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五蠹》全文详细翻译

合集下载

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

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

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

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

五蠹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五蠹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五蠹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题解本文是韩非的代表性作品,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韩非的社会历史观和法治主张。

指出了清除儒侠等五蠹之民的必要性,结构宏伟,气派宏大,是历来公认的代表作。

蠹(dù),即蛀虫,这是比喻危害国家的人。

原文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橼不斫;粝粢之食,梨藿之羹;冬日鏖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肱,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五蠹》原文及对照翻译

《五蠹》原文及对照翻译

《五蠹》原⽂及对照翻译《五蠹》原⽂及对照翻译 《五蠹》全⽂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进⼀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章的⼀般特点。

作者举出了⼤量的事实,于对⽐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

下⾯,⼩编为⼤家分享《五蠹》原⽂及对照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家! 《五蠹》原⽂阅读 出处或作者:《韩⾮⼦》 上古之世,⼈民少⽽禽兽众,⼈民不胜禽兽⾍蛇。

有圣⼈作,构⽊为巢以避群害,⽽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有巢⽒。

民⾷果蓏蚌蛤,腥臊恶臭⽽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作,钻燧取⽕以化腥臊,⽽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燧⼈⽒。

中古之世,天下⼤⽔,⽽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汤、武征伐。

今有构⽊钻燧于夏后⽒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有耕者,⽥中有株,兔⾛触株,折颈⽽死,因释其⽾⽽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之实⾜⾷也;妇⼈不织,禽兽之⽪⾜⾐也。

不事⼒⽽养⾜,⼈民少⽽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重罚不⽤,⽽民⾃治。

今⼈有五⼦不为多,⼦⼜有五⼦,⼤⽗未死⽽有⼆⼗五孙。

是以⼈民众⽽货财寡,事⼒劳⽽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藜藿之羹[4];冬⽇麂裘,夏⽇葛⾐;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执⽾臿以为民先,股⽆完胈,胫不⽣⽑,虽⾂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之,夫古之让天⼦者,是去监门之养⽽离⾂虏之劳也,古传天下⽽不⾜多也。

今之县令,⼀⽇⾝死,⼦孙累世絜驾,故⼈重之。

是以⼈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居⽽⾕汲者,膢腊⽽相遗以⽔;泽居苦⽔者,买庸⽽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

《五蠹》原文及对照翻译

《五蠹》原文及对照翻译

《五蠹》原文及对照翻译《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

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

下面,为大家分享《五蠹》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出处或作者:《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动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五蠹》详解及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五蠹》详解及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五蠹》详解及翻译五蠹选自《韩非子》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

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

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

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

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XXX《五蠹》原文和翻译

XXX《五蠹》原文和翻译

XXX《五蠹》原文和翻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XXX,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XXX,号之曰XXX。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XXX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XXX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XXX之世者,必为XXX笑矣;有决渎于XXX之世者,必为XXX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XXX、汤、武、XXX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XXX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XXX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XXX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XXX,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XXX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

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古者XXX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XXX,遂XXX。

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五蠹》1、楚之有直躬(直身而行的人),其父窃羊而谒(禀告)之吏。

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判决)而罪(治罪)之。

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败走)。

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让他做了高官)。

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使动词,使听见,报告),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称赞)匹夫之行,而求致(追求,想得到)社稷之福,必不几(希望)矣。

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

结果判了他死罪。

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

鲁国有个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

”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官。

由此看来。

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

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

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

2、古者苍颉之作书(创制文字)也,自环(环绕)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本来)以知之矣。

今以(后省略宾语之,代公私)为同利(利益一致)者,不察之患也。

然则为匹夫计(从个人的角度考虑)者,莫如修仁义而习文学。

仁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接受国君委派的工作);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尊贵显荣):此匹夫之美(普通民众最求的美事)也。

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古时候,苍颉创造文字,把围着自己绕圈子的叫做“私”。

与“私”相背的叫做“公”。

公和私相反的道理,是苍颉就已经知道的。

现在还有人认为公私利益相同,这是犯了没有仔细考察的错误。

古代诗文名篇之韩非子《五蠹》原文、鉴赏和解读

古代诗文名篇之韩非子《五蠹》原文、鉴赏和解读

古代诗文名篇之韩非子《五蠹》原文、鉴赏和解读散文·诸子散文·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決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決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完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於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決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心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

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

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五蠹》全文详细翻译
导读:五蠹
选自《韩非子》
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

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

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

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

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
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时男子不须耕种,野生的果实就足够食用;妇女不须纺织,禽兽的毛皮就足够穿着。

不需要做费力的事,给养就很充足,人民少但财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间不争斗。

因此不需实行厚赏,不用采取重罚,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

现在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这样祖父没死就有了二十五个孙子。

因此人民多而财物缺少,干体力活干得很劳累,可是给养还是很少,所以人民发生争斗。

即使加倍奖赏和加重惩罚,还是不能避免纷乱。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住房简陋,茅草盖的屋顶都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
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现在的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

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累得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上不长毛;即使现在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这更苦了。

按这样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脱离看门人的生活,摆脱奴隶的劳苦,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并不值得称赞。

今天的县官,一朝死了,子孙世世代代还可乘车,所以人们看重官职。

因此人们对于让位的事,可以轻易辞去古代天子的地位,却难以丢掉现在县令的地位,其原因是利益大小的实际情况不相同。

在山上居住却要下到溪谷打水的人,在节日都把水作礼物相互赠送,在沼泽低洼地区居住苦于水患的人,却要雇工开挖渠道排水。

所以荒年的春天,自己的小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

这不是疏远骨肉兄弟而爱护过路客人,而是由于粮食多少的实际情况不相同。

因此古人轻视财物,不是什么仁爱,只是因为财物多;现在人们的争夺,也不是小气,只因财物太少。

古人轻易辞掉天子,不是品德高尚,是因为权势微薄;今人看重并争取做官和依附权势,不是品格卑下,是因为权势太重。

所以圣人要研究财物多少、考虑权势大小来制定他的政策。

所以说古代刑罚轻不算仁慈,现在责罚严也不算残暴,要适应社会习俗而行事。

因此情况随着不同时代而发展,政策措施也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情况。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
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

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古时周文王住在丰、镐一带,土地只有百里见方,施行仁义的政治,用安抚的手段使西戎归附了自己,终于统一了天下。

徐偃王住在汉水以东,土地有五百里见方,施行仁义的政治,向他献地朝贡的国家有三十六国;楚文王怕他危害到自己,起兵攻打徐国,便灭掉了它。

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的政治终于统治天下,徐偃王施行仁义的政治却亡掉了自己的国家,这说明仁义的政治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

所以说:时代变了,情况也变了。

在舜统治天下的时候,苗族不归顺,禹准备去征伐它,舜说:“不行。

崇尚德教还做得不够就施行武力,这不是治国的方法。

”于是用了三年时间进行德教,手持盾牌大斧等兵器作为道具跳起舞来,苗族才归顺了。

在共工战斗的时候,兵器短的被敌人刺到,铠甲不坚固的伤到自己的身体,这说明持盾牌大斧跳舞来降服敌人的办法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

所以说:情况变了,措施也要变。

上古时在道德上争胜,中世时在智谋上角逐,现
在便在军事实力上竞争了。

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国。

齐国人说:“你的话不是说得没有道理,可是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这些话所说的道理。

”便起兵攻打鲁国,直到距离鲁国都门十里的地方划为边界线。

所以说偃王施行仁义而徐国灭亡了,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国的国土削减了。

从这方面来讲,施行仁义和机智善辩,都不是用来保持国家的办法。

抛掉偃王的仁义,废弃子贡的机变,凭借徐国、鲁国自己的实力,用来抵抗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那末齐、楚两国的欲望不可能在徐、鲁两国得逞了。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曰:事异则备变。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

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

”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面鲁削。

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