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技术》实验一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 doc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数据电压幅值与宽度表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数据电压幅值与宽度表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中,电压幅值与宽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究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性能特点。
2. 实验原理2.1 锯齿波生成器锯齿波生成器是一种周期性信号产生装置,其输出信号呈现出类似锯齿形状的波形。
该装置由一个稳压源、一个比较器和一个积分器组成。
稳压源提供给比较器一个参考电压,比较器将输入信号与参考电压进行比较,并输出一个方波脉冲。
积分器对方波脉冲进行积分处理,得到锯齿波输出。
2.2 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同步移相触发电路是一种能够对输入信号进行相位调整的装置。
它由一个锯齿波生成器和一个可变延迟线构成。
输入信号与延迟线上的锯齿波进行比较,触发电路将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进行同步移相,实现相位调整的功能。
3. 实验步骤3.1 搭建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根据实验原理,搭建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
将锯齿波生成器的输出信号与可变延迟线上的锯齿波进行比较,并接入触发电路。
调节可变延迟线的长度,使得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产生一定的相位差。
3.2 收集数据在实验过程中,改变可变延迟线的长度,并记录下每个长度对应的输出信号的电压幅值和宽度。
通过改变可变延迟线的长度,可以观察到输出信号的相位调整效果,并得到不同相位差下的电压幅值和宽度数据。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电压幅值与宽度之间的关系图表。
通过分析图表中数据点的分布情况和趋势变化,可以得出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中,电压幅值与宽度之间是否存在一定规律或函数关系。
4. 实验数据电压幅值与宽度表可变延迟线长度(单位:cm)输出信号电压幅值(单位:V)输出信号宽度(单位:s)0 1.5 0.11 1.3 0.122 1.2 0.153 1.1 0.184 1.0 0.21………5.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规律:•随着可变延迟线长度的增加,输出信号的电压幅值逐渐降低。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一、实验实训目的1.加深理解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各元件的作用。
2.掌握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调试步骤和方法。
二、实验实训设备DJK01电源控制屏 1块DJK03 晶闸管触发电路 1块双踪示波器 1台万用表 1块三、实验实训线路及原理实验原理如图5-56所示。
其原理参看教材相关的内容。
图5-56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原理图四、实验实训内容及步骤1.按图接好线后,接通电源,用示波器观察各观察孔的电压波形,并与理论波形比较。
1)同时观察1、2孔的电压波形,了解锯齿波宽度和1孔电压波形的关系。
2)观察3~5孔电压波形和输出电压U g的波形,记下各波形的幅值与宽度,并比较3孔电压U3与5孔电压U5的对应关系。
2.调节触发脉冲的移相范围。
将控制电压U ct调至零(调电位器RP1 ),用示波器观察1孔电压U1和U5的波形,调节偏移电压U b(即调节RP2)使α=180º,其波形如图5-57 所示。
3.调节U ct(调节RP1),使α=60º,观察并记录面板上观察孔1~5及输出脉冲电压波形,标出其副值与宽度并记录在表5-2中(可在示波器上直接读出,读数时应将示波器的“V/cm”和“t/cm”的旋钮放置在校准位置,以防读数误差)。
表5-2U1U2U3U4U5U g 幅值(V)宽度(ms)图5-57 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移相范围五、实验实训注意事项1.观察输出脉冲电压U g时,应将输出端G、K分别接到晶闸管的门极和阴极,否则,无法观察到U g波形。
2.第3点没有波形时,请调节RP2、RP3。
六、实验实训报告1.画出α=60º时,观察孔1~5及输出脉冲电压波形。
2.指出U ct增加时,α应如何变化?移相范围大约等于多少度?指出同步电压的哪一段为脉冲移相范围。
3.分析RP3对输出脉冲宽度的影响。
4.写出本次实验实训的心得与体会。
实验实训二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训(实验实训一、实验实训二选做一个)一、实训目的1.加深理解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各元件的作用。
#一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

实验一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一、实验目地(1>加深理解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地工作原理及各元件地作用.(2>掌握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地调试方法.二、实验所需挂件及附件三、实验线路及原理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地原理图如图1所示.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由同步检测、锯齿波形成、移相控制、脉冲形成、脉冲放大等环节组成,其工作原理可参见电力电子技术教材中地相关内容.图1四、实验内容(1>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地调试.(2>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各点波形地观察和分析.五、预习要求(1>阅读电力电子技术教材中有关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地内容,弄清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地工作原理.(2>掌握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脉冲初始相位地调整方法.六、思考题(1>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有哪些特点?(2>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地移相范围与哪些参数有关?(3>为什么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地脉冲移相范围比正弦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地移相范围要大?七、实验方法(1>在“DZSZ-1型电机及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上使用时,通过操作控制屏左侧地自藕调压器,将输出地线电压调到220V左右,然后才能将电源接入挂件),用两根导线将200V交流电压接到DJK03地“外接220V”端,按下“启动”按钮,打开DJK03电源开关,这时挂件中所有地触发电路都开始工作,用双踪示波器观察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各观察孔地电压波形.①同时观察同步电压和“1”点地电压波形,了解“1”点波形形成地原因.②观察“1”、“2”点地电压波形,了解锯齿波宽度和“1”点电压波形地关系.③调节电位器RP1,观测“2”点锯齿波斜率地变化.④观察“3”~“6”点电压波形和输出电压地波形,记下各波形地幅值与宽度,并比较“3”点电压U3和“6”点电压U6地对应关系.(2>调节触发脉冲地移相范围将控制电压U ct调至零(将电位器RP2顺时针旋到底>,用示波器观察同步电压信号和“6”点U6地波形,调节偏移电压U b(即调RP3电位器>,使α=170°,其波形如图2所示.图2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3>调节U ct<即电位器RP2)使α=60°,观察并记录U1~U6及输出“G、K”脉冲电压地波形,标出其幅值与宽度,并记录在下表中(可在示波器上直接读出,读数时应将示波器地“V/DIV”和“t/DIV”微调旋钮旋到校准位置>.八、实验报告(1>整理、描绘实验中记录地各点波形,并标出其幅值和宽度.(2>总结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移相范围地调试方法,如果要求在U ct=0地条件下,使α=90°,如何调整?(3>讨论、分析实验中出现地各种现象.九、注意事项1.双踪示波器有两个探头,可同时观测两路信号,但这两探头地地线都与示波器地外壳相连,所以两个探头地地线不能同时接在同一电路地不同电位地两个点上,否则这两点会通过示波器外壳发生电气短路.为此,为了保证测量地顺利进行,可将其中一根探头地地线取下或外包绝缘,只使用其中一路地地线,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当需要同时观察两个信号时,必须在被测电路上找到这两个信号地公共点,将探头地地线接于此处,探头各接至被测信号,只有这样才能在示波器上同时观察到两个信号,而不发生意外.(2>因为脉冲“G”、“K”输出端有电容影响,故观察输出脉冲电压波形时,需将输出端“G”和“K”分别接到晶闸管地门极和阴极<或者也可用约100Ω左右阻值地电阻接到“G”、“K”两端,来模拟晶闸管门极与阴极地阻值),否则,无法观察到正确地脉冲波形.。
电力电子及电气传动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各元件的作用。
2.掌握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的调试方法。
同时观察“1”、“2”孔的波形,了解锯齿波宽度和“1”点波形的关系。
观察“3”~“5”孔波形及输出电压U G1K1的波形,调整电位器RP1,使“3”的锯齿波刚出现平顶,记下各波形的幅值与宽度,比较“3”孔电压U 3与U 5的对应关系。
3.调节脉冲移相范围将MCL —18的“G ”输出电压调至0V ,即将控制电压Uct 调至零,用示波器观察U 2电压〔即“2”孔〕及U5的波形,调节偏移电压Ub 〔即调RP 〕,使α=180O ,其波形如图4-4所示。
调节MCL —18的给定电位器RP1,增加Uct ,观察脉冲的移动情况,要求Uct=0时,α=180O ,Uct=Umax 时,α=30O ,以满足移相范围α=30O ~180O 的要求。
4.调节Uct ,使α=60O ,观察并记录U 1~U 5及输出脉冲电压U G1K1,U G2K2的波形,并标出其幅值与宽度。
用导线连接“K1”和“K3”端,用双踪示波器观察U G1K1和U G3K3的波形,调节电位器RP3,使U G1K1和U G3K3间隔1800。
六.实验报告1.整理,描绘实验中记录的各点波形,并标出幅值与宽度。
2.总结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移相范围的调试方法,移相范围的大小与哪些参数有关? 3.如果要求Uct=0时,α=90O ,应如何调整? 4.讨论分析其它实验现象。
图4-4 脉冲移相范围七.注意事项1.双踪示波器两个探头的地线不能同时接在某一电路的不同两点上,否则将使这两点通过示波器发生电气短路。
2.为保护整流元件不受损坏,需注意实验步骤:〔1〕在主电路不接通电源时,调试触发电路,使之正常工作。
〔2〕在控制电压U ct =0时,接通主电路电源,然后逐渐加大U ct ,使整流电路投入工作。
〔3〕正确选择负载电阻或电感,须注意防止过流。
电力电子报告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电气10-3班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实验日期:2013年6月25日1实验一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各元件的作用。
2.掌握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的调试方法。
无三相调压器,直接合上主电源。
以下均同同时观察“1”、“2”孔的波形,了解锯齿波宽度和“1”点波形的关系。
观察“3”~“5”孔波形及输出电压U G1K1的波形,调整电位器RP1,使“3”的锯齿波刚出现平顶,记下各波形的幅值与宽度,比较“3”孔电压U3与U5的对应关系。
3.调节脉冲移相范围将MCL—18的“G”输出电压调至0V,即将控制电压Uct调至零,用示波器观察U2电压(即“2”孔)及U5的波形,调节偏移电压Ub(即调RP),使α=180O,其波形如图2-2所示。
图2-2 脉冲移相范围调节MCL—18的给定电位器RP1,增加Uct,观察脉冲的移动情况,要求Uct=0时,α=180O,Uct=Umax时,α=30O,以满足移相范围α=30O~180O的要求。
4.调节Uct,使α=60O,观察并记录U1~U5及输出脉冲电压U G1K1,U G2K2的波形,并标出其幅值与宽度。
用导线连接“K1”和“K3”端,用双踪示波器观察U G1K1和U G3K3的波形,调节电位器RP3,使U G1K1和U G3K3间隔1800。
六.实验报告1.整理,描绘实验中记录的1、2、3、4、5、6各点的波形,并标出幅值与宽度。
答:“1”孔(上)、“2”孔(下)波形:“3”孔波形(上)、“2”孔(下):UU34“4”孔波形: “5”孔波形:“6”孔波形(下):U G1K1波形: U G2K2波形2、调节脉冲移相范围⑴U2、U5波形:⑵、U G1K1、 U G2K2波形⑶、U G1K1、 U G3K3波形:2.总结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移相范围的调试方法,移相范围的大小与哪些参数有关?答: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移相范围的调试方法:调节电位器RP2,改变偏移电压Ub,从而改变α。
实验一、锯齿波触发电路的调试

实验一、锯齿波触发电路的调试一、实验目的1.熟悉锯齿波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各主要元件的作用并观察各主要点的波形。
2.掌握锯齿波触发电路的调试方法和同步定相方法。
锯齿波触发如下图所示。
二、实验线路及原理三、实验内容1)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调试。
2)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各点波形的观察和分析。
四、实验方法1.按图实2-1接通各直流电源及同步电压,选定其中一块触发器(如1CF),检查RP1~RP3电位器当顺时针旋转时,相应的锯齿波斜率应上升,直流偏移电压U b的绝对值应增加,控制电压U c也应增加。
2.用双踪示波器检查各主要点波形1)同时观察同步电压和“1”点的电压波形,了解“1”点波形形成的原因。
2)观察“1”、“2”点的电压三锯齿波排对图波形,了解锯齿波宽度和“1”点电压波形的关系。
3)调节电位器RP1,观测“2”点锯齿波斜率的变化。
4)观察“3”~“6”点电压波形和输出电压的波形,记下各波形的幅值与宽度,并比较“3”点电压U3和“6”点电压U6的对应关系。
5)调节触发脉冲的移相范围将控制电压Uct调至零(将电位器RP2顺时针旋到底),用示波器观察同步电压信号和“6”点U6的波形,调节偏移电压Ub(即调RP3电位器),使α=170°,其波形如下图所示。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6) 调节U ct使α=60°,观察并记录U1~U7及输出“G、K”脉冲电压的波形,标出其幅值与宽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U1U2U3U4U5U6幅值(V) 12.6 7.4 2.8 9.0 16.4 4.6宽度(ms) 20.11 20.60 20.20 19.98 20.01 20.061~7点对应的波形及“G,K”脉冲电压如下:五、注意事项1)参见本教材实验一的注意事项。
2)由于正弦波触发电路的特殊性,我们设计移相电路的调节范围较小,如需将α调节到逆变区,除了调节RP1外,还需调节RP2电位器。
3)由于脉冲“G”、“K”输出端有电容影响,故观察输出脉冲电压波形时,需将输出端“G”和“K”分别接到晶闸管的门极和阴极(或者也可用约100Ω左右阻值的电阻接到“G”、“K”两端,来模拟晶闸管门极与阴极的阻值),否则无法观察到正确的脉冲波形。
南昌大学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最终超级详细版)

4.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供电给电阻—电感性负载。
断开平波电抗器短接线,求取在不同控制电压 Uct 时的输出电压 Ud=f(t),负载电 流 id=f(t)以及晶闸管端电压 UVT=f(t)波形并记录相应 Uct 时的 Ud、U2 值。 注意,负载电流不能过小,否则造成可控硅时断时续,可调节负载电阻 RP,但负载 电流不能超过 0.8A,Uct 从零起调。 改变电感值(L=100mH),观察=90°,Ud=f(t)、id=f(t)的波形,并加以分析。 注意,增加 Uct 使前移时,若电流太大,可增加与 L 相串联的电阻加以限流。
U1 Ug
(b)
接近 180°
ωt
(a)<180O 图 4-3
(b)接近 180O 初始相位的确定
六 数据处理
1.画出=60O 时,观察孔“1”~“7”及输出脉冲电压波形。
“1”和“2”孔的波形(1 孔为黄色,2 孔为蓝色)
“1”和“3”孔的波形(1 孔为黄色,3 孔为蓝色)
3.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供电给电阻负载。
接上电阻负载(可采用两只 900Ω电阻并联),并调节电阻负载至最大,短接平波电 抗器。合上主电路电源,调节 Uct,求取在不同角(30°、60°、90°)时整流电路的输 出电压 Ud=f(t),晶闸管的端电压 UVT=f(t)的波形,并记录相应时的 Uct、Ud 和交流 输入电压 U2 值。 若输出电压的波形不对称,可分别调整锯齿波触发电路中 RP1,RP3 电位器。
五.注意事项
1. 本实验中触发可控硅的脉冲来自 MCL-05 挂箱, 故 MCL-33 (或 MCL-53, 以下同) 的内部脉冲需断 X1 插座相连的扁平带需拆除,以免造成误触发。 2.电阻 RP 的调节需注意。若电阻过小,会出现电流过大造成过流保护动作(熔断丝 烧断,或仪表告警);若电阻过大,则可能流过可控硅的电流小于其维持电流,造成可控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实验一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一、实验目的(1) 熟悉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2) 掌握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调试方法。
(3) 熟悉与掌握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及其主要点的波形测量与分析。
(4) 熟悉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故障的分析与处理。
二、实验所需挂件及附件序号型号备注1 MEC01 电源控制屏该控制屏包含“三相交流电源”等模块2 PAC14 晶闸管触发电路组件该挂箱包含“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等模块3 PAC09A 交直流电源、变压器及二极管组件该挂箱包含“±15V”直流电源等几个模块4 双踪示波器自备三、实验线路及原理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I、II由同步检测、锯齿波形成、移相控制、脉冲形成、脉冲放大等环节组成,其原理图如图1所示。
图1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I原理图由V3、VD1、VD2、C1等元件组成同步检测环节,其作用是利用同步电压U T来控制锯齿波产生的时刻及锯齿波的宽度。
锯齿波的形成电路如图1中的恒流源(V1,R2,RP1,R3,V2)及电容C2和开关管V3所组成。
由V1、R2组成的稳压电路对V2管设置了一个固定基极电压,则V2发射极电压也恒定。
从而形成恒定电流对C2充电。
当V3截止时,恒流源对C2充电形成锯齿波;当V3导通时,电容C2通过R4、V3放电。
调节电位器RP1可以调节恒流源的电流大小,从而改变了锯齿波的斜率。
控制电压U ct、偏移电压U b和锯齿波电压在V5基极综合叠加,从而构成移相控制环节,RP2、RP3分别调节控制电压U ct和偏移电压U b的大小。
V6、V7构成脉冲形成放大环节,C5为强触发电容改善脉冲的前沿,由脉冲变压器输出触发脉冲,电路的各点电压波形如图2所示。
本装置有两路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I和II,在电路上完全一样,只是锯齿波触发电路II输出的触发脉冲相位与I恰好互差180°,供单相整流及逆变实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