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0《端午粽》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3篇2024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3篇2024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3篇2024〖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第【1】篇〗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精读课文《端午节的由来》的第二课时。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端午节的由来》是语文S版六年制小学第八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介绍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文章。

文章主要介绍了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感人故事。

从而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指导朗读、利用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的爱国事迹,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并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习惯,通过比较、感受,把同一句话写具体。

情感态度目标:知道屈原的爱国事迹,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并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三、说教学对象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时边读边想,边读边划,边读边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只限于将文中的语言加以运用。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看、想、划、说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感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达到情感升华”。

《端午粽》的教学说课稿

《端午粽》的教学说课稿

《端午粽》的教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 10 课《端午粽》。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端午粽》这篇课文围绕着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文章语言简洁明了,富有童趣,读来朗朗上口。

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还能激发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但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认读“端、粽”等 13 个生字,会写“午、节”等 7 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教学难点:体会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说教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端午节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端午节的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指导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提高朗读能力。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识字法: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生字,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第【1】篇〗我执教的是第10课《端午粽》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端午粽》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使学生在体会浓浓亲情的同时,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课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二、说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和教学实施建议为指导,重在教给学生识字、写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而本单元教学同时又要落实“读好长句子”和“积累语言”两个教学重点。

为此,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单元教学要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其中,识字写字,即认识13个生字、两个新偏旁,会写4个生字和积累文中的叠词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不高,朗读方法欠缺,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进而体会端午粽色、香、味的特点,便成为了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里特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图画进行阅读。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为识字、学词和朗读好课文做好铺垫。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第【1】篇〗第一课时说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说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朗读课文。

说教学难点:书写生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说教学过程一、借助,导入新课。

1.你们看,这是什么?2.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

3.齐读课题。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认读课题,学习生字和偏旁。

1.认读课题中的两个生字:“端”、“粽”。

2.这两个字中藏着两个新偏旁:“立字旁”和“米字旁”。

3.认识生字“米”。

(1)读词语:大米、小米、糯米。

(2)结合认识“糯米”。

4.观察并交流:“立”字和“米”字做了偏旁后,发生了什么变化?5.再读读“端”、“粽”两个字,记住两个新偏旁。

6.再读课题:10 端午粽借助课题,识记生字,认识新偏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听清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

(1)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四、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1.我们一起来认识课文中的生字:(1)读词语“节日”,认读“节”字。

(2)读句子,认读“总”字。

(3)再读句子,发现“一”在句子中的不同读音。

(4)借助认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词语。

(5)朗读句子,认识“间”、“分”、“带”等字。

2.再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五、识记会写字,指导书写。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写好这七个生字,一起读一读:“午、节、叶、米、真、分、豆”。

2.自己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3.识记并书写“午、米、豆”。

(1)多种方法记字形。

(2)细致观察抓要点。

“午”字,撇从横中线左边起笔,长横压横中线,竖压竖中线,不要写出头。

《端午粽》的教学说课稿

《端午粽》的教学说课稿

《端午粽》的教学说课稿《<端午粽>的教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端午粽》这篇课文围绕着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文章语言简洁明了,富有童趣,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识字课文,也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好素材。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但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句式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端、粽”等 13 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 2 个偏旁;会写“午、节”等 7 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2 自然段。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由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正确书写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2 自然段。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由来。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粽子的样子、味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第1篇】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公开课我执教了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篇课文《怎么都快乐》一课,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端午粽》是本册书的第十篇文章,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

《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

《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想法,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

所以本节课的目标拟定为:目标: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端午粽》说课稿

《端午粽》说课稿

《端午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端午粽》。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端午粽》是一篇关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短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童趣,易于学生理解和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这篇课文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材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但对于端午节的了解可能还比较有限。

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端、粽”等 13 个生字,会写“午、节”等 7 个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观察、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感受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教学难点: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端午节的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2、朗读指导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体会课文的情感。

3、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端午粽的特点。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学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认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0《端午粽》说课稿

10《端午粽》说课稿

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部分的一课。

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课文。

《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课,是本单元的一篇散文体裁的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作者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本课要求会认识的二类字13个,会写的一类字共7个,新偏旁两个,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

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在《端午粽》的课后题中也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将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

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分析,本节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学习运用分层朗读和正确停顿的方法,学习读好长句子。

3.知道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部分的一课。

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课文。

《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课,是本单元的一篇散文体裁的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作者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本课要求会认识的二类字13个,会写的一类字共7个,新偏旁两个,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

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在《端午粽》的课后题中也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将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

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分析,本节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学习运用分层朗读和正确停顿的方法,学习读好长句子。

3.知道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