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_陈惠吟

合集下载

《2024年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范文

《2024年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范文

《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篇一一、引言幽默言语作为人类交际的一种独特方式,其魅力在于能够以轻松、诙谐的方式传达信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旨在探讨幽默言语的生成、理解与接受过程,以及幽默言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功能。

本文将通过对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分析,探讨其内在规律和外在表现。

二、幽默言语的生成机制幽默言语的生成离不开语言与认知的相互作用。

在语言层面,幽默往往通过词语、句式、语音等手段实现。

例如,双关、反讽、夸张等修辞手法是构成幽默的重要手段。

在认知层面,幽默的生成依赖于听话人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语境。

当说话人的言语信息与听话人的预期产生偏差时,幽默便产生了。

三、幽默言语的理解过程幽默言语的理解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

首先,听话人需要识别出言语中的幽默元素,如双关语、反讽等。

其次,听话人需要运用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语境知识来理解这些幽默元素。

最后,听话人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形成对幽默言语的理解。

这一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情感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幽默言语的理解。

四、幽默言语的语用功能幽默言语在交际中具有多种语用功能。

首先,幽默言语可以缓解交际中的紧张气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幽默言语可以传递说话人的态度和情绪,使交际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幽默言语还可以用于社交场合中的恭维、调侃和化解尴尬等。

这些功能的实现都与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特性密切相关。

五、幽默言语的实例分析以一句话幽默为例:“我是个工作机器人,周末才能充充电。

”这句话运用了自嘲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说话人工作忙碌的状态。

听话人在理解这句话时,首先会识别出其中的幽默元素,然后运用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语境知识来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这句话的语用功能在于缓解工作压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六、结论通过对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幽默言语的生成、理解与接受过程受到语言、认知和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幽默言语的语用功能丰富多样,可以在交际中起到缓解气氛、传递情感和社交互动等作用。

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_陈惠吟

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_陈惠吟
Fodor 将大脑中的系统分成输入系统
和中枢系统,前者包括视觉、听觉、语言等 系统以及其它感觉系统,它们是模块系统, 具有范围的独特性、信息的自闭性和遗传 性等特征;后者所起作用是将来自各种输 入系统、记忆等信息综合起来,并进行推理 语言是其中的一个自动输入系统,即模块, 人们的大脑就是由一些独立的、互不联系 的自闭式模块组成的。中枢系统就是对输 入系统(比如语言)所提供的概念表征进行 比较、综合、储存,并再生新的概念表征, 作为一种输出信息,也就是说它所起的作 用是一种推算或推理作用。根据这一思想, 我们就无法对信息处理中的信念或语用事 实等进行限定。因此,Fodor 最后指出,大 脑中枢系统是经不起研究检验的。然而,以 Sperber 和 Wilson 等为代表的学者对 Fodor 的结论进行了挑战,进行了反驳,具体如 下:
科技教育创新 中国科技信息 2008 年第 17 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ep.2008
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
陈惠吟 广言使用中的认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 注,语用问题的认知研究是近年来国际语言 学界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本文首先对认知语用学作了简单的介绍;然 后讨论了信息处理的语用模块论,指出语用 过程不是模块化过程;最后,对语用理解这 一认知语用学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讨 论了语言交际的认知语境观。 关键词 认知语用学;模块论;理解与推理;认知 语境;语用制约 Abstract Wit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aid to the cognitive aspect of language use, cognitive study of pragmatics has become a new research focus and a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The present study firs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cognitive pragmatics; then it centers upon the theory of pragmatic module and holds that pragmatic process is not the process of modularization; finally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pragmatic understanding, and the viewpoint of cognitive context on verbal communica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cognitive pragmatics;modularity;understanding and inference;cognitive context;pragmatic constraint

认知话语语用性

认知话语语用性

2010年12月 湘南学院学报Dec.,2010 第31卷第6期 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 Vol.31No.6收稿日期:2010-10-17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 话语语用意图研究作者简介:赵 强(1963-),男,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认知话语语用性赵 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摘 要:话语是承载说话人意图的载体和听话人理解说话人意图的媒介。

作为表达语用意图的话语行为不仅仅是言语行为,也是语用行为,还是文化行为。

话语行为无时无刻不处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的互动网络之中。

对话语语用意图的认知能形成高效率的认知直觉;对语用性的认知直觉能帮助说话人对语用意图进行自认为的最佳语用设计,而使听话人根据交际语境激活的语用知识和认知习惯作出相关的理解。

话语语用性保证了话语行为的双方对话语意图生成和诠释进行的优选认知效应。

关键词:语用意图;语用直觉;交际能力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10)06-0026-04引语话语分析越来越重视语用学理论和原则的运用[1]。

作为表达语用意图的话语行为不仅仅是言语行为,也是语用行为,还是文化行为。

话语的生成和理解离不开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更依赖对话语语用性的认知。

本文主要以Austin 的话语言外行为和Sperber &Wilson 的交际意图理论,对话语语用性进行认知研究,以期说明:对话语语用意图的认知能形成高效率的认知直觉;对语用性的认知直觉能帮助说话人对语用意图进行着自认为的最佳语用设计,而使听话人根据交际语境激活的语用知识和认知习惯作出相关的理解。

一、话语意义的多维度呈现依Tannen(1984)看来,话语可以定义为语境中横跨所有形式和模式的语言[2]。

自然,交际中的口头语和书面语都属于话语的范围。

简单地说,话语具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这两个主要的意义层面。

关联理论_认知语用学基础

关联理论_认知语用学基础

中国・广州现代外语1998年第3期(总第81期 :922107页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何自然冉永平Sperber 和Wilson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提出了有影响的关联理论, 从而给语用学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 并将语用学的研究重点转移到认知理论上去, 所以在西方它又被称为“认知语用学”。

本文首先介绍关联理论在语用学领域中的研究近况及其主要内容, 以突现该理论的基本框架; 接着归纳关联理论的几个新修正与补充, 包括关联原则、关联假设、概念意义与程序意义、正面认知效果、语境效果与语境假设的削弱等方面, 从而展示关联理论的新发展。

然后, 从Grice 语用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出发, Sperber和Wilson 对“明说”与“隐含”的不同观点, 的修正与补充。

本文还介绍了D 1G D 1一问题的争论。

, 并认为关联理论:认知效果Grice 会话含意理论11背景从本世纪80年代起认知科学一直处于为世人瞩目的学科前沿, 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认知科学进入语言学领域产生了认知语言学, 而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 语言功能的认知研究, 特别是语言在交际中的认知研究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于是也出现了认知语用学。

其基本理论基础便是Sperber 和Wilson 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 的专著中提出的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 它是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他们所提出的关联理论将语用学的重点移到了认知理论上。

所以, 它是10多年来语用学方面最具影响的一本专著, 给语用学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

语用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就是话语的生成与话语的理解。

Grice (1975; 1981 会话含意理论模式以说话人为出发点, 提出意向(intentional 交际的观点, 设想说话时遵守合作原则, 并设想在违反合作原则下听话人要推导出话语的含意。

(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

(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

魏在江. 《认知语用学概论》评介. 外语教学2001,22(4):89-90.作者认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意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种种解释。

第七章讨论相关理论(即关联理论)的基本论点。

相关理论里提出的百科知识提取,相关的自然性、遗传性及其生存价值,省力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共有认知环境,语境变项、显义和隐义等概念,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论述认知语境。

作者指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具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存储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是个人的语言行为社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黄睿.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用学哲学基础的意义. 衡水学院学报2005,7(4):52-54.体验哲学的精髓: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特点是以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为哲学基础,接受了其中许多主要观点,认为范畴、特征、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经验、神经系统、主观因素无关。

第二代认知科学把经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认为概念、范畴、心智来自于身体经验,具有体验性;人具有无意识性;思维具有隐喻性。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极致密切相连。

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各种关系,因此概念和意义是以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体验而固定下来,思维和推理也基于体验。

廖巧云. 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6):82-86.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1986,2001)不仅试图回答有关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对听话人的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

中国·广州 现代外语 1998年第3期(总第81期):92-107页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何自然 冉永平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提出了有影响的关联理论,从而给语用学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并将语用学的研究重点转移到认知理论上去,所以在西方它又被称为“认知语用学”。

本文首先介绍关联理论在语用学领域中的研究近况及其主要内容,以突现该理论的基本框架;接着归纳关联理论的几个新修正与补充,包括关联原则、关联假设、概念意义与程序意义、正面认知效果、语境效果与语境假设的削弱等方面,从而展示关联理论的新发展。

然后,从G rice语用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出发,结合Sperber和Wilso n对“明说”与“隐含”的不同观点,探讨关联理论对G rice会话含意理论的修正与补充。

本文还介绍了D.Gio ra与D.Wilson之间有关话语连贯与关联性这一问题的争论。

最后是本文作者对关联理论的几点认识与看法,并认为关联理论就是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认知语用学 关联理论 认知效果 G rice会话含意理论1. 背景从本世纪80年代起认知科学一直处于为世人瞩目的学科前沿,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认知科学进入语言学领域产生了认知语言学,而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功能的认知研究,特别是语言在交际中的认知研究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于是也出现了认知语用学。

其基本理论基础便是Sperber和Wilso 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的专著中提出的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 ry),它是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他们所提出的关联理论将语用学的重点移到了认知理论上。

所以,它是10多年来语用学方面最具影响的一本专著,给语用学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

语用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就是话语的生成与话语的理解。

语用学学习心得

语用学学习心得

语用学学习心得黄燕红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符号在实际交际中使用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语言在使用中所产生的意义。

这种意义包含的是可能是等于或大于字面上的意义,甚至不等于字面意义。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必不可少地要对语言使用的相关领域进行探讨,如句法学、语义学等语言学系统内部的科学,还涉及对认知科学、社会学、符号学、逻辑学等领域研究的知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语用学的专著相继出版,它们反映了语用学研究的不同视角。

根本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界对语用学的研究分成了英美学派和欧洲大陆学派。

其中的论题,如指示(deixis)、含义(implicature)、前提(又称为“预设”)(presupposition)、言语行为(speech act)等,都是语用学的经典论题。

其中对于会话含义的研究,因为我对此感兴趣,在此将对它们的认识作一个简单的学习总结。

关于含义(implicature)的分析,英美和欧洲大陆两大学派的研究方向不一样。

欧洲大陆的语言学研究十分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认为语言同社会、文化、环境等密不可分。

因此对会话的含义的理解与语境相结合的,而语境又是以使用者为指向的。

而相对欧洲大陆学派,英美学派更注重对具体语言现象和问题的研究。

他们注重语言内部的语义结构以及意义与人类交流过程的外部世界的联系。

就含义这个概念来说,是格莱斯第一次从语用学的角度提出来的术语。

他的这种从语言意义的细节出发,对含义进行分析,这被后人归纳为英美学派。

在他的理论中,他对话语的交流及意义的解释使用了两个理论:分别是意义的理论和会话含义的理论(Huang,2009:24-35)。

意义的理论,指向话语的语言学意义和外部世界的自然意义的关系。

而另一个重要的理论--会话含义理论中则提到,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必定有一个潜在的原则决定语言使用的方式,使之最有效最充分地达到理性的交流活动。

这个原则就是他所说的合作原则。

该原则下分成了9条会话准则,分别属于4个范畴:数量、质量、关系、方式准则。

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篇意识形态意义阐释机制

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篇意识形态意义阐释机制

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篇意识形态意义阐释机制陈伟红【摘要】意识形态以话语为主要表征形式,与话语、话语意义密切相关.适切的话语阐释意义是界定意识形态意义的关键,是管窥意识形态能动作用和社会功能的前提.通过论述意识形态语用特征,论证了从语用学视角解析意识形态的理据.随后根据Kecskes社会认知语用观的核心思想,解析语篇交际者个体前语境和实际情境语境驱动下的自我中心和合作原则的互动融合过程,进而阐发语篇意识形态意义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社会和语用三大因素,从而论证了意识形态"说—听"交际结构及其意义的认知语用阐释机制.【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6)003【总页数】6页(P54-59)【关键词】意识形态语用特征;社会认知语用观;意识形态意义【作者】陈伟红【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意识形态历来是学界研究重点。

意识形态研究错综复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意识形态概念、结构和功能界定上的分歧。

国内学者大致将意识形态概念界定为思想体系、阶级意识和哲学观念等。

关于其结构,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何怀远的“三维结构说”,但许多学者对此不置可否。

至于其功能,更是众说纷纭。

但是,不管对意识形态的概念认定如何,对其内在结构的界定如何,只有发挥了或实现了实践功能的思想体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这是意识形态的本源,是意识形态研究者的普遍共识。

换言之,意识形态是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综合体。

意识形态主要研究方法有语言学、心理学和利益论[1]。

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推动西方意识形态研究走向语言学向度。

话语的意识形态意义、意识形态语境、意识形态话语等概念的产生以及话语实践如何生成意识形态意义、意识形态如何通过语言建构社会现实等问题的阐释折射了语言学范畴下的意识形态观,揭示了意识形态与语言的密切关系。

一、意识形态的语言学研究概况意识形态以话语为表征形式,从话语出发,更能管窥话语建构弥散性和惯常化意识形态意义的具体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T h a t w a s i n t e r e s t i n g . 其中的 That 究竟是指演讲人的口误、
他所举的例子还是所提出的理论,显然不 根据某种算法进行解码,只能依靠语境信 息进行推导,确定恰当的指称信息。
2)语用模块说无法解决话语理解中的 不确定性问题
根据代码模式,说话人传递的思想或 内容可以通过话语进行编码,听话人在话 语理解时就需要进行准确的解码。然而,语 用模块说却不能对隐含意义、修辞性话语 (如隐语、反语等)、文体效果(style effects) 等进行准确解码。交际只能实现说话人所 传递的信息与听话人所理解的内容之间的 某种相似性。交际双方的认知境假设越趋
科技教育创新 中国科技信息 2008 年第 17 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ep.2008
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
陈惠吟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英语系
提 要 随着语言使用中的认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 注,语用问题的认知研究是近年来国际语言 学界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本文首先对认知语用学作了简单的介绍;然 后讨论了信息处理的语用模块论,指出语用 过程不是模块化过程;最后,对语用理解这 一认知语用学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讨 论了语言交际的认知语境观。 关键词 认知语用学;模块论;理解与推理;认知 语境;语用制约 Abstract Wit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aid to the cognitive aspect of language use, cognitive study of pragmatics has become a new research focus and a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The present study firs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cognitive pragmatics; then it centers upon the theory of pragmatic module and holds that pragmatic process is not the process of modularization; finally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pragmatic understanding, and the viewpoint of cognitive context on verbal communica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cognitive pragmatics;modularity;understanding and inference;cognitive context;pragmatic constraint
A .听话人不具备说话人所期待的某 种语境假设(即语境知识)时,他就无法利 用某种算法规则去理解理解话语。如:
(1 )A :D i a n a ’s c o m i n g t o d i n n e r . B :I ’l l b r i n g a b a t . 听话人 B 必须获知有关 Diana 的语境
知识。如果 Diana 是一位摇滚乐手,那么 多义词 bat 在这里就可以理解为一种打击 乐器。
B.听话人有多种语境假设,由此可对 某一话语产生若干不同的理解,而只有其 中一种理解是说话人所期待的。那么,他利 用什么算法去决定哪一种理解才是恰当的 呢?例如,某人演讲时出现了一个口误,此 时 A 悄悄对旁边的 B 说:
根据关联理论,话语理解是一个根据 话语所提供的信息或假设去寻找话语的最 佳关联性的一个推理过程。而推理过程也 就是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新信息或假设, 再从认知语境中选择最佳关联假设,从而 推导话语所传递的交际意图。在话语理解 过程中,听话人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语境假 设去处理说话人的话语所提供的新信息或 新假设,获取该新信息或新假设所产生的 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话语的含意,理解说 话人的交际意图。所以,对话语理解起主要 作用的就是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假设。交际 过程实际上是双方认知语境信息或假设的 趋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说话人所传 递的话语信息与听话人理解结果之间的最 大相似性。
-212-
同,说话人所传递的话语信息与听话人的 理解结果之间的相似性越大,交际成功的 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大。
3)在有的情况下,不使用语言代码,也能实现交际。如:
(3) A: 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 B : [ 从桌子上拿起一个药瓶递给对方 看] 此例中 B 没有直接回答对方的提问, 而是拿一个药瓶给他看,仍然传递了自己 感觉不舒服的信息。从中可以看出,有时交 际并不是编码和解码的问题,而是向对方 提供相关证据以帮助推导说话人交际意图 的过程。 Wilson & Sperber 从以上三方面对语 用模块进行了反驳,否定了语用过程是模 块化过程的观点,并提出了有关交际与认 知的理论,即关联理论。 再者, Kasher 认为,右半脑和左半脑 是两个彼此之间互不相联系的独立信息单 位,在正常情况下左半脑专门负责处理语 法或句法,而右半脑一方面主管语言使用 的语用问题另一方面还负责语法和认知过 程的结合。如果右半脑控制某一言语行为 的语用方面,左半脑控制句法问题,涉及句 子的运用,那么,在一定语境条件下人们是 如何恰当地生成某一言语行为的?要使左 半脑生成恰当的话语(即对句子的合适使 用),就必须获知恰当的语境条件。然而,如 果语用受右半脑控制的话,那么语境信息 的恰当性也自然受它的控制,这样,左半脑 要恰当使用句子或生成合适的话语,就需 要从右半脑提取信息。在正常情况下,左右 半脑中的信息应该是共享的,如果我们将 它们切分成彼此独立的信息单位,那么对 人们是如何恰当地生成言语行为,就难以 作出合理的解释。所以,语用能力具体表现 在右大脑或右大脑模块的观点是站不住脚。 这正好说明是否存在语用模块还需要进一 步验证。
3 .语用理解
认知语用学认为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推 理本身就是一个认知过程。为此,语用学的 任务就是对该过程中的推理以及引导和制 约该过程的原则进行解释。Carston 等学者 认为认知语用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探讨会话 含意是如何产生的,比如话语“今天太累 啦”,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可能隐含如下信 息:
a . 咱们回家吧。 b . 该睡觉了。 c . 你洗一下碗。 d. 今天不看书了。 我们不难想象以上含意产生的不同语 境条件,可见同一个话语在不同的语境条 件下可能隐含不同的信息,都是听话人语 用推理的结果,它们显然不是语言形式直
1 .认知语用学简介
认知语用学( c o g n i t i v e p r a g m a t i c s ) 这 一术语正式出现于二十世纪 8 0 年代中后 期,很多学者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出发,将语 用学视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并认为语用 理论是一种交际理论, 但同时又是一种认 知理论。
对于认知语用学的定义,有的学者认 为认知语用学是一门超符号学,“把这种符 号和交际意图之间的、在历时过程中逐渐 趋向固定化的关系看成‘超符号’关系,研 究这种超符号关系的学科就是认知语用学 (熊学亮 1999:p.l)”。Blakemore, Green, G r i c e , K e m p s o n , S p e r b e r & W i l s o n 等学 者认为,认知语用学存在认知基础,对超句 子层面信息处理的经验性研究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同样,在二十世纪 80 年代的话 语分析中,也出现了两种趋势:一种强调研 究话语构建的社交因素,比如 L e e c h , Stubbs 等。另一种强调探讨话语构建的认 知因素:比如 Chafe, Prideaux 等。Peirce
1)语用过程是高度依赖语境的信息处 理
如果话语理解是一个对说话人的交际 意图进行解码的过程,那么也就意味着听 话人可以运用该核算法规则去理解话语, 包括推导话语的隐含意义、确定施为用意 ( i l l o c u t i o n a r y f o r c e ) 等非字面意义。然而, 在实际交际中并不存在可以对说话人的交 际意图进行解码的某种算法规则。下面两 种情况说明了这一点:
提出了语言符号指代事物的心理表征和心 智概念,他强调符号的心理表征或心理处 理。Morris 提出了有关解释者的行为概念。 Morris 在符号学理论中指出,语用学研究 符号与解释者(或理解者)之间的关系,他 强调一定行为范围之内或一定语境条件下 符号运用及其产生的效果。
在众多研究中两种主要趋势主宰着整 个语用学领域:一是来自英美语言哲学思 想的影响;另一个主要趋势是以语言、交际 和认知等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对语用 进行研究时,我们应同时考虑它的哲学基 础和认知基础。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理 论以及 Searle 等人对该理论的发展、Grice 的会话含意理论、Sperber&Wilson 的关联 理论都涉及交际中的隐含信息和语用推理, 它们促成了语用学研究的“认知转向” (cognitive turn)。Verschueren 在提出顺应 论的同时指出,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 但这种行为同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息息 相关。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都对语用学的 发展作出了贡献。
接编码的信息,必须依赖语境条件。同 时,在话语理解时听话人是如何识别说话 人所期待的语境,或者说在对话进行加工 处理时听话人是如何从认知系统中选择恰 当的语境假设,这是语用学理论的最基本 任务。
要实现以上任务,就必须获取恰当的 语境信息,Sperber 和 Wilson 提出的以《关 联》为取向的认知语用学就要对这种能力 进行解释,在他们看来,认知语用学应该参 照的两条中心原则就是认知原则和关联原 则。
2 .语用非模块
在心理语言学中,存在两种有关信息 处理的普通观点:(1)模块论,认为语言处 理是由不同的独立模块完成的,其中不同 模块负责语言理解的不同方面;(2)整体观 或互动观,认为语言处理是涉及各种不同 知识的一个综合过程,或者是不同知识之 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