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之中医
中医肝胆的作用及功能是什么意思

中医肝胆的作用及功能是什么意思肝胆是中医体系中重要的脏腑之一,它们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肝胆的作用以及功能是什么意思呢?本文将介绍中医肝胆的作用和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1. 肝胆的基本概述中医理论认为,肝胆是人体五脏之一,起到储藏精血、调节情绪、控制气机、疏泄胆汁等多种功能。
肝是藏血之脏,主宰气机,调畅血脉。
胆是贮藏胆汁,疏泄胆汁,帮助消化和排泄功能。
2. 肝胆的作用•储藏精血:肝脏储存精血,并通过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健康的肝脏能够提供充足的血液和氧气,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
•调节情绪:中医认为肝脏与情绪紧密相关,肝郁气滞易导致情绪波动。
通过调节肝脏功能,可以平衡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控制气机:肝脏主宰气机,对气血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气机调畅,气血充足,可以保证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
•疏泄胆汁:胆脏主要功能之一是产生和储存胆汁,胆汁对消化和排泄过程至关重要。
胆汁能够帮助消化脂肪,促进脂肪的吸收与代谢,保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免疫调节:在中医理论中,肝脏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恢复肝脏的平衡功能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3. 中医保护肝胆的方法中医认为,保护肝胆的方法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保护肝胆的方法:•调节饮食:中医强调“五谷为养”,合理搭配食物,多摄取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对肝胆健康至关重要。
例如,多吃蔬菜水果,限制油腻和烧烤食品的摄入。
•调整情绪:情绪对肝胆的影响很大,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可以缓解肝郁气滞,有助于肝胆的健康。
可以通过音乐、运动、冥想等方式舒缓情绪。
•适当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提高肝胆的功能有益。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调畅气机,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肝胆的血液供给和氧气供应。
•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对于肝胆的健康非常重要。
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可以维持肝胆的正常功能。
4. 养护肝胆的中草药中医草药在养护肝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肝胆的概念和作用

中医肝胆的概念和作用中医肝胆的概念和作用中医肝胆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是肝胆脏器的解剖和生理学概念,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经络系统和病理概念。
中医肝胆的概念和作用涉及到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经络系统的调节和病理变化等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肝胆的解剖和生理学概念。
肝脏位于体腔内,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又称为“内脏之母”。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藏血、调节情绪等功能,是气机调畅和血液循环的主要场所。
胆是肝的附属器官,位于肝脏下方,与肝相连,主要功能是储存、浓缩和分泌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其次,中医肝胆的概念和作用还包括经络系统的调节。
中医经络是一个独特的概念,它是人体内外联系的通道,贯穿于身体各部位。
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疏泄,在经络系统中与肺经相通。
肺经主控呼吸,肝经主控情绪,肺肾肝相互调节,保持机体内外的平衡。
肝胆经络是人体最长的经络,起着调节气机、血液和体液循环、保持五脏六腑正常功能的重要作用。
此外,中医肝胆的概念和作用还涉及到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人体的情绪和思维活动与肝胆closely 相关。
情绪失调、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气机调畅,导致肝阻气郁,进而影响肝胆功能,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例如,肝郁气滞常见于现代社会中的工作压力大、情绪压抑等人群,表现为胸闷、胸痛、情绪低落等症状。
此外,中医肝胆的概念和作用还涉及到汗腺的调节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的来说,中医肝胆的概念和作用涉及到肝胆器官的解剖和生理学功能、经络系统的调节和病理变化等方面。
中医通过调节肝胆的功能和经络的通畅,达到调节情绪、保持气血流畅、保护心脑及其他器官的健康目的。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肝胆的调理和保养十分重要。
一方面,可以通过调节饮食结构、保持情绪平稳等方式来维护肝胆健康;另一方面,中医药的治疗也可以通过调理肝胆功能、舒缓肝郁气滞等方式来实现。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肝胆的概念和作用虽然深受临床实践的证明,但是在科学和生物学层面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肝胆的概念和作用。
中医调理肝胆改善胆囊问题

中医调理肝胆改善胆囊问题胆囊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在胆汁的存储和排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常常给肝胆系统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胆囊问题的发生。
中医调理肝胆可以有效改善胆囊问题,并提升人体整体健康。
一、中医理论与肝胆关系中医认为,肝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肝主疏泄,而胆则贮藏胆汁。
肝气郁滞、肝火上炎等问题都可能导致胆经的堵塞和胆囊问题的出现。
因此,调理肝胆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平衡肝胆的功能。
二、中医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养生保健,饮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调理肝胆问题,应遵循清淡、均衡的原则,多摄取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食品。
同时,应避免辛辣、油腻和过于刺激的食物,如辣椒、酒类等,以减轻肝胆的负担。
2. 草药调理中药素有调理肝胆的功效,常用的中药有茵陈、柴胡、黄芩等。
这些中药可以舒肝解郁、清热解毒、滋养肝胆,帮助调理胆囊问题。
然而,用药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并遵循适量用药的原则。
3. 中医按摩针对胆囊问题,中医还有一项有效的调理方法,即通过按摩来刺激胆经的畅通与运动。
例如,通过顺时针方向按摩胆经区域,能够促进胆汁的排泄,并缓解胆囊问题的症状。
三、应避免的不良习惯为了有效改善胆囊问题,除了中医调理,还应避免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
1. 长时间空腹长时间空腹容易导致胆汁积聚,加重胆囊问题。
应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长时间的空腹状态。
2. 饮食不当摄取过多的油脂和刺激性食物会加重胆囊的负担,容易诱发胆石等问题。
应避免暴饮暴食、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不动会影响血氧供应和新陈代谢,加重体内湿热,导致肝胆问题。
应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总之,中医调理是改善胆囊问题的有效方法。
通过合理的饮食、草药调理和中医按摩,可以调理肝胆功能,改善经络运行,缓解症状。
同时,还需要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对肝胆的负面影响。
如果有胆囊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中医师,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中医调养肝胆清肝明目提升肝胆功能

中医调养肝胆清肝明目提升肝胆功能中医调养肝胆清肝明目提升肝胆功能肝胆是人体内脏器官中非常重要的一对器官,它们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肝藏血,胆主疏导、胆识痰涎。
肝胆功能的调理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养肝胆、清肝明目并提升肝胆功能的方法与技巧。
一、养生饮食调理1.合理摄入食物中医学认为,肝胆健康的重要保证之一就是合理的膳食结构。
应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适量脂肪,尽量减少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少饮酒过量饮酒对肝脏有很大的伤害。
尤其是长期大量饮酒,容易导致脂肪肝、肝炎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护肝脏健康,调理肝胆功能,应避免过量饮酒。
3.适量饮水适量的饮水有助于肝胆的代谢功能。
每天喝足够量的水,可以促进体内废物的排泄,保持体内环境的平衡,改善肝胆的功能。
二、中医养生技巧1.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波动会对肝胆带来很大影响,患者应保持心情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可以通过学习减压技巧,如运动、冥想、聆听音乐等方式来保持情绪的稳定。
2.适度运动适度运动对于肝胆功能的调理具有重要作用。
适当参加有氧运动、静态运动等锻炼形式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升肝胆功能,缓解肝胆胀痛等不适症状。
3.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调理肝胆功能。
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不熬夜,避免过度劳累。
三、中医草药调养1.黄连黄连被中医视为修复肝胆功能的利器。
入药后可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可用黄连煎服,或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药物和疗程进行治疗。
2.栀子栀子具有疏肝利胆、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帮助调养肝胆功能。
可以根据中医药剂师的指导,使用栀子泡水饮用或者用于熬制汤剂。
3.柴胡柴胡入药后可平肝舒胆,舒缓肝郁胸闷的症状。
可以用柴胡泡水饮用或者参考中医医生的建议进行合适量的煎剂。
综上所述,肝胆健康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调理肝胆疾病的疗效

中医调理肝胆疾病的疗效肝胆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肝炎、胆结石、胆囊炎等。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对于肝胆疾病的调理也具有独特的疗效。
一、中医理论与肝胆疾病的关系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胆主存精、疏泄胆汁。
肝胆相互影响、密切关联,肝失调时易导致胆气郁结,胆失调时则会影响肝的气机调畅。
因此,中医调理肝胆疾病从整体上促进肝胆的协调工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中医调理肝胆疾病的方法1.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调理肝胆疾病的重要手段。
根据病情和病因,中医会选择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软坚散结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柴胡、黄连等可以疏肝理气;枸杞子、鸡内金等可以滋阴补肾;茵陈、枳实等可以行气解郁。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药食同源”,正确的饮食也对调理肝胆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排毒养肝;饮食宜规律,避免过度饮酒。
3.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通过刺激肝胆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疏通,达到调理肝胆的作用。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捏、推、按、揉等,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按摩。
4. 中医针灸: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在肝胆疾病的调理中,针灸可以疏肝理气、舒筋活络,减轻病人的不适症状。
三、中医调理肝胆疾病的疗效经过实践证明是显著的。
首先,中医药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失衡,促进肝胆的平衡工作,改善病情。
其次,中医调理肝胆疾病方法多样,可以根据病情和病因个体化地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再次,中医调理肝胆疾病不仅可以缓解病症,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调理肝胆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和庞大的临床实践基础。
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理、按摩和针灸等手段,可以改善肝胆疾病患者的症状和身体状况,达到治疗的效果。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调理肝胆疾病仅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应与现代医学方法相结合,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调养肝胆清肝明目提升肝胆功能

中医调养肝胆清肝明目提升肝胆功能肝胆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脏腑组合,肝主疏泄功能,胆主化痰功能。
肝胆功能的调和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而养护肝胆的方法在中医学中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调养肝胆的方法。
首先,中医强调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食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
中医认为,肝喜酸,胆喜苦,因此在饮食中多吃些酸味和苦味的食物,对于肝胆的调养非常有益。
酸味食物如柠檬、橙子、酸奶等,苦味食物如苦瓜、黄连、苦荞等都可以多食用。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的清淡,避免食用过于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辛辣调料等。
其次,中医注重调整情绪,保持情绪稳定。
情绪的波动和不稳定会对肝胆功能造成很大的压力,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悲伤、愤怒以及过度兴奋。
可以通过平和心态、调理情绪来达到保护肝胆的作用。
此外,中医还强调适当运动对于肝胆的调养非常重要。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肝胆的功能。
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筋,胆主志,因此适当的锻炼骨骼和肌肉,有助于调养肝胆。
可以选择一些轻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坚持每天锻炼30分钟到1小时的时间,对于肝胆的调养非常有益。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草药和食疗方法可以调养肝胆。
一种常用的草药是枸杞,枸杞可以清肝明目,滋养肝胆,可以泡水喝,也可以炖汤食用。
另外,中医还推荐一种养生汤,被称为“四黄汤”,由黄芩、黄连、黄耆和黄蓍组成的,可以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保护肝胆功能。
在食疗方面,中医推荐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坚果等,这些食物可以抗氧化,保护肝胆功能。
总之,中医调养肝胆的方法是多方面的,要从饮食结构、情绪调节、适当运动以及草药和食疗等方面入手。
通过调养肝胆,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提升肝胆功能,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肝胆调养需要坚持,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养护和维护。
中医调理肝胆问题的益处

中医调理肝胆问题的益处肝胆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它们的健康与人体的整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系统,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来调理肝胆问题。
中医调理肝胆问题的益处包括促进消化功能、改善情绪状况、增强免疫力和保护肝胆健康等。
一、促进消化功能肝胆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消化功能的重要器官。
中医调理肝胆问题可以通过草药、饮食调理和针灸等方法,促进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胆汁的分泌,调节胃肠蠕动,提高食物消化的效率。
例如,中医常用的柴胡、黄芩等草药可以舒肝解郁,清肝泻火,改善胃纳不佳、消化不良等问题。
二、改善情绪状况中医认为肝主情绪,在情绪不稳定或情绪压抑时,肝胆功能容易受到影响。
通过中医调理肝胆问题,可以平衡情绪、缓解情绪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针灸、中药材等中医疗法可以调节肝气,舒缓肝胆郁结,帮助人们恢复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增强免疫力肝胆功能的失调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力,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调理肝胆问题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肝脏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中医草药中的黄芪、党参等,被广泛应用于提高免疫力和调节肝胆功能。
四、保护肝胆健康肝胆是排毒的主要器官,但现代生活中,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压力等因素容易造成肝脏负担过重。
中医通过调理肝胆问题,可以保护肝胆的健康功能,减轻肝胆疾病的风险。
传统的中医草药如薏苡仁、山楂等具有保护肝脏和胆囊的作用,可减少脂肪积累、增强胆汁分泌等。
综上所述,中医调理肝胆问题具有促进消化功能、改善情绪状况、增强免疫力和保护肝胆健康等益处。
然而,对于肝胆问题的中医调理需综合考虑个体情况,并结合食疗、草药和针灸等多种方式来达到理想效果。
在选择中医调理肝胆问题时,应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理方案。
中医如何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肝胆疾病

中医如何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肝胆疾病中医这门古老的学问,就像一个神秘的宝库,里面藏着无数治病救人的法宝。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是如何运用六经辨证来治疗肝胆疾病的。
我先跟您讲讲我曾经遇到的一位病人。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诊所里来了一位神情焦虑的中年男子。
他眉头紧锁,一坐下就迫不及待地跟我说:“大夫,我这肝和胆的毛病可把我折腾坏了,整天没精打采,右上腹还时不时地疼。
”我仔细询问了他的症状,又给他把了脉、看了舌苔。
在中医里,六经辨证可是个厉害的“武器”。
六经,指的是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
这六经就像是人体这个大战场的不同防线,当疾病来袭,它们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对于肝胆疾病,少阳经常常是关键的一环。
少阳经就像是一个交通枢纽,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肝胆功能失调。
比如说,如果病人出现口苦、咽干、目眩,还伴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状,那很可能就是少阳病了。
这时候,中医常用小柴胡汤来进行调理。
小柴胡汤里的柴胡能疏肝解郁,黄芩清热燥湿,半夏和胃降逆,人参、大枣、甘草能扶正祛邪。
几味药配合起来,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各司其职,共同对抗病魔。
再来说说厥阴经。
如果肝胆疾病发展到了厥阴阶段,病情往往就比较复杂了。
可能会出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情况。
比如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症状。
这时候,乌梅丸就是一个常用的方剂。
乌梅酸收,能敛肝柔肝;黄连、黄柏清热燥湿;附子、干姜、桂枝温阳散寒;人参、当归补气血。
可别以为中医治病就是简单地开几副药。
在治疗过程中,还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位中年男子,我给他开了小柴胡汤,但是吃了几副之后,他说症状有所减轻,可还是感觉不太舒服。
我再次给他诊断,发现他体内的湿气比较重,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些祛湿的药材,这才让他慢慢好起来。
中医治疗肝胆疾病,不仅要关注症状,还要考虑病人的体质、情志、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之肝(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作者:时间:2009-12-12 13:52:12五脏之四——肝肝位于腹腔,膈膜之下,右胁之内。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被称为“将军之官”。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又主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
故其生理特性可概括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其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1)肝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特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所谓“刚”,有刚强躁急之意。
古人把肝比喻为“将军”,用将军的刚强躁急、好动不静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正由于肝为刚脏,所以肝有病变时,则其气易动易亢。
因此,又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
所谓“体阴”,一是指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二是说肝属脏,位居于下,故属阴。
肝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肝的阴血滋养才能正常。
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正常。
所谓“用阳”,一是说在生理上,肝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动者为阳;二是说在病理上,肝阴、肝血易虚,肝阳易亢。
当肝有病时,常可见到阳气亢逆及动风之象,如眩晕,筋膜拘挛,甚则抽搐等。
另外,肝失疏泄,又可引起气滞血瘀。
肝气郁久化火,耗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虚损又可引起肝阳上亢。
一般而言,在病理过程中,诸脏之阳气皆易偏于虚,唯有肝之阳气易亢。
而肝阴和肝血又常偏虚。
所以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的说法。
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充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
而暴怒,或抑郁的精神状态,低沉的情绪,最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暴怒可致肝阳亢逆,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情绪低沉,则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导致肝火、肝风等病变。
3、肝与春气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则肝应春气。
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升发、调畅。
肝的病变,在春季,得自然界少阳之气滋助,可逐渐好转。
但如果自然界春季风气太盛,则可对肝产生不利的影响。
(2)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主疏泄所谓"疏泄",即指疏通、畅达、宣散、流通、排泄等综合生理功能。
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树木之生发特性来类比肝的疏泄作用。
自然界的树木,春天开始萌发,得春风暖和之气的资助,则无拘无束地生长,舒畅条达。
肝就象春天的树木,条达疏畅,充满生机。
其舒展之性,使人保持生机活泼。
肝主疏泄这一生理功能,涉及范围很广,一方面代表着肝本身的柔和舒展的生理状态,另一方面主要关系着人体气机的调畅。
人体各种复杂的物质代谢,均在气机的运动"升降出入"过程中完成。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脉通利,所有脏腑器官的活动正常协调,各种富有营养的物质不断化生,水液和糟粕排出通畅。
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不但会引起情志、消化、气血水液运行等多方面异常表现,还会出现肝郁、肝火、肝风等多种肝的病理变化。
现将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分述如下:①调节情志活动人的情志变化,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在中医理论中,人的情志活动,除了为心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方能保持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气血和平,五脏协调。
反之,若肝主疏泄功能障碍,气机失调,就会导致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表现为如下两方面: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导致人体气机阻滞不畅,不但出现胸胁、两乳的胀闷疼痛,同时还可出现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多疑善虑等病理现象,中医称之为"肝郁",或"肝气郁结"。
二是肝的疏泄功能太过,情志亢奋,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甚则不能卧寐等症状,中医称之为"肝火亢盛"。
此外,肝调畅情志与肝藏血密切相关。
"肝藏血","血舍魂",肝血充足,肝体得到肝血的滋养,则疏泄功能正常,方能很好地调节情志活动。
若肝血亏损,疏泄无权,则出现种种情志活动异常的病症,如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等。
肝疏泄失职,可引起情志的异常。
反之,也可因外界七情的刺激,特别是郁怒,或在长久反复的不良刺激下,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产生肝气郁结或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因此,中医学又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暴怒则伤肝"的说法。
②助消化吸收人体的消化功能,包括对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水谷精微的输布和吸收等生理、生化过程。
这些生理活动,虽然主要由脾胃主管,但也需要得到肝主疏泄的促进作用,方能维持消化的过程顺利进行。
归纳起来,肝助消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肝能促进胆汁的生成和排泄;二是维持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
胆附于右肝叶之后,胆内储藏胆汁,具有较强的消化饮食物的作用。
胆汁的生成、排泄都依靠肝之余气,通过疏泄作用,溢入于胆,聚合而成。
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胆道畅通,胆汁方能顺利排入消化道,以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
若疏泄失职,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常出现黄疸,口苦,呕吐黄水,胁肋胀痛,食欲减退等症。
这说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代表了肝疏泄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肝助消化作用还表现在协调脾胃的正常升降方面。
脾与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只有脾升胃降协调,饮食物的消化过程才能正常。
而脾胃的正常升降不仅与脾胃本身的生理活动有关,而且还和肝主疏泄的功能活动有密切联系。
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维持消化机能旺盛的一个重要条件。
若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不但影响胆汁的生成和排泄,而且还会导致脾胃的升降机能紊乱。
如脾不升清,在上发为眩晕,在下发为飧泄;如胃不降浊,在上则发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为便秘。
前者称为"肝脾不和",后者称为"肝气犯胃",二者可统称为"木旺乘土"。
对此,临床常采用疏肝理气、调和脾胃的方法予以治疗。
③促进气、血、水的正常运行气、血、水等物质在体内处于不停的流行状态。
气、血、水流行通利状态,除了和心、肺、脾、肾等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外,还和肝的生理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气的正常运行,要依靠肝的疏泄功能,因为疏泄功能直接影响气机的调畅。
肝主疏泄,气的运行通利,气的升降出入才能正常。
若肝的疏泄功能失职,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则发生障碍,可出现气滞不行的病理变化,出现胸、胁、乳房胀痛等症状,对此,多采用疏肝、理气的方药治疗,常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气是血的运行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这里所说的气,除了与心气的推动、肺气助心行血、脾主统摄血行等作用有关外,还与肝主疏泄的功能有关。
若疏泄正常,血液循环则保持通利状态。
若疏泄失职,通利作用失常,则出现血瘀等种种病症,如胸胁刺痛,并积肿块,月经不调等。
肝的疏泄通利作用在促进水液代谢、保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肝调节水液代谢,主要体现在调畅三焦气机,维持三焦水道通畅,使水液易于流行等方面。
如肝的疏泄失职,气机失调,不但影响到三焦水道的通利,使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而且气滞则血瘀,瘀血阻滞脉道,进一步阻遏气机,而致水湿停留于人体某些部位,留而为饮,凝而为痰,痰气互结,又可形成痰核、瘰疬。
如水湿停留于胸腹腔,则形成胸水和腹水症。
肝主疏泄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的。
例如,情志障碍可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同样又可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胆汁的分泌排泄功能障碍也可影响消化功能。
情志不调,又可影响气血、水液的运行,反之,气血运行不利,也可影响情志活动。
所以,这三个方面是不能孤立地看待的,只有互相结合全面去看,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正确理解肝的疏泄功能。
(二)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人体的血液由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精微所化生。
血液生成后,一部分运行于全身,被各脏腑组织器官所利用,另一部分则流入到肝脏而储藏之,以备应急的情况下使用。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血流量是相对恒定的,但又必须随人体的机能状态及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发生适应性调节。
例如,人体在睡眠、休息等安静状态下,机体各部位对血液的需求量就减少,则一部分血液回归于肝而藏之。
当在劳动、学习等活动量增加的情况下,人体对血液的需求量就相对增加,肝脏就把其储藏的血液排出,从而增加其有效血循环量,以适应机体对血液的需要。
正因为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故又有"肝为血海"的说法。
所以人体各部位的生理活动,皆与肝有密切关系。
如果肝脏有病,藏血功能失常,不仅会出现血液方面的改变,还会影响到机体其它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藏血功能失常,主要有两种病理变化:一是藏血不足,血液虚少,则分布到全身其它部位的血液减少,不能满足身体的生理需要,因而产生肢体麻木,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二是肝不藏血,则可导致各种出血,如吐血、咳血、衄血、崩漏等。
另外,藏象学说中还有"肝藏魂"之说。
魂乃神之变,是神所派生的,它们都以血为其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而藏神,肝藏血,血舍魂。
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
若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魂不守舍,可见惊骇多梦,夜寐不安,梦游,梦呓以及出现幻觉等症。
综上所述,肝能藏血,又主疏泄,而这两种功能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表现在生理方面,则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血行,血方能归藏。
肝血充足,肝之阴血又能制约肝之阳气,使其不致于疏泄太过。
表现在病理方面,藏血与疏泄的病变常相互影响。
如肝失所藏,血虚阴不足,血不养肝,则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可表现为情绪易于激动,烦躁不宁或性情抑郁沉闷,睡眠多梦,同时又可见到胸胁隐痛,月经不调等症。
(3)肝的附属功能(一)主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
筋膜附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
肝主筋,是说全身筋膜的弛张收缩活动与肝有关。
中医学认为,人体筋膜的营养来源于肝脏。
如《素问》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因此,肝的血液充盈,筋膜得养,功能才能正常,从而使筋力强健,运动有力,关节活动灵活自如。
故又说:"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若肝有病变,肝血不足,筋膜失养,可引起肢体麻木,运动不利,关节活动不灵或肢体屈伸不利,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等症。
在热性病中,若邪热劫伤阴津、血液,筋膜失其滋养,则可引起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中医学称为"肝风内动"。
故《素问》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强直,皆属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