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法课件
《有理数的加减法》课件

有理数的减法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温度的测量 和表示、海拔和潜水深度、速度和加速度等。通过这些实例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在 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04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顺序关系
遵循从左到右的顺序
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应先进 行加法运算,再进行减法运算,且在 处理括号内的表达式时,应先进行括 号内的运算。
01
线性方程
在解决线性方程问题时,我们需要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例如,在解
一元一次方程时,我们需要对方程两边的项进行加减运算。
02 03
概率统计
在概率统计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概率和统计量,这涉及到有理数的加 减法。例如,在计算期望值和方差时,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有理数加减 运算。
几何学
在几何学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长度、面积和体积等,这涉及到有理数 的加减法。例如,在计算矩形的周长时,我们需要将矩形的长和宽相加 。
03
有理数的减法
减法转换为加法
总结词
有理数的减法可以通过加法来计算,这是有理数加减法的一个重要原则。
详细描述
在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可以将减法转换为加法,即用被减数加上减数的 相反数来代替原来的减法运算。例如,计算“5 - 3”时,可以将其转换为“5 + (-3)”,这样就可以利用加法的规则来得出结果。
生物统计
在进行生物统计时,我们经常需要计算各种生物学指标并进行比较,这涉及到有理数的加 减法。例如,在比较不同种群的数量时,我们需要将各个种群的数量进行加减运算。
THANKS
感谢观看
VS
异类项的加法需要注意分母不能为零 ,即不能出现 $frac{a}{0}$ 的形式。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1课时)课件

=-40-27+19-24+32 =-40; (2)原式=-9 +(+2)+(-3)+(-4 )
=-9+2-3-4 =-14.
典例精析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例 计算:(1)
(2)
解:(1)原式=
=
=
解:(2)原式=
=
= = = 方法点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按照运算顺序 从左向右逐一进行.
于是我们可以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例如:(-8)-(-10)+(-6)-(+4)可写成:
(-8)+(+10)+(-6)+(-4). 再将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得: -8 + 10 - 6 - 4 ,看作和式,读作“负8、正10、负6、负4的和”, 按运算意义可读作“负8加10减6减4”.
(2)(-7)-(+5)+(-4)-(-10); 解:原式=-6
(4)635+24-18+425-16+18-6.8-3.2.
解:原式=9
17.某粮食仓库管理员统计10袋面粉的总质量.以100千克为标准,超过的 记为正,不足的记为负.通过称量的记录如下:+3,+4.5,-0.5,-2,- 5,-1,+2,+1,-4,+1.请问:
北师大版 · 数学· 七年级(上)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2.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第1课时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学习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具体问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3.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并感受、 体会“代数和”的思想。
1.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华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2) 0 1 2 ( 3 ) ( 5 )
23
4
6
解:原式=0
−
1 2
−
2 3
+
3 4
−
5 6
=(− 1 + 3)+(− 2 − 5)
24
36
=
1 4
+(
−
3 2
)
=− 54.
解题小技巧:分母相同或有倍数关系的分数结合相加.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
(0.5) ( 1) (2.75) (5.5) 4
课堂导入
一口深3.5米的深井,一只青蛙从井底沿 井壁往上爬,第一次往上爬了0.7米又下滑 了0.1米,第二次往上爬了0.42米又下滑了 0.15米,第三次往上爬了1.25米又下滑了0.2 米,第四次往上爬了0.75米又下滑了0.1米, 第五次往上爬了0.65米.
思考 小青蛙爬出井了吗?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不能改变. 2.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步骤: (1)将有理数的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然后写成省略加号的
形式; (2)运用加法法则、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运用加法的结合律时,一般情况下结合原则是: (1)互为相反数的相结加; (2)同分母或分母易通分的相加; (3)正数、负数分别相加; (4)在式子中若既有分数又有小数,把小数统一成分数或把分
数
的
运
加
算
减
方
例
把
2 3
4 5
1 5
1 3
1
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并把它读出来.
和式中第一 若是正数,
可以省略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有理数的加减法》课时2精品课件

课堂导入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某县从 2013 年起开始实施植树 造林,其中 2013 年完成 786 亩,2014 年完成 957 亩,2015 年 完成 1 214 亩,2016 年完成 1 543 亩.该县从 2013 年到 2016 年 一共完成植树造林多少亩?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填一填:(1) 3+(-5)= -2 ; (-5)+3= -2 . (2) 13+(-9)= 4 ; (-9)+13= 4 . (1)比较以上各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征? (2)小学学的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的加法中还适用吗?
=29-49
=6-9
=-20.
=-3.
随堂练习 2
计算:25.3+(-7.3)+(-13.7)+7.7. 解: 25.3+(-7.3)+(-13.7)+7.7 =(25.3+7.7)+[(-7.3)+(-13.7)] =33+(-21) =12.
凑整法 多个有理数相加时,如果既有分数,也有小数,一般将存在数 量少的形式转化成数量多的形式,把能凑成整数的数结合在一 起,可以使计算简便,这种方法简称“凑整法".
拓展提升 1
计算:(-3)+4+(+2)+(-6)+7+(-5). 解: (-3)+4+(+2)+(-6)+7+(-5)
= (-3)+(-6)+(-5)+4+(+2)+7 = [(-3)+(-6)+(-5)]+[4+(+2)+7] = (-14)+13 = -1.
2.1.2 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课件)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

1 5 2 1
(2)- + + - ;
4 6 3 2
(4)4.7-(-8.9)-7.5+(-6);
7
1
1
1
(5)(-4 )-(-5 )+(-4 )-(+3 );
8
2
4
8
2
1
5
1
(6)(- )+|0-5 |+|-4 |+(-9 ).
3
6
6
3
3
解:(1)原式 = 3.1.(2)原式 = . (3)原式 = 8.
写为:
可以读作
(-20) + (+3) -(-5) -(+7)
“负20、正3、正5、负7的和” =-20+3 +5-7
=-20-7+3 +5
或读作
=-27+8
“负20加3加5减7”.
=-19
概念归纳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 加法
即a+b-c= a+b+(-c) .
运算,
1.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
哪一种书写更
简洁?运算理
方便呢?
=1.3+1.1-1.4
=2.4-1.4
=1
有理数加
减混合运算如
何进行呢?
例1. 计算:(-20)+(+3)-(+5)-(+7)
运用减法
法则,将减法
转化为加法
解: (-20)+(+3)-(-5)-(+7)
=( 20) ( 3) ( 5) ( 7)
=[(-20)+(-7)]+[(+5)+(+3)]
②策略:同号的加数一起加,同分母(易通分)的加数一起加,和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有理数的加法优质PPT

东
-1
0原处 1
2
3
4
5
6
7
8
+3
+4
悟空两次一共向东行走了7千米.
写成算式为:( +3 )+(+4)= + 7
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
情景2:如果悟空从原点出发,先向西行走3千米,再继续向西
行走5千米,则悟空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千米?
-8
东
-8
-7
-6
-5
-4
-3
-2
-1
0
1
-5
-3
悟空两次行走一共向西行走了8千米. 写成算式为:( -3)+(-5 )= -8
新课讲解
思考二
如果悟空先向西行走3千米,接着向东行走5千米,则悟空两 次行走一共向 东 走了 2 千米. (规定向东为正)
+2
东
-5
-4
-3
-3 -2
-1
0
1
2
3
4
+5
写成算式为: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有理数的 加法优 质PPT
( -3 )+( +5 ) = +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有理数的 加法优 质PPT
有 理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数 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法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法
则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1、先判断题的类型(同号`异号) ; 2、再确定和的符号; 3、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人教版 有理数的加减法PPT课件4

(-7)+(-5)+(+10)+(-4)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括号 和______ 加号 的形式. 2.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写成省略算式中_______ 3-2+4-1 . 练习2.把+3-(+2)-(-4)+(-1)写成省略加号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
A.7 B.-7 C.8 D.-8
-13 ; 7.计算:(1)(-9)-(+6)+(-8)-(-10)=_______
1 3 1 -2 . (2)-4-(+14)-(-3.75)-0.25+(-32)=_______
8.某地一天早晨的气温是-7℃,中午气温上升了11℃,下午又下降了9℃, -10 ℃. 晚上又下降了5℃,则晚上的温度为_______
9.计算: (1)(-5)-(-10)+(-32)-(-7); 解:原式=-5+10-32+7=(-5-32)+(10+7)=-37+17=-20
(2)-6.5+(-3.3)-(-2.5)-(+4.7);
解:原式=-6.5-3.3+2.5-4.7=(-3.3-4.7)+(-6.5+2.5)=-8+(-4)=-12
12.(2016· 南京)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分别是5,-3,它们之间的 距离可以表示为( D ) A.-3+5 B.-3-5
C.|-3+5| D.|-3-5|
13.数学活动中,王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规定一种新运算
“☆”,对于任意有理数a和b,有a☆b=a-b+1,请你根据新运算
,计算(2☆3)☆2的值是 B ( A.0 B.-1 C.-2 D.1 )
知识点一:加减混合算式的读法与写法 1.下列变形不正确的是( C ) A.-2-6=-2+(-6) C.6.5-(-3.5)=6.5-3.5 D.(-100)-(-99)-(-98)=-100+99+98 2.算式-3-5 不能读作( C ) A.-3 与 5 的差 B.-3 与-5 的和 C.-3 与-5 的差 D.-3 减 5 1 1 1 1 B.(-62)-(-72)=(-62)+(72)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有理数的加法pptx教学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想一想】
–2 + (+3) = +(3–2) –3 + (+2)= –(3–2) –2 + (+2)= (2–2)
加数异号
加数的绝对值不相等
你从上面三个式子中发现了什么?
【比一比】
有理数加法法则二: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你从上面两个式子中发现了什么?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有理数加法法则一:
【比一比】
如果小狗先向西行走3米,再继续向东行走2米,则小狗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
东
解:小狗两次一共向西走了(3–2)米.
用算式表示为 –3+(+2)= –(3–2)(米)
4.若│x│= 3,│y│= 2,且x>y,则x+y的值为( )
C
D
(1) (–0.6)+(–2.7); (2) 3.7+(–8.4);(3) 3.22+1.78; (4) 7+(–3.3).
加法运算律
(1)
【思考】
3
–5
﹢
﹦
__
)
–7
–9
(
﹢
3
–5
﹢
﹢
﹦
__
–7
–9
(
)
(3)
8
–4
﹢
﹦
__
)
–6
–2
(
﹢
8
–4
﹢
﹢
﹦
__
–6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法课件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算术四则运算,而初中的有理数运算是以小学算术四则运算为基础的,不同的是有理数运算多了一个符号问题。
符号法则是有理数运算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本章知识和今后学习其他与计算有关的内容时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之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数学活动,感受到了数的范围的扩大,能借助生活经验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如计算比赛的得分,计算温差等等。
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对于有理数的运算,首先在于运算的意义的理解,即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运算。
为此,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认识到运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运算本身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运算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科书基于学生学习了相反数和绝对值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时的具体学习任务: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方法是“引导——分类——归纳”。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和归纳猜想的能力;
4.渗透分类、探索、归纳等思想方法,使学生了解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提出问题;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猜想结论;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活动内容:
1.复习提问:
(1)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
(2)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先向东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哪个方向,与原来出发的位置相距多少米?若向东记为正,向西记为负,该问题用算式表示为。
活动目的: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
这里先让学生回顾在具体问题中感受正数和负数的加法运算。
2.提出问题:
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一题扣1分,不回答得0分.
如果我们用1个表示+1,用1个,那么就表示0,同样也表示0.
(1)计算(-2)+(-3).
在方框中放进2个和3个:
因此,(-2)+(-3)= -5.
用类似的方法计算(2)(-3)+ 2
(3) 3 +(-2)
(4) 4+(-4)
思考:两个有理数相加,还有哪些不同的情形?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列举两个正数相加,如3 + 2,一个数和零相加,如0+(-4),4 + 0。
活动目的: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类比列出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两个正数相加、两个负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根据绝对值又可分为三类)、一个加数为0。
进而讨论如何进行一般的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活动的实际效果: 实际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他们积极探究.
(二)活动探究,猜想结论: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点拨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
对“一起探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思考:
1、观察列出的具体算式,根据两个加数的符号分类:两个正数相加、两个负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根据绝对值又可分为三类)、一个加数为0。
2、同号两数相加时,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怎样的关系?和的绝对值和加数的绝对值有怎样的关系?异号两数相加时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怎样的关系?和的绝对值和加数的绝对值有怎么样的关系?有一个加数为0时,和是什么?
3、从中归纳概括出规律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出规定的加法法则。
在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必要时可以交流,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活动目的:利用分组讨论、分类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过程,同时有利于加法运算法则的归纳。
活动的实际效果:由于采用了图示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类观察,发现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
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规定的合理性,培养了学生的分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验证明确结论:
例1 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1) 180 +(-10) (2) (-10)+(-1);
(3)5+(-5);(4) 0+(-2)
活动目的:给学生提供示范,进行有理数加法,可以按照“一观察,二确定,三求和”的步骤进行,一观察是指观察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二确定是指确定“和”的符号,三求和是指计算“和”的绝对值.
活动的实际效果:通过习题,加深了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四)运用巩固:
活动内容:
1.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 (+4)+(+3); (2) (-4)+(-3);
(3)(+4)+(-3); (4) (+3)+(-4);
(5)(+4)+(-4); (6) (-3)+0
(7) 0+(+2); (8) 0+0.
活动目的:通过这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达到熟练程度。
2.请同学们完成书上的随堂练习:
(1)(-25)+(-7); (2)(-13)+5;
(3)(-23)+0;(4)45+(-45)
全班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对学生板演进行讲评.
活动目的:习题的配备上,注意到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由易到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地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活动的实际效果: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通过口答、演排纠错,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五)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共同总结。
1. 两个有理数相加,“一观察,二确定,三求和”,即首先判断加法类型,再确定和的符号,最后确定和的绝对值
2. 有理数加法法则及其应用。
3. 注意异号的情况。
活动目的:课堂小结并不只是课堂知识点的回顾,要尽量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教师对于发言进行鼓励,进一步梳理本节所学,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
活动的实际效果: 学生对“一观察,二确定,三求和”的步骤印象较深,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