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轼《后赤壁赋》赏析

合集下载

后赤壁赋拼音翻译及赏析(最新)

后赤壁赋拼音翻译及赏析(最新)

后赤壁赋知识点:后赤壁赋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巉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后赤壁赋拼音版:shì suì shí yuè zhī wàng ,bù zì xuě táng ,jiāng guī yú lín gāo 。

èr kè cóng yǔ guò huáng ní zhī bǎn 。

shuāng lù jì jiàng ,mù yè jìn tuō ,rén yǐng zài dì ,yǎng jiàn míng yuè ,gù ér lè zhī ,háng gē xiàng dá 。

苏轼《后赤壁赋》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后赤壁赋》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后赤壁赋》原文赏析鉴赏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幕,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官。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意嘻! 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在黄州期间,两次游览赤壁。

元丰五年七月游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同年十月旧地重游,又写下了《后赤壁赋》。

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 前赋景色宁静清爽,情怀旷达圆通,后赋境界寥落幽峭,心绪清远闲放。

前赋主要活动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在江岸上。

前赋谈玄说理,后赋侧重叙事写景。

两赋相较,情景各异,但同样表露了作者出世与人世的思想矛盾。

可以说,《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姊妹篇,两者相辅相成。

元人虞集评《后赤壁赋》说:“陆士衡云:‘赋体物而浏亮。

’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后赋写景状物,似更高前赋一筹。

文章起首交待了时间、行程和随从人物,为下文写重游赤壁提供了线索。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写出了初冬的景色,“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写出了苏轼与客人的踏月之乐,酬唱之欢,冬月亦可赏也! 这几句隐伏着更大的游兴,很自然地引出主客对话:有客无酒,有酒无肴,岂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宵美景吗? 客人日暮时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好作佳肴,妻子又藏有美酒,于是美景佳宾好酒珍馐凑成“四美”,堪与客同饮共赏,为再游赤壁作好了一切铺垫。

《后赤壁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后赤壁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后赤壁赋》原文、译文及赏析《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后赤壁赋》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后赤壁赋宋代: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后赤壁赋》原文赏析

《后赤壁赋》原文赏析

《后赤壁赋》原文赏析引导语:《后》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下面由yjbys小编精心为您整理了一些《后赤壁赋》原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得到您!后赤壁赋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后赤壁赋》的原文与译文赏析

《后赤壁赋》的原文与译文赏析

《后赤壁赋》的原文与译文赏析《后赤壁赋》的原文与译文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后赤壁赋》的原文与译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

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

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

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

《后赤壁赋》诗词鉴赏

《后赤壁赋》诗词鉴赏

《后赤壁赋》诗词鉴赏后赤壁赋译文篇一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

(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北宋-苏轼《后赤壁赋》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苏轼《后赤壁赋》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苏轼《后赤壁赋》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原文:后赤壁赋北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翻译: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已而叹曰:“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客曰:“一位客人说:“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前赤壁赋原文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后赤壁赋》赏析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林承雄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麟,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行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责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乎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赏析】
宋代的唐庚认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巴金曾说读《前赤壁赋》,可以给人一种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美;同样,读《后赤壁赋》,它也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陶然忘忧、随缘自适的自由天地。

全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禅趣幽远。

首段写登赤壁前的状况,交代时间、行迹、游伴、气候。

作者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秋夜月景,点明游赤壁的缘起。

“木叶尽脱”写秋霜之重,秋风之劲。

“人影在地”衬孤月之明。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写出我与游伴心领神会、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态。

这般“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该如何消受?接着陡降一笔写“无酒无肴”的遗憾。

着一“叹”字,与前文之“乐”构成反跌。

继而再升一笔,以客、妇之言,交代佳鱼老酒并具,将先前之抱怨一笔勾销,心情顿然舒畅无比。

皓月当空,客知我心,妇会我意,得以尽兴,岂不快哉!这与前文之“叹”再度形成反跌,可谓曲尽其妙!
次段写与客复游赤壁。

作者写泛舟赤壁之下所见景象,寥寥十六字,声形并茂,神采飞扬。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写出了一派惊涛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惊险景象,给人以壮阔雄伟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展现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渐退、暗礁峥嵘的柔婉奇秀的意境。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一句即景抒情,明讲自然景色变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写我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见闻感受。

“履”、“披”、“踞”、“登”、“攀”、“俯”这一连串动词写出我欲一览秋夜赤壁全景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

“二客不能从”反衬我特立独行的姿态,油然而生一种自负、自豪感。

接着写登高
望远、仰天长啸的潇洒出尘的举止,以及触景而生的悲情、恐惧。

“悄然”、“肃然”、“凛乎”将情感的波动层层递进地表现了出来。

由乐及悲而怖,这是一处起伏。

继而写登舟随波逐流,听其止休的散漫、从容,又复归于平和恬淡,这又是一处起伏。

末段写半夜见闻与归家夜梦。

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

“羽衣翩跹”的道士,与“玄裳缟衣”的孤鹤,与“我”,三位一体,亦真亦幻,令人心骛八极,神游万仞。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一“笑”一“悟”之间,生之艰辛苦痛仿佛暂且冰释。

结句“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是写梦醒后的现实,在自然的实有与幻想的虚无之间,作者宛然忘怀了一切世间的烦恼、争逐,累累创伤的心灵也得以安抚,刹那间超脱了。

此赋在作者梦醒时戛然而止,留下一片空白给读者去玩味寻索,有曲径通幽之妙。

难怪金圣叹读完苏东坡的《后赤壁赋》,这样说道:“岂惟无鹤无道士,并无鱼,并无酒,并无赤壁,只有一片光明空阔。

”苏轼曾有诗曰:“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寄吴德兼简陈季常》),“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

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忘云人。

”(《忘云楼》)这种虚无却是诗人支撑苦境,战胜困厄,安妥心灵之处,这就是作者禅宗观的投射。

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

文章以乐为主调,而情有跌宕抑扬,婉曲奇丽。

诚如苏轼之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自评文》)《燕喜词序》云:“盖
东坡平日耿介直谅,故其为文似其为人。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被贬黄州期间写下
这篇赋,从此文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那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旷达开朗的胸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