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

合集下载

艰难抗战路—中日总体实力对比

艰难抗战路—中日总体实力对比

艰难抗战路—中日总体实力对比抗战爆发以前,日本已是二十世纪的军事强国,有着健全的工业化生产基础,陆海空军队所使用的先进武器,全部是由自己设计与生产的,日军又有先进以及完整的军事组织体系与半世纪以上的征兵制度,因之日本的军力,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都是现代化的作战结构。

而中国还是处在十九世纪的落后国家,主要的军事观念还是来自一批前清遗老的领导人物,仍然以复杂的个人关系作为运作的基础,率领一支近乎文盲的军队,刚刚开始知道运用买来的一些二手军火,国家既没有工业化的经济结构来支持战争的后勤需要,就连征兵制度以及全民动员的总体战,还是完全在摸索的阶段。

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入侵中国东北的领土起,中日双方就处在不断地对立与危机之中,其中也经过几次局部与激烈的战火冲突,但是中日双方一直没有正式的宣战,中国在近五年又十个月的折冲与忍让下,被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北,一半的内蒙古,三分之一的河北省,五千多万的中国人成为亡国奴。

日本在中国的境内,事实上取得全部帝国主义宗主国为所欲为的特权,但是日本对于自己能否取得对抗苏联及与美国决战的战略优势,仍然充满着不确定,因此对华的侵略也就逐步地越陷越深,终于在卢沟桥事变的冲突中失控,迫使中国选择了最后关头的全面抗日作战。

中日双方这场全面与持续的历史大决战,总共进行了八年一个月又三天,两军双方总共进行过二十二次的会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十万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战斗(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以及三万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战,中国军方伤亡了三百六十万人,日军伤亡了一百一十万,中国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万人,接近六千亿美元的财产以及无数的文物遭到日军的摧毁与劫掠。

以战争规模而言,这场决战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与最为惨烈的战争,虽然最后中国终于与盟国一起战胜了日本,可是结局却是最为奇怪的悲剧:日本这个侵略者、战败国不但能够全身而退,不负责一文钱的赔偿责任,甚至能够保有它所侵略的琉球群岛[1]。

真实的中国抗日军力对比

真实的中国抗日军力对比

抗战时期,国军和日军作战,经常是一败涂地,这和当时的国民政府的腐败有很大关系,但和当时国军的装备有更大关系。

一、工业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抗战时,中日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根本不在同一档次,可说中国当时就是个普通人,而日本却是重量级拳王!战前,中国钢铁产量不足十万吨,而日本是950万吨。

日本可生产从手枪到航空母舰的所有武器,中国能生产的不过是步枪和小炮;并且其产量和日本更无法比,质量充其量和日本差不多!中国不过是仿制,日本却是独立设计制造!日本有的武器达到了二战期间的最高技术水平,如它的零式战斗机和航母,连美国当时都害怕,何况当时的中国?拿什么和日军斗?像这样的两个国家交兵,谁能不败?我看历史上只有毛泽东在朝鲜战争中做到了,谁能给我再举一个例子?……,当然,还有许多现代赵括能在纸上做到!二、三军总体实力日本久有侵略中国的准备,其战争初期可动员448万人的部队,中国军队当时总共有200多万人,并且其军队的训练水平中国根本没法比!日本海空军装备有2700架作战飞机,中国有300架。

虽然不是其全部飞机都在中国作战,但中国的天空确实是被日本所掌握的,大家去看看惨烈的重庆大轰炸,就知道有多厉害!事实上,中国没挨日本飞机炸弹的城市又有几个呢?特别是大后方的四川,每次大轰炸就是一次大屠城!当时的中国空军,左支右绌,堵截日本飞机都来不及,更别提支援陆军作战了!我想知道的是,在前线作战的中国陆军,遭到日机轰炸时该怎么办?他们能守得住阵地吗?日本海军中国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就不多说了。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日军是联合作战,中国是陆军单独作战,中国当时的海空军,在陆军的地面战斗中未起丝毫作用。

中国陆军在面对强大的日本陆军时,还要同时面对强大的日本海空军!三、部队装备编成日本军队的基本单位师团,有22000余人,下辖两个旅团。

装备计有5800匹马,汽车200多辆,步枪9500支,轻重机枪600余挺,火炮108门,坦克24辆,装甲车数十辆。

抗战中日武器比较

抗战中日武器比较

一、轻武器中国优于日本中国战场上交战双方的机械化程度都不高。

前期中国的机械化部队只有靠苏联援助装甲车建立的第五军(基干为第200师)。

日军对华作战时投入的全机械化部队也只有第五师团和第三战车师团。

在中日两军的作战伤亡中,枪伤都占一半以上,可见轻武器在战场上仍唱主角。

从轻武器的主体枪械看,中国军队始终占优势。

从1937年至1945年,日军对华作战兵力保持在50万至105万之间,其中半数装备枪支(多数炮兵和勤务人员不配枪)。

中国方面,国军一线兵力则保持在200万至300万,也有半数配备枪支;此外民间武装也有大量枪支(近代中国进口的毛瑟手枪既驳壳枪近百万支,多为富户购买,笔者的姥爷及姑父都曾拥有此枪);当时共军枪支数量不详,据相关资料记载,至1945年夏,八路军总数约90余万,枪支37万余支,平均每支枪不足20发子弹(笔者认为,这也是共军只能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因之一)。

从当时双方主要装备的枪械质量看,中国要稍优于侵华日军。

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派系杂乱,不过从清末起,军界大多看中德式7.9毫米口径枪械,最早大批装备的步枪便是毛瑟枪的改进型-“汉阳造”。

1935年,南京政府根据德国顾问建议,以德式Kar98毛瑟枪为标准统一全军,除在外国购买,在国内仿造为“中正式”。

此种枪在二战期间也是德军主要装备,性能优于日军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枪。

据相关人士回忆,毛瑟枪在实战中,枪伤“进口小,出口大”。

而日军的6.5毫米口径的“三八大盖”不仅口径小,且因其弹道设计缺陷,所以杀伤力大大降低,当时有人戏称:“三八枪打中抗日战士,养几天伤继续抗日”。

日军也深感三八枪威力小,1939年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步枪,性能与德国98式相当,却因生产能力所限仅有少量装备。

在轻机枪方面,抗战时期中国各派系军队装备的轻机枪主要是7.9毫米口径的捷克式(与德式枪弹通用),质量优于日军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中国人俗称“歪把子”)。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力量对比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力量对比

国力悬殊战力何在?抗战前中日军备对比二战前夕,斯大林曾说过: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能够蹂躏她。

这种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评判,听起来相当刺耳,却是中国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

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军备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较量中惊人地体现了出来。

全部中国海上力量不如一艘日舰?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水平来决定。

且看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日本年产铜8.7万吨,中国700吨;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水平。

也就是说,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无论国家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

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两万五千人,共有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五类,总吨位57608吨。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十二万七千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

其中作战军舰约77万吨。

包括航母4艘(近7万吨,总吨位,下同),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吨)。

还有练习舰、潜水母舰、布雷舰(艇)、海防舰、炮舰、水雷舰、扫雷舰数十艘,总吨位约13万吨,以及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配套舰艇。

此外,又有战列舰2艘、航母2艘、轻型巡洋舰4艘、驱逐舰12艘、水上机母舰3艘、水雷舰4艘正在建造。

1931年国民政府的内外形势

1931年国民政府的内外形势

1931年国民政府的内外形势摘要:九一八事变是我国近代史一次重要的事变,改变3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更是饱受争议,那么我们当时是否有能力打赢这场决定国运的战争了,我们可以从中日两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来分析,中国是否有能力与日本全面对抗。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政策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实施绝“不抵抗”政策,使东北在半年内被日本全部占领,3000万同胞从此过上亡国奴的生活,蒋介石、张学良从此背上了千古骂名被订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来看,中国是否有能力打赢这场东北的保卫战呢?我们就从当时我们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来分析。

首先,从军事方面来看.军事技术及军事实力是战争胜利的根本。

那么来看看当时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实力。

1927年,中国军队的数量达到二百二十万人。

东北易帜以后,蒋介石开始整顿军队,军队人数开始下降。

1930年,蒋介石打赢中原大战,全国总兵力在180万人左右,但几乎都是陆军,且装备十分落后,基本上只是轻武器,只有蒋介石的中央军才能保证人人一支步枪,有少量的轻火炮,没有重炮,更没有坦克之类的现代化装备,其他军阀的部队人比枪多,枪比子弹多。

但武器不能自己生产,连步枪都依赖进口,子弹也不能自给。

直到1935年,在德国的帮助下中国修建了大量的兵工厂,子弹才勉强自给,但依然不能生产重武器。

后来的数据表明,1934年前后,中国开始生产模仿的毛瑟步枪(中正式步枪),但直到抗战结束,也只生产了几十万支。

至于中国当时的海军和空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1931年1.28淞沪抗战,日本军舰闯入长江江面,南京国民政府因没有重炮难以抗衡,被迫把办公地点迁洛阳。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1933年南京政府才从德国购买火炮,到1937年才拥有两个重炮团。

再看看当时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军事一直是日本发展的重点。

到1930年前后,日本陆军常备军超过四十万,后备部队人数达一百多万。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中弱日强2014-07-24 16:45:36 [来源:中国网] [作者:迟云飞] [责编:蒋俊]字体:【大中小】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

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

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

1938年,当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断言,这场战争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而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华民族。

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

毛泽东据以分析的,有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有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有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

毛泽东就是从这些条件的对比,得出持久战的结论,他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是很好的启示。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首先是军力的竞赛。

军队是战争的基本工具,我们不能不首先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

1893年,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将近7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共动员的兵力为24万人,另有伕役15万多。

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

中国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

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1/3。

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中国军队的有效实力是35万人。

甲午战后的1898年,兵部和户部曾统计各省练军防军为36万人。

就数量而言,中国军队显然占优势,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由数量决定,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军队的战斗力。

装备、编制、训练、官兵素质和教育程度、士气、战略战术等方面影响更大。

装备方面,大体上是日军优于中军,但并不是象许多人想像的那样相差悬殊。

一方面,日军的装备还远远比不上西方列强;另一方面,中国在30年的洋务新政中武器装备也有很大改进。

抗战国共对比

抗战国共对比

国民党是在1937年为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

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

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

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

相差极为悬殊。

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抗战胜利后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

相差也极为悬殊。

全面抗战前后,中日之间军事力量对比悬殊,这是众所周知的。

就以淞沪战役为例,日本损失4万兵力,但是中国损失20万,差距可想而知。

本人简要分析下(仅代表本人浅显的见解):1: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日本败给了装备落后的中国。

这是由于日本在战争的一开始就处于战略的劣势地位导致的,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只是表现在前期的战争胜利(1937年以前),基本吞并大半个中国,但是无法继续推进,这如同德国在二战中进攻苏联一样。

这其中的具体原因不再细说。

国共此时在战略上是一致的。

战略:1937.7-1938.6是防御,避其锋芒;1938.6-1945.8相持;1945.8-1945.8.15反攻。

2:先进美式装备的国军(400多万兵力)败给了力量弱小的共军(100万)。

民心所向,战略与战术运用得当。

3: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抗日作用。

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战争的胜负并不取决于军事实力,这在中日战争的结果就可知了。

共产党在此期间发挥了比国名党更加重要的作用:开展敌后战场(当然这需要国名党正面战场才得以实现),前期正面战场发挥主要作用,后期敌后战场逐渐发挥主要作用(因为这极大程度上打破了日军的战略,3个月灭亡中国),这直接导致日本深陷中国战场,因为日本无法长久战。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装备与日军展开技术竞争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装备与日军展开技术竞争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装备与日军展开技术竞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斗争,而中国军事装备在这场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日本帝国军队也不断努力发展先进的军事技术,与中国军事装备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事装备与日军展开的技术竞争。

一、战争前期的中国军事装备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的军事装备相对简陋。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贫穷落后的国情,中国军队的装备大多数是老旧的武器。

这给中国的抗战势力带来了巨大的不利。

另一方面,日本的军事装备则相对先进,其实力在军事技术方面有较大优势。

二、中国军事装备的发展与改善面对日本军事技术的挑战,中国军事装备不断发展和改善,尽力缩小与日本的技术差距。

中国军队努力研制和引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包括步枪、机枪、迫击炮等。

同时,中国还依托工业基础和国内优势的资源,加强对军事装备的生产和制造。

这些努力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事装备的水平,缩小了与日本的差距。

三、日军展开的技术竞争日本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也展开了自己的技术竞争。

他们通过先进的工业体系和军事科研力量,不断研制和改良武器装备。

例如,日本军队在步枪、机枪、坦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发。

他们采用了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使得他们的装备在战争中表现出色。

四、中国军事装备的创新中国军事装备在竞争中也不甘落后,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中国军队充分发挥国内工业的优势,不断改进和更新武器装备。

例如,中国在坦克的研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引进了各种新设计和新技术,提高了中国坦克的性能和战斗力。

中国在航空器材的研制和使用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充分发挥了空中优势。

五、技术竞争对战争的影响技术竞争在抗日战争中对战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国内的技术改进使中国军队能够更好地抵抗日本侵略者,并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而日本军队的技术优势对中国军队构成了巨大威胁,迫使中国军队提高警惕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六、抗战胜利与中国军事装备的发展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军事装备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抗战时期日军的编制七七事变前,日本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夜战重炮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54个飞行中队)以及守备队(旅团)。

合计38万人。

日本的征兵制规定凡17-40岁男子必须服役。

还有预备役兵73.8万,后备役兵87.9万、第一补充兵157.9万,第二补充兵90.5万。

此外还有第一、第二国民兵役。

日本海军动员与陆军类似,但服役年限不同。

全国可动员1000万人。

侵华战争前期,各师团都有若干补充大队,配备步兵轻武器,不列入战斗序列,作用是随时补充师团的缺额。

所以每个师团实际参战人数要大于编制人数。

如淞沪会战的第9师团,1个多月死伤12360人,但仍能不经修整进攻南京,就在于补充体制发挥了作用。

但侵华战争后期,日军兵源短缺,已经难以随缺随补。

师团是日军各兵种联合的战略单位,能承担战略方向(进攻作战)任务,编成内各兵种齐全,包括步兵为主体,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兼备。

明治以来,师团一直沿用2旅4联队制(步兵)。

每个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骑炮工辎联队各1个,合计8个联队,另有通信队、卫生队、第1、2、3、4野战医院、兵器勤务队、病马场等。

每个步兵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

每个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

每个大队下辖4个中队。

全师团有48个步兵中队。

根据中国军委会军令部调查,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师团平时13000人,战时18000人;七七事变时,师团平时15000人,战时20000人。

日军的文件记载是,师团平时11858人,战时21800人,有的甚至达到25200人。

1936年日军在充实军备的计划中规定,除现有常备师团及少数新建师团外,大部分新建师团取消旅团级别,直辖联队。

1937年9月,以独立混成11旅团为基础扩编为第26师团,辖3个步兵联队。

1938年4-6月,日军组建了6个三联队制师团,包括第15、17、21、22、23、27师团。

但编制不统一。

例如第26师团有2个炮兵联队,第22师团有1个装甲中队。

1940年,日军大本营下令统一三联队制师团编制,人员定额大减,仅为8872人,战时编制也只有12800人。

这种师团(类似乙种师团,抗战前的17个师团则类似甲种师团)辖1个步兵团,搜索,炮兵、工兵、辎重兵联队各1,1个通信队(营级)。

步兵团辖3个步兵联队。

师团合计7个联队。

联队辖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中队和1个通信中队(连级)。

大队辖3个步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

这样的乙种师团只有27个步兵中队,实力只有甲种师团的56%。

太平洋战争开始后,乙钟师团撤销了步兵团的建制,师团直辖联队。

还新建了一些丙种师团,如第60、70、115、117师团,仍辖旅团,但旅团下没有联队,旅团直辖4个独立步兵大队,全师团仅有8个步兵大队,合计24个步兵中队,实力进一步下降,战时编制也仅有11980人。

独立混成旅团能独立承担一个战役方向的任务。

在抗战初期,它只是临时编组,由各师团抽调部队组成,兵力4000-8000人不等。

1939年日军组建了大批独立混成旅团,主要用于守备任务和协助师团进攻。

每个独立混成旅团辖5个独立步兵大队、1个炮兵队、1个通信队及辎重队,定员4900人。

日本海军,1937年6月,总计有舰船285艘,排水量115.3万吨。

包括航母4艘6.9万吨,战列舰9艘27.2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10.8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10.7万吨,驱逐舰102艘12.6万吨,潜水舰59艘7.6万吨,练习战舰1艘1万吨,水上机母舰2艘3.1万吨,潜水母舰5艘3.1万吨,布雷舰6艘2万吨,海防舰7艘5.5万吨,炮舰10艘0.5万吨,水雷舰8艘0.4万吨,扫雷舰12艘0.7万吨。

另有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

此外,在建的还有战列舰2艘,航母2艘,轻型巡洋舰4艘,驱逐舰12艘,水上机母舰3艘,水雷舰4艘等,以上七七事变后不久编入战斗序列。

日本海军实力仅次于英美,居第三位。

日本海军第3舰队在一二八淞沪事变后成立,专门对付中国,配置于上海及长江流域,辖第10、11战队、第5水雷战队和上海特别陆战队。

日本的航空兵分属陆军、海军。

七七事变时,陆军有1个航空兵团,辖第1、2、3飞行团及关东军飞行集团、航空兵团直属飞行队。

飞行团(旅级)辖若干飞行联队。

联队辖2个飞行大队。

大队辖2个飞行中队。

中队是基本建制单位。

七七事变后,日军把飞行联队改称飞行战队,取消了大队一级。

整个陆军航空兵团有54个中队,其中战斗机中队22个(每个中队常用飞机12架,备用8架),轻轰炸机中队8个(每个中队常用飞机9架,备用6架),重轰炸机中队8个(每个中队常用飞机6架,备用4架),侦察机中队15个(一般中队飞机数和战斗机中队相同,军以上单位直属中队飞机数与轻轰炸机中队相同),轰炸、侦察混合中队3个。

各飞行联队还有直属的轻轰炸机和运输机各1架。

总计960架作战飞机。

还有几百架运输机、训练机和研究机等。

海军航空兵包括陆基和舰载航空队。

陆基有联合航空队、航空队两级建制,联合航空队是战斗编组,没有固定的航空队数量,陆基合计有37.5个航空队,作战飞机458架。

舰载航空兵有航空战队、航空分队两级建制、航母搭载的飞机以6架为1个分队,其他军舰无定制。

舰载作战飞机182架,其中航母搭载130架。

海军合计作战飞机640架,数量虽不如陆军多,但飞行员质量优于陆军。

根据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荟萃》,七七事变前,中日陆军师级编制对比是:中国10923人,马匹不详、步骑手枪3831支,掷弹筒243具,轻机枪274挺,重机枪54挺,野山炮12门或9门,步兵炮30门。

日本21945人,马5849匹,步骑手枪9476支,掷弹筒576具,轻机枪541挺,重机枪104挺,野山炮64门,步兵炮44门。

主要差距是师级单位的定员和枪械、重炮数量。

中国两个师还不一定达到日本1个师团的实力。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关东军》记载的日军编制有所不同,大致是,每个师团战时编制28200人,步骑手枪9535支,掷弹筒308具,轻机枪292挺,重机枪96挺,野山炮64门,步兵炮40门。

机枪数量优势不明显。

七七事变时,中国实力如下:陆军有步兵182个师、46个独立旅、9个骑兵师、6个独立骑兵旅、4个炮兵旅、20个独立炮兵团以及其他少量特种兵。

总计200万人。

其中蒋介石中央政府直辖的只有70个师(所谓中央军)。

这70个师中,有40个接受过德国人训练,装备较好。

1936年开始整编陆军,到七七事变仅完成20个师整编,但装备没有完全到位,达不到编制数。

其他各师实力仅为编制数的50%-70%。

军需补给。

人员补充能力和日军有较大差距,征兵制刚刚在部分地区实行。

中国海军在甲午战败后一直没有恢复元气。

1928年定都南京,海军只有34485吨舰艇。

一二八抗战后有所重视,从日本购买了宁海号巡洋舰,自己建造了逸仙号、平海号巡洋舰,自己建造了10艘炮艇,进口了德国英国15艘鱼类快艇,改造了13艘旧舰。

七七前夕,共有120多艘舰船(包括东北海军、广东海军),总排水量11万吨,约占日本10%。

其中,作战舰艇60多艘,排水量6万多吨。

中国海军辖第1、2、3舰队、练习舰队、测量舰队、巡防舰队、广东江防舰队、电雷学校。

中国海军不但数量绝对劣势,而且舰龄老化,最大的巡洋舰海圻号是1896年光绪时代从英国进口的,舰龄已41年。

装备最好的海琛号,是1898年从德国进口的,排量仅为2950吨,航速每小时19公里,有150口径舰炮3门,105口径舰炮8门,47口径舰炮4门,370毫米鱼雷发射管1具。

日本的妙高、高雄等巡洋舰排水量是13000吨,航速每小时61公里,有200口径舰炮10门,127口径舰炮16门或8门,61口径4联装鱼雷发射管2具或4具。

无论个头、速度、火力都高出中国几个档次。

中国空军在七七事变时只有600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305架,约为日本的19%。

全部从欧美进口,维护困难。

少量国产飞机因大多数部件需要进口而无法起飞。

到抗战开始,只有223架飞机能参战,能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只有620人。

在全国有100多个机场,南京、南昌、洛阳、广州有4个航空总站。

空军辖9个大队,其中第1、2、8大队为轰炸机大队,第3、4、5大队为驱逐机大队、第6、7大队为侦察机大队,第9大队为攻击机大队。

合计31个中队,每个中队一般有飞机9架或10架,个别中队12架或7架,重轰炸机中队为6架。

七七事变前中日经济实力对比:中国面积是日本31倍,人口是日本5倍(4.67亿对9090万)。

工业总产值日本是中国的4.4倍(60亿美元对13.6亿美元),钢铁产量日本是中国的145倍(580万吨对4万吨),石油产量日本是中国的129倍(169万吨对1.31万吨),铜产量日本是中国的121倍(87000吨对700吨),煤产量日本是中国的1.9倍(5070万吨对2800万吨,但中国的2800万吨外资企业占55%),飞机中国基本无生产能力,日本年产1580架,坦克中国无生产能力,日本年产330辆,大口径火炮中国无生产能力,日本年产744门,汽车中国无生产能力,日本年产9500辆(产能可达35000辆),年造船能力中国不详,日本47.32万吨,年造舰能力日本5.2万吨,中国只能造少量小型舰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