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问题

专题一  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问题
专题一  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问题

专题一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问题

1.辨证唯物论

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要求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关系,自觉遵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即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⑤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实现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造福人类。

2.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

⑤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映和反作用,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命题热点】

1.运用意识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弘扬。。。精神的原因

2.试题材料是如何体现意识能动作用的。

3.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做法的依据(合理性)

4.运用把握思维奥妙的知识分析试题材料。

5.谈谈在处理。。。关系方面应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专题二关于认识论的问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要重视实践活动,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要掌握科学理论,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⑶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在实践中不断追寻真理。

⑷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同时,正确对待谬误。

2.实践的特征及其作用

⑴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⑵实践的作用

①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要求我们立足实践,重要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实践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重视生产实践,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实验活动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命题热点】

1.试题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结合试题材料,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3.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相关知识,分析对。。。的认识和探索过程。

4.结合试题材料,说明。。。历程是如何体现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

5.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做法的合理性。

认识论典型设问方式总结

⑴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认识如何依赖实践?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扣题分析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扣题分析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扣题分析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扣题分析

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扣题分析

⑥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扣题分析

⑵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扣题分析

②实践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扣题分析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扣题分析

⑶材料是如何体现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扣题分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扣题分析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扣题分析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方法论要求+扣题分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⑷运用真理的有关认识回答

①真理的含义,客观性+扣题分析

②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扣题分析

③追求真理的过程+扣题分析认识具。。。命(3)④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扣题分析

【注意】区分“求索真理的历程”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这两个设同。“求索真理的历程”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整个认识论,“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仅指第六课的第二框,包括: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同一客观对象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观

⑴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某问题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影响整体,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扣题分析(指出“整体”“部分”各是什么)

②整体是事物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有关“联系观”的答题模板

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⑤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用“唯物辩证发展观”知识分析问题答题模板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④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质量的积累+材料,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材料。

对立统一原理(或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②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

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对立统一原理方法论?(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既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看矛盾双方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错误倾向: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片面性。

哲学专题---辩证唯物论(含历年高考主观题命题角度)

哲学专题:辩证唯物论 高考层面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辩证唯物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核心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对应教材单元题目是“探索世界”部分,分为第四、第五两课。在哲学体系复习时,需要把哲学体系与目录对接,且称之为“哲学双体系复习”。同时可以引入思维导图的方法构建知识体系,如果能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哲学体系,效果会更好。 这里提供一个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结构图,仅供参考。 辩证唯物论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唯物论)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日测内容:认识论 星期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观点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观点D.唯物的观点 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5.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 7.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2015届高考辩证唯物论专题训练

辩证唯物论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经过长期的发展,流派繁多,有些根本观点相同,有些根本观点完全对立,但无论哪种哲学 A都源于人们的智慧B都能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正确指导 C都承认存在决定思维D都回答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2、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正确说法是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是对具体知识的科学概括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3、生物学家童第周对青年朋友说:“不懂辩证法就搞不好生物系。以细胞来说,过去有人只将细胞核指挥一切,其实细胞核和细胞质各有自己的功能,不能光强调一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基础,要认真学习哲学 B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学好哲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指导,要学好、用好哲学 D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进步,要认真学好具体科学 4、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下列与之相一致的观点是 A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B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C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D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5、人类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哲学派别,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作出了不同回答。其中,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其划分的标准是对的不同回答。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 6、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反对封建神权、正确平等自由的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处在革命时代的各国资产阶级都曾经把它当做福音书。罗素则推崇说:“这场革命,卢梭是一导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哲学可以对社会弊端的批判指导社会变革 B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C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D哲学对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7、下列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种瓜地瓜,种豆得豆 B沧海桑田,斗转星移C抱残守缺,因循守旧 D方中方睨,方生方死 8、聪明的人在生活中既要学会选择,也要学会放弃,启示放弃也是一种艰难的选择。这句话表明了 A意识活动指导人们正确的改造世界B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C回避矛盾有时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D矛盾双方的统一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9、“搜索引擎很厉害,但只能搜索过去发生过的事,不能搜索未来还没发生的事”。这一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相对主义 10、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的工作方向”。这说明 A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B哲学决定具体科学的发展 C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 D 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影响 11.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A.“形谢神灭”与“理生万物” B.“削足适履”与“指鹿为马” C.“沧海桑田”与“断章取义” D.“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 12、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④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你想用卖糖水来度过余生,还是想要一个机会来改变世界?~三个苹果改变了 世界。第一个诱惑了夏娃,第二个砸醒了牛顿,第三个曾被乔布斯掌握。”网上流传的乔 布斯(美国苹果公司创办人)名言和相关评价,都表达了一个老命题:机遇青睐有准备 的头脑,这是强调() A.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人们需要哲学的指导 C.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D.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4、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 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这首诗蕴涵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认识世界具有能动作用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C.规律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D.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完整版)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一、辨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唯物辩证法: 1、两个总特征:联系、发展 (1)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到质变 2、本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即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对立性。(两方面的辩证关系) 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点论。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否定观: (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a. 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b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实质:扬弃 (4)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期阻碍作用。 3、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人类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高中哲学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部分应记的) 一、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高度概括): 二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三个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唯物辩证法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是联系的整体、世界是发展的、世界充满着矛盾。因此,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它们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内部矛盾);唯物辩证法是对前面的肯定,形而上学是对前面的否定。 三、基础知识 ㈠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定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表现(结论):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⑵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⑶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特征: ⑴客观性: ①定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②表现: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③[方法论:①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通过实践加以实现。] ④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⑵多样性: ①定义: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条件不同,形成的联系结果也不同,既联系的多样性。 ②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③[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的看问题,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客观联系。] ㈡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趋势:⑴发展的定义:事物的向前、向上、向好的方面、向进步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方法论:坚定前途是光明的。] ⑵表现:整个世界是发展的:自然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人的认识是发展。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3.发展的道路: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的特征: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 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辩证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统一体的无限发展过程 一、物质 1、物质范畴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物质范畴是最高的哲学范畴。而这个范畴抓住了一切物质现象的普遍本质,即客观实在性(即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又能为意识所反映)。 2、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 ⑴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即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这个世界就是物质的运动或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无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⑵运动的守恒性原理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运动也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这就是运动守恒原理。这个原理,是物质守恒原理的逻辑继续。如果否认这个原理,就必然要得出物质可以创造或消灭的唯心论结论。 运动守恒原理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任何一种运动形式在转化为别种运动形式时,运动的总量是不变的。这是这个原理的量的方面;其二,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具有转化为别种运动形式的永不丧失的能力。这是这个原理的质的方面。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就是:任何运动都不会从乌有中产生,也不会转化为乌有;客观存在着的是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无限过程。 各种运动形态是相互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无限发展过程。 ⑶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没有相对的静止,也无所谓绝对的运动。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相结合,构成了辩证唯物论的完整的运动观。 3、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和时间 ⑴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 正像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样,空间和时间与物质也是不可分割的。 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表现在:没有离开空间和时间的物质和没有离开物质的空间和时间。 ⑵空间和时间的客观性原理 空间和时间具有的客观实在性不是与物质本身一样的独立实体,正确的唯物论观点认为:空间和时间之所以具有客观实在性,正是因为它们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⑶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原理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因而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也是无限的。空间的无限性实际上就是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时间的无限性实际上就是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实质,在于它表现了具有无限丰富的具体内容的、不断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不可穷尽性。

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论练习题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总结以前的4000多年,人类的自然观是把大自然奉为神灵。从15世纪,人类开始主宰自然界。但是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与伙伴的关系,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在合乎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这是因为( ) A.人类社会是客观的B.自然界是客观的 C.人与自然始终是和谐统一的D.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造着自然界的客观性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人类社会的客观性,A不选。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但并不是始终和谐统一,故C不选。D本身错误。 答案:B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客观的,因为( )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社会地理环境是客观的 ③人口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④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是客观的 ⑤生产式具有客观性 ⑥生产力要素是客观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 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②③⑤⑥ 解析:社会意识形态是主观的东西,而生产关系则是客观的,故④⑥不选。 答案:C 3.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客观实在性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解析:即万事万物唯一的共同的特点。 答案:D 4.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表现在( ) A.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相同 B.运动的规律相同 C.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D.构成因素相同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A、B、D的叙述均是错误的。 答案:C 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 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B.世界的物质性 C.自然界的物质性D.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答案:B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A、C、D三项都是对“物质”的错误理解,世界上不仅存在物质,同时也存在意识现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的是各物质形态的共性,不是指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人脑本身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一。 答案:B 7.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的理解。①的观点不符合题意,它主要说明自然界具有物质性;②③④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B 8.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没有虚空,世界充满着相互差别的存在物,运动就发生在这些存在物的相互关系之中。这说明(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运动的式是多种多样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解析:运动存在于客观存在物中,说明运动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注意不要误选B,B不是

辩证唯物论内容

辩证唯物论 基本的唯物论观点:(唯物论原理+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 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能 够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这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 3、(一)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这要求我们要尊重客 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二)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4、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典型例题: 例一: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能环保意识,,雷锋的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装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反作用物质。 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根据时代要求开展雷锋活动。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意识的指导作 用。我们应应创造性的开展学习雷锋活动,要充分的发 挥主观能动性。 例二:2011年,我国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我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更为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耗物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巨大浪费,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的原因。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举措。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所以要求我们要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 发展低碳经济,培养企业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辩证唯物论专题练习题

辩证唯物论专题练习题 1.“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社会和个人的统—D.继承和创新的统— 3.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5.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质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6.从右边漫画中可以看出:“生活导师”的忠告实质上否认了() A.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 B.人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 C.人生活在多重社会关系之中 D.人的活动的有意识性 7.推广使用节能灯对节能降耗意义重大。如果我国所有家庭都将白炽灯替换为节能灯,年节电总量接近三峡水库一年的发电量。由于节能灯的价格是白炽灯的数倍,尽管全球90%以上的节能灯在我国生产,我国居民节能灯的使用率却不到20%,这不利于缓解我国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此材料表明() ①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②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会产生影响③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④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存在着矛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二政治辩证唯物论练习题

辩证唯物论练习题(一) 1.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盏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向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言: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一句,素来认为无人能对,王安石用“鸟鸣山更幽”来对,集句成妙。“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一妙对蕴含的主要哲理是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3. 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城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悴个人的实践活动 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6.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7.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3)、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忘记悲伤的妇人 一个老妇人唯一的儿子死了,她非常悲伤。便请教一位灵修大师:“大师,有什么办法使我儿子复活吗?”大师说:“我有办法,但你要先去找一杯净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过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可是,无论到了茅舍或华厦,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痛苦。最后,她为了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碌着,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忘了找水的事。就这样,在她热心的付出中,丧子的哀伤悄悄地离开了她的心。痛苦和欢乐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一对矛盾,世界上的任何家庭都有痛苦和欢乐,都存在着矛盾。 【哲理启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事事有矛盾,而且时时有矛盾,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都是没有用的。只有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才能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为社会做出贡献。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 量体裁衣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

唯物论 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政治复习唯物论专题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6课标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 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2.(2016上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 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3.(2016课标Ⅱ23)《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 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6课标Ⅲ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 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6江苏26)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 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6. (2015?江苏卷31.)“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诗句表明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 (2015?上海卷24.)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部分 (一)辩证唯物主义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客观的,即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原因及其表现)即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即社会存在的性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重大的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2)这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应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青年学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这是由青年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 二、唯物辩证法部分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作出具体的分析。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角度一:(1)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任何整体都由部分组成,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要求我们要搞好局部,优化部分的结构,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角度二:整体与部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体现在: (1)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得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物质得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得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得意识对事物得发展具有促进推动作用,错误得意识对事物得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得作用,重视精神得力量,树立正确得思想意识,克服错误得思想意识 3、物质与意识得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得力量。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得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基础与前途;认识与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辩证法部分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得对立:联系得观点与孤立得观点得对立,全面得观点与片面得观点得对立,运动得观点与静止得观点得对立,就是否承认矛盾得观点得对立、最后一点就是对立得焦点。 2、联系得观点:联系就是事物内部或之间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就是客观得,普遍得,多样得,有条件得,系统得。系统就是相互联系得各要素构成得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有序性与内部结构趋优性,整体性就是系统最重要得特性。系统与要素得关系表现为整体与部分得关系,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 3、发展得观点:发展就是前进得运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得运动。发展就是有过程得有规律得,无限得。新事物就是符合前进方向得事物,具有远大前途、由于它代表事物发展方向、有旧事物不可比拟得优越性、在社会中能得到群众支持,所以它就是不可战胜得、 4、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唯物辩证法得实质与核心:揭示动力,理解得钥匙,揭示根本得认识方法、与形而上学对立得焦点。 5、矛盾:就就是对立统一,就是客观得。矛盾有两个根本属性。矛盾得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得性质与趋势。矛盾得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限制与互相否定得性质与趋势。矛盾同一性就是相对得、有条件得,斗争性就是绝对得、无条件得。矛盾同一性与矛盾斗争性互相联结、

高考哲学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 1.哲学的物质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事物独立于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具体表现。物质知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特征,物质是永恒存在,而具体形态有生有灭) 4.客观实在是相对意识来讲,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条件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从构成要素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变化发展看: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④从意识起源看: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6.关于世界物质性的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二)运动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原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3.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哲学原理 1、两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联系的观点P34: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的观点P36: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客观的和规律性。 2、三大规律 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对立统一规律P39:(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普遍存在,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

在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P43: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P44: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经过了第一次否定,是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五对范畴P38 五对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在事物的确定关系中,因果区分是确定的,不能倒果为因,也不能倒因为果;但在事物发展的无线链条中,因果区分又是不确定的、相互转化的。方法论意义: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