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12324”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基于通识教育的大一学生“三二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章):湖北大学 申 报 等 次 :一等奖
成果科类:教育学
成 果 名 称:基于通识教育的大一学生“三二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完 成 单 位:湖北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高天琼 章天金 李本义 戴茂堂 吴成国 娄兆文 黄文武
姓名
高天琼
专业技术
职称
博士 博士后 不参评职称
育理念宣讲。
全面协调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通识教育核心 70
课程建设。
80
负责通识教育研究刊物出版。
223
负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材建设。
125
组织实施项目相关调研。
455
负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材编写。
32
项目调研,学生培养质量调查。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经过武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查新检索中心科技查新(报告编号:J17009),本成果具 有以下两个主要创新点: 1.在理念上,提出了基于通识教育的大一学生“三二四”培养模式。《中国教育报》先 后发表了课题组三篇理论文章,详细阐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知识学习、人 格塑造、能力锻炼”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实践途径、大一学生培养模式的内涵。凝练了基于通 识教育的大一学生“三二四”培养模式:“三”是指三个目标,即知识学习、人格塑造、能力 锻炼;“二”是指两个课堂,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四”是指四个计划,即“大类+习苑” 培养计划、学业指导计划、学生素养砺炼计划、“问津文化”培养计划。 2.在实践上,建立了体系化、制度化的“2+4”大一学生培养实施方案。一是在培养方 案上拓宽了口径,明确了大一为不分专业的通识宽口径培养阶段。二是从培养方案的设计上 促进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三是通过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学院、设立习苑培养平台, 在组织制度和体制机制上保证大一学生通识宽口径培养方案的贯彻落实。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跨界融合,创管并重,构建复合型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简表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轻工大学成果科类:管理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跨界融合,创管并重,构建复合型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完成单位: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陶丽萍教授艺术传媒学院400 课题负责人,人才培养定位与改革方案制定与实施张国超副教授艺术传媒学院420 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改革的制定与实施彭桂芳副教授艺术传媒学院450 实践基地建设与教学方案实施陈慧英讲师艺术传媒学院560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教学方案实施刘雪芬讲师艺术传媒学院520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教学方案实施一、成果主要创新点(一)理念创新:围绕复合型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培养,坚持跨界融合培养,从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训练平台与机制等方面创新性地构建了“12345”人才培养思路,使学生创意理念与运营管理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模式创新:突出行业特色,基于产业未来发展,创新性提出了三维一体、分类特色培养的复合型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三平台五模块三阶梯”的培养方案和课程群体系;改革了课程教学方式,推行了以“创管”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项目化训练为载体的多元融合互动的教学与评价模式。
(三)实践创新:根据复合型、分类双栖特色人才培养需要,围绕创意理念、产业运营管理能力并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参与互动为特征,以基础平台、实战平台、拓展平台、提高平台、拔尖平台互动结合、分层递进为机制和手段的综合训练平台和机制。
通过课堂拟真实践、基地实验实训、社会实操训练、社团活动、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等途径,实现了教学、科研、实践结合,学校、企业、社会互动,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的提高。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一)提出了“12345”复合型创意人才的培养思路根据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行业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提出了文化产业人才跨界融合教育理念和“坚持一个中心,打造双栖人才,实践三个结合,建构四个融通,实施五位一体”的复合型创意人才的培养思路,为有效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创新参与式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

叶小琴
副教授、硕士 生导师、刑法 教研室主任
武汉大学 法学院
243
刑法教研室教学管理、主讲实践课程《法 律诊所》及《刑法学》、《犯罪学》等核心
课程、指导实践教学活动
张善斌
副教授、硕士 武汉大学
生导师
法学院
280
主讲实践课程《民事实例研习(一)(二)》 及《民法总论》等核心课程、指导实践教
2
组建教学团队、设计并推进教学改革项
项焱
教授、博士生 武汉大学
导师
法学院
320
目、主讲实践课程《法律诊所》、《法律谈 判》及《外国法制史》等核心课程、指导
实践教学活动
何功
教授、博士生 武汉大学 导师、副院长 法学院
297
本科教学管理、协助推进教学改革、主讲 实践课程《刑事实例研习》及《刑法学》(上、
学活动
黄启辉
讲师
武汉大学 法学院
260
主讲《行政诉讼法学》等核心课程、指导 实践教学活动
班小辉
讲师
武汉大学 法学院
108
主讲《劳动法》等核心课程、指导实践教 学活动
刘慧
讲师、本科办 武汉大学
主任
法学院
54
协助本科教学管理、主讲《行政诉讼法学》 等核心课程、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一)在志愿服务中培育法治理念 本参与式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教学环节提供了真实教学情境体验,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法治 的过程中提升了法治理念。 (二)师生共进、教研共赢的二元发展模式 教师在全方位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深化和拓展自身的理论研究,又将科研成果更新为教学 内容,学生自己发现法律问题并在教师督导下解决问题,并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科研成果,实 现了教与学双方共同进步和在科研上的共赢。 (三)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社会责任感超群三维并重的培养目标 案例实训帮助学生整合碎片化的知识,法援案件全流程办理和实地调研切实提升学生的 实际操作本领,微信公众号运营和法律援助服务培育了学生志愿服务社会的意识。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经管类大学生“多平台、多环节、多渠道”实践育人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大学成果科类:管理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经管类大学生“多平台、多环节、多渠道”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与实施 完成单位:湖北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叶红春 张予川 王圆圆 张丽娜 夏频 徐江琴 周明 李悦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叶红春 教 授 湖北大学商学院 536 制定理论框架和运行思路张予川 教 授 湖北大学商学院 447 多平台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王圆圆 讲 师 湖北大学商学院 569 多环节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 张丽娜 讲 师 湖北大学商学院 122 多渠道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 夏 频 副教授 湖北大学商学院 425 实践育人方法创新与实施徐江琴 副教授 湖北大学商学院 468 实习实践工作联络与总结周 明 副教授 湖北大学商学院 474 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李 悦 副教授 湖北大学商学院 432 联系与拓展实习渠道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 “多维实践平台”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维实践平台”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实验和案例教学平台、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拓宽见习实习渠道、依托学生组织平台,多角度促教、全方位促学。
贯彻“三重点两突出”的教学创新理念,以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校企产学研三大实践环节构建为重点,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
2.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与方法的创新整合校内外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基础知识型、综合仿真型、设计创新型模拟实验等多个层面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3. “多平台、多环节、多渠道”实践育人体系的实施在实践中实施“多平台、多环节、多渠道”实践育人体系。
通过建立“多平台”立体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多环节”实习、实训保证学生大学四年实践过程不间断。
通过“多渠道”拓展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大学生提供立体、联动的实践条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全面实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综合改革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长江大学 成果科类:工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全面实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综合改革 完成单位:长江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林小云 王振奇 何幼斌 龚文平 肖传桃 尹太举李少华 江 山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林小云教授 长江大学 489学时 负责人,立项,全面建设 王振奇 教授 长江大学 490学时 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 何幼斌 教授 长江大学 470学时 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 龚文平 教授 长江大学 480学时 教学管理、实践基地建设 肖传桃 教授 长江大学 512学时 教学方法、实习基地建设 尹太举 教授 长江大学 454学时 产学研合作、校企共建方案 李少华 教授 长江大学 468学时 专业认证、培养方案改革 江 山 副教授 长江大学 342学时 专业认证、师资队伍建设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以适应经济社会与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构建并实施了“1+2+1”应用型人才、“3+1”卓越工程师、“2+1+X”拔尖创新人才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2)基于专业特色及工程属性,优化了应用创新型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实践与训练,注重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了自然科学、基础及专业、工程实践和人文四类课程模块及理论、实践、创新三个专业课程层次。
(3)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校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及资源共享等,完善了多层次的大学生实践实训平台,形成以油气资源勘查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通过对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推动海外留学和聘任企业(行业)兼职教师,形成了以培养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施“融入式”、“衔接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和多种方式的考试改革,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了油气勘探开发的需求,教学方式方法效果明显。
教学成果鉴定申请表

教学成果鉴定申请表一、成果名称具体教学成果名称二、成果完成人完成人姓名 1、完成人姓名 2、完成人姓名3……三、成果完成单位单位名称四、成果简介(一)成果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要求日益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团队致力于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成果目标本教学成果旨在解决具体教学问题,通过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以下目标:1、提高学生的具体学科知识或技能掌握水平。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具体能力。
3、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三)成果内容1、教学理念的创新我们提出了“创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了各类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在线课程、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4、教学评价的改进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如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
(四)成果实践本教学成果在具体班级、课程或教学阶段进行了实践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相关考试或竞赛中的成绩表现。
2、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显著提高。
3、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在实践活动、创新项目等中的表现。
五、成果创新点(一)理念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方法创新采用了创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
(三)资源创新整合开发了独特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四)评价创新建立了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评价。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附件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附件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附件成果名称:全程、深度、共赢——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推荐序号:11130附件目录:1.教学成果报告(不超过5000字,报告名称、格式自定)2.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仅限1份)全程、深度、共赢——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1.教学成果报告)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主要完成人员: 张士诚、詹亚力、吴胜和、安永生、柳广弟、韩国庆、陈冬霞、张宏、程林松、陈小宏、谢庆宾、张劲、鲜本忠、谷海峰、周晓峰、樊洪海、高秋香、任洁梅一、研究背景与总体思路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协同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根本要求,但当前高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高校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不健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通道不畅、积极性不高,不能互利共赢;二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不够,多限于实习环节,导致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三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企业实践主要停留在观摩和简单操作层面,未能基于企业实际工程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研究与设计能力。
为解决校企合作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我校以石油工程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建设为示范,以校企双方互利共赢为理念,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设从宏观战略到微观课堂多层次校企合作机制,打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通道;推进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扩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共建优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加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深度,构建“全程、深度、共赢”的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为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我校与新疆克拉玛依市及驻地企业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
克拉玛依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石油中心。
2010年启动打造世界石油城、建立工程教育基地的城市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探索政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提供了机遇。
教学成果奖申请书范本(3篇)

第1篇尊敬的评审委员会:您好!我谨以此申请书,诚挚地向贵委员会申请教学成果奖。
在此,我将详细阐述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果、经验和感悟,希望能得到贵委员会的认可和支持。
一、个人基本情况姓名:[您的姓名]性别:[您的性别]年龄:[您的年龄]职称:[您的职称]工作单位:[您的单位名称]所在部门:[您的部门名称]联系电话:[您的联系电话]电子邮箱:[您的电子邮箱]二、教学成果概述近年来,我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以下是我主要的教学成果:(一)课程建设与改革1. 课程体系优化: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我主持或参与修订了[具体课程名称]的课程大纲,优化了课程体系,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教学方法创新: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具体课程名称]的教学中,我引入了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程资源建设:我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视频、习题等,丰富了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
(二)教学质量提升1. 学生成绩显著:我所教授的课程,学生成绩连续多年位于年级前列,毕业生就业率和升学率均高于平均水平。
2. 教学方法研究:我参与撰写的论文《[具体论文题目]》在[具体期刊名称]上发表,论文探讨了[具体教学方法],为同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教学成果推广:我所开发的[具体教学方法或课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学生培养与指导1. 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我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具体奖项],展现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2.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我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指导的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具体成果展示以下是我部分具体成果的展示:(一)课程建设与改革1. 主持修订了[具体课程名称]的课程大纲,优化了课程体系,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等各类科研课题 8 项,发表高 水平改革研究论文 23 篇,出版专著 1 部,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开展了系统研究。
(二)系统建设:加强以职业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和课程 体系建设,建设精品课程、工程硕士在线课程等各类课程 221 门;加 强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平台支撑条件建设,建成校外研究生 工作站 56 个,数量列湖北省第 1 位;加强多学科、校内外协同的导 师团队建设,组建 14 个研究生导师团队。
范涛
讲师
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
参与教学改革的整体方案设计,参与课题研究、 论证;修改课题研究报告
王发洲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学院
推进材料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
1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一)提出了“12324”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新路
径,即瞄准一个目标(提升职业发展能力)、破解两大瓶颈(教育资 源不足和企事业单位等主体积极性不足)、强化三项建设(课程体系、 支撑平台、师资队伍)、推进两项改革(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夯实 “四项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条件保障)。
2
姓名
专业技术 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 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梁传杰
研究员
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
参与教学改革的整体方案设计,参与课题研究、 论证;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修改课题研究报告
刘勇波 助理研究员
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
参与教学改革的设计、论证,提出全日制工程硕 士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方案,提出研究生公共实 验课程教学平台总体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提出 研究生工作站“分级管理、四级递进”的建管模 式并组织实施;制订专业实践的相关制度文件, 具体主持整个课题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 武汉理工大学
成果科类:工学
申报等次:二等奖
成果名称: “12324”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
完成单位:(1) 武汉理工大学 ___、(2)_______、
(3)__
__
成果主要完成人:梁传杰、刘勇波、王卫华、马廷奇、吴建锋、沙成彧、范 涛、王发洲
(三)推进改革:一是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新模式。探索了以沙河 市为代表的地方政府主导培养模式、以葛洲坝集团为代表的校企联合 培养模式等。二是推进工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基于企业、导师、研 究生三方需求的驱动机制、基于利益共同体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 依托校企战略紧密合作的长效建设机制和能上能下的研究生工作站 动态调整机制。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王卫华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
提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方案,并 组织实施。提出修订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 案的原则意见,组织开展工程硕士课程体系优化 与平台、课程建设,指导实施“1.5+1.5+1”三阶 段进阶培养模式,协调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与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参加课题论证、研究和 研究报告的修订
马廷奇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
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改革与实践的前期调研和相关理论研究;全日制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校内外比较研究工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吴建锋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
参与项目的总体设计,总体协调教改项目的实 施,参与研究报告的修订
武汉理工大学
沙成彧 助理研究员
研究生院
具体组织公共实验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和验收工 作,组织研究生工作站的评估工作,组织实验课 程、案例库、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组织专业实践 管理,参与课题研究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一)研究生受益规模大:每年930余人,占总规模1/3以上。 (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11年至2015年,研究生参与科 研项目数由2378项上升到2876项;获发明专利由52件上升到118件; 获软件著作权由18个提升到95个;近6年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达 100%。 (三)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先后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 会等学会和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等邀请,作大会邀请报告30余次;探 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得到教育部、科技部、广东省、河北 省领导高度重视并专程考察,光明日报等主流报刊曾作专题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