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法律制度概要

合集下载

夏商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刑起于兵, “兵刑合一”
• 中国法的起源的特色:法的起源与战争 的关系特别密切:《汉书· 刑法志》记载: “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 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
三、夏商法制概况
1、主要法律渊源 2、神权政治与神权法思想 3、刑罚 (1)奴隶制五刑:墨、劓、髌、宫、大辟 (2)法外酷刑:炮烙、醢、脯、剖心、劓 殄、孥戮等。 4、司法制度
九、西周时期的刑事制度
• • • • • • 1、定罪量刑的原则 2、刑罚种类 (1)五刑 (2)赎刑 (3)劳役刑 (4)拘役刑:嘉石拘役
定罪量刑的原则
• (1)矜老恤幼原则。 •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的原则。 • 眚:过失;非眚:故意。 非终:偶犯;惟终:惯 犯。 • (3)罪刑相当原则 • (4)罪疑从轻、众疑从赦原则 • (5)罪不相及原则 • (6)同罪异罚原则 • (7)世轻世重原则:世轻世重(“三典”)即 “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 用重典”。《周礼· 秋官· 大司寇》
(2)借贷契约:傅别
(3)书契
婚姻缔结原则
• (1)一夫一妻制。法定的妻子即嫡妻只能是一个。 也只有正妻所生子女才是嫡系,其他皆为庶出, 他们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比较低的地位。 • (2) “同姓不婚” 。主要基于两点:第一,长期的 经验证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第二,为了 “附远厚别”,即通过联姻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 系,进一步巩固家天下和宗法制度,具有鲜明的 政治意图。 •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诗经》云:“娶 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 可”。
七、西周时期的礼刑关系
1、“礼”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 “亲亲”即亲其所亲,亲爱自己的亲属,核心是 “孝”; “尊尊“即尊其所尊,尊爱自己的尊长,核心是 “忠”。 2、“礼”的基本内容(形式)――五礼 (1)吉礼:祭祀之礼。 (2)凶礼:丧葬之礼。 (3)宾礼:宾客之礼。 (4)军礼:军旅之礼。 (5)嘉礼:冠婚之礼。 3、“礼”与“刑”的关系

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法律制度在当时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作用。

夏朝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了法律的制定、执行和守
法的规定等内容。

首先,夏朝的法律制定是由夏王亲自主持的。

夏王制定法律的
过程是公开的,他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做出决定。

夏朝的法
律制定具有一定的程序性和公正性,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其次,夏朝的法律执行是由官员来负责的。

夏朝设置了不同级
别的官员,他们负责监督和执行法律。

这些官员要严格按照法律的
规定来行使职权,不得滥用职权,否则会受到严惩。

另外,夏朝的法律制度还规定了人民应该如何守法。

夏朝的法
律对人民的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比如不得偷盗、不得伤害他人等。

同时,夏朝的法律还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这些处罚包括了笞刑、流放等。

总的来说,夏朝的法律制度在当时是相对完善的。

它体现了一
定的程序性和公正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夏朝的
法律制度为当时的社会秩序维护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然而,夏朝的法律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专制的特征,夏王的个人意志对法律的制定有着较大的影响。

同时,夏朝的法律在内容上也相对简单,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处理并不够完善。

总的来说,夏朝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为后世的法律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夏朝的法律制度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它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3篇)

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3篇)

第1篇一、引言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法律制度也随之产生。

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法律观念、法律形式、法律内容、法律实施和法律责任。

二、法律观念1. 重视礼制:夏朝法律观念强调礼制,认为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

礼制包括祭祀、婚丧、饮食、服饰等方面,通过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2. 尊重王权:夏朝法律观念认为王权神圣不可侵犯,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最高的权力。

法律制度旨在维护王权,保障国王的统治地位。

3. 强调等级:夏朝法律观念强调等级制度,认为社会成员的地位和权利与他们的等级相对应。

法律制度旨在维护等级制度,保障社会秩序。

三、法律形式1. 章程:夏朝法律制度以章程为主要形式,章程是夏朝法律的总称,包括刑法、民法、诉讼法等内容。

2. 刑法:夏朝刑法以刑罚为主,刑罚包括死刑、流放、罚金、鞭刑等。

3. 民法:夏朝民法以契约为主,契约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包括买卖、租赁、借贷、婚姻等。

4. 诉讼法:夏朝诉讼法以调解为主,调解是解决纠纷的主要手段,通过调解来解决民事和刑事纠纷。

四、法律内容1. 刑法:夏朝刑法主要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及其刑罚,如盗窃、杀人、强奸等。

刑罚以死刑为主,严重犯罪者可被处死。

2. 民法:夏朝民法主要规定了民事法律关系,包括买卖、租赁、借贷、婚姻等。

民法强调契约精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诉讼法:夏朝诉讼法主要规定了诉讼程序和调解方法,强调调解为主,审判为辅。

4. 礼法:夏朝礼法规定了各种礼仪规范,如祭祀、婚丧、饮食、服饰等,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

五、法律实施1. 中央集权:夏朝法律实施以中央集权为主,国王是法律的最高执行者,地方官员负责执行地方法律。

2. 官僚体系:夏朝法律实施依靠官僚体系,各级官员负责执行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

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章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惟一无文字可征的世袭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据《史记·夏本记》记自夏禹传位于子启,至夏桀亡夏,夏代历时近五百年。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继夏之后的王朝,商族原是臣属于夏王朝的一个方国,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左右,商人在其首领汤的带领下,联合一些反对夏统治的部落或方国讨伐暴虐无道的夏桀,推翻了夏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数次迁都,至盘庚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商朝政权维系了六百年,至公元前11世纪周人推翻了商纣王,结束了商的统治。

第一节夏代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一)法制指导思想夏朝去古未远,氏族社会的神权观念对夏代法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夏王发布命令,常以“天”的代言人自居夏王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在战前的誓师动员时发布《甘誓》,认为有扈氏不敬上天,所以上天假启之手征讨有扈氏,这就是“天讨有罪,”而夏启只是“恭行天之罚”。

(二)法律形式据文献记载,夏代的法律形式有命、誓、典、刑等。

夏代最重要的法律形式有二:1、由部落习俗演变而成的习惯法,或称之为“礼”。

2、由部落战争中产生的刑,或称刑书。

据文献记载称为《禹刑》,其主要内容应是有关夏代刑罚种类的规定。

二、法律制度我们从春秋战国至汉人的追记中,可以归纳出夏代的一些刑名与罪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五刑五刑制度从夏朝就已经形成。

东汉时期的经学家郑玄注释《周礼》时说,夏代的刑罚有三千条,其中大辟二百条,膑刑三百条,宫刑五百条,劓刑与墨刑各一千条。

墨刑是在面颊或额头上刺字,再涂上墨,留下永久印记;劓刑即割掉鼻子;膑刑即剔去膝盖骨;宫刑即毁坏人的生殖能力。

这四种刑罚以残损人的身体,十分残忍,又被称为“肉刑”。

直到汉代,汉文帝下令改革。

大辟即死刑,以剥夺人的生命为目的。

(二)昏、墨、贼,杀(三)赎刑赎刑,即以币买罪,罪犯若按规定交纳赎金给官府,则可以获得减轻或免除刑罚。

夏商朝的法律制度

夏商朝的法律制度

(五)“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夏朝的刑罚原则。即与其错杀 无辜或轻罪的人,宁可违反常规或 不用常法,甘冒漏杀有罪者的失误 。 这一原则体现了慎罚思想,具 有积极的意义。
(六)监狱的设置
圜土 :监牢的形象名称。在地下挖圆形的土 牢或
在地上围起圆形土墙,以监禁罪犯, 防止其逃 跑。 商汤的首领曾被囚于“夏台”这个地方, 而“夏台”又叫“钧台”。所以后来“夏台”、 “钧台”都成为夏朝监狱的代称。

律,最初上指调整乐器音调的工具。《说文解 字》:“律,均布也。”后来,借作法律,比 喻如调音律一样均平调整人们的行为归于一统, 普遍适用。律的含义又比法进了一步。
战国时,商鞅改“法”为“律”以后历代沿 用,如:《秦律》、《永徽律》。 “法”与“律”连在一起作为一种法律 形式,是在清末民初时开始的。 另外,“辟”、“彝”都由“法”之义。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原始习惯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礼法 血缘纽带得到进一步加强 部族统治者的权威不断加强 刑起于兵
事神致福-起源 于祭祀礼仪
礼的起源应该是多元的, 饮食、生产礼仪都可能是 礼产生的重要途径
礼源于祭祀
礼,本来是一种盛玉的器皿 ,即表示一个盛有双 玉的奉事神和人的器皿。指奉神之事,即祭祀。 当这种器皿广泛用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后,它 就成了奉神祁福的专用和祭神敬祖仪式的代名词。 我们知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生产中逐渐 上升为主导地位,并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新的 家庭组织——一夫一妻的个体家庭。这种男子在 经济上优势的增长,使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转 为对社会力量的崇拜,妇女对丈夫的尊敬,后来 扩展到夫权制大家庭的家长及其家族的祖先。
习惯
习惯法
法律
习惯与法律的区别

夏商法律规定(3篇)

夏商法律规定(3篇)

一、引言夏商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法律制度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夏商法律制度虽然相较于后世较为简陋,但已初步形成了一套以王权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本文将从夏商时期的法律渊源、法律内容、法律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全面了解夏商法律规定。

二、夏商法律渊源1. 神权法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深受神权法的影响。

古人认为,天命是国家的根本,君权神授,法律也是神意的体现。

因此,夏商时期的法律多与祭祀、占卜、祭祀有关。

例如,《夏小正》记载了夏代的祭祀制度,而《殷墟卜辞》则反映了商代的占卜活动。

2. 习惯法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还受到习惯法的影响。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形成了一系列习惯性规则,这些规则逐渐成为法律的一部分。

例如,《周礼》中记载的“礼”就源于古代的习惯法。

3. 成文法夏商时期的成文法主要体现在礼、刑两方面。

礼是指国家制度、社会秩序、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规定,刑则是指对犯罪行为的处罚。

成文法多记载在竹简、铜器、甲骨等载体上。

三、夏商法律内容1. 礼法夏商时期的礼法主要包括国家制度、社会秩序、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规定。

礼法在夏商法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例如,《周礼》记载了夏商时期的官制、礼仪、祭祀等方面的规定。

2. 刑法夏商时期的刑法主要包括刑罚、刑罚适用、刑罚执行等方面的规定。

刑罚种类繁多,包括死刑、肉刑、流刑、罚金等。

刑罚的适用和执行较为严格,体现了王权的威严。

夏商时期的民法主要包括婚姻、继承、债权、物权等方面的规定。

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重视婚姻双方的家族利益;继承方面,实行长子继承制,强调家族的延续;债权方面,重视合同的履行,强调诚信原则;物权方面,重视土地、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

4. 商法夏商时期的商法主要包括商业活动、商业规范、商业纠纷解决等方面的规定。

商业活动主要包括贸易、借贷、租赁等;商业规范主要包括诚信、公平、公正等原则;商业纠纷解决则主要依靠官府裁决。

第一章 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章 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

当前理论界普遍的看法: 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
依据: 1、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 • “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2、公共权力的设立 • 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世袭 专制帝王。 • 夏已建立了完备的国家机器,包括军队、职官、监狱。 3、 权利与义务关系方面 • 夏代已经有了贡赋制度
(三)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点 • 1.刑起于兵(中国法律的起源,走了一条
五、夏商时期的司法制度 (一) 司法机构 1.中央司法机关 国王作为天子,是最高司法官,设专职 司法官来辅佐其行使司法权。 夏朝最高司法官称大理,商朝称最高司法 官为(大)司寇 2.地方司法机关 • 多以士命名。商朝在畿内地区的司法官称 为士,在畿外称为蒙士。
(三)民事法律制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一夫多妻制 ◆继承制度:兄终弟继、父死子继
• 1、《禹刑》 夏朝法律的总称,不是成文法,而是泛指夏朝的法 律和刑罚。以禹为名表示对夏族杰出祖先和开国之 君的崇敬,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法。 • 2、《汤刑》 商朝法律的总称,不成文的习惯法仍占很大比重。
(二)主要法律形式 • 刑、誓、诰、命
四、夏商时期主要的法律制度
(一)刑事法律制度 1、定罪量刑的原则 • 恤刑慎杀。《尚书》: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 不可错杀无辜。《夏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 区分故意与过失。《尚书· 尧典》:眚灾肆赦,怙 终贼刑。《大禹谟》: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 刑罚为德教服务。《尚书》:明于五刑,以弼五 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 • 反对株连。《尚书》:罚弗及嗣,赏延于世。
2.象刑说
(最早的刑罚是以服饰来象征刑罚) 《尚书· 舜典》:象以典刑。 《尚书大传》:唐虞象刑而民不敢犯。…唐虞之象刑, 上刑赭衣不纯,中刑杂屦,下刑墨幪。 《慎子》:有虞氏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 以菲屦当刖,以艾鞸当宫,布衣无领以当大辟。 《汉书·刑法志》: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 以为戮,而民弗犯,何其治之至也! 《白虎通》:犯黥者其皂衣,犯劓者丹其服,犯膑者 墨其体,犯宫者锥其履,大辟之罪则布其衣裾而无 领缘。

中国法制史讲义夏商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讲义夏商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讲义夏商周时期的法律制度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了封建政治的特点,以礼法制度为核心,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限制和约束人民的权力和行为。

以下是夏商周时期的法律制度的简要介绍。

夏朝的法律制度相对较为简单,主要以礼法为依据。

夏王将部分政权交由贵族,而贵族的地位和特权则通过礼法得以保障。

礼法是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规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行为规范。

礼法制度强调家族和等级的重要性,以及各种礼仪和习俗。

夏朝的法律还规定了一些刑罚,如刑于吝、刑于承、刑于德、刑于谦等。

刑罚主要涉及诬告、谋反、犯下重罪等行为。

商朝的法律制度也主要以礼法为核心,受到了夏朝的影响。

商朝的法律制度比夏朝更为严密,通过立法、裁判和监察等环节来维护社会秩序。

商朝的礼法制度比夏朝更加庞大,包括了婚姻、宗教、喪葬等方面的规定。

同时,商朝也有以土地财产为基础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主要通过奴隶制度来维护统治者的权益。

周朝的法律制度相对较为复杂和完善,分为礼法和刑法两个方面。

周朝的礼法制度建立在社会等级制度的基础上,规定了各级官员之间的礼节、行为规范和职权范围等。

刑法制度主要涉及国家刑事制裁的范围和标准,包括犯罪行为的认定、刑罚的种类和程度等。

周朝的法律制度还注重礼法和刑法的协调,司法活动主要由君主直接管理,致力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者的权威。

总体而言,夏商周时期的法律制度体现了封建政治的特点,以礼法和刑法为核心,通过统治者的管理和监督来限制人民的权力和行为。

这些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的利益,但也存在着统治者对权力的滥用和对人民权益的剥夺。

然而,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为后来中国古代法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影响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国华把中国古代社会神权法思想的产生、 发展和演变过程概括为:形成于夏代,极 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至上神崇拜

1、王权神授的法律思想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肇域彼四方。 —《诗经·商颂·玄鸟》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 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 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 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 子氏。 ——《史记 殷本纪》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 者去之。


说文解字:“律,均布也。” 清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说:“律者,所以 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
第二节 夏商法律制度
一、夏商的法制思想
神权法思想:一般是统治阶级,为了取得人 们的拥护,把他们的权力说成是神所授予的,把 体现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这样的 一种法律思想称作神权法思想。
第一章 夏商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 禹刑 奴隶制五刑
参考书目
◘ 胡留元、冯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 商务印书馆 ,2006年。
第一节 中国法律起源
一、夏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按马克思主义观点,国家产生的标准: (1)按地域划分国民; (2)公共权力的设立。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途径: 在家长制家庭的基础上,通 过部落征服而形成国家。
(三)民事法规内容
◘ 所有权 王有制
◘ 婚姻家庭制度
一夫一妻多妾制
◘ 继承制度
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向嫡长子继承制过渡
四、夏商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夏朝:中央:大理;地方:士 商朝:中央:司寇;地方:士 蒙士 蒙士
(二)审判制度

重案和疑案的审理

天罚与神判
(三)监狱制度
圜土:“圜土”原意是指圆形的土坑或土墙。 均台(夏台) 羑里
复习思考题
1、基本概念∶ 禹刑 奴隶制五刑
2、中国古代国家与法的形成有哪些特点
3、神权法思想与夏商法制的关系
怙终贼刑”的刑罚适用制度,对因过失造成
的犯罪或危害行为减免刑事责任,而对故意 犯罪或惯犯则从重处罚。夏代又出现“与其 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的刑 罚适用制度,反对错杀无辜或滥罚轻罪。
◘ 规定带有行政习惯法性质的《政典》 ◘ 保护土地“国有”的民事习惯法
◘ 确认征收赋税的习惯法
2、不公开的刑书
禹刑、汤刑
3、誓与训
誓是夏商君主在战时发布紧急军事法律的 形式 甘誓 汤誓
◘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 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用命赏于祖, 弗用命戮于社。 《尚书·甘誓》
(二)主要法律
◘ 1、禹刑 ◘ 2、汤刑 ◘ 3、官刑 ◘ 4、民居之法 ◘ 5、车服之令
三、夏商的法律内容



“象刑”:“依照刑”说,意即依 Nhomakorabea法律。 “颁布刑”说,意即颁布法典。
“象征刑”说,意即象征性的刑罚。
罪名:昏、墨、贼

不孝
昏:恶而掠美,指自己做了坏事却窃取别人的美 墨:贪以败官,指人贪得无厌,败坏官员纪律 贼:杀人无忌,指肆无忌惮地杀人
刑侯 雍子 叔鱼 韩宣子 叔向
刑法原则
早在唐虞时代,就初步形成“眚灾肆赦,
二、兵、法、刑、礼与法律起源
◘ 刑起于兵说
兵狱同制
◘ 礼刑同源习惯说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
三、中国习惯法的产生与特点 (一)中国习惯法的产生
◘ 夏朝建立以后,把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 需要的习惯,用以维护统治秩序。上升为 国家形态的习惯法。
(二)中国习惯法产生的特点
◘ 中国习惯法产生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
◘ 中国习惯法产生具有早熟性的特点;
◘ 中国习惯法产生具有习惯法产生具有刑事法律发
达而民事法律相对落后的特点; ◘ 中国习惯法产生具有强力维护专制王权的特点; ◘ 中国习惯法产生具有维护贵族宗法统治的特点。
四、刑、法、律
◘刑 井刂,罚罪也,从井,从刀。
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 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
2、“天讨”、“天罚”思想
假借神意,奉天罚罪
《尚书·汤誓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予畏上帝,不敢不征
3、神判思想
◘ 夏商在司法领域奉行神判思想,用以解释 对重大疑难案件的神判。
二、夏商法律形式与主要法律
(一)法律形式
1、习惯法
◘ 确立五刑处罚制度与原则
墨、劓、剕、宫、大辟
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 劓墨各千——周礼·秋官
(一)刑事法规内容
1、严厉镇压反抗国家统治的各种 犯罪
炮格 醢 脯
剖心
劓殄
剔刳
严惩蛊惑民心扰乱社会秩序的犯 罪
(二)行政法规内容
◘ 三风十愆
所谓“三风”是指“巫风”、“淫风”、“乱风”。
其中“巫风”包括无节制地在宫室歌舞的“二愆”。 “淫风”包括徇私于财货和女色,长期游乐和打猎的 “四愆”。“乱风”包括轻侮国君的命令,拒绝忠直 之规劝,疏远上高德劭之人而亲近狂顽之徒的“四愆”

墨刑:又称黥刑,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上刺刻后,涂以 墨色。墨刑是四种肉刑中最轻的刑罚。 劓刑:《说文》解释:“劓,刖鼻也。”劓刑就是割鼻 子的刑罚。劓刑比墨刑重一等。 剕刑:也叫作刖刑,即断足的刑罚。后发展为膑刑,挖 掉膝盖骨。剕刑比劓刑重一等。 宫刑:即破坏犯罪者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 宫刑最初适用于淫乱行为,所以也叫作淫刑。《尚 书·吕刑》注:“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女子幽闭。 次死刑。” 宫刑又被称作“腐刑”。 大辟:死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