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资料集之兵法-作战阵法
古代战争阵法

“八阵”作为中国古代成熟的集团方阵,其列阵、队列、机动、阵战实施、兵种配属、兵种运用、阵形变化等等,都有相应的法则可供遵循与操作。
如列阵之时在前、后、左、右等四块实地上部署正兵,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四块闲地上部署奇兵,“四面八向,皆取准焉”,在中央部署精锐的机动兵力。
在四军转阵实施机动时,“以前为后,以后为前”。
在实施阵战时,进行全方位的协同作战,即所谓“四头八尾,触者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
八阵的全面确立与普遍运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野战战法业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至明清,“八阵”作为最基本的作战阵法,仍然被广泛沿用。
(南北朝主要阵法)主将居中摆方形支援八方“八阵”在后来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得到改进与调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变体”。
如唐代李靖所创的“六花阵”,即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八阵法推演而来。
其基本特点是外方而内圆,即外侧六阵为方阵,部署正兵;居中的军阵为圆阵,部署奇兵。
这个六花阵是唐代名将李靖所创。
之所以叫六花阵,是因为它的形状像六朵花一样。
实际上它的结构是六边形,就目前科学发现,密封的蜂巢就是一个六边形的,它的特点是稳固,节省材料……可能当时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所创造的六边形暗合了这种科学道理,他所布的这种六花阵,一呢,在……结构上面非常稳定,二是节省了兵源,在部署上面也非常的对称合理。
)今天的中外军事专家学者们,对这个六边形的古代军阵兴趣盎然。
你看,这么一种形状的军阵,它的各边受力非常均匀,而且每一边就是一个作战单位。
它在作战中非常的灵活,可以相互地变形——在作战中,六边的防御非常稳固,而一旦进攻,前面的三个方阵就成了一把锐利的尖刀……中军居中,中军周围分布前军、左军、左虞侯军、后军、右军、右虞侯军。
主将居中摆圆形支援六方《武经总要》记载,宋军常用的阵型主要有常阵、平戎万全阵、和本朝八阵。
常阵:北宋军队征战,往往把部队分成前锋、后卫等各个部分,由各个部分分别组成的阵型,被称为“常阵”。
阵法入门知识点归纳总结

阵法入门知识点归纳总结阵法,是一种古老的军事战术,旨在通过合理的布阵和运用兵器,有效地对敌方进行攻击或防御。
在古代,各个国家的战争时代都广泛应用阵法战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而在现代,阵法也被运用到了体育比赛以及各种竞技赛事中。
因此,掌握阵法的基本知识,对于提高战斗力和胜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阵法的基本概念阵法是军事战术中的一种战术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战场上集结和部署军队,以达到合理利用兵力和资源,消灭敌方或者保卫己方的战略目的。
阵法不仅包括军队的阵容布置,还包括指挥官的指挥方式,军队的配合协作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
二、阵法的分类1. 根据用途: 防守阵法和进攻阵法防守阵法是为了保卫己方阵地,抵挡来敌的攻击。
常见的防守阵法有铁壁阵、龟背阵等。
进攻阵法是为了出击进攻敌方,打破敌方的阵地。
常见的进攻阵法有鱼鳞阵、锋矢阵等。
2. 根据形态:方形阵、矩形阵、圆形阵、长蛇阵等方形阵是最基本的阵法形态,常用于初期布阵或者密集阵列。
矩形阵是一种更加灵活的阵法形态,可以根据战场的变化进行调整。
圆形阵是为了抵御四面八方敌军的围攻,常用于包围之战。
长蛇阵是为了突破敌军阵地而设计的阵法形态,常用于攻坚战。
3. 根据兵种结构:步兵阵、骑兵阵、车兵阵、水军阵等步兵阵以步兵为主要战斗力量,常用于地面战争。
骑兵阵以骑兵为主要战斗力量,常用于快速机动打击敌军。
车兵阵以战车为主要战斗力量,常用于防守和攻城。
水军阵以水军为主要战斗力量,常用于水上战争。
三、阵法的基本要素1. 兵力:指参与战斗的军队人数和装备。
2. 指挥:指军队的统帅和指挥官,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和指挥作战部署。
3. 配合:指军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以及各个军队之间的协同作战。
4. 后勤:指军队的补给、医疗、修理等后勤保障工作。
四、阵法的基本原则1. 灵活多变:根据战场情况,随时调整阵型和部署。
2. 稳中求胜:稳扎稳打,避免冒险行动,争取最后胜利。
3. 突破敌阵:通过突破敌方阵地,摧毁敌方的阵形和士气。
古代战争大阵仗阵型介绍

古代战争大阵仗阵型介绍古代战争大阵仗阵型古人上阵打仗并非只是两军肉搏交锋,阵法配置及智力较量同样重要。
若然阵型搭配得当,往往能以寡敌众,克敌制胜。
古代军队行军布阵的学问很深,除了有阵型的讲究,还要注意兵器兵种的排列位置。
军队的速度与地形的影响同样是重要的考虑因素,甚至连指挥官的位置都要仔细安排。
指挥官通常需要处于一个可以观察全场战局、便于指挥军队、不易受到攻击的位置。
弓箭手、火枪手等无法近身肉搏,就要靠步兵和枪兵等保护。
军队行进时,各个兵种数组既要能够互相掩护,又要互相保证行动畅通无阻。
譬如,骑兵通常位于主阵的两翼,一旦进攻,才不会被步兵阻挡。
而对付不同敌人要配合不同阵法,所以古代训练有素的军队,要非常熟练不同阵型。
《孙子兵法》中就特别提到熟练阵法的最高境界-六如: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即行军快而不乱,整齐同时能灵活变换,才能成为真正的精兵劲旅。
古代战事衍生的阵型有很多,比较常用及著名的有以下几种:1.锥形阵这阵型是相当古老的阵法,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被广泛应用。
《孙膑兵法》最早记录了这种阵法,被孙膑列为十阵之一。
锥形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冲锋阵法。
前锋尖锐迅速,两翼坚强有力,能轻易突破、分割敌军阵型,并在两翼扩大战果,是一种强行突击阵法。
通常会将勇悍无比的猛将,配合精锐部队放在阵型前方。
2.雁行阵同样是《孙膑兵法》记录下的经典阵法,模仿大雁飞行的队形,适用于骑兵阵和步兵阵。
骑兵雁行阵用于快速突击敌军两翼薄弱部位,而步兵雁行阵往往用于克制敌方的正面冲击,同时从两翼夹击。
由于雁行阵主力分隔在两侧,较难统一指挥,需要军队将士有极高的协作能力,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3.方形阵《孙膑兵法》记载,这是一种常用于长兵器军阵的阵法,阵型精髓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令长枪、长矛等武器发挥最大威力。
方形阵的首排士兵持盾,亦能提高整体防御力,互相保护,一旦前排士兵倒下,后排的可以迅速补上。
古代战场上的排兵布阵

古代战场上的排兵布阵古代阵法,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
“八门金锁阵”是为了使占星术更方便而用的奇门遁甲方位术。
古代战场上的排兵布阵一、鱼鳞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
战术思想:“中央突破”。
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己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二、鱼丽阵阵名:鱼丽之阵,也称鱼丽阵解释:古代将步卒队形环绕战车进行疏散配置的一种阵法。
出处:《左传·桓公五年》载:郑国以“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阵。
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儒葛。
阵名内涵:”杜预注:“《司马法》:‘车站二十五为偏。
’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
五人为伍。
此盖鱼丽阵法。
”也就是说,郑国的军队一军五偏,一偏五队,一队五车,五偏五方为一方阵,以偏师居前,让伍队在后跟随,弥补空隙。
这样的编队如鱼队,故名鱼丽之阵。
这是先秦战争史上,最早在具体战役中使用阵法的记载。
优点:这种鱼丽阵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车站中尽量发挥步兵的作用,即先以战车冲阵,步兵环绕战车疏散对形,可以弥补战车的缝隙,有效地杀伤敌人。
三、雁行阵古代阵法,兵力配置如大雁飞过的斜行,一般弓兵用,以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
本阵覆盖面较大,也可以用来包围敌军,但是冲锋能力不好,如遇到锥形阵,突破中军则容易全军大乱。
冷兵器时代以白刃战为主,雁行阵较为少用,但也应结合具体的情况。
四、锥形阵就是前锋如锥形的战斗队形,锥形阵必须前锋尖锐迅速,两翼坚强有力,可以通过精锐的前锋在狭窄的正面攻击敌人,突破、割裂敌人的阵型,两翼扩大战果,是一种强调进攻突破的阵型,锥形阵又叫牡阵。
锥形阵是一种古老的阵法,在当今出土的最早关于阵法记述的书籍《孙膑兵法》中就有锥形阵法的记录,孙膑将其列为十阵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阵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事实证明锥形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冲锋阵法。
春秋战国的军阵战法和兵书经典

春秋战国的军阵战法和兵书经典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被视为战争手段和战争理论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军策家和兵器专家不断地探索新的战争手段和战争理论,创造了众多优秀的兵書和军阵战术。
这些学术成果和战争技巧至今仍对军事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等方面起到积极影响。
一、兵书经典兵书是春秋战国时期散见的兵法、兵术的理论总称,其中《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孟子·公孙丑哭》等被尊为经典。
《孙子兵法》是兵书之首,南北朝时期,被陶渊明誉为“千古奇书”。
《孙子兵法》中强调了战争的目的、原则、策略和主要手段,为后来的军事文化和世界战争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吴子兵法》强调了兵法的实际效果,对决策者的思考和兵器装备的设计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孟子·公孙丑哭》则反映了战争对于人民生活的影响和对人们的悲惨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揭示。
二、军阵战法军阵战法是指军队在战争中采用阵地,以达到制敌和最终胜利的一种兵器策略。
霸陵之战是战国时期军事兵法史上闻名的一战,其战争场面以“千里之战、数万之众”形容,是古代战争中的奇观之一。
淮阴之战,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大规模战斗,双方的军队都有几十万人,身经百战的项羽在战场上的精彩表演令人称奇;而巨鹿之战,则是公元前208年发生在赵国境内的一场决战,结合了灵活的移动和强大的攻击,以长驱直入的方式摧毁了敌军的阵地。
可以看出,军阵战法不仅具有经验总结性,而且还有战役演算和练兵操演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阵战法中,最有影响的就是荀子和孙膑的军事理论思想。
三、对后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兵书和战术,对后世军事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孙子兵法》是智囊之首,被广泛运用于现代管理学、战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而《孙膑兵法》则是“大战争时”中的优秀战术,被认为是古代兵学中的极品,其影响遍及吴国、韩国、楚汉战争等历史时期;荀子的兵法理论不但影响了后来的军事学和思想文化,而且影响了汉、晋时期和唐朝战场中的军事布阵和实战,形成了军事智慧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代阵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國古代陣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代中国是一个以战争为主要活动的社会,陈兵布阵和战场指挥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阵法。
这些阵法在战争中相当重要,并且对现代战争也有一定的借鉴和应用价值。
在古代中国,军事思想与战争策略受到极高的重视。
统治者和将领们深知,只有通过精巧的部署和灵活的战术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因此,他们致力于研究兵法和战术,发展出了许多独特的阵法。
古代中国的阵法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鱼鳞阵和方阵。
鱼鳞阵以其独特的排列方式而闻名,它能够有效地抵御敌方的进攻,并且在阵法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联系。
方阵则采用方形排列,能够充分利用战场上的空间,并形成完美的整体力量。
陈兵布阵和战场指挥是军队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在陈兵布阵方面,古代中国注重阵型的创新和灵活性。
他们根据不同战场的地形和敌情来选择最适合的阵型,并且在布阵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
战场指挥则需要将各个兵种和阵法组织有序,灵活调控战局,并合理利用资源来取得胜利。
古代中国阵法的影响与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战争中,还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阵法的发展,促进了古代中国兵器和战争技术的进步,提升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同时,阵法也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战争中,古代中国阵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应用价值。
阵法的核心思想是灵活性和战术性,这与现代战争中的机动战术和战场指挥有很大的共通之处。
因此,研究古代中国阵法,可以为现代战争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同时,古代中国阵法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和传承这一遗产,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构(Article Structure)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框架的介绍。
它向读者解释文章的整体布局和各个章节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进行编写的一个示例:1.2 文章结构(Article Structure)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的阵法(Formation)在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中的重要性与影响。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涉及的是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这是一种军事阵法。
八阵具体包括: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
每个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例如,风扬阵如风无正形,附之于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物,万物挠焉,蛇能为绕,三军惧焉。
云垂阵则云附于地,始则无形,变为翔鸟,其状乃成,鸟能突击,云能晦冥,千变万化,金革之声。
此外,八阵图并非仅有八个独立的阵型,而是由八阵加中军总共六十四个小阵组成,这与《周易》别卦的六十四卦相合,显示出其深邃的哲学思想。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阵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变换,以应对不同的战场形势和敌人。
总的来说,武侯八阵兵法辑略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诸葛亮的卓越军事才能和深厚哲学素养。
然而,由于其复杂性和深奥性,后世对其理解和应用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中国古代兵家第一阵法:八阵图

中国古代兵家第一阵法:八阵图冷兵器时代,排兵布阵是将帅必须掌握的技能,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的阵法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
兵为国之大事,阵则为兵之大事,不可不察。
我们用杜甫这首诗引出中国古代兵家第一阵法。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诗是称颂诸葛亮的八阵图的。
也因为杜甫的诗句,我们都以为八阵图是诸葛孔明首创。
难道八阵图首创另有其人?是的,这个人就是风后,黄帝消灭蚩尤过程中第一功臣,也是指南车的发明者。
小编第一次听风后这名字,还以为是黄帝的宠妃呢,殊不知,风后乃伏羲之长子。
我们都知道,八卦乃伏羲所作,后文王加以推演完善成今天我们见到的后天八卦。
伏羲所作八卦乃先天八卦。
那作为伏羲之子的风后自然掌握八卦之原理。
那么,风后所创的八阵图是怎样一种阵法呢?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密县发现了唐朝军事家、常州刺史独孤及的《云岩宫风后八阵兵法图》碑,详细记载了风后所创八阵图。
八个阵式为: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
简称为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共八阵。
每一阵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或攻或守,或进或退。
其中四正为:天、地、风、云其中四奇为:龙、虎、鸟、蛇那这阵法具体方位是怎么排列的呢?作战过程中又是怎么布阵和灵活运用呢?小编才学浅陋,大家有兴趣可查阅《握奇经》,这部书也出自风后,详细介绍了八阵图的阵法和运用。
诸葛孔明所作的八阵图又有什么不同呢?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作八阵图也是有史可考的。
根据正史《三国志-蜀志》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鄙人翻阅史料稍微研究了一下,认为孔明所作八阵图方位是根据周文王所作的后天八卦图而布阵。
了解八卦的人就知道,伏羲所作八卦为先天八卦,文王所作八卦为后天八卦,两者八卦排序与方位有很大区别,但八卦的原理没有变,所以诸葛之八阵依然是天、地、风、云、龙、虎、鸟、蛇。
所以,可以这么说,八阵图始创于风后,完善于诸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作战阵法中国古代作战是非常讲究阵法即作战队形的,称之为“布阵”。
布阵得法就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克敌制胜。
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名的作战阵法有三种:第一:八阵这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
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
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
当年诸葛亮还用石头在四川奉节布设过八阵的方位,作为教练将士演习阵法之用,名为“八阵图。
”第二:撒星阵是南宋名将岳飞破金兵“拐子马”的阵法。
撒星阵的队形布列如星,连成一排的“拐子马”冲来时士兵散而不聚,使敌人扑空。
等敌人后撤时散开的士兵再聚拢过来,猛力扑击敌人,并用刀专砍马腿,以破“拐子马”。
第三:鸳鸯阵是明代将领戚继光为抗击倭寇而创设的一种阵法。
他把士兵分为三队,当敌人进到百步时第一队士兵发射火器;敌人进到六十步时第二队士兵发射弩箭;敌人进到十步时第三队士兵用刀矛向敌人冲杀。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作战阵法从传统的方阵向多兵种的集团阵法演变的过程。
附录一:古代阵型简介简单地说,“阵形”是古代军队的野战队形,它是人类战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盛行于冷兵器时代,消亡于热兵器时代。
氏族社会,人类的战争表现为部落冲突,当时还没有军队,也没有什么指挥,战斗大多是一拥而上,如同群殴,自然也就无所谓“阵形”。
随着历史的发展,奴隶制国家出现,奴隶主为了巩固统治和掠取奴隶(战争俘虏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开始编制有组织的军队,并且采用一定的队形,这就是原始的“阵”。
“阵”是在军队产生的过程中,因为组织军队和指挥战斗的需要而出现的,融合了古代军制学和战术学的成果。
东方的战阵起源于中国。
中国最早的阵法,据说始于黄帝,黄帝为战胜蚩尤,从神那里学到阵法,但这只是传说,有据可考的是在商朝后期。
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乙到武丁编制了左、中、右“三师”,从“三师”的命名来看,已经采用固定的阵形。
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周师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陈”通“阵”。
早期的阵形比较简单,按照“三师”的编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阵战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时代极为盛行,当时常见这样一种情况:两军约在某地会战,列阵整齐,相互攻伐……。
中国的阵法是在春秋和战国发展成熟的,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韬》、《吴子》和《孙膑兵法》。
《六韬》又称《太公兵法》,相传为西周姜尚所著,据考为后人伪托,成书在先秦或者汉初,至今尚无定论;《吴子》是战国名将吴起的兵法,略为可信。
以上两部兵法主要介绍了车阵。
战国以后,步骑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编成,阵法又有了变化和发展,1972年出土了《孙膑兵法》,里面讲述了十种阵形(方阵、圆阵、锥行之阵等),及其使用的方法。
同时代的《尉缭子》本来也有“阵形篇”,现在已经失传。
秦汉以后,我国历朝的军事家对阵法的发展还有:三国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书》(已失传,仅余若干引用),有专章讲述行军布阵之法;(蜀)汉丞相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武侯八阵”流传后世,影响极广。
《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深研阵法。
南宋岳飞留有兵法残篇讲授阵法。
明代戚继光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详解阵法,戚继光还自创的“鸳鸯阵”和“三才阵”,在抗倭战争中显现威力。
我国的各朝军队均演练阵法。
日本的阵法起源于中国。
天平宝字四年(760年)十一月十日,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祢关成等六人与太宰府的大弐吉备真备等将在军中演练“武侯八阵”和孙子的“九地”,以后自源平合战始,在实战中普遍地使用。
“武侯八阵”经过历次战争的洗礼,结合日本的实际,发展成为鱼鳞、锋矢、鹤翼、偃月、方圆、雁行、长蛇、衡轭,编成这八阵的是日本战国名将武田信玄,因此又称“武田八阵”。
下面作简单的介绍:鱼鳞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
战术思想:“中央突破”。
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已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锋矢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也是属于进攻阵形。
战术思想:“中央突破”。
锋矢阵的防御性较鱼鳞阵为好,前锋张开的“箭头”可以抵御来自敌军两翼的压力,但进攻性稍差,阵形的弱点仍在尾侧。
鹤翼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以重兵围护,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是一种攻守兼备的阵形。
战术思想:左右包抄。
鹤翼阵要求大将应有较高的战术指挥能力,两翼张合自如,既可用于抄袭敌军两侧,又可合力夹击突入阵型中部之敌,大将本阵防卫应严,防止被敌突破;两翼应当机动灵活,密切协同,攻击猛烈,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
偃月阵:全军呈弧形配置,形如弯月,是一种非对称的阵形,大将本阵通常位于月牙内凹的底部。
作战时注重攻击侧翼,以厚实的月轮抵挡敌军,月牙内凹处看似薄弱,却包藏凶险,大将本阵应有较强的战力,兵强将勇者适用,也适用于某些不对称的地形。
方圆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防,长枪、弓箭在外,机动兵力在内,与优势敌军交战时使用,战术思想:密集防御。
方圆阵的队形密集,防御力强,因队形密集限制了机动,缺少变化,敌军败退亦难以追击,攻击性较差。
雁行阵:兵力配置如大雁飞过的斜行,以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
冷兵器时代以白刃战为主,雁行阵较为少用,但也应结合具体的情况。
个人认为,“骑铁”很适合使用。
长蛇阵:用于行军或追击的一路纵队,机动力强,战斗力弱。
衡轭阵:与长蛇相似,采用多路纵队并排的形式,战斗力较长蛇阵强。
“武田八阵”是很有代表性的阵形,另外还介绍一种车悬阵,车悬阵为日本战国名将上杉谦信所创。
车悬阵的与方圆阵相似,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设,不同之处在于,机动兵力在外,结成若干游阵,临战时向同一方向旋转,轮流攻击敌阵,形如一个转动的车轮。
其意义在于:向敌军的一部不断地施加压力,使其因疲惫而崩溃,己方则因为轮流出击而得到补充和休整,恢复战力。
不容质疑,这种战术是很优秀的。
车悬阵受地形的制约大,要便于机动;要求大将有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应善于寻找战机和在军队的轮换中避免疏漏;战力持久却不利速决。
此外还有虎韬、卧龙、轮违、大妄、虎乱、乱剑、云龙、飞鸟、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将棋头、别手直等阵,不一一详解。
阵法操练,是古代治军的重要方法。
通过操练,教给士卒进退的规矩、聚散的法度,使他们熟悉各种信号和口令,在战斗时做到令行禁止,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整体合力。
阵法操练是将乌合之众训练成军队的有效途径。
今天各国军队使用的队列,就是古代阵法操练的残余。
目前各国均使用西式队列,原来东方的队列已不可见,但是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
西式队列较东式队列严肃整齐,指挥多用口令,东式则是以旗号、金、鼓为主,日本使用军旗、法螺贝、太鼓、钟和军配。
战国名将武田信玄擅长阵法训练,武田的军容,常使人感到危险。
中国的兵法重视谋略,阵法处在次要的位置,而在日本则受到相当的重视。
这是因为,中国的战争规模远比日本为大,在动辄以“良将千员,带甲十万”的战争中,军队统帅主要进行战略和战役层的思考,战术还在其次,同时也因为尊崇儒术,重文轻武,对阵法研究不够重视;而日本的战争多在千人级,军队统帅也是战术指挥员,不能不精研阵法,日本自镰仓以来一直是武家政权,阵法在历次战争中经受磨练,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附录二:中国古代战车(China’s ancient chariot )中国古代在战争中用于攻守的车辆。
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并载运辎重。
一般文献中习惯将攻车称为战车,或称兵车、革车、武车、轻车和长毂。
夏朝已有战车和小规模的车战。
从商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在《考工记》中有较详细的记述。
193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车马坑中,首次出土一辆商朝战车。
坑中南端并排着器具、马骨,车内外分布着3套兵器。
从出土于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古墓中的战车可以看出,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独辕(輈),两轮,长毂;横宽竖短的长方形车厢(舆),车厢门开在后方;车辕后端压置在车厢与车轴之间,辕尾稍露出厢后,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两轭用以驾马(图1商朝战车结构图)。
商朝战车轮径较大,约在130~140厘米之间,春秋时期缩小为124厘米左右;辐条18~24根;车厢宽度一般在130~160厘米之间(山东省胶县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厢宽达164厘米),进深80~100厘米。
由于轮径大,车厢宽而进深短,而且又是单辕,为了加大稳定性及保护舆侧不被敌车迫近,战车的车毂一般均远比民用车的车毂长。
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毂长40厘米,轴头铜軎(音wei4,車軸頭)长13.5厘米,总长度达53.5厘米(图2西周战车复原图)。
根据对有关出土车辆主要部位尺寸的测定和比较可知,商周时期战车结构的变化是:轨宽逐渐减小,车辕逐渐缩短,而轮上辐条的数目则逐渐增多。
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提高战车的速度和灵活性。
战车为木质结构,一般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通称车器,用以加固和装饰。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采用长型軎饰,其长度为17厘米左右;西周以后则通行短型軎饰,其长度在8~10厘米之间。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1件矛状车軎,通长37.5厘米,它不仅用于保护和装饰轴头,而且也是带有攻击性质的装置。
车轴是战车驰骋时急剧转动的关键部件,为防损坏,战国时期已开始在轴毂之间装置铁锏,以减少轴毂的摩擦。
据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实物可知,铁锏为半筒形瓦状,每轮4块,均以铁钉固定在轴杆上。
枒饰是包在车轮辋上的铜片,纵断面呈U形,固定在轮辋上的接缝处。
轮辋为双层结构,每层均由两个半圆形木圈拼成,里外两面的接缝错开,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轮辋有4个接缝处,用4个枒饰加以紧固。
战车每车驾2匹或4匹马。
4匹驾马中间的2匹称“两服”,用缚在衡上的轭驾在车辕两侧。
左右的2匹称“两骖”,以皮条系在车前。
合称为“驷”。
马具有铜制的马衔和马笼嘴,这是御马的关键用具。
马体亦有铜饰,主要有马镳、当庐、马冠、月题、马脊背饰、马鞍饰、环、铃等。
战车每车载甲士3名,按左、中、右排列。
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
这种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
如在殷墟车马坑中,3名甲士分布两处,车后2人,舆侧1人;3套兵器,第一套华贵精美,余两套仅为一般的铜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兵器的品种也明显地有射御之分。
据《左传》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乘法也与此相同。
此外,还有4人共乘之法,称为“驷乘”,但这是临时搭载性质,并非通例。
除3名甲士随身佩持的兵器外,车上还备有若干有柄格斗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