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3.通过挖掘隐藏信息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叙述的有限视角。

2.通过挖掘隐藏信息把握作品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海明威(1899年-1961年),美国小说家。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

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了解海明威的“硬汉”人生及其创作上的“冰山理论”。

2.了解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灵独白,明确人物的形象,把握课文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 过程:自学——用不同人称换角度叙述故事——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

2.方法:朗读、讨论、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谴责战争珍视生命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懂得珍爱和平、珍爱1、重点: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人物形象和主题2、难点: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其作用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了解相关知识: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迷惘的一代”: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一代。

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目标展示】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过程与方法: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人称和无限视角中第三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尊重生命和渴望和平的题旨。

【重难确认】重点: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并有所应用。

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知识链接——记一记】导入:一个以保卫西班牙共和国为己任的战士,一个跟随一支秘密队伍走遍法兰西各地的战地记者,一个老渔夫、一个漂亮的拳击家、一个能打飞鸟的优秀射手、一个惟一活着阅读过自己的讣文的人。

他是谁?1、作者简介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共8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二、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学习时数 4课时第一学时一、自主学习(8分钟)1、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

2、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2、正音和正字:骡(luó)车脚踝(huái)撇(piē)下踯(zhí)躅(zhú)彳(chì)亍(chù)踌(chóu)躇(chú)神mì(秘)莫测乌云mì(密)布3、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1)第一段:介绍环境(2)主体部分:“我”劝老人离开,老人不愿离开。

(对话构成主要情节)(3)最后一段:交待结局二、合作探究(10-12分钟)(一)具体解读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二)讨论: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2(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三、小结与点评(5分钟)初步读懂小说,了解了本篇小说的三要素,了解了海明威小说叙述语言的特点。

四、目标检测(8-10分钟)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D)A脚踝.青稞.裸.露颗.粒无收 B山湫.泥鳅.揪.住瞅他一眼C蹒.跚隐瞒.颟.顸满.目疮痍 D桑葚.湛.蓝斟.酌疲惫不堪.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A轮辐幅射一幅画一副眼镜 B凝视怀疑凝结凝望星空C浇幸浇水绕口令岁月不饶人 D拥挤踊跃波涛汹涌拥上街头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①“你没家?”我问,边着浮桥的那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桥边的老人教案(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导学案)

精品文档课题:《桥边的老人》(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把握课文的内容与题旨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把握老人形象,从而明确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性美,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课文的内容与主旨三、知识链接:1. 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获得十字军功章。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如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 作品介绍。

本篇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

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完整版)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学生

(完整版)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学生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学生版)一、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二、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学习时数4学时第一学时一、自主学习(8分钟)1、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______________ )奖,是美国(“ _______________ ”)的代表作家。

他的代表作《2、小说的三要素:(2、正音和正字:骡()车踯()躅()神mi ()莫测》。

)(脚踝(彳(乌云mi ()()撇()亍())布))下踌()躇()3、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1)第一段:(2)主体部分:(对话构成主要情节)(3)最后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10 - 12分钟)(一)具体解读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二)讨论: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三、小结与点评(5分钟)四、目标检测(8 - 10分钟)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脚踝青稞裸露颗粒无收B山湫泥鳅揪住瞅他一眼C蹒跚隐瞒颟顸满目疮痍D桑葚湛蓝斟酌疲惫不堪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轮辐幅射一幅画一副眼镜B凝视怀疑凝结凝望星空C浇幸浇水绕口令岁月不饶人D拥挤踊跃波涛汹涌拥上街头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你没家?”我问,边_______ 着浮桥的那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②我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_________ 。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编写:徐敏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并能试着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重点难点】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并有所应用。

预习案(一)文学常识简介1、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

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二)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

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三)初步感知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海明威)【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作用。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初步感知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环境_ 。

主体部分由__对话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_结局_,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二、品析对话,分析人物形象1.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谈话,可归结四问。

一问:家乡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1)老人为什么会“露出笑容”?2)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二问:动物3)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明确:“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恩,当然会飞。

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4)从中你读到了什么?三问:家“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

5)你从“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句中读出了什么?6)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四问:政治“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高二2部)编写人:审核人: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作用。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2、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

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3、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

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4、海明威名言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打败。

生活与斗牛差不多。

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上帝创造人,不是为了失败。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海明威自题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啦!二、初步感知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

首段进行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 _ 。

主体部分由__ 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_ _,既是对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三、叙述视角介绍叙述视角、叙述人称。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1、“我”是谁这个故事是由我来讲述的,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2、【点拨】小说还有一种视角是全知视角。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断: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

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3、鲁迅先生的《祝福》属于哪一种视角他喜欢用哪一种四、重点探究1、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隐藏了一些内容。

阅读主体部分(对话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一问:家乡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1)老人为什么会“露出笑容”2)待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二问:动物3)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4)从中你读到了什么三问:家“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

5)你从“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句中读出了什么四问:政治“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6)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7)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结合原文分析原因。

9)“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2、通过以上的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作者的叙述运用的是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露出水面上。

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

你认为,这样写是否会影响小说内容、主旨的顺利表达小说的主旨是什么3、解读小说结尾:小说结尾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课外拓展老人与海(故事梗概)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

头40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

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85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

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

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老鹰在上空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1英里深的海里。

突然,看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 )地坠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和钩把子上的沙丁鱼。

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

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寸,渔船和人都在水面慢慢漂流。

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

太阳又升起来了,鱼依然向北游。

老人疲惫不堪,左手在抽筋,他吃些生鱼以增加力量。

鱼终于跳出海面,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

老人放出更多的钓丝,紧紧拽( )住,手已皮开肉绽( ),涌出鲜血。

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老人使尽平生的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

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

老人用鱼叉扎,用桨、舵( )柄、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

他深信:“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

”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仅仅留下一副大鱼的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棚。

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垂着,孩子在一旁守护他。

老人正梦见狮子。

问题:结合全文,理解画线句子。

(1)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

(2)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答案(三)初步感知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环境_ 。

主体部分由__对话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_结局_,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明确: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

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

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

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我”是谁这个故事是由我来讲述的,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明确: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但是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2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明确: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

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

而相比之下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

如果说伍尔芙偏爱叙述的“加法”的话,海明威则更爱“减法”。

3、鲁迅先生的《祝福》属于哪一种视角他喜欢用哪一种明确:有限视角,还有他的《狂人日记》《一件小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