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简介
(完整版)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13P0005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学分:4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本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技技术新成果及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后继专业课,培养造就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1.1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其具体应用;1.2 熟悉各类有机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1.3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1.4 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的反应机理。
2.专业技能目标2.1 运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有机反应的可行性;2.2 运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解释碳正离子、碳负离子、游离基等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2.3 运用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部分有机反应的机理。
3.专业素质目标3.1 具有基本的查阅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并具备基本的阅读英文文献的专业英语水平;3.2 具有良好的有机化学逻辑思维能力,从有机化学角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3.3 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09058_普通化学教学网教学大纲

制定改进计划
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计 划和措施,明确改进目标和时间表。
持续改进
建立定期评估和改进机制,不断跟踪 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情况,及时发 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实 现教学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22
06
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Chapter
2024/1/27
23
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实验设计
根据作业的难度、完成质量、提交时 间等因素进行评分。
2024/1/27
12
期末考试形式及内容
考试形式
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 时间为2小时。
2024/1/27
考试内容
涵盖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包括化学反应原理、物质 结构、化学热力学、化学 动力学、电化学等方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题型分布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计算题等,其中计算题 占比较大。
13
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平时成绩占比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 30%,其中课堂表现占 10%,作业完成情况占 10%,实验报告占10% 。
2024/1/27
期末考试成绩占比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 绩的70%。
总评成绩计算方式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考试成绩 ×70%。
14
04
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
Chapter
通过设计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案例分析
引入工业、环保、医学等领域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 的应用。
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综合素质。
2024/1/27
24
化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化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专业代码:070301专业名称:化学(Chemistry)二、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和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扎根兵团,立足新疆,面向全国,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高尚师德,热爱中学化学教育事业,系统掌握化学专业基础知识、中学教育教学理论,具备良好的化学教育教学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一定实践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使之成为在中学、社会教育机构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化学及相关基础教育领域教学、管理及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毕业五年后,能够达到以下目标:目标1:高尚师德与教育情怀自觉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适应国家基础教育发展需求,身心健康,认同教师职业,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
目标2:学科素养系统掌握化学和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
熟练掌握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教学方法和策略。
目标3:教学和管理能力具备较强的化学教育教学能力及语言沟通交流能力,能够基于课程标准指导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能胜任班主任工作。
目标4:综合育人能力具有全程育人意识,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针对性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教学工作中能够贯彻德育为先、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具备综合育人的能力。
目标5:反思和合作能力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善于反思、合作、实践,能够主动投身基础教育改革并独立地进行教学研究,实现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通过校内外教研活动开展专业交流。
及时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毕业要求1.遵守师德规范。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化学专业课程信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专业课程信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化学专业课程信息课程类型:院系公共必修课-B类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有机化学2-1 2 B有机化学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合成、性能、反应机理。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同学掌握对已知或未知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合成路线,研究反应机理,研究合成得到的有机化合物的新性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有机化学2-2 4 B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同学应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重要的反应机理、掌握电子效应并能预测反应的活性和方向性、设计合成新化合物、分析未知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结构化学 3 B课程内容的两大核心内容—电子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化学学科的学生在更深层次理解化学本质的阶梯,在化学课程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结构化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性质反映结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原理,使学生从更高水平上理解各种化学的现象。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物理化学2-1 3.5 B物理化学是研究所有物质体系的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化学以及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变化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用物理的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化学中的问题,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物理化学2-2 2.5 B物理化学是研究所有物质体系的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化学以及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变化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用物理的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化学中的问题,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物理化学实验2 B2-2《物理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培养学生正确地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提高对物理化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化学史课程简介

《化学史》课程简介课程简介:化学史是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主要介绍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近现代的中国化学、现代化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对各个时期化学研究状况给予历史分析,判明重大发明产生的原因和前提条件,熟悉化学发展各个时期的重大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渗透化学学科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评价过去科学家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探索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揭示前辈化学家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与脉络,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实验与理论的关系,,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分析自然科学问题,形成认识客观世界的正确观点和方法,学会从历史的观点理解化学的现状和发展远景。
学习化学史不仅能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而且对其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复合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①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产生、演化、和发展的过程。
②学会从历史的观点理解化学的现状和发展远景。
③熟悉化学发展各个时期的重大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④学习前辈化学家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思维方式,并在探论化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交流革新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⑤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分析自然科学问题。
教材:张家治主编《化学史教程》第三版,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教参:何法信主编《化学史纲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8周嘉华等编《世界化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授课方式:多媒体课件讲授\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包括:主卷成绩(笔试)、副卷成绩(论文或课后心得)和平时成绩(作业、考勤)。
《化学史》课程主讲教师基本情况余天桃,女43岁,临沂师范学院化学系教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化学史、化学与社会等课程的教学以及化学发展史和有机合成研究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化学史》、《化学与社会》等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能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方法教学,独立制作课件,网络课程内容包括:课程内容、习题解答、动画演示、教师答疑等,网址:http://211.64.240.18/chem/youji/index.htm,设有有机化学教学论坛,及时进行网上适时交互式教与学,多年来教学质量评价优秀。
业学位(学科教学化学)研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高层次的中学化学教学的专门人才。
二、学制基本学制为2.5-3年。
可提前到2年或延期至4年毕业。
三、培养方式根据教育硕士的生源特点,实行脱产、半脱产(只限于长春市)、寒暑假集中学习三种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一)公共课(18学分)1.学位课(12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60学时3学分基础外国语课90学时3学分教育学原理60学时3学分教育心理学60学时3学分2.非学位课(6学分)现代教育技术60学时3学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60学时3学分(二)专业课(不少于16学分)1.专业基础课(12学分)化学课程研究60学时 3 学分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研究60学时 3 学分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60学时 3 学分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60学时 3 学分2.专业方向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科学方法论40学时 2 学分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40学时 2 学分中外化学教育史40学时 2 学分(三)必修环节(2学分)1.开题报告20学时 1 学分2.文献阅读20学时 1 学分五、考核要求学院统一要求所有专业基础课都要有教学大纲、主要教材和参考书。
所有课程可根据课程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考核方式。
六、学位论文教育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1.论文选题教育硕士论文选题应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改革与管理现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开题报告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实行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各学院根据专业实际具体确定开题报告时间,但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应少于半年。
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
开题报告合格后记1学分。
3.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四学期末(或以后)进行。
学位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论文答辩应有详细的纪录。
论文答辩未通过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后再重新答辩者,可在半年后至一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未申请者,不授予学位。
化工系 课程

化工系课程
化工系的课程主要涵盖了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传递过程、催化原理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化工系课程:
1.无机化学: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反应的科学,
是化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2.有机化学: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反应机理的科
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
3.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相互关系的科
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
4.物理化学: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物
质变化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5.化工原理:研究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包括流体流
动、传热、传质、化学反应工程等。
6.化工热力学:研究化工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质和过程,包括物质的
热性质、相平衡、化学平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
7.化学反应工程:研究化学反应过程的工程问题,包括反应器的设
计、优化和控制等。
8.化工分离工程:研究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分离技术,包括蒸馏、萃
取、吸附、离子交换等。
9.化工传递过程:研究化工过程中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规律,
包括流体流动、传热、传质等。
10.催化原理:研究催化剂的作用原理、催化反应动力学和催化剂的
设计、制备和应用等。
此外,化工系还可能包括一些选修课程,如环境工程、煤化工工艺学、天然气综合利用、化工技术经济、化工安全工程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以适应不同领域的化工生产和研究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高校和地区的化工系课程设置可能存在差异,具体课程设置还需根据所在高校和地区的情况来确定。
化工专业选课说明

化学工程系
钮根林
专业选修说明: 1.选修学分要求
(1)选修课程要求修满27学分。
(2)要求至少取得10个通识教育选修学分,其中至少包括6 个人文素质教育学分。 (3)要求从本专业选修课程中至少取得17学分,其中需从A 组同一方向专业核心课程中至少选6学分,专业类公共
课程B组或C组至少选8学分,D组数学类课程中至少选
每个方向的公共课根据自己兴趣和就业取向选择。
石油化工和煤化工方向,建议选修《化工过程模拟》、
《分离工程》、《化工学科前沿知识专题讲座》(原必
修课)。为了适应行业发展需要,新增开课程《夹点分
析与过程能量集成》、《清洁油品生产技术》、《重质 油加工技术》、《催化材料及催化剂》等。
《石油加工概论》可以作为煤化工和化工过程安全方向
谢 谢!
化工 过程 03109 化工工艺学 3.0 48 安全 方向 化工风险分析与 03430 2.0 32 评价 A:专 业类核 03105 煤化学 心课程 煤化 工方 向 03120 煤化工工艺学 石油 03128 石油炼制工程 化工 方向 03109 化工工艺学 2.0 32 4.0 64
12
32 64
2.0 32 32 2.0 32 32 1.0 1.0 周 2.0 32 32 2.0 32 32 0.5 16 2.0 32 32 1.5 24 24 2.0 32 16 2.0 32 32 2.0 32 32 2.0 32 32 3.0 48 48 2.0 32 32 3.0 48 48 2.0 32 32 16 16 1.0 周
第一学期2学分,通识教育类; 第二学期4学分,通识教育类,经济管理类; 第三学期3学分,数学类、专业类; 第四学期5学分(必修课较多),通识教育类; 第五学期4-6学分(专业课较多),专业类2-3门; 第六学期完成绝大部分选修学分,主要选专业类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化学教育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简介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The Research on Chemical Curriculum and Material in Secondary School )(必修3学分)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课程是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必修课程。
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运用当代先进的课程理论,反思当前中学化学课程设计与评价、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制与分析、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当代中学教学范式的构建等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以提高教育硕士对中学化学课程,教材及教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能从更高的视野和理论水平上审视当代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
本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主要的课程论、中学化学课程的设计、中学化学课程评价、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材编制与分析研究、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现代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等内容。
主要参考书目:
1.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策三. 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贺湘善等. 化学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施良方. 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施良方. 学习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叶澜. 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吴文侃等.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4.新思考化学课程网
15.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
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Chemical Instruction Design and Cases
Analysis )(必修3学分)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专题研究、案例讨论和教学设计等多种学习方式亲身对当前科学教育和化学教学改革的一
系列重要而现实的问题(例如,基于探究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基于STS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与案例等)进行参与式学习,真正形成和建立现代、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设计策略和方法,提高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能力。
主要参考书目:
1. 王磊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磊胡久华主编,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磊刘克文等主编,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与学·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磊等翻译。
中小学科学教育——基于项目的策略和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吴俊明、徐承波.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 刘知新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各种科学教育和化学教育的期刊
相关的研究生学位论文
化学学习的理论与方法(The Study on Learning Chemistry)(必修2学分)
本课设有科学学习理论简介、化学学习动机研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机制和有效策略、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学习迁移与化学问题解决、化学探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等专题内容,将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与化学学习的实际密切结合,并针对化学学习的具体而特殊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专门研究。
主要参考书目:
1.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陈琦等.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皮连生等.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王磊等.科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基础,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D.P.奥苏贝尔著.佘星南等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The 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of Chemical Education)(必修2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的意义,掌握教育测量、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针对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测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出解释;了解中学化学习题及考试编制的基本思路和发展趋
势;了解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趋势与进展。
培养学生从事中学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研究的初步能力。
本课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是教育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二是如何利用教育统计软件处理化学教学研究的数据资料;第三是中学化学试题与考试的编制及结果分析;第四是化学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简介。
主要参考书目:
1.周谦主编,教育评价与统计,科学出版社,1997
2.刘知新主编,王建成著,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3.张敏强主编,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周青主编,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出版社,2006
5.李文玲,教育与心理定量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SPSS实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Modern Chemistry and Basic Chemical Education)(选修3学分)
本课程以专题构架,主要包括: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污染、化学与生命、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基于现代化学的视野对中学化学核心内容的分析和研究。
主要参考书目:
肖超渤、胡运华.,高分子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戴数桂主编.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叶大均.能源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日本高分子学会高分子实验学编委会主编.李福绵译,功能高分子,科学出版社,1983
王明星.大气化学,气象出版社,1999
王连生.环境化学进展,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王荣国等主编.复合材料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化学教育研究设计与方法( Methods and Design of Research on
Chemical Education)(2学分)
本门课主要包括,查阅国内外有关科学教育和化学教学研究的文献,了解化学教育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类型,学习不同类型化学教育研究的范式和案例,掌握调查、访谈、实验、数据分析、模型建构等具体的研究方法。
国内主要大学的化学课程教学论专业学位论文
台湾科学教育研究学刊
化学教育杂志
国外科学教育杂志
化学史(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选修1学分)
该课程是一门主要介绍化学事实、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以及化学基本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化学专业基础课程。
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介绍和分析化学科学的萌芽、近代化学科学的诞生和现代化学的发展三个阶段中化学科学的重大发现和主要代表人物,使学生了解这些重大发现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掌握化学科学中的研究方法,理解和尊崇前辈化学家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以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和对化学科学的本质性认识。
主要参考书目:
1.张家治,化学史教程,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何法信,化学史纲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3.周嘉华,世界化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4.山冈望(日),化学史传,商务印书馆,199
5.
5.郭保章等,中国化学教育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6.张文朴,从金丹术到工业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