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的研究

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的研究作者:宫宛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8期摘要:近年来,由于具有东北特色的相声、小品和电视剧越来越受欢迎,东北方言也被人们所了解,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的豪爽、直率、幽默的性格吻合。
而东北方言称谓语作为东北方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东北方言称谓语的研究可以推进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同时有助于了解东北方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谓语;认知;词义来源;划分作者简介:宫宛宜,女,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1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是语言与社会认知的接口,是我们研究语言与社会认知之间关系的逻辑起点。
它是探讨民族文化史的一条隧道,揭示出了东北地域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称谓语不仅反映了汉民族的家族血缘关系,更显现出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
本文中,笔者选取了有特色的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来谈东北方言中称谓语的特点。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是由当地各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北方言也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有很多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词语,还有一些外来词。
东北方言是最接近于普通话的方言,其亲属称谓语与普通话称谓语区别不大。
最有特点的就是具有东北特色的称谓语。
一、东北方言认知称谓语:1、小孩的称谓语:东北人大都是务农出身,农村人为了孩子身体棒好养活,常用称呼动物的词来亲昵的称呼孩子,比如:孩崽子(婴儿)、孩爪子(孩崽子)、小崽儿(小孩);其他的有:孩棒子(孩子)、孩伢子(极小的孩子)、小不点儿(小孩子)、小孩伢子(孩崽子)等。
2、女性的称谓语:东北方言中贬义词语数量大大超过褒义词语,在称谓语中也有所体现,犹豫东北人直爽的性格,所以常常以身材上的缺陷或者是某些不足来称呼女人,比如磣大姑(胖大臃肿的丑女)、二水货(再嫁女子)、缝破烂儿的(代人缝补衣服的女人)、花丽棒子(衣服过花的女人)、荤香(女人)、烂桃儿(关系糜乱的女人)、娘们儿(成年妇女)等。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基于语料库的个案分析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基于语料库的个案分析商大卫;王朝培
【期刊名称】《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商大卫;王朝培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
【相关文献】
1.一部鲜活的东北话语料库--评《东北方言大词典》 [J], 吴尧
2.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基于语料库的个案分析 [J], 商大卫;王朝培
3.基于语料库的东北方言名词来源、类型与文化蕴含调查 [J], 宋艳欣
4.基于本科生语料库科技文本翻译过程的认知语用研究 [J], 李占喜;欧晓蕾
5.基于本科生语料库科技文本翻译过程的认知语用研究 [J], 李占喜;欧晓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方言后缀“巴”的语义研究

④ 粘在 别 的物 体 上 的 东 西 :锅 ~。
⑤词尾 ,读轻声。尾 ~ 、下 ~ 、 嘴 ~。
从 这 些 义 项 我 们 可 以看 出 , 无 论 是 在 古 代汉 语 中 ,还 是 在 现 代 汉 语 普 通 话 中 , “ 巴 ”或者是有实在 意义的词 ,如例 巴 ” 的意 义 基 本 虚 化 , 和 其 他语 素或 ① 、② 、③ 、④ ;或者是一些毫无意义的词 ,只作词尾 ,如例⑤ 。在东北方言中, “
● ●
蔫 巴
指植物或人没有精神
这朵花都蔫巴了,可能快死了。
● ●
以上所列举的 “ 斜巴”一词 中, “ 斜 ”的含义是 “ 不正” ,本身是中性词 ,不带有感情色彩;加上后缀 “ 巴”之后, 虽然也形容 “ 不 正”,但是感情色彩却发生了变 化,带有贬义 的色彩 ,表达说话者的一种 不满 的感情倾 向。如 : “ 你不认
在普通话 中,有一些 以 “巴”作后缀的词语 ,如 “ 泥 巴” “ 锅 巴”等,但是数量 很少 。在东北方言 中, 以 “ 巴”作后
缀 的词 语 有 很 多 。本 文 参 照 《 东北 方 言 大 词 典 》 ,共 收 集 带后 缀 “ 巴 ”的 词语 4 4 个:
鼻嘎 巴 扯巴 撑 巴 抽 巴 踹 巴 垫巴 嘎巴 跟 巴儿 勾巴 哈拉 巴 嗣巴 糊 巴 挤 巴 捡 巴捡 巴 将将 巴巴 紧巴 揪 巴 磕 巴 哭巴精 拉巴 赖赖 巴巴 力 巴 敛 巴 列列 巴巴 拿 巴 蔫巴 拼 巴 撕 巴 撕撕 巴巴 馊 巴 涩巴 瘫 巴 捂巴 斜 巴 丫巴 ( 儿)
“ 巴”的区别,然后分析 东北方言后缀 “ 巴”的结构类型 ,最后进一步探讨 东北方言后缀 “ 巴”的语义、语用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 :东北方言 后缀 巴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摘要】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从背景介绍入手,探讨了东北亲属称谓语的特点,以及在电视节目、电影和综艺节目中的运用情况。
在影响因素分析中,揭示了文化传统、地域习俗等因素对其使用的影响。
最后从社会影响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东北亲属称谓语在影视娱乐节目中的运用既突出了地方特色,也促进了东北地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全国影视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将更加多样化,为中国影视娱乐界带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东北亲属称谓语、影视娱乐节目、21世纪、特点、电视节目、电影、综艺节目、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东北地区的方言和文化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其中东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独特的亲属称谓语也是一大特点。
这种称谓语在21世纪的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了东北人物形象的一部分。
通过这种特殊的称谓语,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东北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使得东北人物在影视作品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东北亲属称谓语在影视娱乐节目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展现地域特色,更重要的是为了给人物塑造更加丰富立体的形象。
通过使用这些称谓语,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生动地呈现,情感也更加真实感人。
在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中,观众常常可以听到“老爷子”、“老太太”、“二哥”、“三妹”等称谓,这些称谓语不仅带有浓厚的东北地域特色,也表达了人物之间深厚的亲情和情感纽带。
通过分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影视娱乐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深入探讨东北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方式以及对观众的影响。
2. 正文2.1 东北亲属称谓语的特点东北亲属称谓语在中国方言中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性:东北亲属称谓语不同于其他方言中的称谓,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21世纪以来,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方言和文化特色而著称,因此在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浅析,探讨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我们需要了解东北亲属称谓语的特点。
东北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语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称谓语甚至在其他地区很少使用。
在东北地区,叔叔称呼婆婆为“大姑”,而阿拉伯尼亚地区则称呼婆婆为“阿妈”,这种称谓在其他地区很少有人使用。
在制作影视娱乐节目时,特别是涉及到东北人物的剧情设定时,对于亲属称谓语的使用需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考虑。
在21世纪的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对于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东北亲属称谓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在一些大型的影视作品中,东北人物的角色塑造更加真实和丰满,他们使用的亲属称谓语也更贴近生活,更有地方特色。
这种情况下,影视作品的制作方通常会聘请专业的方言顾问,确保亲属称谓语的使用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随着观众群体的多样化和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一些影视作品在刻画东北人物时,会更加注重亲属称谓语的使用。
通过使用地方特色的亲属称谓语,能够更好地勾画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文化底蕴,增加作品的地域感和趣味性,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在这种情况下,影视作品的制作方通常会在选角之初就考虑演员是否具备地方特色的方言和亲属称谓语使用能力,以确保角色形象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部分影视作品在处理东北亲属称谓语时会出现一些问题。
因为东北方言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些制作方在使用亲属称谓语时可能存在纰漏和不当之处,导致角色形象的不真实性和不地道性。
这种情况下,影视作品的制作方应提高对东北方言的了解和敬重,通过加强对当地文化的研究和理解,确保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更加准确和贴近实际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作者:刘俏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6期摘要:本文主要探讨21世纪不同类型的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分类及使用情况,以及东北亲属称谓语对社会交际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影视节目;东北方言;称谓语随着21世纪“东北热”的影响,东北方言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中国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东北方言。
而作为与人交流中必不可少的称谓语,东北称谓语也不乏特色,于影视节目中广泛传播且越来越多地被大众认可和使用。
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历史悠久,从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起始,芮逸夫的《释甥之称谓》和《伯叔姨舅姑考――兼论中国亲属称谓制的演变》、俞敏的《释甥》等,称谓语的研究渐入正轨。
21世纪以来,研究成就也较为突出,如:汤云航、赵淑芬(2001)论述了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和传统伦理文化之间的联系;史金宝(2003)比较了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亲属称谓,阐释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
以上研究多从称谓词语本身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联系的角度进行探究,而在新时代下的影视娱乐节目中的东北方言称谓语使用情况及分类、应用却未曾得到很好的阐释、分析。
本文就东北称谓语在各类影视节目中的使用情况,整合大量影视节目语料,分析、整理东北亲属称谓语的分类及特点,以及亲属称谓语所能影响的社会交际关系。
一、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分类称谓语一般可分为两类: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
又东北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现象普遍,使得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频率很高。
(一)亲属称谓语东北称谓语有着显著的亲属称谓泛化的特点,即亲属称谓语被广泛使用和传播。
这种称谓语不仅适用于亲属之间,还多见于无亲属关系的陌生人之中。
在21世纪的影视节目中不乏东北的亲属称谓语的存在,表现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直接称谓:大哥、大姐、大姨、大妹子、叔、大爷等等(1)“大妹子,你说我这个人呀,整天自己一个人在家憋屈了,好容易找来一个人还让我给伤走了。
从语言学角度论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

形、 义三位一体的结合, 它虽是一种民间审美意识的体现, 却具有极大的口头语言的生动性, 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 我国古代的通俗小说通常起源于民间的说话技艺, 民间的 说话艺人为吸引听众, 常常把一些绰号赋予话本中有特点
声音大而得名。“ 吵吵” 东北方言, 形容人讲话声音大, 近
似叫嚷, 在“ 别吵吵” 短语中, “ 吵吵” 指“ 吵架” 。
作者简介 : 刘艳 , 硕士 , 讲师 , 宁德师范学院 。
・
1 5l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 2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2 0 1 5血
在普通话 中“ 娘” “ 叭” “ 磨” “ 子” “ 妇” 读轻声 , 在东北方 格倔强的人。“ 滚刀肉” 在东北方言 中指称执拗、 认死理的 等, 言的人名绰号“ 贾姑娘” “ 大喇叭” “ 孙琢磨” “ 药匣子” “ 孙 类人 , 多形容头脑不开窍, 无法教化的妇女。“ 泥鳅” 办
传承与保护 。
关键词 : 东北 方 言 ; 人名; 绰号 ; 语 言 中图 分 类 号 : H1 7 2 . 1 文献标识码 : A
绰号也叫外号, 是 由周围的人给起的补充名 , 广义上 好但他食量很大, 长得也结实, 于是冠以绰号“ 二大肚子” 。 大都认为它是除去姓、 名、 字后的又一称呼, 常常是根据人 “ 大美子” , 吉林卫视热播 《 全城热恋》 中的女嘉宾, 天生爱 物的某种特点或生活环境而起的。 ¨ 如“ 智多星” 吴用 , “ 黑 美 , 人称“ 大美子” 。“ 孙二两” , 此人好饮酒 , 顿顿二两酒 , 旋风” 李逵 , “ 泥人张” 等。虽然是简单的几个字却是音、 因此得名。“ 大吵吵” 《 都市外乡人》 中的角色, 此人因讲话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作者:商大卫王朝培来源:《教育界·下旬》2016年第04期【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
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
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呼语认知语用特点历史文化标记一、引言汉语称呼语可谓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言语范畴,而方言称呼语因其地方性和通俗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和普通话的称呼语有着明显区别,又有相似的特点。
随着东北剧《乡村爱情》近年来的热播,东北话热度大增,剧中大量的称呼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电视剧《乡村爱情1》作为语料库,分析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理论框架对《乡村爱情1》中的东北方言称呼语进行了分类,即族内称呼语和族外称呼语,每种称呼语又进行了细分,像东北方言的称呼泛化、称呼换位等等。
此外,东北地域特有的历史、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称呼语的演变。
二、东北方言称呼语的特点分析在日常言语使用中,称呼语通常是最先使用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类别。
在东北方言域中,亲属相关的称呼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可以把称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族内称呼语,一类是族外称呼语。
(一)族内称呼语族内称呼语是最为常见的称呼语之一,即对血亲或姻亲的称呼,如姐姐、叔叔、舅舅。
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十分普遍,称呼语不仅用于亲戚之间,还用于熟悉的乡里乡亲之间,甚至用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
例:王大拿对首次见面的谢大脚说:“大妹子,你这是专业开店的还是咋的。
”(《乡村爱情1》第18集,以下省略剧名)1.族内直接称呼语此类指用称呼语对对方进行直接称呼,比如爹、哥哥、大妹子。
例:王小蒙对把自己拉向一边的父亲王老七说:“啥事儿啊,爹?”(第1集)2.名字+族内称呼语此类指名字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比如广坤叔、大脚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
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
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呼语认知语用特点历史文化标记一、引言汉语称呼语可谓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言语范畴,而方言称呼语因其地方性和通俗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和普通话的称呼语有着明显区别,又有相似的特点。
随着东北剧《乡村爱情》近年来的热播,东北话热度大增,剧中大量的称呼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电视剧《乡村爱情1》作为语料库,分析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理论框架对《乡村爱情1》中的东北方言称呼语进行了分类,即族内称呼语和族外称呼语,每种称呼语又进行了细分,像东北方言的称呼泛化、称呼换位等等。
此外,东北地域特有的历史、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称呼语的演变。
二、东北方言称呼语的特点分析在日常言语使用中,称呼语通常是最先使用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类别。
在东北方言域中,亲属相关的称呼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可以把称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族内称呼语,一类是族外称呼语。
(一)族内称呼语族内称呼语是最为常见的称呼语之一,即对血亲或姻亲的称呼,如姐姐、叔叔、舅舅。
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十分普遍,称呼语不仅用于亲戚之间,还用于熟悉的乡里乡亲之间,甚至用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
例:王大拿对首次见面的谢大脚说:“大妹子,你这是专业开店的还是咋的。
”(《乡村爱情1》第18集,以下省略剧名)1.族内直接称呼语此类指用称呼语对对方进行直接称呼,比如爹、哥哥、大妹子。
例:王小蒙对把自己拉向一边的父亲王老七说:“啥事儿啊,爹?”(第1集)2.名字+族内称呼语此类指名字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比如广坤叔、大脚婶。
例1:王小蒙对在一边议论自己的谢广坤说:“广坤叔,你说这话啥意思啊?”(第1集)例2:王小蒙来到长贵家的院门前喊道:“长贵叔、长贵叔……这大白天的,你咋锁门呢?”(第18集)3.族内间接称呼语此类称呼语用第三方的称呼引起对方的注意,避免了直接称呼的不便,比如孩子他爹、她婶儿。
例1:小蒙娘对保媒的谢大脚说:“她婶儿啊,有啥不好意思的。
走,咱儿进屋说去。
”(第2集)例2:永强娘对屋里的谢广坤说:“他爹啊,不能说点别的吗,这一天一天就这点儿事,孩子整得多闹心啊。
”(第3集)4.族内换位称呼语换位称呼语指用某个亲属称谓来指代某人,被指者往往是说话人的亲密亲属,从而拉近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或者说话人与被指者的距离,比如你嫂子、你小舅子等。
例:刘能对站在一旁的刘英说:“刘英啊,拿个酒杯,我和你四大爷喝一杯。
”(第3集)5.族内称呼语的泛化族内称呼语的泛化现象在东北方言称呼语中十分普遍,特别是在乡里乡亲之间,人们喜欢用亲属称谓来指称非亲属关系,从而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
例1:谢大脚对买盐的王老七说:“七哥来了!买点啥呀?”(第1集)例2:在村主任为谢永强筹办的接风宴上,香秀正在给谢永强劝酒,此时谢永强抬头看到了王老七,说了句:“七大爷!喝……喝一杯啊!”(第1集)(二)族外称呼语族外称呼语用社会身份表明不同的人际关系,属于非亲属称呼语。
它是社会中不同角色的个体进行角色定位的标记,有明显的语用功能。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借助差异的称呼来建立不同的身份归属,这也合乎传统伦理的需要。
在东北方言中,这种称呼语也经常被用到言语交际之中。
1.姓名称呼语姓名称呼语即以对方的姓名来称呼对方,例如王大拿、李福、齐三太等。
有的时候,为了显示亲昵或长辈对晚辈,只称呼对方的名字,如香秀、长贵、永强。
例1:赵玉田开着车,载着刘英开往田里干活,长贵看后,向眼前的刘能说:“刘能啊,你咋总让玉田给你家干活呢?”(第1集)例2:晚上,谢永强给香秀打电话道歉:“香秀啊,我是永强,今天态度不好,对不起啊。
”(第15集)2.姓+职务称呼语姓氏加上职务的称呼语在东北方言中一般被用在正式场合,使用频率也与姓名称呼语相差不大,例如齐镇长、王董事长、谢技术员。
例:谢广坤手里拎着两只鸡,走近了镇长办公室,热情地喊道:“齐镇长!”(第5集)3.特称东北方言称呼语中大量地使用特称,也叫“外号”。
特称往往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当事人的特点,鲜明突出,活灵活现,体现着说话双方亲昵的感情,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但因其自带的草根性、口语化等特点,几乎不在正式场合里使用。
例:徐会计晃晃咧咧地来到小卖店里,说道:“大脚,再……来一箱啤酒。
”(第1集)三、认知语用视角下的东北方言称呼语一般语言现象在认知语用理论里可以找到相应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是在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背景之下,主要以体验哲学为基础,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开始成型的。
而语用学则在语言的具体使用及效果上加以分析和阐述,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即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问题。
(一)东北称呼语的认知功能分析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2003)中提出使用隐喻是人们日常使用语言时必备的认知能力。
对于概念隐喻,其涉及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因称呼语的选择与发生都与概念隐喻有关,所以可从概念隐喻入手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的选择问题。
源域的特点是含有鲜明形象的具体知识,这些知识可以用来解释抽象难懂的目标域词汇。
在《乡村爱情》系列剧中,许多称呼语都是用具体易懂的源域来说明目标域。
例:在谢大脚的门市部里,长贵和谢大脚向刘英娘控诉着刘能的种种不良行为,刘英娘听后,气愤地说:“老犊子,你行啊!你结结巴巴你跟我俩还有邪心呢。
我说主任天天下晚不回家,整了半天看你呢!”(第7集)刘英娘听到谢大脚和长贵的控诉后,十分气愤,听到自己的老公在外头的种种不良行为,心中激起的只能是爱恨交加的情感。
“老犊子”恰到好处地道出了她此时想对刘能的称呼。
刘能已是当嫁女儿的爹,岁数已经不小,但刘英娘觉得他在外头还是花花肠子,拈花惹草,做出了不该做的事,便生气地使用了“老犊子”代替了平时的“孩子他爹”,把内心难以述说的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二)东北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分析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比如著名的Grice会话合作理论、面子理论等。
面子往往是公共场合里的自我形象,人们都很在乎如何维护面子,并将其等同于自尊。
不同的称呼语的选择,都与说话人是否要维护对方面子以及如何维护有关。
Brown与Gilman(1960:254-261)认为称呼语的选择依赖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权势”和“团结”。
“团结”不仅使交谈双方显得地位平等、亲密,还是对利益关系的维护;然而“权势”和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实力、年龄与教育程度关系都很大。
表明“团结”的言语在称呼语里屡见不鲜,比如属于族内称呼的“姐”“哥”,是一种同等或亲密的社会关系;“权势”则意味着地位的悬殊或要保持一定距离(万志勇,2008)。
所以称呼语的选择能表现出双方不等与动态的社会关系。
例1:谢广坤在齐镇长的办公室里发起了脾气,对于镇长的解释,他不耐烦地说道:“你不用唠那么多了,我就寻思啊,你是棵大树,我寻思我在你这树底下乘个凉,没承想,你是个马蜂窝!”(第22集)当得知香秀和谢永强分手,儿子又没能成功分配进县教委,长贵又被调到了镇上,谢广坤不再顾忌齐镇长的面子,直接吼了起来,使用“马蜂窝”这个词来形容齐三太。
例2:在第25集里,谢永强在课堂上不小心把王小蒙的名字说了出来,导致了皮长山在办公室里劈头盖脸的批评。
皮长山作为校长,对谢永强进行批评的时候,刻意强调了他的教师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称呼语里“权势”的一面。
四、东北方言中的历史文化标记东北官话是在本地话、河北话和山东话的基础上形成的。
跟北京话相比,在语音上、词汇上甚至在听感上都有明显的差别(贺巍,1986)。
但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又有很高的一致性,幅员辽阔的东北三省里几乎可以通用,这与“十里不同音”的南方方言差别很大。
东北的本土居民多是一些少数民族,如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满族、蒙古族等,从元代开始,汉族人开始迁居至此,但一般来自河北、山东两省。
山东移民走海路至辽南,而河北移民走的是陆路,出山海关至辽西,黑龙江省则是移民的最后聚集地。
进入明清后,迁至东北的汉族开始逐渐增多,特别是自嘉庆以后,由于清政府禁垦令的废除,移民大量迁入,形成高峰(贺巍,1986)。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东北重工业建设和北大荒农垦的背景之下,移民又掀起了一番小高潮。
东北的历史是民族融合、生产建设的历史,包含了无数祖先们的辛勤劳动。
地理上的广袤荒芜、远离中原本土;人口上的地广人稀、人迹罕至;气候上的寒风凛冽、冬季大雪纷飞;资源上的矿产丰富、土地肥沃、植被茂密。
所有这些都要求当地居民要团结一致,不分小家,只有齐心合力,人帮人、邻帮邻,才能生存下来并获得丰收。
东北流传着一句谚语,就是“人帮人、亲上亲”,这是汉人祖先当时闯关东时,举目无亲,只有跨越血缘亲属的界限,才能生存下来的心声,也是东北方言特有的族内称呼语泛化的重要原因。
东北人的性格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塑造出来的,性情受环境影响,喜欢坐在火炕上,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豪爽简单,重情重义,耿直厚道,直截了当。
本文分析列举出的称呼语充分地体现出了这样的特点,人们喜欢称兄道弟,一家有难大家帮,不注重华丽的语言,简单朴素。
由此可见,东北方言称呼语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地域烙印,它的形成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1]Mills,S. Gender and Politenes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2]Brown,R. & Gilman,A. The pronouns and Power and Solidarity[M].New York:Penguin Books,1960/1972.[3]万志勇.权势与同等中的语言的功能分析[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4]满蕾.从电视剧《乡村爱情》看东北方言的称谓语特点[J].现代语文,2009(03):113-114.[5]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J].方言,1986(03).[6]秦海燕.东北方言的“招呼”类言语行为模式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0):265.[7]张达.社会语用和认知视角下的称呼语研究――以《越狱》为例[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