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学概论_总结2[1]

合集下载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2)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2)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业概述1. 畜牧业的定义:畜牧业是指利用动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管理等措施,生产肉、蛋、奶、毛、皮等畜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

它包括家畜、家禽的饲养以及与之相关的饲料生产、疾病防治、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2. 畜牧业的重要性:- 满足人类营养需求:畜产品是人体所需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 经济价值: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生态循环:畜牧业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土地利用率。

- 社会就业:畜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3. 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传统畜牧业:以家庭为单位,手工操作,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依赖自然草地和农作物秸秆。

- 现代化畜牧业:采用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注重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

二、饲料与畜体的化学组成1. 饲料的概念:饲料是指能供给动物食用,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的物质。

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饲料的分类:- 按来源分:植物性饲料(如谷物、豆类、草料)、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肉骨粉)、矿物质饲料(如食盐、石粉)、微生物饲料(如酵母培养物)。

- 按营养成分分:能量饲料(如玉米、大麦)、蛋白质饲料(如豆饼、鱼粉)、粗饲料(如干草、秸秆)、青绿饲料(如青草、叶菜)。

3. 畜体的化学组成:- 水分:占畜体比重最大,约为50%-70%,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 蛋白质:约占畜体16%-20%,是构成动物机体细胞、组织的主要成分,参与生长发育、繁殖和代谢。

- 脂肪:约占畜体10%-20%,是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同时具有保温、缓冲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 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糖类、淀粉和纤维,是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 矿物质:包括钙、磷、钾、钠、氯、镁等常量元素和铁、铜、锌、锰、碘、硒等微量元素,参与骨骼、牙齿的形成和生理功能的调节。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学的定义与地位1. 定义:畜牧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畜禽的遗传改良、繁殖、营养与饲料、饲养管理、疾病防治以及畜产品加工和动物福利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技术。

2. 地位:- 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畜牧学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的两大支柱。

-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畜牧业为人类提供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品,对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畜牧学是生物学、农学、兽医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二、畜牧学的研究内容1. 遗传育种:- 研究畜禽的遗传规律,包括遗传变异、遗传传递和基因表达等。

- 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和选育,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适应能力。

2. 繁殖技术:- 研究畜禽的生殖生理和繁殖行为,提高繁殖效率。

- 探索和应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现代繁殖技术。

3. 营养与饲料:- 研究畜禽的营养需求,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方。

- 研究饲料的加工、储存和利用,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

4. 饲养管理:- 研究畜禽的生长发育规律,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

- 探讨不同生产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5. 疾病防治:- 研究畜禽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 制定免疫程序和疾病监控体系,保障畜禽健康。

6. 畜产品加工:- 研究畜产品的屠宰、分割、加工和保存技术。

- 开发新产品,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畜牧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畜牧业:以手工操作和经验传承为主,生产效率低,产品单一。

2. 现代畜牧业:引入工业化生产模式,采用遗传育种、饲料工业、机械化生产等技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3. 未来畜牧业: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高效、安全的畜牧业。

四、我国畜牧业的现状与挑战1. 现状:-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长。

- 品种改良取得显著成果,良种覆盖率提高。

畜牧学概论

畜牧学概论

畜牧学概论畜牧学概论绪论一、畜牧学概论的研究内容《畜牧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动物生产原理与技术的综合性课程,重点阐述我国畜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动物营养原理与饲料、动物遗传与繁育原理以及主要家畜家禽的基本生产方法。

二、畜牧业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产品:毛、绒、羽、肉、皮、奶、副产品(一)提供生活资料,改善人民生活:吃、穿、住、燃料(二)促进农业持续协调发展:有机粪肥(三)提供工业原料,促进工业发展:食品、纺织、化工、制革、医药、机械制造业等(四)促进出口创汇,支援国家建设三、国内外畜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家畜家禽品种资源:我国有畜禽品种、类群596个,占世界11%;畜禽数量居世界前列:猪、马、驴、骡、绵羊、山羊、鸡、鸭——第一位;牛——第三位猪肉、山羊肉、绵羊肉、禽肉、禽蛋、兔肉、马肉、驴肉、羊皮、羊绒产量、山羊毛——第一绵羊毛——第三(次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牛肉——第三(次于美国、巴西)中国蛋鸡存栏量(2008-2009)四、我国畜牧业生产优势1、人口多,内需旺。

2、劳动力资源丰富。

3、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丰富。

4、饲料饲草资源丰富。

四、我国畜牧业生产存在问题1、养殖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低。

2、缺乏总体规划意识。

3、资源浪费严重。

4、畜产公害问题突出。

5、标准化程度低。

五、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势养猪业:→→集约化生产;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肉品质养禽业:→→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提高饲料报酬;提高肉蛋品质养牛业:乳牛→→发展荷斯坦牛,提高牛奶品质和个体产奶量;肉牛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品种→→大型、瘦肉、生长快、饲料报酬高养羊业:生产方向由毛用→→毛肉或肉毛兼用;肥羔生产专业化;生产方式由天然放牧→→现代化生产→→回归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第一章动物营养原理第一节饲料与动物体组成一、饲料中营养物质分类按常规分析,构成动植物体的化合物为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或乙醚浸出物(EE)、粗纤维(EF)和无氮浸出物(NEE)6种成分。

畜牧学概论pdf

畜牧学概论pdf

畜牧学概论pdf
畜牧学是研究养殖动物(包括家畜和家禽)的科学,旨在提高畜禽的生产效益和健康水平。

畜牧学涉及到养殖动物的品种选育、饲养管理、营养需求、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畜牧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动物遗传学:研究动物遗传特性,包括品种选育、杂交育种、基因改良等,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动物营养学: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的营养成分,以合理配制饲料,满足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并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3.动物繁殖学:研究动物的繁殖生理和繁殖管理,包括发情控制、人工授精、妊娠管理、分娩和育仔等,以提高繁殖效率和繁殖健康。

4.动物病理学和兽医学:研究动物的疾病发生、预防和治疗,包括疾病诊断、免疫控制、药物应用等,以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5.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福利:研究动物的行为习性和动物福利,包括动物行为观察、环境适应、动物行为调控等,以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益。

通过这些研究和技术应用,畜牧学旨在提高动物的生产效益、改善动物福利,并为人类提供优质的畜禽产品。

同时,畜牧学也
为解决全球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完整word)畜牧学概论

(完整word)畜牧学概论

均匀度:指群体的均匀程度.一般以在平均体重±10%内个体数占所抽测数的百分率来表示。

全进全出制:是家禽生产中的管理制度,全进指同一饲养场或同一舍只饲养同一日龄或相差不超过3-7天的鸡;全出指一次性同时出栏;出栏后彻底清扫,消毒,并空闲2-3周.这样可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

家禽孵化的基本条件:温度、湿度、通风、转蛋、凉蛋鸡鸭鹅鹌鹑的孵化期为21、28、30-33、16-18孵化期两个死亡高峰:一:孵化前期,鸡胚在孵化前3-5天,是胚胎生长迅速,各种胎膜相继形成而作用尚未完善。

胚胎对外界环境很敏感:种蛋贮存不当、过量甲醛熏蒸、维A缺乏等都会造成重大影响。

二:孵化后期,鸡胚在孵化18天后。

胚胎正处于从尿囊绒毛膜呼吸过渡到肺呼吸时期,生理变化剧烈,需氧量剧增,其自温产热猛增。

传染性胚胎病、孵化环境(通风与散热)、蛋是否大头向上放置等影响很大。

防疫:家禽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禽群;场址的选择和布局: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制,日常防治;疫病流行时的扑灭措施.猪的经济类型:1。

瘦肉型(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约克夏、美国杜洛克、中国三江白猪)2。

脂肪型(广西陆川猪、福建槐猪、云南滇南小耳猪、小约克夏)3。

肉脂兼用型(国内除三江白猪和湖北白猪、苏太猪外均是,如中约克夏、哈白猪、浙金猪、北京黑猪)中国猪的分类:华南型,华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高原型中国养猪世界第一:养猪头数猪肉产量品种数量出口活猪头数出口猪鬃出口肠衣中国养猪成就:1,养猪的规模迅速发展2,生猪的出栏量3,人均猪肉的消耗量4,猪肉的产量5,加强猪种资源保护,良种引进6,饲料工业发展迅速7,疫病防治成绩显著8,养猪业法规标准不断完善公猪饲养管理:充足营养,单圈饲养,适当的运动,刷拭,修蹄,适宜的环境条件,定期体检固定配种舍,合理的利用,卫生防疫。

种质特性:1.产地来源 2。

体型外貌 3.生产性能(生长,产仔,肉质) 4.杂交利用情况地方种猪种质特性:1.繁殖力强 2.抗逆性强 3。

畜牧学知识点总结

畜牧学知识点总结

畜牧学知识点总结畜牧学是研究和利用家畜的科学,包括畜种的选育、饲养、繁殖、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畜牧业是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畜牧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一、畜牧动物的选种和选育1. 选种原则(1)优良的生长性能(2)强壮的体质和抗病能力(3)适应当地气候环境(4)良好的繁殖能力(5)适应当地饲料和饲养条件2. 选种方法(1)家畜品种的筛选(2)家畜种质改良(3)家畜的杂交育种二、畜牧动物的饲养管理1. 饲料的种类和营养成分(1)饲料的分类(2)饲料的营养成分(3)饲料的搭配与配比2. 饲养环境的管理(1)饲舍的建设与改造(2)饮水管理(3)疾病防控与预防三、畜牧动物的生殖与繁殖1. 生殖器官和生殖功能(1)雄性生殖器官(2)雌性生殖器官(3)生殖功能的调控2. 畜牧动物的繁殖管理(1)繁殖期的选择和控制(2)配种方法和技术(3)胎次和护育四、畜牧动物的疾病防治1. 畜牧动物常见的疾病(1)传染病(2)寄生虫病(3)营养性疾病2. 疾病的防治与控制(1)生物安全与卫生管理(2)疫苗接种与免疫(3)药物治疗与预防五、畜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1. 畜牧业的经济价值(1)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2)畜产品的市场需求2. 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1)生态环境保护(2)资源利用与循环利用(3)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以上是畜牧学知识点的一些总结,畜牧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面广,知识丰富。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有效地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能够进一步推动畜牧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畜禽生产概论知识点总结

畜禽生产概论知识点总结

畜禽生产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畜禽生产概述1. 畜禽生产的概念和意义畜禽生产是指利用畜禽等家畜动物进行经济性养殖和生产,以获得肉、蛋、奶、皮毛等产品的过程。

畜禽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食品,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收入的增加。

2. 畜禽生产的发展历程畜禽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饲养方式到现代化养殖的演变过程。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科学管理理念的引入,畜禽生产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畜禽生产的现状与特点目前,畜禽生产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兽医兽药安全等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养殖规模化、智能化、生产标准化等新特点,行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前景。

二、畜禽的类型和特点1. 畜禽的分类及特征畜禽包括了家畜动物和家禽动物两大类。

家畜包括牛、猪、羊、马、骆驼等,家禽包括鸡、鸭、鹅、鹌鹑、鸽子等。

畜禽动物的特点包括适应性强、繁殖力强、饲料利用率高等。

2. 畜禽的用途及产物畜禽动物可以提供肉类、蛋类、奶类、皮毛等丰富的农副产品。

这些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3. 畜禽的形态特征畜禽动物的形态特点可以体现在种类的不同,包括外形、体型、行为等方面。

三、畜禽生物学基础1. 畜禽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畜禽生物学是研究畜禽动物的结构、功能、发育和生命规律的科学。

了解畜禽生物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畜禽的生产特点。

2. 畜禽生长发育畜禽的生长发育特点包括生长速度快、青春期早、繁殖力强等,这些特点对畜禽的饲养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畜禽繁殖生理畜禽动物的繁殖生理是指动物体内通过激素调节而保持生殖系统正常功能的一门科学。

了解畜禽的繁殖生理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合理的繁殖管理措施。

四、畜禽饲料1. 畜禽饲料的分类畜禽饲料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粗饲料和浓饲料,根据性质不同有粗饲料、浓饲料和添加剂。

2. 畜禽饲料的品种和适宜性不同种类的畜禽需要不同种类的饲料,合理的饲料搭配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

《畜牧学概论》实习报告

《畜牧学概论》实习报告

《畜牧学概论》实习报告对于一门动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大概除了理论学习之外,实习经历就真的是另外一个最最重点了。

很荣幸,在老师和学校的积极安排下,我们争取到了比较充足实习的机会,在这里想把一些看到的和感悟到的通通写下来,也算是对《畜牧学概论》这门课程的一种深入学习吧!(一)基地实习对于我们动科专业来说,一直很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有自己的专业实习基地。

尽管可能在养殖的规模,在养殖的效能,在养殖品种上面,基地都有很多硬伤,但最起码它给我们提供了个可以自己动手实践的空间,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对它加以改造,乃至升华。

对于我自己的实习经历,我们是有三个人分在了同组。

第一次去的时候是交接,也就是跟上组的同学学习具体的操作,然后再由我们自己动手实践。

第一次体验应该是放牛放养看管几只肥大的鹅了,那头小牛永远都是那么贼贼的,总是要严加看管才不会越界去偷吃别人的东西。

而且感觉牛也是有脾气在的,它要是有什么好吃的,就很难听人使唤。

对于可怜的几只羊来说,看到有点失望,几乎无一例外的斜头歪脑,一副病怏怏的丑相。

不过发现起码是有希望在两只母羊已经怀孕了!羊儿吃东西也有些晃荡挑剔,看管起来实在不容易。

相比较而言,几只鹅到是很让人省心,几乎不需要看管。

对于饮食,我和过一次饲料,再简单不过的食料了,就是把两种原料安几乎一比一的比例称出2公斤,再兑水,弄到能感到湿润但又不粘手时候最为宜。

可以给羊群和牛分食。

总的来说,基地实习还是让我有了亲自的体验,不是很好狠全面,但是有了第一次的接触。

(二)动物园实习4月23号,开始了我们的动物园之行,在动物园里,我们参观到了种类极为繁多的动物,在我个人看来是一件非常值得的行程。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狮子,老虎,野猪,黑熊,猴子,河马,鳄鱼,蟒蛇,老鹰,孔雀鹦鹉等等等等。

实在是大开眼界,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是我的第一次与动物园结缘,也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种类如此繁多的活生生的动物。

我觉得对于我们动物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如果连真正的动物都没有去亲眼去见识,没有亲自去体会,那么他也不应该算是一个合格的动科专业的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动物营养原理(了解)1.饲料动物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动物的食物称为饲料。

2.国际上通常采用1864年,德国Hanneberg 提出的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析方案(Feed Proximate Analysis),将饲料中的养分分为六大类:水分、粗灰分(或矿物质)、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粗纤维(CF)、无氮浸出物(NFE)。

3.必需氨基酸(EAA)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4.成年非生长单胃动物需要8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

生长动物尚需精氨酸、组氨酸。

5.非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可不由饲粮提供,动物体内的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并不是指动物在生长和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氨基酸。

6.限制性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是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

7.必需脂肪酸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缩写EFA)8.常量矿物元素常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高于0.01%的元素,主要包括钙、磷、钠、钾、氯、镁、硫等七种。

9.钙、磷不足对动物的影响:幼畜饲料中钙磷不足则生长缓慢,严重时可患佝偻病;成年动物钙磷不足时易患骨质疏松症(溶骨症)。

孕畜的产后瘫痪。

10.根据溶解性,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11.营养需要(Nutrient Requirements,也称营养需要量)是指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达到一定的生产水平时,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最低需要量。

11.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和指标种类:不同饲养标准或营养需要除了在制定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定额时采用的指标体系有所不同以外,其他指标所采用的体系基本相同。

在确定营养指标的种类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则差异较大。

12.维持是动物生存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状态。

指畜禽体重不增不减,不进行生产,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处于等平衡,同时畜禽体保持健康。

13.维持需要成年动物或非生产动物保持体重不变,体组织成分保持相对恒定,即体内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即成为处于维持状态。

满足处于维持状态下动物的营养需要,称为维持需要。

14.根据生产类型,可将生产需要划分为生长、肥育、繁殖、产奶、产蛋、产毛、役用等营养需要。

15.饲养标准(Feeding Standard) 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

简言之,即特定动物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是饲养标准,简称“标准”。

16.(了解)饲料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叫消化。

17.(了解)饲料经过消化后,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叫吸收。

简答题1.饲料与畜体组成的差异?1)植物性饲料都含有粗纤维,而动物没有。

2)植物性饲料中的粗蛋质包括氨化物,而畜体组成中除体蛋白外,含有游离氨基酸和某些激素。

动植物性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例不同,如动物蛋白质中的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的含量比植物蛋白质高。

3)绝大多数植物性饲料中含有的脂肪不多,性质也与动物有别。

4)植物性饲料中所含的无氮浸出物以淀粉为主,而畜体内仅含有少量的糖原和葡萄糖。

5)植物性饲料矿物质钙较缺乏,钾、镁、铁较多,而动物体则相反,钙多,钾镁较少。

2.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1)物理性消化2)化学性消化3)微生物消化3.瘤胃微生物在反刍动物的整个消化过程中具有的优缺点?1)优点:一是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分解酶,消化宿主动物不能直接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提高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二是微生物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等物质供宿主利用。

2)缺点:是微生物发酵使饲料中能量损失较多,优质蛋白质被降解和一部分碳水化合物发酵生成CH4、CO2、H2、O2等气体,排出体外而流失。

4.动物体内水的来源和排出?1)水的来源有三条途径:饮水、饲料水和代谢水。

2)水的排出有三条途径:粪和尿的排泄、肺脏和皮肤的蒸发、经动物产品排出。

5.反刍动物对非蛋白氮的利用应注意的问题?1)瘤胃微生物对尿素的利用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一般需2~4周适应期。

2)用尿素提供氮源时,应补充硫、磷、铁、锰、钴等的不足,因尿素不含这些元素,且氮与硫之比以10-14:1为宜。

3)供给足够的碳源。

4)当日粮已满足瘤胃微生物正常生长对氮的需要时,添加尿素等NPN效果不佳。

一般高能或高采食量情况下,微生物生长旺盛,对NPN的利用能力较高。

5)一般奶牛饲粮中尿素的用量不能超过饲粮干物质的1%,才能保证既安全,又有良好的效果。

如果饲粮本身含NPN较高,如青贮料,尿素用量则应酌减。

6.脂类在动物体内的营养作用?1)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2)脂类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

3)供给动物必需脂肪酸。

4)脂类的其他作用:防护作用、代谢水的主要来源。

7.影响反刍动物粗纤维利用率的因素?1)日粮粗蛋白质水平。

2)饲料中粗纤维含量。

3)日粮中矿物质。

4)饲料加工技术。

8.影响钙磷利用的因素?1)肠中的酸度。

2)饲料中钙磷的比例。

3)维生素D的供给。

4)饲料中草酸、植酸的含量。

9.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以下特点?1)水溶性维生素可从食物及饲料的水溶物中提取。

2)除含碳、氢、氧元素外,多数都含有氮,有的还含硫或者钴。

3)B族维生素主要作为辅酶,催化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中的各种反应。

多数情况下,缺乏症无特异性,而且难以与其生化功能直接相联系。

食欲下降和生长受阻是共同的缺乏症状。

4)B族维生素多数通过被动的扩散方式吸收,但在饲粮供应不足时,可以主动的方式吸收。

维生素B的吸收较特殊,需要胃分泌的一种内因子帮助。

12外,水溶性维生素几乎不在体内贮存。

5)除维生素B126)主要经尿排出(包括代谢产物)。

10.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每条要扩展一下)1)动物这一因素包括动物种类、品种、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皮毛类型及密度等;动物种类不同,维持需要明显不同,如牛每天维持需要的绝对量比禽高数十倍;同种而不同品种的动物,维持需要也不一样,如产蛋鸡的维持能量需要比肉鸡高10-15%,奶用种牛比肉用种牛高10-20%;不同生长阶段的动物,维持需要差异亦较明显,年龄越小,单位体重的基础代谢越高,2-9kg的仔猪比20kg以上猪的维持能量需要高15%左右。

2)活动量3)饲料4)环境温度第二章饲料1.消化能饲料消化能是指动物食入饲料的总能扣除粪能后所剩余的能量的价值。

2.代谢能是指饲料的消化能在扣除尿能和甲烷气体后所剩余的部分,即e。

ME=DE-UE-CH43.净能是指饲料中真正能被动物利用的那部分能量,它是饲料能量价值评定的最终生理指标和最准确指标,尤其是对反刍动物更应采用净能体系。

NE=HE-MI。

4.L.E.Harris根据饲料的营养特性将饲料分为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补充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饲料添加剂8大类。

5.能量饲料主要包括谷实类、糠麸类、脱水块根、块茎及其加工副产品、动植物油脂以及乳清粉等。

6.蛋白质饲料可分为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微生物蛋白质饲料和工业合成产品。

7.富含脂肪的豆类籽实和油料籽实提取油后的副产品统称为饼粕类饲料。

经压榨提油后饼状为饼,而经浸提脱油后的碎片或粗粉状副产品为粕。

8.配合饲料(formula feed)指根据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理要求、不同生产用途的营养需要以及以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实验和研究为基础,按科学配方把不同来源的饲料,依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并按规定的工艺流程生产以满足各种实际需求的饲料。

9.日粮(ration)是指一个个体饲养动物在一昼夜内所采食的各种饲料组分的总量。

10.饲粮(diet)根据动物的日粮组成,将各原料组成换算成百分含量而配制的混合饲料。

11.饲料添加剂是指添加到饲粮中的、能强化基础日粮的营养价值,保护饲料中营养物质避免其在储存期间的损失,并能促进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调节机体代谢,增进动物健康和促进动物生长发育,从而改善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提高动物生产水平以及以及改进动物产品品质的微量添加物质的总称。

传统广义的饲料添加剂包括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等;后者主要包括生长促进剂、动物保健剂、助消化剂、动物产品品质改进剂和饲料保护剂等。

而现在饲料编码分类体系中的饲料添加剂则专指非营养性添加剂。

12.蛋白质化学评分它是以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依据评定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

此法首先要测定待测饲料蛋白质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的含量,然后与标准蛋白质(即全卵蛋白质)中相应氨基酸的含量进行比较,求出二者的比值即为化学评分。

13.蛋白质必需氨基酸指数此法是以鸡蛋(或牛乳)的蛋白质作为营养完善的标准蛋白质,假定其组成中的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比例均是理想的,以此作为评定的标准。

然后,分析测定待测饲料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再按公式计算必需氨基酸。

简答题:1.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方法?1)化学分析方法(实验室评定方法)。

2)动物营养试验方法:包括动物饲养试验、屠宰试验、消化试验和代谢试验等。

3)体外模拟试验方法:通过人工手段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动物体内的消化过程,来评定饲料养分,和能量的消化率,以期提高饲料评价的实际效率。

2.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1)水分含量高。

2)蛋白质含量较高,品质较优。

3)粗纤维含量较低。

4)钙磷比例适宜。

5)维生素含量丰富。

3.饼粕类饲料的共同营养特点?1)蛋白质含量均较高,且品质一般较好。

2)残留有一定量的油脂,含脂量相对较高,而淀粉较少,故能量价值一般也较高。

3)每一种饼粕饲料均含有不同的抗营养因子或有毒成分,因此使用时特别需要注意合理应用。

4.配合饲料的种类?1)全价配合饲料2)混合饲料3)浓缩饲料4)精料混合料5)预混合饲料大题对角法配饲料。

第四章动物育种1.引种将外地或外国的优良品种或品系引进到当地来,作为育种的素材,这叫引种。

2.风土训化当家畜被引入到新地区后,若能按照新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地势、光照、饲料及饲养管理方式等)改造自身的生理机能,逐渐适应新环境,不但能正常地生存、繁殖、生长发育,并且能保持原有的基本特征和特性,这种逐渐适应新环境的复杂过程,就叫风土驯化。

3.体高(鬐胛高):是鬐胛顶点至地面的垂直高度,也称耆甲高。

4.体长(体斜长):是由肩端到臀端的直线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