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推理

合集下载

语用推理的名词解释

语用推理的名词解释

语用推理的名词解释语用推理是指通过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对话语所隐含信息的推测和推理。

它不仅有助于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态度,还能帮助我们揭示他们可能存在的隐秘动机和目的。

语用推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认知过程,深入了解它对我们的日常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语用推理中,我们通过分析和理解语言中的暗示、推测等线索来推断对方的真实意图。

人们在交流中通常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通过言辞的选择、表达的方式和语境的制造来传递信息。

这要求接受者能够通过语言线索进行推断,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语用推理的过程包括对话语表面意义的解读和对隐含意义的推测。

在解读表面意义时,我们依靠词语的词义和句法结构等进行理解。

然而,很多时候,对话语的表面意义并不能完全揭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这时我们需要通过推测隐含意义来进行进一步理解。

在进行隐含意义推测时,我们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社会文化背景、语境、说话者的用词选择和语气等。

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言辞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此外,语境也是推理隐含意义的重要依据,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而说话者的用词选择和语气则会影响到他的意图是否明确传达。

语用推理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态度,还能提高我们的沟通效果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通过推测对方的真实意图,我们可以避免误解和矛盾,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信息。

同时,在推理他人的意图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不要过分主观臆断,应保持客观和理智,尊重对方的表达和立场。

然而,语用推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各种不同的线索和因素相互交织,很难进行准确的推断。

在不完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误解其意图或产生不当的推理。

此外,人们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差异,同样的线索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推断,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

为了有效进行语用推理,我们需要学习和培养一些相关的认知技能。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对语言线索的敏感度和觉察力。

专业的语用学研究领域

专业的语用学研究领域

专业的语用学研究领域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和理解。

它关注的是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之间的交叉点,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上下文因素以及交际行为中的各种因素。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语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语用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使用,而不仅仅是语言的形式和结构。

它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语用意义:语用意义是指语言使用中的含义和目的。

它关注的是语言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以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交际意图和信息传达。

2. 语用推理:语用推理是指在语言交际中通过推测和推理来理解和解释话语的含义。

这种推理过程是基于上下文、文化背景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能力。

3. 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在语言使用中,人们根据社会和文化的规范来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和说话方式。

这些规则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隐含的。

二、语用学的研究方法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实际语料,分析实际语言使用情况,探索语言的实际意义和使用规律。

理论研究则是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框架,解释和预测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效果。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语料库分析等。

问卷调查可以通过大量的参与者来了解他们对语言使用的认知和看法。

实验研究则通过控制变量,观察不同条件下的语言使用情况。

语料库分析则是通过收集现实世界中的语料库,统计和分析语言使用的频率和模式。

理论研究方法包括建立语用模型和理论框架,如格拉丁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等。

这些理论致力于解释语言使用的规律和语用现象。

三、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语用学研究的成果对于实际应用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语用学在不同领域的重要应用:1. 教育领域:语用学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好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了解语言使用的规范和差异,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语言学习。

2. 翻译与口译:语用学可以帮助翻译和口译人员更准确地理解和传达语言信息。

语言交际中的会话含意与语用推理

语言交际中的会话含意与语用推理

来解 释 日常 生 活 中 的话 语 。本 文 旨在 通 过 对 两 类会 话 含 意 的 推 导 及 梳 理来 证 明 : 于语 言 学 习 者来 说 . 对 理解 并 把 握 好 会话 含意 理 论 可 以有 效 提 高英 语 理 解 和交 际 能力 。 2一般 会 话 含 意和 特 殊 会话 含 意 . 格 赖斯 把 “ 义 ” 为 “ 意 分 自然 意 义 ” n trl a ig 和 “ ( aua nn ) 非 me 自然 意 义 ” n n n tr e nn ) (o — a a m a i 两类 。认 为 , u l g 自然 意义 不 传递 意 图 , 表 现 客 观 实 际 ; 非 自然 意 义 与 说 话 者 的 意 图有 关 , 只 而 不 表示 客 观 实 际 丽传 递 主 观 意图 ( 永 平 .9 8 。 冉 1 9 ) 根 据 格 赖 斯 的划 分 “ 话 含 意 ” “ 出 ” 面 意 义而 得 出 会 是 越 表 的 , 以 它不 同于 直接 从 表 面 意 义 得 出 的 “ 约含 意 ” cn e — 所 规 o v n t n lmpiaue 。例 如 我们 听 人 说 :我 渴 了” 就 从 表 面意 义 i a i l tr ) o c “ , 直 接 得 m “ 想 喝点 什 么 ” 含 意 , 就 是 规 约 含 意 。 格 赖 斯 他 的 这 又将 会 话 含 意 分 为一 般 性 会话 含 意 (e e l e o v rain l g n r i dc n est a a z o i l au e 和 特 殊 性 会 话 含 意 ( at uai d c n est n l mpi tr ) c p rc lr e o v rai a i z o i l au e 。其 中 前 者 是不 需 要 特 殊 语境 就 能 推 导 出 来 的 含 mpi tr ) c 意; 而后 者 是 需要 特 殊 语 境 才能 推 导 出来 的 含 意 。 于一 般 含 对 意 , 赖 斯 没 有 给 予 足 够 的 重 视 . 作 深 入研 究 , 格 未 只举 了一 个 “ 定 冠 词+ 词 ” 不 名 的例 子 , 释 过 于 简单 , 论 也 欠 深 入 。 的 解 讨 确 , 殊性 会话 含 意 才是 格 赖 斯 特 别 关 注 的 . 他 看来 , 部 特 在 大 分 违 反或 利 用 会话 准则 得 出 的含 意 是特 殊 性 会 话 含 意 ( 振 索

语篇的语言环境和语用推理

语篇的语言环境和语用推理
(o e m d )多少 与 此 有 关 。
然 而 ,与这种 结论相 悖的语言 事实却俯拾 即是 。下 面 几个 例子 中 “ 书”一词 所传 递 的概念 , 由于所使 用的语境 不 同而变得大相径庭 ,形成了一词 多义的格局 :
( )书 法 ; ( )白皮 书; ( )鸿雁 传 书 ; 1 2 3
个 不 可 分 割 的两 面 结 构 的 实 体 。它 的 一 面 为表 达 体 ( 即 或句子 的特 殊含义或 喻义。这层 意思的获得取 决于说话者 和 暗 示 。 必 须 指 出 的 是 ,并 不 是 每 个 语 篇 的意 思 都 有 这 一
能指 ),另一面 为被表达 的概念 ( 即所 指 )。如 “ ”一 或写作 者用什么样 的感情来构思语 篇或作过什 么样 的联想 书 词 , 口语表达 的概念为文 字写成 ,纸 页装订成 的出版物 。
但 是 ,传 统 的 符 号 学 是 建 立 在 对 语 词 的 研 究 之 上 的 ,它 的 层 ,如 果语篇 的语言 十分浅显 易懂 ,凭字面意 思就能理解
所指通 常是语 词的系统义值 ,即某一语 词在语 言体系 中区 全篇 的意思 , 自然就 不存在任何转变 语义 。反 之,对于那 别于其 它语词 的意义价值 。例如 “ 书”的义值 ,在于它不 些充满 比喻 的文字语 篇 ,读者就 不得不探讨其 中的修辞 手 同于 “ 杂志 ”、 “ 文件 ”等 ,由于 这一局 限,在 语篇研究 段 , 如 隐 喻 、直 喻 、 拟 人 法 、双 关 语 ,否 则 就 无 法 把 握 作
中照 搬 传 统 的符 号 理 论 , 就 难 免 会 认 为 语 篇 与概 念 之 间有 者 注 入 语 篇 的含 蓄 意 义 。韩 礼 德 的三 层 次 结 构 中 虽 然 没 有

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语用推理

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语用推理

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语用推理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徐盛桓一、格赖斯理论:从“古典”向“新”的发展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对语言学和逻辑学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就是发展了一种新的推理形式:语用推理。

现在,对会话含意的研究,已从“古典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classic 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发展为“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Neo-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这对语用推理的研究是一个新的推动力。

古典格氏理论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以及某些不足,在这里就不作讨论了,只提及一点:格氏建构“合作原则”时没有来得及提出一个运用这一原则来推导会话含意的机制。

为此,我写了“语用推理”(《外语学刊》1991,6),试图给出这一机制及有关规则。

格氏研究会话含意于60年代作了专题演讲,70年代发表文章;之后研究者蜂起,使会话含意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补“合作原则”不足方面,学者作过两方面的努力:(一)用“礼貌原则”“拯救”“合作原则”;(二)改造和重构新的会话含意原则。

对于第一个方面,我国学者已有不少文章评介;对于第二个方面,我国学者的反应目前所见仍鲜。

改造和重构会话含意的原则,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一条单一的“关联原则”代替“合作原则”各准则,这是斯帕伯和威尔逊(Sperber and Wilson,1986)提出来的。

另一种是将各准则特别是量准则具体化,许多学者都有过建树,如盖茨达、阿特拉斯、荷恩、列文森。

其中,阿特拉斯和列文森在Atlas and Levinson,1981已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构想。

之后,列文森在Levinson,1983详细阐述了可从两个方面重构量准则:以量准则的第1次则为指引,进行等级含意和分句含意的推导;以第2次则为指引,从较少的信息得来(invite)较多的信息,并说这可以称为“信息原则”。

专业的语用分析方法

专业的语用分析方法

专业的语用分析方法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和功能。

它关注语言的实际应用,探讨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效果。

语用分析方法是对语用学理论的应用,以系统分析语言使用的规则、上下文和意图。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专业的语用分析方法。

一、言语行为分析方法言语行为分析方法是一种常见的语用分析方法,它研究语言行为中的意图和目的。

通过分析说话人的话语,可以揭示其真实意图和言外之意。

言语行为分析方法有助于理解对话中的含义,帮助我们正确解读并回应他人的话语。

二、会话分析方法会话分析方法是研究对话结构和交互规则的语用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方式、对话的结构和语言特征,可以揭示对话中的权力关系和信息传递效果。

会话分析方法不仅关注对话的表面形式,还关注其中隐藏的社会互动和意义。

三、语篇分析方法语篇分析方法是对连续语言文本进行分析的语用分析方法。

它关注语言在上下文中的意义和效果。

通过分析语篇结构、话语连贯性和上下文信息,可以深入理解文本的含义和目的。

语篇分析方法适用于研究篇章、文章和广告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文本。

四、语境分析方法语境分析方法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具体语境和背景的语用分析方法。

它关注言语行为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效果。

语境包括时间、地点、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通过分析语境信息,可以更准确地解读和理解言语行为。

五、语用推理分析方法语用推理分析方法是通过推理和推断来理解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方法。

它关注言语行为中的逻辑推理和信息推断。

通过分析言外之意、暗示和隐含信息,可以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

语用推理分析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复杂的语言使用情境。

六、跨文化语用分析方法跨文化语用分析方法是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语言行为差异和交际风格的语用分析方法。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言语行为的形式和含义。

通过对语言使用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差异和误解,并寻找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

以上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专业的语用分析方法,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使用的规则和功能。

言语交际的认知语用推理

言语交际的认知语用推理

言语交际中的认知语用推理摘要: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视角阐释了交际的实质,认为言语交际实际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

对说话人而言,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说话人将要强调的信息通过某种手段把信息意图明白无误地展现出来;对听话人而言,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认知语境进行推理,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文章以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为理论框架,解读了交际中的认知语用推理的推理机制。

关键词:言语交际;认知语用推理机制;明示—推理;认知语境;信息意图;交际意图Grice 认为构建话语的语用推理已成为语用学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

[1]我国有不少学者研究语用推理,主要推理模式有徐盛桓的“含意本体论”思想[2] 、廖巧云和侯国金(2005) 的多级二步明示推理[3] 、熊学亮(1996) 的单向语境推导模式[4] 和钱冠连先生(1994) 提出的言语交际三项论意义推导模式[5] 。

笔者认为言语交际应该是一个认知语用推理的过程。

在这一明示- 推理的认知过程中,关联理论为语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但它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推理步骤,依然停留在理论假设层面。

本文对语用推理过程从认知的视角进行考察,对语用推理能力从认知的视角进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交际中的认知语用推理的推理机制。

一、交际中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的理论依据言语交际就是两人或更多的人之间创造意义的过程。

[6]而关联理论则认为言语交际是是一种推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

[参考文献][1]Grice, H. Logic and conversation [A] ∥Cole, P. &J. Morgan. Syntax and Semantics[C]. Volume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41258.[2]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7,(3):128.[3]廖巧云,侯国金. 多级二步明示推理及其泛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7210.[4]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5]钱冠连.论构建语用推理模式的出发点[J] .现代外语,1994,(3):12216.[6][7][8]。

07第七章 语用意义与语用推理

07第七章 语用意义与语用推理

第七章语用意义与语用推理引言在语言交际中,语言意义的解析和理解与语境密切相关。

语境包括话语发生的物理语境和上下文,更重要的是语言交际中相关知识的表征。

本章首先讨论语言表达的几个重要特征,然后介绍几种有影响的语用意义和语用推理理论,同时,针对语言表达的若干重要特点,对语义理解和语用推理的特点进行分析。

第一节语言表达的几个重要特征(一)意义先于语言表达所谓意义先于语言表达,就是说语言的产生是为了表达人类的心理感受和交际需求。

人类首先有了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才有了用来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

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已经具备了认识世界的初步能力,甚至具备了有限地表达这种对世界认知结果的方式,如手势语、表情、符号等。

当然,在语言产生以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可以用语言之外的手段进行表达的内容也是极其有限的。

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从此,语言和认知互相交织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但总体来说,意义的产生先于语言。

因为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人类的其他认知器官,特别是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的产生,一方面通过语言信息在大脑的表征和进一步加工促进了人类认知能力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使人类表达自己的认知结果的方式和工具更加有效、更加精密。

在谈到意义是否必然依靠语言的问题时,吕叔湘在《语文常谈》中举了一个例子。

他说,“只要看几个月的婴儿,不会说话,可是‘懂事儿’,也就是说,外界的某些事物在他脑子里是有意义的。

”(吕叔湘,1980:62)相同的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或者是同一种语言中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也说明了意义先于语言表达这一事实。

(二)意义大于语言表达所谓的意义大于语言表达,意思就是说,人类的经验世界或意义世界丰富多彩,气象万千,复杂多变,语言其实只能表达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说只能对我们理解某些方面的意义起到一个触发或者向导的作用。

首先,任何词语都已经是对客观世界中具体事物的抽象:‚语言不可避免地要有概括作用或抽象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优化思维的主导和制约下,语言运用也力求 优化。在当时的情况下,优化主要寓多,以简驭繁: 可以意会的就略而不提,可用已有的手段来喻指新 的内容就少创造新的手段,这就是运用隐性表述, 或者说是利用常规关系。这样,就逐渐造就了语言 中利用常规关系来隐含隐性表述的机制”。表达时, “可以意会的就略而不提,可用已有的手段来喻指 新的内容就少创造新的手段”;理解时,对前者涉 及的手段就是补足,对后者涉及的手段就是阐释。
首先,同语言交际认知先设有关的抽
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这就是话语 中涉及的事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必定优 先贴近常规关系。
其次,常规关系的把握,离不开范畴化 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大脑里有为范畴化 原则所支配的抽象知识系统。例如要对自然 界、社会上、人际间的规律、知识、规约作 出带有主观化的认识并进而把握为常规范型, 要依靠一般的心智能力进行范畴化,这从上 一节对常规范型的说明可以看出。
大前提:如果有民谚云“有雨四边亮,无雨顶上光” 小前提:现在是“顶上光” 结 论:目前不会下雨
这就是((p→q)∧p) →q。推理有多种形式,例如一般的演绎 推理、缺省推理等。进行语用推理涉及这两种推理。
首先大脑里要有一般推理的抽象知识系统。
语用推理是“推理”,是因为话语的显性表述同 有关的常规关系所形成的陈述充当两个命题作为 前提,通过补足和阐释推出一个命题作为结论, 这就是含意;简单地说就是,听到一句话语 U以 后要推导出说话人想要蕴涵的意思 I,即要意识 到,这是要实施((U→I)∧U)→I 的推理过 程。
为一个“好”的完型。
补足和阐释的运作,是同人们的完型能力 联系在一起的。上面我们曾提到格式塔心理学 的完型趋向律,而“同完型趋向律有关的共有 五项原则” 。这五项原则是相互关联的,但 其中有两项同补足和阐释的心理运作特别密切 相关:相邻原则(proximity principle)和 相似原则(similarity principle)。相邻原 则说,相邻的事物倾向于成为一个整体;相似 原则说,相似的事物倾向于成为一个整体。也 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理空间中,识解为相邻或 相似的事物,都分别倾向于感知为一个完型。
最后是同逻辑运作有关的抽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这 里包括推理的一般知识系统、缺省推理的知识系统。
人们的逻辑思维活动包括判断、推理、论证等;其中,推理 是至为基本的。一般地说,推理指从若干命题作为前提得到另一 个命题作为结论的认识活动。人们思想认识的表达,许多时候都 是自觉或不自觉推理活动的结果。例如有人看看天之后说“现在 不会下雨”,就可能经历如下推理:
其次,这里实施的是作为缺省推理的合 情推理。单调的“形式逻辑的推理规则实现
的是可靠的演绎推理” ;语用推理涉及的是
缺省推理,说得更确切些,是非单调逻辑缺 省推理中的合情推理。之所以说是“合情” ,是因为缺省推理并不一定“可靠”,有不 确定性,可能被取消,这一“含意”只可能 看成在当时当地也许是合情合理的。
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 — 语用推理认知能力的定位
河南大学 徐盛桓
05-7-26
认知科学的主要目标是要了解人类的 知识系统,包括其习得、心理运作及其在 大脑的体现;认知语用学则是对同语言运 用有关的语用知识系统进行的认知研究; 相应地,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就是要研究 人类大脑中同含意推导有关的知识系统的 习得、心理运作及其在大脑的体现。本文 以新格氏理论作为个案,对语用推理过程 从认知的视角进行考察;对语用推理能力 从认知的视角进行定位。
变”并不涉及物理环境的改变,改变的只是有机体如何
“看”这个物理环境。“好”的完型的特性是正常的、
简单的、稳定的[26]。这就是说,人类对于外界事物的
感知,包括对语言表达的感知,总是在条件许可的范围
内力趋感知为一个“好”的“完型”。正是人类感知外
界事物总是自觉不自觉遵循“完型趋向律”,使受话人
总是要对并且能对话语进行补足和阐释,使话语“改变”
那么,什么是补足和阐释?根据戴浩一的说法:人 类运用语言“表达必定精简”,而当受话人感知了“表 达必定精简”的话语时,“解读则要尽可能推知更多的 信息”。受话人解读要尽可能推知更多的信息,就要依 靠补足和阐释,即将话语中没有明说的“隐性表述”加 以 补足或将它阐释明白。这是人类优化思维在语言运用
中的体现。“隐性表述和常规关系的利用,是同人的优 化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中运用隐性表述,是在人类 童年时期的原始语言最初形成时就已形成的传统。隐性 表述的运用是语言优化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当时人类 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一切行动总是要力求以最少 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获。这一行为取向内化为意识,就 发展成为思维的取向,这就是优化思维。

格式塔心理学把这一心理特征概括为“完型趋向
律”(Law of Pragnänz),大意是:当有机体接触到一
个不完整的感知场时,这个有机体就会以一种“可预见”
的方式把这个场“看成”是有秩序的。所谓“可预见”
的方式,指的是“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沿“好”的完
型方向改变这样的方式;但这只是一种心理活动,“改
我们再回到“倒绷孩儿”上来。有些表达,例如“在 大腿上写信”补足为“在(放在)大腿上(的信纸上)写 信”,意思就表达清楚了。但“倒绷孩儿”补足为如上文 所言,还不一定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表面上看,做实验同 “绷孩儿”鲜有关系!这时还要求助于阐释:当了三十年 的接生婆可用以喻“老手”;竟然把接生下来的婴儿倒过 来包扎可用以喻“不应有的疏忽大意误了事”。得到这样 的理解,就是阐释。之所以可以这样来比喻,是因为‘有 三十年经验这样老练的接生婆竟然把接生下来的婴儿倒过 来包扎’这一事件的特征,看来正是‘老手失误’的特征; 或者说这两者有相似性。从原来的故事来看,自以为是科 场老手的苗君考试不第,就像是当了三十年的老娘把接生 下来的婴儿倒过来包扎,二者也有相似性。受话人经过进 行这样的补足和阐释,对“倒绷孩儿”有了了解以后,将 “张教授亲自动手做试验,不会闹出个‘倒绷孩儿’吧?” 同“老娘”或“苗君”的情况再作相比,就得以理解了。
这个过程,就是话语理解过程中的“补足”。应该
指出,大脑记忆中所储存的“过去的经验”,除了有确切 的文字所表述的话语以外,还可能有知识、信念、规约、 惯例等,以及当时表达的上下文,都可能被调用来作为补 足的“材料”,例如:“夜深了,她坐在帐篷里,在大腿 上给妈妈写信”,至少可补足为“……在(放在)大腿上 (的信纸上)给妈妈写信”;这是因为按常规来说“信” 一般是写在“纸”上的“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沿 溪 行 , …… 。 便 舍 [ 离 开 ] 船 , 从 口 入 。 ” ( 《 桃 花 源 记》)后文的“离船”可以将前文的‘沿溪行’补足为 “划着船沿溪行”;另外,从“离船”到“进入山洞口” 之间至少有多少环节,这是人们按常识可以补上的,例如 至少要补足为“便舍船(上岸),(用例如绳子一类的东 西把船系在岸边的某一固定物上),(然后,)(找可以 走路的地方,)(朝山洞口走去,)(到了洞口),从(洞)口
补足和阐释的运作,是同人们的完型能力联系在 一起的。上面我们曾提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型趋向律, 而“同完型趋向律有关的共有五项原则” 。这五项原 则是相互关联的,但其中有两项同补足和阐释的心理 运作特别密切相关:相邻原则(proximity principle) 和相似原则(similarity principle)。相邻原则说,相 邻的事物倾向于成为一个整体;相似原则说,相似的 事物倾向于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理 空间中,识解为相邻或相似的事物,都分别倾向于感 知为一个完型。下面以“倒绷孩儿”为例作一说明。 “绷”就是包扎;“倒绷孩儿”就是把刚出生的婴孩 包扎倒了。它是据《事文类聚前集》记载的一段轶事 概括出来的一个成语。
合情推理通常以下式表示:
ζ :η ---------
θ ζ 是前设,是已知的情况,在含意推理中就是U, 这一前设蕴含了一些概率不一的“常规”知识;η 是 可能支持或否定某些常规知识(stereotypical relation ) 的 “ 理 由 ” , 实 际 上 可 表 示 为 η1∨η2∨η3∨η4… ;η ?同ζ 的相交就得到作为结论的θ 。据此可建构 语用合情推理推导式如下
假设某人对另一个人说:“张教授亲自动手做试验, 不会闹出个‘倒绷孩儿’吧?”;又假设这时听话人是第 一次听到这一说法,只能揣摩说话人这一说法的意图,亦 即含意。显然,对于听话人来说,“不会闹出个‘倒绷孩 儿’”,是一个“不完整的感知场”;他要以一种“可预 见”的方式,亦即以他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沿“好”的完 型方向,把这以话语补足为一个“正常的、简单的、稳定 的”相对完备的表达。再假设听话人知道《事文类聚前集》 有云:“苗振第四人及第,……,晏相曰:‘宜稍温习。’ 振曰,‘岂有三十年为老娘(指接生婆)而倒绷孩儿者 乎!’既试,果不中。公笑曰,‘苗君竟倒绷孩儿 矣!’”,他听到话语里有“倒绷孩儿”,就会“以[其] 过去的经验(即大脑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语句)为依据”, 将同“倒绷孩儿”相邻的话语“三十年为老娘(指接生婆) 而[倒绷孩儿]”结成一个完型,亦即补充为相对完整的表达。
相邻关系和相似关系是人们认识事物间关系的两个 极为重要的维度。作为一种抽象,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 无不具有[相邻±]和[相似±]这两种关系。根据“完型趋 向律”的相邻、相似原则,越是被感知为相邻的事物, 越有可能被识解为一个整体,这就是“补足”的认知基 础;越是被感知为相似的事物,也越有可能被识解为一 个整体,这就是“阐释”的认知基础。再进一步说,这 里所说的补足和阐释,其认知的本质特征,同认知语言 学所讲的转喻 (metonymy) 和隐喻(metaphor) 的认知特征 是相通的;或者可以说,这里其实就是转喻和隐喻在起 作用。“补足”就是以话语里提及的部分转指全体, “阐释”就是以话语里提及的部分隐喻其他。这个过程, 还会牵涉到完型趋向律的其他一些原则。
再次,将常规关系应用到推理上来,要依靠同“完型” 有关的抽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能力。 在语用推理 中,要用常规关系的具体内容补足和/或阐释有“缺省” 的显性表述,以使这个显性表述成为一个相对完备的表达。 换句话说,语用推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主要就是对话语进行 补足和/或阐释。那么,为什么要补足和阐释?为什么能 补足和阐释?这一切都同人们感知外界事物的一种重要的 心理特征有关:在条件允许下总是会利用过去的经验使有 关的感知场趋向于“完型”。对人类这一重要的心理特征 的发现,是格式塔心理(Gestalt psychology)的重要贡献; Talmy在他于1988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和2000年出版的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中,将Gestalt心理学关于人 类感知的规律引进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把这种心理特征 看成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能力,而Langacker所做的重要工 作之一,就是将Talmy的研究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理论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