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_次欧公西湖韵》阅读附答案及翻译赏析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刘郎已老。
苏轼《木兰花令 次欧公西湖韵》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
②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③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④与予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①欧公西湖韵:指欧阳修在颍州时所作的《木兰花令》一词。
原词如下:“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
舞馀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
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西湖:这里指颍州的西湖。
②霜馀:指下霜后的秋天。
清颍:指颍水。
源出河南登封县,东南流,至阜阳入淮河。
咽:形容流水声低而悲。
③醉翁:欧阳修的号。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自称“醉翁”。
四十三年,欧阳修于皇佑元年(1049)知颍州,作《木兰花令》词,至此时正四十三年。
④三五:指阴历十五日。
盈盈:形容女子美好的仪态,这里指月亮。
二八:指阴历十六日。
【译文】秋霜已降,进入枯水季节,淮河江面缩小,颍水水落清浅,徒闻潺潺细流的呜咽之声。
歌妓们至今仍在歌唱醉翁欧阳修的词作,四十三年真如闪电一抹而过。
秋露沾满了芳草之端,在月光下象一颗颗莹滑流走的珍珠,十五、十六日的月色都很美丽。
与我一样熟识欧阳修的人,只有那西湖水波中的月亮。
【集评】明·沈际飞:“一片性灵,绝去笔墨畦迳。
”(《草堂诗馀续集》卷下)【赏析】本篇作于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八月,当时苏轼移知颍州(今安徽阜阳)。
四十三年前,欧阳修也曾任颍州知州,他的诗文仍在当地传诵。
苏轼听人传唱欧词,百感交集,不禁慨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结尾写熟识欧阳修的,只有自己和永恒的月色,巧妙的构思中,蕴含对欧阳修深深的怀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宋)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即淮河。
颍: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 “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 “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 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黎眉州①苏轼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③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
②胶西:诸城。
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
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赏析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译文】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
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
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
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
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
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注释】次……韵:依次用所和诗的韵作诗,也称为步韵。
欧公:指欧阳修。
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长淮:淮河。
刘长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鸟飞长淮,百花满云梦。
”清颍:指颍河,颍水,为淮河重要支流。
苏辙《鲜于子骏谏议哀辞》:“登嵩高兮扪天,涉清颖兮波澜。
”咽:读“y”。
佳人:颍州地区的歌女。
醉翁词:指欧阳修在颖州做太守时,所写的歌咏颖州西湖的一些词。
四十三年:欧阳修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词,到苏东坡次韵作此篇时正好四十三年。
电抹:如一抹闪电,形容时光流逝之快.吴潜《满江红》:“便使积官居鼎鼐,假饶累官堆金玉,似浮埃,抹电转头空,休迷局。
”三五:十五日。
李益《溪中月下寄扬子尉封亮》:“团团山中月,三五离夕同。
”盈盈:美好的样子。
二八:十六日。
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追和之词,所和者为欧阳修咏颍州西湖的《木兰花令》词。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时苏轼知颍州。
苏轼和欧阳修师生情深,来到颍州游览西湖之时,想起往日欧公所吟西湖之词,遂步其韵和作此首词。
【赏析】《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山西太原市第十二中学校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

山西太原市第十二中学校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宋)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即淮河。
颍: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 “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 “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 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古诗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翻译赏析

古诗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翻译赏析《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前言】《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元佑六年)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
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
【注释】①此词于公元1091年(元佑六年)秋苏轼为颍州(治今安徽阜阳)知州时作。
欧阳修于公元1049年(皇佑元年)至1053年为颍州知州是常去该州的名胜西湖游览,作了不少词。
此词所和欧韵(西湖南北烟波阔),调名一作《玉楼春》。
②长淮:淮河。
霜降之后河水减退,河身显得狭长了。
③颖:颖水,淮河支流,颖州州城在其下游。
④醉翁:欧阳修的别号。
⑤四十三年:谓自公元1049年(皇佑元年)至此时。
⑥三五、二八:指十五、十六夜的月亮。
【翻译】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
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
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
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
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
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鉴赏】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元佑六年)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
全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幽深,意绪凄婉,抒发了作者由悲秋而怀人伤逝的深沉思绪,读来令人一咏三叹,感慨不已。
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
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
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这是写实。
第二句“空听潺潺清颖咽”的“清颖”写的也是实情。
欧阳修木兰花全词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木兰花全词翻译及赏析木兰花朝代:宋代作者: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作者简介:注释: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
秋韵:即秋声。
此谓风吹竹声。
攲(qi)倚、依。
烬(jin)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译文一:分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满目凄凉心中有说不尽的苦闷。
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鱼书不传我去哪里问讯?深夜里风吹竹叶萧萧不停,千声万声都是别愁离恨。
我斜倚单枕想到梦中见你,谁知道梦没有做成灯芯又燃尽。
译文二:自从分别之后,不知你已经到了何方?眼里心中都是凄凉与愁闷,生出不尽的忧愁!你越走越远,最后竟断了音信;江水是何等的宽阔,鱼儿深深地游在水底,我又能向何处去打听你的消息?昨夜里大风吹得竹林处处作响,传递着深秋的韵律,每一片叶子的声响都似乎在诉说着怨恼。
我有心斜倚着单枕,希望梦中能与你相遇,可惜梦做不成,无奈灯芯,又在秋风中燃烬。
赏析一:《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此词描写思妇念远的愁情。
上阕写思妇别后的孤凄苦闷和对远游人深切的怀念;下阕借景抒情,描写思妇秋夜难眠独伴孤灯的愁苦。
全词突出一个“恨”字,层层递进,深沉婉约,把一个闺中独居的女子在爱人离别后的凄凉悲愁以及对杳无音讯的无情之人的怨恨,刻画得淋漓尽致。
笔调细腻委婉,语言浅白,情感朴实;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很好地体现了欧词的艺术特色。
赏析二: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
上片描写思别后的孤凄苦永和对远人深切的怀念之情。
下片描写思妇秋夜写到夜间之秋声,形声交错。
其景愈转愈凄凉,其情愈深沉。
这首词写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但词人并没有一个字述及思妇的外貌形象或体态服饰,而是着力刻划、揭示思妇地内心思想感情,这是欧阳修与以往花间派词人的不同之处。
词的上片:“别后”二句,不知行踪之恨。
苏轼《木兰花令 次欧公西湖韵》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②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注:①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
②颍:河水名。
“醉翁词”是指欧阳修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州时所作的词。
“西湖”,词中指颍州的西湖。
(1)“空听潺潺清颍咽”句中的哪个字最传神?请简析。
(4分)(2)请赏析词下阕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参考答案】:1、“咽”字写出了水浅声低的情景。
作者移情于景,使颍河人格化了。
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表现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2、最后一句写波底之月,以景结情,借月光的清冷孤寂表达内心的悲凉伤感,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问题】1.词中“空听潺潺清颖咽”一句中哪种用了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2.请简要赏析词的最后两句。
(4分)3.“佳人犹唱醉翁词”言简而意丰,词美而情深,诸君回顾《醉翁亭记》,细品本词,探究欧公形象。
(4分)【参考答案】:1.①修辞:比拟或拟人;②情感:对恩师的怀恋2.与余同是识翁人”写自己“识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敬仰与钦佩。
(答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即可)②“惟有西湖波底月”运用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用西湖明月之“识翁”代表颍州人民对欧公难忘的记忆。
③共同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无比崇敬与怀恋。
(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3.①心系百姓,与民同乐。
②才华横溢,一代文宗。
③人品至上,世之楷模。
(从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作答,意对即可,答对1点得2分,2点得4分)译文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
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
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阅读附答案及翻译赏析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②咽。
佳人犹唱酒徒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
②颍:河水名。
“酒徒词”是指欧阳修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州时所作的词。
“西湖”,词中指颍州的西湖。
(1)“空听潺潺清颍咽”句中的哪一个字最传神?请简析。
(4分)
(2)请赏析词下阕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
参考答案
1、“咽”字写出了水浅声低的情形。
作者移情于景,使颍河人格化了。
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表现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2、最后一句写波底之月,以景结情,借月光的清冷孤寂表达内心的悲凉伤感,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二:
1.词中“空听潺潺清颖咽”一句中哪种用了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么的情感?(2分)
2.请扼要赏析词的最后两句。
(4分)
3.“佳人犹唱酒徒词”言简而意丰,词美而情深,诸君回顾《酒徒亭记》,细品本词,探究欧公形象。
(4分)
参考答案
1.①修辞:比拟或拟人;②情感:对恩师的怀恋
2.与余同是识翁人”写自己“识翁”,融会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敬佩与敬佩。
(答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便可)②“唯有西湖波底月”应用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怀)的写作技能,用西湖明月之“识翁”代表颍州人民对欧公难忘的记忆。
③共同表达了对欧阳修的非常钦敬与怀恋。
(答出2点便可得满分)
3.①心系百姓,与民同乐。
②才华横溢,一代文宗。
③人品至上,世之楷模。
(从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作答,意对便可,答对1点得2分,2点得4分)
译文
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昔日壮阔的气概。
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呜咽伤逝。
河上传来歌声婉转,佳人还唱着酒徒的曲词。
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无非一瞬。
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慢慢缺损。
和我同样同酒徒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把所有的人照临。
赏析: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是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全词委宛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
全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形交融,意境幽邃,意绪凄婉,抒发了作者由悲秋而怀人伤逝的深沉思绪,读来使人一咏三叹,感慨不已。
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
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达到颍州,时已暮秋,故称“霜余”。
暮秋是枯木季节,加之那年江淮亢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概,这是写实。
第二句“空听潺潺清颖咽”的“清颖”写的也是实情。
“咽”字写出了水浅声低的情形。
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这是因为他当时沉醉怀念恩师欧阳修的思绪中。
此句移情于景,使颍河人格化了。
接下来一句“佳人犹唱酒徒词,”“酒徒词”是指阳修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时所作词如组词《采桑子》等,当时以其疏隽雅丽的独特作风盛传于世。
而数十年之后,歌女们仍传唱,足见“颍人思公”。
这不光是思其文采风流,更首要的是思其为政“宽简而不扰民”。
欧阳修因支撑范仲淹的政治革新而被贬到滁州、扬州、颍州等地,但他能兴利除弊,务农节用,曾奏免黄河夫役万人,用以疏通颍州境内河道和西湖,使“焦陂下与长淮通”,西湖遂“擅东颍之佳名”。
因而人民至今仍怀念他,传唱他的词和立祠祭祀,就是最佳的说明。
苏轼推算,他这次来颍州,上距欧公知颍州已四十三年了,岁月流逝,真如电光一闪而过,因而下一句说“四十三年如电抹”。
词的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过片言人生如“草头秋露”,明澈圆润,流转似珠,却倏忽而逝。
下面的“三五盈盈还二八”是借用谢灵运《怨晓月赋》“昨三五兮既满,今二八兮将缺”,意思是十五的月亮晶莹美满,而到了二八即十六,月轮就要缺一分了,可见生命急促,人生无常。
最后两句“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结合自己与欧阳修的交情,和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
渊源,抒发对思师的缅怀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深沉哀婉。
句意承露消月缺而下,言自欧公守颍之后四十三年,不特欧公早逝,即便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亦已无多,面前者,只有自己,和西湖波底之月而已。
写自己“识翁”,融会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种种情事。
而西湖明月之“识翁”,则是因为欧公居颍经常夜游西湖,波底明月对他尤其熟识。
这首词,委宛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空灵飘逸,语出凄婉,幽邃的秋景与心情浑然一体。
结尾写波底之月,以景结情,转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
全词一派恬澹、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因景而生怀人之情,悲叹人生无常,使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
它象一支充满淡淡哀伤的的泄曲,袅袅地流进了读者的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