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的孔子成语名言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中的许多语句和思想影响深远,形成了大量的成语和格言。
以下是一些出自《论语》的成语及其出处:1. 温故而知新 - 来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知之为知之 - 来自《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见贤思齐 - 来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君子不器 - 来自《论语·为政》:“君子不器。
”5. 君子求诸己 - 来自《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6. 不以规矩 - 来自《论语·子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7.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来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 有教无类 - 来自《论语·雍也》:“有教无类。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来自《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来自《论语·学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过犹不及 - 来自《论语·子路》:“过犹不及。
”12. 子不语怪 - 来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13.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来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4. 不患寡而患不均 - 来自《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
”1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来自《论语·子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 君子坦荡荡 - 来自《论语·阳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 君子慎独 - 来自《论语·述而》:“君子慎独。
”18. 克己复礼 - 来自《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

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温故知新、三十而立、择善而从、不舍昼夜、一日三省等等。
1、温故知新【意思】意思是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2、三十而立【意思】指人在三十岁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事做人的原则,如孔子三十立于礼。
现代则多指有所成就。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3、择善而从【意思】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译文】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4、不舍昼夜【意思】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译文】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一日三省【意思】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篇一1.刚毅木讷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2.割鸡焉用牛刀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3.各不相谋解释:谋:商量,计义。
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4.恭而有礼解释:恭:恭敬;礼:礼节。
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释:器:工具。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6.攻乎异端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7.过犹不及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8.怪力乱神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9.后生可畏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
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0.患得患失解释: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篇二1.诲人不倦解释: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孔子语录的四字成语

孔子语录的四字成语.《论语》首创的成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
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指来源于《论语》,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
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
如:众星拱辰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拱”古作“共”)安老怀少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
如:节用爱人出自《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举直错枉出自《为政》:“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3)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
如:异端邪说出自《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在“异端”后加“邪说”。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论语》是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它对我国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等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从它这里,还产生出众多的成语、习用语和短语。
下面,就对此作点辑录,以供参考。
一、直接来自孔子话语的成语【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
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既往不咎】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见贤思齐】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不耻下问】子曰:“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
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
【功亏一篑】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只覆一篑。
进,吾往也。
”(《子罕》)。
【过犹不及】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
【鸣鼓而攻】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
【怨天尤人】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一以贯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里仁》)。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
【言不及义】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
【以人废言】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
【当仁不让】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
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
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有朋自远方来成语典故的名言警句

有朋自远方来成语典故的名言警句【有朋自远方来】成语典故名言警句一、成语典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这是来自《论语》中孔子的一句名言。
典故出自孔子和弟子子路的对话。
子路曾在外地当官,后来因为得罪了当地的官员,被迫离开。
当他回到鲁国的寿春门外,孔子远迎而来,非常高兴地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对于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二、名言警句1. 客从远方来,不分贵贱,待之以礼。
这句话强调对远方来的客人要以礼待之,不分贵贱地对待。
无论是来自高地位还是低地位的朋友,我们都应该用同样的礼遇对待他们,以互相尊重和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们。
2. 远方的朋友,是一段执念的相逢。
这句话表达了远方来的朋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意义。
在平凡的生活中,突然有人从远方而来,无论是为了交流、为了求学或者为了经商,他们代表了新鲜的思维、视野和文化。
他们的到来往往是对现状的冲击和补充,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3. 世界因交友而宽广,人生由朋友变精彩。
这句话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交友不仅是一种人际关系,更是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的重要途径。
通过结交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朋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接受多样性,朋友间的交流也能够让人的生活更加精彩多样。
4. 有朋相伴,福气满盈;解困相助,困局能克。
这句名言表达了有朋友的帮助的重要性。
有了真正的朋友,我们的生活就能更加幸福和充实。
有困难时,朋友的支持和关心能让我们更容易渡过难关,解决困局。
5. 远离故乡,有朋者成家。
当我们远离故乡、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遇到的第一个朋友往往是最重要的。
一个真正的朋友能够成为我们的支持和依靠,帮助我们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建立起新的家园,继续我们的人生旅程。
6. 一日无友,好似荒漠之旅。
这句话表达了友谊的重要性,没有朋友的日子就像是身处孤独的沙漠一样。
朋友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他们可以陪伴我们一起度过快乐和困难的时刻,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安慰。
出自论语的四字成语

出自论语的四字成语《论语》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录,收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其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原则,这些原则被总结为一些经典的成语,成为后人学习和遵循的准则。
下面是几个出自《论语》的四字成语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 以礼待人《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对待天下人都是一样的,没有适合的也没有不适合的,是根据他们的道义准则来对待的。
所以君子以礼待人,不论高低贵贱,都要尊重礼仪,体现出他们对人的尊重和谦虚。
2. 克己奉公《论语》中有一句“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克制自己,抑制住私欲,为公共利益奉献自己的力量。
克己奉公指的是自己要先克制自己的私欲,然后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去奉献自己,为大家谋福利。
3. 以德报怨《论语》中有一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怨报怨,何以报德?”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别人对你怀有恶意,你应该用德行来回报他,因为怀着恶意的人并不理会别人的好处。
不论对待别人的态度如何,我们都应该坚持以德报怨,用道义和善良的行为来回应别人。
4. 知足常乐《论语》中孔子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重视道德的重要性。
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要知道满足的生活,不要贪婪和追求过分,才能够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5. 学而不厌《论语·学而篇》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意味着,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与朋友交往上,都要保持持续的热情和兴趣。
学而不厌这个成语表达了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于学习的持续热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以上是几个出自《论语》的四字成语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现代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源自《论语》中的成语

源自《论语》中的成语本文是关于源自《论语》中的成语,感谢您的阅读!1.教育方面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
如:【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2.为政方面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
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
如:【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论语》的孔子成语名言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
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
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为政》)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
听到一件事,便能够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
”(《颜渊》)
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
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
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
等有了好价钱再卖。
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
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能够兴邦,有诸?”(《子路》)
一句话能够使国家兴盛。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15.【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指采纳准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16.【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17.【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
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
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18.【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
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
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19.【文质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