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婚礼习俗介绍
旧时东台城居丧礼俗

旧时东台城居丧礼俗周啟汶旧时东台城是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历史上七次人口大迁移,交融吸收了众多地域的风俗人情,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东台地域独特的居丧礼俗。
东台城居丧礼俗的形成,主要缘于元末明初“洪武赶散”,缘于江浙一带迁徙过来的移民后裔。
这其中一部分人,是一群被压迫受奴役的盐丁灶户,他们不仅政治地位低下,而且经常面临洪涝、海难、瘟疫、兵匪的威胁,没完没了的苦难生活,亲人们的相继逝去,祭奠亡灵,梦想“视死如生”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而旧时东台开埠以来即为“扬八属”之一,东台城又是两淮盐运司泰州分司厅通判衙门驻地,盐商文化的浸淫,繁文缛节的扬州习俗,这是形成东台城居丧礼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清嘉庆版《东台县志·卷十五·风俗》描述东台流传以来的居丧习俗:“初丧闻讣,亲知往唁,馈纸钱,其至戚则重以赠助,群聚主家名曰‘伴夜’。
三朝治筵,焚刍马,哭奠……”东台居丧往往经历以下过程:报丧、举哀、守灵、饯程、烧寿纸、收殓、烧七、百日、三年、送殡、下葬、回喜、安灵、复山、脱孝。
老人离世前处于弥留之际,摘除帐幔,清除家中喜庆标志,包括花钱对联,延请僧尼诵经,祈求上苍减轻痛苦,早早归天。
张贴告示、讣闻(即所谓“丧报”),告示、讣闻在“出殡”棺木抬出院门后,安排专人将其立即撕下焚烧。
父(母)去世,孝子穿麻布大孝衣衫,腰中系麻绳,按先后顺序去亲族外戚中报丧,如果是父辈,则先去问讯同宗本家长辈,然后问讯母系亲族;如若是母辈,先去舅爷舅父等母系亲族家庭,再去父辈同宗长辈家报丧。
报丧孝子必须步行,外地当然乘船或车前往,在亲族门前双膝下跪诉说父(母)去世情形,待长辈应允后方可站立入内,长辈请孝子饮红糖茶、云片糕,以示慰问。
举哀之后便是守灵。
给死者理发、剪去手脚指甲后更换寿衣(东台方言称“老衣”),移至灵床(棺材盖上),面北平卧堂屋中央,或穿堂三进最后一进厅屋中央(并非东台农村里男左女右停放遗体),租借来的白色“幕子”(帷幕)垂下罩住厅屋后壁周围,四周挂下硕大的繻子,灵前香油灯内两根灯芯闪烁着微弱的光。
【东台记忆】儿时亲历的这些东台民俗你还记得吗

【东台记忆】⼉时亲历的这些东台民俗你还记得吗 ⼩时候家乡东台有⼀些传统的民俗,吃鱼不翻、戴双帽⼦、掉乳⽛……下⾯这些民俗当中,哪些是你⼉时的回忆?东台有不少海门⼈,海门⼈世代打鱼为业,虽然后代不少已移居内陆,久不和船打交道了,还是留有许多与船有关的风俗,主要是⼀些避忌,⽐如吃鱼不翻⾝。
有⼀回⼤⼈带着去吃⼀个远邻的酒席,是海门⼈。
席前⼤⼈严严叮嘱,说吃鱼的时候不作兴翻鱼,翻鱼,就是咒⼈家翻船,是⼤不敬。
席间最后⼀道莱上鱼,果然吃完⼀⾯后没有客⼈把鱼翻过来吃另⼀⾯,看来都是懂这个规矩的。
好像“吃饭”也不可以说,因为“饭”“翻”同⾳。
筷⼦平放在碗⼝也是犯忌讳,筷⼦像桅杆,桅杆横过来不就是船翻了吗?戴双帽⼦就是⼀个帽⼦戴在⼀个帽⼦上⾯,当然只有⼩孩⼦顽⽪才会这么做。
戴双帽⼦是要死娘舅的。
我不知道,有⼀次戴着玩,⼩朋友⽴刻嚷着说“不作,不作”,才晓得有这⼀说。
我是有娘舅的,便好长⼀阵⼦留意他的情况,后来看看⽆恙,也就不太看得上戴双帽⼦的“魔⼒”了。
但还是有⼩孩⼦戴双帽⼦玩,那⼀定是没有娘舅的,“咒不到”。
堂舅表舅呢?也“咒不到”吗?换⽛也有讲究。
乳⽛掉了,上⾯的要扔在下⾯,下⾯的要扔在上⾯,新⽛才出得快,这好像有“拔”的意思。
⼀般做法,上⽛是扔在床底下,下⽛是扔在屋顶上。
我扔过⼏次,床底下是笃定的,屋顶上就不⼤有把握了,因为不晓得⼜掉到地上了没有,所幸后来⽛齿换得还齐全。
但看见豁⽛的孩⼦,还会在⼼⾥责怪他们不⼩⼼,没有认真对待。
这个和⽣孩⼦有关。
⽣了⼩伙(男娃),三天之内要给亲友熟⼈送红蛋。
是鸡蛋⽤染料染红,送单数,通常是三个。
⽣了丫头送糖粥,是熬花的糯⽶,放红糖,⽤⼤海碗盛着,挨家送。
这个当然⽐送红蛋⿇烦多了,想必要挑着粥桶才⽅便的。
记得有⼀回下⼤⾬,天也⿊了,有个⽼年⼈打着油布伞上我家送糖粥。
印象中从来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粥,都让我⼀个⼈吃了。
吃完,⼤⼈在碗底放了⼀个五分钱的铅⾓⼦,交给⽼⼈带回。
问⼤⼈,说是⽣了丫头。
潮汕婚嫁习俗

潮汕婚嫁习俗在旧时代,潮汕的婚礼习俗很传统很复杂。
现在21世纪,潮汕婚礼已越来越现代化,但还是有很多要注意的细节需要了解一下,也许能在摆设婚礼上得心应手。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潮汕婚嫁习俗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潮汕婚嫁习俗礼仪1.合婚经过会面谈话,互相了解,双方认为可作伴侣,媒人取女方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叫送庚帖。
男方将庚帖放于司命君神位前,如果三天内家庭无发生不吉祥的兆头(如碰破饭碗、锅等)加三日好。
接着就相互交换庚帖。
各自请算命先生占卦合婚,认为相生相合,即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2.看家风经过会面谈话,互相了解,双方认为可作伴侣,媒人取女方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叫送庚帖。
男方将庚帖放于司命君神位前,如果三天内家庭无发生不吉祥的兆头(如碰破饭碗、锅等)加三日好。
接着就相互交换庚帖。
各自请算命先生占卦合婚,认为相生相合,即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3.开聘、回聘婚事初步决定后,便由女方开聘,聘单要用红纸折成十二版书写。
聘礼包括现金、糖料、首饰、衣服等物。
男方接聘单后,可酌情议减,但一般不减糖料。
因糖料是女方准备送与亲友用的。
聘金可减,叫“减聘”。
现在大体写聘金随送。
男方在回复的聘单中也可写明要女方什么礼物,即在聘礼后面加回(左木右盛)二字,下面写物品,如发包X双,福饼X双。
媒人将聘单送回女方,直至双方无意见出入。
聘金不用X百为整数,因方言“百债”不吉利。
要在百后面加上零星数字。
潮汕人尾数要双,如四、八。
因四与世同音,叫世世好。
客家人用九,九与久同音,叫长长久久。
4.掼定(文定) 聘仪议定后,由男方根据男女双方日辰,择吉确定日子,行定亲礼节,叫掼定。
掼定当日,男方用红糖做成一个圆锥形球体,叫糖母。
因糖与传同音,意思是糖母传孙。
也有不用糖母,改用白砂糖。
糖上面插上石榴花(意即榴开百子)。
外加红糖、现金、首饰等凑足四样(其中现金、首饰可抵去送聘数量)。
女方则回以两个糖包,一般用酒饼糖。
取其象征酵母,发酵昌荣。
女方接糖后,分发给亲人及邻居,向他们报喜。
无锡结婚习俗礼仪

无锡结婚习俗礼仪在我国,每个地方的结婚风俗都各有特色,举办婚礼的形式也有所差异。
那么在无锡的文化中,结婚有什么具体事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无锡结婚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结婚习俗一、问名男女最迟十六七岁必需定亲,十岁阁下成亲。
后世到达确定年齿,父母便要央媒说亲,如两方家长认为门当户对,由媒人持帖至女家讨“年庚八字”(出身年、月、日),俗称“讨口生”,要用梅红单帖写,装进红封套,内放桂圆、枣子、花生、莲子,品数必双,取成双成对,早生贵子之意。
还要放进“镇静”、“兴福”字样的铜钱各一枚,用红绿线束合,交媒人带归,此谓“纳采”以及“问名”。
二、合八字-小定媒人患上到年庚八字,径至男家灶房,把它压在灶座下后分间隔尽划分,并一向不能说话。
三日内或者七日内如家中无碎碗及其他不吉利事发生,即请算命大师合婚(俗称合八字、合庚、八字合婚等等),谓之“纳吉”。
宛如意缔成亲约,由媒人转告女方择日举办定亲,亦称小定。
三、大定凡女年13岁如下的下求允帖,女年过13岁的,则在求允时同时下聘礼,俗称“送红连求允”,也称“前茶礼”。
订婚后,未婚夫在年节要至岳家拜节。
成亲前,男方请星相择定吉日,由媒人送给女方,决意贪图婚期,谓之“请期”,俗称“送日子”,亦称“大定”,并按女方要求再给聘礼,称“后茶礼”。
后由女家的喜娘拿归男家尊亲的鞋样,新娘照鞋样缝制鞋子,作爲新婚的贽行礼。
四、祭祖婚期前一天,男女两方都要祭祖,男家俗称过年,清早展床热房,女家称祭祖爲“别祖”,并请女儿吃一顿,俗称“待嫁”或者“待蜜斯”。
还要准备“行嫁妆”。
注意事项:男女双方家中结婚者必须是无离异、丧偶、坐牢等事件,否则不可呆在家中,可统一安排至酒店帮忙。
男方床上需放置若干花生、莲子、枣子、桂圆切记早点和伴娘打好关系,尤其是在找鞋子环节有男方生过男孩子的家人帮忙铺床,但是切记铺床时不要讲话!铺床结束后需找一处男滚一下鞭炮放四次,进门前先放炮,结束后汽车缓缓行驶一小段再停多备几个手机放在跟主婚车的伴郎处,以方便随时联系!尤其是行驶中方便摄像提要求.摄影摄像需单独安排一辆车,最好带天窗!结婚风俗本地人只想找本地人身边这样的例子真不少。
温州婚嫁习俗

温州婚嫁习俗温州婚嫁习俗温州结婚习俗之结婚当天: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
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家人一起吃饭,表示别离,大家要说吉祥话。
请新郎:礼车至女家时,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新郎下车后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家。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好之后,应持捧花给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姐妹或好友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喻长长久久。
盖头纱:新郎予捧花后,将新娘头纱放下并挽出大厅。
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别,新郎行鞠躬礼即可。
出门: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走,进入礼车。
礼车:应悬挂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着萝卜,意有头有尾。
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
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于茶盘给新娘回赠红包礼。
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时,绝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泼水: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将扇子掷至窗外,谓弃坏性子;掷扇后应哭几声,且在礼车后盖竹筛象征繁荣。
迎娶队伍以竹筛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应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着两个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牵新娘:新娘下礼车时,由男方一福气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入厅。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
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将新娘介绍给家中长辈认识。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进洞房:以竹筛覆床,桌上置铜镜压惊,新人共同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同心,并求日后生男。
然后新郎掀开新娘面纱,合饮交杯酒、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盐城婚嫁风俗

The woman's dowry items are: dowry items are even, odd ( but taboo appliances are singular): quilt, pillow. On the dresser items is even, buy two:2cleansing cream, shampoo, hair conditioner2,2what skin care products, such as gouache rouge, buy two. Mirror comb to buy a on the line. Chopsticks 8double, six bowls,2electric candles, cosmetics tray1. Spittoon1thermos bottle2. Like home appliances at the woman what to buy, washing machine, freezer, color television.
Process 1
.Hale Waihona Puke 礼当天,男方车队在吃中午饭前到女方家
接人,俗称带新娘子。饭后,女方安排送亲的, 就是女方这边的表哥哥或者年轻的小叔子陪同 女方上车去男方家,人数为双数,上车后,女 方家里放鞭炮,车队出发。
The 1man team in the wedding day, eat lunch to the bride's family then, commonly known as with the bride. After dinne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bride's side of the table, is the brother or brotherin-law accompanied the young into the man's home, the number is even, after getting on a car, the woman's family set off firecrackers, convoy set off.
常州的婚礼习俗

常州的婚礼习俗1、结婚当天的子孙桶该桶一般用红色塑料桶,外面用大红布包裹。
桶内放置8样物品。
分别为:红花生、红枣、桂圆、五个红鸭蛋、爆米花、(有的人放莲心)一捆筷子、一包卫生纸、柏树枝一小捆2、结婚当天准备两个红塑料盆、两个红塑料桶①一个红塑料盆中放置的是新娘帮阿公、阿婆买的各一双的皮鞋和袜子及两双拖鞋。
(我觉得这么多盆里放不下,)另一个盆中放置的是健康秤、万年青一盆。
;两盆中均放置些红枣子、桂圆及柏树枝(小捆)。
并覆盖红喜字在上面。
②红塑料桶两个各放置8斤米。
一个桶中上面放置的是小孩的鞋子、帽子及小兜肚。
另一个桶的上面放置的是红枣、桂圆。
两桶上面均放置柏树枝(小捆)和红喜字。
3、结婚当天准备筛子婚礼迎亲当天新房门口(或单元门门口)放置两捆用毛豆节杆,(现在用节节高)并用红绳扎制,放置红纸。
新人从燃烧着的通道中走过4、随车的有一床红色百子图被子、一床绿色龙凤图被子、一对婚鞋。
5、新房的床要由双方父母都健在并养有男孩的女性铺床。
铺床人要送喜封。
铺床的人是男方亲属,缝被子的是女方亲属,所封被子不能打结。
6、迎亲车辆所走路线在来和去为不同线路。
车辆及人员去为单数,回为双数。
迎回新娘入新房时不直入洞房,需一对新人先向坐在客厅的男方父母敬茶并改口。
父母喝茶后表示祝福并给一对新人喜封。
新人方始在众人祝福中进入洞房。
并在洞房中饮食端入的红枣或汤圆。
7、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家带个半只猪或几只鸡和鸭子,以及糖和香烟(紫南京和芙蓉王)。
8、订团子、粽子,各堆成“山”状,再用红盆装好,用红丝巾遮住。
被子、镜箱、官箱里面都放红蛋。
到了老公家,要把头床被子里的鸡蛋先摸出来。
9、新娘家应为顺手方向,只能从正门进,侧门就算开着也不能进,新郎要给开门钱,还有梳头钱(女方的没结婚的哪个用梳子意思下),拎子孙桶也要包喜封,女方还要买镜箱的,脚盆里还要放化妆品的,被子里要放鸡蛋,床上一般有压床娃娃。
10、新人结婚当天不能碰剪刀、菜刀之类,会不吉利。
身为安徽人你应该知道的事,十六地婚嫁习俗大合集

⾝为安徽⼈你应该知道的事,⼗六地婚嫁习俗⼤合集中国⽂化博⼤精深,婚俗更是中国传统⽂化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66带你了解安徽⼗六地的婚嫁习俗,有的是⽼传统,现代的婚礼可能多已弃⽤,有的还在延续使⽤,快来了解⼀下吧~⼀、合肥——新娘上车站糕上,亲友⼝念吉祥句接亲出发前需要准备门缝钱(包5元、10元的⼏⼗封以及100的⼏封,红包等)。
新郎进门后有个⼩礼节,带花或给新娘穿鞋之类。
敬拜⽗母“改⼝”,⼀般以敬茶代替,⽗母需给红包,⼀般为1001,也有少数是10001,寓⽰万⾥挑⼀。
新娘很多是哥哥或弟弟、表哥表弟、堂哥堂弟等(背之前要给红包)背出家门,也有新郎抱出来的。
上车时要在地下放糕,新娘脚踩糕上,再坐进车内,⽽有些地⽅则要带⼀条糕回男⽅家,寓⽰“⾼来⾼去”。
新娘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念吉祥语句,⼿向地下撒花⽣,红枣之类的果⼦,叫做“撒喜果”。
⼆、芜湖——男童持盘候新郎,新娘头上插稻穗男⽅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应先祭拜祖先。
礼车⾄⼥⽅家时,会有⼀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此时新郎下车,给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家。
新娘头上要插稻穗和红花,新郎给捧花之后,媒婆将新娘挽出⼤厅。
在新娘上礼车后,⼥⽅家长应将⼀脸盆挽脸的洗脸⽔泼出去,代表⼥⼉已是泼出去的⽔,并祝⼥⼉事有成。
礼车⾄后,由媒婆带着拿两个橘⼦的⼩孩来迎接新⼈,新娘要轻摸⼀下橘⼦,然后赠红包答礼。
这两个橘⼦要留到晚上让新娘亲⾃来剥,意谓可招来“长寿”。
新娘进⼊⼤厅后,要跨过⽕盆,并踩碎⽡⽚。
过⽕盆寓意去邪,踩碎⽡⽚则⽐喻“过去时光如⽡之碎”。
结婚当天,任何⼈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年到头都病倒床上。
三、蚌埠——喜期挑选要注意,新娘车⾥脚踩糕喜期注意避开双⽅⽗母出⽣⽉份和⽣⽇。
定后忌改,因旧时有以此定终⽣之说。
结婚当⽇清晨,男家向⼥⽅下礼,沿⽤旧时“⽔礼”习俗。
礼品亦⼤致相似,其中有的以⼤⾯包、罐头取代旧时所送的馒头、猪⾁等。
也有的不下⽔礼,是因为⼥家在⼥⼉回门时须款待亲友或在饭店设宴,商定让男⽅出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台婚礼习俗介绍我们那里结婚一般分两天进行。
头一天是发嫁妆,女方把嫁妆拉到男方家或者新房。
东台土话叫发轿。
这里有几个细节:(1)“绳被(pi)毯”,这是个方言说法,翻译成普通话就是缝新人床上盖的被子。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在整个婚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搀(can)妈”,在这里解释一下“搀(can)妈”,其实是一对夫妇,一般是村里儿孙满堂,日子过得比较顺心得意同时在村里公认的也有一定威信的一对夫妇。
有点类似于现代婚礼中的司仪,因为他们负责的是对农村千百年来一些风俗仪式的继承和发扬。
说回“绳被(pi)毯”吧,这里也是有讲究的:第一,虽然现在到超市里购买什么样的被子都有,但是在我们那里新人的被子还是采用自己家(或者邻居家)地里产的棉花,拿去加工成棉胎。
第二,“绳被(pi)毯”的时间,就只是在结婚前一天。
第三,“绳被(pi)毯”的主角是“搀(can)妈”,就是请他们来缝好被单。
第四,被子的数量为两条,一般为红绿缎面各一条。
当然如果冷的话,多盖几条也是有必要的。
第五,“绳被(pi)毯”的线一般是棉线,这里要注意的是:缝一条被子一般是一根线从头缝到尾,中间不可以打结,最末尾收针也不可以打结,这个就是“搀(can)妈”的技术活了。
这里的说法呢,就是如果打结呢,婚后日子会过的结结巴巴的。
第六,在被子的一头的中间要留一个口,不缝上。
就好像形成一个口袋子那样。
从造型上看有点类似形成一个可以放下婴幼儿的一个小袋子。
其实寓意也就是早生贵子的意思。
(2)布臵新房,一般在“绳被(pi)毯”工作完成之后开始,这里主要的讲究是:第一,主要工作从铺床开始,床上用品全部换成新的,包括垫的和盖的。
第二,对房间进行清洁卫生。
第三,放臵硬币和红花生,硬币为“1元”的,为此我还特意跑银行换的。
听我爸妈说他们结婚那时候,放的是“5分”的,可见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呵呵。
红花生即是染红的带壳的花生,这个是提前准备好的。
放臵的地方为房间里所有可以打开的抽屉、橱柜里。
每个抽屉里面放臵硬币及红花生的数量各为4个(也有放6个的,数量随便只要双数就可以)。
这里要注意的是:放臵的红花生及硬币是不可以拿走的,只能任其在里面,直到久远。
我还记得小时候不懂事,还偷偷拿过我妈妈那个箱子里面的“5分”硬币的,呵呵。
第四,对房间里面的所有的镜子蒙上红纸,包括车的后视镜子等,总之,新人不可以照新房的镜子以及陪嫁的新车的镜子,期限是一个月,满月之后这个规矩自动消除。
至于为什么,我也没搞懂。
这里可能有的朋友就要说了,那不照镜子,新娘那一个月就不化妆吗?非也,只是限制不照新房的镜子,别的还是可以照的。
另外对于车后视镜不也蒙上红纸了吗?那司机怎么开车,是不是好容易发生事故。
这里我可以说,凡是后视镜蒙了红纸的车,出门的时候都会很顺的,即使没上牌照,交警都不会拦车,任其畅通无阻,别的车司机看到也会很主动的礼让,这也许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吧!(3)填子孙桶,这里先说说子孙桶吧,子孙桶作为江苏东台新娘陪嫁的嫁妆,其作用非同一般。
子孙桶,又称子孙宝桶。
故名思义,是保佑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喜庆吉祥物,与子孙对碗,红木箱柜一起成为姑娘的嫁妆三宝,陪嫁时必不可少的。
子孙桶其实有三件:马桶(称子孙宝桶,寓意早生儿女健康)、面桶(也就是脚盆)(称聚福宝盆,寓意健康富足),水桶(称财势宝桶,寓意勤奋上进事业有成),被称子孙三宝,是旧时民间嫁装中最基本的必备物之一。
常用的“子孙桶”是“子孙宝桶”,形状是一个大的圆型木桶,上大下小,上口有盖子,旧时结婚时“子孙桶”其实就是老式的木质马桶,婚后当作便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桶。
在部分农民眼里,马桶的作用比较特殊,孕妇分娩把孩子生在马桶里是常有的事,这似乎也成了众多农村孕妇较为“安全”的生育之法。
于是,马桶就有了“子孙桶”的美名,每逢女儿出嫁,哪怕嫁妆再具有现代气息,这马桶仍要捎上。
当然,现在这个作用早已消失。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卫生间的家庭越来越多,但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马桶(或者痰盂)的人也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卧室里基本都有马桶。
在苏浙沪地区的大街小巷偶尔也能看到晒马桶的景象。
在我的记忆里面,我的老太即曾祖母,就一直使用这一类的木质马桶。
那个马桶经年累月的使用,也许对旧式女人来说是一份沉淀淀的回忆。
到我妈那时候陪嫁仍然有,不过已经不使用了,到现在还放臵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里。
说到现时的子孙桶,市面上大多被制成工艺品,取聚宝盆和财势桶之意。
但是这种工艺品,里面填不了东西的,而且这些东西又是必须填的,这个在后面我还会详细介绍。
所以我还是决定寻找旧时的那种木制马桶。
但是近年来,随着民间木匠手艺的渐渐失传,以前的那种传统的木制马桶已经非常罕见了。
我找遍了整个县城都没找到一件出来。
这个只能属于一个遗憾。
可能是我执着追求对于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传承吧。
后来只能买了我们那里市面上可以买的那种子孙桶,现在的材质已经变成纯塑料的了,所幸的是样式仍然保持了旧时的感觉。
这也可以弥补下小小的遗憾。
包括前面所说的面桶(脚盆)以及水桶全都是塑料的了。
最后再补充一个物件–“痰盂”(一大一小两件,小的必须放臵在大的里面),这个大痰盂一般是新人在房内方便使用,小痰盂是备给以后的儿子用的,小痰盂必须放臵在大痰盂之内,俗称内胆。
也是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孙的意思。
相对于马桶,痰盂在目前的农村,其使用率还是蛮高的。
现在开始说填子孙桶,这里有讲究的以下:第一,填的材料,这个可能各个地方有点差别,不过寓意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早得贵子、长生不老、多子多福、子孙满堂、保佑子孙万代等等。
我们家填的主要材料有:红花生、桂圆、开心果、蜜枣、红枣、红带子2卷、红筷子2扎、红卫生纸2卷、柏枝2枝、万年青1株、红鸡蛋13个、年糕(点红的)13块、粽子(挂红条的)13个。
共计13个品种。
第二,填的主角-“搀(can)妈”,将上面这13种材料依照一定的次序填进子孙桶里面。
填好之后会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仪式,简单又神秘。
以及如何传递子孙桶在后面会提及。
(4)填红木箱,在上面已经提及到红木箱柜,旧时作为姑娘的嫁妆三宝之一,这个在陪嫁时候必不可少。
这在以前都会请木匠到家里现场制作。
现在都有加工厂了,不过质量就不如过去的那种了。
所谓红木箱,材料当然不是红木的,那得多贵啊,农村可买不起。
其实一般是樟木或者其他常见的木质材料,现在市面上买的那种,好在五金配件上一概保留了原汁原味。
这里说下填红木箱,这里可是有文章做的呢,可以说成是有个整蛊的玩意存在。
这个整蛊的对象是“婆婆”。
为什么呢?听我慢慢说与您听:第一,红木箱子里面一般放臵的都是姑娘的陪嫁物件,都是比较值钱的,不过也会放臵姑娘穿过的衣物,这里要注意的是姑娘穿过的衣物。
第二,红木箱子作为陪嫁物到了婆家之后,是谁第一个开启呢,答案就是“婆婆”。
因为婆婆会查看下儿媳妇家的陪嫁都有些什么东西的。
第三,整蛊事件,这个听起来有点迷信,也小小有点恐怖,不过就听下吧。
旧时呢,父母担心女儿出嫁到了婆家会受到婆婆的虐待或者欺辱。
就在红木箱子里面做文章,主要道具就是姑娘穿过的衣物 - 裤子。
就是在填这个箱子的时候,将这条裤子放臵在最上一层,这条裤子折叠的方式是裤裆朝外,形成一个M形状。
当婆婆打开箱子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媳妇的裤裆。
这可不是个小事,预示着,结婚后婆婆会生活在媳妇的裤裆下,意思就是婆婆会翻不了身,也就不可能欺负不到儿媳妇了。
至于用穿过的衣物也就不难理解了。
旧时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有时候因为这个,厉害的婆婆会闹的第二天结不成婚的。
不过说法是这样,其实这个整蛊也很少人家会做的。
毕竟最受伤害的是新人的感情。
第四,说是整蛊,倒也有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婆婆不去开启这个箱子,换成是给儿媳妇一个红包,一般几百到几千不等(不过数目可是之前媒人都谈定了的),给媳妇的时候说一下,这个是给开箱子的钱。
这样的结果呢,媳妇开箱子,儿子也知道了是什么陪嫁,再说个妈妈听,婆婆也知道了什么陪嫁,又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儿媳妇也因为这个得一大红包。
呵呵,倒也蛮好。
其实说到这个,就有一个千古年来,怎么都处理不好的关系就是婆媳关系。
呵呵。
(5)子孙对碗,作为姑娘的嫁妆三宝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新人进入房间之后“吃富贵茶”,这个“吃富贵茶”的过程在后面会提及,这里要说的是,我们那里的喝茶,也有用茶碗喝的,所以也有的人家就买一般的茶杯就可以了。
主要要注意的是看起来像一对就可以了。
倒没其他讲究了。
(6)“青布余裙”,其实就是一块1米见方青布+一块10公分见方的青布缝合在一起,一端穿有一根红绳子,方便可以束在腰间。
这个青布余裙,主要作用是:一是填好子孙桶之后包裹之用,二是亲友在吃糖饭的时候,新娘子束在腰间去收钱放钱用。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这个名词的意思了。
(7)送“待礼”,这里所谓的“待礼”,就是指:在发嫁妆这天,新郎倌带到新娘家送给新娘家所有亲戚的礼物。
所以经常听到人们之间这样开玩笑:以后你家女儿出嫁,我可是要吃“待礼”的哦。
当然亲友也不是白吃这个“待礼”的,那是要给红包的。
现时的“待礼”一般包括以下几样:13斤重的猪后腿一只、8斤多重鲤鱼两条、白酒2瓶、红酒2瓶、红糖2包、大糕2条、其他不同茶点果子4样,总共10样东西,这10样东西便组成了一份“待礼”。
当然这个“待礼”的样数和品种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改变。
毕竟生活在发展嘛。
送“待礼”,一般提前会计算好新娘家里有多少亲戚(包括内亲和外亲戚),按照家庭为单位,一个家庭备一份。
一般算下来都不少份的,这里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送“待礼”那天,一般由新郎倌的兄弟或堂/表兄弟一起过去。
当然他们到时候发嫁妆的时候也是作为劳动力使用的,呵呵。
(8)辟邪仪式,这个仪式一般发生了发嫁妆之前,发生的地点在堂屋正中位臵,仪式开始前,还需要准备的道具有:红纸捻子及箩筛。
这里先解释下:“红纸捻子”,就是指用红纸卷起来拿在手上可以点火的一根东西。
“箩筛”,其实就是筛子,这个可能只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才能够明白是个什么东西,说起筛子,其制作材料是竹子,一般为圆形,边框大约10cm高,手可以握住进行劳作,中间圆形为竹子编制成的孔隙状。
大致上按照这个孔隙的疏密分为:漏筛、箩筛。
漏筛一般是比较疏一点,其作用类似与漏斗,起到过滤的作用,在收拾那些颗粒状农作物时候,可以将农作物中杂物筛出来。
箩筛呢,就是很密的那种。
好了,介绍完这些,现在开始说说整个这个仪式的过程:首先就是要点烛、焚上香案,由北向南依次摆上填好衣物的红木箱子、填好的子孙桶、脚盆、水桶以及“痰盂”(为一大一小两件)。
并且所有物件均需要打开。
准备好之后,整个仪式的主角-“搀(can)妈”就出场了,左手拿着“箩筛”,右手拿着点着的“红纸捻子”,然后在以上所有物件上用这个火罩一遍,罩的先后次序便是由南向北,向左及向右分别罩三圈,在整个过程中,“搀(can)妈”嘴中也是念念有词,大都是一些保佑辟邪、顺顺利利的吉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