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
人体寄生虫学 名词解释

人体寄生虫学名词解释1、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都获利。
3、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受害。
4、寄生虫:长期或暂时依附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给对方造成损害的低等动物。
5、宿主:受寄生虫寄生并受其损害的一方。
6、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宿主转换的整个过程及其所需的条件。
7、世代交替:寄生虫的生活史既有无性生殖又有有性生殖,两者交替进行,称为~。
8、机会性致病寄生虫:某些寄生虫在健康的人群体内寄生时,常不表现明显致病性,但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人体急性感染或严重发作甚至致死。
9、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10、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11、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既能感染人体,也能感染动物,并在一定条件下传播给人,人和动物均是寄生虫的正常宿主,这些动物在流行病学中起储存和保虫作用,故称~。
12、转续宿主:有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虽能存活,但仍保持幼虫阶段,不能发育为成虫,当进入正常宿主体内时,仍可发育为成虫,对正常宿主有感染性,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
13、伴随免疫:宿主感染血吸虫后,机体大多能产生一定的获得性免疫力,对血吸虫的再感染具有抵抗力,表现在对再次入侵的童虫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却不能杀死初次感染的成虫或阻止产卵,一旦清除了这些成虫,则对再感染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这种现象称为~。
14、带虫免疫:人体感染疟原虫后,机体大多能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对同种疟原虫的再感染具有抵抗力,但体内仍维持着低水平的原虫血症,机体的这种免疫状态属~。
这种免疫力不能长期持续,随着疟原虫在人体内的消灭而逐渐消失。
15、传染源:感染有寄生虫的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及转续宿主。
16、感染阶段/感染期:寄生虫发育过程中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
人体寄生虫学

2024/1/30
06
总结与展望
24
人体寄生虫学研究进展概述
1 2 3
寄生虫分类与鉴定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寄生虫的分类和鉴 定方法不断改进,为寄生虫学研究提供了更准确 的基础数据。
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
深入研究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揭 示了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生存策略及其对宿主健 康的影响。
2024/1/30
生物学特性
蓝氏贾第鞭毛虫是一种鞭毛虫纲的寄生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引起 贾第虫病。
传播途径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摄入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
致病机制
蓝氏贾第鞭毛虫在小肠内寄生并繁殖,破坏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腹泻 、腹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后果。
防治原则
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避免摄入不洁食物和水;对急性期患者应及 时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加强水源保护和食品卫生监管工作。
11
03
消化道寄生虫感染与防治
2024/1/30
12
蛔虫感染与防治
蛔虫感染症状
腹痛、消化不良、营养 不良、胆道蛔虫症等。
2024/1/30
蛔虫感染途径
经口摄入感染性虫卵。
蛔虫感染预防
蛔虫感染治疗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 食未洗净的蔬菜、水果
等。
13
使用驱虫药物,如阿苯 达唑等。
绦虫感染与防治
01
02
防治措施
消灭蚊子,减少传播途径;在流行 区进行普查普治,及时发现并治疗 感染者;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被蚊 子叮咬。
18
疥螨感染与防治
感染途径
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感染者 的衣物、被褥等而传播。
人体寄生虫学 吴观陵 第5版

人体寄生虫学吴观陵第5版
《人体寄生虫学》是由吴观陵教授编写的一本专门讲述人体寄
生虫的教材,目前已经出版到第5版。
这本教材主要涵盖了人体寄
生虫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生活史、传播途径、病原学、病理学、
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在第5版中,吴观陵教授对内容进行了更新和扩充,以反映最
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
这本教材的目的是为医学生、医学研究
人员和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基础,帮助他们了解和应对与
人体寄生虫相关的疾病。
在这本教材中,你可以学到关于人体寄生虫的各种类型,包括
原虫、蠕虫、节肢动物等。
你还可以了解到不同寄生虫的生命周期、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不同寄生虫感染所引起
的疾病,包括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吴观陵教授在编写这本教材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
帮助读者建立对人体寄生虫学的深入理解。
他通过详细的解释和举例,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中。
总之,第5版的《人体寄生虫学》是一本全面、权威的教材,适合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阅读。
它提供了关于人体寄生虫的详细知识,帮助读者理解和应对相关疾病。
人体寄生虫学

1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的特征:生活史生活活动和生态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三部分: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
2 世代交替:有些寄生虫兼有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才能完成一代的发育,即无性生殖世代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称~,如疟原虫,弓形冲及吸虫类。
3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及其所需条件。
4直接型生活史: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至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如人体肠道寄生的蛔虫等。
5间接型生活史: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至感染期后经中间宿主感染人。
6感染阶段: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称~,又称为感染期,如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核包中,被人误食后可致宿主感染。
7机会致病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在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阶段,个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称~,如刚地弓形虫等。
8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如有两个以上的中间宿主,可按寄生先后分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9终宿主:指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10储蓄宿主(保虫宿主):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与人体,也可寄生与某些脊椎动物,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
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动物为~,如吗等即为血吸虫的保虫宿主。
11转续宿主: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不能继续发育至成虫,但可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此幼虫有机会再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称为~12带虫免疫: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未被清除,仍保持低密度水平,但宿主对再感染有一定抵抗力,临床表现为不完全免疫,一旦药物清除体内残余寄生虫后,宿主的已获得的免疫力便逐渐消失。
如疟原虫引起的疟疾。
13伴随免疫:活的成虫可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力,但这种免疫力时体内原有的成虫不发生影响,可以存活下去,但对再感染时入侵的童虫有一定抵抗力,这种活动性感染与免疫力并存的免疫力状态,称~,如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
人体寄生虫学教案

人体寄生虫学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3.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人体寄生虫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感染途径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对人体寄生虫病的认识。
4. 教学对象:医学专业本科生5.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寄生虫学基础知识寄生虫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感染与传播途径2. 第二章:原虫学原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常见原虫的识别及致病特点原虫的防治方法3. 第三章:嚅虫学嚅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常见嚅虫的识别及致病特点嚅虫的防治方法4. 第四章:扁虫学扁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常见扁虫的识别及致病特点扁虫的防治方法5. 第五章:线虫学线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常见线虫的识别及致病特点线虫的防治方法三、教学安排1. 课时:32课时(4学分)2. 教学方式: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3.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章:4课时第二章:4课时第三章:4课时第四章:4课时第五章:4课时四、教学评价1. 考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占总评的60%2. 实验报告:实验课结束后提交实验报告,占总评的20%3. 课堂讨论:参与课堂讨论,占总评的20%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体寄生虫学教材2. 实验材料:寄生虫标本、显微镜等3. 辅助资料:课件、教学视频、文献资料等4. 网络资源:寄生虫学相关网站、数据库等六、第六章:原虫病的诊断与治疗1. 原虫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液学检查、粪便检查、尿液检查等)2. 常用抗原虫药物:氯喹、伯氨喹、甲氟喹等3. 特殊感染的原虫病治疗:弓形虫病、利什曼病等七、第七章: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1. 嚅虫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查等)2. 常用抗嚅虫药物:丙硫咪唑、阿苯达唑、美托硝唑等3. 特殊感染的嚅虫病治疗:肝吸虫病、姜片虫病等八、第八章:扁虫病的诊断与治疗1. 扁虫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尿液检查等)2. 常用抗扁虫药物:丙硫咪唑、阿苯达唑、美托硝唑等3. 特殊感染的扁虫病治疗:裂头蚴病、曼氏迭宫绦虫病等九、第九章:线虫病的诊断与治疗1. 线虫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血液学检查等)2. 常用抗线虫药物:阿苯达唑、美托硝唑、伊维菌素等3. 特殊感染的线虫病治疗:钩虫病、丝虫病等十、第十章:人体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1. 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等2. 公共卫生措施:粪便无害化处理、水资源管理、防蚊措施等3. 寄生虫病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4. 寄生虫病防治策略: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环境卫生等教学安排:1. 课时:32课时(4学分)2. 教学方式: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3. 教学进度安排:第六章:4课时第七章:4课时第八章:4课时第九章:4课时第十章:4课时教学评价:1. 考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占总评的60%2. 实验报告:实验课结束后提交实验报告,占总评的20%3. 课堂讨论:参与课堂讨论,占总评的20%教学资源:1. 教材:人体寄生虫学教材2. 实验材料:寄生虫标本、显微镜等3. 辅助资料:课件、教学视频、文献资料等4. 网络资源:寄生虫学相关网站、数据库等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案概述难点解析:教学目标的制定需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需求。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知识总结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知识总结一、基本概念1.寄生虫:依靠寄主的体内或体外环境为生活环境的异种生物。
2.寄生虫分为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内寄生虫在寄主体内寄生,如蠕虫、原虫等;外寄生虫寄生在寄主体表或寄生在寄主体表附近,如虱子、跳蚤等。
3.直接寄生虫和间接寄生虫:直接寄生虫是寄生在一种寄主身上,不需要在多个物种寄主之间转换;间接寄生虫则需要在多个寄主之间进行转换。
例如钩虫是直接寄生虫,而疟原虫则是间接寄生虫。
二、寄生虫的分类和形态学特征1.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可分为蠕虫、原虫、线虫、节肢动物等。
2.寄生虫的形态学特征:寄生虫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体形、大小、颜色、鳞片、复眼、口器等。
三、寄生虫感染途径1.接触感染:直接接触寄生虫、寄生虫卵或幼虫的感染途径。
2.水源性传播:通过饮用受寄生虫卵或幼虫污染的水源感染。
3.食物性传播:通过吃寄生虫卵、幼虫或包含病原体的寄生物感染。
4.蚊媒传播:由蚊子传播寄生虫病原体,如疟原虫和丝虫等。
5.传染媒介动物传播:通过叮咬行为将寄生虫病原体传播给人类,如跳蚤和虱子等。
四、人体寄生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人体寄生虫感染的临床表现:感染寄生虫后,人体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皮肤症状等。
2.人体寄生虫感染的诊断:通过临床症状、寄生虫病原体的检测、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五、人体寄生虫疾病的防治措施1.个人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卫生,定期接种疫苗,穿戴防护装备等。
3.政府和社会的干预措施:制定和执行疫情监测预警制度,提供疫苗接种服务,介入传染病疫情,提供相关医疗资源等。
总结: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虫与人体关系的学科,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和临床表现,掌握寄生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对于保护人体健康、预防和控制人体寄生虫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九章 人体寄生虫概述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夺取营养寄生虫以人体的消化或半消化物质 、组织液、血液等为食,对人造成损害,引起疾病 。如钩虫咬附在肠壁上,以血液为食,使人体长期 慢性失血,引起贫血等。 2.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侵入宿主或在宿主体 内移行、寄生时,可对局部造成机械性损伤、压迫 或阻塞等。 3.毒性作用寄生虫的代谢产物、分泌物或虫 体死亡后的分解产物,对人体都有毒性及致敏作用 。 某些寄生虫在正常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 官内寄生的现象,称为异位寄生。可造成更加严重 的损害。
(二)流行因素 流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生物因素和社 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1.自然因素 包括温度、降水量、地 理环境、光照等。 2.生物因素 生物种群的存在与分布 对寄生虫病的流行有重要影响。 3.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体制、经济发 展、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生产方式、生活 习惯和行为方式等。
四、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原则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寄生虫病在一个地区造成流行,除受一定 因素的影响外,还需要具有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指寄生虫感染的人或动物,包 括寄生虫患者、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指寄生虫感染阶段侵入机体 的过程。寄生虫通过一定的方式侵入人体,称 为传播方式。寄生虫常见的传播的传播途径和 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1)经口感染: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如蛔虫等。 (2)经皮肤黏膜感染:寄生虫感染阶 段经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如钩虫、血吸虫等 。
(3)保虫宿主:又称储存宿主。指作为 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寄生虫感染的其他脊 椎动物,称为保虫宿主。如肝吸虫成虫寄生于 人、猫、犬科动物体内,幼虫先后寄生于淡水 螺、淡水鱼、虾体内,人是其终宿主,淡水螺 、淡水鱼和虾分别是其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 间宿主,猫和狗是其保虫宿主。 (4)转续宿主:有的寄生虫幼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 转续宿主。
人体寄生虫学教案1

人体寄生虫学教案1人体寄生虫学教案1教案: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背景:人体寄生虫学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寄生于人体内的寄生虫的分类、生活史、传播途径、病理效应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等。
通过学习人体寄生虫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人体寄生虫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寄生虫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病原特征、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3.了解人体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一、人体寄生虫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什么是寄生虫?2.人体寄生虫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二、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病原特征、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1.蛔虫2.钩虫3.十二指肠虫4.多毛条虫5.疟原虫6.血吸虫三、人体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1.饮食卫生的重要性2.定期体检和检查粪便样本3.个人卫生的重要性4.药物治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四、观察与实验1.利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和疟原虫的形态特征2.实验:蛔虫和钩虫对人体的影响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引入实际寄生虫感染案例,通过讨论和分析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图片展示和实物观察:利用图片和模型展示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加深学生对寄生虫的认识。
3.实验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寄生虫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染的危害。
教学工具:1.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2.显微镜和标本3.实验器材:试管、显微镜玻片、实验动物(小白鼠)、解剖工具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并与本节课内容进行连接。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介绍人体寄生虫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分别介绍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病原特征、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
三、互动探究(20分钟)1.利用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人体寄生虫的感染机制和传播途径。
四、实验(30分钟)1.向学生演示如何观察寄生虫的形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例如人是肺吸虫的终宿主。
2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又称储存宿主,指某些脊椎动物也可作为寄生虫在人体内寄生阶段的寄生宿主,如犬、猫也作为肺吸虫成虫的寄生宿主。
4转续宿主:是指含有滞育状态的非适宜宿主,一旦进入正常适宜宿主,又能继续完成生活史发育。
5复发:即疟疾复发。
指经过药物治疗或免疫杀伤作用,患者红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疟疾发作停止。
若无再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
6再燃:即疟疾的再燃。
疟疾发作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成为疟疾的再燃。
7生活史(life cycle)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包括寄生虫的感染阶段经一定途径侵入宿主,在宿主体内移行和寄生,某一生活史时期离开宿主机体,以及发育过程所需的宿主及传播媒介种类和相应的环境条件。
8虫媒病:由医学节肢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称虫媒病。
9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的(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免疫功能受损时,出现异常增殖,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
10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的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
11兼性寄生虫:既可在外界环境营自生生活并完成生活史,又能在宿主体内营寄生生活的虫种,如粪类圆线虫。
12感染期(阶段性)/infective stage/,是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在进入人体后能够建立感染的阶段,寄生虫必须发育至感染阶段,才能在侵入宿主后继续生存,发育和繁殖。
13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14夜现周期性:微丝蚴在外周血中表现为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两种微丝蚴出现的高峰时间略有不同,斑氏微丝蚴为晚上22:00至次日凌晨2:00,马来微丝蚴为晚上20:00至次日凌晨4:00。
15伴随免疫: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的现象。
16带虫免疫:宿主感染寄生虫后虽可诱导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在低虫荷水平,这种免疫状态称为带虫免疫。
17世代交替,疟原虫,弓形虫及吸虫兼营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才能完成一代生活史,其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
1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两个方面)?
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包括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及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表现在:1夺取营养2机械损伤3毒性与免疫损伤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作用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2寄生虫病流行特点及流行因素?
流行特点:(1)地方性,(2)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
流行因素:(1)自然因素,(2)生物因素,(3)社会因素
3寄生虫感染方式?
1慢性感染2隐性感染3机会致病4多重感染和重复感染5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
4试述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检查方式?
各种消化道寄生虫多可通过粪便检查获得病原学确诊,如多数常见的肠道线虫,吸虫和绦虫,以及一些消化道寄生原虫等,后者常可查见包囊,卵囊或滋养体等发育期。
对蠕虫而言,除
可从粪便标本中检获虫卵,偶尔可查见其他发育期,如线虫的成虫,绦虫的节片等
5弓形虫致病特点?
(1)弓形虫的致病力与虫株毒力,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2)速殖子是弓形虫的主要致病阶段
(3)缓殖子是慢性感染的主要阶段
(4)弓形虫的感染多为隐性感染
6猪带绦虫病与猪囊尾蚴病的感染方式,致病特点
人体猪带绦虫病是因为误食囊尾蚴引起,而囊尾蚴病是因误食虫卵所致,其感染方式有3种。
1:自体内感染2:自体外感染3:异体感染
致病特点:猪带绦虫成虫寄生在人的肠道,引起猪带绦虫病;囊尾蚴的治病较成虫严重,所致疾病称囊尾蚴病,俗称囊虫病。
囊尾蚴可寄生于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中,在寄生部位造成占位性病变,危害程度因囊尾蚴数量和寄生部位而不同。
7.血吸虫致病及防治原则
(1)致病:血吸虫各期均可致病,主要为免疫性疾病。
尾蚴导致尾蚴性皮炎出现瘙痒小丘疹;童虫在体内移行,出现一过性肺炎,咳血,发热等症状;成虫寄生于血管内,引起静脉内膜炎,代谢等物质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III型超敏反应,虫卵:引起虫卵肉芽肿,异位寄生引起异位损伤。
(2)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人畜同步化疗,首选药物吡喹酮。
2)切断传播途径:灭螺,粪便管理;安全供水
3)保护易感人群
8.疟原虫生活史各期与致病的关系?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包括在人体内和蚊内两个阶段。
疟原虫在人体内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在肝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在红细胞内,除进行裂体增殖外,部分裂殖子可形成配子体,为有性生殖的开始,在蚊体内,完成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疟原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阶段是红内期裂体增殖期,红外期疟原虫对肝细胞有损伤,但常无明显临床症状。
红内期的裂体增殖可引起疟疾发作,贫血和肝脾大。
主要致病状态包括:潜伏期,疟疾发作,疟疾复发和再燃,贫血脾大疟性肾病
9.钩虫贫血及疟疾贫血的比较
钩虫贫血的原因是(1)钩虫吸取血液(2)虫体头腺分泌抗凝素和不断跟换咬附口,造成伤口不断渗血,,(3)钩虫吸入的血液不断从肛门排出,疟疾贫血的原因:1)红内期直接破坏红细胞2)脾脏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的功能亢进3)免疫溶血4)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10.食源性寄生虫如何防止?
(1)控制传染源:控制流行区传染源的扩散
(2)切段传播途径:尤其是注意管好粪便和饮食卫生
(3)保护易感者
11神经系统的寄生虫有哪些?
直接寄生在神经系统的虫种包括:广州管圆线虫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溶组织内阿粑滋养体,弓形虫,肺吸虫童虫,猪带绦虫囊尾蚴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布氏锥虫和克氏锥虫以及致病性自生生活阿巴等
并非神经系统寄生,但可致神经系统症状的虫种主要有疟原虫,旋毛虫,血吸虫,粪类圆线虫弓首蛔虫棘颚口线虫等。
12皮肤与组织寄生虫有哪些?
(1)主要有寄生于皮肤组织的虫种太少,如蠕形螨虱等
(2)见于皮肤与组织的虫种多为同时寄生于其他组织器官的虫种,如猪带绦虫的囊尾蚴,蝇蛆,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3)部分生活史过程中有幼虫经过皮肤侵入的虫种如钩虫,血吸虫等,以及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的虫种,(4)见于特定组织的虫种有旋毛虫(幼虫寄生于骨骼肌)弓形虫的(包囊阶段见于脑组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