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发展:距今七八千年时已相当发达原始农业主要农作物: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南稻北粟)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耕作方式:刀耕火种西周农作物的种类更加丰富:粟、水稻,逐渐出现“五谷"人们的生活从迁徙到定居影响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工具材料:石、木、骨器青铜器铁器商周以前:主要使用木耒和骨耜农具改进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两汉:耦犁、犁壁、耧车发隋唐:曲辕犁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垄作法达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耕作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和耕耙技术的技术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为主宋以后,江南地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古农业水利工程:战国时都江堰,汉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灌溉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筒车,宋水力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代①随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条件②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农小农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业条件特点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特点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积极影响②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小农经济评价③在较长时期内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消极影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的牛耕的使用并普及发展原因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重农抑商,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阻碍原因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①经济格局上: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②经济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模式③经营方式上: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农业经济④耕作方式上:主要是铁犁牛耕,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基本特点⑤土地制度上: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壮大,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⑥地位和影响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封建后期日益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中历史必修2全套知识结构图(最新整理)

经济建设探 索中的失误
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 三年困难时期
文革十年,左倾思想恶性膨胀,经济损失严重
中
内容:三大决策
国
社 会
以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
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起点
主
义
建设为
建 中心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设
经济体制改革
发 展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道
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雇佣关系
重农抑商
古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发展缓慢
商品经济发
闭关锁国
展 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二单元知识结构
(雏资本形场市) 主的 义形 世成 界
新 航 路 : ( 1) 新 航 路 的 开 辟 四 条 航 线
见 P27
殖民扩张 (1)西、葡殖民扩张
曲 折
曲折发展
表现:
发
1937-1945:残酷打击,沦陷区日本
,在国统区
展
1
1945 年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国民政府
美国
第四单元单元知识结构:
基本内容:过度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 造”的实施
成果:“ ”计划提前完成,56 年底,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中国社 会主义 经济建 设的曲 折发展
成果:“一五”计划提前完成,56 年底,三 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中国社 会主义 经济建 设的曲 折发展
经济建设探 索中的成就
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作出正确分 析,明确了党的任务,经济建设蓬勃 发展 1960 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得到好转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梳理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南北差异:南稻北粟二、农业的发展1、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工具(春秋战国:铁器牛耕;西汉牛耕推广;唐朝: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水利工程(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2、生产关系——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千耦其耘、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个体农耕3、小农经济(1)产生时间:春秋时期(2)产生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出现(3)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性)②男耕女织;(落后性)③精耕细作④自给自足。
(封闭性)(4)评价小农经济积极:自给自足,生活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①落后性,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②脆弱性,遇天灾人祸,易破产;③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2、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2)瓦解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私有(3)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的过程①春秋时期,公田被抛荒, 私田私有②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③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主要)、自耕农土地私有(2)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①土地兼并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②政府“均田”“限田”——北魏均田令(土地国有)③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
而封建国家政权是建立在地主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国家只能在不根本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去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单元主题概述本单元主要围绕“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展开,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重点内容包括分封制的起源与发展、郡县制的确立与影响、科举制度的形成与演变,以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动态平衡等。
二、分封制1. 分封制的概念: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土地分封给士大夫,形成了一种层级式的封建体系。
2. 分封制的特点:- 土地所有权与政治权力相结合- 诸侯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 诸侯对君主有义务,如朝贡、出兵等3. 分封制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战争频繁,分封制逐渐走向衰落- 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三、郡县制1. 郡县制的概念: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郡县制的特点:- 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监督- 地方行政区划分为郡和县两级-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军事和人事控制3. 郡县制的影响:-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促进了法律和政令的统一执行- 对后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四、科举制度1. 科举制度的概念: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才进入官僚体系。
2. 科举制度的特点:- 以考试为主要选拔手段-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和文学作品- 相对公平,不论出身,以才选拔3. 科举制度的演变:- 隋唐时期开始形成,宋代逐渐完善- 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五、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1. 中央集权的概念:中央集权是指国家的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政权受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
2.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中央集权有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过度集权可能导致地方积极性的压制- 地方分权有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但过度分权可能导致国家分裂3. 历史演变:-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势力有所抬头- 唐宋时期,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相对平衡-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六、结论通过对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相对平衡的过程。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到明朝建立的过程,包括了秦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和崩溃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最后讲述了唐朝的繁荣和宋朝的统治。
以下是该单元的知识点总结:1. 秦朝统一六国:-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成为了第一个皇帝。
- 秦朝统一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手段,如联姻、割据、策反等。
- 统一后,秦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法家思想、修建万里长城、统一度量衡等。
2. 汉朝的建立和崩溃:- 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 汉朝经历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 西汉时期,刘邦的儿子刘盈继位,但很快被宦官王政抬上皇位,成为王莽篡汉的导火索。
- 东汉时期,经历了王莽篡位、光武中兴和末年的黄巾起义等事件。
- 最终,东汉因内外交困而崩溃。
3.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隋这六个朝代。
- 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不断入侵中原,南北方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断裂。
- 南朝文化繁荣,出现了文学家宋玉和佛教学者慧思等人。
- 北魏末年,鲜卑族人拓跋焘在北方建立了北齐,之后隋朝统一了中国。
4. 唐朝的繁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创造了盛唐文化。
- 唐朝政治稳定,建立了完善的官僚制度,改革了科举制度。
- 艺术方面,盛唐文化繁荣,出现了王维、杜牧、杜甫等文学家。
- 唐朝还进行了外交交往,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5. 宋朝的统治:-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 北宋时期,政治上实行了靖康之变后的新政,经济上出现了“开封城独秀”等繁荣景象。
- 南宋时期,遭遇金朝南侵,迁都临安(今杭州),并采取了“反金救国”和“富国强兵”的政策。
- 南宋末年,遭受元朝的攻击,最终于1279年亡于元军。
以上就是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你还记得必修二历史的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虽然这个单元的历史知识很少,很简单,可是考试的时候也会经常出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2)生产工具的变革: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④唐代:曲辕犁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3)水利设施的完善: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4)生产方式的变化: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②自耕农经济: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产生:春秋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2、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形成:商周时期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私有制确立:形成:战国时期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要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①丝织技术: 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②棉纺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3)陶瓷: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②制瓷技术:东汉末年: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官营手工业:产生:西周时期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结构(一)

第1章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宏观框架】1.古代中国农耕经济2.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中观图示】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4.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产生与发展5.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微观图解】6.小农经济7.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8.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9.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10.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新变化及经济政策11.几种经济政策的关系1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第2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宏观框架】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中国被卷入3.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微观图解】4.新航路开辟5.四大航线6.“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前因后果7.早期殖民扩张8.三角贸易9.工业革命的影响10.第二次工业革命第3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宏观框架】1. 整体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政治、思想的影响示意图【中观图示】4.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5.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微观图解】6.自然经济、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间的关系7.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三大表现8.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及相互关系9.近代新经济形态的三种形式第4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宏观框架】1.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迁2.中国从走苏联道路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观图示】3.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建设探索4.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5.“文化大革命”后30年的经济探索【微观图解】6.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7.“一五计划”建设8.过渡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两次调整9.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10.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1.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12.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1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14.中国的改革开放1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6.对外开放17.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耕
耕 、 、 的 耕 的
产生、 产生、
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的 、以种植业为主、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2、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的农业生产模式; 的农业生产模式; 3、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 方式。 方式。
原
农 耕 时 代 的 商 业 与 城 市
发展
、 、 、 原
产生、衰落、 产生、衰落、发展 表现、 表现、原因 、 、 、 、
、
、 、
农 耕 时 代 的 商 业 与 城 市
官府严格…… 官府严格 (周——唐) 唐 商业受 官府放松…… 限制程度 官府放松 坊市与 (宋——清) 清 城镇
地点设置 时间启闭
近 代 前 夜 的 发 展 与 迟 滞
农耕经济 高度发展
农业、 农业、手工业发达 商业繁荣 生产关系变革 国际地位领先
表现
基础:农业、 基础:农业、手工业发达 前提: 前提:商品经济的繁荣 根本: 根本: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繁荣 原因 标志 以商品生产为目的, 以商品生产为目的,以雇佣劳动为 特征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特征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苏州丝织业、江西景德镇制瓷业) (苏州丝织业、江西景德镇制瓷业)
必修2 必修 第一单元 知识结构
课标 1.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简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简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3.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4.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认识古代中国手工发展的特征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发展的特征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7.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8.了解“重农抑商” 了解“重农抑商” 了解 9.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农 耕 时 代 的 手 工 业
南 — 始用 — 宋 南宋始用 明流行
—— —— 明 宋 明 —南 南 —— —— 宋 行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农业的补充与从属 2、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3、多种经营形式并存 4、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烧陶
农 耕 时 代 的 手 工 业
商周原始青瓷, 商周原始青瓷,东汉成熟 魏晋南北朝白瓷 魏晋南北朝白瓷 隋唐: 隋唐: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陶瓷 宋代:景德镇为“瓷都”地方瓷窑体 宋代:景德镇为“瓷都” 制瓷 系 元代:清花瓷、 元代:清花瓷、釉里红 明代:斗彩、 明代:斗彩、五彩瓷 清代:粉彩、 清代:粉彩、珐琅彩 主导地位:西周——明前期 主导地位:西周 明前期 官营 优缺点 手工业 征役制 征役制——雇募制 雇募制 官私手工 兴起: 兴起:春秋战国 业的消长 主导地位: 主导地位:明中期起 私营 唐之前 手工业 商品化程度加深, 商品化程度加深, 唐宋之后 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明中期起
唐长安城 宋汴京城
政治军事重镇( 城市职 政治军事重镇(周——唐) 唐 能演变 经济功能(宋提高、明清为主) 经济功能(宋提高、明清为主) 丝绸之路与 陶瓷之路 陆上、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陶瓷之路 产生: 产生:战国 发展: 发展:秦汉 强化: 强化:明清 形成原因 路线 以农为本 商业缺点
重农抑商
产生原因 评价(分阶段 分阶段) 评价 分阶段
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联,相 、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联, 辅相成 2、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 、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 、阶段性特征明显, 不平衡; 不平衡; 4、市场交换比西欧发达; 、市场交换比西欧发达; 5、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 、 下
时间、地点: 时间、地点:首先于明朝中期江南丝织业中
近 代 前 夜 的 发 展 与 迟 滞
抑商:表现、 抑商:表现、影响 具体: 具体:防范外敌入侵和沿海人民 抑商与 原因 集聚力量抗清 禁海 根本: 根本:自给自足的自然 根本: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影响国内 资本主义 市场的扩大 萌芽发展 地主、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地主、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缓慢原因 缓慢原因 具体 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在生产 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政府实行闭关禁海政策, 政府实行闭关禁海政策,不能开拓 海外市场 中西实力 对比的变化
精 耕 细 作 农 业 生 产 体 系 的 形 成
采集——种植 种植 采集 南稻北粟 种植为主, 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为辅 材 种
家 —— ——
中 国 古 代 土 地 制 度 的 基 本 形 态
废 开
开始、 开始、鼎盛 瓦解、废除——铁器牛耕的出现提高生产力水平 铁器牛耕的出现提高生产力水平 瓦解、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