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飞行器设计综合实验》高桦实验一

合集下载

《飞行控制技术综合实践》多旋翼高级阶段HIL仿真实验

《飞行控制技术综合实践》多旋翼高级阶段HIL仿真实验

《飞行控制技术综合实践》多旋翼高级阶段HIL仿真实验课程名称:飞行控制技术综合实践实验项目名称:多旋翼高级阶段HIL仿真一、Rflysim仿真平台介绍RflySim采用基于模型设计(Model-Based Design,MBD)的思想,可用于无人系统的控制和安全测试。

因MATLAB/Simulink支持MBD的整个设计阶段,所以选择它们作为控制/视觉/集群算法开发的核心编程平台;同时,因Python是免费的且有丰富的视觉处理库,支持它作为顶层视觉与集群算法开发。

除了MATLAB/Simulink 和Python,RflySim还有其他开源的软件和工具,也包括为此专门设计的软件和工具。

1.RflySim是一套专门为教育和研究打造的基于Pixhawk /PX4 和MA TLAB/Simulink的快速开发平台。

2.基于Windows平台,一键安装。

3.采用基于模型的开发理念,应用软件在环(SIL)和硬件在环(HIL)仿真加速开发过程。

4.RflySim允许开发者无需接触C++,而是直接使用MATLAB/Simulink设计底层控制器(如姿态控制器和位置控制器)和顶层应用(如顶层决策和自主飞行),并直接将其部署到多旋翼自驾仪上。

5.可以很方便的修改多旋翼模型的参数来适配你自己的多旋翼飞行器进而采用SIL和HIL验证控制算法。

二、Rflysim仿真平台(1)Rflysim环境配置1.获取安装包,从官方途径获取最新.iso的镜像,用Windows资源管理器来加载镜像2. 启用WSL子系统功能:开启WSL子系统功能:双击“0.UbuntuWSL\ En ableWSL.bat”脚本(先关闭杀毒软件以免拦截),在“用户账户控制”窗口点击“是”,即可自动开启WSL子系统。

电脑首次执行本命令,需要在弹出窗口中输入“Y”来确认并重启电脑。

3. 一键安装脚本:点击MATLAB的“浏览文件夹”按钮,定位到刚才加载iso镜像得到文件夹,鼠标右键OnekeyScript.p ,点击“运行”按钮(或在窗口输入OnekeyScript 命令)4. 推荐安装配置-首次运行(2)单机控制接口实现1.Pixhawk固件还原(需联网)方法如下:1)打开QGC地面站软件,断开Pixhawk;2)如下图所示,点击工具栏齿轮图标进入载具设置页面,再点击“Firmware”(固件)标签进入固件烧录页面;3)用USB 线连接Pixhawk 自驾仪到电脑,此时软件会自动识别Pixhawk 硬件,如下图所示所示,在界面右侧弹出固件配置窗口,勾选第一项“PX4 ***”,然后点击“确定”,QGC 开始自动下载(需联网,无法联网请参考下一页使用本地固件)并安装最新的PX4 固件到Pixhawk中;2.Pixhawk硬件在环仿真模式4•完成固件烧录后,自驾仪会自动重启并连接到QGC上;此时,如右图所示,进入“Airframe(机架)”标签页,选择机架类型为“HILQuadcopterX”,然后点击右上角的“ApplyandRestart”(应用并重启)按钮,此时自驾仪会自动重启;•重启后QGC会自动寻找串口并连接到Pixhawk,此时查看各个配置页,确保Pixhawk进入硬件在环仿真模式。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综合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报告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综合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报告

《专业综合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报告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指导老师:小组成员:日期:年月日目录一、小组团队成员具体工作 (3)二、专业设计与制作的对象描述 (4)三、专业基础理论及专业设计原理 (5)四、专业设计方案及方案分析 (15)1. ............................................................................................................................................. 设计方案. (17)1) .................................................................................................................................... 喷嘴壳体 (18)2) .................................................................................................................................... 旋流器 (18)3) .................................................................................................................................... 旋流室 (18)4) .................................................................................................................................... 喷口 (18)2. ............................................................................................................................................. 方案分析. (19)(1) 喷雾锥角a P (19)(2) 喷雾射程L (19)(3) 雾化粒度 (20)(4) 雾滴尺寸分布 (21)五、方案实施 (22)六、产品说明 (23)参考文献 (26)、小组团队成员具体工作Number!提出总体改进思路方向、分配组员任务、资料汇总、提出设计方案、进行方案分析、方案的实施。

高校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综合实验课程教学研究

高校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综合实验课程教学研究

a i t o cin a d n esa dn o h s e il k o e g wh n t e f ih l h bl i y f a t n u d rtn ig f te p cat n wld e o y e h y i s al e n t
e p rm e s x e i nt.
i d p n e te p r e t i h b l n o f u e h o o is s r s Th o r tc o o i s s re n e e d n x e i n swh c e o g t o rt c n l g e e i . e f u e h l g e e s m e n i i cu et e ar r f d g t l e i n a d m a u a t r g me h d me a h e o r n y d g t l n l d i a i i sg n n f c u i t o , t l e t t o mi g wa , i i h c t a d n s h f a
近 年 来 ,依 托 国防重 点学 科 、特 色 专 业 、 “1 2 1工程 ”、 “ 8 9 5工程 ”等 学科 建设 , 高校 飞 行 器 制 造 工 程 专业 加 大 了对 本 科 生 教 学 和 实 践 设 施 的 投 入 ,购 置 了一 大批 高 精 的软 硬 件 设 备 。但 本科 生 的专业 综合 实验课 却 未充分 利用 上
从飞机 制 造 百年历 史 可 以得 出结论 :人类在 制 造领 域 取得 的新 技术 、 新工 艺和 新方法 成 果 ,
都会 被积 极地 应用 到 飞机 制造过 程 中 ¨ 。作 为 培养 我 国 航 空航 天 制 造 骨 干 人 才 的 高 校 飞行 器

航天器综合测试作业【哈工大】

航天器综合测试作业【哈工大】

航天器综合测试作业1.卫星系统组成:结构与机构、电源与配电、测控(通信)、数管(综合电子)、姿态与轨道控制、热控、总体电路、有效载荷2.测试分类:(1)按研究阶段分类方案原理性验证、模样测试、正样测试、飞行试验。

根据实际情况还可能增加应用阶段的飞行试验、飞行前检验(2)按系统规模分类元器件级测试、设备级测试、分系统级测试、整星测试3.测试系统组成:计算机、测量、激励、匹配转换器、被测设备4.测试系统发展趋势:(1)50年代非电量转换为电量测量(2)60年代电子测量替代机械开关测量(3)70年代计算机辅助测量(4)80年代微处理器自动测量(5)90年代分布式测量(6)00年代网络测量(7)10年代智能测量、嵌入式测量最终测试目标将是全自主、嵌入式、智能测试、免测试(省去人工干预)5.根据测试项目设计测试方法(1)蓄电池充放电功能测试方法:首先对充电控制器设定一条充电控制曲线(V-T曲线),然后使SAS通过星上充电控制器对电池充电,并监测充电电流及充电控制器的充电状态,当充电控制器结束对蓄电池的充电后,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并判断电池的充电量是否已达到电池的额定容量。

(2)蓄电池放电功能测试方法采用模拟负载或卫星其他分系统作为负载,使用蓄电池供电,将蓄电池充满,观测放电过程,同时避免过放电。

6.蓄电池过充过放的危害(1)蓄电池过充电的危害蓄电池充电电流大于蓄电池可接受电流时会过充电,产生电解水的副反应,发生热量,使电池温度不正常升高,若不加以控制,会造成大量失水、电容量下降、变形等故障。

(2)蓄电池过放电的危害蓄电池放电到标准终止电压的时候内阻会变大,电池电解液浓度会变得非常稀薄,进而严重损害蓄电池的电气性能及循环使用寿命。

7.电源系统测试应注意的问题(1)太阳电池阵模拟器:模拟太阳阵输出电功率,作为电源使用由计算机程控,模拟卫星进出阴影状态,设置试验状态(2)星表插头:连接太阳阵模拟器到卫星,供电通道,检测火工品状态,火工品保险控制,蓄电池充电、状态监测(3)脱落插头:卫星供电线,设备开关控制线,火工品状态监视线(4)控制台:显示母线电压,负载电流,开关状态,手动控制(5)火工品电路:直接由蓄电池组供电,保证火工品大电流放电的需要;压紧行程开关保护,在星箭分离前处于断开状态,避免干扰及误指令;火工品加电/断电开关,磁保持继电器控制,火工品工作前接通,火工品动作执行后断开;火工品启动开关,非磁保持继电器控制,指令指令期间处于接通状态;回路保护插头,保护装置,卫星对运载对接后接通;静电泄漏保护电阻,为火工品提供静电泄漏通路,避免静电干扰引起误爆。

哈工大航天学院课程-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第1课-绪论

哈工大航天学院课程-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第1课-绪论

“礼炮1号”空间站
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第一课 绪论
1981年4月,世界上第一 架垂直起飞、水平着陆、可 重复使用的美国航天飞机 “哥伦比亚号”试飞成功, 标志着航天运载器由一次性 使用的运载火箭转向重复使 用的航天运载器的新阶段, 标志着人类在空间时代又上 了一层楼,进入了航天飞机 时代。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第一课 绪论
人类自20世纪60年 代开始探测火星的尝试。 大约半数火星探测任务 成功。 2008年05月25日 , 美国“凤凰”号火星探 测器成功降落在火星北 极区域,其核心任务是 寻找水和生命痕迹。 2008年11月,凤凰 号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 联络。
“凤凰”号挖掘臂挖掘火星土壤的情景
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第一课 绪论
1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 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 地面 250公里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 太空遨游三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 9时25分安全返 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点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 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水手2号”探测器
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第一课 绪论
1966年1月,前苏联两艘载人飞船第一次在轨道上成功 交会对接,并实现了两位航天员从一艘飞船向另一艘飞船 的转移。
前苏联“联盟号”载人飞船
前苏联“上升号”载人飞船
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第一课 绪论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入 轨成功,其质量约18t,总长14m,轨道高度200~ 250 km,轨道倾角51.6º ,成为人类第一个空间站。
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第一课 绪论
13~14世纪,中国的火箭技术与其他火药兵器一 同传到阿拉伯国家和印度,后又传入欧洲。至18世 纪后期,印度军队在抗击英国和法国军队的多次战 争中就曾大量使用火药火箭并取得了成功结果,由 此推动了欧洲火箭技术的发展。 曾在印度作战的英国人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在19世纪初对印度火箭作了改进,他确定 了黑火药的多种配方,改善了制造方法并使火箭系 列化,最大射程可达3km。这些初期火箭的原理都 成为了近代火箭技术的最初基础。

哈工大飞行器结构设计历年复习题

哈工大飞行器结构设计历年复习题

1 作用在普通肋上的空气动力载荷,被认为仅有两个梁腹板提供支反力,忽略桁条与蒙皮的参与,这是根据传力的 刚度比分配原则。 (对) 2 加强肋的支撑是翼梁、辅助梁与蒙皮。 (对) 3 在薄壁结构中,凡在集中载荷处都应采用中间元件。 (对) 4 结构设计中应使梁凸缘面积适应内力变化。 (对) 5 翼梁腹板的剪力图是阶梯变化的,根部最大。 (对) 6 根肋将分布力转化为集中力。 (对) 7 在蒙皮的计算模型中,屏格蒙皮看作受弯硬板,整个蒙皮看作承剪薄板。 (对) 8 单梁翼面整体受力计算模型中,支座是由翼梁的固定支座和辅助梁的铰支座组成的。 (对) 1 加强框和梁构成了弹身的受力基础。 (对) 2 当一个横向集中载荷作用在硬壳式舱段上,由载荷作用端到支座端蒙皮的剪流分布不变(对) 3 在全弹身受载中,剪力由弹身两侧壁受剪切传递,弯矩由弹身上下壁板受挤压传递。 (对) 4 在梁式舱段中,蒙皮提供的支反剪流载荷作用处沿长度方向逐渐减小。 (对) 5 纵梁的轴向内力由载荷作用处到另一端是逐渐减小的。 (对) 6 作用在梁上的集中载荷, 蒙皮不但受剪且逐渐参加承受轴向压力, 一定距离后, 轴向压力的沿周缘蒙皮达到均值。 (对) 7 在垂直于耳片式翼面的接头载荷中,弯矩由主接头传递,是通过螺栓受剪,耳片受拉压传递的。 (对) 8 从舱段间接头传力过程看,前连接框将分布力转化为集中力(为适应连接接头的传力特性) ,后连接框将集中力 转化为分布力(以适应蒙皮的传力特性) 。 (对) 1 弹翼的是功用产生升力、法相力,改变压心位置。 (对) 2 单梁式翼面中翼梁沿最大厚度分布。 (对) 3 ‘小展弦比’是指较小的翼面。 (错) 4 单块式弹翼纵墙与桁条沿翼肋等百分线布置。翼肋顺气流方向布置。 (对) 5 梁式翼面中,弯矩靠梁凸缘,剪力靠梁腹板,扭矩靠蒙皮、梁及纵墙组成的壁室来传递(对) 6 实心壁板弹翼中,弹翼与弹身连接长度占弦长的 20%-30%。 (对) 7 蜂窝夹层板件组合式弹翼,适用于面积较大的弹翼。 (对) 8 夹层结构弹翼抗弯能力大、耐热绝热好。 (对) 1 整体结构翼面在气动外形方面优于其他翼面。 (对) 2 薄翼型是指相对厚度比小于 0.05 的翼面。 (对) 3 在设计翼面与助推器连接接头时,需要考虑翼面与助推器受力协调及助推器热膨胀。 (对) 4 翼梁按垂直于弹身轴线布置时,翼梁处于最大厚度线上。 (错)<等百分线分布时最大> 5 翼肋垂直于翼梁时,翼型准确。 (错)<顺气流方向布置> 6 蒙皮厚度可按强度条件或刚度条件来确定。 (对)

飞行方案大作业(1)

飞行方案大作业(1)

[键入文档标题][键入作者姓名]2015300464第一部分飞行方案1、方案飞行2、弹道设计3、卫星摄动与机动第三部分卫星的摄动与机动第二部分弹道设计飞行方案大作业一、 问题描述在已知导弹质量、转动惯量、发动机推力等参数的情况下,导弹分为三个飞行方案,即三个阶段飞行。

阶段一:飞行距离在9100x m <,采用追踪法,其中方案高度与距离的关系、方案弹道倾角与高度的关系如下:***2000cos(0.000314 1.1)5000(-)+(-)z H x k H H k H H ϕϕδ=⨯⨯⨯+=⨯⨯ (1)阶段二:飞行距离在240009100m x m >>,采用追踪法,其中方案高度与距离的关系、方案弹道倾角与高度的关系、导弹因燃料消耗而质量改变参数如下:**3050(-)+z H mk H H k H ϕϕδ== (2)0.46/s m kg s = (3)阶段三:飞行方案24000&&0x m y >>,而最终目标位置为30000m x m = 采用比例导引法**00**sin sin tan ()(-)+()θθηηθθθδθθθθ=⨯--=-=-=-=-m T T Tm T mz dq r V V dty y q x x d dq k dt dtk q q k k (4) 要求:1) 计算纵向理想弹道,给出采用瞬时平衡假设0z z z z m m δααδ+=时所有纵向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 不考虑气动力下洗影响,计算飞行器沿理想弹道飞行时,你认为可以作为特性点的5个以上点处的纵向短周期扰动运动的动力系数,并分析其在特性点处的自由扰动的稳定性,以及计算在各个特性点处弹体传递函数(),(),()y n W s W s W s αδδϑδ 。

二、 建立模型基于“瞬时平衡”假设,导弹在铅垂平面内运动的质心运动方程组为:cos sin sin cos cos sin b b b b dV m P X mg dt d mV P Y mg dt dx V dt dy V dtαθθαθθθ⎧=--⎪⎪⎪=+-⎪⎪⎨⎪=⎪⎪⎪=⎪⎩ (5) 因为阶段一不考虑导弹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因此阶段一的模型需要联立公式(1)、公式(5); 其中攻角α可根据瞬时平衡假设从而可得到导弹攻角与弹道倾角之间的关系z =-z z zm m δαδα (6) 其中 X Y b x refb y ref C qS C qS == (7)其中假设公式(1)的**(-)+()θθδθθθθ=-z k k 中的=-9=-0.5,;θθk k又因为阶段二需要考虑导弹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因此阶段二的模型需要联立公式(2)公式(5)、公式(6)、公式(7)最后一阶段,因为利用了比例导引法公式(4)的k=2,可得导弹到达目标的相对微分方程为而导引率*θ=d dq k dt dt、其中k=2; 因为第三阶段的初始参数及终点坐标均为直角坐标系,由下图可知将代入到公式(4),得到直角坐标系下的微分方程组另外补充方程法向平衡方程:三、 算法实现编程使用MATLAB 软件,并运用欧拉方程解微分方程,即ode45函数;四、程序源代码*************************阶段一******************************function dy=jieduan1(t,y)dy=zeros(4,1);m=320;g=9.8;P=2000;q=0.5*1.2495*((288.15-0.0065*y(4))/288.15).^4.2558*y(1).^2;k=-9;dk=-0.5;Hi=2000*cos(0.000314*1.1*y(3))+5000;dHi=-2000*0.000314*1.1*sin(y(3));delta=k*(y(4)-Hi)+dk*(dy(3)-dHi);alpha=0.34*delta;Xb=(0.2+0.005*alpha^2)*q*0.45;Yb=(0.25*alpha+0.05*delta)*q*0.45;dy=zeros(4,1);dy(1)=P*cos(alpha)/m-Xb/m-g*sin(y(2));dy(2)=P*sin(alpha)/m/y(1)+Yb/m/y(1)-g*cos(y(2))/y(1);dy(3)=y(1)*cos(y(2));dy(4)=y(1)*sin(y(2));end******************************阶段二****************************** function dy=jieduan2(t,y)dy=zeros(4,1);m=320-0.46*t;g=9.8;P=2000;q=0.5*1.2495*((288.15-0.0065*y(4))/288.15).^4.2558*y(1).^2;k=-0.25;Hi=3050;delta=k*(y(4)-Hi);alpha=0.34*delta;Xb=(0.2+0.005*alpha^2)*q*0.45;Yb=(0.25*alpha+0.05*delta)*q*0.45;dy(1)=P*cos(alpha/180*pi)/m-Xb/m-g*sin(y(2)/180*pi);dy(2)=P*sin(alpha/180*pi)/m/y(1)+Yb/m/y(1)-g*cos(y(2)/180*pi)/y(1);dy(3)=y(1)*cos(y(2)/180*pi);dy(4)=y(1)*sin(y(2)/180*pi);end*******************************阶段三******************************** function dy=jieduan3(t,y)v=y(4);k=10;m=285.04-0.46*t;q0=-atan(3050/6000);g=9.8;q1=0.5*1.2495*((288.15-0.0065*y(2))/288.15).^4.2558*y(4).^2;k1=10;dk1=0.05;dy=zeros(4,1);r=sqrt(y(1)^2+y(2)^2);q=atan(y(2)/(y(1)-30000));elta=q-y(3);dr=-v*cos(elta);tht=q0+k*(q-q0);dq=v/r*sin(elta);dtht=k*dq;delta=k1*(y(3)-tht)+dk1*(dy(3)-dtht);alpha=0.34*delta;dy(1)=-dr*cos(q)+r*sin(q)*dq;dy(2)=-dr*sin(q)-r*cos(q)*dq;Yb=(0.25*alpha+0.05*delta)*q1*0.45;dy(3)=(2000*sin(alpha)/m+Yb/m-g*cos(y(3)))/v;y(4)=v;end***********************************main函数************************************ m(1)=287.2204; %导弹质量P=2000; %发动机推力g=9.8;k=5;det(1)=0.045;a(1)=0.6186;sit(1)=-0.000002024;V(1)=217.2867; %初始速度x(1)=24000; %初始位置H(1)=3071; %初始高度H1(1)=3050;S=0.45; %参考面积L=2.5; %参考长度k1=-0.14;k2=-0.06;sit1(1)=sit(1);p0=1.2495;T0=288.15;T(1)=T0-0.0065*H(1);p(1)=p0*(T(1)/T0)^4.25588;q(1)=1/2*p(1)*V(1)^2; %大气密度计算公式Cx(1)=0.2+0.005*a(1)^2;Cy(1)=0.25*a(1)+0.05*det(1)*180/pi; %升力系数Y(1)=Cy(1)*q(1)*S;X(1)=Cx(1)*q(1)*S;SIT(1)=(P*sind(a(1))+(Y(1)-m(1)*g*cos(sit(1))))/m(1)/V(1);Q(1)=atan(-H(1)/(30000-x(1)))+pi;r(1)=6708.2039;R(1)=-V(1)*cos(Q(1));n(1)=Q(1)+pi;SIT1(1)=k/r(1)*(V(1)*sin(n(1)));mza=-0.1; %俯仰力矩系数对攻角的偏导数mzdet=0.024; %俯仰力矩系数对舵偏角的偏导数t=0;i=0;dt=0.01;ms=0.46; %质量秒消耗量while H>0 & H1>0 %运用迭代法求解i=i+1;t=t+dt;det(i+1)=k1*(sit(i)-sit1(i))+k2*(SIT(i)-SIT1(i));a(i+1)=-mzdet/mza*det(i)*180/pi;Cy(i+1)=0.25*a(i)+0.05*det(i)*180/pi;Cx(i+1)=0.2+0.005*a(i)^2;Y(i+1)=Cy(i)*q(i)*S;X(i+1)=Cx(i)*q(i)*S;m(i+1)=m(i)-ms*dt;sit(i+1)=sit(i)+(P*sind(a(i))+(Y(i)-m(i)*g*cos(sit(i))))/m(i)/V(i)*dt;V(i+1)=V(i)+(P*cosd(a(i))-(X(i)+m(i)*g*sin(sit(i))))/m(i)*dt;x(i+1)=x(i)+V(i)*cos(sit(i))*dt;H(i+1)=H(i)+V(i)*sin(sit(i))*dt;Q(i+1)=atan(-H(i)/(30000-x(i)))+pi;sit1(i+1)=k*(Q(i)-Q(1));H1(i+1)=H(i)+V(i)*sin(sit1(i));SIT(i+1)=(sit(i+1)-sit(i))/dt;r(i+1)=(H(i)^2+(30000-x(i))^2)^(1/2);R(i+1)=(r(i+1)-r(i))/dt;n(i+1)=acos(-R(i)/V(i))+pi;SIT1(i+1)=k/r(i)*(V(i)*sin(n(i)));T(i+1)=T0-0.0065*H(i+1);p(i+1)=p0*(T(i+1)/T0)^4.25588;q(i+1)=1/2*p(i+1)*V(i+1)^2;endplot(x,H);hold on[t,y]=ode45('jieduan1',[0 39.0564],[250 0 0 7000]);plot(y(:,3),y(:,4));hold on[t,y]=ode45('jieduan2',[39.0564 115],[192.768 -0.009 9100 2998.71]);plot(y(:,3),y(:,4));其中每一段的初始值,均为上阶段的结束值所以每一阶段计算结束后,需要再给出所有数据的结果,找到每一段距离相对应的数据,即为初始值。

哈工大大物实验报告

哈工大大物实验报告

哈工大大物实验报告哈工大大物实验报告一、引言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是中国著名的理工科大学之一,拥有丰富的实验资源和实验条件。

大物实验是哈工大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技能。

本文将对哈工大大物实验进行报告,以便更好地总结和分享实验经验。

二、实验目的大物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测量方法和实验技巧,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测量光的折射率本实验通过测量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角和入射角,计算出光的折射率。

实验中使用了光学仪器和角度测量仪,通过准确的测量和数据处理,得到了较为准确的折射率结果。

2. 实验二:测量电磁感应现象本实验通过改变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测量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验证了电磁感应定律。

实验中使用了恒定磁场和线圈,通过改变线圈的位置和方向,观察到了感应电动势的变化规律。

3. 实验三:测量物体的密度本实验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实验中使用了天平和容积瓶,通过准确的质量测量和体积测量,得到了物体的密度结果。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率与介质的光密度和折射角有关。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到了光的折射率与介质的关系曲线,并与理论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较为接近。

2.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感应电动势与磁场的变化规律相关。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到了感应电动势与磁场强度和线圈位置的关系曲线,并验证了电磁感应定律。

3. 实验三的结果表明,物体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有关。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到了物体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曲线,并计算出了物体的密度值。

五、实验心得大物实验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践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我深刻体会到了实验科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掌握了准确测量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题目
卫星姿态控制物理仿真实验
二、实验目的
1、掌握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的光纤陀螺传感器和喷气执行机构、飞行器姿态模拟单轴气浮实验转台、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控制器的功能、性能及应用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掌握飞行器姿态控制物理仿真实验原理;
3、掌握控制算法和DSP软件开发技术及用C语言在飞行器姿态控制物理仿真专业技术中的应用编程及实验方法。

三、实验任务
1、以喷气装置作为执行机构,编写C语言,进行软件设计、编程和实验调试。

2、完成单轴陀螺定姿的转台闭环控制实验,进行姿态角机动20°的控制。

四、实验控制系统原理及框图
图1 飞行器姿态控制实验转台系统框图
单轴气浮实验转台控制系统原理主要是通过敏感器件(如陀螺,码盘等)测量转台姿态角及角速度等
信息,通过DSP 控制系统软件计算与理想(设定)状态的误差,并形成控制信息,操纵执行机构(如喷气装置,飞轮等),使转台回到设定位置。

五、控制算法及说明:
喷气控制单回路姿态控制动力学方程为:
d j T T J +=θ ,()0
0θθ=t ,()00θθ =t 式中,0θ、0θ 为姿态角、姿态角速度的初值,且0
0θθ =。

喷气推力器取为理想继电特性,并以线性姿态角θ作为反馈信号,当不计姿态角给定量(0=r θ)时,有控制方程
0,0>-θj T
()=t T j
0,0<+θj T
式中,0j T 为()t T j 的幅值。

系统的方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喷气推理器取为理想继电特性的单回路姿态稳定系统方框图
研究非线性控制系统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相平面法,即在有姿态角θ和姿态角速度θ 构成的直角坐标平面(相平面)上,研究θ与θ 间的运动轨迹(相轨迹),进而可获得关于系统过渡过程时间、超调量、极限环等主要姿控指标。

图3 理想喷气推理器的单回路姿态稳定系统的相轨迹
图4 相平面法的DSP 实现原理图
控制算法为
0,≤+s U
=U
0,>-s U
式中,U 为输出的控制量,f θ为角度预期值,M 为气浮转台的力矩,J 为气浮转台的转动惯量。

J
M S f /21ωωθθ+-=
六、软件流程图
图6 控制软件流程图
七、实验程序:
见附一。

八、实验结果分析:
数据结果(附表二和附表三):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知道,实验成功地实现了对卫星单轴姿态控制物理仿真的闭环控制功能,我们的理想机动角度为10°,实际的稳定角度为9.95°。

误差:9.95100.051f θθθ∆=-=-=<︒
,满足控制精度要求
相对误差:0.05100%0.5%10f e θ
θ∆==⨯=。

动态特性分析:
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知道:峰值角度为9.95°机动时间 5.1t s =。

波形图分析:卫星从初始姿态-0.33°开始机动,喷皮控制系统开始工作,由于一开始喷气产生的力矩比较小,姿态角缓慢地接近0°。

工作到3s 时,喷气产生的力矩比较大,姿态角上升的比较快,当机动到
5.1s 时,卫星机动结束,卫星姿态角也趋于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