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3.2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3.2内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2.理解温度、热量和内能之间的关系,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能运用实例进行分析。
4.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理解其物理意义,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5.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内能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讨论结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总结内能的转化和传递过程,如做功和热传递是如何改变物体内能的。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冬天室内取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热量如何传递,进而引入内能的概念。这种生活情境的导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生活实例为导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冬天暖气片取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热量如何传递,进而引入内能的概念。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增强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如通过动画演示内能的转化过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内能的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3.2内能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第二节“内能”。在学习了温度、热量和比热容等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但内能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1)最大刻度的意义;(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享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享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享近年来,物理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物理作为一门实证性科学,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们也纷纷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些成功的物理教学案例,旨在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参考和启示。

案例一:光的折射在学习光的折射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折射规律的理解,某教师设计了一个有趣而生动的教学案例:通过给学生展示碗装满水的状况,并在碗中加入小动物模型,观察小动物在水中的现象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光的折射现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不同的物体置于水中,让学生探索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对物理原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且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总结,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案例二:力的平衡在教授力的平衡时,某教师设计了一种有趣的小游戏来加深学生对力平衡的认识。

教室中的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拿一根棍子,上面放置几个不同大小的物体。

学生们需要通过调整物体的位置和数量,使得棍子保持平衡状态。

这个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案例三:机械能的转化在讲解机械能的转化时,某教师准备了一个实验演示。

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个小车和一段光滑的斜坡,让学生将小车放在斜坡上并松手。

学生们观察到小车从斜坡上滚下,最终停在水平地面上。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小车在斜坡和水平地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重力和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机械能的转化,并且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这些物理教学案例充分利用了实验和实践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通过观察、实验和总结来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和规律,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验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1.《运动状态的比较研究》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将学生们的观察和实验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运动状态的概念。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效果显著。

2.《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将力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力学知识。

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题的解法,课堂效果显著。

3.《热力学概念教学案例分析》本文描述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讲解热力学的概念和运用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热力学的相关概念,课堂效果优秀。

4.《光学反射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光学反射的原理和相关知识点。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对反射定律的理解得到了加深,实验效果良好。

5.《电路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电路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电路的组成,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电路知识,实验效果显著。

6.《显微镜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显微镜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细胞结构和显微镜使用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学生们对显微镜的使用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效果优秀。

7.《张力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张力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弹性力学知识。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弹性力学的相关概念和应用,实验效果良好。

8.《物理思维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物理思维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物理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物理概念和定理,实验效果显著。

9.《空气密度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空气密度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空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深入了解了空气密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效果优秀。

10.《物理史话教学》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物理史话教学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物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九年级物理20.1《磁现象磁场》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物理20.1《磁现象磁场》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磁场的本质和作用机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对磁现象的深入理解。同时,我还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磁场的图像和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磁场的概念和特性。
最后,我通过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的磁现象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设计一个简单的磁悬浮列车模型,或者探究磁场的应用等。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磁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问题导向与反思评价: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问题导向和反思评价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磁场知识,并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磁场图像和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磁场的概念和特性。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运用使抽象的磁场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学生对磁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会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入本章节的教学。例如,我会邀请学生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如磁铁吸引铁钉、小磁针指向南北等,让学生感受到磁场的存在和作用。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磁场的图像和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磁场的概念和特性。
(二)问题导向
5.掌握磁场的应用,了解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电磁铁、电动机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和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1.实验探究: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磁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2.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对磁场概念的理解和思考。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优秀教学案例:20.4电动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优秀教学案例:20.4电动机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强调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动机的实际应用场景,如电动汽车、洗衣机等,引导学生思考电动机的作用和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一个有趣的电动机小实验,如制作一个简易的电动机模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直观地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对电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来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因此,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掌握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让学生从他人的经验和反馈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改进能力。
5.教学策略: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优秀教学案例:20.4电动机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的第四章第二节“电动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电流的基本概念、电路的基本连接形式、欧姆定律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实验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电动机的原理和特点,以及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3.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优秀教学案例:16.4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优秀教学案例:16.4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
接着,我会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电流通过导体时为什么会发热?”“电流发热的现象与电流大小、电阻大小、通电时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我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时,我会向学生介绍电流的热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我会解释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并介绍电流大小、电阻大小、通电时间等因素对热量的影响。我会使用生动的例子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和原理。
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的热效应,并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电阻大小、通电时间的关系。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电流的热效应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会强调电流的热效应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此外,我还会强调电流的热效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以巩固和加深他们对电流的热效应的理解和掌握。作业可以包括练习题、实验报告、研究性学习等形式的任务。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分析电流的热效应。学生将会分组讨论和设计实验,通过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电流大小、电阻大小、通电时间等因素,来观察和记录导体发热的现象。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能够学会如何控制变量,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会接触到一些与电流的热效应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电热器、电饭锅等电器的工作原理。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并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优秀教学案例
3.问题情境:提出与小灯泡电功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方法,自主地获取知识。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2.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及其适用条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
5.课后作业设计: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注重作业反馈,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本节课通过以上五个亮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验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操作步骤、数据处理等方面,及时给予指导,确保他们掌握实验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作业反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时给予反馈,指导他们改进。
3.课后总结: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加深他们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实验环节,让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评价环节,注重鼓励团队精神,使学生感受到集体荣誉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第十五章探究电路第一节电阻和变阻器
“探究调光台灯的奥秘”——电阻与变阻器
【教学目标】
1.从自身的动手实践中,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

2.知道滑动变阻器所标规格的含义,会识别滑动变阻器规格,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使之改变电路中电流。

3.在实验探究合作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实验的不足之处,交流与讨论主动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表达自我意见的能力。

【重点、难点】
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实验器材】
电流表、电阻丝、电珠、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舞台灯光”视频,在展示过程中也不断调节音量。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灯光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

展示调光台灯的应用,灯光的亮度同样发生了变化。

引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调光台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
对问题进行猜想且学生发表各种看法。

二、新课教学
1.自制调光台灯电路实验
学生根据看到的调光台灯实物,利用手边的器材,连接一个调光台灯的电路。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电阻丝、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动手实验接电路,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

实验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电路,以及如何操作使得电灯的亮度发生改变,
教师提问:根据你的观察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在你的操作中你改变了什么从而使灯的亮度发生了改变。

答:灯的亮度是随电流的大小而变化的,在操作中我改变了电阻而实现电流的变化,从而实现了灯的亮度的变化。

教师提问:在操作中是如何改变电阻的?
答:用导线一端固定,导线另一端在电阻丝上滑动改变电阻丝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的大小。

教师讲述:像这种能够通过改变长度从而改变电阻值的电学元件叫做滑动变阻器。

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观察,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讲述: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演示幻灯片):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2. 认识滑动变阻器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实验电路中,对于灯的亮度的改变还不够多,是因为电阻线太长了不方便,如果还要进一步改变电阻值的大小比较多,那么滑动变阻器该做成什么形状?
答:将电阻线密绕成螺旋状。

各组分发滑动变阻器,学生仔细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试说出各个构成部件的作用。

(包括滑片、金属杆、四个接线柱、密绕的电阻丝)
介绍滑动变阻器的符号和结构示意图
符号:
结构示意图: 提问:根据对实验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猜测滑片顶端所标规格的含义?
答:变阻器上所标规格的含义:最大电阻值;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3. 滑动变阻器接法的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
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

滑动变阻器在连接时只能用两个接线柱。

实验同样要达到调光的效果。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接法,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

(在指导、巡视的同时,将某些接法对于改变电流无效的进行全班探讨)
提问:如何接滑动变阻器才能有效地改变电流,让灯的亮度变化明显。

学生总结出“一上一下”的接法,以及两种不能改变电流的接法。

滑键位于远离下接线柱的位置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最大。

4.课堂活动:学生练习连接滑动变阻器并尝试调节滑动变阻器,熟悉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C D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