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二章《世界古代史》马工程
01 《世界现代史》 马工程.ppt

列宁主义诞生和俄国 1905 年革命
1904 年日俄战争中沙皇军队接连失败,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 各地罢工运动风起云涌
布尔什维克党于 1905 年 4 月在伦敦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 指出无产阶级应积极领导当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通过武装起 义推翻沙皇政府, 实现工农民主专政, 然后适时将其转变为社 会主义革命
合一的极权专制,密切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1889 年, 伊斯坦布尔军医学校的学生秘密结社, 成立了 “ 统一
与进步委员会”(欧洲人称其为 “ 青年土耳其党”) 1906 年后, 青年土耳其党主要在军队中发展,进行武装起义,获
得成功 青年党人在取得胜利后, 推行泛突厥主义, 即大土耳其主义, 激起
了帝国境内阿拉伯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反抗
中国义和团运动及辛亥革命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 1840 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加深民族危机 ✓ 基督教教会与民众发生冲突不断,治外法权 ✓ 德国侵入山东
“扶清灭洋” 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在山东、 直隶等地迅速兴起 1900 年 6 月八国联军入侵, 1901 年签订丧权辱国的
第一章 进入 20 世纪的世界
第一章 进入 20 世纪的世界
第一节 20 世纪初的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 第二节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第三节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与列宁主义的诞生 第四节 亚洲的觉醒和拉丁美洲的社会变革
第一节 20 世纪初的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
世纪之交的科学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社会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
原因: ✓ 卡扎尔王朝统治的伊朗已经沦为半殖民地 ✓ 外国资本压力下民族工商业发展缓慢, 人民处境更为艰难 ✓ 国王挥霍 ✓ 为数众多的伊朗学生和工人在俄国求学、 做工,重大影响
导论与引言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最初的国家、奴隶制经济和上古文化
• 最初的国家都是从氏族组织发展而来的。但它又是对氏族制度的重大超越与否 定。国家不像氏族那样把血缘关系作为联结居民的纽带,而是“按地区来划分 它的国民”,“并允许公民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实现他们的公共权利和义务”。 国家内部还设立了公共权力,“这种公共权力已经不再直接就是自己组织为武 装力量的居民了。这个特殊的公共权力之所以需要,是因为自从社会分裂为阶 级以后,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已经成为不可能了。”在人类的历史上,国家 的形成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世界古代史》 上册引言
• 世界上古史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 世界上古史的发展阶段 • 最初的国家、奴隶制经济与上古文化 • 世界上古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世界上古史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 在我国,世界上古史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两个阶段,即原始 社会和奴隶社会,时间为300万年前至公元476年,属人类文明发展巨 流中的源头。
《世界古代史》导论
• 世界古代史的研究对象及其发 展规律
• 如何学好世界古代史
一、世界古代史的研究 对象及其发展规律
• (一)人类的起源和原始氏族制社会 • (二)奴隶占有制社会 • (三)封建社会
(一)人类的起源和原始氏族社会
• 世界上人类的起源和社会的形成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和 发展的必然结果。
希腊-罗马
西亚
中国
埃及
印度
古代亚欧大陆诸文明的地理分布
18
世界上古史的发展阶段
• 原始社会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 • 血缘家族是人类“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其存在时间很长,大约相
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 氏族公社是血缘家族发展的结果。氏族公社先后分为母系与父系两个
第七章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石头
最后一个王“高傲者”塔克文施暴政,被驱逐出境。 公元前510年,王政时代结束,罗马历史从此进入了新的 历史阶段——罗马共和国时期。
第二节 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
一、共和国的建立
设立两名执政官,作为共和国最高权力的代表,具有同僚协议、权力制衡和 任期短暂等特点。
王政时代的元老院保留下来,成为共和国的核心机构。 森都里亚大会,带有典型的贵族性质,为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埋下了伏笔。
二、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斗争原因: 1、平民被排斥于国家政
治生活之外,不能与贵族分 享国家权力,不能进入元老 院。
2、平民无权参与公有土 地的分配和使用。
3、平民被沦为债务奴役 的深渊。
4、习惯法的解释权和司 法审判权掌握在贵族手中。
第一,国家机构逐渐完善。 第二,平民的经济地位得到一定的改善。 第三,奴隶制经济得以发展。 第四,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第五,平民争得一定的政治和社会权力,打破了贵
族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加强了共和政制中的民主
因素。
三、征服意大利半岛与“分而治之”
通过维爱战争(约前477-396) 控制意大利北部。
通过萨莫奈战争(约前343-290) 控制意大利中部。
通过塔林顿战争(约前280-275) 控制意大利南部。
四、 征服地中海区域与行省统治
优利亚·克劳狄王朝 (14-68)
弗拉维王朝(69-96) 安敦尼王朝(96-192)
三、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图拉真柱
哈德良城墙 图拉真柱
一、三世纪危机
1、奴隶制危机,隶农迅速增多。
“大农庄的生产者分为两种:不带枷锁的隶农和戴枷 锁的奴隶”——科鲁美拉 2、政局不稳,内讧频仍。 3、人民起义与蛮族入侵。
中宣部、教育部已出版马工程教材(截止到2019年4月)

袁世硕、陈文新
13 世界古代史(第二版)
朱寰、杨共乐、晏绍祥
14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
郑永廷、刘书林、沈壮海
15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史(第二 版)
王树荫、李斌雄、邱圣宏
16 中国革命史
王顺生、王炳林、陈 述
17 经济法学(第二版)
张守文
18 国际公法学(第二版)
曾令良、周忠海
19 国际经济法学(第二版)
18 世界现代史
19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21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22 社会学概论 23 法理学
许崇德、韩大元、李林
万俊人、焦国成、王泽应
顾海良、程恩富、柳欣
林岗、洪银兴、雎国余
张海鹏、杨胜群、郑师渠
程中原、吴敏先、陈述、柳建 辉
于沛、胡德坤、李世安、徐蓝 、孟庆龙
邢贲思、梅荣政、张雷声、艾 四林
序号
书名
作者
1 《西方经济学》习题与解答
吴汉洪
2 《西方经济学》精要与案例解析
文建东
3 西方经济学(精编本)(第二版)
4 史学概论文献与资料选编
外国文学作品选(上) 5
外国文学作品选(下)
本书编写组 张岂之、于沛、瞿林东、陈春 声、张越 聂珍钊、苏晖
聂珍钊、苏晖
6 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
童庆炳
7 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018
54.00 40.50 46.00 54.50 54.00 57.20 51.10 49.20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019 2017
978-7-04-050099-8 978-7-04-050101-8 978-7-04-046895-3
第四章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刹帝利
第二等级,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
吠舍
第三等级,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即养活整个社会的 工农劳动群众
首陀罗
第四等级,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失去政治、法律 和宗教上的一切权利
一、列国综览 二、百家争鸣 三、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摩揭陀国遗址
(一)十六大国
(二)社会变化
婆罗迷字母
《摩柯婆罗多》汉译本
(一)文字与文学
《罗摩衍那》壁画
《佛本生经》缅甸版手稿
(二)建筑与艺术
“窣堵波”
库特布塔公园中保存的孔雀 王朝石柱
(二)建筑与艺术
印 度 佛 教 石 窟
(一)天文与数学
• 古印度人通过研究日月的运行,制定历法。
• 古代印度人将1年定为12个月,每月定为30日,每年 360日,所余差额用增置闰月的方法来弥补。
城镇遗址
哈拉巴城;摩亨佐·达罗
文字
象形;几何图案与符号
文明的来源——未解之谜
(二)哈拉巴文化的衰落问题
学界假说
外族入侵说: 公元前1750年前后,一批外族人出现在印度河流域,在 激烈的对抗中,城市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自然灾害说: 自然灾害加剧了人民苦难,阶级矛盾日趋激烈,人民起 义频繁,给外敌入侵造成可乘之机,内外因互相影响, 从而导致印度河文明的彻底灭亡。
(前4千纪-前5世纪) 作者:周巩固
马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四编隋唐文学全套PPT课件 50109

三、唐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 不仅是前代艺术经验充分累积后的大繁荣,又为中国文学的 未来发展开拓出新的疆域。
思考题:
▪ 1.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 2. 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如何? ▪ 3.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唐代有哪些影响?
三、开明与开放的国策
▪ 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政策。相较前代帝王, 夷夏之防的观念非常淡薄,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唐代统治者一视华夷的心态,当与他们的出身有关。李氏为 鲜卑化的汉人,唐高祖之母独孤氏、太宗之母纥陵氏、皇后 长孙氏,都是鲜卑族人。
四、唐诗的对外传播
▪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 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其二)
四、张若虚的诗歌兴象
▪ 张若虚,扬州人,生平不详,曾官兖州兵曹,中宗神龙 (705—707)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 士”。
▪ 从诗歌史的角度来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总结升华了 同类题材的旧传统,开辟了意境圆融、兴象玲珑、情韵深厚 的新的境界,预示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 一方面肯定了文学移易风俗、化成天下的功能;一方面批判 了南朝浮艳的文风,主张合南北之长,使文学达成“文质斌 斌,尽善尽美”(《隋书•文学传序》)的境界。
二、《五经正义》
▪ 高宗永徽四年(653),正式颁布《五经正义》以为明经考试 的依据。《五经正义》是中国学术史上经学统一时代的标志。
▪ 不过,唐初并未将儒教定为一尊,而是同时给予道教、佛教 等其他宗教和思想极大的活动空间。因此,编定《五经正 义》,主要目的在整合文化,而不是政治统治上的考虑。
世界古代史(二)+讲义--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

第25讲中古时期的世界(5—15世纪)讲义总体特征:世界各区域文明在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出不同的文明类型,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各大洲文明之间的交流有限,世界尚未形成一个整体。
阶段特征:1.政治上:在欧洲,罗马帝国分裂,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西欧推行封君封臣制度,王权强化、城市自治与教会神权统治并存,拜占庭和俄罗斯两大帝国文明名噪一时。
拜占庭帝国时期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兴起日耳曼法形成;在亚洲,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先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先后兴起;日本经过大化改新进入封建时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西非加纳、马里、桑海先后崛起;南非津巴布韦一度兴盛。
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是三大印第安文明。
2.经济上:欧洲庄园经济发展,城市工商业繁荣,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准备条件;教会占有大量庄园收取什一税。
拜占庭帝国工商业繁荣,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发展。
奥斯曼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
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农耕经济繁荣,东亚日本和高丽实行土地国有。
古代非洲和美洲均培育一些重要的农作物,农业总体落后。
3.文化上:在欧洲,大学兴起发展,但天主教会控制人们精神生活。
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等帝国文明各有特色。
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朝鲜文明、日本文明谱写亚洲文明发展是上灿烂一页。
中国、印度、阿拉伯文明不断向外传播。
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西非的加纳等国、非洲南部的大津巴布韦等充分展现了古代非洲文明的成就。
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为代表的美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2.了解中古欧洲政治,制度的产生和演变过程;3.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特征;一、亚欧民族大迁徙(BC2世纪---8世纪)(一)表现:1.BC2世纪到2世纪:亚洲:中国匈奴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在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马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第二编秦汉文学全套PPT课件 50109

第三节 西汉中期的散文
一、董仲舒的奏议文
▪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 河北景县)人。“少治《春秋》,孝景 时为博士” 。武帝时举贤良文学,董 仲舒上书对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被采纳。
▪ 初任江都王相,因故废为中大夫。后任 胶西王相,不久以老病辞官,归居乡里 后以修学著述为事。
▪ “师法”“家法”的观念导致汉代文人的个性普遍受到抑制, 往往缺少创造性,作品多带有尚古、拟古的色彩。
第四节 秦汉文学的特征与嬗变过程
一、秦汉文学的特征
▪ 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与创作的繁荣,有人开始用“文辞”、 “文章”来指文学性较强的作品。汉代的一些作家对于文学 的性质似乎已经有了比较清醒、准确的体认。但是从总体上 看,秦汉文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纯文学”还不完全相同。
二、大一统政治下的不遇之感
▪ 大一统的集权政治和独尊儒术的思想氛围,让士人的主体意 识受到很大的压抑。不少士人极其敏锐地察觉到了大一统政 体下士人社会地位的下降,并在作品中传达出这种惶惑、焦 虑与失落之感。
▪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司马迁的 《悲士不遇赋》、刘歆的《遂初赋》、班固的《幽通赋》等。
▪ 《淮南子》也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塞翁失马”“削足 适履”“刻舟求剑”等广为流传。《说山训》《说林训》还 汇集了许多格言警句,如说“以天下之大,托于一人之才, 譬若悬千钧之重于木之一枝”;“太(泰)山之高,背而弗 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等,无不发人深省。
三、《盐铁论》的文学色彩
▪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贤良、文学认为民间疾苦的根源 在于武帝以来的盐铁官营、酒榷、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并 要求废除这些政策。这一要求受到御史大夫桑弘羊的反对, 双方展开了长时间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盐铁会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底国家与波斯帝国的 兴起
波斯帝国的军事征服
波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 结构
琐罗亚斯德教与波斯帝 国的统治
波斯首都波斯波利斯遗址
一、文字与文学 二、科学 三、宗教 四、艺术与建筑
古代两河流域居民绘制的世界地图 以巴比伦为中心
文字 楔形文字
表达多种语言:苏美尔语、阿 卡德语、赫梯语、乌加里特语、 埃兰语、胡里语、古波斯语、 阿拉米亚语
乌尔第三王朝的兴起
乌尔那玛(前2117—约前2095 年在位) 舒尔吉(前2094—前2047 年在位)
乌尔第三王朝的特点
君权神授观念
京畿区、边境区和附属国的中央与地方的三级管理机 构
税收制度改革
乌尔第三王朝的灭亡
伊比辛(前2026—约前2004 年在位)
一、公元前2 千纪初期的人口流动浪潮 二、古巴比伦王国(约前1894—约前1595 年) 三、亚述的兴起(古亚述、中亚述时期) 四、中巴比伦王国(约前1595—前1155 年)
阿淑尔乌巴里特(前1365—前1330 年或前1353—前1318 年在位) 沙尔马内塞尔一世(前1274—前1245年或前1263—前1234年在位) 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前1244—前1208年或前1233—前1197年
在位)
提格拉特皮莱塞尔一世(前1114—前1076 年在位)
尚武的亚述国王
亚述帝国的兴起 亚述帝国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前934—前745年 第二阶段:前745—前610年
领土范围北起安纳托利亚东南 部,南至波斯湾沿岸,西达尼 罗河下游,东到伊朗高原西南 部
主要国王
阿淑尔丹二世(前934—前912年在 位)
提格拉特皮莱塞尔三世(前744— 前722 年在位)
公元前1322年,米坦尼国家灭亡;
胡里文化具有民族文化和叙利亚区域文化的特征, 受两河流域文化影响,并担当两河流域与安纳托利 亚高原文化交流的桥梁。
公元前2千纪的叙利亚
乌加里特、雅姆哈德、卡赫美什、阿什塔塔(首都埃玛尔) 和阿拉拉等城市国家
多以一座城市为中心,统治周围小块领土,在众多强国中 周旋,并发挥其地理优势,发展长途陆路和海上贸易活动
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加喜特人、迦勒底人
古提人、腓尼基人、阿拉米人、犹太人、阿拉伯人
赫梯人、米坦尼人、埃兰人等
一、乌鲁克时代晚期文化之前的古代两河流域文 明
二、苏美尔城邦时代(约前2900—约前2350年) 三、阿卡德王国(约前2296—约前2112年) 四、乌尔第三王朝(前2112—前2004 年)
文献类型
日常生活中的账目、收据、便 条等;
政府管理的政令、法律、合同、 外交档案、公文文件和往来信 件;
供学校教育和王室图书馆收藏 的各种典籍,包括累世传抄的 王室铭文、王室和神庙赞美诗、 神话传说、史诗、诗歌以及科 技、占卜、仪式文献等。
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图画文字, 内容是产品类型和数量记录
短暂复兴
尼布甲尼撒一世(前1126—前1105 年在 位)
这种砖雕装饰神庙墙面的技术可能是 后世欧洲马赛克装饰的先驱
公元前3 千纪末期至前2 千纪初期,在整个西亚出现大规模移民浪潮,来 自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移民涌入两河流域、叙利亚及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区。这 些移民中包括塞姆人各支及印欧语言民族,他们与当地居民融合,建立新政权, 展开广泛的领土征服活动,逐渐形成强大的王国,古代西亚政治格局也开始出 现新变化。
萨尔贡二世(前721—前705 年在位) 辛那赫里布(前704—前681 年在位) 埃萨尔哈东(前680—前669年在位) 阿淑尔巴尼拔(前668—约前630 年
在位)
亚述首都尼姆路德王宫门口的巨大有翼 人头牛身像是强大的亚述帝国的标志
亚述帝国的政治结构
进一步极权化的君主 权力
作者 刘健
引言 第一节:两河流域南部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第二节:公元前2—前1 千纪两河流域地区的王国 第三节:公元前2—前1 千纪的古代西亚王国 第四节:公元前1千纪的帝国 第五节:上古西亚文化 本章小结
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当代学者也称其为西南亚。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在 希腊文中的含义为“河间之地”。其形状似一弯新月,因此又称“沃月地带”或“肥沃的新月地区”。 幼发拉底河起源于土耳其高原,流经今叙利亚、伊拉克境内,注入波斯湾,主要支流为哈布尔河。底格 里斯河起源于亚美尼亚高原,流经今土耳其、伊拉克进入波斯湾,主要支流为迪亚拉河以及大、小扎布 河。
塞姆人的移民:阿摩利人 伊新/ 拉尔萨时期的两河流域局势
伊新第一王朝 拉尔萨王朝 埃什努纳、卡扎鲁、马拉德、马瑞、阿淑尔等
古巴比伦王国历史
汉穆拉比(前1792—前 1750 年在位)
古巴比伦王国的政治体制
国王的权力 官僚体系 军队 法律
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
本章所涉及的文明区域涵盖东起扎格罗斯山脉,西 至地中海东岸,北起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南至波 斯湾—阿拉伯湾的地区。
时间跨度起自传统观点所坚持的新石器时代的农业 革命(约前9000—约前7000 年),止于波斯阿赫美 尼德王朝灭亡(前332 年),即古代西亚文明进程 进入希腊化时代。
主要古代民族:
贸易活动如何影响古代西亚文化的发展进程?
数学
实用科学 主要成就:
60进位制 直角三角形定理 对角线、平方根、立方
根、初级三角知识等
天文学与医学
记录直角三角形定理的泥板
西亚地区宗教的发展 宗教与文化融合 人生与国家
亚述王宫浮雕中随处可见的保护神
艺术 神庙建筑 王宫建筑
亚述帝国王宫中的象牙装饰板
古代埃兰人是指居住在今伊朗西南部库泽斯坦地 区的古代居民,中心在苏撒
古代两河流域历代国家的宿敌
埃兰人的历史分期
史前时期(约前3400—约前2600 年) 古埃兰时期(约前2600—前1500年) 中埃兰时期(前1500—前1000年) 新埃兰时期(前1000年—前6世纪中期)
新赫梯时期(约前1200 年—前9 世纪)
赫梯国王的印玺十分具有代表性
赫梯王国版图
赫梯首都哈图沙城门遗址
米坦尼国家的主要居民是几乎与阿摩利人同时移民 而来的胡里人,但其统治者则是另一个移民而来的 小集团,称米坦尼人;
胡里人借用楔形文字书写自己的胡里语言;
约公元前15 世纪,米坦尼国家成立,首都瓦苏卡尼, 新近研究已经确定它的位置在今叙利亚境内泰勒费 赫里耶遗址。当时基尔库克和埃尔比勒都是米坦尼 国家的地方政治中心;
巴比伦人与亚述人的历史纠葛
同源同种:古亚述王沙姆什阿 达德一世和古巴比伦王汉穆拉 比分别是其早期历史的代表人 物
相互冲突与相互扶持交织纠缠 始终
巴比伦文明与亚述文明的关系 同样源于苏美尔文明的深刻影 响 基本文化要素相似 巴比伦文明深刻影响亚述文明 巴比伦城的伊斯塔城门是巴比伦文明的标志
自由人(阿维鲁)
贵族 平民
依附民(穆什钦努) 奴隶(瓦尔杜)
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石碑上部
阿淑尔城邦与古亚述时期(约前2000—约前1800 年)
阿淑尔城邦
阿摩利人沙姆什阿达德一世(前1813—前1781 年在位)创建古亚 述王国
中亚述王国(约前1400—约前1050 年)
城邦统治者的义务之一:修建神庙
阿卡德王国的兴起
萨尔贡(约前2296-前 2240年在位)
纳拉姆辛(约前2213—前2176 年在位)
阿卡德王国的政治组织
至高无上的王权 最早的都城阿卡德城 中央政府的管理体系 阿卡德语
阿卡德王国的灭亡
纳拉姆辛的凯旋碑表现出至高无上的王权观念
一、赫梯王国(约前1650—约前1200 年)
二、米坦尼王国(约前1500—前1250 年)
三、叙利亚地区的国家
四、埃兰国家
印欧人的移民
赫梯古王国(约前 1650—约前1500 年) 和中王国(约前1500— 约前1400 年)
新赫梯王国(约前 1400—约前1200 年)
农业的兴起
哈孙纳文化(约前 6500—约前6000 年) 到欧贝德文化(约前 5000—约前4000年)期 的社会演进
乌鲁克时代(约前 4000—约前2900 年) 晚期国家的起源
赤陶土小像
早王朝时期城邦发展经 历三个阶段:早王朝一 期、二期和三期。
苏美尔城邦主要分布在 两河流域下游冲积平原, 同时也包括叙利亚、两 河流域冲积平原北部以 及伊朗高原东南部的部 分城邦。
中亚述社会
中亚述法律汇编
中亚述宫廷敕令汇编
加喜特人
中巴比伦的统治
第一阶段:入主巴比伦地区之前; 第二阶段:加喜特人国家形成时期; 第三阶段:国际关系活跃时期
巴比伦与亚述的关系以及中巴比伦 王朝的灭亡
巴比伦与亚述的联姻与冲突 阿拉米亚人的势力不断壮大 伊新第二王朝(前1158-前1027年)的
科技进步 政体演进模式:城市、城邦、王国、帝国 政府管理观念和体制 物质文化的交流 宗教思想及观念与普世宗教
农业革命为什么最早发生在古代西亚?
古代西亚城市与城邦发生发展的历程及其特征有 哪些?
亚述帝国与波斯帝国的统治有何特征和异同?
古代西亚文化的多元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们 又是如何形成的?
一、公元前1千纪的人口流动及构成 二、亚述帝国(前934—前612年) 三、新巴比伦王国(前626—前539 年) 四、波斯帝国(约前550—前332 年)
海上民族 阿拉米亚人 腓尼基人 犹太-以色列人及其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