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研究述评与展望_郭安禧
旅游目的地研究报告

旅游目的地研究报告1. 引言旅游业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满足人们对旅游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旅游目的地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将对几个热门旅游目的地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不同的特点和吸引力对它们进行分析和比较。
2. 目的地一: 巴黎,法国巴黎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以其浪漫的氛围和独特的文化吸引着全球游客。
该城市以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和凡尔赛宫等著名景点而闻名于世。
此外,巴黎还以其精美的建筑、美食和时尚的购物场所而备受赞誉。
游客可以在巴黎体验到浪漫的塞纳河之旅,品尝到正宗的法国美食,并在香榭丽舍大街上领略时尚之都的魅力。
3. 目的地二: 京都,日本京都作为日本的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个充满古色古香的城市拥有众多寺庙和庭院,如清水寺、金阁寺和岚山等。
在这座城市里,游客可以感受到传统的和服文化,参与茶道体验,欣赏到美丽的樱花和枫叶。
京都还以其精湛的手工艺品、传统的艺术表演和美味的和食而闻名,为游客提供了独特而难忘的体验。
4. 目的地三: 开普敦,南非开普敦位于南非的西南海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其中包括桌山和克鲁格尔国家公园。
游客可以登上桌山,俯瞰整个城市的壮丽景色,也可以在国家公园中近距离观赏到非洲的野生动物。
开普敦还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如布尔人和科萨人的文化,并且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美食和葡萄酒品尝体验。
5. 目的地四: 马尔代夫马尔代夫作为一个梦幻般的度假胜地,以其美丽的海滩、清澈的海水和华丽的度假村而受到游客的喜爱。
这个热带天堂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上活动,如潜水、浮潜和帆船,还为游客提供了极致的奢华体验。
在马尔代夫,游客可以住在水上别墅中,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享受放松身心的疗养馆服务,并尽情享受无尽的阳光和沙滩。
6. 目的地比较与结论巴黎、京都、开普敦和马尔代夫作为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巴黎以其浪漫和文化吸引了拥趸,而京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吸引了追寻古老文化的人们。
旅游体验质量评价述评研究进展、要素解读与展望

旅游体验质量评价述评研究进展、要素解读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成为了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对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深入解读影响旅游体验质量的关键要素,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力求为提升旅游体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回顾了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接着,对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的关键要素进行解读,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环境等方面;结合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对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提升旅游业的整体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二、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进展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体验质量评价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体验质量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评价模型、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
在评价模型方面,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多种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模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期望差异模型(Expectation Disconfirmation Model),该模型认为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取决于实际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差异。
还有服务质量差距模型(Service Quality Gap Model)、满意度指数模型(Satisfaction Index Model)等。
这些模型为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评价指标方面,研究者们根据旅游体验的不同维度,提出了多种评价指标。
例如,服务质量、景观质量、旅游设施、旅游安全等。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评价指标也逐渐涌现,如旅游体验的创新性、个性化等。
这些评价指标的提出,为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
在评价方法方面,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对旅游体验质量进行评价。
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法等定性评价方法,以及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定量评价方法。
中国大陆民众赴香港旅游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郭安禧(1977-),男,江西吉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营销;黄福才(1947-),男,福建泉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基础理论与旅游市场。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1221046)和国家旅游局规划项目(11TACG016)资助《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7期中国大陆民众赴香港旅游研究综述*郭安禧,黄福才(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摘要:中国香港、英国、美国等地旅游学者对中国大陆民众赴香港旅游进行了不少研究,并在《Tourism Management 》等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本文从大陆民众赴港旅游动机、旅游感知、消费行为、旅游预测等4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大陆民众;赴港旅游;旅游动机;旅游感知;消费行为一、引言香港作为旅游目的地拥有雄厚的竞争实力。
据《2011年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依照政策与制度、旅游基础设施、自然和人文资源等14项评价指标,香港的竞争力在全球参评的139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12位,在亚太地区仅次于新加坡居于第2位(Blanke &Chiesa ,2011)。
凭借地处珠江入海口、购物和美食天堂、中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等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香港每年吸引众多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游客入境旅游,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Mok et al ,1991;Qu &Zhang ,1997;Song et al ,2003;Tasci &Deniz-ci ,2010)。
由于与出游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赴香港旅游具有距离近、成本低、行程易调控等优势,许多大陆民众出境旅游时偏好选择香港作为目的地。
近年随着大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赴港自由行政策的实行以及两地之间经贸、文化等往来日益频繁,大陆超越日本和中国台湾,成为香港入境旅游最大的客源地。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评述与展望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评述与展望康养旅游是指以提升人体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品质为目的的旅游方式,被视为应对现代都市化带来的健康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康养旅游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对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进行评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在国外,康养旅游早已成为一种成熟和发达的产业,尤其是在欧美国家。
研究表明,康养旅游能够显著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等方面。
在欧洲,旅游目的地已经发展出了许多以康养为主题的旅游区,如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法国的普罗旺斯和意大利的托斯卡纳等。
这些地方以其丰富的康养资源和配套的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在国内,康养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近年来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目前国内的康养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康养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康养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康养旅游政策等方面。
研究发现,中国的康养资源十分丰富,如桂林的山水之美、云南的高原气候和海南的温暖气候等,都为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外,康养旅游也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他们希望通过旅游来放松身心、寻找健康和平衡。
因此,康养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未来,康养旅游将会继续得到快速发展。
首先,随着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康养旅游将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旅游方式,而不仅仅是对身体健康有需求的人群的选择。
其次,随着旅游技术和设施的不断改进,康养旅游将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对于康养旅游的管理和规划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游客的体验质量。
最后,康养旅游的国际化发展也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随着人们对跨文化交流和体验的需求增加,国际康养旅游将能够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和体验价值。
总之,康养旅游作为一种注重健康和生活品质提升的旅游方式,不仅在国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也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内外旅游体验研究进展与启示

国内外旅游体验研究进展与启示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游体验作为旅游活动的核心,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因此,对旅游体验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国内外旅游体验研究的进展,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提升旅游体验质量、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旅游体验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从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等多个方面对国内外旅游体验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包括理论框架的局限性、研究方法的单一性、研究领域的狭窄性等问题。
结合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游客需求的变化,我们将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启示,包括加强跨学科研究、拓展研究方法、关注新兴旅游业态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旅游体验研究的深入发展、提升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国内旅游体验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学者对旅游体验的研究也日趋深入。
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旅游体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为提升国内旅游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旅游体验的定义与内涵方面,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旅游体验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与旅游目的地环境、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互动,所获得的感知、情感、认知等心理层面的满足。
这种满足不仅来自于对自然风光的欣赏,更包括了对当地文化、民俗、美食等多方面的体验。
在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方面,国内研究主要关注了游客个人特征、旅游目的地属性、旅游服务质量等因素。
游客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其对旅游体验的感知和评价;旅游目的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属性也会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产生重要影响;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则直接决定了游客是否能够得到满意的旅游体验。
国外经典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述评

国外经典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述评
李玮娜
【期刊名称】《旅游学刊》
【年(卷),期】2011(26)5
【摘要】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是任何一个旅游者都必须做出的最重要的决策.多年来,国外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提出了大量的相关理论模型,这些模型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对实证主义范式下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进行了回顾,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其进行了评述;通过对其理论渊源、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进行梳理,以期为旅游目的地选择的相关研究和营销实践提供借鉴.
【总页数】10页(P53-62)
【作者】李玮娜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近二十年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研究述评 [J], 董志文;王德红
2.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研究述评 [J], 胡家镜;吕兴洋
3.基于选择域理论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述评 [J], 李玮娜
4.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述评 [J], 马建峰;杨芳
5.基于信息分类视角的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述评 [J], 朱建斌;李世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研究综述

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现有文献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也分析了未来研究趋势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旅游满意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引言:旅游满意度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所接受的服务、景色、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性评价。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满意度研究逐渐受到广泛。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旅游满意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尚无统一的结论。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研究现状,分析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研究现状:国内旅游满意度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旅游过程和服务质量等方面。
在目的地方面,研究者旅游景区、城市和区域的规划和管理,以及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旅游过程方面,学者们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交通和住宿等方面的研究。
在服务质量方面,学者们旅游服务的提升和改进,以及服务人员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关系。
国外旅游满意度研究则更加注重游客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
在游客心理方面,研究者游客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以及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关系。
在游客行为方面,学者们游客的旅游决策过程、旅游方式和消费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研究趋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研究呈现以下趋势:研究领域更加广泛:旅游满意度研究逐渐涉及更多领域,包括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
同时,也对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旅游方式和旅游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数理模型等。
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跨文化研究逐渐增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研究逐渐成为旅游满意度研究的热点。
学者们开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游客满意度差异,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旅游的服务质量。
旅游者感知价值维度对重游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团队旅游者的视角

进入 21 世纪以来,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旅游 目的地面临开拓新市场和维持现有市场的双重压力。由于旅游目的地对现有市场相对熟 悉,能够投其所好地对目标市场开展营销活动,因此,维持现有市场比开拓新市场节省营销 成本[1];此外,重游旅游者不仅比初游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长,而且会以口碑宣传 的形式为旅游目的地做免费宣传[2]。因此,吸引旅游者重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生存和发展意义 重大。
由于团队旅游者能够基于整体旅游产品的消费过程对旅游体验的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 做出更切实的评价,因此,以团队旅游者为研究对象,以旅游者满意为中介,以感知获益为调 节,实证考察旅游者感知价值维度对重游意向的直接影响、传导机制和边界条件,以期在理 论上为阐释重游意向的形成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在实践上为增强旅游者重游意向提供理论 指导。
第 28 卷第 1 期 2 0 1 9年2月
世界地理研究 WORLD REGIONAL STUDIES
Vol. 28, No.1 Feb. , 2 0 1 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7278 郭安禧,张一飞,郭英之,等. 旅游者感知价值维度对重游意向的影响机制— ——基于团队旅游者的视角. 世界地理研究, 2019,28(1):197-207 GUO A, ZHANG Y, GUO Y, et al.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ourists’perceived value dimensions on revisit inten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eam tourists.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9,28(1):197-20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旅游者个体利益的相对 Mayo 和 Jarvis 需求角度 (1981 )
学者 (年份 )
[9]
定义的视角 供给角度
优点
缺点
目的地的所有吸引物在 Kaur (1981 )
①突出了目的地属性 不能反映不同个 的吸引作用;②可以 体对目的地吸引 相对客观地评估目的 力的感知差异 地吸引力的大小。 ①反映了个体对目的 对目的地吸引力 地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的评估比较困难 信念和观点; 的情感、
[7] [25] [26] [24] [18]
1
目的地吸引力概念及其测量
1.1 概念内涵 现有研究对目的地吸引力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 但概括而言, 学者们主要从供 给或者需求的角度定义目的地吸引力。 其中, 供给角度是基于目的地的旅游吸引物的数量和 质量, 需求角度则是基于旅游者对目的地属性的感知和兴趣[5]。 1.1.1 供给角度的目的地吸引力 在旅游研究中, 学者们常用推拉力理论来解释旅游现象。推拉力理论认为, 个体之所以 离开常住地前往目的地, 主要是因为受到来自个体的推力和来自目的地的拉力的共同作用[6]。 其中, 推力产生于个体的各种需要, 例如学习知识、 放松身心、 追求声望等, 它们推动个体做 出旅游决策; 而拉力产生于目的地的各种吸引物, 例如自然景观、 历史遗迹、 大型节事等, 它 [7] [8] 们拉动个体离开常住地 , 并引导个体对目的地进行选择 。 推拉力理论中的 “拉力” , 换言之 就是目的地吸引力。目的地吸引力来源于目的地的旅游吸引物, Kre觢i 等指出旅游吸引物就 是具有明确特征、 能够吸引旅游者访问目的地的各种属性[2]。 如果能够把目的地的属性罗列 出来, 并计算出它们各自的吸引力, 并将每个属性的吸引力加总求和就可以得到整个目的地 的吸引力。一般而言, 目的地的旅游吸引物越多、 质量越好, 对目标市场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因此, 有的学者主张从供给的角度对目的地吸引力进行定义。Kaur 较早地从供给的角度对 目的地吸引力进行了定义,认为目的地吸引力是目的地的所有吸引物在特定时间对特定市 场产生的拉力[9]。 从供给的角度定义目的地吸引力, 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估目的地吸引力的大小, 方便目的 地将自己的吸引力与竞争者的吸引力进行比较。然而, 目的地吸引力并不是绝对的, 它会随 着旅游者的感知和兴趣不同而发生变化。 McCain 等研究指出, 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者, 他们 [10] 感知的目的地吸引力存在差异 。例如, 对于一个民居古建保存完好的乡村聚落旅游地, 在 喜欢研究民居古建的旅游者看来, 该目的地对他很有吸引力; 而对于喜欢现代居住环境的旅 游者看来, 该目的地对他就可能缺乏吸引力。因此, 从供给角度定义的目的地吸引力虽然比 较客观, 但是不能反映旅游者对目的地吸引力的差异化的感知和兴趣。 1.1.2 需求角度的目的地吸引力 从旅游的决策过程看, 个体首先是受到自身的各种需要推动并做出旅游决策的, 然后再 根据需要的内容有目的性地选择目的地, 因此, 需要的不仅是个体离开常住地前往目的地的 [8] 推动因素 , 同时也是个体从考虑组中选择最终目的地的重要依据。 由于个体出游的目的主 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 因此, 在时间、 经济等约束条件相似的情况下, 个体往往选择 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需要的目的地出游。目的地满足个体需要的能力因而成为旅游者评价 目的地吸引力大小的重要标准。 研究表明, 目的地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旅游者个体的利益以及这些利益的感知传递[11]。
154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25 卷
本文将首先在对目的地吸引力及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目的地吸引力的 概念内涵及其测量方法; 接着从目的地属性视角讨论目的地吸引力的决定因素, 之后根据现 有目的地吸引力研究和相关理论, 归纳目的地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 最后总结本文 的主要发现, 并结合目的地吸引力研究存在的局限, 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以期为相 关的理论研究和目的地营销实践提供借鉴。
4] 活动和吸引旅游者的成败[3、 。因此, 目的地吸引力逐渐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以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 、 “perceived attractiveness” 为题名 、 摘要 、 关键词在 ScienceDirect、 SpringerLink、 Wiley、 Sage、 Emerald、 Taylor & Francis 等国外 数据库中检索并获取文献, 如果阅读中发现有价值但未获取的文献再通过 Google 学术进行
话题。 文章对国外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并在此基础上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结论包括: (1 ) 在研究内容上, 学者们主要关注了目的地吸引力的概念 及其测量、 决定因素、 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等方面的内容; (2 ) 在研究视角上, 大多数学者倾向从市 场需求的角度研究目的地吸引力; (3 ) 在研究方法上, 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实证和定量分析方法进 行研究; (4 ) 在研究对象上, 以供给传统旅游产品的旅游目的地为主; (5 ) 基于旅游系统的目的地吸 引力影响因素、 目的地吸引力的空间差异等是未来目的地吸引力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目的地吸引力; 目的地属性; 持久涉入; 场所依恋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第 25 卷第 5 期 2 0 1 6 年 10 月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WORLD REGIONAL STUDIES
Vol. 25 , No.5 Oct. , 2 0 1 6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6.05.016 郭安禧,郭英之,孙雪飞,等. 国外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研究述评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 2016,25(5):153-166 GUO A, GUO Y, SUN X, et. al.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ourism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 [J]. World Re- gional Studies, 2016,25(5):153-166
旅游目的地通常是指以旅游资源、 旅游设施以及其他条件为基础形成的、 能供旅游者停 [1] 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变得更加激 留和活动的地理空间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 烈。一方面, 不断涌现的新的目的地使老的目的地增加了市场竞争压力, 迫使它们努力地更 新产品和保持竞争活力; 另一方面, 在市场全球化背景下, 目的地不仅要与国内的其他目的 地争夺客源市场, 甚至还要与国外的目的地分享有限的市场蛋糕。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 很 多目的地希望通过合适的管理和营销策略, 将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旅游吸引物, 增强对客 [2] 源市场的吸引力 。 目的地吸引力越强, 意味着与竞争者相比可以争取更大的旅游客流, 为当 地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目的地吸引力反映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也折射出其提供旅游
重要性和目的地满足个 体利益的感知能力。 目的地实现个体目标、 满 Hu 和 Ritchie (1993 ) 足个体需要的感知能力。 旅游者个体参与旅游活 Funk 等 (2004 ) 动获得的一种重要感知。
[13] [12]
②关注买方市场, 符 合旅游研究的走向。
1.2 测量方法 由于从需求的角度看,目的地吸引力是个体对目的地满足其需要能力的主观判断, 因 此,如何有效地测量目的地吸引力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为了提高测量的信度和效 度, 避免测量对象与其他概念 (如目的地竞争力 ) 混淆, 一些学者主张采用多个关键属性从需 求角度对目的地吸引力进行测量。另有一些学者认为目的地吸引力是个体对目的地的综合 评价, 主张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测量[14]。因此, 目的地吸引力的测量方法主要有多属性测 量和整体测量两种。 1.2.1 多属性测量 目的地之所以能够吸引旅游者离开常住地, 是因为它有不同于客源地的各种属性, 这些 [15] 属性决定了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 因此, 可以通过测量旅游者对目的地属性的感知来 了解目的地吸引力。由于研究选择的案例地不同, 学者们用来测量目的地吸引力的属性量表 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表 2 ) 。 但总体而言, 这些属性量表一般都包括测量核心属性和附加 属性的条目。核心属性是吸引旅游者前往目的地的主要属性, 比如历史文化、 节事活动等; 附 [16] 加属性则是目的地接待旅游者的一些辅助性的属性, 比如住宿条件、 交通设施等 。 在这些属 性量表中, 使用频率较高的属性有自然风光、 住宿条件、 运动休闲、 历史文化、 可进入性等。 多属性测量方法考虑了目的地的多个属性, 有相对更高的测量信度和效度。另外, 该方 法有助于明确各个属性的相对重要性, 从而可以为增强目的地吸引力指明施力方向。 该方法
5期
郭安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等 : 国外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研究述评与展望
155
Mayo 等认为目的地吸引力是旅游者个体利益的相对重要性和目的地满足个体利益的感知 能力, 它反映了个体对目的地满足其各种需要的能力的情感、 信念和观点[11]。目的地吸引力 与旅游者的感知是相关的, 如果个体认为目的地能够很好地满足他的需要, 那么, 他就会认 [12] 为该目的地很有吸引力, 并且将其选为潜在目的地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 由于旅游者是目的地有没有吸引力以及有多大吸引力的最终判断者,他们对目的地吸 引力的感知决定了目的地的成败[5]; 另外, 随着 1980 年代旅游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 变, 旅游研究相应地也由关注供给转向了关注需求[5], 因此, 从需求角度定义目的地吸引力 的优点在于能够反映个体的情感、 信念和观点, 同时也符合旅游研究的走向。 其缺点则在于, 不同个体对目的地吸引力的感知存在差异, 给目的地吸引力评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根据上 述分析, 可以将代表性的供给和需求角度的目的地吸引力概念及其优缺点总结如表 1。
搜索, 最终获得与目的地吸引力直接相关的 54 篇文献 (截至 2016 年 1 月 4 日 ) , 并以此为分 析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