用,佩服得五体投地。
难道这又是从英吉利法兰西偷来的么?展开东方艺术系统图来看一看,所谓"古代系"、"希腊系"、"印度系"、"中国系"的四大系中,实际上只中国与印度的二大系。
假使中华民族不负起吸收、融化和创造的责任,到现在朝鲜有美术么?日本有美术么?"印度系"又走得几步路呢?关于这些理论,姑且不论。
总之我们就是说:中华民族曾经包办东亚的美术,是东亚美术名正言顺的不祧之祖,也不为过。
我中华民族特别的长处,是不但能够闻一知十,而且是只要和别的民族文化见见面,就会造出比人家更好的文化。
一般美术史学者,他们把中国自三国至五代(约西纪二○○--一○○○年)的一个时期,定为"佛教艺术时代"(德人Hirth氏)或是"古典时代"(英人Bushell氏)或是"西域艺术攫取时代"(日人伊东忠太氏),述说当时以后的美术,完全没有独自的发展,而决定中国的中世美术史。
我可以举一个极简单的例,来证明这种述说的不确。
诚然,中国的美术,受了不少印度的影响。
但是要明白,这些影响,到了六朝初期,早被中华民族聪明的脑袋将它化得干净。
譬如说,张墨顾恺之的《维摩变相图》,陆探微载安道的《无量寿佛》则学印度的么?印度有没有?云岗龙门巩县等佛窟两足交叉的弥勒像,又是学印度的么?印度的弥勒像,是否两双脚交叉还是并垂呢?像这种例,举不胜举,一二学者,觉得中国人太不可方物,于是拼命从佛教经典内,拖出中国佛教艺术的前身来。
似乎带哭带骂地说:"中国真聪明!印度没有的东西也会造!你看呵!菩萨头背后那道圆光,印度又那里有呢?"我们并不否认人家如此地讥评,这正是我们所欣慰的事。
美术是什么?佛教美术又是什么?朝鲜日本的古美术,都是中国美术的儿孙,然不能说朝鲜日本便没有它自己的美术。
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在美术上特殊的伟大的表现!是世界美术史上最光荣灿烂的一页!只是创造,创造得不高明是不行的;只是吸收,吞进去受不住也是不行的。
中华民族,有无量成绩做本身最高度文化的证明。
纪元前一千年的工世,能作出就是现在五千年后也还是奉为标准的"形式"和"纹样"。
葡萄花纹,就说是外国货,然"云纹"、"雷纹"、"蟠纹"、"饕餮纹"总是本号自造!并且形体周备,意匠完美,会在砖瓦头上刻字描画!会将一双雀子,站在乌龟背脊上做灯盏!檐会飞!柱会雕!凡是与生活有关系的器物,哪一样不施以美的设计?秦始皇为防胡人而筑的万里长城,其雄伟盖世的气慨,又谁不咋舌吃惊?绘画较工艺发达稍迟一点。
古书上,舜皇帝的妹子,以及"苍颉作书,史皇作画"等等传说,姑不信它。
在今日可得见的古代绘画作品,汉朝的已有很多了。
孝堂山武梁祠的石刻画,固然不是二十世纪图案最发达的欧洲画家可以"便化"得出来,就是一块汉画像砖上的人物,也够使现代东西方的人物画家惊异。
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橱内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那画上的人物,态度优美而庄重,线条遒劲,布置闲雅,第四世纪的东西,我们不知道那时候欧洲的人物画如何?再说唐代的阎立本,它的驰名世界的《历代帝王像》,听说尚有十三张在福建林氏家中(一说梁鸿志君所)。
这稀世的宝物,它的唐代初期绘画的黄金时代,充分表示无遗。
日本帝室御物有一张《圣德太子像》,中间画圣德太子,左右画山背大兄王和殖栗王。
这张画,他们的确经过许多人研究,据旧法隆隆寺《寺传》上说,是百济国阿佐太子到日本画的。
许多人不以为然,说《圣德太子像》的服制全是"本邦的古仪"!但是除此以外,可没有第二张和这画逼肖的作品。
是天上掉下来的么?实事求是的先生们,不得不怀疑了,不得不恭维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了。
因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也是中间画皇帝,两边画侍臣侍女的。
于是《圣德太子像》的本源(布置或笔法),便牵在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上。
经晚唐五代而至宋徽宗的花鸟,即今日还原色印在日本寻常小学生的画帖上。
不过不说是中国的,但说"距现在有八百多年一个叫做宗的皇帝"而已。
绘画到了徽宗时期,无论花鸟,山水,一切部门,都有杰出的大家,彪炳史乘!南渡后,刚刚一百二十年,霹雳一声,蒙古人打定了天下,可怜当时那班画家们,忍着精神上的痛夺,拼命向笔墨间抒其抑郁之孤愤幽绪!黄公望,他叫出"寄乐于画"的口号,以刺激那些利欲熏心的分子。
倪云林也曾说过"余之画,不过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耳"!这种艺人的本色,也是当代社会的反面。
我们看倪云林的山水,存着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元四大家中,王蒙为了母舅的关系,做过一下泰安知州,在画史上,虽然他的挥洒高妙,有时也逃不了峻刻批评。
至明代则文沈唐仇是适合当时代的产物,谨严之中,复邃幽趣。
至于清初的八大山人与苦瓜和尚,他们的行径和笔墨,又岂独在一山一水一花一鸟之间?尤其石涛的诗,"梅花"、"遗民"可说是常常应用。
我们在三百年之后,应不应该向这些民族艺人表示诚恳的敬意?雕刻的遗迹,随便说吧,如云岗巩县天龙山等多数的佛窟,真不知接受了几何人的瞻仰和崇拜。
东方固是第一大艺术,西方也未见得有出其右者。
我们要知道,这成千成万的石佛,都是先民一刀一刀,一尊一尊,累月经年所造成,若说是没有伟大力量的民族办得到,那现在也不让云岗独霸一部东方雕刻史了。
这无量数的遗宝,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
唯有这些遗宝,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上始值得自豪,值得人家不远万里费长久时间,来研究我们一张纸或是一块石头。
然则中国美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呢?这可分做两方面说:一方面,以异民族的关系,突然接触"形式"、"色彩"与自己绝对不同的美术品,自然产生一种奇异。
或者本来存有某种用意(如对于工艺品),因之有些人,拼命地研究。
这些人,是把中国美术推崇得真比天还要高不可攀。
一方面,就美术品的评价上,中国美术品,大至开山打洞,小至一把扇子、一个酒杯,都具有不可形容的独特境界。
这种境界,是中华民族的境界,是东方的境界,也即是世界两种境界之一的境界。
因此,与欧洲美术,显然划清了路线,而此辔齐奔。
他们的绘画,是"色彩"和"面"的结合;中国的绘画是"线条"和"点"的交响乐。
过惯了都市文明的他们,现在也需要枯淡清冲的刺激,在绘画上,已有相当的证明。
不过以欣赏的趣味或能力如何,所以有的欢喜唐宋的谨严,有的欢喜元人的淡逸。
他们的雕刻,是不穿衣服的多;中国的雕刻,则多穿衣服。
人体的曲线固属美妙,而衣服飘举,隐约如见,又何尝不美?他们的材料,多用金属,用石头;中国的材料,多用木,用泥,用麻,用漆,这是种种环境造成的分歧当不因此显其轩轾。
中国的美术,无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创作上固各有伟大的贡献,理论上更是发世界所未发。
东晋有顾恺之的《论画》,南齐的谢赫的《六法论》。
当第四五世纪,即有如此完善的绘画理论,可说是惊人的成功。
如顾恺之说的:"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完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是何等的透彻合理呵!本来美术不像科学,不一定读熟了理论才去制作,也不一定有理论便有作品。
但是世界美术史家们,常常贬人而誉已。
我以为这些精湛的论著,是值得特笔大书,任他们存着怎样的偏见,也绝不能稍稍摇动。
在另一种情形之下,"中国美术"这个名词,稍稍费解。
它的含义,似乎加了一层限制。
欧美人所谓"中国美术",至多包括到嘉道以前。
那时候,足迹到过中国的还不多,仅仅从一些布教师或商人的手中,得受中国美术的洗礼。
日本人就根本不说出"中国美术"四个字。
虽然是一本一本图谱或论著,自序文至版权页都是中国的美术品或研究,但总名之曰"东洋",或名为"支那古代美术",置于印度朝鲜之间。
我们自己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明白西洋人与日本人的中国美术观,在可能内,他们是以不提起为妙的。
此中道理,非常简单。
那种中国美术在世界上,不是被人轻视么?当然!在现在民族竞争的时代,谁肯对我们中国人说出半个好字?事实上,我们早知道有若干的"中国通",在贩卖中国的美术,在靠谈谈中国美术吃饭!更说具体一点,中国美术实在好得使一切不愿谈的人而又不得不谈,更不得不把中国美术似通非通地来利用。
美国大来公司邮船上所印的旅客单,也装饰了中国六朝的佛像,江西不值钱的樟木箱子,到了支加哥会变成无上的美术品。
日本不必论,著是不相当研究过中国美术,想做美术家是很困难的事。
近年上田恭辅氏的《支那美术工艺骨董图说》,翻开封面便是"震惊世界的支那工艺美术"十一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