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解密东德秘密警察档案

合集下载

高中优秀阅读材料之人物篇:《苏联头号特工》素材

高中优秀阅读材料之人物篇:《苏联头号特工》素材

苏联头号特工经典影片《德黑兰1943》,讲述了二战后期的一场传奇谍战。

德国纳粹准备伺机暗杀在德黑兰举行会晤的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但是苏联特工从一个醉醺醺的党卫军那里得知了敌人的行动计划,最后制服杀手,成功解救了“三巨头”。

由阿兰·德龙扮演的苏联特工,并非虚构,而是确有其人。

这个特工原型之一,就是被称为苏联“头号特工”的格沃尔格·瓦尔塔尼扬。

2012年1月10日,87岁的格沃尔格在莫斯科一家医院逝世。

在长达43年的谍报工作中,格沃尔格与妻子戈阿尔获取了政治、军事、经济与科技等各方面的绝密情报,有的甚至还需要300年才能解密。

据说他们提供的宝贵情报为苏联科技发展节省了10年到15年的时间。

克里姆林宫称格沃尔格为“苏联最伟大的特工之一”。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更盛赞他是:“一个传奇的间谍,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一个杰出的人”。

16岁组建“轻骑兵”1924年,格沃尔格出生在俄罗斯顿河河畔的南部城市罗斯托夫,亚美尼亚族。

他的父亲就是一名为苏联情报部门工作的特工。

1936年,格沃尔格一家迁往德黑兰,为了掩护身份,父亲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糖果点心厂,后来成为颇具威望的伊朗富商。

在父亲的影响下,1940年,年仅16岁的格沃尔格正式成为一名情报员。

同年2月,格沃尔格第一次见到苏联情报部门高层人物伊万·阿加扬茨。

根据阿加扬茨的指示,格沃尔格挑选了7名同龄人,组织了一队“轻骑兵”,任务是识别潜伏在德黑兰的德国间谍。

他们两人一组,骑着自行车,跟踪德国驻德黑兰情报人员,监视他们同什么人接触,到过什么地方等,方法简单却行之有效,1940年至1941年间,他和他的同伴成功挖出了约400名德国间谍。

1942年,格沃尔格加入德黑兰一家无线电俱乐部,这实际上是英国人在当地办的一所情报学校。

半年中,格沃尔格学习了招募方法、密码写信、单边联系方法、跟踪和反跟踪以及如何采取秘密行动等。

挫败“远跳行动”1943年9月的一天,纳粹军事情报机关负责人弗里德里奇·卡纳里斯收到了一份密电:11月29日,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将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进行秘密会晤。

《窃听风暴》

《窃听风暴》

献给好人的奏鸣曲<<献给好人的奏鸣曲>>是一本钢琴乐谱,悲剧导演雅思卡送给著名剧作家德瑞曼的生日礼物.之所以称雅思卡是位悲剧导演,是因为他不但被迫害了七年之久,而且最终他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并且这次自杀事件给予德瑞曼很重的打击,然而若没有卫斯勒的庇护,德瑞曼也很难成功。

所以影片结尾德瑞曼写的《献给好人的奏鸣曲》这本书也是送给卫斯勒的。

“这本小说,谨献给HGWXX/7,致上最深的感激。

”店员说:“是送给别人吗?要包起来吗?”卫斯勒终于有所颤抖地说:“不,不要了,这书送给我自己”。

因为卫斯勒就是好人,就是这本著作的主人公。

影片开场“1984年,东柏林全面封锁,人们受到‘斯塔亚’严密控制,也就是东德秘密警察,这是一个由10万专职人员,20万线民所组成的情报机构,他们确保了‘无产阶级专政’,其开宗明义的目标就是‘无所不知’。

”紧接着就引出卫斯勒就是一名秘密警察,他在波斯坦秘密警察学院的一堂课显出他严格,细心,缜密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审讯227号时,有位同学提出“为什么不让他睡觉,这很不人道。

”卫斯勒迅速在座位表上勾上那位同学。

在我看来,这应该不是什么好的预兆,他的那句话明显显示中他的性格弱点,所以他就不适合当一名合格的秘密警察。

卫斯勒标明这位同学的弱点,就为政府留下档案,这位同学的前途就与这些档案紧紧连在一起。

德国人总是以严谨的时间观念闻名于世,曾经有个故事:一位中国人去德国旅游,他问一名德国人走路去某某公园要多长时间?德国人说你先走两步,中国人照做。

然后德国人告诉他用多长时间。

知道为什么要先走两步么?原因在于每个人的一步的距离都不相同,只有了解一步的距离才能计算出时间,这就是德国人严谨的作风。

在影片中,秘密警察决定在德瑞曼家里安装窃听设备时,卫斯勒提前记录下德瑞曼的作息时间,德瑞曼与小孩子踢球的时间,德瑞曼必须回家的时间···在进入德瑞曼的公寓的时候,他告诉工作人员20分钟的工作时间。

二十年解密东德秘密警察档案

二十年解密东德秘密警察档案
圃 目
笔迹 、墨水 等进 行初 步分 类, 然后再尝试拼接 。在最 开始 的阶段 , 一个工作人员

天只能 拼对 出 1 0页 纸 。了 2 %的破 碎 档案 , . 5 相 当于 9 张纸 的 内容 。 0万 他们 需要 靠手 T粘 贴这 些
抢救斯塔 西档案 的行 动蔓 延至首都柏林 与全 国各地 , 9 年 1 1 1 0 9 月 5
日, 成千上 万的市 民冲进 了斯塔西 总部大楼 , 他们看见 的是 堆积如 山的碎
纸——这 些来不及焚烧 或者投入 粉碎 机的海量 档案仅凭 人手被撕成碎 片 , 装满 了足 足 】00 60 个大麻袋 , 以至于大楼 内所有的碎纸机都 因为超 负荷 作 而统统 陷入故 障。除此之外 , 仍有 3 0 万张档案卡片和排起来可达 10 90 8
公里长 的文件来不及销毁 , 被市 民完整接 收。
“ 们无所不在 。” 我 斯塔 西的格 言
— —
斯塔 西 曾是 世界 上 规 模最 庞大 的对 内情 报组织 与秘密警察机构 , 建 立之 自 初 , 的使命就不是保 障宪 它
法和公 民权益 , 而是不惜代
19 年 , 9 1 统一后的德国宣告 了“ 前东德 国安档案联 邦管理局 ” 的成立 , 开始 了对浩如炯海 的斯塔西档案 的复原与整理 。迄 今二十年来 ,[ : 作人 员 几乎 全凭人力对这座 “ 纸片之山” 进行整理 。他们首 先根据档案纸 张颜 色 、
碎 片 ,将 碎片铺 在大 桌 子
上 , 后核对 名 字 、 然 笔迹 和 签名 , 根据这些信息并使用
打字机 、 子 、 镊 放大镜 , 努力 进行拼图 , 每一张纸都要 花 费 1 欧元 的人 力成本 。而 5 按这样的速度 , 整个修 复_ T

话说苏联间谍佐尔格

话说苏联间谍佐尔格

话说苏联间谍佐尔格孙越博客 2015-10-27理查德•佐尔格(Рихард Зорге 1895-1944)是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知名的间谍之一。

他的最大功绩,就是1941年5月获知法西斯德国,将于6月22日前后进攻苏联;其次是当年8月23日,获知日本不拟当年向苏联宣战,使得斯大林放心地从东线抽调11个步兵师到西线作战,遏制德军于莫斯科城下,保证了苏军后来在斯大林格勒取得保卫战的胜利。

众多文献档案记载,1944年11月,佐尔格被捕后在东京死于绞刑,但苏俄研究机构和历史学家说,佐尔格之死缺乏证据。

不过,70年过去,却没有一个佐尔格仍活在世上的见证。

但根据佐尔格生前个性与成可断定,假如他活到战后,定是苏联对外侦察的中坚力量。

佐尔格在苏联外派间谍中具有特殊地位,他不仅是苏共高层党员,更是唯一与苏共中央政治局保持私人联系的红色间谍。

据说,佐尔格与斯大林相识,且他还直接向斯大林递交过重要情报,苏共著名活动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奥托•库西宁(Отто Куусинен),不仅是佐尔格的密友,也是20世纪50年代苏共意识形态和国际共运的推动者。

佐尔格1895年10月4日生于俄罗斯南部,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首都巴库,其父是德国工程师,其母是俄罗斯人。

佐尔格的祖父阿道夫•佐尔格是卡尔•马克思的秘书,也是德国左翼势利有影响力的人物。

就在佐尔格准备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带着全家从巴库返回了德国,住在柏林郊外的别墅里,那时佐尔格家境殷实,过着舒舒服服的上流社会日子,直到父亲去世,家中经济条件都很稳定。

但是,佐尔格却不适应普鲁士学校倡导的军事化管理制度,他是有个性的孩子,喜欢宽松和自由的环境,加之性格倔强,他经常顶撞老师,成了问题学生。

不过,他上中学之后,性格和喜好都有变化,他开始疯狂地爱上了德国古典文学和哲学,成天捧着歌德、席勒和康德的著作,沉醉其中,或许,佐尔格在其中洞悉了他的理想。

青年时代的佐尔格,思想一贯左倾。

1914年,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战场上屡次负伤,战争的结局也令他失望,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却使他双眼为之一亮,他觉得列宁所领导的俄国革命,与他的思想极为合拍。

琥珀屋

琥珀屋

琥珀屋,英文名称:The Amber Room1709年,当时的普鲁士国王为了效仿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奢华生活,命令普鲁士最有名的建筑师兴建“琥珀屋”,建成后光彩夺目、富丽堂皇,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琥珀屋”被冲进圣彼得堡的纳粹劫走,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这一旷世宝藏突然从世人眼中失去了踪影。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相信,27箱被拆整为零的“琥珀屋”,可能正沉在奥地利的一个湖底!“琥珀屋的传说”“琥珀屋”是普鲁士第一位国王腓特烈一世在哥尼斯堡的城堡里的书房,建于1711年,5年后,作为礼物送给了彼得大帝,成为与俄罗斯结为盟友的信物。

后来它被移建到皇家人所住的圣彼得堡郊外的夏宫内。

“琥珀屋”的装饰总面积达1800平方英尺,由一些精心加工的壁板构成,装饰用的琥珀总重量达6吨,但是琥珀却是世界上最轻的珠宝。

传说琥珀是美人鱼的眼泪,珍贵异常,每一颗都要历时千万年才能形成。

“琥珀屋”的壁板以精湛的意大利珠宝镶嵌工艺饰以钻石、祖母绿和红宝石。

这样一件旷世奇宝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奇迹,人们认为它具有魔力,波罗的海地区的人们都相信琥珀具有神奇的康复治疗功能,琥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北方的黄金”和“阳光石”。

二次大战中当德军围困列宁格勒时,尽管苏方想用墙纸掩盖“琥珀屋”的真面目,但还是被纳粹士兵发现了,他们将琥珀屋拆卸,不久便用火车运回哥尼斯堡,也就是后来成为苏联领土的加里宁格勒,“琥珀屋”曾在哥尼斯堡博物馆的展厅里展出。

1945年哥尼斯堡准备投降前夕,德国人又一次将“琥珀屋”拆卸装箱,准备用船运回柏林。

从此以后就销声匿迹,不知所踪。

在以后的50年里,寻找失踪的嵌满珠宝的“琥珀屋”壁板的行动使得“琥珀屋”成为战后最大的一个谜,但是苏联克格勃、东德秘密警察以及其他人的寻找一直都没有结果。

“琥珀屋的诅咒”据著名苏联考古学家的遣孀维拉,布鲁尤苏娃透露,她的丈夫亚历山大在1955年写的回忆录中曾说过:“我不相信…琥珀屋‟永远消失了。

普京首次自述做间谍经历

普京首次自述做间谍经历

普京首次自述做间谍经历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27期“我知道间谍是怎样的一些人,他们是具有独特品质、信念和性格的一批人,他们能够放弃自己原有的生活、亲人、爱人,远离故土,常年在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据报道,俄罗斯国家电视台24频道播出了一期有关“间谍”的节目。

节目中,俄罗斯总统普京第一次亲口承认,自己在东德工作期间就是一名“间谍”,他还介绍了自己当时的工作内容。

普京:我知道间谍是怎样一些人6月28日是俄罗斯对外情报局S局,即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第一总局秘密情报局成立95周年。

俄罗斯国家电视台24频道为此专门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

节目中重量级的采访嘉宾就是俄罗斯总统普京。

在这次采访中,普京首次公布了他1980年代末在东德工作时的真实身份:“我在苏联对外情报部门的所有工作,不仅与收集对外情报有关,更确切地说与间谍活动相关。

我知道间谍是怎样的一些人,他们是具有独特品质、信念和性格的一批人,他们能够放弃自己原有的生活、亲人、爱人,远离故土,常年在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由于普京是情报人员出身,在他担任俄罗斯领导人期间一直都非常重视俄罗斯情报工作。

去年12月,前俄国家杜马主席谢尔盖·纳雷什金被任命为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的新掌门人。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俄2018年大选前的一个重要人事任命。

对于俄间谍,参加节目的一名至今尚未解密的俄罗斯间谍表示,苏联解体与西方国家有密切关系,根据他们当时掌握的情报,西方曾计划在苏联解体之后,进一步让俄罗斯分裂为若干个小国。

这名间谍表示,国家应该高度重视情报工作,否则就是一个不健全的国家。

那么,现在俄罗斯有多少间谍?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局长谢尔盖·纳雷什金表示:“这个信息自然是绝对保密的。

我可以这样回答您的问题,一方面我不想让任何人感到害怕,另一方面我也不想让任何人失望。

我想说,他们的数量不多不少,正好可以解决我们对外情报部门所面临的相关问题。

藏在美国的苏联间谍

藏在美国的苏联间谍

21
科 学 大 观 园
从德国学生、苏联间谍到美国公民,杰克·巴斯基在一生中都在不断地转换着角色。

自从他决心与苏联情报机关断绝来往,原本用于伪装的身份成为他终生的陪伴。

现年68岁的美国公民杰克·巴斯基,近20年生活在“黑暗”中。

如果不是在跟妻子争吵时道出实情,他怕是要把这个秘密带进坟墓。

……年轻时的他曾在东德攻读博士学位,却放弃深造潜入美国。

在故乡有妻儿的他为了掩人耳目再度结婚。

在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同亲友断绝一切联系,甚至连他的母亲都至
死也不知道自己的儿子从事什么职业、究竟在不在人世。

而曾是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培养的间谍的他在美国潜伏多年后,却试图说服自己,“这个国家并不像他们(苏联)描述的那样邪恶”。

“潜伏者”浮出水面真名叫阿尔布雷彻特·狄特里希的杰克在一部名为《深度潜伏》的回忆录,将他分裂的人生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你不知道我究竟承受着什么!我的压力有多大!我为这个家庭牺牲了什么!”“我其实是德国人!我还当过苏联间谍!为了跟你和
22
科 学 大 观 园。

窃听风暴

窃听风暴

虽然在特定的时期,暗魇 蒙蔽了真理和良知,但历 史的进程永远不会因为某 种力量而停滞不前。这部 电影虽然借用了政治题材, 但绝非仅仅以此为卖点, 它表达的仍是最本真的人 性——无论什么都不能阻 止人们对自由与梦想的渴 望。
TITLE
影片以主体阴冷而萧杀基调反映了白色 恐怖时代的特质,却在各处细腻体现了 人性温暖和真实的光辉。在人人自危的 环境中,人性的善恶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有人出卖了自己亲友,有人居位谋私, 有人不能妥协与时局而以自杀抗争。但 其间人性的美善被表达得分外深刻而细 致:作家为救助自己朋友所冒的风险、 相互间的资助;以及魏斯曼在监听过程 中的丝丝入扣的细微改变:他不动声色 地支走可能会危害到作家的人,修改了 窃听报告的细节,隐瞒了实情,以及最 后紧要关头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片中许 多细节展示了这位史塔西细腻而深沉的 内心境界,他在监听过程中体现出的孤 独感和默默无言的隐忍;即使是在最后 关头他的上司询问他“你还站在对的一方 么”也作出了意味深长的回复——这些细 节都完美地表达了角色中人性的那些微 弱的闪光处.
《窃听风暴》
弗洛里安· 亨克尔· 冯· 多纳斯马
AWARD
• 2007年 第79届 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
• 2007年 第64届 美国金球奖 • 2006年 第56届 德国电影奖 最佳外语片 11项大奖
• 2006年 第19届 欧洲电影奖
6项大奖
BACKGROUND
•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每个国家都有着特殊的专门负责国家安全的防卫 部门。于是,就有着这样一群身份特殊的人,在今天的美国他们叫做 CIA;回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前苏联他们叫做克格勃(KGB,前身 为“契卡”),而在曾经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他们叫做史塔 西(Stasi)。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藏在幕后的秘密警察担任着 搜集情报并监听监视的工作。从东德成立伊始,史塔西的正式聘用和 合作者人数就持续增加,总共接近30万;直至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 际,东德有将近600万人被建立过秘密档案,超过其总人口的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撕碎的罪恶之书
【“不是朋友的人都是反对我们的,反对我们的人就是敌人,而敌人将会被消
灭!”】
——埃利希·米尔克末任斯塔西部长
1989年12月4日,就在柏林墙被推倒的一个月之后,东德埃尔福特市的一栋政府办公大楼楼顶冒出了阵阵黑烟。

这栋大楼属于东德秘密警察机关“斯塔西”,正式名称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因德语Staatssicherheit(国家安全)缩写为STASI。

这个恶名昭彰的机构自1950年成立以来,一直是执政的统一社会党对内进行言论压制和政权维持的有力武器。

然而当1989年东德政权开始崩溃之时,这个庞大的机构逐渐感到自己正在成为民愤的替罪羊,慌忙决定销毁总部和地方各局的秘密档案。

有关极权国家压迫人民40年的罪恶记录,旦夕之间就可能被毁掉。

然而埃尔福特的火光却引起了一名正巧经过的女医生的注意。

她立刻意识到这异样的情形意味着什么。

凭着勇气与正义感,她与市民们赤手空拳地冲进了埃尔福特斯塔西大楼,强行从接管了正在被销毁的秘密档案。

抢救斯塔西档案的行动蔓延至首都柏林与全国各地,1990年1月15日,成千上万的市民冲进了斯塔西总部大楼,他们看见的是推挤如山的碎纸——这些来不及焚烧或者投入粉碎机的海量档案仅凭人手被撕成碎片,装满了足足16000个大麻袋,甚至于大楼内所有的碎纸机都因为超负荷工作而统统陷入故障。

除此之外,仍有3900万张档案卡片和排起来可达180公里长的文件来不及销毁,被市民完整接收。

1991年,统一后的的德国宣告了“前东德国安档案联邦管理局”的成立,开始了对浩如烟海的斯塔西档案的复原与整理。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处理前共产国家秘密档案的国家机构。

迄今二十年来,工作人员几乎全凭人力对这座“纸片之山”进行整理。

他们首先根据档案纸张颜色、笔迹、墨水等进行初步分类,然后再尝试拼接。

在最开始的阶段,一个工作人员一天只能拼对出10页纸。

而在第一个十年中,他们仅修复了2.5%的破碎档案,相当于90万张纸的内容。

他们需要靠靠手工粘贴这些碎片,将碎片铺在大桌子上,然后核对名字、笔迹和签名,根据这些信息并使用打字机、镊子、放大镜,努力进行拼图,每一张纸都要花费15欧元的人力成本。

而按这样的速度,整个修复工作将需要至少四个世纪。

为了加快复原的速度,柏林弗朗霍夫研究院经过招标参与了电脑复原程序的设计。

这个被称为“反碎纸机”的项目将是世界商最精密的辨认设备,耗时10年,花费600万欧元研制,其还原文件的能力高达80%以上。

传送带上的每一张碎纸片都将被双面扫描存档,,通过分析纸屑的形状、颜色、纸质、厚薄等,定义它们两两之间的接近可能性大小,最终在电脑中拼凑还原成原来文件纸页的电子图像。

虽然这大大加快了修复整理的速度,但是碎片拼好后,还需要人工校对。

而如果用作法律证据的话,碎片仍需手工拼贴。

枕边的线人
【“WIR SIND UBERAL”(德语:我们无所不在)】
——斯塔西的格言
>斯塔西曾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对内情报组织与秘密警察机构,自建立之初,它的使命就是不是保障宪法和公民权益,而是不惜代价维护政权的稳固,肃清任何可能的敌人。

这个可怕的组织曾经监视监控超过全国三分之一人口的公民;在80年代,平均每天就有八人被斯塔西秘密逮捕,很多人从此下落不明。

这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执行效率,在历史上从无出其右者。

回到上世纪80年代,环保主义者迈克尔·贝雷特斯在他祖国的生活犹如奥威尔式的黑暗,恰好可以说明斯塔西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人民——在大学,他的学业被无缘无故地中断,在学术上的努力从来无法得到任何回应,不能出国旅行,也永远无法得到任何晋升机会——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祖国就像一个深渊。

而暗中为他设计这样的生活的,正是无所不在的斯塔西。

在柏林墙倒下之前,贝雷特斯只是一个温和的改良主义者,并不属于任何一种激进的反对派。

作为一个环境保护分子,他从未尝试挑战党与政府的权威,只是积极地提出自己对于社会与自然的看法——作为从小在这里长大的人民一员,他当然明白如果他对政府叫板的后果,因此他谨慎地拿捏着自己活动的界限。

然而他当时并不知道,他仍然被斯塔西暗中监视,而执行这些任务的却都是他的平日熟人。

而所有针对他的惩罚,诸如出境限制,同样也是秘而不宣的。

1992年,贝雷特斯“有幸”成为了前东德地区第一个阅读自己绝密卷宗的人,在这本由斯塔西在两德统一前为他秘密写下的档案中,他的任何私下的不良言行都被记录下来,经由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一一向组织汇报。

像这样的个人秘密档案,有超过600万份,而当时东德总人口仅仅1800万人。

通过广泛、
细密、有效的组织工作,斯塔西早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肌体,从上至下,层层布控,有效预防,对公民一切可能危及政权稳定的言行实行全面监督。

自1950年创设以来,斯塔西的雇员始终在稳定增长。

1974年,该组织已有全职员工55718人,1980年有75106人,到1989年,则达到91000人。

这些人的亲友往往知道其身份。

而像贝雷特斯身边的这些“非正式合作者”(常简称“IM”),更是数以十万计。

[学者约翰·科勒在其《斯塔西:东德秘密警察秘史》一书中认为,IM的总人数可能接近50万,而另据一位匿名的前斯塔西上校的估计,若将临时线人也计算在内,则IM总数可能高达200万人。

这意味着每6.5个东德公民中,便有一人为秘密警察工作。

灵魂的寻人启事
【“在遮荫的栗树下,我出卖了你,你出卖了我。

”】
——《1984》乔治·奥威尔著
可以想象,在迄今整整二十年的修复时间中,什么样的惊天秘密正在被一一复原。

虽然德国历史学家认为,如果能将它们全部恢复,将是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

但是幸存的文件碎片被解密后,已经对德国社会形成了巨大冲击,导致一些家庭婚姻破裂,许多友谊也在一夜间走到了尽头。

二十年来,这些秘密档案曾经供人们公开查阅。

可是,沉痛的“真相”成为人性难以承受之重。

秘密警察曾把1800万人口中的600万纳入了秘密监视之列。

妻子监视丈夫,学生监视教授,儿女监视父母,情人相互监视,使这个民族拖着长长的心理阴影。

夺得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窃听风暴》,正是还原这一历史的精彩电影。

从告密、出卖、伤害,到掩护、同情、转变。

影片精彩地描述了一个冷漠的斯塔西秘密警察是如何在一次监听行动中良心发现,最终作出了人性的选择。

电影关乎国家罪行,也关乎残酷的大时代下个人的选择。

主演乌尔里希·穆埃的表演克制、冷静、内敛却极其细腻,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也曾是斯塔西的受害者,被挚爱的人出卖。

穆埃曾经的妻子简妮·格罗尔曼是东德著名的话剧明星,与穆埃曾是一对在东德时代就家喻户晓的名人伉俪,然而最终离婚并成为陌路人。

当《窃听风暴》上映后,穆埃向媒体自爆他曾经挚爱的简妮就是斯塔西的线人,曾经替国家暗中监视自己的丈夫。

已经卧病在床的简妮也不甘示弱,与穆埃对簿公堂,一时
引起轩然大波。

当穆埃从档案处调取了自己往日的机密档案来佐证时,简妮却突然撒手人寰,不久之后穆埃也辞世而去,让这银幕外的一切纷扰显得愈加无奈与悲剧。

早在1991年,德国议会即通过了《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档案法》,详细规范了对这批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处罚等多方事项,并规定民众有查看与自己相关的秘密警察档案的权利。

希望了解真相是人的一项本能欲求。

迄今为止,提交查看档案申请的德国人共有170万人,相当于前东德人口的10%。

很多人曾经担心,一旦受害者查看了自己的档案,从中发现了那些告密者,那些曾把他们送进监狱的人的名字,他们会采取报复行动,会有新的流血事件发生。

但事实并非如此。

民众面对真相时的态度比一些政治家所预言的要理性得多。

1993年,前东德著名女作家克里丝塔·沃尔夫被指认曾在60年代为斯塔西充任线人,专职监视文艺界的危险言论。

曝光之后,她曾矢口否认,直到解密的档案将白纸黑字的证据呈现于前,她又改口称已将这段往事完全忘却,并说自己从未对同胞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然而那段不光彩的往事,他们真的有可能失忆吗?
在黑暗的时代下,国家机器往往会成为不可一世的恐惧之兽。

然而性本善的万千民众何以愿意示弱于专制与恫吓,甚至出卖正义感与勇气,最终成为铁血体制与思想控制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沉默、屈服和献媚,使得人性终结于蔓延泛滥的猜忌和怀疑,。

这是一个现代国家能发生的最让人痛心的事。

二十年来,斯塔西档案的逐渐揭开,拷问的是数十万个有名有姓的良心。

而在每份碎片档案中逐渐清晰的当年善恶一念之择,也曾是无数个历史的转折。

前东欧秘密警察组织
民主德国
国家安全部STASI
雇员总数91,000
占人口比重1:180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国家安全理事会Sigurimi
雇员总数10,000
占人口比重1:300
波兰人民共和国
公共安全部/安全服务处UB/SB
雇员总数87,000
占人口比重1:350
苏联
国家安全委员会KGB
雇员总数290,000
占人口比重1:600
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国
国家安全局UDBA
雇员总数15,000
占人口比重1:1400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
国家安全局Securitate
雇员总数13,000
占人口比重1:15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