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古诗赏析题及答案精编版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练习及答案

古诗赏析(七年级下)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早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 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2.与“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为哪一项A.须晴天,看红装素裹,格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答案分析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颔联是最能表现禅寺后院环境特点的一联。

其意为一条波折的小道通向清静的远方,那边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依据诗句意思,再联合“幽 " 和“深”两个重点词,能够得出幽静沉寂的特点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意为此时此刻万物都缄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前句写万物静寂无声,后句写钟磬之声,此处是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

四个选项中,只有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切合这个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 1 幽静沉寂 2.C2.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边对这首诗歌理解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这首诗向来被誉为歌唱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睁开,热忱赞叹了泰山的高大宏伟的气概和奇特艳丽的风景。

B. 这首诗写景富裕层次,从近望到眺望,到细望。

写出泰山的高大宏伟,神气艳丽,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C.“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 " 是实写,虚实相生,写出泰山的高大宏伟,奇特艳丽。

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一句运用了衬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衬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矗立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剖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答案分析1.本题考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本诗一共四联,据其内容可知,第一联为眺望,第二联为近望。

第为细望,最后一联为梦想。

七年级下册部编本古诗词解析习题八首加答案

七年级下册部编本古诗词解析习题八首加答案

七年级下册部编本古诗词解析习题八首加答案1. 《春晓》 - 孟浩然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春天早晨的美景。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孟浩然。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春天早晨的美景。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登高远眺,感叹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

通过对鹳雀楼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王之涣。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诗人登高远眺,感叹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

3. 《静夜思》 - 李白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的情景。

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李白。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的情景。

4. 《登高》 - 杜甫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登高远眺,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迁。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历史人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杜甫。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诗人登高远眺,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迁。

5. 《望岳》 - 杜甫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望着嵩山,表达了对伟大历史人物岳飞的敬仰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通过对嵩山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壮志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杜甫。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诗人望着嵩山,表达了对伟大历史人物岳飞的敬仰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6. 《望月怀远》 - 张九龄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望着月亮,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

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张九龄。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诗人望着月亮,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

7.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离开古原草原,对离别的伤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题大全(含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题大全(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题20课【注】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3、“古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 ,“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答:“古人”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4、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注】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展现画面。

答: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景象。

2请简要分析“钟”“割”二字好在何处?答:“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富有动感,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部编本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详解习题十二首含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详解习题十二首含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详解习题十二首含答案一、题目:登高1.1 诗词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 诗词详解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诗人在登高远望时所见的秋景以及内心的感慨。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的景象,但猿猴的哀啸和鸟儿的回归又透露出一丝凄凉。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诗人眼中无尽的落叶和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寓意着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身患重病,却依然独自面对人生的坚韧。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诗人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苦闷,但依然不愿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1.3 习题及答案1. 请简述这首诗的景象特点。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但又充满凄凉的景象,有猿猴的哀啸、鸟儿的回归、无边的落叶和滚滚的长江水。

2. 诗人为什么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答案:诗人身处异乡,身患重病,面对人生的艰难和短暂,感慨万千,因此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感慨。

二、题目:江雪2.1 诗词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2 诗词详解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所作,描绘了一个冬天的雪景,以及一个渔翁在雪中独自垂钓的景象。

首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描绘了一幅雪后寂静的山林景象,鸟飞绝、人踪灭,突显了冬雪的洁白和宁静。

颔联“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绘了一个渔翁在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渔翁的坚韧和独自行走于雪中,寓意着独立自强的人生态度。

2.3 习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答案: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独立自强,不畏艰难,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2. 请简述这首诗的景象特点。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雪后寂静的山林景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以及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情景。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部编版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全)竹里馆XXX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XXX评XXX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一、【译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1、XXX《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XXX《竹里馆》一诗中,写XXX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部编本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解析习题十首含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解析习题十首含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解析习题十首含答案一、题目:解析《春晓》1.1 问题:请简述《春晓》这首诗的意境。

1.2 答案:《春晓》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诗人在床上听到鸟儿的欢叫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诗中通过描写春天的景物,如风雨、花落等,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盎然。

二、题目:解析《登鹳雀楼》2.1 问题:请解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的含义。

2.2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意味着太阳即将落山,黄河奔腾不息地流入大海。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胸怀壮志,立志远大的抱负。

三、题目:解析《宿建德江》3.1 问题:请简述《宿建德江》这首诗的主题。

3.2 答案:《宿建德江》这首诗主题是诗人在江边建德亭过夜,感叹人生短暂,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四、题目:解析《望洞庭》4.1 问题:请解释“洞庭青草,近中流者绿,远岸者苍”这句话的意思。

4.2 答案:“洞庭青草,近中流者绿,远岸者苍”这句话描述了洞庭湖的景色。

意思是靠近湖水中心的地方青草绿油油,而远处的湖岸则是苍翠的颜色。

这句话通过对比近景和远景,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

五、题目:解析《乌衣巷》5.1 问题:请简述《乌衣巷》这首诗的背景。

5.2 答案:《乌衣巷》这首诗背景是诗人在乌衣巷漫步时,看到巷子里的景象,感叹时光荏苒,人事已非。

六、题目:解析《过故人庄》6.1 问题:请解释“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诗的含义。

6.2 答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诗意味着诗人告别了老朋友,在三月的时候前往扬州。

其中“烟花”指的是春天的景色,寓意着美好的时光。

七、题目:解析《春夜喜雨》7.1 问题:请简述《春夜喜雨》这首诗的情感。

7.2 答案:《春夜喜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对农作物的期望。

诗人通过描绘春雨的细腻和滋润,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丰收的期待。

八、题目:解析《绝句》8.1 问题:请解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测试题与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测试题与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测试题与答案一、阅读下面的课内古诗,完成相应的题。

(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3.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5.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三)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本诗的体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四)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9.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图。

10.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11.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五)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杜牧是____(朝代)诗人,与_______并称“小李杜”。

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14.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题大全(含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题大全(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题荟萃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四、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字的妙处。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古诗考点练习答案
姓名
一、《山中杂诗》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诗句是:___山际见来烟___,___竹中窥落日___。

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诗句是:__鸟向檐上飞__,___云从窗里出___。

2、请结合具体景物描写谈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中体现出诗人的孤独;“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体现了诗人只有鸟、云相伴。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能否改为“望”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行。

因为“窥”体现诗人隐居在山中和作者的孤独,而“望”不能体现这种感情。

二、《竹里馆》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深林人不知____,___明月来相照___。

表现作者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___独坐幽篁里___,____弹琴复长啸__。

表现了作者清心淡泊的情怀的句子是:__独坐幽篁里__,__弹琴复长啸__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

独坐、弹琴、长啸。

3、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三、《峨眉山月歌》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驿、长江三峡、渝州重庆)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四、《春夜洛城闻笛》
1、“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2.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

②我同意关键之说。

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

“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

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

因而,“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寓意。

五、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

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

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

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答: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
六、《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⑦无人舟自横。

1.《滁州西涧》一二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的描写。

答:《滁州西涧》一二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运用了视觉和听
觉的描写。

2.说说诗中使用“急”字的好处。

答:写出了春雨之大,突出一旁小舟的悠闲,却又蕴含着一种淡然的胸襟。

七、《江南逢李龟年》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不只是写景。

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 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4.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八、《送灵辙上人》
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

2、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目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九、《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对最后一句赏析。

答:最后一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十、《论诗》
1.诗中的“风骚”原意是指(),这里意思是指()
答:原意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这里的意思是诗篇文采以及人气。

2.一、二两句是在否定李白,杜甫的成就吗?为什么这样说?
答:不是。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引用前者是为了突出后者。

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主张?
答:主旨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附:蝉(唐)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ruí):古时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诗中指蝉像帽带一样的触角。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绥”,食性“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次句写蝉声“流响”,从声音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力度。

2.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
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3.“居高”在诗中有哪些含义?
一是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致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