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用学笔记解读

合集下载

双关广告语的认知语用学诠释

双关广告语的认知语用学诠释
a p u c t a r v s t i t m nD n e h t p o e hs h e. e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认 为言语行为 是话语行为、 施事行为 、 取效行为的有机统


通俗的说, 说话行为指说出合乎语言习
惯的有意义的话诋 施事行为指在特定的语

黛 0 ¨ _ / _ 0
间接 言语行 为理论 及语境 类型理 论, 示 揭
论 证这 一 主 题 。
三 双关广告语话语意义例析
双关广告语 即属于典型的非规约性间 接 言语 行 为 。例 如 :
1有 千 金 ,是 福 气 )
要素 ,是广告吸引受 众注意的 招牌 ,是 广 广告创作者广泛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以最 大程度调动广告受众群的注意 ,引起其 感 情心理的变化 ,从而 激发 起购买欲 望,实

言语行为理论
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温柔漂亮的女 儿 深情款款地搂着母亲的脖子, 满头银丝的母 亲绽开幸福的笑容 …… 不熟悉中国文化 的人也许会疑惑 :明 明 要广 而 告 之 的 是 药 ,为 什 么 不 见 药 只 见 人?这里实际上存在以下的语境知识 : ① 在 古汉语 中 ,“ 金 ”是 对 别人 女儿 千 的尊称 ,现代汉语交际场合仍沿用这一称
顿 生 双 飞翼 ” :
而有意识的让同一话语兼有两种意义。 无论 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都含有表里两层含 义 ,说者的真正用意在骨子里的那层含义 , 即 “ 在表 而 义在 里 ”口 言 。
e e t h f mia a wel s ta ge rc t e a l r s i l s r n wo d a rs m aig sae o uine. T i tx ln ot e e nn pc fa dec h e tpas t ak s

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_陈惠吟

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_陈惠吟
Fodor 将大脑中的系统分成输入系统
和中枢系统,前者包括视觉、听觉、语言等 系统以及其它感觉系统,它们是模块系统, 具有范围的独特性、信息的自闭性和遗传 性等特征;后者所起作用是将来自各种输 入系统、记忆等信息综合起来,并进行推理 语言是其中的一个自动输入系统,即模块, 人们的大脑就是由一些独立的、互不联系 的自闭式模块组成的。中枢系统就是对输 入系统(比如语言)所提供的概念表征进行 比较、综合、储存,并再生新的概念表征, 作为一种输出信息,也就是说它所起的作 用是一种推算或推理作用。根据这一思想, 我们就无法对信息处理中的信念或语用事 实等进行限定。因此,Fodor 最后指出,大 脑中枢系统是经不起研究检验的。然而,以 Sperber 和 Wilson 等为代表的学者对 Fodor 的结论进行了挑战,进行了反驳,具体如 下:
科技教育创新 中国科技信息 2008 年第 17 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ep.2008
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
陈惠吟 广言使用中的认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 注,语用问题的认知研究是近年来国际语言 学界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本文首先对认知语用学作了简单的介绍;然 后讨论了信息处理的语用模块论,指出语用 过程不是模块化过程;最后,对语用理解这 一认知语用学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讨 论了语言交际的认知语境观。 关键词 认知语用学;模块论;理解与推理;认知 语境;语用制约 Abstract Wit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aid to the cognitive aspect of language use, cognitive study of pragmatics has become a new research focus and a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The present study firs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cognitive pragmatics; then it centers upon the theory of pragmatic module and holds that pragmatic process is not the process of modularization; finally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pragmatic understanding, and the viewpoint of cognitive context on verbal communica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cognitive pragmatics;modularity;understanding and inference;cognitive context;pragmatic constraint

从认知语用学角度解读《红楼梦》的语言使用技巧

从认知语用学角度解读《红楼梦》的语言使用技巧

从认知语用学角度解读《红楼梦》的语言使用技巧关键词:《红楼梦》认知语用观认知与推理语用技巧摘要:认知语用观的核心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提出来的关联论。

他俩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

话语的认知和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

如果在较小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得借助更大的语境,直至使话语在这种语境中具有最佳语境效果,找到话语的“最佳关联”,实现对话语的最准确的理解。

本文就是通过对《红楼梦》作品中一些鲜活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认知推理,寻找关联,从而看出了曹雪芹轻车熟路的语言使用技巧。

一、认知语用观认知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涉及人对信息的选择、接受、处理、理解和储存的能力和过程。

认知语用观的核心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提出来的关联论,这是对认知语用学的最大贡献,也是专门针对和用以修订或取代Grice合作原则的一个核心理论。

Sperber与Wilson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中指出: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一种是代码模式,另一种是推理模式。

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

二位作者希望通过书中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找出我们所需要的所有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

为此,该书在西方语言学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S.C.Levinson评论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很有争议的书。

作者试图将语用学理论的重点转移到认知的一般理论上来”。

它主要不是讨论如何通过语用学理论去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而是概述出了一条总的认知原则,即关联原则。

在第二版中作者又将原来的一条原则修改为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两条。

自Grice提出会话含意学说以来,引发了有关语用推理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

而关联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

它不以规则为基础,也不以准则为标准,而是基于下面的观点: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语用学笔记

语用学笔记

语用学笔记一基础知识一语用学定义1 Levinson关于语用学的9个定义及批评2 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上述目标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二语用学的由来、产生与发展1提出: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C.W.Morris)于1938年在其专著《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提出。

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部分,即: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

其中:1)句法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2)语义学: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3)语用学:研究“符号与解释者interpreters(后改为使用者users)之间的关系”2 发展:1)语言哲学家Ba r·Hillel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2)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Austin)和塞尔(J.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s Theory);3)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及合作原则();4)列文森(S.C.Levinson)的《语用学》(Pragmatics);5)利奇(G.N.Leech)的语用原则(Principles of Pragmatics);6)Wilso n﹠Sperber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7)范叔伦(Verschueren)的语言适应理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及综合论();8)新格赖斯会话机制(Neo-Gricean Pragmatic Apparatus);9)范叔伦(Verschueren)的统一理论框架(Coher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功过1 区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指出语言是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区分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主张就语言而研究语言;F.de.Saussure 区分共时状态(synchronic)和历时状态(diachronic),认为共时状态的语言系统是语言研究的重点;提出语言系统共时描写的理论和方法。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

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者的意图和言语行为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涉及到很多细节和差异,语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1. 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更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

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就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和理解。

2. 语用言语行为语用言语行为是指用语者在言语行为中所包含的具体交际目的和意图。

通过语用学研究,可以揭示用语者的意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

3. 语境的重要性语用学强调语境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重要性。

语境包括语境的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前后文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产生着重要影响。

4. 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言语中不直接表达的含义和信息,它可能依赖于语境、用语者的意图等多种因素。

二、语用学的研究内容1. 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语用者在语言交际中的能力,包括语言的适应能力、交际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言交际的效果和质量。

2. 言语行为的分类言语行为可以根据其所包含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而分类,如陈述、疑问、命令、祝愿等。

3. 言语行为与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语言交际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如礼貌用语、语用禁忌等。

语用规则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4. 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是指用语者对言语行为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不同的文化和人群对于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可能有所不同。

三、语用学的相关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将言语行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活动。

2. 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是指言语行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语言交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规则,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规律。

【免费下载】认知语言学 王寅 读书笔记

【免费下载】认知语言学 王寅 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认知修辞学笔记

认知修辞学笔记

认知修辞学笔记一、认知修辞学的概念认知修辞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强调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是塑造和影响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手段。

二、认知修辞学的主要观点1. 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认知修辞学认为,语言和认知是相互关联的。

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使用方式会影响其认知过程,而认知过程也会影响语言使用。

2. 语境的重要性:认知修辞学强调语境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

在不同的语境下,同样的语言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

3. 语言的主观性:认知修辞学认为,语言具有主观性。

语言使用者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态度,而这些观点、情感和态度是主观的。

4. 语言的隐喻性:认知修辞学认为,语言具有隐喻性。

人们常常使用隐喻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而隐喻的理解需要依赖于语境和文化背景。

三、认知修辞学的应用1. 广告语言:广告语言是认知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广告商通过运用各种语言手段来影响消费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

2. 政治演讲:政治家在演讲中运用认知修辞学来影响听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达到宣传政治理念、争取选民的目的。

3. 教育领域:教育者可以通过运用认知修辞学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媒体报道: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也需要运用认知修辞学来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影响读者的认知和情感。

四、总结认知修辞学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语言使用的新视角。

通过学习认知修辞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他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

(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

魏在江 . 《认知语用学概论》评介 . 外语教课 2001,22(4): 89-90. 作者以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企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各种解说。

第七章谈论相关理论(即关系理论)的基本论点。

相关理论里提出的百科知识提取,相关的自然性、遗传性及其生计价值,省力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共有认知环境,语境变项、显义和隐义等看法,有益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商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论述认知语境。

作者指出认知语境包含语言使用涉及的情形知识(详尽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构造)三个语用范围,也包含社会集体所拥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集体“做事、思想或信奉的方法” ,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储存在个人的知识构造里,是个人的语言行为社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黄睿 .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用学哲学基础的意义. 衡水学院学报 2005,7(4):52-54.体验哲学的精髓: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心识性和思想的隐喻性。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特色是以传统的英美解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平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为哲学基础,接受了此中好多主要看法,以为范围、特色、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经验、神经系统、主观因素没关。

第二代认知科学把经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以为看法、范围、心智来自于身体经验,拥有体验性;人拥有无心识性;思想拥有隐喻性。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构造和感知极致亲近相连。

人类因自己的生理构造用特别的方法来感知人间万物,理解此间的各种关系,所以看法和意义是以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经过体验而固定下来,思想和推理也基于体验。

廖巧云 . 关系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6):82-86.关系理论(Sperber &Wilson,1986,2001)不但试图回答相关交际的哲学识题,并且还要对听话人的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在江. 《认知语用学概论》评介. 外语教学2001,22(4):89-90.作者认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意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种种解释。

第七章讨论相关理论(即关联理论)的基本论点。

相关理论里提出的百科知识提取,相关的自然性、遗传性及其生存价值,省力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共有认知环境,语境变项、显义和隐义等概念,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论述认知语境。

作者指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具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存储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是个人的语言行为社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黄睿.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用学哲学基础的意义. 衡水学院学报2005,7(4):52-54.体验哲学的精髓: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特点是以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为哲学基础,接受了其中许多主要观点,认为范畴、特征、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经验、神经系统、主观因素无关。

第二代认知科学把经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认为概念、范畴、心智来自于身体经验,具有体验性;人具有无意识性;思维具有隐喻性。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极致密切相连。

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各种关系,因此概念和意义是以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体验而固定下来,思维和推理也基于体验。

廖巧云. 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6):82-86.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1986,2001)不仅试图回答有关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对听话人的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到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规律进行的。

关联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Sperber &Wilson把语境看作是听话者大脑中一系列的假设,推理是在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的。

话语的相关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听话者在处理话语所传递的新信息时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表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或指说话人的意图。

推理——明示的过程:说话人必须首先对听话人的认知资源作出合适的估计,然后再选用恰当的话语方式(用此方式明示),让听话人从中通过推理,找到正确的语境并推导出说话人意义。

关联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语境概念,把语境看成一个心理建构体,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

为了区别于传统语境,关联理论中的语境称为认知环境。

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所运用的认知语境只是认知环境中相互显映的部分。

(苗兴伟,1997)百科知识是在话语理解的过程中根据演绎推理的需要而做出的选择,听者还可以调用周围的情景信息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语境(苗兴伟,1997)Sperber&wilson认为话语理解是一种演绎推理过程,演绎法是语言交际中的基本形式,语言交际中所使用的推理是非论证性的,也就是说语言推理过程具有或然性。

(Sperber&Wilson,2001)根据关联理论,在话语理论推导机制中,语境是“这一理论体系内诸多变元的终极参照和整个理论构架的基本支撑点”(孟建钢,2002)话语理解既然是受话者将其语境假设和输入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用演绎推理来寻找输入语句的命题和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性。

何自然,冉永平.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 现代外语,1998,3:92-107.2.关联理论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

它是基于以下的观点(Sperber&Wilson,1986/1995):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所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为什么交际双方各自的谈话意图会被对方识别?为什么交际双方配合得如此自然,既能产生话语,又能识别对方的话语?两位作者提供的答案是:第一、交际双方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得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关联性。

语境假设就是人之间假设。

在话语明说(explicature)的基础上,听话人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lopaedic information)和词语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作出语境假设。

由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不同,上述三种信息组成的认知环境也就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自然会得出不同的暗含结果。

最佳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

Sperber&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中提出了交际和话语理解目的有关的一些基本结论:1)交际改变说话者与听话者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

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的认知意义可能不大,但却有重要的社会意义(SPerber&Wilson,1995:61)2)交际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思想”,而是为了“扩大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Sperber&Wilson,1995:193)3)互知(mutual knowledge)是理解的结果,而非理解的先决条件(Garman,1990:366).4)关联的交际原则一般不允许单个的明示刺激(ostensive stimulus)导致多种理解(Sperber&Wilson,1995:167).5)关联的交际原则是理解话语的总概括(Sperber&Wilson,1995).3.关联理论的几个新修正3.1关联原则最大关联性就是I话语理解是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the greatest possible effects for the smallest possible effort);而最佳关联性即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adequate effect for no unjustifiable effort).3.2 关联假设的修改Sperber&Wilson提出了修该以后的最佳关联假设(Sperber&WIlson,1995:270)。

(a)明示刺激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听话人付出努力进行加工处理。

(b)明示刺激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爱(preference)相一致,因而最具关联性。

3.3 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概念意义对话语表达的明示信息和暗含信息都起一定作用,并通过增加话语的关联假设提高明示交际行为的关联性;程序意义却对理解明示信息和推理暗含意义在程序上进行制约或指引,使听话人付出较小的努力去获取更大的语境效果。

3.4话语的真假与关联性个人关联(类别)定义:当且仅当个人假设与他所处的某种或多种语境取得某些正面的认知效果,该假设才具有关联性。

个人关联(比较)定义:扩充条件1:个人假设具备的关联性可以使:当认知处于最佳过程时,正面的认知效果往往较大。

扩充条件2:个人假设具备的关联性可以使:获得较大正面认知效果所付出的努力往往较小。

3.5 正面认知效果需要主要的是,只要错误信息产生正面认知效果,它仍可能具有关联性。

4 对Grice理论的修正和补充Sperber&WIlson(1986/1995)认为,隐含是一些语境演绎(contextual deductions).有时,可能要加上一些假想的前提,求得话语的关联性,获得合理的演绎。

对Grice而言,蕴含和暗含之间是相互排斥的;然而Sperber&WIlson则认为,蕴含和隐含是可以一致的。

张亚非. 关联理论述评.1.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1.1推理:语言交际的核心与信息模式相反,关联理论师承Grice,主张建立交际的推理模式,即认为交际中语言表达者和言者意图之间的分离不是靠符号规则,而是靠认知过程来弥合的。

交际得以实现,正是交际者提供了有关自己意图的行为依据(如话语),以及接收者能根据这种行为推导出交际意图。

语言交际的特征证明,推理说较之信码说是更为切合实际的语用理论。

首先,推理模式的输入信息不再是单一的语言表达,而分为两大类,即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

其次,推理是按一定思维规律集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于一体的过程。

在长期的语言和思维实践中,这个过程已基本形成抽象的思维定势。

关联理论认为,正是这一思维定势使复杂多变的语用现象有可能得到统一的解释。

1.2最佳关联原则在语言交际I中,听者建立并处理与话语相关的某些假设,形成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认知背景,并从中获得新的信息。

话语理解牵涉两类信息的结合与运算,即由话语信号建立的新的假设和在此之前已被处理的假设。

新旧信息结合的必要条件是他们应相互关联: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与听者已有的知识背景发生联系,言者说话时必须遵守关联原则,尽可能使话语与语境相关。

听者则可以利用相关原则指导推理,从新旧信息提供的前提得出有关话语意图的结论。

话语是否具有关联性,可由它经推理获得的语境效果来判断。

Wilson&Sperber (1986:27-29)指出,新的信息和现有假设构成语境之间有三种关联方式:(1)使新信息与语境相结合;(2)用新信息加强现有假设;(3)使新信息与现有假设互为矛盾或排斥。

关联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程度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所获得的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processing effort).只有在两者间达到合理的平衡时,话语所提供的信息才被认为是具有关联性。

关联性的定义如下(Wilson&Sperber,1986:30):(1)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2)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

如果话语既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又只需为此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那他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