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诗歌结构技巧解析

合集下载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的语言_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的语言_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

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 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 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4分)
课堂演练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 为是“犹”字好,还是“空” 字好?为什么?(4分)
1.“葱葱” “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07天津)
答: ① “葱葱” ,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 “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 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 达效果;表达了诗人对浓重春色的欣喜之情。
(2)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 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 之感。
2016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鉴赏诗歌的语言
学习目标:
• 1、理解考纲中对诗歌语言赏析考点的基本 要求。 • 2、分析试题,明确试题的命题基本方式。 • 3、掌握解题技巧并能够规范答题。
语言鉴赏考点分析
1、品味语言,评析炼字、炼句的作用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 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 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 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 词和副词。 2、评析“题眼”。 所谓“题眼”,也叫“诗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 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 “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诗眼”, 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 关键句。 3、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 有的古朴。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便是一种清新美。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 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 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体

2016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歌赏析

2016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歌赏析

2016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歌赏析2016年新课标Ⅰ卷《金陵望汉江》赏析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金陵望汉江》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主要描绘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全诗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磅礴,最后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喻言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理想。

词语注释⑴派:河的支流。

长江从庐江、浔阳开始分作九支。

盘:盘踞。

⑵横溃:泛滥。

豁:打开。

中国:中南地区。

⑶崔嵬:山峦高耸的样子,这里用长,J-i皮涛的汹涌来比喻六朝动荡的政局。

迅湍:飞奔而下的激流。

⑷六帝:即六朝,指以金陵为都的六个朝代的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

⑸三吴: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这两句合起来是说自从六朝之后,长江以东的吴地就日渐分裂,远不如从前那么兴盛了。

⑹我君:指当朝皇帝唐玄宗。

混:混合,统一。

区宇:全国的范围。

⑺垂拱:垂衣拱手,无为而治。

指天下太平的景象。

众流安:各条江河均平安,借指国泰民安,政治稳定。

⑻任公子:《庄子·外物篇》中一个传说人物。

他在长江中下游广大的地区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钧起一只巨大的鱼,可供许多人一起享用。

这里用任公子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

⑼沧浪:据《孟子》,有隐者唱《沧浪歌》以表明隐居之志,后人用沧浪指代隐居垂钓之地。

这句是说江流平静,天下安宁,用不着有所作为,暗中抒发壮志未酬的遗憾。

白话译文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

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创作背景此诗作年未详,或谓作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或谓作于天宝十五载至至德二载(756—757)之间。

【诗歌鉴赏】诗歌篇章结构类解答技巧

【诗歌鉴赏】诗歌篇章结构类解答技巧

【诗歌鉴赏】诗歌篇章结构类解答技巧诗歌篇章结构类解答技巧提问常见用语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答题思考方向1、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2、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答题常用术语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

2、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

3、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答题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一)考查角度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

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

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

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

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

设问方式(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作简要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

其规律是:起——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景(事)--情(思)。

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一般刻画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作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

诗歌抒情手法(2016li)

诗歌抒情手法(2016li)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来表 达某种思想感情。此“物”非“景”,是“咏 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 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 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 专指热爱、憎恶、激愤、赞美、欢快、欣喜、 悲伤、沉重、哀怨、忧愁、恬淡自适、孤独寂 寞等感情。 (“景”一般指凄凉、萧索、悲壮、沉闷、冷清、 幽寂、幽静、开阔、清新、明丽等环境特点。)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 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 思念。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 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 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 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
手法
请对此诗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文意
诗歌运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全诗 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 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 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 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 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情感
分析下面两首诗中以景写情的特点:
谢亭送别 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两首诗均是乐景衬悲情。谢诗“红叶青山”这样亮 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杜诗的前两句勾 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 浓厚。

常见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借古讽今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一)所谓“诗歌结构”,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

体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尾的照应,段落的过渡,线索的安排,详略虚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调度等等。

出题者常以“结构”为抓手,引导考生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的匠心睿智。

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方法。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的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又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明。

诗歌常见的结构方式很多。

下文例举并解析一些以“诗歌结构”为考点的实例,帮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提高相关能力。

1、线索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005江苏卷)【分析】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

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2016年语文高考诗歌鉴赏技巧之诗眼-(1)解析

2016年语文高考诗歌鉴赏技巧之诗眼-(1)解析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问题: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闲。诗人闲居乡村,首二句选用了梅子、芭蕉表现初夏
这一时令特点的意象,营造清新幽静的意境;三四句写 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 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 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例2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 (宋) 潘阆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
问题:全诗创作的意图表现在哪一个字上?请结合全 诗作简要分析。
全诗主旨表现在一个“归”字上。
首联说长久客居外地,华发早生,此刻乘舟自桐庐归 来,可见思归之情非常急切;颔联、颈联四句写归途 景物,在落日余辉的映衬下,天空中浮起了一弯眉月, 天色渐晚,晚风渐紧,渔浦边上已聚集了归来的渔舟,
例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问题:请写出本诗诗眼并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其作为诗眼的理由。
参考答案:
诗眼是“安闲”或“安闲一老翁”。理由:全诗紧紧围 绕“安闲”二字展开,“卧迟”“睡美”至“未起”等 诗句都表现出老翁的安闲,此句也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 恬淡寡欲的形象与心境。
二、诗中眼:一字(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
某字(词)是全诗的“诗 眼”,为什么?
某字(词)是全诗的关键ຫໍສະໝຸດ 为 什么? 或请找出全诗的关键字 (词),并说明理由。
一字(词)领全诗型
答题要点
• (1)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思想情感) 所起的作用。

2016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

2016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
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 志或情怀。 例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 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心志。 例二:《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5、重章叠句
• 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 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加深意境,渲 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 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6、铺垫
•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 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 明 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 破势而出。
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
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直接点明诗歌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 全文指明了“航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 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 到新奇而大惊小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 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3、过渡(即承上启下)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 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 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 落》。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 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诗的结构技巧

诗的结构技巧

诗的结构技巧
以下是 8 条关于诗的结构技巧:
1. 开头要吸引人呀!就像一场精彩演出的开场,一下子抓住观众的心。

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开头多让人好奇后面会讲啥呢!
2. 中间部分得有层次,像爬楼梯一样,层层递进。

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从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到具体描述理想中的爱情模样,层次分明嘞!
3. 结尾要有力量啊,就像给人重重的一拳!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结尾多有力道!
4. 意象的运用很关键哦!它们就像魔法道具,让诗变得生动。

像戴望舒《雨巷》里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多有画面感!
5. 节奏也不能忽视呢,读起来要有韵律感。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节奏多优美呀,朗朗上口!
6. 对比能产生奇妙效果呀,能让情感更突出。

比如北岛的《回答》,通过强烈的对比表达内心的愤怒和不屈。

7. 重复有时候也很妙,可以加深印象。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这重复多经典呐!
8. 跳跃性的思维会让诗充满惊喜,就像走在奇妙的小路上。

艾青的好多诗都有这种感觉,让你忍不住一直探索下去呀!
诗的结构技巧就像是搭建一座精美的城堡,每个部分都不可或缺呀,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令人陶醉的诗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 常见的作用有:
交待人、时、地、事、环境; 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 统领全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线索,照应 题目等; 与其他诗句构成对比、衬托等。 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 省的作用
2005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 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2005年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4分)
诗人前三句都在叙事抒情,到最后一句却忽然 宕开一笔,以景结情:秋月高高照在古老雄伟莽莽 苍苍的长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这奇绝的结句 留给读者无尽的联想。
篇章结构一览表
1
全局 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先抑后扬/对比/线索
首尾 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2
中转 铺垫、照应、承上启下、过渡
3
先后 先叙后议、先实后虚、先写景后抒情、
4
先咏古后议论抒情
篇章结构特点
(1)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 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 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 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 阐发。
4、抑扬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是行文结构方式 之一,指不从正面平铺直叙,先从反面 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自 己的真实意图,抑扬按形式可分为欲扬 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表达效果: 欲擒故纵,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设置 悬念,形成波澜。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 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虚实的转折
注意诗歌中的“遥知”“不知”“何当”“何 时”“若” “知有” 咏 柳 贺之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考点精练1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歌的首联在全诗起了什么作用?
请简要赏析。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歌鉴赏之 篇章结构技巧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 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 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初见嵩山,作者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 山开阔胸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 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 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
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 贾生:指贾宜。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正 室,汉文帝于此接见贾宜。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诗人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开头一句貌似歌 颂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赞美贾生才华 横溢,第三句把汉文帝求贤若渴的诚意推至顶峰, 第四句笔锋一转,汉文帝求贤不是为了苍生,而是 询问鬼神故事。举得高摔得重,极辛辣地讽刺了汉 文帝的昏庸无能。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分析本诗的诗句间是如何照应的。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 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 “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 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在安史之乱中,杜甫 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 感慨万端。
考点精练2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 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 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 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 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 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 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① “聚散匆匆”意为短暂相聚又匆匆离别。强调 二 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描绘、解说 诗句) ②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上承“同在 京城”的聚,下启“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散。 (确定位置及作用)
①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 的江边。(描绘诗句) ②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 的“暮雨”二字。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 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同时,为二、 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确定位 置及作用)
③刻画了送别的情景,紧扣依依惜别之情。 (表达效果:落实到作者的感情、诗歌的主旨上)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 日。
哀乐的转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 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 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 澈的精神境界。
2、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 谨。照应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可分为三 类,即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 照应可以使诗歌前后贯串,情节连贯、 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 全诗的脉络,对表情达意起到很大的作 用。
③表达了作者离别的伤感之情。(表达效果:落实
Hale Waihona Puke 考点精练3从军行 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最后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①末句是说“战士们不攻破楼兰誓不还家”。(描绘诗 句)
②在诗歌的结尾起了卒章显志的作用(确定位置及作用)
③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表达效果:落实到 作者的感情、诗歌的主旨上)
三、“转”开生面
元人杨载在谈到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抵起 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 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 四句如顺水之舟矣。”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 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 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 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 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诗歌的“转”句最为 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景:广阔,浩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抒情 :一、孤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抒情:国势动荡 反 衬
颔联紧承首联的叙事进一步写景,描 绘了洞庭湖的烟波浩渺、浩荡气势,视野 开阔,同时为下文抒发老病孤愁、国忧家 恨做了铺垫。
起——明点、暗示——情 承——正衬、反衬——情 转——突出、铺垫——情 合——直抒、间抒——情
起 承 转 合 总 关 情
技法分解
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 关系
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
a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b先情后景 c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扬抑的转折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动静的转折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点面的转折 绝 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转一般在第三句,但也有特例。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唯有鹧鸪飞。
此题答案为:“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结构作用)提问方式
某句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某句诗,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解题要点
1、描绘或解说诗句(描写或叙述) 2、确定诗句在诗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其在全 诗中的结构作用 3、对抒发诗人的何种情感起到作用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 山。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 的关系 铺垫 、照应、 过渡(承上启下)、 抑扬、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