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复习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场精彩对话。
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一、背景知识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纷争不断,都想通过富国强兵来称霸天下。
齐宣王也有称霸之心,于是孟子便向他阐述了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主要人物1、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仁政”,强调以民为本,反对暴政。
2、齐宣王齐国国君,有称霸的野心,但在孟子的引导下,对齐国的治理理念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转变。
三、重点字词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中的“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秋毫之末”指鸟兽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舆薪”指整车的柴。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中“老”“幼”都是动词,分别指尊敬、爱护。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 中“权”指用秤称;“度”指用尺子量。
四、文章主旨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巧妙地引导齐宣王认识到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他指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关注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称霸天下。
五、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用举重物和见细微来比喻齐宣王有能力行仁政却不行。
2、对比论证通过“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对比,说明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3、举例论证孟子以“缘木求鱼”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想用武力称霸天下是行不通的。
六、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1、保民而王孟子认为,只有让百姓得到保障,才能实现王道。
要满足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如衣食住行等。
2、制民之产给百姓分配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养家糊口,从而稳定社会秩序。
3、谨庠序之教重视学校教育,通过教育来培养百姓的道德和礼仪,提高他们的素质。
七、对话技巧1、因势利导孟子根据齐宣王的兴趣和关注点,逐步引导他思考仁政的问题,而不是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是《左传》中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政治转折。
1. 齐桓公:齐国的君主,又称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对内进行了内政改革,推行节俭政策,减轻百姓负担,打击豪强割据,巩固了国内的统一和稳定。
对外则采取联姻和联军等手段,与晋国形成了强大的联盟。
2. 晋文公:晋国君主,又称晋文公,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杰出政治家。
晋文公以德治国,循循善诱,重用贤臣,推行宽政,广泛征集各地的人才,注重教育和重视仁义道德,使得晋国社会风气得到良好改善。
3. 齐晋联盟:齐桓公和晋文公建立了强大的联盟关系,两国通婚,并且通过联军来共同对抗其他强国,如鲁、宋等。
齐晋联盟的建立不仅加强了齐国和晋国的力量,也对整个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以齐晋为核心的联盟体系。
4. 盟津之会:齐晋联盟的重要节点。
齐桓公和晋文公于盟津(在今山东济南市与晋城市交界处)会盟,决定了联盟的大政方针和具体合作事宜。
盟津之会的成功促成了齐晋联盟,也对之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后来之事:齐桓公和晋文公在盟津之会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联军击败了强大的楚国和秦国,使得齐晋联盟继续扩大势力,成为当时的霸主。
然而,由于齐桓公去世后,齐国政权发生动荡,齐晋联盟逐渐解体。
这段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史和外交史的重要篇章,展示了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各国间建立联盟的重要性,以及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杰出才能和政治智慧。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

实
词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无 以通“ 以通“已”,止 2王说 说通“ 王 说通“悦”,高兴 刑通“ 3刑于寡妻 刑 刑通“型”,这里用作动词做榜 样 4为长者折枝 为长者折枝 枝通“ 为长者折 枝通“肢”,肢体 5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 何不; 盖 盖通“盍”,何不;反通 “返”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 涂通“途” 7皆欲赴愬于王 皆欲赴愬 愬通诉, 皆欲赴 愬通诉,跑来申诉 8无不为已 无不为已 已通“ 无不为 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罔通“ 这里作动词, 9是罔民也 是 罔通“网”,这里作动词,张开 罗网捕捉、 罗网捕捉、陷害
文言文翻译
直译为主: 求:信 达 雅(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意译为辅:文通句顺) 意译为辅:文通句顺) 总原则: 字字落实) 总原则: 对译 (字字落实) 找得分点 具体方法: 专有名词) 语气助词) 具体方法:留(专有名词)删(语气助词) 省略句) 补(省略句) 换(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倒装句式和固定句式) 调 (倒装句式和固定句式) 要
是乃仁术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 是罔民也 百姓之不见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有牵牛而过() ()堂下者 省略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将以() ()衅钟 将以()衅钟 将以() ()求吾所大欲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判断句
3选C A项, 以:同“已”,停止(这个话题) 选 停止(这个话题) 项 B项, 刑:同“型”,做榜样。D项,罔: 做榜样。 项 项 同“网”,陷害 4选C。解析 为动词使动用法,其他几项都为 为动词使动用法 选 。解析C为动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5选A。“不能”古今同义。 选 。 不能”古今同义。 6. A(①⑤动词,到 (①⑤动词, ②⑥代词,这件事 ②⑥代词, 动词 代词 结构助词, ③提宾助词 ④结构助词,的) 7.B(①②③⑧宾语前置句 ④⑥省略句 ⑤判断 (①②③⑧宾语前置句 ④⑥省略句 ⑨⑩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句 ⑦被动句 ⑨⑩状语后置句)
论语侍坐篇-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 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 伐善②,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 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D、千乘(shèng) 率(shuài)尔 摄(shè)乎 饥馑(jǐn)
【答案】D 【解析】A 哂(shěn)笑 B浴乎沂(yí) C 喟(kuì)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乎舞雩 喟然叹曰 鼓瑟稀 B、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 春服既成 C、因之以饥馑 裕乎沂 宗庙会同 D、千乘之国 毋吾以也 夫子栖之
四、对接高考
2、(2019年北京高考题)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7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 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 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注】①盍:何不。②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伐,夸耀。③施劳: 张扬自己的功劳。施,张扬、炫耀。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一起共同享受车马、衣服等物品,即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可 见子路性格慷慨豪放。 B、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可见颜渊的性格谦虚谨慎。 C、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得以安养,让朋友间以诚相待,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可 见孔子对自己的志向能够实现充满自信。 D、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的志 向最接近于“仁德”。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的名篇,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梳理。
一、通假字1、“王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2、“为长者折枝”中的“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中的“刑”通“型”,作榜样。
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古义:吝惜;今义:喜欢,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把……当作;今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3、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三、词类活用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和“幼”,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爱护。
4、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用作动词,用秤称。
5、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四、一词多义1、爱(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动词,吝惜。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动词,喜爱。
2、度(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动词,揣测。
(2)度,然后知长短名词,计量长短的标准。
3、若(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动词,像。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代词,如此。
4、之(1)牛何之动词,往,去。
(2)臣闻之胡龁曰代词,这件事。
五、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
(2)莫之能御也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也”。
(3)何由知吾可也正常语序为“由何知吾可也”。
2、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正常语序为“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
3、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六、重要虚词1、以(1)以羊易之介词,用。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动词,认为。
2、于(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词,对于。
(2)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齐桓晋文之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期间,秦国威逼齐国接受它的‘六国并服’计划,结果发生了晋文之事。
秦桓公率领秦军,攻打了齐国并且取得了最终胜利。
晋文之事不仅反映了秦国强大军事优势,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分裂势力。
历
史上,其他国家纷纷被秦桓公威胁,配合其扩张政策,如果拒绝就接受可怕的报复。
对于
齐国来说,尽管它准备反击,最终还是背水一战。
齐桓晋文之事中,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秦桓公的军事强势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秦桓公的军事强势是非常显著的,他率领秦军以大胆的动作、变
化多端的作战策略等,在短短数月时间里取得了战斗胜利,强化了秦国对周边国家的威慑
力量。
二、秦国扩张政策
晋文之事发生在秦国扩张政策的背景下,秦桓公的威逼政策严重破坏了周边国家的和平,让其他小国不得不向秦国低头,接受他们的‘六国并服’计划。
三、秦国政治成功
晋文之事结果有利于秦国,在它横扫六国后,秦国统一了大部分中国地区,开创了历
史上秦汉统一的先河,同时,秦国也以此成功打造了自身强大政治格局。
四、齐国弱势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国伤亡惨重,一时无法抵挡秦桓公的军事进攻。
兵败之后,齐
国不得不接受秦桓公的‘六国并服’计划。
秦桓公实施的强势政策,对齐国带来严重灾难,表明了古代大国之间争霸的残酷性。
总之,齐桓晋文之事就是秦国发动六国并服战争,统一大部分中国地区,打造强大政
治格局的历史事件。
在这一过程中,秦桓公发挥了武力政治的优势,把其余五国纳定为臣,从而建立了秦国的统一。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教案

三、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1、明: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名词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明朗,形容词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明智
④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动词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说明,动词
⑥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
二、自主、合作、探究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
2、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安抚;抵御
4、何由知吾可也?凭,通过
5、王曰:“舍之!”放掉
6、若无罪而就死地靠近
7、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替换
8、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
9、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
31、若民,则,无不为已。放荡,邪僻,不老实
33、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畜妻子。规定,奉养,养活
34、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往,走向;好事;容易
3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哪里
3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种植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齐桓晋文之事》,以巩固早自习复习情况。
2、检查《齐桓晋文之事》,掌握各文言知识点。
3、做完课外拓展练习,讲评。
【教学重点】
检查《齐桓晋文之事》,掌握各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
做完课外拓展练习,讲评。
一、总结回顾
默写
,;,:天下可运于掌。诗云:“,至于兄弟,。”
17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表修饰关系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重/长辈/爱护/孩子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1. 知识与技能:(1)准确地背诵并理解《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翻译;(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4)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孟子在面对不同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3)学会运用文本中的观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民生,热爱和平;(3)认识到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翻译;(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孟子在面对不同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2)如何运用文本中的观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 课堂导入:(1)回顾《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作者孟子;(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3)鼓励学生查阅注释,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3)教师点评,总结各家观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翻译;(2)分析孟子在面对不同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3)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文本中的观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并背诵课文;(2)设计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教师点评,给予反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2. 完成练习题;3. 深入研究孟子在其他文本中的观点,与《齐桓晋文之事》进行比较;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练习题:分析学生的练习成果,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孟子的观点;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3. 小组竞赛:设计一些有关文章知识的小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4. 思维导图:让学生绘制文章结构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文章内容和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语后置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孔子他们并没有提及齐桓公、晋文公 (称霸)的事。所以后世没有流传下来,我 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 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翻译
•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 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而感 到奇怪。用小的换大的,他们 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如果 不忍心看它无罪却走向死地, 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
焉
是以后世无传焉 语助词,无义 则牛羊何择焉 语助词,呢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语助词,无义 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语助词,无义 殆有甚焉 兼词,于之,比这个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重点实词:乃
1、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这样 2、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是 3、家祭勿忘告乃翁 你的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竟然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于是 6、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才
2、之 ①代词,他。 ①莫之能御也 ②动词,到。 ②牛何之 ③ 主谓之间,取独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④主谓之间,取独 ④百姓之不见保 ⑤的 ⑤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⑥指示代词,那些 ⑥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⑦ 代词,他们 ⑦然后从而刑之 ⑧到/主谓之间/代词, ⑧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指国君 ⑨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⑨指示代词,这类 ⑩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⑩的/他们/的 ⑾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⑾代词,国君 ⑿然则一羽之不举 ⑿ 宾语前置的标志 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⒀定语后置的标志
•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 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 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没有关系,这就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 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的态度:看 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的声音,便不忍 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4、何由知吾可也? 5、王曰:“舍之!” 6、若无罪而就死地 7、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 诸 8、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9、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10、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焉?
其
若是其甚与? 助词,表反问 指示代词,其中的
齐集有其一
盖亦反其本矣
代词,“那” 天下之预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代词,他们的 其若是 连词,如果
若
像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这样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如果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这样的,代词 若是其甚与 像 其若是,孰能御之 像 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 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 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守 道不变的善心,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 像一般人,如果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 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 如果 向善的思想 ,那么不守法度,越出常规的 事,就没有不做的了
近三年高考默写:
1连峰去天不盈尺,
2
。 (10安徽卷)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0江苏卷)
3但见悲鸟号古木, 。 , 。(10全国卷09广东) 4尔来四万八千岁, .西当太白有鸟 道, 。 , 。(09全国1)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10重庆 09湖北08浙 江卷08天津)
• 6 ,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 人烟。(08湖南) • 7、锦城虽云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 !(08全国卷1) • 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 母, ;乐岁终身饱, ; ,故民 之从之也轻。(08四川) • 9、谨庠序之教, , 。(10浙江卷 08安徽)
• 11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 也,非不能也。 • 12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 • 1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 1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15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16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17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 • 19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 2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翻译
•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具体表现上有什么区别?
•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然后快于心与? • 难道大王发动战争,使军士臣下受到 危害,跟诸侯结怨,这样在心理才痛 快吗?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 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 已。 • 敬重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别人的长 辈;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己及人也爱护别人 的孩子。要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 西那样容易了。《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 做榜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加到他人身上罢了。
重点虚词 以
• • • • • • 无以,则王乎 是以后世无传焉 以羊易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挟太山以超北海
以
明以教我 相当于“而”,不译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连词,“来” 树之以桑 介词,“把”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把”
而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若无罪而就死地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翻译
• “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 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 呢?我不是吝惜那些钱 财才用羊换掉牛的, 老百姓说我吝啬是 理所应当的了。
翻译
•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 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 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 您说的这些,让我的心真是豁然开朗啊!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连词,从而
保民而王
连词,表顺承
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而不足以举一羽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表承接
表转折 表转折
重点实词:与
• • • • •
同“欤”,吗 1、然则废衅钟与 2、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给予 3、孰与君少长 和 参与 4、蹇叔之子与师 5、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交好
31、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32、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33、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 妻子。 34、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3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3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矣 3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
名作动,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敬,爱护 刑于寡妻 名作动,做榜样 危士臣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朝秦楚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朝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名作动,种 名作动,穿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形作动,远远地离开 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2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2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2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24、犹缘木而求鱼也 25、殆有甚焉 26、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27、盖亦反其本矣! 28、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 朝 2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皆欲赴 愬于王 30、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 以教我。
• 天下可运于掌 • 百姓之不见保
状语后置
被动句
主谓倒装
宜乎百姓之谓爱我 也 • 牛何之 宾语前置 • 是折枝之类也 判断句
• 是罔民也 判断句 •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省略句,以之求 状语后置 • 构怨于诸侯 宾语前置 • 莫之能御也 宾语前置,由何知 • 何由知吾可也 宾语前置 • 未之有也 主谓倒装,其甚若是 • 若是其甚与?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 么人能抵御他了。”(宾语前置)
•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想要扩张领土,使秦楚来朝见,统治中原地区,安 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 何与?
现在恩德能够到达飞禽走兽身上,而功德却到不了百
和 1、构怨于诸侯 2、然后快于心与 在 3、吾何快于是 对 “被” 4、不拘于时,学于余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向”
为 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②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③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④为长者折枝 ⑤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⑦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⑧若属皆且为所虏 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
近三年高考默写:
1 ,渚清沙白鸟飞回。 (10山东卷) 不尽长 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艰难苦恨繁霜鬓, 。(09全国)
3、无边落木萧萧下,
4、庄生晓梦迷蝴蝶, 江苏 08宁夏08广东)
。
。
,
,
。(10广东)
。(10江苏卷 09
5、 ,只是当时已惘然。(09山东) 6、此情可待成追忆? 。( 09安徽)
翻译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 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欲望, 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 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 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就 不会再在路上背负、头顶东西了。老年人 穿上丝质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 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这样 的(事情)。”
①是 ②因为 ③ 做 ④ 给,向 ⑤因为 ⑥做 ⑦做 ⑧被 ⑨句末语气 词,呢
明: ①视力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②明白,明确。 ③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③圣明,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