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故乡(优秀教学设计)
《故乡》优秀教学设计

《故乡》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故乡》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与故乡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有关故乡的情感和回忆。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作文。
教学重点:1. 教授故乡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2. 引导学生表达故乡的情感和回忆。
3. 指导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作文。
教学准备:1. 课本《故乡》故事、词汇卡片和图片。
2.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简单问题来引起学生对故乡的思考,例如:“你们知道故乡是什么吗?”“你们喜欢自己的故乡吗?”等。
Step 2:教授词汇和短语(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词汇卡片和相关图片来教授与故乡相关的词汇和短语,例如:“家乡”、“乡村”、“故乡”、“爷爷奶奶”等。
学生跟读并记忆。
Step 3:阅读与理解(15分钟)教师呈现故事《故乡》并复述,然后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Step 4:情感表达和回忆(15分钟)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表达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例如:“你怎么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你在故乡过的什么样的生活?”等。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展开讨论。
Step 5:写作指导(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编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作文。
教师提供一些写作要点,例如:1. 介绍自己的故乡是什么地方,位置在哪里。
2. 描述一些故乡的特点和美景。
3. 你在故乡生活的经历和感受。
4. 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词汇和句式指导,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展示个人风采。
Step 6: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完成作文后,可以互相分享自己写的作文,倾听别人的故乡故事,并互相欣赏和交流。
Step 7:巩固与拓展(10分钟)教师通过练习册或者其他课堂活动来巩固学生对故乡相关词汇和短语的掌握。
例如:填词、简短情景对话等。
Step 8: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进行本堂课内容的小结,并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故乡》教学设计优秀 1教学目标:1.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通过第 3、4 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和量;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指出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二、初读课文1.提出初读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是讲海底景色奇异的,哪些地方是讲海底物产丰富的。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写有生字的活动卡片,纠正读音。
(2)出示写有词语的卡片,学生读,其中发光器官、水中听音器、反推力、稀有金属这些词语,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
(明白了上述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4)试回答初读要求第(3)题。
三、分析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l)指名读,思考: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2)用投影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在理解加点词的基础上,用物产丰富说一句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海底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海底是宁静的;海底是黑暗的,却有闪烁的光点)(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海底是宁静的?①用卡片出示波涛澎湃,指名读,理解它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理解依然。
(海面上没有风浪海底是宁静的.,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仍然是宁静的)③把依然换成另外一个词语,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3)海底为什么是宁静的?(因为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4)海底为什么是黑暗的?黑暗中的光点是什么?像什么?(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闪烁)(5)小结: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宁静;海底是黑暗的,但有许多光点闪烁,海底的景色真是奇异!(6)指名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海底景色的奇异。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课《故乡》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课《故乡》教学设计学段科目:九年级语文教材版本:部编本单元主题:第四单元课题课时:14课《故乡》第一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班级:初三【教材分析】《故乡》选自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选了鲁迅《故乡》、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曹文轩《孤独之旅》三篇小说,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
本单元阅读目标是要学生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三个角度。
《故乡》是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学情分析】任教班级是我初三接手不到一个月的班级,学生语文总体水平偏弱,优生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较为吃力,写作存在较大困难。
在离中考两百多天的时间里,有效落实考点是个极为紧张的任务,因此高效利用好每一节课就是摆在我面前的课题。
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在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地学习中提高文学阅读能力和语文写作能力,从而提高中考成绩。
【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地字音字形2.通过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对比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对比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诗。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小说《故乡》。
14故乡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4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和地域的联系,理解故乡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理解文学作品的主旨和意义;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二、教学内容教材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故乡》。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文学作品和地域的联系,理解故乡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难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1.导入: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故乡》,并询问学生对故乡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扩大对故乡的了解,包括故乡的文化、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并介绍故乡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教师也可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和讲解。
2.阅读理解: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文学作品《故乡》,并解释或指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
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旨和意义,掌握阅读技巧。
教师也可结合课文中的描写,让学生了解故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增进对故乡的感性认识。
3.仿写创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和能力要求,设计不同层次的创作任务。
例如,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某一段落,写出自己对故乡的感性认识,或者是描写自己的家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技巧,对自己的主题进行细腻的描写,并要求学生使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以及适当的修辞手法,来体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互相交流创作,以便学生相互借鉴创作经验,提高写作水平。
4.总结提高:教师结束课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选、点评,并就创作中出现的问题、技巧等进行总结和提高。
五、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创作表现、口头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故乡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提高;2.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的提高,能否运用良好的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3.评估学生通过仿写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能否通过仿写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4.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2011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4 故乡》优质教案_6

《故乡》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分析语言,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对比,理解文章主题。
3.使用语言描写,练习写作。
教学重点:分析语言,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使用对比,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流程:言为心声,语为人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让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同学们,心中有目标,学习才高效。
请同学们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分析语言,了解人物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对闰土、杨二嫂、“我”的语言描写,大声读一读,思考语言特点,了解人物形象。
<一> 闰土的语言1.读句子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课文,然后找出你喜欢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2.语言特点我们在读中发现闰土语言特点有所变化,中年闰土的语言有何特点?用一个两个字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师预设】:失语3.人物形象闰土语言发生了变化,是因为他人变了。
请分别概括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
【教师预设】:少年闰土:活泼可爱、喜欢表达的小英雄。
中年闰土:寡言少语、迟钝麻木、穷困可怜的木偶人。
<二> 杨二嫂的语言闰土失语了,我和我的好朋友不能正常的交流。
我和我的近邻杨二嫂是不是能够正常交谈呢?杨二嫂说了那些话?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杨二嫂的语言。
1.读句子老师建议大家揣摩着人物的心理来读。
2.通过读,你认为杨二嫂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用一个两个字的词语概括。
【教师预设】:疯语。
3.语为人镜,这样的话语传达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教师预设】:小市民。
<二> “我”的语言闰土变了,杨二嫂变了,文中的“我”是见证者,我说了什么话,我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教师预设】:无语。
四、探究思考挖掘原因通过度析我们发现,闰土的语言特点是失语,杨二嫂的语言特点是疯语,“我”的语言特点是无语。
难道这篇课文只想揭示三个人不同的语言特点吗?不是。
我和闰土原来是无拘无束的交谈,现在他失语了,我无语了。
这样不正常的话语交流方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变了。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4故乡》赛课教学设计_3

13.《故乡》知识目标: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主题、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育目标:教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故乡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
重点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把握主题、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策略方法:朗读法、预习法。
教学媒体:ppt课件、电子白板、投影仪。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回顾少说的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故事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二、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
(《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四、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阴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鹁鸪(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蜷(quan)缩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五、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
2024年《故乡》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4年《故乡》教学设计(精选5篇)《故乡》教学设计1(一)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三)应落实的知识点1、“教学重点”1、2所列内容。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
4、生字、生词。
(四)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9XX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离别多年的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2、速读全文,熟悉情节,划分段落。
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回故乡搬家的所见所闻。
请同学们以“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完成练习一。
提示:段落划分见《教参》。
完成练习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到在故乡见到闰土变化后的震惊与同情,直到离开故乡时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希望必然实现的信心。
3、分析人物①闰土①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作者作了鲜明的对比描写。
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作填表练习。
提示:从肖像、神情、“我”对闰土的印象等方面制表。
②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
提示:要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纯真和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
③提问:a、是什么原因使中年闰土“苦得像个木偶人了”?提示:是苦难而黑暗的社会造成的。
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重压迫所致。
“多子”也给闰土增添了负担。
b、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2)杨二嫂提问: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可有可无,你认为如何?提示: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城镇小市民。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济宁十四中学杨伟
《故乡》篇幅很长,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考察故乡景物及人物之“变”,探究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理解小说的主题。
活动目标
理解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
重点:小说表现的主题
难点: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议论的哲理性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自古以来,表达思乡之情的佳篇杰作就充溢在我们的耳边,不胜枚举。
同学们,试说说你知道的
展示活动任务:
1、赏析人物
2、感悟主题
活动过程:
活动一:走近故乡,近乡情更怯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这次回乡之行大致经过。
注意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活动二:徘徊故乡,到乡翻似烂柯人
1、对比二十年前后,
闰土和杨二嫂有怎样的变化?(小组合作展示)
2、是什么原因让闰土变成了木偶人,杨二嫂变成了圆规?
(小组合作探究)
补充视频等资料《中国二十年代时局》增加体验
活动三:离开故乡,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目睹了故乡的巨变,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2、讨论:“希望”“路”的含义
课堂小结:青春寄语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份热,发一分光。
----鲁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故乡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主题。
2.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3.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4.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比较鉴赏的方法,品读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5.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美好未来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勇敢地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教学重点:
1.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3.运用对比以及多种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教学方法:
1.对比阅读法:如分析闰土这一形象时,应抓住其前后巨大的变化,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前后联系、比较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2.点面结合阅读法:如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一方面通过作者的故乡看当时的社会,一方面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看作者的“故乡”,点面结合,学生就能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题。
课前准备:1.鲁迅故乡绍兴的图片。
2.鲁迅的相片。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在上这一节课前,先和你们一起欣赏一首诗,它是女诗人席慕蓉的作品,请用心地听老师念。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会老去。
(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上面的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说自己心中的故乡)
故乡是落叶的根,是游子的梦。
每到回乡时,我们心中总是难掩激动与期待:光阴流转,二十年转瞬即逝,故乡现在是何种模样?当年的鲁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到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一起回《故乡》。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新文化战线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
《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2.学生速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号,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生僻字词和容易混淆的字词,排除阅读障碍,掌握字音、字形,熟悉字义。
四、课文精读: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
(1)指定一名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①“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怎样?
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②渐近故乡时,“我”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景象是“萧索”,心情是“悲凉”。
(2)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败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3)见到故乡冬景图后,“我”的感受怎样?用文中话回答。
“阿!……好得多了。
”
(4)怎样理解“阿!……好得多了。
”
写出了现实与记忆中的故乡的反差之大,饱含着对故乡竟然如此的惊异之情。
2.分析第二部分(第6~77自然段)。
(1)“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文章第31自然段说“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故乡了。
”记忆中的故乡到底美丽在何处呢?
提示:景、事、人。
(2)分析景点:
①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少年闰土月夜刺猹图)
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②第2自然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充满生气和活力。
③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
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3)分析少年闰土(事、人)
①“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肖像怎样?
“紫色”“圆”“小”“明晃晃”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可爱。
②“我”回忆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
教“我”雪地捕鸟——活泼多知。
邀“我”看瓜刺猹——朴素,热情勇敢,多知。
告诉“我”贝壳、跳鱼儿——见多识广。
哭着不肯分离,互赠礼物——友谊深厚、纯真。
③作者是怎样更好地突出闰土说话滔滔不绝的?
用了许多省略号。
④小结:故乡到底“美丽”在哪里?
美在有许多新鲜景,美在有许多新鲜事,更美在有心里装着无尽希奇事,有着深厚、纯真友谊的童年伙伴。
总之,美在儿时的记忆中。
3.分析第三部分(第78~88自然段)。
(1)这一部分开始写了“我”和宏儿的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
这几句对话反映出宏儿的天真和对水生友情的留恋。
童年“我”为了出外谋食不得不离开闰土、离开故乡;而今天是卖掉老屋,永远离开故乡了,因此,宏儿“回来”的想法不是很天真吗?“我”这次回故乡,已经感到与闰土的隔膜,那么宏儿与水生的将来会是怎样的情景?这就使“我”本来不平静的心情更加思绪万千,从而引出下文“我”对“新的生活”的议论和企盼。
(2)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
这三段议论的论题是什么?有什么关系?请你概括出来。
小说中的“我”既对新的生活充满信心,又不能明确解释“新的生活”的含义,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和觉悟水平。
但是他也意识到,只要大多数人都向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于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新的生活是能到来的,这又说明他比同一阶层的人眼光要敏锐,站得要高些。
五、课堂练习:(ppt显示习题,师引导完成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
六、作业设计: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
物是人非事事休看到希望
闰土路在脚下
杨二嫂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