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章节题库-第二十八章至第三十二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详解(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详解(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详解(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一、概念题1.贸易政策(trade policy)答:贸易政策指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物品与劳务量的政府政策。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是为国家最高利益服务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反映。

它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它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和地位,另外它还受到一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2.资本外逃(capital flight)答:资本外逃指出于安全或保值方面的考虑,短期资本持有者迅速将其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行为或过程。

引起资本外逃的具体原因有三种:①一国政局动荡不稳,资本外逃以求安全。

②一国国内经济情况日益恶化,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其货币可能发生贬值,资本逃至币值稳定的国家以期保值。

③一国加强外汇管制或颁布新法,使资本使用受到限制或资本收益减少,资本外逃以免遭受损失。

在本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欧美等国家曾出现过大规模的资本外逃现象。

近年来,发生大量资本外逃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债务负担沉重,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以及国内政局动荡。

资本外逃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稳定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它将降低该国的国内储蓄水平,从而造成投资下降和生产萎缩;它将加剧国际收支逆差,从而引起外汇储备的减少和国际清偿能力的恶化;大量资本外逃时,如果一国试图维持一定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势必引起外债负担的迅速积累。

因此,防止资本外逃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

经济学原理第7版答案

经济学原理第7版答案

经济学原理第7版答案【篇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答案)】>第二十三章一国收入的衡量复习题 1 .解释为什么一个经济的收入必定等于其支出? 答: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因为每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

一个买者的1 美元支出是另一个卖者的1 美元收入。

因此,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作出了相同的贡献。

由于gdp 既衡量总收入 135 又衡量总支出,因而无论作为总收入来衡量还是作为总支出来衡量,gdp 都相等.2 .生产一辆经济型轿车或生产一辆豪华型轿车,哪一个对gdp 的贡献更大?为什么? 答:生产一辆豪华型轿车对gdp 的贡献大。

因为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由于市场价格衡量人们愿意为各种不同物品支付的量,所以市场价格反映了这些物品的市场价值。

由于一辆豪华型轿车的市场价格高于一辆经济型轿车的市场价格,所以一辆豪华型轿车的市场价值高于一辆经济型轿车的市场价值,因而生产一辆豪华型轿车对gdp 的贡献更大.3 .农民以2 美元的价格把小麦卖给面包师。

面包师用小麦制成面包,以3 美元的价格出售。

这些交易对 gdp 的贡献是多少呢? 答:对gdp 的贡献是3 美元。

gdp 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因为中间物品的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物品的价格中了.4 .许多年以前,peggy 为了收集唱片而花了500 美元。

今天她在旧货销售中把她收集的物品卖了100 美元.这种销售如何影响现期gdp? 答:现期gdp 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因而这种销售不影响现期gdp.5 .列出gdp 的四个组成部分。

各举一个例子.答:gdp 等于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消费是家庭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如汤姆一家人在麦当劳吃午餐.投资是资本设备、存货、新住房和建筑物的购买,如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一个汽车厂.政府购买包括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如海军购买了一艘潜艇.净出口等于外国人购买国内生产的物品(出口)减国内购买的外国物品(进口)。

曼昆宏观经济学最新英文版参考答案第28章

曼昆宏观经济学最新英文版参考答案第28章

Chapter 28Problems and Applications1. The labor force consists of the number of employed (142,076,000) plus the number of unemployed(7,497,000), which equals 149,573,000.To find the 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we need to know the size of the adult population. Adding the labor force (149,573,000) to the number of people not in the labor force (76,580,000) gives the adult population of 226,153,000. The 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is the labor force (149,573,000) divided by the adult population (226,153,000) times 100%, which equals 66%.The unemployment rate is the number of unemployed (7,497,000) divided by the labor force(149,573,000) times 100%, which equals 5.0%.2. Many answers are possible.3. Men age 55 and over experienced the greatest decline in 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This wasbecause of increased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and retirement income, encouraging retirement at an earlier age.4. Younger women experienced a bigger increase in 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than older womenbecause more of them have entered the labor force (in part because of social changes), so there are more two-career families. In addition, women have delayed having children until later in life and have reduced the number of children they have, so they are in the labor force for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ir lives than was the case previously.5. The fact that employment increased 1.5 million while unemployment declined 0.6 million isconsistent with growth in the labor force of 0.9 million workers. The labor force constantlyincreases as the population grows and as 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increases, so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eople employed may always exceed the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unemployed.6. a. A construction worker who is laid off because of bad weather is likely to experienceshort-term unemployment, because the worker will be back to work as soon as theweather clears up.b. A manufacturing worker who loses her job at a plant in an isolated area is likely toexperience long-term unemployment, because there are probably few other employmentopportunities in the area. She may need to move somewhere else to find a suitable job,which means she will be out of work for some time.c. A worker in the stagecoach industry who was laid off because of the growth of railroads islikely to be unemployed for a long time. The worker will have a lot of trouble findinganother job because his entire industry is shrinking. He will probably need to gainadditional training or skills to get a job in a different industry.d. A short-order cook who loses his job when a new restaurant opens is likely to find anotherjob fairly quickly, perhaps even at the new restaurant, and thus will probably have only ashort spell of unemployment.e. An expert welder with little education who loses her job when the company installsautomatic welding machinery is likely to be without a job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she lacksthe technological skills to keep up with the latest equipment. To remain in the weldingindustry, she may need to go back to school and learn the newest techniques.12 Chapter 28/Unemployment7. Figure 2 shows a diagram of the labor market with a binding minimum wage. At the initial minimumwage (m1), the quantity of labor supplied L1S is greater than the quantity of labor demanded L1D, and unemployment is equal to L1S−L1D. An increase in the minimum wage to m2 leads to anincrease in the quantity of labor supplied to L2S and a decrease in the quantity of labor demanded to L2D. As a result, unemployment increases as the minimum wage rises.Figure 28. a. Figure 3 illustrates the effect of a union being established in the manufacturing labormarket. In the figure on the left, the wage rises from w1U to w2U and the quantity of labordemanded declines from U1 to U2D. Because the wage is higher, the quantity supplied oflabor increases to U2S, so there are U2S−U2D unemployed workers in the unionizedmanufacturing sector.b. When those workers who become unemployed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seekemployment in the service labor market, shown in the figure on the right, the supply oflabor shifts to the right from S1 to S2. The result is a decline in the wage in thenonunionized service sector from w1N to w2N and an increase in employment in thenonunionized service sector from N1 to N2.Chapter 28/Unemployment 3Figure 39. a. When the Japanese developed a strong auto industry, U.S. auto demand became moreelastic as a result of increased competition. With more elastic demand for autos, the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American autoworkers increased.b. Because the rise in auto imports made the demand for autoworkers more elastic, tomaintain a higher-than-competitive wage rate requires a greater reduction in the quantityof labor demanded. So the union had to choose between allowing the union wage todecline or facing the loss of many jobs.c. Given the trade-off faced by the union, the growth of the Japanese auto industry forcedthe union wage to move closer to the competitive wage.10. a. If a firm was not providing such benefits prior to the legislation, the curve showing thedemand for labor would shift down by exactly $4 at each quantity of labor, because thefirm would not be willing to pay as high a wage given the increased cost of the benefits.b. If employees value the benefit by exactly $4 per hour, they would be willing to work thesame amount for a wage that's $4 less per hour, so the supply curve of labor shifts downby exactly $4.Figure 4c. Figure 4 shows the equilibrium in the labor market. Because the demand and supply curvesof labor both shift down by $4, the equilibrium quantity of labor is unchanged and thewage rate declines by $4. Both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are just as well off as before.d. If the minimum wage prevents the wage from falling, the result will be increasedunemployment, as Figure 5 shows. Initially, the equilibrium quantity of labor is L1 and theequilibrium wage is w1, which is $3 lower than the minimum wage w m. After the law ispassed, demand falls to D2 and supply rises to S2. Because of the minimum wage, thequantity of labor demanded (L2D) will be smaller than the quantity supplied (L2S). Thus,there will be unemployment equal to L2S–L2D.4 Chapter 28/UnemploymentFigure 5Figure 6e. If the workers do not value the mandated benefit at all, the supply curve of labor does notshift down. As a result, the wage rate will decline by less than $4 and the equilibriumquantity of labor will decline, as shown in Figure 6. Employers are worse off, because they now pay a greater total wage plus benefits for fewer workers. Employees are worse off,because they get a lower wage and fewer are employed.。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13篇最后的思考第36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一、复习题1.是什么因素引起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影响的时滞?这些时滞对积极与消极政策争论的含义是什么?答:货币和财政政策不能立即影响经济,其作用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滞。

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而影响总需求。

在利率影响支出,特别是住房支出与企业投资时,由于许多家庭和企业提前确定他们的支出计划,因而利率变动改变总需求需要时间。

财政政策的作用也有时滞,因为政府改变支出与税收要经历漫长的政治过程。

为了做出任何一种财政政策变动,方案必须通过国会各委员会讨论、由众议院与参议院通过,并由总统签署。

提出、通过和实施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变动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由于这些长时间的时滞,那些想稳定经济的决策者就要提前知道当他们的行动发生作用时可能存在的经济状况。

但是经济预测是极不准确的,因为在一种政策开始实施到它发生作用之间的时间内,经济状况很容易发生变动。

由于这个原因,稳定经济的决策很可能无形中扩大了经济波动的程度。

2.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分析,为什么减税对GDP的影响要小于相似规模的政府支出增加对GDP的影响?为什么不是相反的情况?答:因为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分析,政府购买增加是比减税更有潜力的工具。

减税增加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鼓励他们增加消费支出,而政府购买使直接增加了总需求。

而且政府支出购买物品或劳务,是直接增加了总需求;政府为家庭减税的美元,其中一部分可能用于储蓄而不是支出。

不仅如此,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所以减税对GDP的影响要小于相似规模的政府支出增加对GDP的影响。

3.什么会促使中央银行领导人引起政治性经济周期?政治性经济周期对政策规则争论的含义是什么?答:当政府赋予中央银行领导人以维护经济秩序的权威,而并没有给他们以指导时,中央银行就有可能滥用权力,如利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大选的结果。

假设现任总统的选票取决于他连选连任时的经济状况,一个对现任总统有好感的中央银行领导就会在大选之前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生产和就业,因为他知道引起的通货膨胀在大选之前还不会表现出来。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章节题库(生活费用的衡量)【圣才出品】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章节题库(生活费用的衡量)【圣才出品】
(3)这两种价格指数中,CPI 更倾向于高估通胀。在现实中,由于以下多种原因,CPI 倾向于高估通胀:
①替代偏差:由于 CPI 衡量固定的一篮子产品的价格,所以,它没有反映出消费者用 相对价格下降的产品迚行替代的能力,所以 慢。
②新产品的引迚:当一种新产品迚入市场时,消费者的状况变好了,因为消费者有了更 多可供选择的产品。实际上,新产品的引迚提高了本币的实际价值,但本币贩买力的提高幵 没有体现在 CPI 的下降上。
④消费者价格指数难以反映和衡量产品和服务质量。如果一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了, 而这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保持丌变,单位货币的贩买力实际上是上升了;反乊,则下降。但 由于 CPI 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组合是固定的,所以也难以反映和衡量产品和服务质 量。
2.请说明 CPI 不 GDP 平减指数的区别(拉斯派尔指数不帕氏指数的影响)。这两种价 格指数哪一个倾向于高估通胀,原因是什么?
②消费者价格指数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替代倾向。由于 CPI 衡量固定的一篮子物品的 价格,所以,它没有反映消费者用相对价格下降的物品迚行替代的能力。因此,当相对价格 变劢时,真实生活费用的增加比 CPI 慢。
③消费者价格指数没有考虑到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出现。当新产品或新服务出现后,消费 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而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消费者为了维持既定生活水平所需要支出的钱可以 减少了。因此 CPI 会高估生活费用的变化。
4.当有些商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转而贩买价格相对较低的商品。这会导致 CPI 夸大实际的通货膨胀率。( )
【答案】√
1 / 1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解析】由于 CPI 里的市场一篮子商品是固定丌变的,因此,当某些商品的相对价格 上涨时,仍假定消费者会贩买同涨价前相同数量的物品不劳务。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一、概念题1.贸易政策(trade policy)答:贸易政策指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物品与劳务量的政府政策。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是为国家最高利益服务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反映。

它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它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和地位,另外它还受到一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2.资本外逃(capital flight)答:资本外逃指出于安全或保值方面的考虑,短期资本持有者迅速将其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行为或过程。

引起资本外逃的具体原因有三种:①一国政局动荡不稳,资本外逃以求安全。

②一国国内经济情况日益恶化,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其货币可能发生贬值,资本逃至币值稳定的国家以期保值。

③一国加强外汇管制或颁布新法,使资本使用受到限制或资本收益减少,资本外逃以免遭受损失。

在本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欧美等国家曾出现过大规模的资本外逃现象。

近年来,发生大量资本外逃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债务负担沉重,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以及国内政局动荡。

资本外逃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稳定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它将降低该国的国内储蓄水平,从而造成投资下降和生产萎缩;它将加剧国际收支逆差,从而引起外汇储备的减少和国际清偿能力的恶化;大量资本外逃时,如果一国试图维持一定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势必引起外债负担的迅速积累。

因此,防止资本外逃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复习题1.说明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章节题库-第二十三章至第二十七章【圣才出品】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章节题库-第二十三章至第二十七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8篇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一、名词解释1.国民收入答:国民收入即NI,是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因从事生产和提供劳务,按生产要素所得的报酬,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全部收入,NI可由NDP 减去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上政府补助金得到。

这里的国民收入,实际上是按要素费用计算的国民净收入。

在西方国家,有时简称为(狭义的)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的核算公式为:NI=NDP-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2.实际人均GDP答:实际人均GDP指标是指,实际GDP除以人口数量,是每个人的平均实际GDP。

实际人均GDP在某些情况下是一个比较有用的指标,例如,它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国家的劳动生产率。

然而,它本身并不足以作为政策目标,因为它没有表明一个国家会如何使用这些产量来提高社会生活水平。

二、判断题1.GDP度量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

()【答案】×【解析】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它不能度量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也是有局限性的:①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

②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③它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④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例如,即使两国人均GDP水平相同,但一国贫富差距比另一国大得多,显然,前一国的社会总福利要比后一国低的多。

基于GDP在度量社会福利水平上存在的诸多不足,经济学家们纷纷构建了一些新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福利水平,比如经济净福利指标、绿色GDP等。

2.购买100股苹果公司股票是宏观经济学中投资支出的一个例子。

()【答案】×【解析】宏观经济学中的投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包括房屋建筑、机器制造,以及企业存货的增加等。

购买股票是个人与个人之间重新配置资产时发生的购买,不属于经济学中的投资。

3.如果有人在中国购买了澳大利亚生产的柑桔,那么这个支出就会计入中国GDP中的消费部分,也会计入中国GDP中的进口部分。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配套题库【课后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配套题库【课后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 学分册)》(第7版)配套题库
【课后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章节
经济学
问题
真题
争论
教材
原理
题库
原理
部分 第章
增长
习题
经济
总需求
宏观经济
失业
政策
分册
内容摘要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 题)+模拟试题】》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的考生, 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的师生参考。本题库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 济学分册)》(第7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课后习题及详解。对曼昆《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 后习题答案多次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 真题)及详解。严格按照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14章。每 一章都精心挑选名校考研真题以及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所选考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注重基础知 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 以使学员全方位备考。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并提高解题能力。第 三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参照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教材,根据各高校历年考研真 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两套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标准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失业率等于失业总人数除以工作年龄人口总数。( ) 【答案】× 【解析】失业率等于失业总人数除以劳动力人数,而不是除以工作年龄人口数的总数。
2 / 8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5.自然失业率等于摩擦性失业率和结构性失业率之和。( ) 【答案】√ 【解析】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 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 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3 / 8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即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 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和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 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决定自然失业率以及引起 自然失业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
⑤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厂商、行业和地区会兴起和衰落, 而劳动者和厂商需要时间来与之适应与配合。这些无疑会引起劳动者的大量流动,加剧结构 性失业。
2.简述经济社会总有些人是失业者的原因,失业的主要代价何在? 答:(1)经济社会总存在失业的原因 自然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 生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因为对某种劳动的需求增加,而对另一种劳动的需求减少,与此同
6.一旦实现了充分就业,就不会存在失业了。( ) 【答案】× 【解析】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 性失业,因此,即使实现了充分就业,仍然存在失业。
7.老龄化的加剧和高等教育的扩张会降低一个国家的劳动参与率。( ) 【答案】× 【解析】老龄化的加剧降低了一个国家的劳动人数,从而降低一个国家的劳动参与率; 相反,高等教育的扩张会使得人力资本增加,从而国家的劳动参与率得到提高。
4 / 8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时,供给没有迅速作出调整而造成的劳动力供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的原因是经济总是在变动。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
③技术进步因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资本的技术 构成不断提高,必然要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较多的失业。同时,技术进步使一些文化 技术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而被淘汰。
④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介绍与指导的完善与 否,都会影响到自然失业率的变化。
①劳动者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年与妇女的自然失业率高,而这些人在劳动力总数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占比例的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如失业救济制度使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愿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 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最低工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用工人,尤其是 技术水平差的工人,同时也加强了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
2.效率工资由劳动的供求关系决定。( ) 【答案】× 【解析】效率工资是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激励与 薪酬制度是效率工资存在的原因。劳动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是劳动市场均衡水平下的工资。
3.没有寻找工作的全日制学生属于失业者。( ) 【答案】× 【解析】没有找工作的全日制学生不是劳动力,因此不属于失业者。
2.部门转移(sectoral shift) 答:部门转移是指各行业或各地区之间的需求构成变动。由于许多原因,企业和家庭需 要的产品类型一直在变动。随着产品需求的变动,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的需求也在改变, 因此就出现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转移。由于工人改变部门需要时间,所以,部门再配置量越 大,离职率就越高,摩擦性失业水平也越高。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初期,部门转移的一个原因是国际石油卡特尔欧佩克引起的 石油价格的巨大波动。石油价格的这种巨大变动要求在高能源集约型部门和低能源集约型部 门之间重新配置劳动力,这就增加了这一时期的失业。
三、简答题 1.自然失业率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1)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 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 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 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1 / 8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二、判断题 1.失业保障是一种政府政策,这种政策尽管保护了工人的收入,但也增加了摩擦性失 业的数量。( ) 【答案】√ 【解析】失业保障是政府对失业人群的一种补助,使得工人在失业期间仍然能维持基本 生活,但这也使得工人寻找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失业工人变得不再迫切地去寻找工作,从而 使得摩擦性失业人数增加。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28 章 失 业
一、名词解释 1.局内人与局外人(insiders versus outsiders) 答:局内人是那些已经被企业雇佣的工人,一般都想使企业保持高工资。局外人即失业 者,承担了局内人高工资的部分代价,因为他们在低工资时才会被雇佣。局内人与局外人这 两个集团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局内人-局外人”理论认为,每个企业都需要一支受过特殊培训的劳动力队伍,而对 新雇员(局外人)的培训通常是由在职工人(局内人)来完成的。在职工人担心培训了新工 人,他们与企业讨价还价时地位就降低了,因而并不愿意与企业持合作态度。另一方面,如 果企业对新雇员实行低工资,经培训后的雇员就可能被提出高工资的企业“挖走”。因此, 企业只能通过向新老雇员支付相同的报酬来解决这一矛盾。由此,“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就 解释了为什么存在较高失业率的情形下,企业仍给雇员支付较高工资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