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新文化运动过程以及内容讲义1

新文化运动过程以及内容讲义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先导:20世纪初期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撰写许多明快动人的文章,介绍和鼓吹西方主义新思想、新文化。
提倡“新文体”“诗界革命”(以比较通俗而富有煽动力的文字运载新思想,平易畅达,词汇丰富,句法灵活,艺术手段多种多样,自由大胆地抒写己见,极具煽动力、感染力)2、序曲:辛亥革命时期,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为主力的而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
章太炎、邹容等人。
3、直接的导火索:尊孔复古逆流。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政治上的独裁的统治,在思想领域卷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A、袁世凯在《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
次年袁世凯又令全国学校都要“尊孔尚孟”。
从1912年,各地纷纷成立了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孔教会、孔道会、孔社、宗圣会、尊崇孔道会、经学会、读经会等等。
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的孔教会。
主办《不忍》杂志,连篇累牍攻击共和政体、鼓吹非孔教、非复辟不能救中国。
B、运用在政府国家机器摧残资产阶级新文化。
一些进步报刊遭到封闭,许多进步人士被逮捕或枪杀,进步报纸的数量大大减少。
总之,这种尊孔复古逆流,使形形色色的封建余孽粉墨登场,封建沉渣泛起,进步的民主思想逐步低沉,社会乌烟瘴气。
新文化运动呼之欲出。
4、开始兴起:为了反击这股反动思潮和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和进步知识分子,挺身而出,发动了一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
A、1914至1915年间,中华革命党东京《民国杂志》(孙中山办的,作为新党机关刊物)、上海《民国日报》,反抗袁世凯集团的反动统治,反对专制,鼓吹家里真正的民国。
B、1914年5月,《甲寅》,章士钊主笔,成为欧事研究会的喉舌。
C、标志: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向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发起攻击的挑战书——《敬告青年》(陈独秀发表在创刊号上,以人权为核心,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举起新文化运动的大旗);1916年,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陈应蔡元培聘请,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院长),随即,《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到北京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新文化人士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也加入了编辑撰稿;1918年底,《新青年》从第六卷起成立了编委会,由李大钊、钱玄同、高一涵、沈尹默、陈独秀、胡适、六人轮流主编。
新文化运动ppt

新文化运动ppt一、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是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运动之一,对于中国的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传统文化和观念制约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一部分国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弊端,主张学习西方文化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这种思潮形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层背景。
三、发展过程1. 杂种文化论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陈独秀提出了“杂种文化论”的概念,主张要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部分。
他主编辑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舆论发声者。
2. 文学改革与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还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少文人纷纷提倡自由主义文学,以反映现实、批判社会。
在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也呼吁解放思想,提倡科学、民主、自由等现代思想。
3. 女权主义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女性开始追求独立、平等的权利,提出了女权主义的观念。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推动了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
4. 颠覆传统道德观念新文化运动以批判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为目标,呼唤社会道德的变革。
一方面,新文化运动主张性解放,提倡婚姻自由、性自由;另一方面,对封建礼教和封建礼制予以严厉批判。
5. 科学与民主的推崇新文化运动主张以科学和民主为指导,要求进行新的思考和实践,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动。
四、影响与启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启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同时,新文化运动也为中国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与现代化。
五、结语新文化运动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启示。
《新文化运动》 讲义

《新文化运动》讲义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的失败、八国联军侵华,一系列的屈辱让国人开始反思国家的出路。
传统的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经济方面,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他们要求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打破封建束缚,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思想方面,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观念传入中国,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形成了冲击。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学习西方,以改变中国的现状。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兴起。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等主张,呼唤青年以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社会。
《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在上面发表文章,倡导新文化、新思想。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认为民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只有实现民主,才能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推动社会的进步。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科学精神和方法,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倡导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批判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如“三纲五常”等,提倡个人的独立、平等和自由,强调新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进行文学革命。
倡导文学要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1、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者,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章,如《文学革命论》等,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初中资料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改革文字,推广白话文;提倡文学革命;开启新史学;宣扬革命以及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下面是整理的内容供大家参阅。
其一,改革文字,推广白话文。
1917年,蔡元培、吴稚晖等共同组织了“国语研究会”,该会的宗旨在于歌颂“国语统一”、“言文一致”。
胡适亦曾在《新青年》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其提出文学革命,即为对白话文推广的数篇重要文字。
在1918年,胡适又写了《建设的十百千万》,他将文学革命的目标归结到“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其谓:“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海外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
有了文学的国语,全然我们的国语又可算得真正国语。
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便不能发达。
”其二,提倡文学革命。
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所谓的“八不主义”:“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
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语烂调。
五、不重对偶:一文须废骈,诗须废律。
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话俗字”。
陈氏强调文学在承担社会革命方面的功能,他高举“文学革命军”的大旗,并将“文学革命急先锋”的称号许给胡适。
陈独秀且对中国传统性文学中的桐城派、文选派予以了残酷的抨击。
其三,开启新史学。
胡适在1918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开启了中国疑古派的先声。
胡适在这本书里对不会可靠史料依据的远古史,皆持质疑的态度,并刻意从老子讲起,借以否定以孔子为中心的传统经学,这种“截断众流”,历史学直接以诸子百家开篇的史学方法论,导入了一代疑古之风。
其四,宣扬革命以及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推介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人。
《新青年》陆续刊载了陈独秀的《劳动者的觉悟》、李大钊的《May Day运动史》和大量劳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及材料,这标志着《新青年》的立场,逐渐地转向了无产。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近代中国经历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文化变革,这个历程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以人类视角,通过描述这一历程的重要事件和影响,展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轨迹。
一、思想启蒙与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的弊端,提出了种种变革的主张。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新文化运动,他们主张“以新思想代替旧观念”,推动了新文化的兴起。
这场运动在中国的知识界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
二、五四运动与思想解放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五四运动的爆发源于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但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政治领域。
五四运动呼唤民主、科学、自由的口号,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深思和质疑。
这一运动的影响深远,催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和文化精英,他们积极探索中国的前途和现代化的道路。
三、文艺复兴与文化多元化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文艺复兴和文化多元化的推动。
在传统文化受到挑战和冲击的同时,中国的文艺界也迎来了一次空前的繁荣。
从新诗运动到现代小说的兴起,从京剧到电影的发展,中国的文艺创作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
这一时期的文化多元化也体现在对外文化的接纳和融合,西方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引入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社会变革与群体觉醒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中,社会变革和群体觉醒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新的社会群体,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觉醒引发了社会运动和革命的浪潮。
这些运动和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也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颠覆和重构。
五、现代化与文化自信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现代化与文化自信的相互交织。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经济、科技和社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新文化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性质: 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 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
2.积极性
学的发展。
③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④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局限 性(前期)
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偏 向。
9月15日,上海出现了一本杂志《青 年杂志》,其主编发表了一篇文章 《敬告青年》,言辞尖锐气势磅礴。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揭
开了
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
过程三: 对症下药
主要人物
文化阵地 活动基地 陈独秀 鲁迅 胡适 李大钊
兴起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新青年》
上海北京 (北京大学)
3.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面旗帜是 (c) A.自由和平等 B.民权和民生 C.民主和科学 D.新道德和新文学
B. ①②③⑤ D. ②③④⑤
4、近代中国激进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 了( D )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与洋务派论战 C、与立宪派的论战 D、同复古主义思想斗争 5、在中国近代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是 (C ) A、陈独秀 B、鲁迅 C、李大钊 D、胡适 6、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 A ) A、 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 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 C、 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 D、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
过程三: 对症下药
提倡 新文学 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 旧文学 反对 民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考点27简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过程

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
性质
任务
领导 阶级
指导 思想
结果
前途
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旧民主主 资 三 资产 反帝 资产 资 义革命 产 民 阶级 反封 阶级 本 阶 主 (1840-建 民主 共和 主 级 义 革命 国 义 1919)
材 料 二
袁世凯在天坛祭天
袁世凯到孔庙举 材 料 行祭孔大典,要求 三 各地学校恢探索
学习西方 先进技术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 思想文化
五四运动
下面这张图片反映哪一事件?
是原始资料吗?
油画《五四运动》 作者:周令钊 155×236厘米 1951年创作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人 五四期间,一理发店门前贴出布告:“国 罢市 事如此,无心整容,请诸君不必光顾。”
二、五四运动结果怎样?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 曹陆章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拒绝和约签字
初步 胜利
思考:为什么不能 说是彻底的胜利?
——半殖半封社 会性质未变
三、如何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
1.是一场彻底地反帝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一、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 发起者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1916—1927年 任北大校长
蔡元培
浙江绍兴人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北大形成新文化运动阵营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宣传社会主义
胡适
提出文学革命
鲁迅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口号 “民主”“科学”“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斗争矛头指向儒家学 说。 内容 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倡导白话文。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性质 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新文化运动,让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民 主”“科学”等口号的提出,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 意义 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 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政党
指导思想 性质 主要 事件 和人 物 武昌 起义 创建 中华 民国
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②(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的新军工 程营第八营打响了起义第一枪。他们占领楚望 主 台军械库,各起义部队在此汇合后,猛攻湖广 要 武 总督衙门等地。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全部 事 昌 占领武昌。三日内,武汉三镇光复。 件 起 和 义 ③(结果)起义军占领武昌后,成立湖北军政 人 府。此后仅一个多月,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 物 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迅速崩溃。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 产阶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2015年中考社会思品复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考点26、27)
1.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20世纪初,列强不仅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也在经 济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 (2)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3)知识分子也作为新生的力量成长起来。
2.辛亥革命的准备 (1)思想准备:出版大量报刊 以上海和东京为中心,革命知识分子出版大量报刊, 积极宣传革命。1903年,邹容写成《革命军》,宣传革命 与共和思想。 (2)组织准备:①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 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②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它的性质是全国性 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 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过程(b)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封建统治思想根深蒂固: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封建统治思想根深蒂固。
如: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皇恩雨露深帝德乾坤大(2).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了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痛感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社会状况依然混乱,主要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人们缺少民主和科学的觉悟。
具体表现如下:
政治方面: 内:独裁专制外:列强侵略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 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观念势不两立(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
三、新文化运动内容
1.前期(1915—1917):(“四提倡,四反对”)
(1)思想革命:
①“德先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赛先生”: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
③“打倒孔家店”(儒):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如:鲁迅与《狂人日记》
(2)文学革命:
④胡适与白话文,“文化平民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如:①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地合天乃敢与君绝(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
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
②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干不了,谢谢!” )
③“妻丧速归”(“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
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2.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3)前期弘扬民主和科学思想,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局限:⑴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⑵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五: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新”,在于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不是说它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本质上没区别,不同的是斗争矛头的指向。
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课堂巩固练习: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是()
①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继续处于封建专制的黑暗统治之下;②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③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④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010 年6 月广东学业水平)近代有篇文章回顾中西文化争论,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之争。
”“今日”是指()
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3.下列报刊杂志中,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的是
A《时务报》B《青年杂志》C《新青年》D《民报》
4、蔡元培“兼容并包”教育方针的实质()
A、鼓励学术研究,缓和政治派系矛盾
B、听任各种思想的自由发展
C、让具有各种思想的学者前来任教授
D、倡导和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5、康有为“尊孔”与陈独秀“力排孔教”的相同目的是()
A.为各自的政治主张寻找理论依据,并借此掀起思想解放运动,
B.借“尊孔”或“排孔”的舆论力量来发动群众,
C.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D.借此否定守旧思想,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6、之所以说鲁迅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是因为他()
A、把反封建的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
B、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C、对封建礼教攻击最猛烈
D、首先提倡白话文
7、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这是指它()
A、继续反封建
B、向西方学习
C、反对尊孔复古
D、主张民主共和
拓展部分:
1、“打倒孔家店”是要打倒孔子吗?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为了打倒孔子,实际上是反对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旧道德。
2、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尊孔复古。
3、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
认识:①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
②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4、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对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批判地继承发展、与时俱进。
5.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儒家思想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不同点:
维新派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 激进派,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原因:⑴经济基础不同(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 ⑵(代表阶层不同)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激进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⑶历史背景不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思考:我们今天祭祀孔子的意义和目的与袁世凯的祭孔目的有何不同?
袁世凯尊孔祭孔是为其复辟帝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创造舆论氛围,是逆潮流而行的反动行为;而我们今天祭孔的目的主要在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加强国际影响力。
7.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抗争史和探索史(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华民族一步步觉醒的历程。
是一部三部曲:
①经济近代化(器物变革):洋务运动——②政治近代化(制度变革):维新变法、辛亥革命——③思想近代化(思想、观念变革):新文化运动
8.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民主革命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共同之处:挽救危亡(挽救中国)。
影响: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
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
(如答救亡与启蒙相辅相成也可)
9.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①林则徐:《四洲志》②魏源: 《海国图志》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师夷长技以自强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孙中山):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民主科学
共产主义先驱,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马克思主义
10.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一是中国人民受列强侵略的耻辱史;另一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抗争史和探索史两条线索。
(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
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争中,强国之梦是无数志士仁人始终不渝的志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使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这里,反帝反封建与中国近代化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如果把反帝反封建当作前提的话,近代化就应该是反帝反封建的必然结果。
)
补充:
政治分派: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分化出
来的,都是地主阶级代表,都要维护清朝统治,但前者要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科技以挽救危亡,后者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到九十年代发展成比较强大的维新派,属于资产阶级代表,要求依靠清政府进行改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国家。
与维新派相反的是封建顽固势力,这里的封建顽固势力包括前面所讲的洋务派。
3.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与革命派相对的是保皇派,他们是由前面所讲的维新派发展而来,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但一个主张革命,一个主张维新。
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出现了众多派别的军阀,典型的有皖系、直系、奉系、滇系等,他们都属于军阀统治,但有不同的地盘和靠山。
5.1919年五四运动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它是继续完成中国资产阶级完成不了的民主革命任务,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6.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国民党内部又分为蒋介石的嫡系、李宗仁的桂系等。
也可分为: 一.地主阶级 1.抵抗派: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19世纪40年代出现,林则徐编《四洲志》,魏源编《海
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派: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19世纪60年代出现,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发起洋务运动。
二.资产阶级 1.维新派:代表人物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主张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学,发起维新变法运动。
2.革命派: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主张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发动了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