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十)】皮匠驸马洪洞县迁民

合集下载

栾城县洪洞大槐树老鸹窝迁民的传说【精选文档】

栾城县洪洞大槐树老鸹窝迁民的传说【精选文档】

据县治记载,栾城县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西省洪洞县移民,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来在此占产立庄。

县治记载的有:孟家园的孟氏二兄弟. 南郄马、北郄马周、魏、谷、韩四家应帝诏从山西洪洞县石下村迁此定居。

东佐、段干、宋北、楼底、永安、梅家村、小周、大周、夏户庄、南客、尹村。

秦家庄秦氏三兄弟。

北赵台南赵村的赵氏二兄弟。

王村的王氏、马家庄的马氏、柴赵村的柴氏赵氏.胡家寨的胡氏五兄弟。

山西省洪洞县王氏三兄弟,先来到彪冢落脚,安顿好老人,老二到北关占产立业,老三来到王家庄占产立业。

解放初期三兄弟儿孙们每逢年节都到彪冢祭奠老人,设灶立锅吃一顿团圆饭。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

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

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洪洞县有一座广济寺院,寺院宏大,殿字巍峨,自唐宋以来,便建有驿站.常住驿官,处理四方往来的公差事务。

在广济寺山门左侧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古树上构巢垒窝,年长日久,特别是到了冬季树叶凋零之时,老鹳窝在古树上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明初移民时,官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

当移民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回首之时,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梦绕魂牵的家乡的标志,几百年来传来传去,有的甚至把老鹳窝误传为村庄了。

据说明初大槐树移民时人们谁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这时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

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

"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大槐树下,晋北人来了,晋南、晋东南的人也来了。

本页来源

本页来源

本页来源“接姑姑迎娘娘”走亲习俗解读陈泳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7.06.12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

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

按照中国乡村的交往传统,这两者之间由于存在较大的距离和地形差异,似乎很难发生稳定持续的集团关联。

但是,至少几百年来。

在这两个村民聚落之间,却每年浩浩荡荡地举行着当地称为“接姑姑迎娘娘”的走亲活动。

具体而言。

每年农历三月三,羊獬村民从本聚落的神庙里,通过很隆重的仪式抬出两位女神的驾楼(神轿),然后鸣锣开道、仪仗护持,更有“威风锣鼓”喧天动地。

铳炮之声震耳欲聋,一支以男性为主的队伍很神圣地走出村庄,越过汾河,涌上历山,从历山神庙里接两位女神的神像。

第二天又更加隆重地(因为羊獬与历山两边的接驾锣鼓汇合演奏)离开历山。

迤逦回到羊獬。

这是上半段。

到了四月二十八,历山的队伍又来到羊獬,将两位女神的神像抬回历山。

途中热闹一如三月三。

显然,是女神的感召力纽结了这两个村民聚落。

虽然近古以来华北地区女神信仰非常普遍。

但是常见主神通常是无生老母、碧霞元君、天妃妈祖、送子娘娘、三霄娘娘等。

她们大多是神灵世界里的创生物,即便像天妃妈祖那样由人变神,往往也是独立自在的,并没有太多的人际关联。

可是洪洞县的这两位女神。

却是传说中尧舜时代的娥皇、女英,而羊獬被认为是尧的故乡,历山则被看作舜的故乡,也就是说两地分别是女神的娘家和婆家。

这就昭示了本地神灵令人注目的特性——历史化、祖先信仰及其世俗化。

传说历史化的信仰构建所谓尧舜时代,早在先秦即被构建缔造,此后被正史记录,成为官方主流文化,同时也是汉民族上下共享的远古历史,两干多年来形成了稳固的传统。

虽然经过五四以后现代理性的审视,逐步将之看作神话传说,但这主要是学术范围内的进展,对于广大民众究竟有多少影响力,还是很难估测的。

洪洞移民与南阳寻根文化

洪洞移民与南阳寻根文化

洪洞移民与南阳寻根文化洪洞移民与南阳寻根文化逵富太(上)不少南阳人都有一种洪洞情结,他们或见诸于史书、族谱,或听老辈人口碑相传,说自己的祖上系洪洞移民,根就在山西洪洞的大槐树下。

一时间,好象移民都是来自洪洞县。

笔者经过数年的研究认为:明、清之际,确实从山西洪洞迁徙到南阳一大批移民,但这些移民的祖籍不一定就是洪洞县。

而是来自山西的汾州府、辽州、沁州、泽州、潞安州、平阳府等地的五十一个县。

另外,当时还有少数从浙江、江西、山东等地迁到南阳的移民,因祖上没有留下迁民的记载,受来自洪洞移民的影响,人云亦云,也说祖先来自大槐树下,造成了寻根文化的一种误区。

本文拟就明、清二代洪洞移民的情况进行剖析,透过历史屏障的洞察力,对此事进行全面论述。

南阳为何要从洪洞移民呢?因为当时南阳属于一个战乱区和重灾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不得不从外地大量移民。

元末,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黑暗,各种天灾不断发生,造就了民不聊生,人烟稀少。

据史料记载,元代的各种天灾高达500余次。

其中,水灾92次,旱灾86次,雹为69次,蝗灾61次,地震56次,山崩29次,风灾42次,霜雪之灾28次,疫灾20次,还有灾情不明的“歉饥”59次,水旱之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天灾。

特别是黄河决口后,吞没村庄,尸横遍野,良田被淤,一片汪洋,统治阶级不管不问,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灾民无家可归,四处流浪。

南阳境内,淮河、白河、湍河那些年也经常泛滥,山崩水涌,平地溢水。

如《新野县志》载:“元至元二年(1336年),五月大水,大霖雨。

三十日,白、湍河大溢。

”由于水灾,“漂没民庐,死者众”,“禾不入土,人相食”的悲剧在境内时有发生。

洪水过后,又多次出现了旱灾,河水断流,井水干涸,土地干裂,庄稼绝收,不少地方民众吃水都成了问题。

山西洪洞移民中原时因初探

山西洪洞移民中原时因初探

山西洪洞移民中原时因初探宋运兴“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中原流传已久范围很广的民谚。

但是,何时何因从山西洪洞移民中原,这在许多人的思想上还是个谜。

自清以来,舞阳城乡,代代相传,说是李闯王起反时,三袭河南,杀人八百王,杀的路断人稀,路上放元宝都没人拾。

还说什么洪洞县来的人有记号,脚小拇指甲上多一小指甲盖儿。

在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洪洞何时迁民问题,涉及我县半数村庄名称的含义、来历与建村时间,所以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

在地名普查原始资料中,对于何时移民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明末、清初,一说是明初。

因皆系传说,真假难分。

尽管多数同志认为应在明初,却找不到明确的文字根据。

为澄清这个问题,又查阅了明、清史书中的地理志和《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清嘉庆《南阳府志》和清代两部《舞阳县志》等史志资料,均未找到这方面的记载。

1983年以来,为了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古今地名词典》写好我县词条,编好《舞阳县地名志》,我们地名办的同志仍然带着何时迁民问题,深入乡村做实地调查。

结果,在部分村庄的井边、石桥、墓地和公房门槛下和有些有文化知识的老人家里,查到十数通清乾隆至民国年间所立始祖墓碑、墓志和家、族谱。

这些实物不仅澄清了有关村庄的含义、来历和建村时间,同时,也给洪洞移民中原的时间,找到了可靠的文字证据。

如胡岗村现有一副石刻对联(原来胡姓始祖墓碑两边)上书:“薄田几亩祭祀敬,洪洞一迁胡不归”,庞店村找到的《庞氏始祖碑》上刻:“庞公天章,粤稽其始,原籍山西,洪武迁民,移居于叶”①。

在左沟村北公房门槛下,有《左氏始祖茔碑》刻:“原籍山右②人,明初迁舞,居于是村,就窆于兹,此始祖茔也。

”王楼村(今属舞钢区枣林乡)《王氏始祖墓志碑》载:“始祖原籍山右洪洞县大槐树,自明初迁民,有诏。

兄弟三人各挈铜佛相居于此,建修楼房,因名。

村曰王楼,至今铜佛尚有”。

吴城乡前曹村民曹隆甫,现存《曹氏家谱》记载:“我始祖自明洪武年间,在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庄,迁徙来舞,卜居斯土,垂五百年矣。

《洪洞迁民始祖表》之迁民始祖表

《洪洞迁民始祖表》之迁民始祖表

《洪洞迁民始祖表》之迁民始祖表一、迁民始祖表王良行一,配彭、邢氏,携6子,明洪武5年由洪洞大王庄迁定陶一千王。

王廩行二,配秦氏,三男:録、铎、铸,洪武间由山西洪洞迁菏泽骡车王。

王一成,字初阕,洪武间由洪洞迁菏泽之西王楼。

王宾行四,配霍、闫氏,二男:荣、韶,由洪洞迁邹平县,永乐间转迁河南王。

王文府配南氏,男九考,洪武间由洪洞迁长垣西北王新店。

王公(至八世国珍)始迁祖与一千王为亲兄弟,由洪洞迁长垣河自上。

王辉,弟王明、王照,为一千王之侄,洪武21年由洪洞大王庄迁柘城套犁王。

王八公配张氏,二男:长、珪,洪武4年由洪洞迁鄄城北关枣寨。

王九源行九,配高氏,2男:纲、伦,洪武间由洪洞迁菏泽西南伞头王。

王成洪武4年由洪洞迁曹邑北三官庙。

王兴洪武初由洪洞迁河南崔屯,转曹县魏湾。

王岳明初由洪洞迁定陶王路口。

王希贤天顺间由山西介休迁定陶张湾,后裔南迁曹县双王庄。

王尚书洪武间由洪洞迁曹县王河。

王昌历洪武间由洪洞迁曹邑西王堂。

王昌后洪武间由洪洞迁曹县老君王。

王洪元季自晋迁曹邑西新驿塔。

王江配蔡氏,子仲宽,洪武4年由洪洞迁曹西北王老庄。

后自回洪洞,终未还乡。

王海行二,洪武4年由洪洞迁长垣县。

王海洪武4年由洪洞迁曹县西双庙王。

王友谅,三男,,永乐时由洪洞先迁开封瓦子坡,后转曹西北长岗庙。

王四老,字自赓,3男:兴、宽、刚,洪武间由洪洞迁曹西北王韩寨。

王子贤行一,永乐2年由洪洞东20里王家滩(门前置槐三株),迁曹县大马王。

王彩元行二,永乐2年由洪洞迁兰考杨桥集。

王言永乐2年由洪洞迁曹县王言庄。

王秉臣配氏,男:永乐2年由洪洞迁曹县虎头王。

王秉心洪武间由洪洞迁曹邑西王井。

王敬贤行一,三男:景、晏、晟,永乐2年由平阳府万泉县迁东明于兴屯。

王孝贤行二,二男:整兴、起,永乐2年由万泉县迁东明朱岗寺王街。

王业贤行三配邵氏,男继,永乐2年由万泉县迁曹西北王庄寨。

王凤锁配李氏,2子:有得、明得,洪武间由洪洞迁曹西北校尉王。

王芝奇配氏,子清益,孙3人,洪武间由洪洞迁曹县西北65里王屯。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之谜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之谜

趾 甲,说凡 是过去从 山西洪洞 县老鹳 窝底下迁 来 的, 展 .都 产 生 了广 泛 而深 远 的 影 响 。 最小 的那个脚趾 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 和传说 标示着 历史对发生在 明代的一 串惊 天 动 地 的 “老 鹋 窝 底下 ” 事 件 的 惨 痛 记 忆 。这 一 切 ,还
移 民 的 背 景 :黄 泛 与 战 乱
见的 ,这 就 是 明初 山西 洪 洞 大 槐 树 人 口大 迁 移 。
生 产 、发 展 经 济 , 为 了使 人 口均 衡 、天 下 太 平 ,巩 同
在 整 个 河 南 、山东 、河北 、安 徽 ,乃 至 大半 个 中 罔 , 明王亭』J的统治 。明洪武年问,朱元璋采取了移 民政策 , 广为流 传着一 首歌谣 : “问我 祖先何处 来 ,山西 洪洞 按 “四家之 口留一 、六家之 口留二 、八家 之 口留i”
谣 : “石 头 人 一 只 眼 ,挑 动 黄 河 天
下 反 。 ”
元 朝 时 的 黄 河 曾 有 20多 年 不
打 口子 , 任 其 泛 滥 自流 ,致 使 中 下 游大片 土地沦为 沼泽。人们 被大水
撵 得 东 奔 西 逃 ,无 处 安 生 ,不 少 地
方人炯绝 迹 ,黄水 过后尸 陈遍 野 ,
溺众生。26年 2月黄河北徙 ,上至东明 、曹州 、濮 阳, 十 三 年 (1381年 )全 国总 人 口为 59873305人 ,而 山两
下及 济宁 皆受其害。济宁路肥城西黄河泛滥 ,漂没 民居 , 人 口却达 4103450人 。以此可知 ,明朝移民 ,势在必行。
百有余里 ,德州 、齐河 70余里亦如之。由于当时黄河 、
鲁 及 苏 北 、皖 北 、一 片 荒 凉 。 同年

中国民间故事-洪洞县迁民

中国民间故事-洪洞县迁民

中国民间故事-洪洞县迁民 洪洞县历史悠久,在唐、虞、夏、商时代,洪洞、赵城均为冀州之域。

那么关于洪洞县的传说你知道吗?下⾯我们就来看看中国民间故事-洪洞县迁民吧! 洪洞县迁民 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明朝政府想迁民,虽不是专迁洪洞⼈,但把洪洞当作迁民重点。

便在⼴济寺和⼤槐树下设局驻员,办理处适事宜。

这时,明朝政府⼴贴告⽰,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槐树下集合。

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者在家等候。

"⼈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赶到⼤槐树下,不⼏天,⼤槐树四周集中了⼗⼏万⼈。

这天,⼀⼤队官兵包围了⼤槐树下的百姓,⼀个官员⼤声宣布道:"⼤明皇帝勒命,凡来⼤槐树之下,⼀律迁⾛。

"这道命令好似晴天霹雷,把⼈们都惊呆了。

但不久就醒悟过来,他们受骗了。

⼈们有哭的,有叫的,有破⼝⼤骂的,有呼⼉唤⼥的,有哭爹叫娘的,可是已经晚了,怎么闹也⽆济于事。

官兵强迫⼈们登记,发给凭证,每登记⼀个,就让被迁的⼈脱掉鞋,在每只脚⼩趾砍⼀⼑作为记号,以防备有⼈逃跑。

所以迁民后裔都有⼩⾜指甲两瓣的特征。

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押解移民上路。

⼈们望着⼤槐树,望着⼤槐树上的⽼鹳窝,依依难舍。

⼈们⾛远了,还流着泪⽔遥望着⽼鹳窝。

因此,天长⽇久,⼈们将⽼鹳窝作为家乡的标志。

移民的⼿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不久,也就习惯了。

以后,迁民们⼤多喜欢背着⼿⾛路,因此,迁民后的⼈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的过程中,由于路途遥远,途中不免有⼈要⼩便,只好向官兵报告:"⽼爷,请解⼿,我要⼩便。

"次数多了,这种请求也就简略了,只要说声:"⽼爷,我解⼿",就都明⽩是要⼩便。

此后,"解⼿"便成了⼩便的代名词。

迁民们到了新的居住地点,到处⼀⽚荒野,只好⽤⾃⼰⾟勤的双⼿建筑房屋,开荒种地。

不论⼲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为了寄托对故乡的留恋,⼤多在⾃⼰⼤门⼝栽上槐树,表达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

洪洞大槐树与河北迁民

洪洞大槐树与河北迁民

洪洞大槐树与河北迁民作者:赵明信来源:《当代人》2011年第02期河北民间,广泛流传着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县往河北迁民的传说。

在石家庄一带,有许多村民自称“祖籍山西洪洞县,明朝迁民到河北”。

明朝初期大规模向河北移民,历史上确有此事。

元朝统治的近百年间,频繁的战乱和苛重的徭役,加上连年天灾,河北人口因死亡、充军、逃匿、流散而大幅度下降。

据统计,元代至元年间(1264年~1295年),河北仅有574944户、1355976人,户数仅为金代的27.55%,人数仅为金代的9.66%,户数和人口都下降到唐以后最低点。

在元末明初的战争中,河北再次成为主战场,各州人口进一步下降。

许多城垣被焚为废墟,千里田野荒无人烟。

朱元璋立国后,为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在实行卫所屯垦制度的同时,推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措施。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诏:“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今河南安阳市)、真定、临清、归德(今河南省商丘市)、太康(今河南省太康)等处闲旷之地,令自耕种。

”“燕王扫北”的内战又使河北一带的人民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摧残,人口大减,冷落萧条,出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的荒凉景象。

燕赵之地,是朱棣起兵的根据地,后又立为北直隶。

为了培植根本,恢复畿辅要地的经济,永乐年间,陆续从江南、山西、大漠(今内蒙古一带)、山东等地多次向河北迁民。

永乐元年,从南直隶苏州等十八郡和浙江等九省选3000殷实大户迁河北。

永乐二年又“迁大姓实畿辅”。

当时真定府,是“靖难之变”中最残酷的战场,受害尤为严重。

而太行以西的山西一带战争波及较小,加上数年风调雨顺,人烟较稠密。

永乐十四年(1416年),成祖令迁山西民于真定、晋州、藁城等地屯田。

永乐十五年,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地之民,迁于河北中部各县。

这些迁民来到河北,除少数人到旧有村庄与当地人杂居外,多数是按县分村建屯设寨,另立新村。

据调查,石家庄市市区属明初迁民建村的,就有东焦、西焦、马家店、孔寨、王村、槐底等十几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匠附马
有个公主很有才华,双手能写梅灯篆字。

公主年过二九,皇上想为她招驸马。

跟公主一商量,公主说:“我有写的一张梅花篆字,把它张贴在午朝门外,谁能认得全,就招谁为驸马。

”皇上点头答应,亲自写了皇榜,和公主写的那张梅花篆字一起张贴在午门以外。

哪知,这梅花篆字贴出年把的时间,也没碰上一个能认识的人。

一天,从乡下来了一个小皮匠,挑着皮匠挑子路过午门,看见门旁贴着一张象图画一样的字,好看的很,便放下挑子,凑过去看。

这时,看守皇榜的值日官赶忙走过去问:“你认得这张梅花篆字吗?”小皮匠摇摇头,慢声拉语地说:“一字不识。

”看守皇榜的官员心想:皇榜贴出一年多了,没有个说认得这梅花篆字,这个小伙子只有一个字不认识,就算不错了。

就拉住小皮匠不让走,立即奏请皇上拿主意。

皇上也认为只有一字不识,学问也不错了,就降旨召见小皮匠。

小皮匠被内侍带入宫里,更换了朝服,送上朝廷去见皇上。

小皮匠给弄懵了,心想:我的挑子还在大街上哩,这是怎么回事呀!他正在胡思乱想,就听皇上问:“你认得梅花篆字?”小皮匠赶忙跪下回答:“启禀万岁,我一字不识。

”皇上见小皮匠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就说:“一字不识无关紧要。

”随告诉文武百官:“朕意已定,将这位能识梅花篆字的年轻人招为驸马。

”并立即命令当朝宰相,选择吉日良辰,给公主成亲。

几天后,小皮匠跟公主成了亲。

公主问他跟谁学的梅花篆字,他说:“我是个皮匠,根本不懂什么叫梅花篆字。

我不愿来,是他们把我硬弄到这里来的。

”公主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说:“你有欺君之罪,我要奏请父王,把你推出午门斩首示众。

”小皮匠一听,慌忙跪在公主面前说:“公主,我的命不值一个糊枣钱,可你的名声事大呀!我看,公主还是别张扬了”一番话,说动了公主的心,公主也只好如此这般罢了。

又过了些日子,满朝文武要宴请驸马。

公主知道这事后,怕露了馅,就对小皮匠说:“满朝文武要宴请你这位驸马,酒席筵前定会考问你一番,你可要作个准备呀!你记着,要是他们问你念过什么书,你就说念过五经四书。

要是再问,你就说,自从盘古立天地,哪有臣宰考驸马,他们就不会再问你了。


小皮匠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又有点笨,记不住这么多话,特别对“盘古”二字,念咕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

公主没法,只好用纸壳糊了个小鼓,赴宴的时候揣在怀里,要是忘了,摸摸它就会想起来的。

相关整本阅读/ebook/f2756fb371fe910ef12df84a.html
一天,小皮匠真的应邀到麒麟阁赴宴。

酒席筵前,文武百官都夸奖驸马爷认得梅花篆字,学问很大。

有的问驸马爷都读过哪些诗书?谁知,小皮匠把“五经四书”这个词给忘了,一时想不起来。

说也巧,他这次进京,路上碰到了一起赶考的举子,还帮这些举子挑过书箱和行李,一路上搭伴进京,倒也快活。

特别是这些读书人作诗、联句,小皮匠虽不懂,却听得津津有味。

有一回,一位举子吟出什么“惊涛拍岸,地卷天覆”的诗句。

小皮匠这回猛古丁地想起了这句话,就随口回答说:“我读过‘地卷天书’。

”你别说,这“地卷天书”还真地把文武百官给唬住了。

有人问他这“地卷天书”都包括哪些内容。

小皮匠心里话,不能让他们再问。

谁知他又把“盘古”这词给忘了。

他顺手摸了摸怀里的小鼓,不巧小鼓给挤扁了,就说:“自从扁古立天地,哪有臣宰考驸马!”这么一来大伙不敢再问了,只有老宰相追问说“只有盘古立天地之说,哪有扁古立天地的记载?”小皮匠知道说错了,只好“错掷错赔”,就随口答道:“扁鼓是盘鼓的爹,《地卷天书》上写得明明白白,你们哪里知道。

”文武百官听了,想笑不敢笑,更不敢再说什么。

大伙心里有数,倘若惹恼了当朝驸马,公主怪罪下来,是要杀头的,只好都装起糊涂来,还连声称赞驸马爷学问深、见识广呢!自古以来会拍马屁是不吃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