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斗争大事记

【参考材料3】井冈山斗争大事记(1927年8月——1930年2月)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20日,工农革命军从文家市出发,开始沿湘赣边界向南转移。
22日,工农革命军在萍乡芦溪遭敌袭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
25日,工农革命军攻占莲花县城。
29日,工农革命军到永新的三湾进行改编。
1927年10月3日,前委在宁冈古城召开会议,讨论开展游击战争和团结、改造袁文才和王佐部队的问题。
7日,工农革命军在宁冈茅坪建立了留守处和医院。
中旬,毛泽东在酃县水口派两连部队进攻茶陵,亲自率主力部队继续南进。
22日,工农革命军在遂川大汾遭敌袭击,三营到桂东活动,毛泽东带领其他部队转向井冈山。
24日,毛泽东在荆竹山首次宣布人民军队“三大纪律”。
27日,工农革命军进驻井冈山茨坪。
1927年11月下旬,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谭震林任主席。
1927年12月下旬,毛泽东在宁冈砻市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1928年1月12日,湘南暴动爆发。
24日,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25日,毛泽东首次在遂川宣布工农革命军的“六项注意”。
1928年2月上旬,袁文才、王佐部在大陇升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团。
21日,宁冈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1928年3月上旬,湘南特委代表到井冈山,取消前委,将工农革命军拉往湘南,致使边界被敌人占领一个多月。
1928年4月月初,朱德、陈毅带领湘南暴动部队分两路向井冈山转移。
1928年5月4日,在宁冈砻市召开两军会师庆祝大会,宣布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红四军)20日,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茅坪谢氏慎公祠召开。
下旬,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在茅坪苍边村成立。
本月,产生“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
1928年6月23日,红四军取得龙源口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湘赣敌军的第一次“会剿”。
30日,红四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和永新县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不去湘南。
历史上的今天,《井冈山的斗争》一文问世

历史上的今天,《井冈⼭的⽃争》⼀⽂问世历史上的今天,《井冈⼭的⽃争》⼀⽂问世历史上的今天(1928年11⽉25⽇),⽑泽东以中共红四军前委书记名义向中央写报告,即著名的《井冈⼭的⽃争》⼀⽂。
此⽂是⽑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重要⽂献。
它从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命⽃争实际出发,进⼀步论证了坚持武装⽃争,把⼴⼤的农村建设成为民主⾰命⾛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的重要性,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重⼤发展。
井冈⼭根据地不断壮⼤南昌起义部队在⼴东潮汕失利后,朱德、陈毅带领保存下来的千余⼈的队伍,转战到湘南。
1928年1⽉,在湘南地⽅党组织的配合和帮助下,发动和领导了湘南起义。
在不到两个⽉的时间⾥,组建了⼯农⾰命军三师、四师、七师三个师和两个独⽴团;中⼼区域的宜章、郴县、⽾阳、永兴、资兴、安仁等县恢复、健全了党的组织,建⽴了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地⾰命运动,⾰命的浪潮波及到⼆⼗多个县。
3⽉下旬,湘粤敌军七个师,向湘南进攻。
为了保存实⼒,避免硬战,朱德、陈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部队向湘赣边界转移。
酃县接龙桥战⽃旧址砻市龙江书院,⽑泽东与朱德在这⾥⾸次会⾯⽑泽东带领⼯农⾰命军到湘南,攻克酃县县城,配合酃县⼈民举⾏暴动,建⽴党的县委和县⾚卫⼤队。
此时,⽑泽东发现湘东的形势很好,打算把酃县、桂东⼀带的⼯作搞好,将湘东和湘南的形势联成⼀⽚。
于是,⼀⾯派何长⼯、袁⽂才带领第⼆团深⼊湘南资兴,保持边界与湘南的联系,⼀⾯亲⾃带领主⼒在酃县、桂东休整,发动群众,实⾏了边界最早的插牌分⽥运动。
朱⽑会师⼴场3⽉底,朱德、陈毅分别率领湘南暴动部队向边界转移。
⽑泽东得到消息后,⽴即命令部队前往迎接。
4⽉下旬,朱、⽑两部在酃县会合后,到达宁冈砻市。
在这⾥,召开了⼯农⾰命军第四军党的第⼀次代表⼤会,成⽴了⼯农⾰命军第四军军委,⽑泽东任书记。
5⽉4⽇,万余军民在宁冈龙江河滩上召开庆祝胜利会师⼤会,宣布成⽴⼯农⾰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为参谋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师。
井冈山时期的起义和战斗

井冈山时期的起义和战斗井冈山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由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组织和开展的,因此也被称为红军时期。
井冈山起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井冈山起义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战斗情况。
一、井冈山起义的背景井冈山起义是中国工农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起义的发生与当时国内政治和社会的状况密切相关。
当时,国共两党的合作短暂结束,蒋介石发动了反共政策,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遭到了严重的打压和迫害。
而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一些共产党人决定在湖南井冈山发动起义,建立一个合法的政权,作为革命的根据地。
这个政权在事实上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根据地。
而对于这个起义,国民政府当局则采取了强有力的镇压措施。
二、井冈山起义的过程1. 筹备期为了开展井冈山起义,毛泽东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基地,并集中一些革命的力量。
因此,他在井冈山找到了这个基地,并招募了一些可靠的人员。
2. 调动农民为了鼓动当地的农民参加革命,毛泽东和其他共产党人积极开展农村的宣传工作,并通过周边地区的山寨和胡祥称等人来收编农民群众加入到红军队伍中。
同时,在当地安排了土地改革等措施,加强了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3. 发动武装起义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毛泽东等人决定在1927年8月1日早晨发动武装起义,以井冈山为基地组织一支红军部队,以顺利占领当地官府机构,建立一个合法的政权。
然而,这个起义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成功,反而遭到了国民政府的强烈镇压。
起义提前的消息泄露给了当地的国民政府官员,因此,毛泽东等人走的可行的路线被国民政府军队堵住了,而他们所组织的红军被拦住了,面对着强大的敌人,他们调整了策略,只好率领一小部分人员逃往山区,成为传说中的“红军小分队”,并发动了游击战争。
三、井冈山起义的战斗情况井冈山起义虽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成功,但这场起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井冈山的斗争的整理与思考

井冈山的斗争的整理与思考井冈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
在井冈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井冈山的斗争进行整理与思考,旨在探究这一段革命历史对当今中国的意义。
一、井冈山斗争的背景井冈山的斗争发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1927年至1934年间。
当时,中国正处于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统治下,国内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生活困苦。
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这种背景下,选择了井冈山作为据点,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
二、井冈山斗争的具体内容井冈山的斗争可以分为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两个方面。
在军事斗争方面,红军发动了一系列的战斗,如兴国、永新等战役,成功地对抗了国民党军队,并且在打击敌人的同时,巩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在政治斗争方面,共产党在井冈山成立了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和群众运动,组织百姓脱离苦海,为当地人民谋取利益。
三、井冈山斗争的意义井冈山的斗争对当今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环境下的生存和壮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其次,井冈山斗争激发了广大农民的觉醒,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权益,促进了农村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此外,井冈山的红军精神,如艰苦奋斗、顾全大局等仍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具有启示作用。
四、对井冈山斗争的思考回顾井冈山的斗争,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它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我们必须坚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国梦。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井冈山的红军精神仍然存在困境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对的问题可能不同,但我们需要以井冈山的斗争为鉴,勇敢地面对问题,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总结:井冈山的斗争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史。
通过整理与思考井冈山斗争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对当今中国的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段历史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评价井冈山时期的斗争及其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评价井冈山时期的斗争及其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评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最早、最具生命力的一块根据地。
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
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对中国革命做出的最具历史意义的贡献是:公开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出推翻三座大山的目标。
毛泽东同志不仅出色地领导了井冈山斗争,而且勇于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他在井冈山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件中,在深刻分析中国国情、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在敌人四面包围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较为完整地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并祥细分析了解决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怎样建设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怎样建设一支人民军队,怎样建设苏维埃政权,怎样去发动群众搞土地革命等问题。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全,初步解决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怎样坚持革命、怎样壮大革命力量的问题,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影响和意义:冈山精神, 就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井冈山的斗争时期用鲜血和生命培有起来的革命精神。
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及在当代要利用井冈山精神为支柱,完成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继承和弘扬是必需的,也是急迫的。
1.必须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革命实践、本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灵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井冈山精神最本质、最重要的内涵。
2.密切联系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长期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
3.关心群众疾苦。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时刻密切关心群众疾苦,及时反映群众的要求.4.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艰苦奋斗不是被动地在苦难中挣扎,或者消极地忍受苦难,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革命斗争性和乐观的进取精神。
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清楚的感觉到,红军初始建立时的各种困难。
包括经济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军事素养问题、反水问题、内部矛盾和分歧的问题等等。
其实这些问题不仅对于当时高速发展的红军来说是问题,对于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组织来说有些问题都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而这些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如何应对组织高速发展与相应资源发展速度缓慢的问题。
在当时由于红军力量的扩大,使得原本就困难的经济问题更加的捉襟见肘。
毛泽东在文中说道:“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柴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
”“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
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
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
”“永新、宁冈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完全断绝,其他更不必说。
现在盐已有卖,但极贵。
布匹、药材仍然没有。
”我们不难看出,在当时,包括之前孙中山的革命他们并没有把握到经济权。
这样使得他们在战争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毕竟战争的过程虽然是为了生产力的进步而进行的,但是它本身是不创造生产力,相反是一个大量消耗的过程,没有经济保障的战争无论是否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其过程都必然是十分困难的。
而与对手相比较,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及土豪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在进行战争的过程当中他们的供应是能够有相应的保障。
所以毛泽东在当时以及后面的战争所采取的主要对策就是“将敌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
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经济还包括了人力。
在文中,我们发现其中有大量的兵源是来自对方的俘虏。
另外的一些新的兵源也有来自自募,但是由于队伍的发展太快,使得兵源还是一个很重要并且紧迫的问题:“因为下级干部死伤太多,敌军俘虏兵往往过来不久,就要当连排长;今年二三月的俘虏兵,现在有当了营长的。
”“普通的兵要训练半年一年才能打仗,我们的兵,昨天入伍今天就要打仗,简直无所谓训练。
井冈山革命斗争简史

井冈山革命斗争简史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毛泽东、朱德等一代伟人。
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道路狭窄,地形险峻。
只有五条小路可以出入。
在军事上,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影响湘、鄂、赣、粤四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毛泽东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后,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
下面我们将井冈山斗争历史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叙述。
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经历了创立、巩固发展和坚持斗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1927年9月至l928年2月)(一)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1927年4月至7月,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相继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走?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的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为了确定全党在新形势下的斗争任务,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著名的“八七”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检查党中央过去工作中的错误;制定新的路线;改组中央政治局。
经过到会代表的一致努力,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毛泽东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会后,临时中央政治局派毛泽东和彭公达改组湖南省委,领导秋收起义。
8月18日,湖南新省委召开工作会议,确定成立秋收起义领导机关枣党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
【完整版:井冈山斗争大事记】

【完整版:井冈山斗争大事记】井冈山斗争大事记(1927年8月—1930年2月)序篇:继续革命,引兵井冈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 。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9月19日,文家市决策----到农村去。
9月23日,总指挥卢德铭在江西萍乡芦溪牺牲。
9月25日,工农革命军占领莲花县城。
9月29日,开始“三湾改编”。
10月3日,古城会议。
10月6日,大仓“鸿门宴”。
10月7日,茅坪安家。
10月15日,水口建党10月21日,宛希先攻打茶陵。
10月23日,工农革命军大汾遭袭。
10月24日,毛泽东在雷打石宣布“三项纪律”,当天,部队到达大井。
第一阶段:改编绿林军,初建根据地1927年10月27日,工农革命军进驻茨坪。
11月上旬,前委在茅坪象山庵召开了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原党组织领导人会议。
11月28日,湖南省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谭震林任主席。
12月,在宁冈创办了军官教导队。
12月下旬,毛泽东在宁冈砻市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
1928年1月5日,工农革命军占领遂川县城。
1月初,创办被服厂。
1月8日,前委在遂川县城召开遂川县委和万安县委联席会议。
1月12日,湘南起义爆发。
1月24日,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1月25日,毛泽东在遂川宣布“六项注意”。
2月13日,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在宁冈大陇升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团。
2月18日,新城大捷。
2月21日,宁冈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第二阶段:朱毛大会师巩固根据地1928年3月上旬,中共湘南特委派代表来井冈山,把前委改为师委,将工农革命军调往湘南,致使“三月失败”。
3月中旬,工农革命军攻克酃县县城。
4月3日,毛泽东在湖南桂东沙田正式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4月初,朱德率湘南暴动部队转战至安仁、茶陵等地。
4月上旬,陈毅率湘南农军一部分与何长工带领的第二团在资兴会合。
4月中旬,湘南特委在资兴彭公庙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队上井冈山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冈山 的斗争》 一文,是 毛泽东同 志写给中 共中央的 报告。作 于1928年 11月25日, 共48自然 段,约1.5 万字
• 《井冈山的斗争》这一文章明确指出 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 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 学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 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 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 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 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割据地区现势
军事问题
• 红军来源:1)潮汕叶贺旧部;2)前武昌 国民政府警卫团;3)平浏的农民;4)湘 南的农民和水口山的工人;5)俘虏兵;6) 边界各县的农民。 • 红军与赤卫队一合一散 • 对敌宣传:分为愿留愿去两种,愿去的即 发路费释放 • 注重防御:根据地各区县应加强修筑工事, 从而更好地抵御敌人的进犯。
•据地区现势 军事问题 土地问题 政权问题 党的组织问题 革命性质问题 割据地区问题
八月失败
• 1928年6月下旬,正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蓬勃发 展的时候,杜修经作为湖南省委的代表,携带着 省委对边界红军的错误决定上井冈山,从而导致 了红军大队冒进湘南,造成了井冈山斗争的八月 失败。 • 朱德为此背负了最大的历史包袱,在以后的历次 政治运动中都遭到了批判。 • 从此红军开始检讨绝对民主主义的错误。4个月后, 毛泽东、朱德便不得不率红4军出击赣南,从此离 开井冈山。
土地问题
• 边界土地状况 • 中间阶级问题 • 中间阶级的反水:1白色恐怖下反水。2生 活压迫反水 • 土地分配标准(以劳动力为标准,不太妥当) • 向自耕农让步的问题 • 土地税
政权问题
• • • • 委员会钻权力空子,投机分子操纵 党政职能要分清 党要执行领导政府的任务 党的主张办法,除宣传外,执行的时候必 须通过政府的组织。
失败原因
• 1)一部官兵动摇思家,失掉战斗力;一部 官兵不愿往湘南,缺乏积极性。 • 2)盛暑远征,兵力疲惫。 • 3)从酃县冒进数百里,和边界失去联系, 成了孤军。 • 4)湘南群众未起来,成了单纯的军事冒险。 • 5)敌情不明。 • 6)准备不好,官兵不了解作战的意义。
教训
• 要做好红军各级战士的思想工作,让他们 了解自己战斗的意义,统一思想,顽强作 战
党的组织问题
“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 • 与机会主义斗争:不想斗(右倾投降主 义)、想斗却盲目(左倾冒险主义) • 地方主义 • 土客籍问题(台湾) • 投机分子反水:严格入党限制 • 党的领导机关:加强与各支委密切联系 (深入白区)
革命性质问题
• 民权主义革命纲领,以军事发展暴动 • 避免工农孤军奋战,对小资产阶级政策 (尽力争取) • 吸收资产阶级和“民权派”资产阶级的力 量 • 遗憾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 错误屡屡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导致毛 泽东等人诚恳、正确的统一战线思想没有 得到贯彻落实,也导致了后来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革命几乎陷入绝境。
割据地区问题
• 北段与中段对比 • 建议:以宁冈为中心,在罗霄山脉的中段 进行割据 • 理由包括:1.群众基础;2.党的组织基础; 3.地方武装力量的存在;4.井冈山根据地;5. 在湘赣两省交界,能影响两省。 • 弊端在于:敌军围剿;经济困难;
首先是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 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红军没有什么 正规的薪饷。只发粮食、油盐柴菜钱和少数的零 用钱。红军官兵中的边 界本地人都分得了土地, 只是远籍人分配土地颇为困难。经过政治教育, 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 地、建 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 和工农 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 中不出怨言。连、营、 团都有了士兵会,代表士 兵利益,并做政治工作和民众工作。
• 1928年4月以后,中国工农红军以弱 小的兵力,与湘赣两省前来"会剿"的 敌军斗争达4个月之久,在毛泽东、朱 德的正确领导之下,红军粉碎了国民 党一次又一次进攻,井冈山根据地进 入一个全盛时期,党组织在毛泽东亲 自领导下,整顿党风,纯洁组织,并 于1928年10月14日召开湘赣边界党的 第二次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