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的探究

合集下载

中考总复习化学6-题型六 实验探究题

中考总复习化学6-题型六 实验探究题

稀硫酸或稀盐酸
【实验3】向【实验2】的A内生成的黑色固体中加________________,充
分反应后观察到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以上实验可知,绿色固体受热分解可能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其成分
可能是碱式碳酸铜。
例1
1
题型六 实验探究题— 有关物质组成及成分的探究
返回类型清单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绿色沉淀是碱式碳
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澄清滤液B。兴趣小组同学
为研究清楚其成分对白色沉淀A和无色澄清滤液B进行了相关探究
活动。
例1
1
题型六 实验探究题— 有关物质组成及成分的探究
返回类型清单
(1)探究活动一
题型演练
[提出问题]白色沉淀A是什么?
[查阅资料]腌制皮蛋的原料配方是少量NaCl、CaO和过量Na2CO3的固体混
题型演练
[提出问题]无色滤液B中的溶质有哪些?
[猜想假设]无色滤液B中的溶质有三种情况:
Ⅰ.NaOH、NaCl;
Ⅱ.Ca(OH)2、NaOH、NaCl;
NaOH、NaCl、Na2CO3
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论推理]根据以上信息判断猜想Ⅲ成立。
[实验验证]为证明滤液B中存在的三种溶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类型一
有关物质组成及成分的探究
类型二
有关物质变质问题的探究
类型三 有关实验条件、影响因素、
反应规律
类型四
有关物质性质的探究
类型五
有关化学反应实质的探究
类型六
新情境下的实验探究
题型六 实验探究题— 有关物质组成及成分的探究

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本节课你有收获吗? 你收获到了什么?
谢谢!
5.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
Cu+2AgNO3=Cu(NO3)2+2Ag
新城中学
孙丽萍
化学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酸碱中和反应后, 设计了一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实验,说明氢氧化钠 溶液与稀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 请帮助他们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1.取少量氢氧化 钠于小烧杯中, 向其中滴入几滴 酚酞溶液
2.向上述溶液 中逐滴加入稀 盐酸
活动性强的金属离子在滤液中一定有
滤 渣 ( 或 金 属 )
Mg(NO3)2 Fe Cu(NO3)2 AgNO3
没反应,一定有 生成Fe(NO3)2,一定有 全部 没有 部分 全部
可能
可能
滤 液 中
有 没有
部分

活动性弱的金属在滤渣知,传统腌制松花蛋 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小组同学将这 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 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甲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2C03、Ca(OH)2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Na2C03 丙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Ca(OH)2 丁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一是 ; 理由二是 .

7.某班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酸的性质”实验, 使用过的试剂有:①铁屑②氧化铁③盐酸④ 氢氧化钠溶液⑤碳酸钠溶液. (1)实验结束,他们将废液全部废液倒入废 液缸.为了使废液能无害排放,需要用 测 定废液的酸碱度,测定废液的pH=1,废液呈 性. (2)以上提供的5种试剂在废液中不可能有 的是 ( 填序号),你选择的理由 是(任选两种,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 废液中的溶质最多可能有 种.

答案 探究反应后溶液的成分

答案 探究反应后溶液的成分

答案探究反应后溶液中的成分1、(1)可能是CaCl2和HCl(2)溶液不变色;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浑浊(3)Na2CO3+2HCl=2NaCl+H2O+CO2↑(或Na2CO3+CaCl2=CaCO3↓+2NaCl)2、NaOH;二者恰好完全反应;Ⅱ;Na2CO3;有白色沉淀生成Ca(OH)2+Na2CO3= CaCO3↓+2NaOH3、CaCl2、HCl;白色沉淀;有气泡产生,有白色沉淀生成4、CaCl2和HCl;丙;Ca(OH)2 与HCl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有气泡生成,证明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CaCl2和HCl (合理即可)5、(1)三;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溶液,不符合题意(2)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含有氢氧化钠,猜想二正确。

(合理即可)6、(1)不能,因为酚酞溶液在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中都不变色,所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不变色,溶液可能是中性溶液,也可能是酸性溶液。

(2)取样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如果变红色,说明酸过量,否则恰好完全反应(或取样加入锌粒,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酸过量,无明显现象,说明恰好完全反应等)。

7、略作出猜想的方法:①生成物;②含生成物和一种过量的反应物(因为两种反应物会发生反应,所以不能同时存在)。

如:A+B→C+D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物质的成分为C、DA过量:反应后物质的成分为C、D、AB过量:反应后物质的成分为C、D、B实验探究根据需要检验的物质确定添加试剂,利用反应现象判断该物质是否存在,反应后混合物成分的检验,只需检验过量的反应物,对于反应物的检验存在以下两种情况:①生成物的检验对反应物的检验不存在干扰(一种物质的检验);②生成物对反应物的检验存在干扰,应先排除干扰。

(1)实验步骤(试剂选择)、反应现象、实验结论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物质+试剂反映现象决定结论(有无该物质)。

(2)解答方案:看实验结论,①若实验结论未知,利用现象确定;②若实验结论已知:a.试剂和现象之间相互确定;b.选择合理试剂并确定现象。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题5 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备战2020年中考科学探究题型特训(解析版)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题5 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备战2020年中考科学探究题型特训(解析版)

专题5 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1.课堂上,老师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试管内壁出现光亮的紫红色。

科学兴趣小组重做了这个实验,小明发现试管内壁显砖红色。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呢?是否产生了别的物质?小明查阅了相关资料。

资料1:氧化亚铜是砖红色不溶于水的固体资料2:氧化亚铜能与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O4=Cu+CuSO4+H2O于是,小明往试管中加入一些稀硫酸浸泡一段时间后,根据产生的现象得出结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

(1)得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这一结论,依据的现象是。

(2)小明与其他几个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发现加热前:第一小组是在潮湿的试管中加氧化铜粉未的;第二小组氧化铜粉末堆积在试管底部;第三小组氧化铜粉末薄薄地平铺在试管内壁。

三个小组其他操作都相同且规范。

结果是第一、二小组实验后试管内壁都显砖红色,第三小组试管内壁显光亮的紫红色。

通过比较分析,试管内壁出现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

(3)第三小组实验虽然很成功,但是实验后试管内壁不容易清洗。

老师告诉他们这是由于氧化铜粉末铺在试管内壁上造成的。

如何既让实验成功又不会在试管内壁留下难以清洗的铜?小明经过思考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一束光亮的铜丝,对铜丝进行处理,将处理过的铜丝代替氧化铜粉末进行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答案】(1)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故答案为: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2)参与反应的氢气量不足或反应不充分(3)绕成螺旋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解析】(1)得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这一结论,依据的现象是: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2)结果是第一、二小组实验后试管内壁都显砖红色,第三小组试管内壁显光亮的紫红色。

通过比较分析,试管内壁出现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参与反应的氢气量不足或反应不充分;(3)小明经过思考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一束光亮的铜丝,对铜丝进行绕成螺旋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处理,将处理过的铜丝代替氧化铜粉末进行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青海专版)化学复习第编重点题型突破篇5实验探究题(精练)试题

(青海专版)化学复习第编重点题型突破篇5实验探究题(精练)试题

专题五实验探究题1。

(2017宿迁中考)某兴趣小组在准备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考查时,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究。

Ⅰ。

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方案1:甲同学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继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红__色变成无色。

甲同学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方案2:乙同学取少量NaOH溶液,测得溶液pH为10,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测得溶液pH为9,乙同学发现溶液pH减小了,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交流讨论:大家同意甲同学的结论,对乙同学的实验过程提出质疑,溶液pH减小的原因还可能是稀硫酸中的水稀释了NaOH溶液;大家认为,乙同学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后,测得溶液的pH必须__小于或等于__(选填“小于”或“小于或等于”)7,才能证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请写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NaOH+H2SO4===Na2SO4+2H2O__.Ⅱ。

探究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丙同学对探究Ⅰ中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溶质除了酚酞还有什么?【提出猜想】(1)Na2SO4;(2)Na2SO4和__H2SO 4__。

【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1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锌粒,然后加入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锌粒逐渐减少,有__气泡__产生方案2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然后慢慢滴加NaOH溶液,并不断振荡试管开始无明显现象,过一会发现__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__,猜想(2)成立【实验反思】为了验证猜想(2)成立,你认为还可以选择的药品是__C__(填字母)。

A.BaCl2溶液B.Cu C.Fe2O32.(2017襄阳中考)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做如下实验:小雯探究碳酸钠固体和稀盐酸之间的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Na2CO3+2HCl===2NaCl+H2O+CO2↑__;小琪探究H2SO4、NaOH、CuSO4、BaCl2四种溶液之间的反应.实验完毕,小雯和小琪将试管中的剩余物都倒入同一大烧杯中,过滤后得到了沉淀A和无色滤液M,并接着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Na2SO4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碱性)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向所得沉淀A 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出现白色沉淀B和蓝色溶液,没有气泡产生白色沉淀B是__BaSO4(或硫酸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取少量无色滤液M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③取步骤②中溶液,加入适量Na2SO4溶液,充分反应无明显现象④另取少量无色滤液M于试管中,加入几粒锌粒__无明显现象(或锌粒表面无红色固体生成、无气体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滤液M 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NaCl(或氯化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琪分析后认为:步骤④中加入锌粒没有必要:滤液M中还可能存在其他成分。

《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案例反思

《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案例反思

案例反思本次信息培训技术的学习,我观看了三个教学案例,分别是《燃烧和灭火》、《化合价》以及《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

《化合价》这节课,将枯燥的化合价学习过程,用一部学生去超市购买物品的等价交换视频,来说明元素化合价也是原子相互结合时的一种价位,引出不同元素的原子相互形成物质时的个数比。

利用白板通过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钠原子、氯原子分别失得电子后形成化合物,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分析推测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是通过得失电子的方式达到的,从离子的带电性和电荷数目得出两种元素的化合价。

相比较板书或者直接讲解,白板展示更加生动并且容易理解,学生能够以此类推出氯化镁的形成,并从而推出镁元素的化合价。

利用电子白板,与学生进行交互式课堂训练,老师与学生能同时观察,某为学生计算与书写,规范与否,增强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及时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很好的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利用白板的使用,不仅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还能把正确的保留,错误的及时删除改进。

不同的方法运用了不同颜色的白板笔,收到了很好教学效果。

而学生在“探究燃烧条件”改为“在控制变量的抑制下设计实验证明燃烧的两个外因条件”更符合实际情况和化学学科特点。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燃烧条件中的外因“氧气”与“温度”时,分别将设计方案在投影中展示,学生发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这节课中,运用flash动画、白板互动、实验视频等信息技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使教学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对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强化训练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通过参加培训学习,使我更进一步感受到教育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引起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的深刻变化,而且改变了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 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建构“活动——探究”教学模式1.1活动教学观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活动教学观认为,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事积极的实验活动和思维活动,在活动中学会思维,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能够创新、能够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知识是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构建、自我发现的,而不是从外部传递给学生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发现活动。

1.2“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观告诉我们,知识并非单纯地来自主体,也非天性使然地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生成、整合、建构起来的,据此这里设计了化学“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其主结构可表示为:课前预习学案、初步探究——课堂创设情境、学生产生问题——问题思考、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交流释疑——讨论反馈、纠正整理。

建构这一模式的目的就是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讨论、交流、实验、练习、调查研究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或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拓展知识视野,批判性地分析所提出的的各种观点,积极主动地建构自身知识体系。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化学的方法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研究、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一些新颖、奇特的现象,更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使暂时联系的形成。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之一。

教学中,通过动手实验了解基本过程;通过实验和现象的观察、分析,建立化学变化的概念;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分析不同方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学习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

3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提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复分解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探究的解法例析

复分解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探究的解法例析


同 学 们 在 学 习 了 酸 碱 盐 以后 . 经 常 会 在 接 触 到 一 个 复 分 解 反 应 发 生 后 .对 反应 后溶 液 中溶 质 成 分 的探 究 感 到 比较 困 惑, 如何进行分析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了摸索 , 现 总结如下。
判 断方 法 和 思 想 仔 细 读题 . 写 出 题 中 涉 及 的 所 有 发 生 反 应 的化 学方 程 式 ,
1废液缸中最终生成的白色沉淀是2通过分析废液缸中的现象你认为小红实验后的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由上述分析可知运用一个反应是否恰好完全来分析复分解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熟练掌握
■墨
复 分 解 反 应 后 溶 液 中 溶 质 成 分 探 究 的解 法 例 析
许 龙 福
( 张 家 港 市 常青 藤 实 验 中学 , 江 苏 张家 港 2 1 5 6 0 0 )
( 3 ) ② 取少量溶 液于试管 中 , 加 入少量N a , C O 溶 液( 或通
人C O , ) ; 产 生 白色 沉 淀? C O , ( 或N a C O ) 。
例2 . 化学课外 活动 中 , 小 红 将 稀 盐 酸 加 入 到 盛 有 澄 清 石 灰水的试管 中, 无明显现象 ; 小强将稀盐 酸加入到盛有K , C O 溶 液 的试 管 中 。 有气 体生 成 。反 应 结 束 后 . 两 名 同 学 把废 液倒 人 同一 废 液 缸 中 , 观 察 到废 液 缸 中产 生 少 量 的气 泡 , 最终有 白 色 沉 淀生 成 。请 回答 下 列 问题 : ( 1 ) 废 液 缸 中最 终 生 成 的 白色沉 淀 是 。 ( 2 ) 通 过 分 析废 液缸 中 的 现象 . 你 认 为 小 红 实 验 后 的 废 液 中一 定含 有 的物 质 是 ( 3 ) 小 强 从 废 液 缸 中取 出废 液 , 过滤 , 对 滤 液 进 行 实 验 探 究 。他认 为滤 液 中除 含 有K C I  ̄ b , 还可能含有K . C O , 请 你 帮 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
3、难点预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想。
策略 方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迁安市夷齐中学九年级化学自主探研导学案
课题:反应后溶液成分的探究 课型:专题展示课 备课人:高俊英 审核:马辉 日 期:2015.5
1、目标梳理:掌握在探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时,做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的一般 思路和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
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重点呈现:依据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猜想,并能指出猜想的依据,能根据提出的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