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影像诊断

MR:
• T1WI呈均匀性或混杂性低信号 • T2WI呈均匀性高信号, 血管瘤信号甚亮有如灯泡称为“灯泡征”。纤维瘢痕、间
隔和钙化在T2W上呈低信号; 如并发出血和血栓,则TW上可见高信号影。 • Gd-DTPA增强扫描, 3种类型,Ⅰ型注射对比剂后立即出现病灶的均匀强化,此
种强化方式仅见于小血管瘤,直径常小于1.5cm;Ⅱ型强化方式,早期病灶周边 出现结节样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直至病变呈均匀强化,即所谓“早出晚归”, 此种强化方式最常见;Ⅲ型增强早期病灶周边出现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 但中心瘢痕不强化,主要见于大血管瘤
影像表现
X线:
• 造影检查,供血动脉增粗, 巨大肿瘤压迫, 周围血管弧形移位,呈“抱球征” • 早起动脉相肿瘤周缘出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 静脉期, 肿瘤显影逐渐向中央扩散,变现为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瘤染色 • 肿瘤染色持续至肝实质后期不退, 表现为“早出晚归”
DSA:早期注药后2~3s,病灶周边即有染色, 造影剂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以上, 呈“早出晚归”征。
• 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出现散在斑状,结节状明显强化灶, 接近同层强化的大血管密 度。
• 门脉期可见散在的强化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密度高于肝实质。 • 延迟期可见肿瘤均匀强化,且强化程度逐渐下降。对比增强过程 期边缘明显强化, 门脉期及延时扫 描持续呈稍高密 度。符合“ 快进 慢出”特点。
供血动脉未见增粗, 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弧形移位, 可见“血湖”, 动脉早期肿瘤周缘出 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CT:
• 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约为30HU左 右。巨大型血管瘤中央纤维疤痕或血栓形成出现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空腔呈 更低密度区,少数瘤灶内见高密度钙化灶。
肝脏常见原发肿瘤的CTMRI表现

混合型肝癌表现与其病理类型有关:Allen: A独立瘤体,B同一瘤体不同分布,C混杂型; Libbrecht:碰撞型(I型)移行型(Ⅱ)未 分化(Ⅲ);WHO :B+C+II
(右)肝胆管细胞癌(中-低分化),Hepatocyte (-),AFP(-),CK19(+),CD56(-),CDX2 (浆+),CgA(-),Syn(-),SPA(-),TTF1(-),
女,38岁, 体检发现右肝占位1月 CA199>12000U/L 右肝第VIII可见一大小约5cm肿瘤,质硬,
其它:远端胆管扩张,结石,节段性肝萎缩,黄 疸;
肿瘤标志物 :CA125,CA199
女,35岁,
体检发现肝内占位1周。B超示:肝内占位,血管 瘤首先考虑;
自诉既往有“乙肝小三阳”,未正规治疗。
CT:右肝巨大占位,考虑囊腺癌或囊腺瘤可能。
肿瘤主要位于肝脏IV段和VIII段,突出于肝脏表 面,大小约7×5cm,与膈肌无粘连。术中冰冻提 示:右肝腺癌。
增强信号,多有低信号包膜,边界清楚。 背景,无肝硬化;肝糖原累积症:肝肿大
以上检查缺少腺瘤的特异性征象,可与正常 肝细胞似,并发症导致不同变化
相对特异性表现:中心血管样结构/强化, 包膜
与HCC鉴别
男,59岁, 1月余前体检B超发现左肝区低回声团,门
诊查肿标正常
肝脏第II,III段有一5X5CM肿块,质中,呈 外生型向下凸出,包膜完整,质中,色微 黄,呈鱼肉状,未见明显坏死出血。
-16岁)少见2%. 直径大多<5cm,大的病灶可引起症状,腹部
肝脏血管肉瘤CT及MRI影像表现

化&而后呈向心性充填&至延迟期多数可完 全 充 填$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具有典型的包膜回缩征及+棒 棒糖征,$!("肝细胞癌#患者有肝炎或肝硬化病史&血 清甲胎蛋白升高&呈快进快出的增 强 模 式$!)"肝 腺 瘤#患者一般为年轻女性&多有口服避孕药病史&病灶 边缘光滑&增 强 扫 描 呈 快 进 快 出 模 式$!%"转 移 瘤#有 明确肿瘤病史&呈多发'散在分布&增强呈环形强化(
关键词肝脏血管肉瘤$;H$<=:
@H)'/?5I$#'/#'0-#'$.3&1)-%-.$9%,)(#1)'0#.-)&1.4)SA9:,?"2G"1&4-5R0?20&*(&EA9:C1*(20?1&S.9 !&*(23"1DE"#$F%B"*%&GS$M1&'&()&%0"P1G%0 L"M1N$'<"*%"F&G<01*"I"+46 :"*"F$'!&I#1%$'&="1@1*(&"""(*& <01*$ <&FF"I#&*M1*($?%0&F#S.9 !&*(23"1&.B$1'#0&*(3"1"#!$!I1*$DN&B
肝血管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价值

t a i n e d p r du o c t s o f c o n c e p t i o n [ J ] . J C l i n Ul t r a s o u n d , 2 0 1 l , 3 9
( 3 ) : l 2 2 — 1 2 7 .
[ 6 ] D u r f e e S M, F r a t e s MC, L u o n g A, e t a 1 . Th e s o n o g r a p h i c a n d
而肝癌的ct增强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有ct征象即早期动脉期整个病灶达到均匀或不均匀之高密度随后迅速下降与密度上升的肝实质密度接近23min肝实质ct值开始下降与继续下降的病灶密度接近从而出现两次等密度交叉征然后对比剂迅速排出恢复到平扫时的低密度影7
溅磐圣 璧谶 筠 鞣 羟 篝 2 0 1 4 年第 2 7 卷第 1 期 或无血管 的宫 内残 留物【 3 ] 。宫 内残 留物显 示血 流 的多少 与 内膜血管 的数量 高度 相关 [ 引。D u H e e S Mc ] 等研究 亦发 现有
一
Vo L 2 7 , No . 1 , J a n 2 0 1 4 0 Me d T h e or &P r ac r _ 1 1 0 1 可显示残 留物与局部宫壁组织间的血 流信号 , 间接提示 宫内
残留的存在 , 为 临床提供有效信息 , 及时进 行适 当处 理 , 避 免
合 高舒张期低阻力 类 滋养 层血流 频谱 特点 。临床 上大 多数
宫 内残 留物表现为 异 常偏 高 回声 , 二 维超声 易 于诊 断 , 本文
[ 2 3 张军 , 魏海霞 , 赵新 民. 频 谱多普勒 在官腔 内残 留物诊断 中的应
用[ J ] .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 2 0 0 6 , 2 2 ( 4 ) : 3 1 0 - 3 1 2 . [ 3 ] Ka ma y a A, P e t r o v i t c h I , Ch e n B, e t a 1 .R e t a i n e d p r o d u c t s o f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的实性病变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根据影像学
的表现特点,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类:
1. 囊肿:肝囊肿是肝脏中最常见的良性实性病变。
在影像
学上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
无壁结节或间隔。
囊肿的内部多为液体或稀薄液体。
2. 血管性病变:包括肝脏血管瘤、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等。
肝脏血管瘤常呈多发性结节状病变,具有良好的强化性质,动脉期呈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低密度。
肝脏海绵状血
管瘤则呈点状或条状高密度灶,常伴有钙化。
3. 炎症性病变:包括肝脏脓肿和肝脓肿。
肝脓肿通常呈圆
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周围可伴有水样密度
区域,与肝周的间隙相通。
4. 脂肪肝:肝脏脂肪肝是指肝脏中脂肪含量增多,形成脂
肪团块。
在影像学上,肝脏脂肪肝呈现为肝脏密度的改变,肝脏密度减低,呈现高密度的脂肪沉积。
5. 肝脏肿瘤:包括肝细胞瘤、肝转移瘤和肝内胆管细胞瘤
等恶性实性病变。
肝细胞瘤通常是单发病变,呈均质的低
或等密度,周围可有强化环。
肝转移瘤则是指其他器官恶
性肿瘤转移到肝脏,呈多发性结节状病变,常伴有门脉和
肝动脉的强化。
此外,还有一些罕见的肝脏实性病变,如肝内胆管纤维化症、肝内胆管扩张和孤立性肝输尿管等,它们的影像学表
现也各有特点。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肝脏实性病变分类及
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具体还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
史等进行综合判断。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通过了解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 学表现,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 准确的诊断依据,有助于制定更 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 展,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研 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临床诊断和治 疗提供了更多依据。
未来方向
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不典型肝血管瘤 的影像学表现,探索更加准确、可靠 的诊断方法,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和 治疗水平。
THANKS
患者男性,48岁,因食欲不振就 诊。
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实质内低回声 肿块,大小约6cm×5cm。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 好,随访未见复发。
增强CT扫描显示肿块边缘呈结节 状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考虑 为不典型肝血管瘤。
05
总结与展望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与意义
诊断价值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有 助于准确诊断肝血管瘤,避免漏 诊和误诊。
04 病例分享
病例一: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患者男性,52岁,因右上腹疼痛就 诊。
MRI检查进一步证实诊断,显示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态增 强扫描显示渐进性强化。
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实质内低回声肿块 ,大小约4cm×3cm。
增强CT扫描显示肿块边缘呈结节状 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考虑为不典 型肝血管瘤。
根据形态和病理特点,肝血管瘤 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 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类型。
肝血管瘤的常见表现
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 时发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食欲 不振、恶心等症状。
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是肝血管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 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有助于辅助诊断。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学表现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学表现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学表现介绍: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
本文将详细介绍EHE的影像学表现。
1-影像检查方法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和MRI。
下面将逐一介绍每种方法的表现。
1-1 超声表现超声检查可观察到肝脏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
EHE的超声表现主要包括以下特点:●肝脏呈均匀回声增加,与正常肝组织相似。
●孤立性病灶可表现为低回声或包围性低回声。
●血流信号丰富,呈中等到高回声。
●可见血管瘤样供血和回声增强血管。
1-2 CT表现CT扫描是评估EHE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
常见的CT表现包括:●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与周围肝组织相似。
●强化时可见病灶内部局部结节状强化和全面强化,动脉期强化显著,但早期强化程度较差。
●存在瘤内动脉瘤样扩张的血管影。
●周围肝组织受压或受侵犯。
1-3 MRI表现MRI对EHE的诊断和评估也具有重要意义。
MRI表现包括:●T1WI上病灶呈等信号或低信号,与周围肝组织稍有不同。
●T2WI上病灶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
●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静脉期保持强化。
●动脉瘤样血管影可见于增强序列。
2-附件内容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内容包括:●超声图像:包含EHE的超声图像,用于展示超声表现。
●CT图像:包含EHE的CT图像,用于展示CT表现。
●MRI图像:包含EHE的MRI图像,用于展示MRI表现。
附件可以通过相关或者邮件附件的方式提供给读者。
3-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如下:●原发性肿瘤:指恶性肿瘤最初发生的部位,与转移性肿瘤相对应。
●影像学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方法获得的特定疾病或病变的显示及其特征。
●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波在人体内部产生影像进行诊断的检查方法。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在不同方向上采集多个X线影像,人体内部的三维图像。
肝门部病变影像学表现

肝门部病变影像学表现
肝门部病变影像学表现
⒈概述
在肝门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中,我们主要观察肝门部的结构、
形态和密度等方面的变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常见的肝门部病变并描
述其影像学表现。
⒉肝脓肿
肝脓肿是肝门部病变中常见的一种表现。
其影像学特点包括:
肝内低密度区域,边缘模糊,有时可见脓肿壁。
肝脓肿多为单发,
但也可多发或合并其他病变。
⒊肝血管瘤
肝门部的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
其影像学特点包括:肝门部肿块呈均匀强化,瘤体内可见充盈不良的血管,边缘光滑清晰。
血管瘤一般为多发、较小的病变。
⒋肝囊肿
肝门部的肝囊肿常见且多为良性。
其影像学特点包括:肝门部
囊性病变,低密度,边缘光滑,壁薄且均匀。
肝囊肿一般为单发或
多发,大小不一。
⒌肝内胆管结石
肝门部的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其影像学特点包括:肝内胆管内可见高密度的结石影,胆管扩张,周围肝实质密度升高。
结石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
⒍肝内胆管癌
肝门部的肝内胆管癌是一种恶性肿瘤。
其影像学特点包括:肝
内胆管扩张,可见肿块影,密度不均,边缘不规则。
癌变常伴有肝
门部淋巴结转移。
⒎附件
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肝门部病变的影像学示意图和典型病
例影像。
⒏法律名词及注释
●影像学特点:指特定疾病在影像学上的表现特点。
●肝内胆管:指位于肝脏内部的胆管系统。
●扩张:指血管或管道的径向增大。
●转移:指病变从原发部位扩散到其他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血管瘤的危害性
随着瘤体增大,临床症状及体征逐渐明显; 损害肝脏的代谢作用,逐渐出现肝功能异常; 肝血管瘤偶可或因挤压等诱发破裂并出现腹腔积
血,危及生命; ★如果瘤体直径小于4cm,无临床症状,且动
态观察其静止不发展,定期复查即可,否则应予 治疗。
超声
可检出直径>2cm的肝血管瘤。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
肝脏血管瘤
动脉期边缘强化,门静 脉后期及延迟扫描对比 剂逐渐向中心强化,延 迟期病变消失。
肝血管瘤(女,40岁。肝区不适3月)
肝血管瘤(女,40岁。肝区不适3月)
肝血管瘤(胰腺炎复查CT)
肝血管瘤(男,34岁。体检发现肝占位)
“两快一慢”技术、“早出晚归”特征
典型表现出现在动脉早期,即注药后20~30秒。因 此强调正确的检查技术:“两快一慢”,即快速、 团状注射造影剂,快速扫描,适时延时扫描。否 则,因未见到特征性表现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方法, 具有特征性表现:“早出晚归”,诊断正确率可 在90%以上。
CT表现特征
CT显示血管瘤为境界清晰的肿块,平扫及强化密 度与血管一致。
增强表现为在边缘一个或多个斑点样连续强化开 始。所有强化部分必须与血池密度一致,即动脉 期强化密度与主动脉相同,门脉期增强密度与门 静脉一致,延迟期时密度也与血管一致,最后大 部分的血管瘤完全填充。
个别始终无强化,此类血管瘤,往往管壁很厚,管腔很小, 造影剂难以进入,病理报告为厚壁型血管瘤,或者病灶血 管管腔间隙基本为纤维组织或基质充填,造影剂不能进入, 病例报告为纤维性血管瘤。
平扫 增强门脉期
增强动脉期 增强延时8分钟
巨大肝血管瘤合并中央纤维疤痕
直径大于5CM为巨大 病灶。 平扫CT见中央更低密 度区,延迟中央疤痕 区不强化,MRI周边 点样强化,T2WI显示 中央高亮信号。
动脉相出现“树上挂果征”:肿瘤边缘斑点、棉 团状显影。
静脉期肿瘤显影向中央扩散,肿瘤染色。 肿瘤染色持续时间长:“早出晚归”。
肝血管瘤CT表现
早期(动脉期)病变边缘显著均匀强化或呈结节 状或“岛屿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随 时间延长,增强范围向病变中央推近。
实质期及延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 扫时病变内更低密度无变化)。
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 大多数小血管瘤(<5cm)为强回声。 较大的血管瘤(>5cm)则表现为内部高低混杂回声,
边界不整,形状不一,此为瘤内有纤维性变、血 栓形成或坏死所致。
典型的血管瘤的超声表现 强回声肝脏使得病变表现 为低回声,注意声像图提高
肝动脉造影
供血动脉增粗,大肿瘤周围血管受压移位(抱球 状)。
肝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肝脏血管瘤
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表现为暗红、 蓝紫色囊样隆起。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 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中年女性多见,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6倍。多次 妊娠妇女的血管瘤发病率高。
经皮肝穿为禁忌。AFP不升高。
分类
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无恶 变潜能。其切面呈蜂窝状、充满血液、镜检显示 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时有血栓 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隔内见有小 血管及小胆管,偶见被压缩之肝细胞索。纤维隔 及血窦内的血栓可见钙化或静脉石。偶尔肿瘤内 血栓形成,出现钙化;较大肿瘤可出现坏死囊变。
中央坏死的血管瘤(介入术后5年)
玻璃样变性的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
血管瘤介入术后
李兆荣,女,65岁。上腹部胀痛不适。5年 前肝血管瘤血管结扎治疗。
血管瘤介入术后
男,48岁。两年前因“肝区不适3月。CT及 MR示肝血管瘤,行介入术”,现腰部不适, 复查肝部。
不典型肝脏血管瘤影像诊断
肝纤维性(硬化性)血管瘤
直径小于2公分的血管瘤的强化表现是很复杂的:部分病 灶早期强化,从边缘开始;部分病灶中心强化;部分中心 与边缘同时强化;部分强化不明显,低于正常肝实质,延 时有较强的强化充填;
肝血管瘤 男,53岁
T1WI
DWI T2WI
同上病例 增强扫描
肝脏血管瘤(男,45岁)
肝脏血管瘤(女,37岁)
放射性核素显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肝血流,血池 显像方法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 感性,是诊断本病的最佳方法。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肝血管瘤切除或肝叶切除术;肝动脉结扎术; 术中冷冻治疗。
非手术治疗:放射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 动脉导管介入治疗:采取股动脉插管注射硬化剂,阻止肝
部血管瘤瘤体生长,使其逐渐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经皮穿刺微创介入治疗:在高频彩超三维可视下,通过介
入针使药物直达体内血管瘤中心病灶,准确率、有效率高, 愈合快,不复发。
肝动脉插管硬化剂介入治疗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
临床表现
小血管瘤多无明显症状及体征,较大血管瘤或近 包膜可有肝区胀痛 ,右上腹可触及包块,肝大。
4厘米以上者约40%伴腹部不适,有食欲不振、消 化不良等症状。肝血管瘤内可有纤维组织、机化 血栓,可因反复血栓形成而导致肿瘤肿胀、引起 肝包膜牵拉胀痛。
肝血管瘤偶可或因挤压等诱发破裂并出现腹腔积 血。
分类
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闭合,纤维间隔组织较 多呈退行性改变。
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易致恶 性变。
肝毛细血管瘤:血管腔窄,纤维间隔组织多。
发病机制
目前肝血管瘤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现有两 种不同的认识。其一认为是血管畸形, 其增长是 由于血窦在血流作用下的扩张。其二认为肝血管 瘤是真性肿瘤,其增长是由于新血管组织的形成。
典型的血管瘤各时相密度与血池一致
肝血管瘤MRI表现
MRI是一种敏感而特异的检测血管瘤的方法,尤其对于小 的病灶。
T1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边缘锐利,且随 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加。
血窦及血窦内充满缓慢流动的血液形成MRI特征性表现: “灯泡征”。
海绵状血管瘤T2值比肝癌高,比囊肿低。 Gd-DTPA增强后T1WI动态扫描,表现同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