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华文化
汉语成语文化

汉语成语文化一、成语起源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汉语,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沉淀,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成语体系。
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卧薪尝胆”、“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的来源与古代历史、寓言、传说、民间故事等密切相关。
二、成语结构汉语成语的结构通常由四个字组成,有时也会有五个字或更多字的成语。
成语的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富有表现力。
成语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起因、主体、行为和结果。
起因是成语的背景或原因,主体是成语中的主要人物或事物,行为是主体所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结果是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或影响。
三、成语意义汉语成语的意义通常是通过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来表达的,因此理解成语的意义需要深入思考和理解。
成语的意义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表面意义是成语的字面意思,而深层意义则是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四、成语分类汉语成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成语可以分为历史故事类、寓言故事类、民间传说类等;根据结构,成语可以分为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根据意义,成语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等。
五、成语应用汉语成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用作比喻、形容、陈述等多种用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简洁。
同时,成语还可以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如“画龙点睛”、“登峰造极”等。
六、成语文化价值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其次,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桃李满天下”、“文武之道”等;最后,成语还具有语言艺术价值,如“画蛇添足”、“神来之笔”等。
七、成语传承与发展为了传承和发展汉语成语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成语的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成语;其次,加强对成语的研究和整理,挖掘更多的成语资源;最后,加强成语的应用和创新,让成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1、夸父逐日: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
夸父拚命追赶太阳。
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2、精卫填海: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3、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4、狐假虎威:假:借。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5、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6、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7、老骥伏枥: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8、青出于蓝: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
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
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9、功德无量:功德:功业和德行;无量:无法计算。
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
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10、火中取栗: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11、画龙点睛: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12、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3、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4、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15、举一反三: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16、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17、春风得意:得意:扬扬自得的样子。
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18、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19、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20、朝三暮四: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21、空中楼阁:悬在半空中的阁楼。
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22、集思广益:集:集中;思:思考,意见;广:扩大。
形容中国文化的成语

形容中国文化的成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璀璨夺目、熠熠生辉、连绵不断等。
1、博大精深博大精深,拼音为bódàjīng shēn,意思是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
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其形容对象多为某某内容。
明·姜世昌《〈逸周书〉序》:“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意思是:他广博高深的思想主张,不是后世的学者们能达到的。
2、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yuán yuǎn liúcháng,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意思是:离水源远的水流长,树根深的树枝茂盛。
3、璀璨夺目璀璨夺目,读音是cuǐcàn duómù,意思是光辉灿烂耀人眼睛,通常形容一个人光芒万丈。
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三卷:“尺壁寸珠,璀璨夺目。
”意思是:珍珠玉器耀的人睁不开眼4、熠熠生辉熠熠生辉,拼音是yìyìshēng huī,熠熠,光耀、鲜明。
意思是光彩闪耀的样子。
出处不详,例句:三个彩绿隶体字,熠熠生辉,成为我书房的壮观一景。
5、连绵不断连绵不断,汉语成语,拼音lián mián bùduàn,连续不断的样子。
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
也作“连绵不绝”。
出自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复丧妹,最后丧母,连绵不绝,哭泣悲伤。
”意思是:妹妹又去世了,最后母亲也去世了,一直停不下来,令人悲伤落泪。
形容文化瑰宝的成语

形容文化瑰宝的成语形容文化瑰宝的成语有:1.传世之作,国之瑰宝,笔墨丹青、四书五经、四大名著、2.上下五千年、四大发明、唐诗宋词、名胜古迹,大好河山、3.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传统文化、古典园林、中国精神、4.中庸之道、中华汉字、华夏文明、中华国粹、博大精深、5.源远流长、卓越辉煌。
中国文化四大瑰宝是什么一、汉字汉字是中华古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文明成为举世公认的独立起源自成体系的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
汉字不同于现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拼音文字,它是一种完整保留了人类文字发展创造全过程的意音文字。
汉字更是中华文明和汉字文化圈得以形成的一条魔线,有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凝聚力向心力。
二、农耕中华文明的主流是农耕文明。
农耕不仅产出了养活人的衣食,更是深深影响人们思想与行为的重要因素。
乐田园尚自然,爱山水知时节,求安逸喜悠闲,中国人的这一系列传统思想都与农耕文化有关。
中国人在国力强盛的千年历史中,往往不事扩张不尚进取,没有征伐四方掠夺土地和财富的传统。
这都与农耕文化直接相关。
在中国周边,没有比之中华腹地更好的适合农耕的土地。
中国古人视蒙古高原为大漠,西伯利亚更是苦寒之地。
中国西部、西南部或有高山高原隔绝,或有草原荒漠,鲜有农耕适宜之地。
东临大海而南有蛮荒。
三、建筑中华传统建筑讲求天人合一,做到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统一,这与西方的建筑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红墙碧瓦,山水园林,匠心独运。
中国古典建筑里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到理解。
建筑中的中华传统有雄伟、有庄严、有等级、有田园,是一幅活生生的文化图圈。
中华古典建筑文化直接影响了整个东亚一带,是堆砌在屋宇庭府中立体呈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画卷。
四、书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也完全不同于西方,笔墨勾画间尽显中国人对于人与天地自然的理解。
笔墨纸砚因书画而生,也因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而做为最佳书写和文化传播载体的纸张,更成为中华文明献给全人类的伟大发明。
带中华二字的成语

带中华二字的成语1. 中华富强:指国家富强,经济繁荣。
2. 中华风范:指中华民族独有的优秀品质,如礼仪、道德、文化等。
3. 中华才子:指中华民族杰出的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的人才。
4. 中华大地:指中华民族的祖国中国。
5. 中华儒学: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学派,强调道德、礼法、人文精神。
6. 中华宝剑:指中国古代的名剑,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
8. 中华之美:指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情趣,包括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
9. 中华年华:指中华民族的繁荣和盛世,也指中国的年华时节和美好的年华生活。
10. 中华龙飞:指中华民族的强大和兴旺,像龙一样飞翔。
11. 中华之旅:指好走的旅游路线和美好的旅游体验12. 中华人民:指中华民族的人民,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
13. 中华黄河:指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长久的历史。
14. 中华文峰:指中华民族的文学、诗歌、散文、文章等方面的成就,也指中华民族的文艺繁荣和文化底蕴。
15. 中华情怀:指中华民族对祖国的深情和热爱,也指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怀念和珍视。
16. 中华民族精神:指传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如国家意识、人文精神、社会道德等。
17. 中华民族抗争:指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抗争之路,包括反抗外来侵略、保卫祖国安宁、维护民族独立等等。
18.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是中华民族发扬光大的一段壮丽历史。
19. 中华古韵:指历史留存下来的古老文化传承,包括古建筑、文物、古典音乐、古代文学等。
20. 中华道统: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和国家文化特色,如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
21. 中华文明:指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文明成就,如文学、哲学、科学技术等。
22. 中华民族英雄:指中华民族精神领袖,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繁荣,如孔子、屈原、鲁迅等。
有文化底蕴的成语

有文化底蕴的成语
成语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汉语词汇,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几个具有文化底蕴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和来源。
1. 三人成虎
来源:《战国策·魏策二》
原文:“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
解释:意思是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2. 舍本求末
来源:《汉书·董仲舒传》
原文:“夫本末者,本指其所出,末指其所将,取本于末,故曰本末。
”
解释: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枝末节。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3. 班门弄斧
来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
原文:“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
解释:意思是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常用于自谦。
4. 井底之蛙
来源:《后汉书·五行志一》
原文:“不意歧路之有惑,况井中之蛙所见未可限量乎?”
解释:意思是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以上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不仅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
学习和理解这些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语言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中成语包涵的哲学思想

中华文化中成语包涵的哲学思想1、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2、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3、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4、画龙点睛: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5、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6、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7、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8、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9、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10、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1、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12、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13、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
14、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15、东施效颦:只单纯仿效形式,不研究实质内容。
16、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
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17、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18、防微杜渐: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19、好事多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0、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形容中华文明的成语

形容中华文明的成语
中华文明,古老而又神奇,源远流长,历经千秋,丰富多彩,极富魅力。
中华文明是一种古老而又深厚的文化,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历经千秋,融合了许多不同的文化,使其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极富魅力。
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一直是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明,它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对他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明的最大特点是“仁义礼智信”,它以仁义为根本,以礼仪为表现,以智慧为实践,以信仰为支撑,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极具特色的文化,丰富多彩的习俗,深厚的哲学思想,以及精美的艺术。
它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了许多精神财富,而且也为世界文化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中华文明是众多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世界文明的精华。
它的影响力蔓延到世界各地,使得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让人们在探索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感受到它的神奇和魅力。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世界文化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它的影响力蔓延到世界各地,使得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让人们在探索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感受到它的神奇和魅力。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它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它的影响力蔓延到世界各地,使得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让人们在探索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感受到它的神奇和魅力。
中华文明是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文明,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历经千秋,融合了许多不同的文化,使其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极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成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2、识记:不断积累并梳理成语,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3、理解: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
4、综合应用:梳理高考考过的重点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成语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
2、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学法指导】
讨论法;发现法;归纳法;实践法
【学习课时】1—2课时
【学习过程】一、导入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
汉语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
成语运用准确,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不当,则让人啼笑皆非。
当依依难舍的深情化为天长地久的思念,我只想刻不容缓地低问一声:是否别来无恙?年轻的心渴望着一鸣惊人,渴望着像盖世无双的一代天骄那样,创建赫赫有名的丰功伟业,于是有恃无恐、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去做前程无量的美梦。
当步步为营、志在必得的雄心在红尘俗世中被一次次摔打历练,方明白久负盛名的背后其实是颗苍老疲倦的心,而拥有一份贤妻良母般的温暖才能令远行的航船有备无患,即使风浪滔天也能豪情万丈、其乐无穷地奋斗!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效果如何?
有一篇学生作文这样写道:
我的家
我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一丘之貉就分道扬镳,骨肉分离,晚上才能殊途同归。
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
我们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在家中一团和气。
但当我成绩不好时,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双管齐下,把我揍得五体投地,而徐娘半老的妈妈则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害得我只好节哀顺变 !!!
教师讲述:可见,不断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在,就请我们班的同学来梳理成语的相关知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交流讨论:成语的来源和结构
1、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哪些方面?(举例)
2、汉语成语的结构关系有哪几种?(举例)
(二)实践总结:成语的运用
1、做下面的游戏
(1)六畜成语
六畜就是:牛、羊、马、鸡、犬(狗)、豕(猪)等六种牲畜的合称,并泛指农家所饲养的各种家禽、家畜而言。
下列成语中都含有六畜的名称,你是否能把这些空格填入正确的答案呢?
塞翁失___ 顺手牵___ 偷___摸___ 汗___充栋 ___尾续貂亡___补牢 __鸣___盗人仰___翻 ___入虎口鹤立___群___ ___不宁
(2)量词填一填
下列成语皆有一字空白,必须填“单位量词”!
形单影___ 人___桃花___水车薪___大不掉金榜___名单枪___马一___散沙六___清静一___之雅金___玉叶门当___对金___玉律舍___逐末有___不紊信___雌黄杯___狼藉守口如___
2.成语接龙比赛。
分别以“水滴石穿”和“政通人和”为开头,让两个小组展开成语接龙比赛,哪一组接得又快又多又对为优胜者;再以“高山流水”和“枯木逢春”为开头,再请另两个小组进行成语接龙比赛。
(三)归纳总结:成语与文化
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
汉语成语的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等。
根据平时关于成语的积累,小组分工,填写下表。
三、作业布置
附《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参考答案
1、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哪些方面?(举例)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面:
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
三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
五是外来文化,如公德无量、火中取栗。
2、汉语成语的结构关系有哪几种?(举例)、
有主谓关系的,如“毛遂自荐”“风度翩翩”;有并列关系的,如“行尸走肉”“防微杜渐”;有偏正关系的,如“庞然大物”“后起之秀”;有动宾关系的,如“不见经传”“好为人师”;有补充关系的,如“无动于衷”“遗臭万年”。
(1)六畜成语
塞翁失马顺手牵羊偷鸡摸狗汗牛充栋狗尾续
貂亡羊补牢鸡鸣狗盗
人仰马翻羊入虎口鹤立鸡群鸡犬不宁
(2)量词填一填
形单影只人面桃花杯水车薪尾大不掉金榜题名单枪匹马一盘散沙六根清净
一面之雅金枝玉叶门当户对金科玉律舍本逐末有条不紊信口雌黄杯盘狼藉
守口如瓶
成语举例
衣食类衣冠楚楚凤冠霞帔纨绔子弟布衣蔬食残羹冷炙山珍海味钟鸣鼎食粗茶淡饭箪食瓢饮衣锦还乡花天酒地布裙荆钗脍炙人口狼吞虎咽
住行类登堂入室窗明几净雕梁画栋高枕无忧金碧辉煌鲁殿灵光
美轮美奂蓬门荜户瓮牖绳枢跋山涉水车水马龙披星戴月登山临水颠沛流离
动物类狐假虎威狼心狗肺鹤立鸡群凤毛麟角飞蛾扑火井底之蛙黔驴技穷如鱼得水惊弓之鸟一丘之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趋之若鹜莺歌燕舞
植物类岁寒三友势如破竹雨后春笋姚黄魏紫春兰秋菊藕断丝连桃红柳绿指桑骂槐芒刺在背如火如荼枯木逢春披荆斩棘投桃报李良莠不齐
兵器类自相矛盾折戟沉沙大刀阔斧刀光剑影唇枪舌剑一箭双雕横槊赋诗枕戈待旦图穷匕见炮火连天丢盔卸甲强弩之末
枪林弹雨盘马弯弓
礼俗类彬彬有礼知书达礼礼尚往来宾至如八拜之交五体投地张灯结彩秦晋之好洞房花烛月下老人明媒正娶入土为安断发文身披麻戴孝
文学类春秋笔法点铁成金韩海苏潮行云流水元轻白俗红豆相思红叶题诗人面桃花旗亭画壁七步之才梅妻鹤子郊寒岛瘦江郎才尽洛阳纸贵
艺术类曲高和寡高山流水余音绕梁滥竽充数煮鹤焚琴长袖善舞手舞足蹈粉墨登场梨园弟子画龙点睛妙手丹青双管齐下力透纸背颜筋柳骨
科学类斗转星移日上三竿月满则亏炉火纯青百炼成钢半斤八两锱铢必较刀耕火种钻木取火风云莫测雷霆万钧水滴石穿病入膏肓沧海桑田
法律类法不阿贵令行禁止明镜高悬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铁面无私赏罚严明格杀勿论屈打成招以身试法绳之以法执法如山有案可稽杀一儆百
教育类春风化雨良师益友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教学相长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一傅众咻有教无类薪尽火传名落孙山青出于蓝断机择邻言传身教
治国类长治久安富国强兵国泰民安革故鼎新道不拾遗日理万机无为而治力挽狂澜疮痍满目政通人和分崩离析半壁江山民怨沸腾生灵涂炭
做人类
高风亮节浩然正气相忍为国光明磊落两袖清风孤芳自赏人面兽心利令智昏恬不知耻口蜜腹剑同流合污
吮痈舐痔颐指气使飞扬跋扈
作业
1.写出与下列歇后语意思相近的成语(或直接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成语:居心叵测
刀尖上翻筋斗──玩命的事成语:铤而走险
篱笆配栅栏──再合适不过了成语:郎才女貌
王小二过年── 一年不如一年成语:每况愈下
擀面杖吹火── 一窍不通
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
孙悟空变戏法──无中生有
2、猜谜语
哑巴说话(打一成语)谜底:指手画脚
变奏为春(打一成语)谜底:偷天换日
二、四、六、八、十(打一成语)谜底:无独有偶
举棋不定(打一成语)谜底:下落不明
滥竽充数(打一成语)谜底:随声附和
不折不扣(打一汉字)谜底:听
3、成语对联
请写出空缺的一联上联:守株待兔下联:缘木求鱼
上联:引狼入室下联:放虎归山、
1、成语错用解析
a、“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原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夜景观建设”,属于用词不当。
b、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这里应用“不负众望”之类的词。
c、成语“鲜为人知”意为“很少被人知道”。
原文列举这棵“千年杜鹃王”的发现地的海拔、树围、树龄等数据,并不是为了强调这棵树“很少被人知道”,而是说这棵树“极其少有”或“非常神奇”。
d、琳琅满目,一般用来比喻书籍或工艺品等好的东西很多;而原句却用它来形容“小李新买的房子”装修得“豪华”,显然用词不当。
e、“谈笑自若”,多指在紧张或危急情况下,说说笑笑,和平常一样。
而原文是说我们在夜晚的宁静气氛中非常自在,无拘无束,这里应用“谈笑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