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特性作业指导书-2013s

合集下载

特殊特性控制程序(含表格)

特殊特性控制程序(含表格)

特殊特性控制程序(ISO9001-2015/IATF16949-2016)1.0目的采用适当的方法确定和控制产品和过程的特殊特性,以保证产品关键、特性的质量。

2.0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所有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的控制。

3.0职责3.1 技术部负责组织特殊特性的选定并在相关的文件中进行标明。

3.2销售部负责协助技术部查明、确认顾客所有的特殊特性及标识方法。

3.3质量部参与特殊特性的选定,负责对所有特殊特性(产品和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并保存记录。

3.4生产部参与特殊特性的选定并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出现的特殊特性进行管理。

4.0术语和定义4.1特殊特性: 特殊特性包括产品特性或过程参数,其影响到安全性或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影响到产品的配合和功能以及后续生产过程,或者是由顾客要求的,在验证活动中要求特别关注的特性。

4.2产品特性: 指在图纸或其他的工程技术资料中所描述的零部件或总成的特点与性能。

如,尺寸、材质、外观、性能等特性。

4.3过程特性: 指与被识别产品特性具有因果关系的过程变量,亦称过程参数。

5.0管理办法5.1 特殊特性分类5.1.1本公司特殊特性分类及标识及对照见附件1《特殊特性分类和标识对照表》5.2 特殊特性的识别5.2.1在项目开发或合同评审时销售部/技术部负责查明、确认顾客所有的特殊特性及标识方法,并反馈给技术部。

5.2.2 技术部/项目组组织项目成员进行特殊特性的识别,识别时应:5.2.2.1 识别顾客设计资料中有关产品特殊特性及其标识,并作为公司的产品的特殊特性。

5.2.2.2 除顾客指定的特殊特性外,根据特殊特性定义进行识别:1)与车辆运行安全性相关的;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法律法规相关的;与操作安全性相关的应识别为产品的关键特性。

2)与顾客的配合尺寸、产品的外形尺寸、产品内部零部件配合尺寸、功能、性能等应识别为产品的重要特性。

3)在过程控制中的关键/重要加工参数应识别为过程的关键/重要特殊特性。

特殊特性、关键工序、重要特性区别

特殊特性、关键工序、重要特性区别

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特殊工序的操作、检验人员必须经过定期考核 和培训,并持有上岗操作证。对有特殊要求的 关键岗位,必须选派经专业考核合格、有现场 质量控制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 明确规定特殊工序操作、检验人员应具备的专 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组成技术考核委员会进行 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考核,各项成绩应填入考核 档案,合格者发给相应的上岗操作证。
环境



4 车间应有良好的自然采光或照明,操作工位 应有足够的照度。 5 含有害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必须进行有 效的净化处理,三废排放标准应符合国家对环 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6 车间应配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作业场 地必须遵守防火和技术安全制度的规定。
工艺材料



1 工艺材料的采购文件应明确规定物品规格、 材质和技术要求,必要时,还应提出质量保证 的要求。 2 重要工艺材料应严格按规定的技术要求择优 定点采购。采购部门选点时,必须经质量管理 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供应厂进行质量考察, 并经试用验证认可后才能定点。 3 进厂工艺材料必须有制造单位的合格证明文 件,重要材料必须按规定复验,无合格证或复 验不合格的材料禁止入库和使用。
工艺规程和技术文件


规定并执行工艺文件的编制、评定和审批程序, 以保证生产现场所使用文件的正确、完整、统 一性。工艺规程格式参照JB/Z187.3的规定, 管理用工艺文件格式参照JB/Z187.4的规定。 制订并执行技术文件的保管、使用、更改和 销毁制度(或标准)。文件更改的审批程序应 与原文件的审批程序相同,重要的更改应有试 验验证。
设备、仪表和工艺装备


特殊工序使用的设备、仪器仪表和工艺装备 (含冶金辅具),必须符合工艺规程的要求。 新制、改进或大修后的设备和仪器仪表应按 其技术条件验收,经调试、鉴定合格签证后, 方可正式投入使用。工艺装备必须按规定进行 验收、验证(或试用)合格后,方可使用。

防错管理作业指导书

防错管理作业指导书

防错管理作业指导书1、目的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防错装置设计和使用的关键要求,使操作者从错误中解脱出来,消灭失误,实现零缺陷生产,集中精力增值的操作。

2、适用范围防错适用于以下情况:2.1 新产品设计阶段考虑防错。

2.2 现有制造过程的防错控制。

2.3 纠正/预防措施的策划和实施过程。

3、定义3.1 防错:又叫防呆,顾名思义就是防止呆笨的人做错事的一种方法,是一种一经采用,错误就不会发生,可以消灭错误,或错误发生的几率减至最低程度的科学方法,它能在缺陷产生前发现错误或缺陷产生时能及时发现与分离出错误。

3.2 防错标准样件:又叫边界样件,是指通过防错装置时能证明不符合操作或者能被探测出的不合格产品,专门用于检测生产线的防错装置。

3.3 备份模式:也称备用方案,是指防错装置失效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保证正常生产而采取的临时措施,如100%的人工检测;使用其他替代性的检验工具等。

4 职责4.1 产品实现策划时:项目工程师负责组织包括工艺、制造、采购、质量、市场、供方和顾客代表组成的项目小组进行防错设计。

4.2 产品设计(包括设计变更)时:研发工程师负责组织包括工艺、制造、售后服务、质量及可靠性等方面的专家小组及与设计有关的上游和下游部门组成的小组进行防错设计。

4.3 过程设计(包括设计变更)时:工艺工程师负责组织包括制造、售后服务、质量、供方等人员组成的小组进行防错设计。

4.4 安全防错装置由设备科及制造部门负责设计。

4.5 质量部和技术部负责对防错应用的确认和审核。

5、工作程序5.1 开发阶段防错装置的设立5.1.1 在产品开发的初期,依据类似产品的经验(产品不合格报告、顾客意见和抱怨、服务中反馈的信息、市场调研的信息、管理评审中的信息、质量体系审核中的信息收集产品存在的问题)、同类厂家的设立情况等来考虑防错装置的设立。

原则上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应考虑设立防错装置●涉及性能、安全方面的●风险系数和严重度高的●左右件的防错●关键特殊特性优先考虑防错装置的使用5.1.2 在设计和设计验证阶段,防错是DFMEA 和PFMEA 的关键输出。

特殊特性管理程序(含表格)

特殊特性管理程序(含表格)

特殊特性管理程序(IATF16949-2016/ISO9001-2015)1.0目的明确特殊特性,以便于控制使产品达到质量要求。

2.0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产品/过程特殊特性。

3.0术语3.1.特殊特性:可能影响安全或法规的符合性、产品的配合、功能、性能,或产品后续生产过程的产品特性或制造过程参数。

3.2.安全法规特性(S:Safe:):在可预料的合理范围内变动会显著影响顾客满意程序,对产品使用中的安全、法规的符合性造成影响,或在生产制造、运输过程中对员工造成危险的特性。

3.3.关键特性(K:Key):在可预料的合理范围内变动会显著影响顾客满意程度,造成产品基本功能丧失或降低,或造成生产过程严重、显著中断(如产品报废或生产停线、降速)的特性。

3.4.重要特性(I:Important):在可预料的合理范围内变动可能影响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造成产品次要功能丧失或降低,或造成生产过程中等中断(如产品需离线返工)的特性。

3.5.一般特性:在可预料的合理范围内变动可能对产品次要功能造成干扰或没有影响,或只对制造过程造成中等中断(如产品需在线返工或对操作员造成轻微不便)的特性,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做任何标识。

4.0管理职责4.1.产品开发部:项目策划小组负责组织建立和确定特殊特性,编制《特殊特性清单》。

4.2.采购部:4.2.1.负责提供涉及安全特性的供应商清单;4.2.2.负责与供方就安全特性签定责任协议,包括采购合同及以上文件的存档工作。

4.3.质保部:在所编制的相关文件上标出特殊特性符号,按要求操作、监控,并记录有关数据;对本厂及涉及安全特性的供方进行审核。

4.4.行政人事部:对相关人员进行特殊特性和产品安全特性培训;对存档的资料、记录按照规定标识及存档管理。

4.4.1.仓储部:对具有安全特性的原辅材料、成品(仓储)进行标识及对故障件的紧急追回;4.5.制造部:按要求操作、监控,并记录有关数据。

5.0工作程序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好好学习社区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好好学习社区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好好学习社区附表1:特殊特性名称与符号、对产品及制造过程影响、严重度等级对照表6.0相关文件特性/D件管理规定7.0相关记录(最少保存期:15年)D特性清单D/TLD人员及培训需求清单安全特性(件)存档文件清单X-R控制图产品和过程特殊性清单(初始)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清单(正式)初始过程能力研究记录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记录。

特殊特性确定标识和控制程序(含表格)

特殊特性确定标识和控制程序(含表格)

特殊特性确定、标识和控制程序(IATF16949-2016/ISO9001-2015)1.0目的本程序规定了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的识别、确定、标识及控制管理方法。

以确保产品特殊特性在制造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

2.0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汽车产品的设计、制造及装配过程。

3.0术语和定义3.1产品特性一个零件或零件的一部分、装配或系统(如直径、形状、性能、状态、外观、方向性、粗糙度、材质等),这些特性既能够被改变也可以成为属性。

3.2过程特性一种可变的或作为属性的过程参数(如温度、时间、压力等),该参数影响一个或多个产品特性,为保证关键特性的符合性,过程特性偏差必须控制在一定的目标值范围内。

3.3特殊特性特殊特性是影响产品的安全、法规的符合性、配合、功能、性能及后续加工的产品特性或制造过程参数。

特殊特性包括产品特殊特性和过程特殊特性。

产品特殊特性分类:关键产品特性:指该要素的合理预期偏差一旦偏离可能极大的影响到产品的安全性或该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法规。

重要产品特性:指该要素的合理预期偏差一旦偏离可能极大地影响到用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除安全性),如干涉、外观、联接及客户特殊要求等。

一般产品特性:除关键产品特性和重要产品特性以外的产品特性。

4.0职责4.1技术部负责识别客户的特殊特性;4.2多功能小组负责对公司内特殊特性进行确定、保证;4.3质量部负责对有关人员和操作人员培训特殊特性;4.4生产部对过程特殊特性和计数型产品特殊特性进行监控;4.5质量部对计量型产品特殊特性和涉及特殊特性的检验和试验进行监控,并保存记录;5.0工作流程5.1客户特殊特性的确定5.1.1客户图纸、产品描述书和技术要求等文件中指定的特殊特性。

5.1.2公司内部指定的特殊特性公司内部指定的特殊特性是以FMEA和以往的经验等为基准来确定,特殊特性是由技术、质量、生产、采购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多功能小组研讨后确定。

5.2过程特殊特性的确定与特殊特性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过程特性值称过程特殊特性,如气压值、液压值、电流值等。

特殊特性管理作业指导书

特殊特性管理作业指导书

XX有限公司特殊特性管理作业指导书A/0版编号:QSS/JZQ 08-12-2014管理类别:分发号:发布日期:2014年4月1日实施日期:2014年4月1日1 目的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公司产品质量特殊特性识别的原则、内容、要求、职责及表示方法。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产品的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的管理。

3 术语特性分为两类: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3.1产品特性:是指在图纸或其他的工程技术资料中所描述的零部件或总成的设计特征与性能,如尺寸、材质、外观、性能等特性。

3.2过程特性:是指被识别与产品特性具有因果关系的过程变量,也称为过程参数。

过程特性仅能在它发生时才能测量出,对于每一个产品特性,可能有一个或者多个过程特性。

在某些过程中,一个过程特性可能影响到多个产品特性。

3.3 特殊特性: 特殊特性包括产品特性或过程参数,其影响到安全性或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影响到产品的配合和功能以及后续生产过程,或者是由顾客要求的,在验证活动中要求特别关注的特性。

4 职责技术部是特殊特性归口管理部门。

5 工作程序5.1 初始特殊特性的识别在APQP第一阶段,根据顾客提供的图纸或其他工程技术资料确定顾客对产品特殊特性的要求(如适用可以使用质量功能展开QFD和特性矩阵图),或根据公司以往类似产品的经验识别产品的初始特殊特性,建立初始的特殊特性清单。

5.1.1 若该质量特性的数值发生变化后将会显著影响产品的安全特性或政府法规的符合性,则确定该质量特性为安全特性或者法规特性。

5.1.2 若该质量特性的数值发生变化后将会显著影响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非安全或法规方面),例如配合、功能、安装或外观,则确定该质量特性为关键产品特性。

5.1.3 特殊特性包括顾客指定的特殊特性和公司内部识别的特殊特性。

一般包括:a.法律、法规要求b.性能、结构的使用要求c.可靠性、使用寿命及互换性要求d.材料性能及处理规定e.尺寸、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等要求f.外形、外观要求(外观件)g.重要制造过程参数5.2最终特殊特性的确定在APQP第二阶段,由项目小组确定最终的产品特殊特性后,根据质量功能展开QFD将最终产品的产品特殊特性展开至原材料、外协件或零部件,以及过程工艺中的特殊特性,建立最终的特殊特性清单。

作业指导书-2013分析

作业指导书-2013分析

文件编号:N K-ZY-GC 作业指导书矿研所检测规程受控状态:是□非□受控号:NK —ZY —实施日期:2011年08月01日内蒙古自治区矿产实验研究所颁布令“作业指导书”是依据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结合本单位设备、技术、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经多年实践验证及量值的有效溯源后编写而成。

“作业指导书”系本中心质量体系文件中的第三层文件,是各检测部门开展检测活动的检测工艺文件,其内容包括岩石分类、矿物物质成分及赋存状态、矿研所检测规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记录表格等。

经修订,现予以批准颁布实施,希望全体检测人员、管理人员遵照执行。

技术负责人:2011年08月1日目录第一篇岩石分类、矿物物质成分及其化学元素的赋存状态一、岩石分类及其物质成分(一)火成岩(二)沉积岩(三)变质岩二、化学元素在地质岩石、矿物中的赋存状态(一)多金属矿石(二)岩石矿物中的分散元素(三)矿石中稀有元素(四)其它元素:钒、铬、锰、铁、锆、钼、金、银、稀土元素、钍、铍、铝、钛三、地质岩石矿物成分元素分布(一)钒、钛磁铁矿(二)金银矿石(三)超基性岩、硅酸盐(四)铬铁矿石、铁矿石(五)盐类矿石(六)非金属(七)非金属矿物化性能测试(八)其它矿石第二篇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一、选矿部分(一)SP-60×100、SP-100×100鄂式破碎机(二)XMQ-φ150×50锥形球磨机(三)摇床450×1000(四)φ50磁选机(五)XFD-63型单槽式浮选机(六)XJT型浸出搅拌机(七)XPM-73型、φ120×3三头研磨机二、测试设备部分(一)X Series 2 ICP-MS(二)PXJ-1B型数字离子计(三)JP303极谱仪(四)JC-II 型胶质层测定仪(五)KZCL-3快速智能测硫仪(六)GGX—9型原子吸收光谱仪(七)AFS—2202E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八)AFS-2202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九)YX-ZR 自动热量仪(十)电子天平(十一)YX-ZR/Q9704自动热量仪操作规程(十二)WPG-100一米光栅(十三)全自动顺序扫描X射线荧光光谱仪(十四)自动测微光度计(十五)7200光栅分光光度计(十六)YX-DL/A850自动定硫仪(十七)ICP-全谱直读光谱仪(十八)Mk-M6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十九)HW2000高频红外碳硫仪(二十)KER—60(CHK型)煤的哈氏可磨性指数测定仪(二十一)GZS—1型标准振筛机(二十二)KZDL—3快速智能定硫仪(二十三)FDK—4A型奥亚膨胀度测定仪(二十四)STQ-3型可控硅自动调节双管碳氢元素分析仪(二十五)原子吸收石墨炉(耶拿)操作规程(二十六)T6新锐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二十七)GGX-61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二十八)XGY1011A原子荧光光度计操作规程(二十九)ICP-OES操作规程三、样品加工部分(一)对辊机(二)化探样品自动粉碎机(三)立式行星四筒研磨机(四)圆盘细碎机(五)鄂式破碎机(六)棒磨机(七)三头研磨机四、公路工程部分(一)数显式土壤液塑限联合测定仪(二)LD141型大功率电动脱膜器(三)LD140型多功能电动击实仪(四)SC145型砂浆稠度仪(五)水泥稠度凝结测定仪(六)JJ-5型水泥胶砂搅拌机(七)NJ-160A型水泥净浆搅拌机(八)ZS-15型水泥胶砂振实台(九)DKZ-5000型电动抗折试验机(十)HJW-30-60型单卧轴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十一)DYZ-2000型数字式压力试验机(十二)LD154型离心式沥青抽提仪(十三)DLY电脑控制沥青延度仪(十四)LZR电脑沥青针入度仪(十五)JZRY-3型电脑软化点测定仪(十六)LD168型20升全自动沥青混合料拌合机(十七)LD127路面材料强度试验仪(十八)LD139型马歇尔电动击实仪第三篇矿研所检测规程一、检测方法(一)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法测定多目标水地球化学普查样品中的14 种微量元素NK-GC-01(二)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化探样品中的25种主、次和微量元素量NK-GC-02(三)聚氨酯型泡沫塑料分离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量NK-GC-04(四)土壤岩石中氯根的测定(扩散分离法测氯的含量)NK-GC-05(五)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光谱法测煤中钒、镓NK-GC-06(六)硅酸盐及煤灰中主、次要元素的ICP-OES测定NK-GC-07(七)ICP-OES测定锰矿、铬铁矿、钒钛磁铁矿中P、AI、Ti、Cr、V等元素量NK-GC-08(八)ICP-OES测定多金属矿中Cu、Pb、Zn等元素量NK-GC-09(九)ICP-OES测定非金属矿中K、Ca、Na、Mg、Al、P等元素量NK-GC-10 (十)煤中氟的测定NK-GC-11(十一)煤中氯的测定NK-GC-12(十二)煤中砷的测定——原子荧光法NK-GC-13(十三)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Ge、Ga、In等9种元素NK-GC-14(十四)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Nb、Ta、Zr、Hf等9种元素量NK-GC-15 (十五)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U、Th量NK-GC-16(十六)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15种稀土元素量NK-GC-17(十七)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金、铂、钯量NK-GC-18(十八)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多金属矿中W、Mo等11种元素量NK-GC-19(十九)土壤,水系,岩石等样品中铜,铁,锌等21元素的ICP-OES法测定NK-GC-20(二十)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矿物、水系沉积物、土壤和岩石样品中Cu、Pb、Zn等元素量NK-GC-21(二十一)银铅精粉中银、铅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NK-GC-22(二十二)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煤中硒量NK-GC-23(二十三)煤中锗的分析-氢化物原子荧光法NK-GC-24(二十四)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系沉积物、土壤和岩石中硒量NK-GC-25(二十五)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系沉积物、土壤和岩石中锗量NK-GC-26(二十六)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测定地球化学勘查样品中的碘量NK-GC-27 (二十七)氮量的测定凯氏法NK-GC-28二、自校规程(一)常用玻璃量器自校规程NK-ZY-ZJ-01(二)热量计自校规程NK-ZY-ZJ-02(三)等离子质谱仪自校规程NK-ZY-ZJ-03第四篇矿研所应用规程一、化探样品测试(一)二十四个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的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DZG20.03—1987 (二)激光荧光法测定痕量铀DZG20.03—1987(三)钨、钼、氟碱熔连续测定DZG20.03—1987(四)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痕量银、镉(锂)DZG20.10—1990(五)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砷、锑、铋、汞DZG20.10—1990(六)化学光谱法测定痕量金DZG20.10—1990(七)发射光谱法测定银、锡、铅、钴、钼、硼、铍、镍DZG20.10—1990二、合金(一)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法—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铁GB/T223.7—2002(二)硅铁合金化学分析方法1、氟硅酸钾容量法测定硅DZG20.012、磷钼兰光度法测定磷GB/T4333.2—19883、艾利罗氰光度法测定铝GB/T4333.4—19884、二苯胺基肼光度法测定铬GB/T4333.6—19885、原子吸收法测定锰、钙GB/T4333.8—1988(三)硅钙合金化学分析法1、氟硅酸钾容量法测定硅DZG20.012、EDTA络合滴定法测钙GB/T4700.2—1988(四)硅锰合金化学分析法1、硅锰合金中硅的测定GB/T5686.2—852、硅锰合金中锰的测定GB/T8704.9—94(五)银锭中Ag的测定GB/T11067.1—1989(六)钢铁合金中碳的测定GB/T223.5—1997三、物相分析(一)铁矿物相分析DZG20.01(二)某矿区银矿物相分析及银锰矿中银的物相分析DZG20.01(三)锌矿物相分析DZG20.01(四)铅矿物相分析DZG20.01(五)铜矿物相分析DZG20.01四、水质分析(一)总硬度的测定GB5750.10—2006(二)总酸度的测定GB/T8538.11—2008(三)总碱度的测定GB/T8538.10—2008(四)铀的测定DZG20.01—1991(五)钒的测定GB/T8538.27.2—2008(六)铜、锰、铅、钴、镍、锌、银、镉的测定GB/T8538.17—25.2008 (七)砷的测定GB/T8538.33—2008(八)汞的测定GB/T8538.72—2008(九)磷的测定GB/T11893—1989(十)色度的测定GB/T8538.3—2008(十一)钾、钠的测定GB/T8538.12—2008(十二)锂的测定GB/T8538.25—2008(十三)锶的测定GB/T8538.24—2008(十四)氯的测定GB/T8538.37—2008(十五)六价铬的测定DZ/T0064.17—1993(十六)酚的测定DZ/T0064.73—1993(十七)钼的测定GB/T8538.28.2—2008(十八)溴的测定GB/T8538.38—2008(十九)碘的测定GB/T8538.39—2008(二十)氰的测定GB/T5750.21—2006(二十一)偏硅酸的测定GB/T8538.35—2008(二十二)氟的测定GB/T5750.20—2006(二十三)硼的测定DZ/T0064.44—1993(二十四)硒的测定DZ/T0064.38—1993(二十五)SO42-的测定DZ/T0064.65—1993(二十六)COD的测定GB/T8538.46—2008(二十七)铁的测定GB/T8538.15—2008(二十八)pH的测定GB/T8538.7—2008(二十九)游离CO2的测定DZ/T0064.47—1993(三十)CO32-、HCO3-的测定GB/T8538.44—2008(三十一)Ca2+、Mg2+的测定GB/T8538.12(13)—2008(三十二)Ca、Mg、EDTA的联合测定GB/T8538.12(13)—2008 (三十三)NO2-的联合测定DZ/T0064.60—1993(三十四)NH4+的测定DZ/T0064.57—1993(三十五)标准溶液配制与管理制度(三十六)测试用水制备和管理(三十七)玻璃器皿洗涤方法第五篇原始数据处理与安全保护及其它一、原始记录与数据处理二、检测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办法三、废液处理规定第六篇常用试剂、滴定液、标准溶液配制第七篇记录表格第一篇岩石分类、矿物物质成分及其化学元素的赋存状态一、岩石分类及其物质成分地壳中的岩石,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IATF16949之特殊特性的理解

IATF16949之特殊特性的理解

采取顾客确定的特殊特性符号 或 组织使用一个符合转换表
在所有和特性相关的文件中进行标识 顾客要求时,提交顾客批准
可能需 向顾客提交
为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特殊特性开发控制和监视策略
特性确定
FMEAs
流程 收集信息
SPC
CP
过程控制
特性确认
4
特殊特性—特殊特性分类
产品质量特性特殊特性
来自于
安装特性、主要功能、 法规要求、人身安全
8
特殊特性—管理方式
条款要求
8.3.3.3 特 殊特性
实施的过程
1、设计和开发过程 (输入:产品和过程要求、 顾客要求;输出:特殊特性 清单) 生产过程 2、生产过程 (输入:特殊特性清单;输 出:特殊特殊有效管控的产 品、特殊特性验证记录)
责任部门
程序文件
技术部、生产 设计和开发管理 部、品管部 程序
2
特殊特性—实施过程
特殊特性管理策划 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识别 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的控制 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实施结果确认
3
特殊特性—特殊特性管理策划
特性 来源 特殊特性管理策划
职责 方法
管理 要求
多功能小组采取 多方论证方法
MSA
顾客指定的产品及过程特性 输入 法规、图纸、技术协议、手册
组织确定的产品及过程特性 输入 法规、经验、类似产品及过程、过 程要求、风险分析(FMEAs)
生产过程控制程 序
记录
1、特殊特性清 单 2、特殊特性验 证记录
特殊特性管理程 序
9
特殊特性分类
按特性 类别
按重要 度
过程控制特性特殊特性 来自于
影响产品特性的过程、 不易验证过程、需要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特性控制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采用适当的方法确定和控制产品和过程的特殊特性,以保证产品关键、特性的质量。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的所有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的控制。

3 职责
5.1 技术部负责组织特殊特性的选定并在相关的文件中进行标明。

5.2销售部负责协助技术部查明、确认顾客所有的特殊特性及标识方法。

5.3质量部参与特殊特性的选定,负责对所有特殊特性(产品和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并保存记录。

5.4生产部参与特殊特性的选定并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出现的特殊特性进行管理。

4术语和定义
4.1特殊特性: 特殊特性包括产品特性或过程参数,其影响到安全性或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影响到产品的配合和功能以及后续生产过程,或者是由顾客要求的,在验证活动中要求特别关注的特性。

4.2产品特性: 指在图纸或其他的工程技术资料中所描述的零部件或总成的特点与性能。

如,尺寸、材质、外观、性能等特性。

4.3过程特性: 指与被识别产品特性具有因果关系的过程变量,亦称过程参数。

5管理办法
5.1 特殊特性分类
5.1.1 本公司特殊特性分类及标识及对照见附件1
《特殊特性分类和标识对照表》
5.2 特殊特性的识别
5.2.1 在项目开发或合同评审时销售部/技术部负责查明、确认顾客所有的特殊特性及标识方法,并反馈给技术部。

5.2.2 技术部/项目组组织项目成员进行特殊特性的识别,识别时应:
5.2.2.1 识别顾客设计资料中有关产品特殊特性及其标识,并作为公司的产品的特殊特性。

5.2.2.2 除顾客指定的特殊特性外,根据特殊特性定义进行识别:
1)与车辆运行安全性相关的;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法律法规相关的;与操作安全性相关的应识别为产品的关键特性。

2)与顾客的配合尺寸、产品的外形尺寸、产品内部零部件配合尺寸、功能、性能等应识别为产品的重要特性。

3)在过程控制中的关键/重要加工参数应识别为过程的关键/重要特殊特性。

4) FMEA分析的结果: 1)严重度S为9~10定义为关键特性(CC);
2)严重度(S)为5-8同时频度(o)在4-10时的特性定义为重要特性(SC);
3)产品或过程特性超出公差范围时,就会严重影响影响过程本身的操作或后续操作(不需要特别控制措施)可定义为严重影响特性(HI);
5.3 特殊特性的评审
5.3.1 特殊特性识别完成后,由技术部将所有识别出的特殊特性加入《特殊特性清单》中。

5.3.2 技术部/项目组组织项目成员对《特殊特性清单》评审,通过后进行下一步工作,
未评审通过,重新进行识别。

5.4 特殊特性的管理
5.4.1 特殊特性必须进行FMEA分析,定义关键特性,重要特性,严重影响特性;
5.4.2特殊特性必须在产品图纸、零件图纸、过程流程图、FMEA、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工艺文件、检验文件)等相关文件/标准按附件1中规定加以标识。

5.5 特殊特性的控制
5.5.1 产品特殊特性(计量型)应进行初始工序能力分析,具体见《统计过程控制程序》,要求工序稳定并且PPK>1.67。

5.5.2产品特殊特性(计量/计数型)应进行工序能力控制,具体见《统计过程控制程序》,要求工序稳定并且CPK>1.33(计量型)。

5.5.3在与特殊特性及相应过程相关的设备、工装模具的设计、制造、采购及验收时,必要时应确定规定的工序能力指数。

5.5.4质量部必须对所有特殊特性(产品和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并保存记录,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持续改进。

5.5.5与特殊特性相关的作业人员必须进行资格认定后才能上岗作业。

5.6 与产品的安全性相关的特殊特性的相关记录保存时间为产品的有效期限+15年。

具体的记录保存规定见《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6.附件1:特殊特性分类和标识对照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