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原因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什么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
这场战争也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原因第二次中东战争发起的原因要从埃及说起,埃及境内有一条沟通地中海和红海,连接亚非欧三洲的河流。
不仅能缩短航程,更能让三洲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所以这条运河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英法是老牌殖民国家,早在殖民时代,就尝尽了这条河流的好处。
二战结束后,殖民国家的辉煌已经过去,实力大减。
而埃及也通过独立解放运动,成功建立了新政权。
他们撕毁了从前同英国签订的英埃条约,并赶走英国驻埃及军队。
英国对此觉得遭受到了奇耻大辱,于是伙同法国在伦敦召开了国际管制的会议,希望能在会议中重新取得苏伊士运河的掌控权,但各国无人认同。
1956年9月,英法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提出国际管理制度提案,遭到了安理会的否决。
对此,英法就有了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念头,于是在他们找到以色列,三国凑在一起打算密谋夺取苏伊士运河的计划。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过程第二次中东战争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其中也有基础经典战役,例如:米特拉山口战役:1956年10月29日,沙龙上校指挥以军伞兵空降米特拉山口,在法国空军的掩护下,以军成功空降200余人。
这些士兵联合剩下的士兵,总计3000人向米特拉山口突进。
埃军得知战况后,火速派出军队打算在米特拉山口与以军对战。
经过两天的战斗,以军凭借武器装备的优良性能,向谷地东部撤退。
阿布奥格拉战役:1956年10月30日,以军还未到乌姆卡特父南线就遭到了埃军强烈的火炮攻击,当场就有数人伤亡。
看到正面突击无望后,以军采取迂回战术。
第二天,以军偷偷通过大卡山口,到达阿布奥格拉。
埃军此时早已在阿布奥格拉布置了重火力,但是在以色列空军的火力扫射下。
埃军仍旧不敌,为了保存实力,只得向南后撤。
高中历史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2)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巴勒斯坦战争)
爆发时间:
1948.5.15
交战国: 以色列 VS 黎巴嫩 叙利亚 伊拉克 约旦 埃及
黎巴嫩
叙利亚
伊 拉 克
埃及
约旦
14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果
“他们彼第此一心次怀中恐东惧战、争互前相后监以视色、列尔领虞土我面诈积。比他较们最 关心的事和指导他们的政策,不是打胜仗和从敌人手 中把巴勒斯坦拯救出来,而是在战争结束后会出现什 么巴局勒面斯,坦据谁为将己会有在。巴勒”斯坦占据统治地位或谁将( 约会约 旦把
在自然资源的争夺上,你认为哪些国家更为积极?
7
中东概况—历史
犹太人古时称为希伯莱人。公元前1025年,犹太人在
巴此勒 后斯,坦巴建 勒立 斯了 坦统 先一后的被亚希述伯、莱巴王比国复伦。杂、的波民斯、族希关腊系、
罗马、土耳其等外族轮番占领。 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侵占了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 地区。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建立了统一 的阿拉伯帝国。公元637年,巴勒斯坦并入帝国后,其 居民、宗教、文化逐渐阿拉伯化,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 人。1300多年来,他们在这一地区劳动生息,成为这块 土地的主人。
伊叙黎
第二次中 阿拉伯国 东战争 VS西方大国
领土
美苏 战略位置 VS英法 自然资源
埃及VS 英法以
埃扫清…… 美苏替代 英法
22
依稀和平曙光
阿拉法特: “我带着橄榄枝和 自由战士的枪来到 这里,请不要让橄 榄枝从我手中落 下。”
23
合作探究
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 之一的身份,你认为当今中国在中东问题上应该奉行 什么样的政策,为什么?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1957)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1957)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战争爆发的背景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175公里,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欧亚两洲的航程,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
1936年又签定了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
巴勒斯坦正在后,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1951年10月,埃及废除了英埃条约。
1952年7月23日,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之后,于1954年10月英国同埃及签定协定,同意分批撤军。
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控制。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
英法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策划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
1956年8月16日,在英法倡议下,22个国家在伦敦举行会议,但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9月19日,美、英、法召集18国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议。
9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13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
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首先提出邀请以色列加入。
尔对以色列来说,它早已对埃及不准它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不满,早在1955年11月就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所以,两者是一拍即合。
1956年10月13日,法以商定了作战计划,14日,英法又在艾登的乡村举行了秘密会议,制定了作战计划。
2024年沪教版选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572

2024年沪教版选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57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1991年2月,美军在海湾首战告捷,震惊世界。
这一刻距离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只过去了20年。
美军顺利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海湾战争的结局反映了A. 两场战争的不同性质B. 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C. 苏联军事实力的衰落D. 信息化战争模式的威力2、海湾战争由伊拉克军队突然入侵科威特引发。
美国很快决定武力介入,通过海运与空运送往海湾的装备超过300万吨,补给品60万吨,还有40多万名军人。
美国介入的主要意图是A. 保障科威特的安全B. 展现强大的军事实力C. 维护世界安定和平D. 维护其在中东的利益3、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
入朝部队的名称是A.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 东北野战军C. 中国人民解放军D. 中国人民志愿军4、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B. 《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C.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D. 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5、下列《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是A. 军备问题B. 殖民地问题C. 德国边界问题D. 成立国联6、“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
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
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大会讨论’。
津埠民众运动达到高潮。
”上述史实发生于A. 五四运动期间B. 巴黎和会期间C. 华盛顿会议期间D. 开罗会议期间7、有学者认为,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一战成立的国际联盟和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都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苏伊士运河属于哪个国家

苏伊士运河属于哪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苏伊士运河是属于中东地区的国家,埃及是阿拉伯国家中,同时也是中东地区的一部分。
中东地区包括欧洲、北美和非洲西部的部分国家。
中东地区包括世界上有六个产油国,分别为埃及、利比亚、伊拉克、伊朗、叙利亚、黎巴嫩。
苏伊士运河又称红海海峡,横跨地中海和红海两个海湾,跨越地中海和红海,连通东非与西非。
其连接欧亚大陆的主要交通干道——地中海将阿拉伯世界与非洲大陆紧密相连。
它的位置对很多有战略价值的商业船只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历史上也是十分有影响力的。
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航道之一,因为它可以连接全球各大地区之间。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为什么说要选择这么一个航道呢?就是因为埃及拥有这条水道吧!一、运河是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苏伊士运河在地中海与红海的交汇处就有一个巨大的水闸,这个水闸就是为了把这两个海域之间的水进行有效地利用。
如果是正常情况的话,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但是如果想要发展好它可以帮助到整个西亚地区都有着很大关系发展。
但是目前来讲,埃及却没有办法给自己和埃及人民带来收益。
因为现在的石油资源非常少,而就这一条的话可以将石油进行出口以及从国内能够获得一部分资源。
这也给埃及带来了很大经济发展,而运河则是能够让苏伊士运河以及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就是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了。
在这个时候它其实才是真正的重要性存在的一个方面吧!它对于很多东西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它是在现在来看我们选择这样对我们来说都需要有一定程度上进行一个考虑它对于我们来说会有什么好处么这也是值得去考虑好和大家共同的话题就是选择一个好道路在这里面他对我们还有很大地好处吧!那么对于这些原因和苏伊士运河对于阿拉伯各国来说它有着一定意义。
1、对我们来说有很大好处现在来看苏伊士运河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他是有着很大意义的,而现在的阿拉伯国家都想要走上世界大洲的道路,但是目前来看并没有方法能够真正地将这个想法实施到行动中来,所以苏伊士运河就会帮助阿拉伯国家解决这个问题。
中东战争的原因影响及启示

伤亡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以色
列为争夺巴勒斯坦同阿拉伯国家发生了 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 这次战争直到1949年3月才结束。战争 中,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约1.5万人,以 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
巴勒斯坦村民被赶出家园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的阿拉伯联军
第二次中东(苏伊士运河)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 利亚为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 经过周密的准备之后,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 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这次战争,在 历史上又被称为“十月战争”、“斋月战 争”、“赎罪日战争”。战争历时18天,埃 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约110万人, 坦克5500辆,作战飞机1500架。战争结果是, 阿拉伯国家死亡约2万余人,被击毁坦克 2000余辆,损失飞机约400架。以色列军队 死亡5000多人,损失坦克1000辆、飞机200 架。
●各方态度:
联合国:要求双方立即停火,禁止把军火运入交战区; 美国乘机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要求英国停火; 苏联也对英法表示不满。 ●影响: 对埃及:维护了民族利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 残余; 对中东:推动了中东地区民族解放运动,民族独立 与自决运动呈现高潮; 对英法:削弱了英法在中东的地位,其国际地位受 到严重削弱; 对美苏:开始了对中东地区的争夺。
第三次中东(六日)战争
“六日战争”中 的以色列士兵 (1967年)
戈 兰 高 地 加沙
西奈半岛
伤亡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凌晨7时45分, 以色列几乎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 和伊拉克的所有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突然袭击。 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的地面部队也发起了进 攻,阿拉伯国家奋起反抗。至10日战争结束。 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 五” 战争”或“六天战争”。这次战争以阿拉伯国 家的战败而告结束。战争中,埃及、约旦、叙 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 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
五次中东战争的知识点总结

五次中东战争的知识点总结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是以色列建国后不久就爆发的战争,战争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引发了阿拉伯国家的不满和不断的冲突。
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划分巴勒斯坦的决议,决议将巴勒斯坦划分为犹太人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并将耶路撒冷设为国际化地区。
然而,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这一决议,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在以色列独立战争中,以色列获得了胜利,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获得了较大的领土。
而阿拉伯国家则在战争中蒙受了重大的失败,失去了大量领土和许多难民。
这场战争对中东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改变了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格局,也引发了后续的中东战争。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是一场涉及到以色列、埃及和英法两国的冲突。
背景是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引发了英法对埃及的不满。
与此同时,以色列也对埃及的军事威胁感到担忧。
于是,英法两国与以色列秘密合作,计划对埃及进行军事干预。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发动了突袭埃及的行动,并迅速占领了埃及的大片领土。
英法两国也于11月开始对埃及进行军事干预,企图控制苏伊士运河。
然而,美国和苏联强烈反对这一行动,并施压英法两国停止对埃及的军事行动。
最终,以色列、英国和法国被迫同意停火,并撤军。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埃及保住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而以色列则获得了若干军事和外交上的优势,英法两国则在国际上受到了严重的批评。
这场战争也标志着中东地区的冲突不仅局限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也涉及到了大国的利益和干预。
1967年六日战争1967年六日战争是中东战争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战争,也是以色列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冲突。
这场战争的背景是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进行的威胁日益增加,而以色列也感到了严重的军事压力。
1967年5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封锁以色列的海运通道,并将大量军队调至以色列边境。
四次中东战争的来龙去脉

四次中东战争与两次石油危机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创立了希伯来王国,定都耶路撒冷,但不久被灭亡。
公元前65年罗马帝国入侵该地后,曾三次镇压犹太人的大规模反抗运动,大批犹太人被屠杀,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
此后的一千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
19世纪末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得到英国的支持,英国企图借此加强对中东地区的控制。
一战后,巴勒斯坦成为英国托管地,大批犹太人涌向巴勒斯坦地区。
1922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东部叫外约旦(1946年5月,英国被迫承认外约旦独立),西部仍称巴勒斯坦。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想在这里建国,双方矛盾非常尖锐。
二战后英国的统治难以为继,因而被迫于1947年2月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讨论。
同年11月,在美苏控制下,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
该决议因分裂巴勒斯坦、偏袒犹太人而引起阿拉伯人强烈的不满。
l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建立。
次日,埃及、果,阿方失败,以色列乘机占领了巴勒斯坦 4/5的土地,比联合国分治决议中规定的要多4850平方公里。
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由约旦和埃及军队控制,上百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此后,以色列进一步靠拢美国,并不断侵犯阿拉伯国家,使阿以矛盾更加激化。
埃及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失败,国内政治、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引起人民、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1952年埃及爆发了由纳赛尔领导的“七月革命”,次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1956年 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了关于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法令。
为了破坏这一行动,英法以三国首脑在伦敦制订了入侵埃及的计划。
1956年10月 29日晚,以色列出动4.5万人的兵力,向人民的谴责,美苏两大国也从各自的战略利益出发表示反对。
1956年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通过决议,要求英、法、以军队撤出埃及,埃及终于实现了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决策者
埃及:纳赛尔,埃及总统 恢复民族尊严 阿拉伯民族团结与统一 “积极行动”论和军队取胜论 “大埃及主义” “积极中立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 英国:艾登,英国首相 不自信,优柔寡断。本来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争端 ,但在一片 狂热的武力征伐声中 ,与法国紧急制定作战计划。 美国:艾森豪威尔,美国总统 关注中东,希望能把阿拉伯世界拉到美国一边;改变偏袒以色列的形象, 赢得阿拉伯国家的人心。
五、国际关系与国家战略
埃及: 实现民族独立富强,构建维持埃及在中东的大国地位,维护阿拉 伯世界的团结与统一,避免卷入冷战。 英国: 战后实力衰落,无力继续保持对中东的控制,不得不与美国合作, 借助美国的力量维护大英帝国的虚荣光环; 美国: 从全球角度看待中东问题,把中东地区作为遏制苏联的一项工具, 围堵苏联的扩张之路。同时希望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采取了 对埃及既拉拢又打击的政策,但过于反复使得埃及采取极端措施; 英法美限制中东军备,维持阿拉伯、以色列的武力平衡; 英法没有完全领会美国的全球战略,以至于战略失误。
三、苏伊士运河的国际情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战略地位: 沟通印度洋和地中海,是欧、亚、非三洲海上交通枢 纽。 控制权: 英法等控制,埃及仅占4% 的股份。 经济地位: 二战后,苏伊士运河日渐成为石油运输的通道,这条 水道,对于日益依靠中东石油的西方大国来说,具有 特殊意义。
四、地区结构
中东的国家组成 : 一般泛指西亚和北非地区,约17个国家,其中,除以 色列和塞浦路斯外,都是伊斯兰国家。而在这些中东 伊斯兰国家中,土耳其、伊朗为非阿拉伯国家。 埃及在中东的地位: 埃及是中东的第一政治大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 作用;军队数量、质量在中东首屈一指;战略地位重 要,位于亚非两洲交汇处,苏伊士运河更是欧亚非的 交通枢纽; 民族主义矛盾: 阿拉伯民族主义与犹太复国主义相敌视。
六、世界体系
世界的无政府状态,联合国的世界政府职能有待开发。 二战后,亚非拉各国提高了觉悟和民族意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此伏彼起。第三世界兴起,亚非拉国家先后摆脱殖民枷锁,赢得 民族独立;第三世界人民联合进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在世 界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受此影响,埃及民 族主义情绪高涨。 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埃及作为阿拉伯国家, 第三方势力,美国期望阿拉伯国家效仿伊拉克加入“巴格达条 约”,完成对中东地区的控制,以便更好地遏制苏联。而美国没 有认清埃及的情势,反而刺激埃及采取了对抗性措施。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要求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而国际私有制的 存在,阻碍经济全球化,不惜以武力实现资源的配置。
二、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状况
埃及: 经济:经济力量薄弱,亟待发展。为了尽快实现现代化,急需建造 一座夸尼罗河的大坝,彻底改变农业,同时通过水利发电为埃及的 工业提供动力。但本国又无力支付。 社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英国: 经济:战后英国实力下降,经济萎缩 政治:艾登支持率低,任用了一大批不会威胁自己领导地位的青年 保守党人进入管理层。这些人俯首听命,忠实地执行他的意旨,令 其他一些保守党政要非常不满 社会:民众普遍对艾登政府不满,罢工现象频发,社会震荡 美国:战后实力雄厚,但又不能完全领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