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

合集下载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优秀9篇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优秀9篇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有理数的减法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

1 三、11.(1)-6 4
(2)10.7
拓展提高练习(练习册P19-20)
4.若a﹥0,且∣ a ∣ ﹥ ∣ b ∣,则a-b是(A )
A .正数
C .正数或负数
B. 负数
D. 0
8.两数之和是11,其中,一个加数是-5,则另一个
16 加数是____.
9.
的倒数的相反数是____. 13
3 2 5 8 ∣ 3∣ 减1的差的相反数的是_____, 5 5 8
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 +15 ) – ( - 5 ) = (+15 ) + ( +5 )
减号变为加号 两个变化: (1)减号变为加号 (2)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 反数.
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a– –b = a + ( – b )
减号变为加号
两个变化: (1)减号变为加号 (2)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严,就是在这么喜庆的时刻也没有任何改变。此刻,他正面无表情地望着眼前的这壹切,既没有喜悦,也没有忧伤,只是不经意间偶尔微蹙壹 下眉梢。来得早的宾客已经等了快壹个时辰了,即使来得晚的,也已经有些微微心急。就在众人翘首以盼,苦苦等待之际,典仪官的壹声“吉 时到”,整个王府立即掀起了壹片欢呼声。仆从们早就各就各位,严阵以待,宾客们蜂拥而至,将新郎团团围住,并簇拥着朝王府大门口走。 门口已经聚集了几十口子人,新郎壹行抵达府门之际,眼看着新娘子的花轿也稳稳当当地停在了王府的大门口!由于今日娶的是侧福晋,因此 婚礼仪式比之大婚轻减了许多,但是新郎官在府门口迎亲的程序仍然必不可少。待八抬大轿抬过了炭火盆、抬过了马鞍子,稳稳当当地落地后, 只见新郎弯弓搭箭,“嗖、嗖、嗖”,手起箭落,三支利箭准确无误地射向轿门。“驱邪避秽保平安!”随着嬷嬷的壹声吉利话出口,众人纷 份发出了赞叹声:“好身手!”“王爷果真了得!”“恭喜四哥!”众人的齐口夸赞并没有给新郎带来任何情绪上的变化,他仍然是壹言未发, 面无表情,放下弓箭之后,转身就朝宴席上走去,留下壹众人等面面相觑,不如如何是好。按照迎亲的惯例,宾客们应该随新郎壹并来到宴席 上,可是?按照迎亲的惯例,原本新郎应该与新娘子共同进府,并送至洞房,留下新娘在洞房等候,新郎来到宴席招呼宾客才是。迎亲迎亲, 这亲还没有迎进府,新郎怎么自己就先走了?百思不得其解的众人们很是难办,犹豫半天也不知道是跟上新郎呢,还是跟着新娘去洞房。就在 这思忖之间,无意之中人们分成了两部分:壹部分人急急慌慌、无可奈何地随着新郎来到了宴席上;另壹部分人则磨磨蹭蹭、故意拖延,只求 壹睹新娘的风采。射过三箭之后,按照常规,该是新娘子下轿的时候了。在嬷嬷的搀扶下,新娘子壹身桃红色凤冠霞披,头蒙喜帕、手捧苹果, 缓缓走下轿来。虽然蒙着红盖头,任谁也不可能真正壹睹新娘的真容,但那纤瘦的身材,端庄的体态,稳健的步伐,令余下在场的每壹个人都 禁不住暗暗发出壹声惊叹:果然是名不虚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于是人们也就更加好奇:这喜帕下的容貌该是何等的娇美模样?喜宴上居 主位的,不是新郎本人,而是二阿哥胤礽,当朝太子殿下!与往日不同的是,由于是四阿哥的喜宴,因此四阿哥--雍亲王位居太子右手,三 阿哥--诚亲王改居太子左手,其它众兄弟们长幼有序分坐余位。虽然刚刚有壹些小小的波折,但是大喜的日子,大家都不想让四哥(弟)为 难,特别是在十三阿哥嘻嘻哈哈的壹番招呼下,众人也都暂时忘记了刚刚的小插曲,热热闹闹地投入到了喜宴之中。因为是四哥的喜宴,各位 兄弟们难得有机会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2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2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
利用有理数减法,分别计算下列情况下点 A,B 之间的距离; (3)运用加法_____律和_____律,将同号两数相加. 为a,b(a>b),则点A,B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 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 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 [ ( - 2 0 ) + ( - 7 ) ] + [ ( + 5 ) + ( + 3 ) ] 【解析】4-(-3)=4+3=7
归纳
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4)这四个数的和,为书写简单,可以省略算式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
(3)23+(-11)+(-12) +10 这里使用了哪些运算律? 2、利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解:原式=(-3)+(-8)+(+6)+(-7) 这里使用了哪些运算律?
解: 1430.5 解: 2 .4 3 .5 4 .6 3 .5
= 4 0 .5 13 = 2 .4 4 .6 3 .5 3 .5
=4.54 =0.5.
=77 = 0.
课堂练习
1、计算:
( 3 ) ( 7 ) ( 5 ) ( 4 ) ( 1 0 ) ; 解: ( 7 ) ( 5 ) ( 4 ) ( 1 0 );
探究
在数轴上,点 A,B 分别表示 a,b.利用有理数减 法,分别计算下列情况下点 A,B 之间的距离;
a=2,b=5; a=0,b=5; a=2,b=-5;a=-2,b=-5. 你能发现点 A, B 之间的距离与数 a,b 之间的关系 吗?
你能发现点 A, B 之间的距离与数 a,b 之间 的关系吗?
小试牛刀
1、把下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 出来
(-3)+(-8)-(-6)+(-7) 解:原式=(-3)+(-8)+(+6)+(-7)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精选多篇)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精选多篇)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有理数减法教案一、课题2.4有理数的减法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运算能力.三、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四、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五、教学用具三角尺、小黑板、小卡片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计算:(1)(-2.6)+(-3.1);(2)(-2)+3;(3)8+(-3);(4)(-6.9)+0. 2.化简下列各式符号:(1)-(-6);(2)-(+8);(3)+(-7);(4)+(+4);(5)-(-9);(6)-(+3).3.填空:(1)______+6=20;(2)20+______=17;(3)______+(-2)=-20;(4)(-20)+______=-6.在第3题中,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在小学里就是减法运算.如______+6=20,就是求20-6=14,所以14+6=20.那么(2),(3),(4)是怎样算出来的?这就是实数的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减法法则问题1(1)(+10)-(+3)=______ ;(2)(+10)+(-3)=______.教师引导学员发现:两式的结果相同,即 (+10)-(+3)=(+10)+(-3).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但是,这是否具有一般性?问题2(1)(+10)-(-3)=______ ;(2)(+10)+(+3)=______.对于(1),根据减法意义,这就是其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等于+10,这个数是多少?(2)的结果是多少?于是,(+10)-(-3)=(+10)+(+3).至此,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教师强调运用此法则时注意“两变”:一是加减法变为加法;二是减数变为其相反数.减数变号(减法============加法)(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计算:(1)(-3)-(-5);(2)0-7.例2计算:(1)18-(-3);(2)(-3)-18;(3)(-18)-(-3);(4)(-3)-(-18).通过计算上面一组有理数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在小学里学习的减法,高总是小于被减数,在有理数减法中,差不一定小于被减数了,只要乘以一个负数,其差就大于被减数.例3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为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利特大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阅读课本63页例3(四)、小结1.教师指导图文并茂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行列式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之后加法来解决.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特别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五)、课堂练习1.计算:(1)-8-8; (2)(-8)-(-8);(3)8-(-8);(4)8-8;2.计算:(1)16-47;(2)28-(-74);(3)(-37)-(-85);(4)(-54)-14;(5)123-190;(6)(-112)-98;(7)(-131)-(-129);(8)341-249.3.计算:(1)1.6-(-2.5);(2)0.4-1;(3)(-3.8)-7;(4)(-5.9)-(-6.1);(5)(-2.3)-3.6;(6)4.2-5.7;(7)(-3.71)-(-1.45);(8)6.18-(-2.93).善用有理数减法以下解下列问题4.英国史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8m,陆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的死海出口处湖和,湖面海拔高度是-392m.几座高度相差多少?八、布置课后作业:课本习题2.6知识技能的2、3、4和问题解决1九、板书设计2.5有理数的减法(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例1、例2、例3(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球设计十、课后反思第二篇:有理数的减法农民战争有理数的减法教案赵英俊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 有理数的减法(第1课时)课件李老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 有理数的减法(第1课时)课件李老师

沈阳 3℃ –8 ℃
北京 12 ℃ 2℃
大连 6℃ –2 ℃
哪个城市的温差最大?哪个城市的温差最小?
探究新知
分析:温差即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首先要根据题意列式,利用法则求解,最后比较大小.
解:哈尔滨的温差为 2–(–12)=2+(+12)=14( ℃ ), 长春的温差为 3–(–10)=3+(+10)=13( ℃ ), 沈阳的温差为 3–(–8)=3+(+8)=11 ( ℃ ), 北京的温差为 12–2=10 ( ℃ ), 大连的温差为 6–(–2)=6+(+2)=8( ℃ ).
解:8844 –(–155) =8844+155 =8999(米)
答:两处高度相差8999米.
巩固练习
以地面为基准,A处高+2.5 m,B处高–17.8 m,C处高 –32.4 m.问:
(1)A处比B处高多少? (2)B处和C处哪个地方高?高多少? (3)A处和C处哪个地方低?低多少? 解:(1)(+2.5)–(–17.8)=2.5+17.8=20.3(m).
►走进颐和园,眼前是繁华的苏州街,现在依稀可以想象到当年的热闹场 面,苏州街围着一片湖,沿着河岸有许多小绿盘子里装着美丽的荷花。这 里是仿照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当年有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 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的,皇帝游览的时候才营业。我正 享受着皇帝的待遇,店里的小贩都在卖力的吆喝着。 ►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 叠叠地挤在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荷 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1.2 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课件)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

2.1.2 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课件)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
(3)12-(-18)+(-7)-15;
1 5 2 1
(2)- + + - ;
4 6 3 2
(4)4.7-(-8.9)-7.5+(-6);
7
1
1
1
(5)(-4 )-(-5 )+(-4 )-(+3 );
8
2
4
8
2
1
5
1
(6)(- )+|0-5 |+|-4 |+(-9 ).
3
6
6
3
3
解:(1)原式 = 3.1.(2)原式 = . (3)原式 = 8.
写为:
可以读作
(-20) + (+3) -(-5) -(+7)
“负20、正3、正5、负7的和” =-20+3 +5-7
=-20-7+3 +5
或读作
=-27+8
“负20加3加5减7”.
=-19
概念归纳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 加法
即a+b-c= a+b+(-c) .
运算,
1.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
哪一种书写更
简洁?运算理
方便呢?
=1.3+1.1-1.4
=2.4-1.4
=1
有理数加
减混合运算如
何进行呢?
例1. 计算:(-20)+(+3)-(+5)-(+7)
运用减法
法则,将减法
转化为加法
解: (-20)+(+3)-(-5)-(+7)
=( 20) ( 3) ( 5) ( 7)
=[(-20)+(-7)]+[(+5)+(+3)]
②策略:同号的加数一起加,同分母(易通分)的加数一起加,和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7有理数的减法1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7有理数的减法1
第二十页,共二十七页。
2.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所得的差一定是( )
A.零
B.正数(zhèngshù)
C.负数
D.零或负数
【解析】选C.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所得的差一定是负数.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七页。
3.某粮店出售三种品牌(pǐn pái)的面粉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
0.1)kg,(25±0.2)kg,(25±0.3)kg的字样,从中任意拿出两
答案:日 一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七页。
6.现有两个冰箱,第一个冰箱的冷冻层内温度为-15 ℃,第二个冰箱的 冷冻层内温度为-6 ℃.问这两个冰箱的冷冻层内的温度哪一个较低?低多
少(duōshǎo)?
【解析】因为-15<-6,所以第一个冰箱的冷冻层内的温度较低. -6-(-15)=-6+15=9,所以低9 ℃.
D.大小关系(guān xì)取决于b
【解析】选D.当b>0时,a-b<a;当b<0时,a-b>a;当b=0时,a-
b=a.
第十三页,共二十七页。
4.计算:|-3|-2=______. 【解析(jiě xī)】|-3|-2=3-2=1.
答案:1
第十四页,共二十七页。
5.写出两个负数的差是正数(zhèngshù)的例子:______. 【解析】如:-1-(-2)=-1+2=1;-2-(-3)=-2+3=1等. 答案:-1-(-2)=-1+2=1;-2-(-3)=-2+3=1(答案不唯一)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七页。
【想一想错在哪?】计算: ( 1) 11 1 6 22
提示:减法没有运算(yùn suàn)律,必须转化为加法后,才能应用运算(yùn
suàn)

人教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减法(附习题)

人教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减法(附习题)

拓展延伸 3.一种股票第一天的最高价比开盘价高0.3元,
最低价比开盘价低0.2元;第二天的最高价比开盘价 高0.2元,最低价比开盘价低0.1元;第三天的最高 价等于开盘价,最低价比开盘价低0.13元,计算每 天的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差,以及这些差的平均值.
解:第一天:0.3-(-0.2)=0.5元 第二天:0.2-(-0.1)=0.3元 第三天:0-(-0.13)=0.13元 平均值:(0.5+0.3+0.13)÷3=0.31元
例4 计算:
(1)(-3)-(-5); (3) 7.2-(-4.8);
(2)0-7;
(4) (-3 1 )-5 1 . 24
(1)(-3)-(-5); 解:=(-3)+5
=2
(2)0-7; 解:= 0+(-7)
=-7
(3) 7.2-(-4.8); 解:= 7.2+4.8 =12
(4) (-3 1 )-5 1 . 24
1.3.2 有理数的减法
第1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
新课导入
北京某天气温是-3ºC~3ºC,这天的温差 是多少摄氏度呢?
3-(-3)
温差是指最高气温 减最低气温.
• 学习目标: 1. 知道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 能熟练地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有理数 的减法运算. 3. 通过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关系,建立 “转化”的数学思想.
解: (-3 1 ) (-5 1)
2
4
-8 3 4
练习:教材第23页 1.计算:
(1) 6-9;-3
(2) (+4)-(-7);11
(3)(-5)-(-8);3 (4) 0 -(-5);5
(5)(-2.5)-5.9 ; (6) 1.9 -(-0.6).2.5 -8.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2有理数的减法
包庄中学秦芳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3.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重点及难点
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计算(口答)(1);(2)-3+(-7);
(3)-10+(+3);(4)+10+(-3).
2.多媒体展示画面,这是北京冬季里的一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10℃,夜晚的最低气温是-5℃.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生:10℃比-5℃高15℃.
师:能不能列出算式计算呢?
生:10-(-5).
师:如何计算呢?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师:大家知道10-3=7.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
生:(+10)-(+3)=+7.
师:计算:(+10)+(-3)得多少呢?
生:(+10)+(-3)=+7.
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1)
师:通过上述题,同学们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呢?
生:可以.
师:是如何转化的呢?
生:减去一个正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
2.再看一题,计算(-10)-(-3).
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会得到-10,那么这个数是谁呢?
生:-7即:(-7)+(-3)=-10,所以(-10)-(-3)=-7.
教师给另外一个问题:计算(-10)+(+3).
生:(-10)+(+3)=-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2)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2)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减去一个负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
教师总结:由(1)、(2)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
师: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请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同学相到叙述,互相纠正补充,然后举手回答,其他同学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师:出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板书)
教师强调法则:(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有理数相减.(3)用字母表示一般形式为:.
4.例题讲解:
[多媒体1 (例题4)]
例4 计算(1)(-3)-(-5);(2)(-3.4)-(-5.8);(3)(-3/2)-1/4
(4)0-37.5
例4是由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强调解题的规范性,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
师:组织学生自己编题,学生回答.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下面大家一起看一组题.
[多媒体(计算题1、2)]
1.计算(口答)
(1)6-9;(2)(+4)-(-7);(3)(-5)-(-8);
(4)(-4)-9 (5)0-(-5);(6)0-5.
2.计算
(1)(-2.5)-5.9;(2)1.9-(-0.6);
(3)()-;(4)-().
学生活动:1题找学生口答,2题找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3.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8米,陆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的死海湖,湖面海拔高度是-392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
生答:8848-(-392)=8848+392=9240.
所以两地高度相差9240米.
(四)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生答:略.
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一个转化法则,要求同学们掌握并能应用其计算.对于小学不能解决的2-5这类不够减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也就是说,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总可能实施.
八、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3-(-3)=____________;(2)(-11)-2=______________;
(3)0-(-6)=____________;(4)(-7)-(+8)=____________;
(5)-12-(-5)=____________;(6)3比5大____________;
(7)-8比-2小___________;(8)-4-()=10;
(9)如果,,则的符号是___________;
(10)用算式表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__________.
2.判断题
(1)两数相减,差一定小于被减数.()
(2)(-2)-(+3)=2+(-3).()
(3)零减去一个数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
(4)方程在有理数范围内无解.()
(5)若,,,.()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49页练习1,2
十、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有理数的减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