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线索纲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第一部分
【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不仅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而且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究“气格”,产生“以文为诗”的现象,所以人们习惯于将发生于北宋中叶的这场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新。欧阳修在这场运动中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
【欧阳修】今江西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简·欧阳修诗的散文倾向,及其《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的风格特色】
【开创宋代诗风的重要作家】
梅尧臣
苏舜钦
【简·梅尧臣诗歌艺术特点,其《陶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1、诗歌艺术特点:梅尧臣作诗追求“苦硬”、“瘦劲”,喜欢平淡的风格,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深邃其里,内核“深远”,淡而屡深。梅诗的“平淡”具备这样的特点: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不仅是梅尧臣的创作追求,也是宋诗的一种审美取向)
2、《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此诗反映农村贫户的艰难生活,对农民寄寓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欺诈奴役行径表示极大的愤慨,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意义。诗歌语言朴素平易,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描写中,蕴涵着真实深刻的思想感情。
【简·苏舜钦诗歌风格特点,其《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的艺术特色】
2、苏东坡的散文创作:今存苏轼各体散文约四千余篇,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文学颠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著有《东坡全集》等。
【简·苏轼小品文的写作特点】苏轼的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寓有旷观达识和至理深情,不但言之有物,而且物皆着我之色彩,是其散文中饶有趣味的妙品,以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礼、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大都作于他贬谪期间。其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或寓情,或寓理,或寓气,或寓识,嬉笑怒骂皆为文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作者历经磨难而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其富有生活情趣的心灵,是他性格的升华和思想的结晶。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将按照不同的历史分期,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线索、各阶段文学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代表作品以及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过程。

大致来说,各历史阶段文学史课程的知识要点如下:1、先秦文学:上古歌谣、上古神话,诗经、屈原和楚辞,《左传》、《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2、秦汉文学:秦及两汉散文,两汉辞赋,汉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

3、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太康诗坛、玄言诗、陶渊明、元嘉诗歌、永明体、宫体诗,志怪志人小说,六朝辞赋与骈文。

4、隋唐五代文学: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盛唐诗人群体、李白、杜甫、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杜牧、李商隐等晚唐诗人,古文运动,唐传奇,花间词人、南唐词人。

5、宋金辽文学: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江西诗派、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柳永与北宋词风的演变、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与辛派词人、姜夔与宋末词坛。

6、元代文学:关汉卿等元曲四大家及其创作、郑光祖与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高明与南戏,元散曲,元代诗文。

7、明代文学: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汤显祖与临川四梦,明代诗文。

8、清代文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桃花扇》、《长生殿》,清初诗文、清中叶诗文。

9、近代文学:黄遵宪、顾炎武、王夫之的诗歌、近代小说、近代的文学批评(梁启超、王国维)《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除了完成以上基本知识点的教学外,我们还特别强调对学生人格的教育,理想的启迪,思想情感的陶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强调学生健康、完善的审美理念的教育,这些充分地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优秀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之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实现古今衔接,承传优秀传统文化、联系历史与现实、指导人生的最现实意义,这是我们这门课程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突出的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复习资料

宋代文学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说一、宋代政治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科举考试门路的拓宽,文官政治的繁盛,政治、道德成为了文人作品中远胜前代的重要主题(二)四大书院及太学教育的发达,使得学术研讨交流、政治群体的声气相求与文学创作的学术化痕迹、政治取向的大张旗鼓成为趋势。

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即石鼓,朱熹)、嵩阳书院(二程)应天府书院(即睢阳,晏殊)(三)印刷业特别是刻书业的繁盛,既使得文学作品便于广为传播和学习模仿,同时,也为宋代文学的复古思潮打开方便之门(四)宋代政治上的四大特点:一是冗官、冗兵、冗费成为宋政治的最大弊端。

二是宋代的内忧外患最多、最长、也最严重。

三是党争与派系倾轧始终不断。

四是高度重视文治、重用文人,即所谓文官政治。

二、宋代思想状况与宋人思想修养、精神风貌对文学的影响。

(一)宋代的社会思想一是新儒学和理学的兴起和繁荣。

二是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广为流传。

三是传统的老庄思想仍很流行。

(二)宋代作家的性格和审美情趣1、“内省而广大”(《荀子·修身》:“内省而外物轻矣”“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2、“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3、信奉“立朝大节”(宋赵昚宗《经进东坡文集序》)4、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三、城市的繁荣与词、话本的兴盛(一)商业的发达(二)享乐的风尚(三)书肆、瓦子的活跃和大众娱乐的普及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及地位(一)分体文学成就及地位1、诗文这些传统的文学样式中,宋诗在唐诗的压力下另辟蹊径,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散文中无论古文、文赋都在承继中得到了变创和开新。

①宋调的基本特色: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因而具有散文化、议论化、才学化的特点,与“唐音”相比显得筋骨强健、思想深邃:“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钱钟书《谈艺录》)②宋代散文特点:强烈的政治色彩;平易自然的文风;浓厚的文学色彩;审美与实用的兼容。

2、词在宋人手里完成了词体建设,拓宽了题材领域,风格多样而婉约与豪放并存,影响所及直迄清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扩大阅读面,进一步了解各时期重要作家、作品及其流派,了解各时期文学嬗变的基本概况,掌握基本的中国文学史发展线索。

二、课程基本要求联系作品,掌握文学史各个时期,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发展、演变的情况,宏观地把握文学史发展的规律。

根据文学史的发展各种规律,联系各个时期的文论、诗论、戏曲论、小说论等,适当扩大作品的阅读面,加深对名家名作的理解。

在学完总课程后,能对各段文学史线索作口头、笔头的论述。

学生掌握情况通过作业(五次)和闭卷考试进行测查。

四、大纲内容一、先秦文学(一)概说(二)原始口头文学1 原始诗歌2 神话传说(三)《诗经》1《诗经》的编集、应用和流传 2《诗经》的思想内容3《诗经》的艺术成就 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楚辞》1《楚辞》的产生与编集 2 伟大的楚辞作家屈原的生平与思想 3《离骚》 4《九歌》《九章》及其它作品 5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宋玉(五)历史散文1 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2《左传》 3《国语》 4《战国策》(六)诸子散文1 诸子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2《论语》《墨子》与《孟子》 3《庄子》 4《韩非子》(七)先秦寓言1 先秦寓言的产生和发展2 先秦寓言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二、秦汉文学(一)概说(二)汉赋1 赋的起源和特点2 汉赋的发展3 西汉赋作家4 东汉赋作家(三)秦汉散文1 政论散文2 记事散文3 抒情议理散文(四)司马迁与史传文学1 史传文学的产生2 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与著作 3《史记》的思想内容 4《史记》的文学成就 5 班固与《汉书》(五)汉代诗歌1 汉代乐府民歌 2《孔雀东南飞》 3 文人五言诗三、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概说(二)魏晋南北朝诗歌1 建安诗歌2 正始至永嘉诗歌3 南北朝诗歌4 南北朝民歌(三)陶渊明1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2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3 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四)魏晋南北朝赋1 魏晋南北朝赋的发展2 魏晋赋作家与代表作品3 南北朝赋作家与代表作品(五)魏晋南北朝散文1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及其骈俪化倾向2 魏晋散文作家与代表作品3 南北朝散文作家与代表作品(六)魏晋南北朝小说1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渊源和发展2 志怪小说3 志人小说(七)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1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发展的原因 2《典论论文》《文赋》与《诗品》 3《文心雕龙》《昭明文选》四、隋唐五代文学(一)概说(二)隋及初唐诗歌1 隋及初唐诗人 2“四杰”与沈佺期、宋之问 3 陈子昂(三)盛唐诗歌1 孟浩然、王维与山水田园诗派2 高适、岑参和边塞诗派(四)李白1 李白的生平与思想2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3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4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五)杜甫1 杜甫的生平与思想2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3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4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六)中唐诗歌1 中唐前期诗人2 韩愈、孟郊诗派3 刘禹锡和柳宗元4 李贺(七)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1 新乐府运动2 白居易生平与诗歌理论3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八)晚唐诗歌1 杜牧2 李商隐3 晚唐其他诗人(九)唐代散文1 唐代古文运动2 韩愈3 柳宗元4 晚唐散文(十)唐代小说1 传奇小说的产生与发展2 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品3 传奇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影响4 唐代变文(十一)唐五代词1 词的产生与发展2 晚唐词3 五代词五、宋辽金文学(一)概说(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1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起因2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3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和影响(三)北宋词1 北宋前期词人2 柳永3 北宋中后期词人(四)北宋诗1 宋初诗人2 梅尧臣与苏舜钦3 欧阳修与王安石4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五)苏轼1 苏轼的生平与思想2 苏轼的词3 苏轼的诗4 苏轼的散文5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六)南宋词1 李清照2 南宋前期词人3 南宋中后期词人(七)辛弃疾1 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2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3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八)南宋诗1 陈与义、杨万里、范成大2 四灵派与江湖派诗人3 文天祥与宋末爱国词人(九)陆游1 陆游的生平与思想2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3 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4 陆游的散文(十)宋代散文1 北宋散文2 欧阳修散文3 王安石散文4 南宋散文(十一)宋代“话本”小说1 “说话”的兴起与“话本”2 “话本”的思想内容3 “话本”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十二)辽金文学1 辽金文学概况2 元好问3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六、元代文学(一)概说(二)元代杂剧的发展1 戏曲的渊源与元杂剧的体裁特点2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微3 元杂剧的题材内容(三)关汉卿1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2 《窦娥冤》3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4 关汉卿的散曲(四)王实甫1 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2 西厢故事的演变3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五)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1 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作品2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作品(六)南戏1 南戏的兴起与发展2 “荆”“刘”“拜”“杀”3 高明《琵琶记》(七)散曲1 散曲的兴起与发展2 马致远与前期散曲作家3 张可久与后期散曲作家(八)元代诗文1 元代诗歌2 元代散文七、明代文学(一)概说(二)《三国演义》1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2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3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三)《水浒传》1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2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3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四)《西游记》1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2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3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五)《金瓶梅》及其明代其他长篇小说1 《金瓶梅》2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3 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六)明代短篇小说1 冯梦龙和“三言”2 “二拍”及其他3 文言短篇小说(七)明代戏剧1 明代杂剧2 明代传奇(八)汤显祖1 汤显祖生平思想与创作2 《牡丹亭》(九)明代诗歌1 明初诗歌2 明中叶诗歌3 明末诗歌4 明代的词和散曲5 明代民歌(十)明代散文1 明初散文2 明中叶散文3 明末散文八、清代文学(一)概说(二)《聊斋志异》和清代其他短篇小说1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2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3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4 其他短篇小说(三)《儒林外史》和清代其他长篇小说1 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 2《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4 其他长篇小说(四)《红楼梦》1 曹雪芹与《红楼梦》的成书 2《红楼梦》的思想内容3《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4《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五)清代戏曲1 清代戏曲的发展2 李玉与《清忠谱》3 李渔与《风筝误》(六)《长生殿》与《桃花扇》1 洪昇的生平与创作2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3 孔尚任的生平与创作4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七)清代诗词1 清初诗歌2 清中叶诗歌 3清代词(八)清代散文1 清初散文2 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九、近代文学(一)概说(二)近代诗歌1 近代诗歌的发展2 龚自珍3 魏源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诗人4 黄遵宪与改良派诗人5 秋瑾与革命派诗人6 柳亚子与南社诗人(三)近代散文1 近代散文的发展2 梁启超与新文体作家(四)近代小说1 近代小说的发展2 李伯元与吴趼人3 《老残游记》及其他五、教材及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史I 复习纲要(文煜)

中国古代文学史I 复习纲要(文煜)

中国古代文学史I复习纲要一、名词解释1.三家诗:《诗经》虽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劫,但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2.毛诗:鲁人毛亨和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民间广泛流传,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3.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4.甲骨卜辞: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

5.铜器铭文:是冶铸或镌刻在青铜器物(如酒器、食器、兵器、乐器、礼器等)上的文字,所以又称“金文”或“钟鼎彝器铭文”(钟鼎文),有人称为“铜器铸辞”。

6.春秋笔法:《春秋》属辞,就是《春秋》的遣词造句。

其特点叙事简要严谨,语言凝炼含蓄。

称“春秋笔法”。

7.春秋三传:阐释《春秋》的三部编年体著作,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三书虽然都是阐述《春秋》,但《公羊传》《谷梁传》重在阐发“微言大义”;《左传》则重在记叙历史事实,因而史料价值大,流传和影响远远超过其他二传。

8.《尚书》:先秦时期称为《书》,汉代人始称《尚书》。

据东汉王充《论衡·正说篇》,“上古帝王之书”的意思。

“尚”即“上”,“尚书”是上古的史书。

据传孔子曾编定过,所以儒家尊它为经典,故又称《书经》,是“五经”之一。

《尚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记载从尧舜到周朝的重大事件。

9.《列子》:旧题列御寇撰,《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并说共八篇,与今本篇数相同。

今本八篇的标题依次是: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关于《列子》此书和列御寇其人,学术界争议很大。

中国文学史300题

中国文学史300题

《中国文学史》复习提纲(先秦——唐代)一、先秦文学(一)上古文学1、上古歌谣的代表作:《弹歌》、《蜡辞》(21页)2、上古歌谣的特征:歌、舞、乐三位一体。

(22页)3、神话:(1)什么是神话?(33页)(2)保留神话最多的著作:《山海经》(35页)(3)神话散失的原因:主要是神话的历史化。

(44页)(二)《诗经》1、四家诗(53页)2、风雅颂(52页)3、赋比兴(61页)4、《诗经》情爱诗的内容(59—60)5、《诗经》的艺术成就(61—65)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53页)7、《诗集传》(三)历史散文1、春秋笔法(76页)2、《尚书》(75页)3、《春秋三传》(87页)4、举例说明《左传》描写战争的特色(77页)5、《国语》的体例(81页)6、在记事上《左传》与《国语》有什么不同?(以记事为主、以记言为主)7、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8、举例分析《战国策》的文学成就(83——84页)9、《战国策》的编定者(83页)10、《国语》的思想倾向(81页)11、为什么说先秦历史散文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86页)(四)诸子散文1、《论语》(91页)2、逍遥游(96页)3、《论语》在汉代流传的三个不同本子是:《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104页)4、分析《论语》“侍坐言志”的文学特征(91页)5、先秦诸子散文体例的演变(91页)6、举例说明孟子的论辨艺术(94——95页)7、《孟子》的作者及最早的注本:东汉赵岐《孟子章句》(106页)8、举例分析《庄子》的文学成就(96——99页)9、《庄子》与《韩非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主要不同特点是什么?(101页)(五)屈原与楚辞1、什么是楚辞、楚辞的编辑者及最早的注本(111)2、《九歌》(116页)4、《离骚》的文学特色(114——116页)5、就诗歌形式而言,楚辞对《诗经》有哪些突破?(123页)6、屈原精神的现代意义(122——123页)7、刘勰为什么说屈原“其衣披词人,非一代也”?(122——123页)8、宋玉辞赋的文学价值(121——122页)二、秦汉文学(一)辞赋1、骚体赋(155页)2、七体(160页)3、九体赋(156页)4、《七发》的艺术特征及地位(158——159页)5、司马相如叙事大赋的结构特点及其讽谏艺术(161页)6、王褒《洞箫赋》的艺术价值(167页)7、张衡辞赋的文学贡献:标志叙事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204、209)8、赋体的发展演变:(汉代)古赋——(六朝)骈赋——(唐代)律赋——(宋代)文赋——(明清)八股文赋9、东汉后期著名的具有批判倾向的辞赋家是:赵壹《讽世疾邪赋》(210页)(二)散文1、纪传体(173——174页)2、互见法(180页)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论述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一、基本知识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

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

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

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

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

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

(《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明代文学1、吴中四杰:是指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都住在吴中而得名;四人中以高启和杨基成就较大。

代表作有《塞下曲》等。

高启,其诗学习汉魏晋唐,不拘—格,而以豪放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杨基诗风清润峭拔。

2.台阁体::明代占文坛主导地位的诗派。

以杨荣、杨溥、杨士奇为代表。

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风格平正典丽,缺乏真情实感,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

代表作有《从游西苑》、《元夕赐观灯》等。

3.茶陵派:明代文坛的重要诗派。

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等人。

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的研究,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卑冗文风。

4.前七子:是明代以李东阳为首的文学群体,主要代表有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

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空洞拖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又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

240.后七子:是指明代嘉靖年间以王世贞为核心的文学复古运动,主要代表有李攀龙、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等。

是对前七子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在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古典诗歌法度的问题上,他们更加严格地强调法度要求,因此遵法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得更加突出。

5.唐宋派:明代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他们选择唐宋古文为取法对象,推崇宋代理学,重申“文道合一”主张,创作中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

成就较高的是归有光,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如《项脊轩志》。

6.公安派:是晚明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他们提出“性灵说”,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

对晚明小品文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
创作主体处境变化;
文学风格格式化,凝重板滞;
汉乐府蔚兴,酝酿出五七言体
刻石铭文
散文
李斯
《谏逐客书》
李斯(秦唯一传世者)
杂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
反映国家统一趋势
西汉
汉代1.解读文学典籍为时尚
2.从诸王到帝王的文化圈,献纳辞赋制度
3.文学机构设立
4.游宦之风
1.艺术追求:巨丽之美(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
吕巷之人入传
旁见侧出
司马迁
《史记》
我国首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
《史记》
骚体赋
贾谊
《鵩鸟赋》
自我排遣
贾谊
《吊屈原赋》
《吊屈原赋》
同病相怜
不赞同殉国
董仲舒
《士不遇赋》
士不遇系列
司马迁
《悲士不遇赋》
蜀地
司马相如
《大人赋》
《哀秦二世赋》
《长门赋》
司马相如
淮南王刘安文学团体
淮南小山
《招隐士》
极富意境劝王孙结束隐士生活
韵散结合
学在官府文学创作
诗歌
风雅颂
赋比兴(风雅精神)
四言句式
重章叠句 双声叠韵
《诗经》
抒情诗传统开端现实主义开端
战国
百家争鸣和战国文学
1.立足现实,着眼于现实,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的“天命”
2.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中心,不再盲目认同某种既定秩序,自觉创作精神加强
3.文学风格百花齐放
4.屈原参差错落的句式,奇伟瑰丽的辞藻丰富奔放的想象
说理散文
道家
1.创作方法上“三言”
2.结构线索模糊隐秘
3.意除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4.富有诗意的语言

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
庄周
《庄子》
儒家
仁义学说(性善论
1.长于辩论,有艺术表现力
2.反复诘难
3.常用比喻
4.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5.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孟轲
《孟子》
礼乐学说(性恶论
1.思想丰富理论严谨
2.性恶论
朝代(时间)
社会文史哲环境
文学史内部分期(袁本)
时段特点(创作主体/思想内容/文学体裁/文学语言变化/艺术表现/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接受对象)
文化思潮
文体发展
地域
流派
主张理论
代表群体(人物)
代表作品
大作家
名著
三古
七段

原始巫术宗教文化
和夏商文化
上古

先秦两汉
(3世纪
前)
先秦
1.文学体裁孕育期
扬雄
《太玄赋》
扬雄
骚体赋(九体)
王褒
《九怀》
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骚体赋的体制。
刘向
《九叹》
王逸
《九思》
严忌
《哀时命》
同“九体”文一样,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
东方朔
《七谏》
汉大赋(七体)
梁园(梁孝王)文学群体
枚乘
《七发》
太子有疾,七步劝导。
1.对先秦文学的借鉴
2.逐步盘升手法
3.移步换形铺夸手法
2.文学思想孕育期
3.儒道两家主流
文学思潮形成期(儒:重社会功能;道:重审美价值)
4.(创作和传播上)以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以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的文学格局奠基期
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
体到个体;
文学形态一方
面是文史哲不
分,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
民谣/

涂山氏
《侯人歌》

扬雄
《羽猎赋》
《长杨赋》
《甘泉赋》
《河东赋》
史称“四大赋”
扬雄,善于模仿著称
《蜀都赋》
后世京都大赋的先声
东方朔
《答客难》
现存汉代最早以遇与不遇为主题的设辞类作品
中古期
魏晋至明中叶(3世纪至16世纪)
魏晋-唐中叶(天宝末)
1.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2.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3.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他们分别在中古期内的唐宋元三朝达到高峰
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敬礼重德人的地位得到肯定
春秋一字寓褒贬
左传国语尊王攘夷固本保民
叙事散文
史官
《尚书》
《春秋》
记言记事不同体例
《左传》
《国语》
历史散文标志我国叙事文的成熟开启叙事文学传统
关切现实切
说理散文
儒家
贵族
贵族
《论语》
语录体
墨子平等和平
墨家
《墨子》
语录体深化
老子无为
道家
《老子》
4.文言小说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达到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末明初也出现。
5.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新的形式。
6.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和市井。
诗—五七言古体诗兴盛
文—向诗靠拢,出现诗化骈文
赋—向诗靠拢,出现骈赋
宫廷—在文学创作中起核心作用
楚辞(屈赋)
楚地湖北
楚辞作家
1.风骚传统
2.骚体(楚地民歌/兮)
3.美政理想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
屈原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开我国浪漫主义之先河
屈原
(中国首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
《楚辞》(西汉刘向编校)
宋玉
《九辩》
《风赋》
《登徒子好色赋》
《九辩》(与屈原《九歌·湘夫人》并称悲秋之祖)

秦代极端文化专制政策: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3.日常生活事物为譬喻
4.排比、韵语、抒情增强气势
荀卿
《荀子》
法家
1.师承荀子哲学和政治发展为刑名法术
2.借鉴老子弃其柔弱,主张刚强有为
3.法家术法势熔为一炉
韩非
《韩非子》
纵横家
1.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
2.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朝秦暮楚之徒和为人释难之士)
《战国策》
(战国后期作,西汉刘向校)
夏孔甲
《破斧歌》
夏启

诗歌/
巫觋(xǐ)
古《九歌》商颂
韵文
《易》卦爻辞
散文
甲骨卜辞
殷商铜器铭文
神话/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那到汉代初年)
西周
礼乐文化:其精神实质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仁、德)
由丧祭之礼、饮酒之礼而来,核心是仁德的政治伦理观念,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
和西周春秋文学
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
4.标志着汉大赋体制形成,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时代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枚乘
《七发》
司马相如
《子虚赋》
《上林赋》
天子游猎赋
内容连接
1.内容上:帝国形象塑造/一统观念的弘扬/时代精神体现;
2.形式上: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句法灵活
司马相如,汉大赋成就最高者
2.汉代精神和理想:自强不息、圣主贤臣结合(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
3.文人的独立和依附,批判与赞颂的交替
4.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互相促进(五言诗到文人五言诗)
5.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汉代文学铺张扬厉,与经学繁琐解读习尚相应成趣
政论散文



淮南王刘安文学团体
贾谊散文气势浩荡:
1.以数量取胜
2.以感情相驱动
陆贾
《新语》
兴旺成败之理
贾谊
贾谊
《过秦论》
兴旺成败之理
《论积贮疏》
晁错
《论贵粟疏》
重农、贵粟、抑商
淮南王刘安文学团体
《淮南子》(《淮南鸿烈》)
以黄老之说为主,杂以孔、墨、申、韩
董仲舒
《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
说理散文
刘向
《新序》《说苑》
逸闻轶事类集,类似后代的志人小说
叙事散文
发愤著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