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井》影评

合集下载

盲井影评

盲井影评

《盲井》影评老师播放《盲井》之前,夸奖了这部影片,说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不过,在中国内地不可以播放。

当时,我就在想,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影片?为什么会被禁播呢?当看过之后才明白,电影竟然可以这么的刻骨。

片子一开始,就是阴暗的天气,暗暗的天空,黑色的煤炭,当然还有在被煤炭沾染的躯体下黑色的心……看到这样的场景,让我们在未知的恐惧中猜测着。

矿工在井下工作,条件很差,但,工人们彼此协作,让人感觉底层人们的团结。

但,当看到宋金明和唐朝阳合伙谋害了矿工时,才猛然一惊,原来人性是这么的卑劣,矿工的尸体扔在水里,像丢垃圾一样把一个人的生命给抛弃了,而在数分钟之前,还和他亲如兄弟。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震惊,难道,在人性和金钱之中,人们这么轻易的抛弃了人性吗?!宋和唐一起依靠这样把矿工假扮成亲戚,然后再谋害赚钱,他们一次次得手,已经让两人丧尽天良。

可是,他们这样赚着黑心钱,却想给家人,给孩子多送点生活费,这样的对比,又让人反思。

人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们这么忙碌的赚钱又为了什么?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佩服导演李杨把人性刻画的这样的反差,但又不得不存在。

以前不知道李杨到底是谁,但,看了这部片子后,我觉得,李杨的这种半记录片的影片,才能发人深思,让人有思考!也许,在如今的电影市场,越来越多的喜剧和一些没有任何营养的烂片充斥,真正的社会现实,我们却看不到。

我们需要这样的影片来叫醒世人,社会并不是这么的美好,我们还要做好多。

影片这样的事情,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还在持续的发生。

《盲井》的盲,不仅仅说的是这件事,还说了人们的心是盲的,眼是盲的,社会是盲的。

人们为了金钱,泯灭人性,不择手段,但仅仅是为了家人,他们的心中还是有光明的地方,但,对别人生命的冷漠,却把人性这样抽象的东西刻画的很生动。

在贫穷和生活的压力下,宋金明和唐朝阳都变成了杀人犯,并且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道德伦耻,他们假扮成元姓矿工的家属,悲悲戚戚地跟矿主要钱,低三下四让人觉得可怜,却在得手以后把矿工的骨灰盒随意地丢弃。

盲井影评

盲井影评

盲井在2003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大制作、全明星阵容、色彩绚烂华丽的《英雄》举世瞩目,小制作、具有纪实风格的《盲井》几乎无人问津,然而《盲井》却成为黑马摘得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

即便如此,在贾樟柯、王小帅等第六代导演灿烂的光环下,同样的独立制作地下电影、同样的关注边缘群体,李杨并不显眼,但是大浪淘沙,他像是沉默时代里的一只顽固的眼睛,犀利地直视罪恶、审视灵魂、逼视生活,不会被遗忘。

其处女作《盲井》以及后来一脉相承的《盲山》都以冷静得近似残酷的叙事风格展现了中国现实的黑暗及人性深处的阴暗,深深刺痛了每个人,这种心痛和窒息感虽令人不乐于接受和重温,但由此带来的震撼和悸动却刻骨铭心。

《盲井》改编自刘庆邦于2002年获得老舍文学奖的中篇小说《神木》,主要讲述了进城打工的宋金明和唐朝阳专门诱骗人到偏远的私人小煤窑去打工,然后将其杀死在井底,制造井下意外,再冒充死者家属榨取矿主的钱财。

纯真善良的中学生元鸣凤的出现使得宋金明动了恻隐之心,宋金明和唐朝阳产生矛盾最后在井下同归于尽。

小说中的“神木”指由树木变成的煤,木是煤的魂,树木老得变成了神木,这带有一种神圣感和宿命感。

李杨将其改成“盲井”,其中“井”既是实指矿井,也是虚指人性之井,而“盲”在此意指黑暗,也寓意深刻,既实指矿井之黑暗,又虚指人性之井的黑暗。

从拍摄手法来讲,对比手法在艺术创作中运用极其广泛,把相互对立的事物合乎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加以对照使对立双方的形象更鲜明突出,深化主题思想。

影片中唐、宋为了金钱而陷入人性堕落的漩涡中,宋残存的人性被慢慢点燃,始终处于善恶间摇摆,与唐越陷越深已完全站在恶的一边形成鲜明的对比,实现人性迷失后救赎艰难的人性批判。

元的出现令宋金明漆黑如墨的内心照进一丝光亮,既是宋人性复苏的转折点又是宋、唐的对比由和缓到冲突的转折点。

元出现前,宋金明人性的一面体现在关心家人尤其是上学的儿子上。

宋打电话回家反复叮嘱把钱放好,让儿子好好学习,而唐却跟家人无话可说;唐想花五块钱看电影,宋却舍不得;宋在嫖娼时感到紧张内疚,充满负罪感,唐却安之若素;唐说如果有一百万也去开个煤窑,当个窑主过过瘾,而宋却一心想着把所有的钱留给儿子上学用。

盲井,盲了心,盲了人性----------浅评电影《盲井》

盲井,盲了心,盲了人性----------浅评电影《盲井》

盲井,盲了心,盲了人性----------浅评电影《盲井》“二叔要有啥对不住你的地方,你可别怪二叔!”一句平实的话语中满是愧疚、无奈与决绝的勇气。

《盲井》是根据2002年获得老舍文学奖的刘庆邦的小说《神木》改编而成。

在这部片子中,导演李杨用与之后的作品《盲山》一样的纪实性的方法为我们展现出了“人性”。

本片是导演李杨的处女作,但片中所反映出来的主题却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所以她从地下电影的束缚中走向了正大光明的舞台,曾因提及“矿难”这个敏感的话题而被禁,如今也因这个话题而被解禁。

都是为了生活,只是人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

唐朝阳和宋金明为了孩子,为了家,不惜选择伤害别人来挣钱,辗转在各个城市,而那一天,他们遇到了元凤鸣------一个因为没有学费,而外出打工替自己妹妹挣学费的孩子,十六岁的他坚信自己能靠自己的双手供妹妹上学,能找到外出半年杳无音信的爸爸,但命运的轨道再他们三人相遇的那一刻似乎偏离了……影片的开头,在黑屏中出现了一抹亮光,镜头向后拉,那抹亮光越来越小,似乎在预示着人性光亮的一面离我们越来越远,黑暗统治了我们的心。

在影片中,多次出现黑暗中的电筒的光芒,前几次的亮光都是一队排列的,暗示我们所有人都是安全的,而最后一次,在那一列电筒光中,有一簇在快速地向前闪动着,那不断晃动的光亮让观众看到了人物心中的惊慌失措和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每一次井下的黑暗后都是出井时那刺目得让人晕眩的太阳光,一黑一亮,对比鲜明,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也给人心理一种很强的刺激感,与片名《盲井》相照应。

而影片以黑色为基调,更能衬托“盲井”中的“盲”字。

在第一幕矿窑出事,厂长出现时,导演用了一个摇镜头,非常好地晃出了人物内心的惶恐、惊慌和不安。

与第二次出事时厂长的冷静相对比,更能体现出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也许,命运就是如此,对好人的奖励,对坏人的惩罚都是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巧合中成就的。

第一次死人后,当宋金明提及死人名字时,唐朝阳说:“谁记他妈的名字,好像他妈的姓元的。

电影《盲井》影评

电影《盲井》影评

电影《盲井》影评《盲井》是李杨执导根据刘庆邦的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矿区的故事,两个生活在矿区的闲人宋金明和唐朝阳靠害人赚钱,他们先是将打工者诱骗到矿区,然后将打工者害死在矿井下,并制造事故假象,再作为死者家属向矿主索要赔偿,他们一次次得手,金钱似乎已经让两人的丧尽了天良……但在一个小男孩元凤鸣成为他们的目标之后,其中一个谋杀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在施害与保护之间他难以取舍,最后阴差阳错在一次事故中死在深深的矿井下。

影片主题:整个影片到处是黑到骨子里的煤炭堆。

本身就给人一种黑暗人性的强烈视觉印象。

还有晃动的镜头不经意地扫过唐和宋的脸,那种毫不做作的表情就在画面的角落里悄悄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而这些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忽略的小细节,往往出现在镜头的运动中,或者远景的一片模糊里面。

在井下,杀人,制造假象,骗来抚恤金。

沉重的铁镐,冰冷的尸体,换来的是一叠带着血腥味的钱。

然后用这钱买欢,把其余的寄回家给孩子当学费,给老婆做生活费。

生活的苦难,人性的丑恶,磨灭了对生命的敬畏。

在唐朝云和宋金明眼中,没有生命,只有钱。

“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钱是真的”。

人,只是用来换钱的工具。

影片人物分析:唐朝阳:他始终是“办掉”元凤鸣的行动催促者。

诚然,他也像宋金明一样关注着元凤鸣。

可是,他总是在发现自己内心起了怜悯之后便迅速地扼杀这种情感:不断地提醒宋金明“该动手了”,激将宋金明“你不会是同情那娃啦?”,在看到宋金明给失学孩子捐钱时“谁知道是真地还是假?”一路上,他也感叹自己的日子,可都很短暂。

和宋金明相比,唐朝阳身上更多的是现实的东西。

两个人的目的都很明显“还不是为了家里娃和娃他妈?”但是,宋金明显然多了些联系自身的同情。

“谁挡了我的财路,谁就要死”,唐朝云的信念简单而残忍。

所以,他会对只有十几岁的凤鸣下手,当宋金明不忍杀凤鸣而流露出犹豫、无奈、痛苦的表情时,他会毫不犹豫的、冷不丁的将榔头对准同伴,毫不留情。

电影盲井观后感影评

电影盲井观后感影评

电影盲井观后感影评《盲井》是一部由王双宝、王宝强和李易祥等主演的剧情犯罪电影,影片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从小到大,看的影片可谓汗牛充栋了,个人认为,现在的电影良心制作的少,炫技的多。

有的人唱个歌,咬着舌头在念,以为是新发现。

姑且叫特色吧,听一遍,如同吃咸菜,刺激一下胃口,吃多了就感觉恶心了。

现在的电影也是一样,各种特效流光溢彩,除了博人眼球外,实质内容空乏的很,表达的意思无聊之至,毫无思想深度可言。

真正去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影片和制片人,实在是太少了,少的跟个熊猫似的。

而《盲井》就其中的熊猫了吧。

教育一个人,拯救一个社会,只有正面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须知反面教材的意义——一次伤痛终生难忘,告子告孙,下不再犯。

英文字母“Z”,你可以将它看作人生的某种必然,它代表着转折——再转折。

这是一种轮回的象征,平静的——尖锐的——恢复平静。

放在电影里,也可以将它解释为表象的喻意、深层的喻意以及真实的喻意。

或者,没有一部电影能象《盲井》一样如此坚决地在“Z”字上行走。

从影片开始到影片结束,从大的立意到小的细节,导演李杨用大大小小的“Z”字组成了《盲井》。

影片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书写“Z”。

书写“Z”的第一笔,平淡的真实的描述,李杨用了大量的井下镜头叙述矿井的本质,那就是——没完没了的黑暗。

当然,这只是一种粗糙的看得见的黑暗(Z的第一横);矿工元的突然死亡将观众带入到想得到的黑暗(Z的第二画/),矿长用三万人民币便解决了一个普通矿工的死亡事故;真实的黑暗(Z的最后一横)在矿工元的“哥哥”离开矿井后突现出来,矿工元的死亡实际上是一场有预谋的杀戮,他不幸成为“矿工”唐朝阳及同伙宋金明吞吃的对象,他的死亡为他们带来三万元的收益。

如果说影片开头的“Z”鲜明而又刺目,那么紧接的“Z”则在荒诞的喜剧氛围中将讽刺推向了高潮。

唐朝阳与宋金明分完钱后在卡拉OK里高唱“社会主义好”,妓女们则告诉他们这歌早就改词了,并向唐与宋演绎了新版“社会主义”。

盲井的观后感

盲井的观后感

盲井的观后感————宋金明的人性分析盲井是一部客观描述矿井、矿难现状的影片。

该影片是由刘庆邦的小说《神木》拍摄而成的,本身就反映了社会现状,是一部写实的影片,其中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人性的缺点,特别是宋金明。

宋金明的人格处在矛盾之中,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影片的开始就是一场阴谋的终结,亦或是另一场阴谋的开始!在这一场阴谋中,宋金明扮演的是中介劝说者,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他是帮凶,我想他只是一个帮助矿主劝说老实的农民工——唐朝阳,然后从矿主那里获得一些回报——2000元,总之一开始我以为他是一个贪图小便宜的农民工,并不是什么罪大恶极之人。

但是当我听了唐朝阳与宋金明在房间的对话,我就明白了他也是这一起预谋已久的杀人案件的共犯,是一个没有任何同情心可言,但是却是一个关心家人,为了家人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人。

当唐朝阳打算把元凤鸣作为下一个被害者的时候,宋金明一开始比较同情这么一个小孩——爹爹打工挣钱,半年没有回家,因为没钱交学费,因而一方面出来寻找爹爹,另一方面打工挣钱帮助妹妹交学费。

这让他想起了他自己的孩子,要是哪一天自己出了什么事,那他的孩子又会怎么做呢?这样情景的反应,让他对未成年的元凤鸣下手是在有点于心不忍。

但是当唐朝阳对他说:“你现在同情他,那谁来同情我们啊?”,仅仅这样的一句话,让他想了好多,面对利益,想起自己的家人,他心性的天平发生了偏转,于是另一起杀人案件在蠢蠢欲动,元凤鸣也改名为宋凤鸣。

他心里的挣扎本就是一种矛盾的相互争斗,只是此时亲情处于同情心之上。

当宋金明和唐朝阳带着宋凤鸣去街上逛街时,宋凤鸣发现一个跟他差不多的,也是一个没钱读书的小孩在街上乞讨时,想起自己的处境,不免有点同情与他,于是宋凤鸣就向宋金明借钱,但是当宋金明知道那是一个没钱交学费的小孩时,他自己也就拿出钱捐给了那个小孩。

这就是他同情心的表现,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一个只知道亲情的贪图钱财的无情人。

当宋金明看到宋凤鸣的照片时,有点激动。

盲井的观后感

盲井的观后感

盲井的观后感《盲井》这部电影,真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直直地刺进社会黑暗的角落,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人性深处的丑恶与无奈。

电影里的那两个矿工,唐朝阳和宋金明,他们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这俩家伙,为了那点昧心钱,居然能想出那么狠毒的招数,把活生生的人骗到矿井下,然后制造“矿难”,以此来讹诈矿主的赔偿款。

他们的心咋就那么黑呢!影片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就是他们带着那个叫元凤鸣的孩子,第一次走进矿井的时候。

矿井里黑黢黢的,只有头顶的矿灯发出那一点点微弱的光。

四周弥漫着灰尘,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脚下的地面在微微颤抖,仿佛随时都会塌陷下去。

元凤鸣那孩子,一脸的懵懂和害怕,紧紧跟在唐朝阳和宋金明身后。

而这两个坏蛋,却一脸的无所谓,还在那有说有笑,盘算着他们的阴谋。

唐朝阳那副嘴脸,一看就是个狠角色。

他的眼神里透着一股凶狠和贪婪,好像在他眼里,人命根本就不值一提。

宋金明呢,稍微有点良心未泯,但也架不住金钱的诱惑,跟着唐朝阳一起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

再说元凤鸣,这孩子太可怜了。

本来是个老老实实的农村娃,想出来打工挣点钱,供妹妹上学。

结果却掉进了这两个恶魔设的陷阱。

他那单纯的眼神,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样子,和唐朝阳、宋金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电影里的矿井,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地狱。

工人们住在简陋的棚子里,吃着难以下咽的饭菜,每天都在冒着生命危险干活。

而矿主们呢,只关心能不能挖出煤来,赚大钱,根本不管工人的死活。

一旦出了事,就想着花钱摆平,息事宁人。

当唐朝阳和宋金明准备对元凤鸣下手的那一段,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我真的特别担心这孩子就这么没了。

还好,最后宋金明那一点点尚未泯灭的良知被元凤鸣给唤醒了,他没有让唐朝阳得逞。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这世上咋会有这么坏的人呢?为了钱,真的什么都干得出来。

可同时,我也为元凤鸣感到庆幸,他最终逃过了一劫。

想想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美好的,但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黑暗角落。

盲井观后感3000字

盲井观后感3000字

盲井观后感3000字《盲井》是导演李杨的作品之一,该片于2003年上映,以表现中国农村黑暗的现实为主题。

影片深入探讨了人性的极限、欲望的膨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观后感中,我对电影的情节、角色形象以及导演的手法给予了一定的评价和思考。

首先,电影以一个偏远的农村为背景,揭示了农村现实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通过描述一个年轻女孩在乡村煤矿拾炭为生的艰辛处境,电影向观众展现了贫穷和剥削的残酷现实。

在这个困境中,人们为了生活和利益不得不忍受各种压迫和苦难。

残酷的黑暗现实使得人们的道德边界变得模糊,展现了人性的扭曲和灭亡。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被迫拾炭为生,为了摆脱贫困选择了出卖他人,成为了矿主的听差。

她沉默寡言而又坚韧,面对贫穷和不公不断挣扎。

她的形象代表了处在社会底层的无数农民工,他们沉默地承受着压迫与剥削,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阶层间的巨大鸿沟。

另外,导演的手法也令人深思。

他运用了大量的空镜头和静音片段,通过影像和音乐的结合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这种抒情的方式强化了电影的氛围,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处境。

此外,导演也注重对细节的描绘,例如拍摄主人公从井底的镜头,传达了人们渴望逃离黑暗境地的渴望。

这些手法不仅增加了电影的艺术性,更引起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此外,电影让我思考了权力与道德的关系。

在片中,权力是导致人性的堕落和扭曲的根源之一。

主人公为了谋求生存和改变命运,不得不妥协和出卖他人。

而当人们掌握了权力,他们内心的欲望就容易膨胀起来。

尤其当权力和金钱的诱惑和欺骗深入人心时,人们往往会忘记自己最初的良知和道德准则。

最后,电影还让我思考了社会的变革和个体的力量。

尽管主人公最终选择反抗,但是她的个人努力的局限性也变得显而易见。

她的反抗在整个社会系统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改变。

通过这个角度,电影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农村的黑暗和社会的冷漠。

综上所述,《盲井》是一部批判现实、抒发情感以及思考人性的优秀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盲井》之“盲”摘要:李杨处女作《盲井》以冷静得近似残酷的叙事风格展现了中国现实的黑暗及人性深处的阴暗,犀利地直视罪恶、审视灵魂、逼视生活。

“盲”意指黑暗,既实指矿井之黑暗,又虚指人性之井的黑暗。

矿井这一叙事空间具有幽暗性、封闭性、危险性,以宋金明和唐朝阳为典型人物进行对比突显人性之黑暗,以及通过分析宋金明在杀人行为和人性复苏上的延宕展现人性救赎的艰难。

关键词:盲;黑暗;矿井;人性在2003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大制作、全明星阵容、色彩绚烂华丽的《英雄》举世瞩目,小制作、具有纪实风格的《盲井》几乎无人问津,然而《盲井》却成为黑马摘得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

即便如此,在贾樟柯、王小帅等第六代导演灿烂的光环下,同样的独立制作地下电影、同样的关注边缘群体,李杨并不显眼,但是大浪淘沙,他像是沉默时代里的一只顽固的眼睛,犀利地直视罪恶、审视灵魂、逼视生活,不会被遗忘。

其处女作《盲井》以及后来一脉相承的《盲山》都以冷静得近似残酷的叙事风格展现了中国现实的黑暗及人性深处的阴暗,深深刺痛了每个人,这种心痛和窒息感虽令人不乐于接受和重温,但由此带来的震撼和悸动却刻骨铭心。

《盲井》改编自刘庆邦于2002年获得老舍文学奖的中篇小说《神木》,主要讲述了进城打工的宋金明和唐朝阳专门诱骗人到偏远的私人小煤窑去打工,然后将其杀死在井底,制造井下意外,再冒充死者家属榨取矿主的钱财。

纯真善良的中学生元鸣凤的出现使得宋金明动了恻隐之心,宋金明和唐朝阳产生矛盾最后在井下同归于尽。

小说中的“神木”指由树木变成的煤,木是煤的魂,树木老得变成了神木,这带有一种神圣感和宿命感。

李杨将其改成“盲井”,其中“井”既是实指矿井,也是虚指人性之井,而“盲”在此意指黑暗,也寓意深刻,既实指矿井之黑暗,又虚指人性之井的黑暗。

一、目不能决黑白之色“盲”的本义是眼睛看不见东西,对事物不能辨认,韩非子在《解老》中曰:“目不能决黑白之色谓之盲”。

“盲”在《盲井》中第一层面的含义便是在可见的、在场的叙事空间中的黑暗。

影片的叙事空间有三种:幽深黑暗的矿井、荒凉贫瘠的井上、喧闹繁华的都市。

三种空间在影片中发挥着不同的叙事功能,而矿井无疑是电影叙事空间的真正聚焦点。

影片中共有四个段落,片长不过十几分钟,但却因其特殊性承担着诠释目盲、推动情节发展的重任,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幽暗性,漆黑、阴暗是矿井最显著的特点,微弱摇晃的矿灯、黑黝黝的煤炭、布满煤灰的脸庞与空气中弥漫的腐败气息混合在一起,沉闷、压抑、窒息感迎面袭来。

“把矿灯一熄,窑底下漆黑一团,比最黑暗的夜都黑,窑底下没有神,没有鬼,离天和地也很远,杀了人神不知鬼不知,天不知地不知。

”矿灯的运用和强化在此对刻画矿井这一叙事空间幽暗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当矿工们成行行走在坑道中时,晃动摇曳的点点矿灯形成斑驳的亮点,随着攒动的人头起伏,仿佛是幽魂在地狱中行走,当宋金明、唐朝阳在井下杀人时,镜头对准他们,焦点落在他们头顶的矿灯上,灯是清晰的,而在昏黄的矿灯笼罩下,他们的脸却变得模糊,一阵令人心悸的狰狞和杀气,便在无声无息中透露出来”,①这里的矿灯既使人在漆黑的环境中看清人物的行为,同时也映衬出空间的幽暗与人性的矛盾挣扎。

封闭性,这里与世隔绝,文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力减弱。

一方面矿井所在的煤窑隐蔽偏僻,宋金明、唐朝阳带着骗来的元凤鸣翻山越岭,先坐汽车再坐三轮车又走了一大段路,才找到极为隐蔽的矿井。

井下发生意外,矿主派人把守路口封锁消息,井上的人便无法与外界联系,矿井变成了一座偏僻的孤岛。

另一方面矿井密闭,片头宋金明、唐朝阳站在吊梯上从井口徐徐下降,低角度镜头仰视井口,井口越来越小,周围一片漆黑唯有井口些许光亮。

这镜头使观者感到仿佛坠入无底深渊,在这里人人都撕下文明道德的面具,只存在着生与死的挣扎,此时,硕大的“盲井”二字出现在屏幕上令人震撼。

危险性,用于支撑巷道简单的木梁、摇晃的矿灯、断断续续的敲打声都透着危险,危机四伏,生命随时受到威胁,抑或为井下意外事故所吞噬,抑或被心怀不轨的人谋财害命。

虽然最后元凤鸣捡回一条命,可是已有数不清的元清平死于井下,即便是想夺他人生命的宋金明和唐朝阳也免不了一死。

这里的危险和恐惧是不可预见的,毫无征兆的突然袭来。

影片除了展现井下之外,还大段大段地展现井上荒凉的黄土地。

宋、唐想把元凤鸣骗到偏远的小煤窑,先是坐汽车再坐三轮车,再走一段路,满目尽是一片片黄土沟壑,其中一个镜头全景为苍凉荒芜的黄土,人如蝼蚁般踽踽前行,象征着艰难、沧桑的生存环境对人的压①《优质电影,黑色寓言:<盲井>》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抑和逼迫,这种构图与《黄土地》中大块的黄土地人物被挤到取景框上方狭窄的天地相接的缝隙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黄土地》中的黄土是厚重的暖黄色,传达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苦难的沧桑感,而本片中的黄土是苍凉、贫瘠的冷黄色,象征文化贫瘠与人性贫瘠,与全片冷灰色的基调相得益彰,透出阴冷、粗糙之感。

这一叙事空间具有强化功能,在浓重的黑色的基础上强化“盲”的贫瘠之意。

喧闹繁华的都市是三种空间中最明亮温馨的,仿佛抽身远离了黑暗的矿井以及由矿井带来的压抑,表面看来这一叙事空间起到了缓冲功能,宋金明、唐朝阳杀了人到城里找乐子放松一下,带着元凤鸣到城里找小姐来缓解内心的愧疚和负罪感,但这种表象的缓冲无法掩盖其内在对于黑暗的强化,并且还夹杂了对于社会冷静而无情的批判,此时,“盲”便由矿井的黑暗延展为社会的黑暗。

饭馆的电视里正在播审判贪污官员暗指贪污腐败之风盛行;唱卡拉OK篡改《社会主义好》的歌词“反动派没打倒,资本主义夹着美金回来了”;火车站广场上无数的农民工等待着寥寥可数的工作,直面农民工找工作难问题;满大街被生活所迫的女人们靠出卖自己的色相和肉体过活……这些被迫边缘化的底层人物无奈地成为失语者和牺牲者。

但这种社会批判是间接而冷静客观的,正如李杨自己所说“这部片子并非揭露社会的阴暗,而是讲前年也不会过时的人性”②二、心不能决黑白之色“盲”除了本义之外还有延伸义,糊涂不明事理。

盲的第二层含②《从<盲井>到<盲山>——李杨访谈录》义由空间诠释的“盲”深化为由人物和人性诠释的“盲”即人性的黑暗。

影片中的人物及之间的关系并不复杂,狡诈老练的唐朝阳、宋金明、两个势利贪财的私窑窑主、一群为生活所迫出卖肉体的妓女,此外,宋金明的儿子作为隐在的人物虽未正面表现,却代表着亲情和善的一面有着无形的力量,是宋金明由恶向善的关键驱动力。

这些人物以宋金明为中心形成五种冲突:宋金明以谋杀者的身份与元凤鸣的冲突、以合伙人身份与唐朝阳的冲突、以打工者的身份与私窑主的冲突、以乡下人的身份与开轿车的城里人的冲突、以男人的身份与老鸨代表的女人之间的冲突。

其中宋金明与唐朝阳冲突是以对比的手法表现的。

对比手法在艺术创作中运用极其广泛,把相互对立的事物合乎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加以对照使对立双方的形象更鲜明突出,深化主题思想。

③影片中唐、宋为了金钱而陷入人性堕落的漩涡中,宋残存的人性被慢慢点燃,始终处于善恶间摇摆,与唐越陷越深已完全站在恶的一边形成鲜明的对比,实现人性迷失后救赎艰难的人性批判。

元的出现令宋金明漆黑如墨的内心照进一丝光亮,既是宋人性复苏的转折点又是宋、唐的对比由和缓到冲突的转折点。

元出现前,宋金明人性的一面体现在关心家人尤其是上学的儿子上。

宋打电话回家反复叮嘱把钱放好,让儿子好好学习,而唐却跟家人无话可说;唐想花五块钱看电影,宋却舍不得;宋在嫖娼时感到紧张内疚,充满负罪感,唐却安之若素;唐说如果有一百万也去开个煤窑,当个窑主过过瘾,而宋③/view/2379047.htm却一心想着把所有的钱留给儿子上学用。

通过对比,宋善良、关爱家人、望子成龙的一面显露无遗,为他谋财害命提供了充分的理由,让人既痛恨又同情。

元出现后,这种对比愈加鲜明甚至演变为冲突。

元凤鸣一出场,唐就把他当“点子”骗过来,而宋却认为他年纪太小不忍心伤害他;宋想看元凤鸣写的家书,唐却把信撕了;宋看了元凤鸣的全家福内心愧疚,而唐却自欺欺人;在集市上宋看到因贫困而辍学的孩子心生怜悯,和元凤鸣一样毫不犹豫地捐钱给他,而唐却说这肯定是假的;后来宋元凤鸣很苛刻,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责备他,尤其是在集市上元走丢了,宋很着急打了他一巴掌,这是因为关心而着急,是宋潜意识中流露出的真情,而唐是觉得到手的鸭子飞了所以着急;喝酒的片段中,宋借酒浇愁因明天要杀元而内心纠结,唐破例喝酒是因为明天就可以杀了元拿到钱而感到高兴。

这些对比既使唐、宋的性格鲜明生动,同时也推动情节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唐是宋的恶的一面,也可以说是宋一人在善恶间挣扎,最后走向自我毁灭。

宋金明与元凤鸣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宋金明的延宕上,一方面表现为宋金明杀人行为的延宕,每次唐朝阳催着宋金明动手时,他总是寻找各种理由拖延,第一次是以时日尚短窑主太过精明为由,第二次以元凤鸣没有尝过女人的滋味为由,第三次以按规矩喝送行酒为由,宋金明想方设法的保护善良的元凤鸣,仿佛是父亲在保护自己的儿子,此时宋金明发生了移情,将对隐在的儿子的爱转移到元凤鸣身上。

宋金明人性中善的一面慢慢复苏,但是这种人性救赎是模糊不定的,他总是拖延“等等再说”,尚未明确要真的放弃杀元凤鸣。

宋金明的延宕还体现在另一方面人性复苏的延宕。

在与元凤鸣的朝夕相处中,宋金明潜意识地呵护着这个纯真的少年,但是唐朝阳作为恶者总是阻挡宋金明人性复苏,他总以“你可怜他,谁可怜你”“你可怜他,以后你儿子就没学上”“绝不绝后跟我们有啥关系”等话语刺激宋金明,不停地提醒他生活的残酷,迫使他一直处在挣扎矛盾中,外化为杀人行为和人性复苏的延宕,突显出人性救赎的被动和艰难。

结尾处种种延宕的理由已无法阻止唐朝阳杀人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肆意杀人的冲动,宋金明被逼上绝路,决地反击,与唐朝阳同归于尽。

似乎共同毁灭是最好的结局,既让杀人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处于挣扎矛盾中的宋金明也得到解脱。

鲁迅曾说过“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李杨执拗地发出真的声音,真实地反映生活、剖析人性、批判社会。

用他自己的话说“像一把手术刀,把虚假、矫情全部撕掉,把血淋淋的现实呈现出来”④。

这是李杨一以贯之的电影情怀,也是他一直坚守的拍电影的基本价值观。

李杨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影导演,敢于“说真话”,堪称时代的勇士。

“一个电影如果能给观众带来一点点思考和震撼,隔个十年八年翻出来看还是惊心动魄的就够了”⑤他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希望将来他会做得更好。

④从<盲井>到<盲山>——李杨访谈录》⑤从<盲井>到<盲山>——李杨访谈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