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员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范文一、目的为了保护职工的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提高职工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制定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在本单位工作的职工,包括固定工作人员和临时工。

三、职业健康监护的内容1.定期体检:根据职工的工作岗位和职业暴露情况,制定不同的体检项目和频率,包括身体检查、血液检查、肺活量检测等。

2.职业病危害评估:对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估,监测职业病的发生情况。

3. 职业病防护:根据职业病危害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工作环境的改善等。

4. 职业健康教育:开展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健康意识和保护意识。

四、档案管理的内容1. 健康档案建立:根据职业健康监护的结果,建立职工的个人健康档案,包括体检记录、职业病防护记录、职业病危害评估报告等。

2. 档案管理:建立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保密性。

定期更新档案信息,及时记录职工的体检结果和职业病防护措施。

3. 档案查询:职工有权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单位可以根据需要提供相关的档案信息。

五、责任与义务1.本单位负责制定和执行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确保职工的健康。

2. 职工有义务参加职业健康监护和遵守相关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

3. 职工有义务配合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提供真实的健康信息。

4. 相关部门负责监督和检查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六、处罚措施对违反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的职工,将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警告、罚款、停职等。

七、附件本制度的执行细则和相关表格作为附件。

在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订。

八、解释权本制度的解释权归本单位所有,并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释和调整。

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范文(二)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扩大,职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2024年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2024年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2024年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健康问题愈发受到重视。

不仅是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还包括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护和档案管理。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环境的安全,我国将在2024年建立完善的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本文将着重介绍2024年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和档案管理制度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

一、目标2024年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的目标是保障从业人员的健康权益,减少职业病发生率,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内容2024年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监护(1)健康评估: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体格检查,全面评估其身体状况,包括健康史、职业史、生活习惯等方面;(2)职业暴露监测:加强对从业人员职业暴露的监测,包括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噪声、振动等;(3)生活环境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环境监测,确保工作环境无毒、无害、无污染;(4)职业危害因素评估: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行业的职业危害因素,评估从业人员的职业危害程度;(5)职业病诊断与防治:对职业病患者进行及时诊断与治疗,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 档案管理(1)建立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档案:对每位从业人员建立全面、准确的职业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职业史、职业健康监护记录等;(2)电子档案管理:采用电子化管理方式,便于信息的共享和查询;(3)保密措施:建立完善的保密制度,确保从业人员的隐私权利;(4)数据分析与利用:对职业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为职业健康管理、职业健康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施方式2024年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的实施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法规的制定:制定相关的职业健康法律法规,确立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的法律责任与权益保障;2. 政府推动:政府加大对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3. 建立职业健康机构:建立专门的职业健康机构,负责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护和档案管理工作;4. 提高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意识:加强对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其职业病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5. 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范围的从业人员职业健康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共享和管理;6. 各方合作: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的实施。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提高生产效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内部管理要求,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从业人员。

第三条术语定义•职业健康监护:指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情形的定期及特殊监护。

•从业人员:指在本企业工作的各类员工,包含劳动合同工、临时工等。

•员工档案:指记录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和相关信息的文件。

第二章职业健康监护第四条职业健康检查1.本企业全部从业人员须按规定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体检,具体体检项目依据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定。

2.全部从业人员应当搭配体检工作,供应真实、准确的健康信息,不得隐瞒疾病史和职业暴露情况。

3.体检结果应及时通知从业人员本人,并依据检查结果订立相应的健康管理方案。

第五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1.本企业将定期对各个岗位的从业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

2.监测结果将作为调整工作环境、改进职业健康管理措施的紧要依据。

第六条职业卫生培训1.全部新进员工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并取得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

2.在岗员工应定期参加企业组织的职业卫生培训,提高职业卫生意识和防备本领。

第七条应急救援措施1.本企业应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设置合适的急救设施和器材,并培训职业急救人员。

2.在突发职业安全事故发生时,应及时采取适当的应急救援措施,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三章员工档案管理第八条档案建立1.本企业应对全部从业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包含但不限于体检报告、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等。

2.档案建立应依照规定的格式进行登记和归档,并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

第九条档案保管1.健康档案由企业负责管理,设置特地的档案保管室或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2.档案应分类保管,确保安全、完整、准确。

第十条档案查询和使用1.从业人员可通过申请,查询本身的个人健康档案,而且有权对其中的内容提出异议。

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5篇)

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5篇)

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更好地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维护广大员工的身体健康,保证健康监护档案和职业病诊断档案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更好地为公司员工服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及《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要求特制定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二、档案资料的归档范围1.健康监护档案内容1.1健康监护档案册。

1.2职业健康体检结果报告。

1.3健康体检综合分析报告。

1.4职业健康体检复查人员名单及复查结果报告。

1.5职业病观察对象和职业禁忌症处理意见书。

1.6丛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2.职业病诊断档案管理部门应建立职业病诊断档案并永久保存,档案内容应当包括:2.1职业病诊断证明书;2.2职业病诊断过程记录2.3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的诊断用所有资料;2.4临床检查与实验室检验等结果报告单;2.5现场调查笔录及分析评价报告。

三、保管1.档案室切实做好七防,即防潮、防虫、防火、防盗、防尘、防鼠、防晒。

2.档案室严禁吸烟及存放易爆、易燃等易于导致火灾的危险品。

3.档案室要保持清洁卫生,档案资料摆放整齐,便于资料的管理和使用。

4.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业务,准确、及时地为使用者提供方便服务。

5.对所保管的档案资料,要经常查看,发现破损和字迹不清的,要及时进行修补、复制,发现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

6.档案室严禁无关人员随意进入。

四、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2)是指为了保护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风险因素,建立起的一个管理体系。

该制度包括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健康档案管理、健康问题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来说,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 健康检查: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包括身体状况、慢性病史、职业病史等方面的检查。

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5篇)

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5篇)

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职业健康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第三条、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下列资料:(一)职业健康培训资料,包括培训内容、培训人数、考试情况等内容;(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资料,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分布、接触人群情况等内容;(三)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资料,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定点和检测情况、职业病防护和应急措施、个人防护用品管理等内容;(四)健康监护资料,包括职业健康检查、禁忌症处理、职业病病人管理等内容;(五)工作记录资料,包括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决策、职业安全健康自查情况、职业安全健康监督部门监督检查记录等内容;(六)法律法规资料,包括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以及规范性文件等内容;(七)职业健康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认为应当存入职业健康档案的资料。

第四条、职业健康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并做到:(一)按照要求填写职业健康档案有关内容,保证职业健康档案的准确性;(二)每年定期对职业健康档案进行复核,并及时修订;(三)及时将职业健康档案信息录入计算机,加强职业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四)妥善保管职业健康档案及相关原始资料。

(五)严格职业健康档案借阅管理,非经公司领导批准的,一律不得外借。

第五条、接受相关政府管理单位对职业健康档案工作进行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对职业健康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六条、职业健康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职业健康档案数据采集和汇总,建立分公司职业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对档案信息实施动态管理,及时更新数据。

第七条、职业健康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职业健康档案负有保密义务,应当由专人负责妥善保管。

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2)是指用于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的一项制度,目的是及时发现和处理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3篇)

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3篇)

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加强企业对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的一项制度。

该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健康监护档案建立:企业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护档案。

档案应包括从业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体检结果、职业病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等。

2. 定期健康检查:企业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包括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验等。

检查项目应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

3. 健康监测和评价:企业可以采用各种方法监测从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并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可以作为预防职业病的依据。

4. 职业病防护培训:企业应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护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让他们了解职业病的危害、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5. 职业病报告和处理:企业应鼓励从业人员及时报告可能存在的职业病症状,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同时,企业也应建立健全的职业病报告和处理机制。

6. 健康监护措施落实:企业应根据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护档案,落实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包括改善工作环境、配备个人防护用具等。

同时,企业还应定期评估职业病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保障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二)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确保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状态、疾病情况等信息能够得到妥善保存和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基本原则1. 完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护从业人员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

2. 健康监护档案信息的采集、管理和使用应符合科学、严谨、准确的原则。

3. 坚持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健康风险。

第二章健康监护档案的建立第四条健康监护档案的建立1. 公司应为所有从业人员建立健康监护档案,包括但不限于身体体检记录、疫苗接种记录、职业病体检记录等内容。

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范文(4篇)

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范文(4篇)

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降低职业病发生率,建立全面、科学、规范的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所有从业人员,包括雇员、劳务派遣员工和临时工等。

第三条本制度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公平、科学合理、公开透明,责任明确、各负其责。

第四条本制度所称职业健康监护是指通过对从业人员体检、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监测、职业病早期诊断、职业病病程动态监测等环节进行职业健康检测与疾病防控措施的执行,以便及时了解职工的职业健康状况、掌握其危害因素接触情况和实施干预控制措施,实现职工的职业健康监管与控制。

第五条本企业委托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或其他有资质的机构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第六条本企业负责将职业健康监护的结果向从业人员公示,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

同时,企业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健康教育,提高其职业健康意识和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第二章职业健康监护的内容和顺序第七条职业健康监护包括以下内容:体检、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监测、职业病早期诊断、职业病病程动态监测、职业病评估等。

其顺序为:体检→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监测→职业病早期诊断→职业病病程动态监测→职业病评估。

第八条体检包括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健康体格检查。

职业健康体检是指对从业人员进行全面的、定期的体检,了解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

职业健康体格检查是指对从业人员进行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关的体格检查,了解其危害因素的接触情况以及职业健康状况。

第九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监测是指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监测,了解其工作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及接触情况。

第十条职业病早期诊断是指通过对从业人员的体征、生理指标和相关病理指标的检查,早期发现和诊断职业病。

第十一条职业病病程动态监测是指对已经发生职业病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监测,了解其职业病的发展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范文(3篇)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范文(3篇)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范文【引言】职业健康监护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对于保障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档案管理是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全面了解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和工作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套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范文,以供参考。

【一、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目的】为了科学合理地保护从业人员的健康,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制定职业健康监护制度是必要的。

【内容】1. 确定职业健康监护的责任部门和人员,明确职责和权限。

2.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机构,确保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3. 制定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方案,包括监测内容、监测频次、监测方法等。

4. 进行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5. 根据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制定相应的个体防护和康复措施。

6. 对职业病危害较大的从业人员,进行特殊职业健康监护,包括定期体检、职业病防护知识培训等。

7. 定期评估和改进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二、档案管理制度】【目的】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对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

【内容】1. 确定档案管理的责任部门和人员,明确职责和权限。

2. 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

3. 对从业人员进行档案登记,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职业健康体检结果等。

4. 对职业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类管理,便于对不同人群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干预。

5. 对职业健康档案进行定期整理、归档和备份,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6. 对档案进行保密管理,保护从业人员的隐私权。

7. 根据需要提供健康档案查询服务,方便管理人员了解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和工作环境。

8. 定期评估和改进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三、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的实施】【培训】为了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制度的理解和操作方法等。

【宣传】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向从业人员宣传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好处,增强从业人员的主动参与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工作,加强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的管理,保护作业人员职业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2范围
适用于公司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

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健康检查。

3职责
3.1 行政人事处负责组织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负责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档案的建立、整理和归档,并妥善保存。

3.2 生产技术处负责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监管。

3.3 工会有权对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实施监督。

4工作要求
4.1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管理
4.1.1 应当选择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4.1.2 上岗前体检的对象包括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作的新录用人员和转岗到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人员。

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

4.1.3 对于有职业禁忌症的人员不得安排其从事有禁忌的工作。

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应调离对本人、胎儿和婴儿有危害的工作。

4.1.4 对于直接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检查结果应及时如实告知本人。

对于检查发现健康异常的应采取以下处置措施:
(1)对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调离或者暂时脱离原工作岗位;
(2)健康损害可能与从事职业有关的,应妥善安置;
(3)对需要复查的作业人员,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复查和医学观察;
(4)对疑似职业病病人,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安排其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职业病诊断;
(5)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岗位,立即改善劳动条件,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

4.1.5 对于准备调离或准备辞职离岗的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应进行健康检查,检查报告应妥善保存,若本人索取检查报告只能给予复印件。

4.1.6 辞职离岗的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若未接受健康检查就离开公司,应通过电话和邮件通知本人接受健康检查,并留下证据。

4.1.7 当发现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与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关的不适症状,或作业人员受到急性职业中毒危害或者出现急性职业中毒症状时,应当立即组织有关作业人员进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

4.1.7 职业健康检查及其有关费用均有公司承担,健康检查期间视同正常出勤。

4.1.8 职业病人的待遇和生活保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4.2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
4.2.1 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档案包括:
(1)作业人员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文化程度等情况;
(2)作业人员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3)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4)职业病诊疗资料;
(5)职业病处置资料;
(6)需要存入职业健康档案的其他有关资料。

4.2.2 所有资料应字迹清楚、图表清晰、文字准确、数据可靠。

每年应进行整理,建立目录、统一编号、专册登记,及时归档。

4.2.3 档案管理人员应随时、定期地根据公司人员的变动和人员工作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和补充档案资料,每年12 月前系统地调整一次。

4.2.4 员工辞职离开单位时,有权索取个人健康档案资料的复印件,行政人事处应如实、无偿地提供,并在所提供的个人复印件上签章。

4.2.5 档案管理人员应对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档案的接收、转移、销毁、借阅等情况进行登记,档案管理人员调离时,应办好交接手续,以确保档案完好。

4.2.6 严禁涂改、转借和擅自翻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档案,违者将予以处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