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学紫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合集下载

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_郝亚楠

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_郝亚楠

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水平差异较大,这与其工艺技术不同有关。
关键词: 丙烯酰胺;紫外分光光度法;油炸食品
中图分类号: TS 207.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6395(2013)01-0073-03
2002 年 4 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NFA)和斯 德哥尔摩大学相关研究人员首次发现高温油炸或烧 烤会使富含淀粉的食物产生一种具神经毒性的潜在 致 癌 物——丙 烯 酰 胺 。 丙 烯 酰 胺 英 文 名 为 Acrylamide(AA),其分子式为 CH2=CHCONH2。 AA 是一 种有毒的无色无臭的白色晶体,熔 点 85.5 ℃,沸 点 125 ℃,易 溶 于 水 、醇 类 、丙 酮 、三 氯 甲 烷 和 二 甲 醚 中,不溶 于 苯 和 庚 烷[1]。 由 于 AA 可 导 致 DNA 的 损 伤, 且高剂量的暴露会影响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与 生殖系统, 并对啮齿类动物有潜在的致癌性, 因此 1994 国际癌症机构(IARC)将 AA 列为“人类可能致 癌 物 ”[2]。 这 一 发 现 立 刻 引 起 有 关 国 家 和 国 际 组 织 FAO/WHO 的极度重视,WHO 对各类食物中丙烯酰 胺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检测的食物种类包括谷物、可 可、马铃薯制品,奶类、蔬菜、饮料等主要消费食品。 其中含量较高的有三类食品, 分别是经过高温加工 的 土 豆 制 品 (薯 条 、 薯 片 ), 它 们 的 平 均 含 量 为 0.487mg/kg,最高含量 5.312 mg/kg;咖啡类制品的平 均含量是 0.519 mg/kg,最高含 量 7.3 mg/kg;早 餐 中 的 谷 物 类 食 品 ,其 平 均 含 量 是 0.323 mg/kg,最 高 含 量 是 7.844 mg/kg;除 了 这 三 类 食 品 ,其 他 种 类 的 食 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基本小于 0.10 mg/kg[3,4]。 中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属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提 供的资料表明,在检测的 100 多份样品中,丙烯酰胺

紫外测试原理及操作规程(3篇)

紫外测试原理及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引言紫外线测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材料、环境、生物等领域的重要检测手段。

它通过测量物质对紫外线的吸收、反射、散射等特性,来评估物质的性能、品质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紫外线测试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二、紫外线测试原理1. 紫外线分类紫外线根据波长可分为UVA、UVB和UVC三种。

UVA波长为320-400nm,UVB波长为280-320nm,UVC波长为100-280nm。

其中,UVC具有杀菌消毒作用,UVA和UVB则对生物体的DNA和蛋白质有损伤作用。

2. 紫外线测试原理紫外线测试主要基于以下原理:(1)物质对紫外线的吸收:物质对紫外线的吸收程度与其化学结构、分子结构、分子量等因素有关。

通过测量物质对紫外线的吸收,可以了解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2)物质对紫外线的反射:物质对紫外线的反射程度与其表面性质、颜色、厚度等因素有关。

通过测量物质对紫外线的反射,可以评估物质的光学性能。

(3)物质对紫外线的散射:物质对紫外线的散射程度与其颗粒大小、密度、形状等因素有关。

通过测量物质对紫外线的散射,可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能。

三、紫外线测试操作规程1. 准备工作(1)检查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正常运行,如紫外分光光度计、样品池、紫外灯等。

(2)校准仪器:根据仪器说明书进行校准,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3)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制备成均匀、稳定的溶液或悬浮液。

2. 测试步骤(1)设置波长:根据测试目的,选择合适的测试波长。

(2)设置测试参数:设置测试温度、测试时间、样品池厚度等参数。

(3)样品池清洗:用去离子水清洗样品池,去除杂质。

(4)加样:将制备好的样品加入样品池,确保样品均匀分布。

(5)测试:开启紫外灯,进行测试。

记录测试数据。

(6)数据处理:根据测试数据,计算吸光度、反射率、散射率等指标。

3. 数据分析根据测试数据,对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结合样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等信息,评估样品的性能、品质和安全性。

化学反应机理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方法

化学反应机理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方法

化学反应机理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方法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方法是化学领域中一种常用的分析手段,它可以通过测量样品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和发射光谱,来研究化学反应机理。

本文将介绍化学反应机理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方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化学反应机理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原理紫外可见光谱法是通过测量样品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光谱来分析化学反应机理。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会发生电子转移、分子结构的改变等反应,从而引起吸收和发射光的变化。

紫外可见光谱法利用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性质,通过测量吸收的强度和波长,可以获得有关反应过程和物质转化机理的信息。

二、化学反应机理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方法1. 初始状态和反应物吸收光谱的测量化学反应的研究通常会从初始状态和反应物状态开始。

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方法中,首先需要测量反应物的吸收光谱,获得其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

2. 反应中间体的吸收光谱测量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反应中间体。

通过测量这些中间体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光谱,可以揭示反应的过程和机制。

根据不同反应的特点,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温度、浓度等条件,探索反应中产物的形成机理。

3. 末态和产物的吸收光谱测量化学反应最终会生成产物,其吸收光谱的测量有助于了解反应的最终状态和产物的性质。

通过测量产物在紫外可见光谱范围内的吸光度,可以对产物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断反应机理。

三、化学反应机理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方法的应用化学反应机理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方法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1. 有机化学合成在有机化学合成中,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可以研究反应的机理和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体。

通过测量吸收光谱,可以确定反应物、中间体和产物的结构,指导合成过程的改进和优化。

2. 生物化学研究在生物化学研究中,紫外可见光谱方法可以应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机制。

例如,可以通过测量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在紫外可见光谱范围内的吸收光谱,了解其构象和稳定性。

紫外光谱分析法分析

紫外光谱分析法分析

max 1480 150 200 365 600
π→π*跃迁
Unsaturated alkane π→π*
s*
Chromophore (生色团): 含有π键 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 —C=C—、 —C=O、 —N=O、 —N=N—、 —C三C 、—C三N
E
p*
K E ,B R
n
p
s
n→π*跃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杂芳环化合物 五元杂芳环按照呋喃、吡咯、噻吩的顺序 增强芳香性,其紫外吸收也沿此顺序逐渐接近 于苯的吸收。在上述三种杂芳环中,硫的电子 较氮、氧能更好地和二烯的π 电子共轭,因此 噻吩的紫外吸收在最长波长。生色团、助色团 的取代,导致五元杂芳环的紫外吸收发生较大 的变化(深色位移和增色效应)。 吡啶的共轭体系和苯环相类似,故吡啶的 紫外吸收类似于苯的紫外吸收, 吡啶在251nm 处的吸收强,ε =2000,也显示精细结构。
(1)含有O、N、S、卤素等杂 原子的饱和基团,
如—OH、—OR、—NH2、
s* p*
K R
—NHR、—X 等,与生色团相 连时,就会发生n →π*跃迁。
E
n
p
s
E ,B
(2)含有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 如-C=O、-N=N-等,在杂原子 上有未成键的n 电子,发生n →π*跃迁。
Absorption band 吸收带
A.饱和的有机化合物
a.饱和的碳氢化合物 唯一可发生的跃迁为σ → σ * ,能级差 很大,紫外吸收的波长很短,属远紫外范围。如 甲烷、乙烷的最大吸收分别为125nm、135nm。 b.含杂原子的饱和化合物 杂原子具有孤电子对,一般为助色团,这 样的化合物有n → σ *跃迁。但大多数情况,它 们在近紫外区仍无明显吸收。硫醚、二硫化物、 硫醇、胺、溴化物、碘化物在近紫外有弱吸收, 但其大多数均不明显。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技术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技术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发展和应用医学院宋宗辉201620163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概述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基于分子内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进行分析的一种常用的光谱分析法。

分子在紫外-可见区的吸收与其电子结构紧密相关。

紫外光谱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具有共轭双键结构的分子。

紫外-可见以及近红外光谱区域的详细划分如下图所示。

紫外-可见光区一般用波长(nm)表示。

其研究对象大多在200-380 nm的近紫外光区和/或380-780 nm的可见光区有吸收。

紫外-可见吸收测定的灵敏度取决于产生光吸收分子的摩尔吸光系数。

该法仪器设备简单,应用十分广泛。

如医院的常规化验中,95%的定量分析都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在化学研究中,如平衡常数的测定、求算主-客体结合常数等都离不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区域1.1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1.1电子能级和跃迁从化学键性质考虑,与有机物分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电子是: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以及未共享的或称为非键的n电子。

有机物分子内各种电子的能级高低次序下图所示,σ*>π*>n>π>σ。

标有*者为反键电子。

电子能级及电子跃迁示意图可见,σ→σ*跃迁所需能量最大,λmax<170 nm,位于远紫外区或真空紫外区。

一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不能用来研究远紫外吸收光谱。

如甲烷,λmax =125 nm。

饱和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在远紫外区。

1.2生色团π→π*所需能量较少,并且随双键共轭程度增加,所需能量降低。

若两个以上的双键被单键隔开,则所呈现的吸收是所有双键吸收的叠加;若双键共轭,则吸收大大增强,波长红移,λmax和εmax均增加。

如单个双键,一般λmax为150-200nm,乙烯的λmax = 185nm;而共轭双键如丁二烯λmax = 217nm,己三烯λmax = 258nm。

n→π*所需能量最低,在近紫外区,有时在可见区。

紫外分析的基本原理.ppt

紫外分析的基本原理.ppt

s*
HC O
s
Hp
n
p*
K
R
E
E,B
n
p
分子轨道理论:成键轨道—反键轨道。
s
当外层电子吸收紫外或可见辐射后,就从基态向激发态(反
键轨道)跃迁。主要有四种跃迁所需能量ΔΕ大小顺序为:
n→π* < π→π* < n→σ* < σ→σ*
2021/3/20
2 σ→σ*跃迁 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的能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说明:
(4)吸收光谱的波长分布是由产生谱带的跃迁能级间的 能量差所决定,反映了分子内部能级分布状况,是物质定性 的依据;
(5)吸收谱带的强度与分子偶极矩变化、跃迁几率有关, 也提供分子结构的信息。通常将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得的摩
尔吸光系数εmax也作为定性的依据。不同物质的λmax有时 可能相同,但εmax不一定相同;
⑤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
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 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2021/3/20
3.电子跃迁与分子吸收光谱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 (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的能量。 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e 、振动能量Ev 、转动能量Er
才能发生跃迁;
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
吸收波长λ<200 nm;
例:甲烷的λmax为125nm , 乙烷λmax为135nm。
只能被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

紫外分光光度基本原理和分析

紫外分光光度基本原理和分析
4.应用摩尔吸光系数测定浓度:一般的比色分析 中都有标准品,未知样品都是通过和标准溶液
对比分析含量。某些情况下,没有标准品,可
以用摩尔吸光系数或百分吸光系数进行测定,
直接测定溶液的吸光度,通过和该纯物质的吸
光系数比较,可以计算出浓度。这样的分析需 要经过精确校正了波长的分光光度计,紫外分 光光度计的波长一般精确到2nm,可以承担这 样的分析。如果知道分子量的话,百分吸光系 数和摩尔吸光系数之间可以互相换算,换算公 式是:百分吸光系数=10×摩尔吸光系数÷物 质的分子量。
比色分析中有时也用透光度做单位,根据透 光度的负对数-IogT=吸光度,透光率为100% 时,吸光度=-Iog1=0,而透光率为1%时,吸 光度=-Iog0.01=2,二者间呈对数指数关系。
当然,只有溶液的浓度和吸光度之间成直线
正比关系时才能进行比色分析,如果溶液的吸 光度与浓度不成正比(不符合郎伯-比尔定律), 则不能使用比色分析。有时,溶液的浓度只在 一定范围内和显色成直线正比关系,而浓度超 过一定限度时,失去正比关系,则不能一概地 用比色结果换算,通常都要研究测定方法中什 么浓度范围内二者成直线正比关系;或者绘制 一系列浓度和吸光度之间的标准曲线,发现浓 度增加到一定限度,标准曲线发生弯曲、变折, 说明超过该浓度时,要对溶液进行稀释才能用 来比色分析。
VB12标准液浓度为30μg/ml,蒸馏水调零,用 361nm测定吸光度A,计算:测定液中VB12含量 (μg/ml)=(A样品/A标准品)×30;注射液中 VB12含量(μg/ml)=(A样品/A标准品)×30 ×n (稀释倍数)÷V(取样量,ml)
2.混合物中两物质同时测定(两物质的最大吸
收峰有部分重合)
不同分子的原子团和原子,它的发射光谱和 吸收光谱不同。因此可以根据其光谱的特征和

河北科技大学仪器分析

河北科技大学仪器分析

现有五肽,在280nm处有吸收峰,中性溶液中朝阴极方向泳动;用FDNB测得与之反应的氨基酸为Pro; carboxy-peptidase进行处理,第一个游离出来的氨基酸为Leu;用胰凝乳蛋白酶处理得到两个片段,分别为两肽和三肽,其中三肽在280nm处有吸收峰;用CNBr处理也得到两个片段,分别为两肽和三肽;用胰蛋白酶处理后游离了一个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五肽中不含Arg. 试定该短肽的氨基酸序列.本人总结:仪器分析及波谱分析总结仪器分析名词解释有:红移、蓝移、程序升温、梯度淋洗、尺寸排阻色谱(凝胶色谱)、朗伯比尔定律、正向色谱。

反向色谱。

蓝移和红移:针对的是具有共轭结构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比如不同的酸性、碱性等条件下)的共轭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移动,共轭结构越大发生红移,反之发生蓝移。

共轭有p-π、n-π、σ-π共轭。

含有孤对电子的N、S、O等存在孤对电子易发生p-π共轭。

(红移和蓝移为去年考题)苯胺和盐酸反应成盐后会发生蓝移还是红移为什么?(与去年考题相类似)苯胺中的N近乎sp2杂化(实际上还是sp3杂化),孤对电子占据的轨道可与苯环共轭(发生p-π共轭),电子云可分散于苯环上,使氮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减小。

在盐酸存在条件下,苯胺和盐酸生成苯胺的盐酸盐,苯胺上的孤对电子为盐酸和苯酐共用,p-π共轭消失,最大吸收波长变短,向短波长方向移动即发生蓝移。

程序升温:根据不同物质汽化温度不同,温度随时间线性或者非线性的升温,将不同汽化温度的物质分离,从而达到测定含量。

梯度淋洗:根据不同物质极性不同,通过改变流动相的配比来改变流动相的极性,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将不同极性的物质分离,从而定量分析。

朗伯比尔定律:可以通过计算吸光系数及强度不饱和度:体现分子内部不饱和键的多少情况。

双波长法定量;用于两种混合物的定量。

步骤:(1)在波长λ1时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测定纯的物质a和b的吸光系数,得到ελ1a、ελ1b(为常数),为测定计算值(2)在波长λ2时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测定纯的物质a和b的吸光系数,得到ελ2a 、ελ2b(为常数),为测定计算值(3)在波长λ1时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测定混合物的吸收得到公式Aλ1a+b=ca×L×ελ1a+cb×L×ελ1b(4)在波长2时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测定混合物的吸收得到公式Aλ2a+b=ca×L×ελ2+cb×L×ελ 2 b Aλ1a+b、Aλ2a+b、ελ1a、ελ1b、ελ2a 、ελ2b、L 为常数,以上两式联立,两个公式,两个未知数,可以解得ca、c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紫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实验目的:
1、掌握紫外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及要求
2、掌握建立分析方法的一般程序
3、进行扑热息痛片的含量测定
实验内容:
一、线性关系的测定
精密称取扑热息痛对照品约40mg于250ml容量瓶中,加0.5%NaOH50ml溶解后,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标准贮备液。

分别精密量取2,4,6,8,10,12ml标准贮备液于6个100ml 容量瓶中,加0.4%NaOH15ml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于257nm测定吸收度。

计算在此范围内吸收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方程A=a+bC(r= ,n=6),线性范围0.32~1.92mg/ml.
二、回收率试验
取扑热息痛片10片,精密称定并研细,精密称取6等份细粉(相当于扑热息痛40mg)于250ml量瓶中,按1:1分别精密称取并加入扑热息痛对照品,按样品测定项下操作测定吸收度。

按标准曲线或对照品吸收度计算百分回收率。

三、精密度试验
按样品测定项下操作测定的同批样品,计算6份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RSD).
四、样品测定
取扑热息痛片10片,精密称定后研细,精密称取细粉(相当于扑热息痛40mg)于250ml 量瓶中,加0.4%NaOH50ml及50ml水,振摇15min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过滤。

弃去初滤液,精密量取续滤液5ml于100ml量瓶中,加0.4%NaOH10ml并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在257nm测定吸收度。

按C8H9NO2百分吸收系数为715计算百分含量。

五、溶液稳定性试验
待测样品溶液室温放置,于1,2,4,6小时测定结果与0小时比较。

注意事项:
1.空白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必须澄清,不得有浑浊。

如有浑浊,应预先过滤,并弃去初滤液。

2.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应以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瓶溶剂为空白对照,采用1cm的石英吸收池。

3.在规定的吸收峰波长±2nm以内测试几个点的吸收度,以核对供试品的吸收峰波长位置是否正确,除另有规定外,吸收峰波长应在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波长±2nm以内;否则应考虑该试样的真伪、纯度以及仪器波长的准确度,并以吸收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

4.一般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读数,以在0.3~0.7之间的误差较小。

5.吸收池应选择配对,否则要引入测定误差。

在规定波长下两个吸收池的透光率相差小于0.5%的吸收池作配对,在必要的情况时,须在最终测量扣除吸收池间的误差修正值。

6.由于吸收池和溶剂本身可能有空白吸收,因此测定供试品的吸收度后应减去空白读数,再计算含量。

思考题:
1、简述紫外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及要求,试验注意事项。

2、简述建立分析方法的一般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